1 ) 只是一个玩笑
大家只是寻开心混日子,一个一帮小混混老混混又是充满毒品的封闭世界里,表现出更多的是负面的本性。自我成了体验毒品的工具,那个弟弟也只是被当成宠物。从教唆他呼叶子到最后导致那家伙上吊的恶作剧,没有人想到一个鬼点子会给自己带来报应从而变本加厉。
当浑身麻痹精神异常时,没有道德也没人知道做什么。只清楚周围的欢笑是对自己行为的认可。越是百无聊赖有时越是想进入这种环境。也许他们其中早就有人想杀人了。也许是太软弱,软弱到甚至不敢想到死亡。所以只能用亵渎生命来维持生命。
那个哥哥带着将近失控的复仇心态出现时,显然光是杀死他们远远不够。哥哥要以牙还牙,让所有人尝尝被玩弄的滋味。让他们看看笑声的另一面。也许人类天生就喜欢玩这种给个糖豆,在给个嘴巴的游戏。糖豆会把一个单纯扇嘴巴的游戏带向高潮,让你在一个时段近乎疯狂。不会去在乎对方的脸。这就像精神的酒精或海洛因。
哥哥最后停止了这一切,这种游戏太危险。结束它在哥哥看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人们却只是用玩笑称呼这种游戏。。。
2 ) 短评字数不够,其实我就随便说说也没几句话呀
今天刚陪我哥去做完碘131治疗,回家的路上听到这电影的片头曲,片段随着吉他声慢慢浮现,电影里这对兄弟间,可能本该是路人,但血缘让他们有灵魂的联系,哥哥最后内疚的自杀,不是仅仅是内疚,也为了弟弟的一生感到惋惜,因为这是我TM唯一的弟弟呀!!看了我在虾米里的评论得知,看这电影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但今天回忆起每一幕却无比的清晰,无比的难过。
3 ) 妄想狂的报复
影片的开头,穿着破军装的退役的哥哥在前面走,智障的弟弟远远跟在后面。
其实我一下子就猜到这部电影的结构——弟弟其实早就死了,兄弟相依为命的场景只是神经有些错乱的哥哥臆想出来的。这反倒说明剧情没有做作地刻意隐藏。
哥哥为枉死的弟弟疯狂复仇,杀死所有迫害者,最后选择让一个有1/2罪过的人了结自己的生命,死在弟弟死去的地方。
酷爱在电影里出演小配角的Buckcherry主唱Josh Todd在里面演了一个出场两次的小角色——就是那个有一对花臂的瘦子。
之所以没有悬念,是因为我先看过《蔷花与红莲》。
4 ) 死人的鞋子
简单来说这是个复仇的故事,兄弟俩弟弟被欺负,哥哥为他报仇。一开头就是手持摄像古朴风格,再带上不少噪点,防成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式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画外音是吉他曲,在那个梦想和憧憬很多的年代,吉他要比提琴钢琴更能诠释年轻人的心思。环境设在伦敦郊区,语言是伦敦腔的乡村版,就像在北京郊区听到的普通话那样。
画面不唯美,但是动静结合,现实的部分表露的都很直接,倾向再现主义,而在暴力与暴力的过度间插入优美的风景,悠长的音乐。一方面缓和心情,一方面调整影片节奏。凡是表达景色的都很美,像摄影的一样,很难让人相信这么美的地方亦有毒品交易。对话部分则是怎么痞怎么说,反正都是混混,那些粗陋无比的东西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像这种掺有性和暴力的片子是无法在国内上映的,广电总局比较犀利。
叙事有两条线,一条明一条暗,一条现在一条过去,现在的讲结果过去的讲原因,现实是正常色彩过去是黑白的,现在是正常声过去的有些混响。导致这样的悲剧其实是因为做得太过分了,如果不那么逼人于绝境,或许不至于到要出人命的地步。或许死是一种解脱,准确地说终结是一种解脱,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只不过是早晚和程度的问题。复仇者在他最后一个仇人前倒下了,最大的痛苦并非置人于死地,让他忍受所有灵魂的责难和煎熬,在恍惚和茫然中似乎听到教堂圣灵的召唤,那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
5 ) 随便说两句,短评太短了╮(╯▽╰)╭
