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这部影片的结尾日本军官亲自为姚子青盖上白布而高兴吧!敌我双方都是带着国家的使命拼劲全力,成就有惺惺相惜之情。不是抗日神剧的发狠。同时,政府的基金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而且是如此题材的而叫好,虽然电影最后有点俗套,但是还是为国产的进步打上10分(电影已经放低了宣传国民党的部分,不像有些片子,总会把高大上共产主义的口号挂在口头)
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
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
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
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姚子青9月5日电报
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四星算是客观评价吧,比最后7.8的评分还高一点所以也可以接受,至少拉高一点平均分。总体来说算是近几年国产战争片中比较好的了,选材选淞沪会战,选角也可圈可点,从姚子青的事迹来看,导演的选角绝对是有心思的,最后一段巷战可以说相当真实了。
也要说点不足,我个人喜欢抓细节,显然这部电影又是一部不换弹夹不用装子弹的战争片,中间两发迫击炮不测距直接打还都打中不合理,炮火准备的时候是没有人会趴在阵地上的,修阵地上的时候肯定都要挖猫耳洞,电影对炮弹爆炸的表现也不够好,没有断臂飙血,说到这个,集结号可能可以算是一个标杆了,当然这也应该有成本上的考虑。其次情节上,感情戏其实依然走的还是国产抗日剧的老路,没有什么亮点,其实把女学生那段全砍了也并不怎么影响剧情。不过话说回来,抗战剧这么多,能把家国情怀刻画的刚刚好不显得做作也很难了。
但是,还是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总体上可以算是高质量电影了,剧情没有太大问题,人物刻画的也不错,战争表现上也让我一个对此要求比较苛刻的观众满意。
管虎导演八佰上映之前,我建议你先看一下两年前另一部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另一个故事 捍卫者,也许你在观影过程中会更有代入感。 淞沪战役是抗战的起始,以小见大,一个营的悲壮故事足以让人想象出整个战役的残酷。历史无情,这场战争,即便是撕开其中一场战役的一个角落,它的故事也足够让人惊心动魄。 回想起前年的战争片敦刻尔克票房不俗,同档期的捍卫者却鲜有人问津,最后只有600万票房,不得不说这是种遗憾。事实上我们本土的战争片不少,但真正拿的出手的却不多,抛开意识形态来讲述国军的作品就更少了,多少年前的血战台儿庄依然是这类型电影的顶峰,至今未被超越,而捍卫者同样令人值得尊敬。 无意于去比较同类型电影的战狼之类孰优孰略,事实上我至今觉得我们拍的最好的战争片其实是讲述三大战役的大决战,动用巨额军队和物资的大决战,在制作上至今无出其右。除此之外,冯小刚的集结号其实也很不错,多多少少在战争片中多了些反战的意味,虽然戛然而止但总算有所突破。至于更早的紫日 黑太阳之类,倒是还未看。另外让人遗憾的是,我们拍的战争片大多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其实,单薄的影像如何能承载战争残酷的万分之一,即便是一个小口子也足以震撼人心。而捍卫者和八佰就是发生在淞沪战役中两个小角落的故事。 战斗开始后,日军一拥而入,冷酷的战场令人窒息,年轻军人们此前的对手是腐败的北洋军阀,洋学生昨天可能还在校园上课,百姓们还在各自安静的生活着。战斗开始,所有人都懵了,军人们没体会过这么猛烈的炮火,女学生自愿来做战地护士没见过子弹穿体而过,就是一刹那间,所有的已有认知,哪怕是早已有所耳闻,但当残酷炮火子弹飞机来临时,还是忍不住要崩溃。 但就是这600人,坚守宝山县整整7天。电影完全按照时间为线索讲述,七天阻击,全军覆没。故事男主姚子青一开始就告别妻儿奔赴现场,黄埔毕业的他有着大好前程,最后选择放弃撤退以身殉国,最后的绝笔家书更是令人动容。 最后一天前,姚子青问各位弟兄家在何处?