恶棍里总是一个带头的坏到彻底阴狠毒辣的角色,和一帮被他的“恶”催发出牛哄哄的激情的小混蛋们来实施各种坏点子,别忘了还有个只是害怕被排挤的半吊子混混,那一丝隐恻之心如果被他一时抛下,便有可能会酿成惨剧。等到复仇的monster来算账时,看上去,这只假绵羊是捡回了一条小命,但他满手凝结着所有审判的鲜血,恐怕下辈子也别想洗干净了。
所谓记忆,个中最难以释怀的是被施之虐,最无法放下的自作之孽。正如同片头的“上帝会原谅他们,耶稣会原谅他们。但我不能。”
配乐很赞,特别是那几个喝了过量毒品兑的水神志不清的时候。
阴测测的复仇小能手什么的最喜欢了,哈哈~
6 ) 英式复仇
没看之前以为是恐怖片,刚开始看以为是讲述兄弟情的英式文艺片,看了一会儿以为是心理惊悚片,到最后才明白原来这是讲血腥复仇的犯罪片。事实上在第一个人被杀之前的几场恶作剧让我一度以为男主角不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更高级的通过心理折磨让那帮混混生不如死。看来是我的心太善良了,导演编剧或者说英国人欧洲人还是喜欢用暴力解决一切。这部电影多少让我想到了《七宗罪》,不过这也只不过是因为他杀了七个人,包括他自己。
7 ) 混混和暴徒
开始看到一车人去找他哥哥算账时,我也觉得太假了,觉得这帮混混太怂了,甚至打算不看了,但是还是勉强看完了。看完了才觉得这电影还过得去。看完后,我个人觉得其实在这帮混混和美国电影里面的混混不是一个性质的。美国电影里面的混混是暴徒,是不可救药的;这里的混混是颓废、麻痹的,他们弄死男主角的弟弟是渐进式的,他们沉沦、吸毒、暴力,但是区别于美国电影的那种,是带有恶作剧成分的,并以恶作剧为快感的,他们原本也不想弄死男主角弟弟的,只是“兴致”来了,玩弄他,后来抛弃他,导致他死亡,当他们知道男主角来复仇时,心里都有恐惧和愧疚的,而美国电影里的暴徒则毫无愧疚之心反而会“英勇”的、有组织的扑杀复仇者。
至于最后一个凶手,他应该是这个电影里面最具良知的混混吧,毕竟相比较其他混混,年龄大点(当然还有两个更大的),都有家庭了,男主角为什么会让他捅死自己,我想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比杀了他还残忍,男主角能在混混们家里随意留字迹,随意出入,肯定是对他们的住址、活动场所、作息规律和性格都摸了底的。他虽然是为弟弟复仇,但是毕竟杀了那么多人,双手同样沾满了血污,唯有自杀才能得到救赎,也才能到弟弟的世界,和弟弟在一起,而且只有让混混中最具良知的人捅死自己,才能让他再一次沾满血污,让他活着生不如死,痛苦一辈子,得不到救赎。如果混混都和美国电影里面的暴徒一样,我想哥哥最后可能死得不值得。
关于混混和暴徒,我本身也是深有体会的,从小到大认识的同学朋友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混混的,打老师、打同学、K粉,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混混成年后老实了很多,当然K粉的老实的比例低很多,很多人都是麻木的、从众的,在一个不好的环境里面,自己又不上进,慢慢就沉沦了,但是如果有积极的因素影响他们,他们还是会变正常人的,变不过来那种,特别是吸毒赌博的,基本上不能叫做混混了,混混不知道为何而混,所以混着,他们是麻痹的,思想浑浊的,暴徒已经是升满级的了,毁灭式的。
8 ) 他现在依然在喊着我的名字
印象深刻的台词: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把毒品卖给小孩吗?
-那样就可以控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都很脆弱,连动物都不如。
(这句台词出现之前,其实故事的谜底还远没有揭晓。兄弟两个如常对话,一个坚强成熟的兄长用带有责备和警示的语气告诫自己尚且年幼无知的弟弟。。。然而当“真实的故事”显现,我们会发现这是兄长因为缺席弟弟的成长的遗憾,和自己没能在其生前给予足够关爱的弥补。可惜小镇青年的悠闲岁月,只是他脑子里的幻象。)
- When you were torturing him, was he calling for me? Was he screaming my name?
- Yeah, he was.
- He still is.
(-是的,他当时一直在叫你的名字。
-他现在依然在喊着我的名字。)
——————————————————————
看这部电影之前先听的OST,棒呆。因为是《Made of Stone》的导演,所以想来音乐上的taste应该和我很match,一个记录了80年代最伟大的英伦乐队复活后第一场演出的纪录片,大概导演当年也是曼城小镇不折不扣的迷弟青年 ,然后工业时代城市的异变就在斯派克岛那晚不灭的掺杂了荷尔蒙的大麻烟叶里燃烧,最后爆炸成了个大蘑菇。还有一个原因是奔着Paddy来的,因为一直觉得他眼熟,就在参演的片子里找出了这个人的名字,点进列表里发现自己看过《血与冰琪凌三部曲》和《滚石风云》,所以对这张酱油脸比较有印象,于是想来看看他在这片子里贡献了什么样的“深井冰”演技。然而出乎意料,不是那种怪咖的感觉,就像是王宝强在《天注定》里的表演,突然就让我觉得他张家辉上身了。
Paddy在片子里的表演也真实而内敛得多,不像他自己,就像个刚从战场回来被精钢包裹的士兵,聪明、勇敢、理性,善于思考却不失狠辣。包括导演拍摄手法,蒙太奇的运用,那些闪回,记忆片段的穿插,镜头的运用,演员的对话、收声,甚至让我觉得不是电影了,有点伪纪录片的感觉。然后配合音乐出现哥俩在草地广阔的农场上浪荡,有一种单调恣意的平静安心,有种特属于小镇青年的懒散安逸。有别于看其它电影,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出于听了OST之后的好奇,所以事先完全没去查影片的内容,也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播放影片后的好一阵子都以为只是单纯描述青年间帮派关系或是成长困惑的电影,要么就是又和烟酒毒贩子扯在一起的what the f**k类型片。但也觉得气氛有点怪异,显然那么一伙人一提起那个名字就会陷入沉默,那是触碰到了属于他们共有的秘密,那种恐惧和躲避绝不是欺负谁那么单纯,而弟弟在哥哥的“保护”之下也从未在人们面前出现,只有他们两个单独相处时,他才像个单纯的孩子一样和他聊天,时而附和,有时也表达想法,但从没暴露在第三者面前。哥哥的复仇逐渐开始,随着过往记忆的穿插闪回,故事的轮廓也愈发清晰。哥哥的复仇和弟弟死亡的真相两条线交叉并行,颜色灰暗,阴冷潮湿。
但是当影片终于揭开谜底,弟弟早就死于自杀之时,我内心还是受到了不小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半夜在被窝里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作者终于来到旧日职教的小镇,在那所学校里“撞鬼”一般遇到了曾经教导的学生,然后读者终于在悬而未决的内心里确定,那个作者一路上一直叨逼叨的“裴德洛”其实就是未患精神病时的自己。
说回电影。其实就是哥哥参军远走他乡,留下一直以来视为“累赘”的智障弟弟,而镇上的人可不全是善类,一次弟弟只是偶然去一伙流氓地痞的聚集地送外卖,在药物、群体和“首恶”的共同作用下,人性的恶被放大,他们将弟弟视为玩物一般,施以威胁、恐吓、诱使其性交、嘲弄、假意的称兄道弟、迫使其抽烟、吸食药物,并将其捆绑在牛棚中进行侮辱,本就心智不全的弟弟战战兢兢,尊严受辱,但却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施暴者,而后终于在人群狂欢着散去后选择自己了断。哥哥返乡得知弟弟的死讯,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不光要让那群混蛋尝到肉体的疼痛,更要让他们尊严尽失。然而作为一个良心未泯能称之为“人”的人,暴力残忍的复仇并不能削减哥哥的悔恨,也无法平息他内心的痛苦,他清楚地明白在复仇计划完成之际,他也早已被自己憎恨的罪恶吞噬,他在痛苦中祈求自己的死去……
常想,罪犯里最可怕的不是冲动杀人者,而是以作恶为乐的人,你越是真诚善意相待,他越是以恶十倍报之。所以《烈日灼心》里虽然开篇就是触目惊心的灭门惨案,但整部电影却充满温暖,而像《伊甸湖》这种不断丢给主角希望骨头,却最终在施虐者的纯粹美好的快乐里结束全片的,才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一旦陷入集体行为里,人的邪恶就被放大了,出于均摊道德风险的借口,个人的罪孽被集体的行为淡化了,或是人类都可以选择性遗忘,继续凭借酒精药物,共守沉默,如常度日。当然恶人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天生就是邪恶阵营,人类社会的道德礼教完全束缚不了,凭借着狡猾、阴狠、没有人性成为坏人的boss,然后那拿人取乐的乐子可就多了去了。有些天生也是坏人,但是无奈蠢笨愚钝,就像山中小妖,跟着大王巡山也想着尝上那么一口唐僧肉,他们无疑是胆怯的、弱小的、没有主意的追随者。然后还有些人,普通如你我,拥有世界上最平凡的家庭和生活,并一直在自己的条框里努力扮演着称职的角色,大概是“符合标准”已成习惯,放到坏人堆儿里他们也能自然融入其中了,变成一些个不知反抗为何物的顺民。当然,你看坏人里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嘴脸,好人堆儿里也一样。
关于为什么最后哥哥选择让那个父亲杀死自己。其实他并非活在cult movie里,所以并不信奉爽利干脆的“以暴制暴”,他清醒地知道,恶人最大的罪恶就是将善良的人异化,最终让他成为monster,但出于对弟弟的愧疚也好,怀念、不舍、爱意也罢,他只能将自己变得比坏人更坏,比狠人更狠的存在。
结尾,他在那个拥有家庭并尚存善念的“爸爸”仓促的挥刀中死去,对于这个处理,我觉得又一次证明了普通人善恶界限的模糊,一个举动只在闪念之间,这个“爸爸”在“弟弟”的死亡中扮演了不作为的角色,而在“哥哥”的死亡中又扮演了作为的角色,两次看似相反的行为举动,却无一例外的导致了个体死亡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就是人性中包含着太过软弱、容易动摇、屈服强势、自私、逃避选择的成分。
可是,好人被坏人害死了,坏人被好人清除了,好人在血污中自毁了,而这种人却一直活着,不是吗?
他哥帮智障弟报仇来了,英国味挺好
希望有个这样的哥哥!要仇人变成魔鬼——心灵永不得安宁,是最残酷的惩罚!
其实这片应该四星 但这个剧情设置实在太出彩了! 开始觉得有点荒谬的复仇 后来合情合理 最后一刀看得我特别揪心 原来弟弟早就死了 哎 很多桥段都很值得玩味 比如最后那人家里的两个小孩 不错不错 果然很Shane Meadows
这个悬念……一老早就被看出来啦!
2009-07-09
7分。结局处的反转相当惊人。
英雄主义 or 反英雄主义
没那种做噱头的GANG的彪悍豪情,大叔们混混的写实啊,导演不愧是原来有混过的,不用太夸张的演绎也可以找到复仇的共鸣,结尾真赞!愧疚又如何,袖手旁观和直接杀人又有何分别呢?那就再杀一次吧!我把罪孽告诉你。
过瘾!!!
第四频道的小成本电影,画面和音乐都很有罪与罚的象征意味
嗯,军人大战城管。ur in the dead man's shoes.
说实话我不理解为什么最后理查要让那个坏蛋杀了自己。复仇是个古老的命题,我本以为到现在人类可以用所谓理性来达成更好的协议,但没什么比这原始的以牙还牙更能解释人类内心深处对至亲对良知的渴求。我觉得恶就像癌症一样,原本是隐性基因,只是被诱发的。但我们只能不断切除,阻止不了它的扩散。
这就是以前较老的那种为了后面二十分钟的包袱去演绎前面六七十分钟的沉闷,受不了!
略爽 略假
喜欢这类叙事的片子,要是有更多此类风格国产片看就太好了。
英产就是粗口+暴力~屌
代价
动机不足,难以认同。
简单明了的故事
被杀死是Rich最后的也是最绵长的复仇计划,他把罪恶感永久地烙在唯一一个尚有良知的罪犯身上,让他一辈子都备受折磨。这比用一刀捅死罪犯更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