回答有各种地方。姚子青答: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战士们听闻此话个个奋勇杀敌。 战直最后前一天晚上,本是学生的女医生在房间里擦身,相对全片的沉闷悲壮,看到此处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被深深感动:一个六天前还在安静的校园里读书的少女,来到此处第一天父亲就被炸死,对姚子青来说他对日军只有国仇没有家恨,但对她来说,不止国仇更有家恨。在这几天里,她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她逐渐褪去读书时的青涩,她开始逐渐变得坚韧,观众能感受到她心境的转变,从迷惘到坚定,从脆弱到勇敢,临大事前正衣冠,谁说女子不如男? 淞沪战役始于八一三,宝山保卫战真正开始惨裂,而四行仓库则是这场战役的最后一战。两部电影,一前一后,倒是挺有意思。 虽然近年来抗战神剧泛滥,我却总会留意这个题材作品。有时看到这些累累白骨化为尘埃,千万性命无人记得,总疑惑他们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后来我懂了,他们并不活在过去,而是活在未来,因为他们,我们才成为了我们自己的我们,这就够了。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不过。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 三,战前动员很感人。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与其说电影,不如铭记这段历史。 宝山县(现上海市宝山区),位于上海北郊,东接长江入海口,有十多公里狭长的河岸线,同时宝山南临黄浦江以及杨浦、虹口、闸北和普陀四区,是淞沪会战中的战略要地之一。而宝山县城就位于河岸,临近黄埔江的凸出位置,是当时国军左翼作战军的主要据点。 “八.一三”事件发生10日后,8月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所辖20多条船舰悄然抵达上海,开始在宝山沿岸登陆,并占领宝山县城和吴淞炮台。此时国军的大部分部队还在上海市区。 由于宝山沿岸部署兵力较弱,国军急增包括姚营所属98师在内的两个师和一个炮兵连,加入左翼作战团,围歼登陆日军。但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未等98师等主力增援到达,国军便开始攻击,虽然收回吴淞与宝山城,但伤亡惨重。 随后,因战势紧逼,国军前方阵线形成伤亡过重即由后来部队补充,类似车轮战的态势,“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逐渐失去了进攻的机会,变成一味死守硬扛,以至于最后连番号建制都陷于混乱。 8月26日凌晨4时,98师583团赶至宝山县城以北的狮子林,歼灭此处登陆的日军。当日,国军第18军98师292旅583团第3营姚子青营即奉命驻防宝山县城。583团主力则回驻县城北部月浦镇。 8月31日,日军再次强行登陆宝山县城以南2公里处的吴淞镇,国军与其激战不敌。
9月1日,在日军海陆空的围击下,吴淞、狮子林再度陷落。如宝山县城再陷落,日军在县城南北登陆的部队将形成联合之势,国军将完全丧失主动把日军逼回。
9月2日,日军陆军第3师两个联队由狮子林逼近宝山县城,日军空军开始轰炸宝山。
9月3日,日军继续轰炸宝山城。日军向城内撒传单劝降,被国军守军拒绝,海上舰艇开始炮击宝山西面的炮兵阵地,并开始在县城外围发动地面进攻。与此同时,国军与日军在县城北部月浦镇附近发生激战。日军轻敌,以为月浦无大部队防守,结果遭遇国军顽强抵抗。在98师增援下,日军被迫撤退。 9月4日,日军与98师再次在宝山以北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一大队长阵亡。宝山县城情况危急。固守宝山城的姚营向98师师长夏中楚表示要“与县城共存亡”。 9月5日,日军增派一联队和坦克部队从宝山县城西发动攻击,而国军增派第6师部队由于日军猛烈的炮击,无法靠近宝山城,只能后撤。县城遂成孤立状态。此时日军三个联队前后夹击宝山县城,姚营不顾一切彻夜与日军鏖战。
9月6日晨,日军再次以坦克冲入县城,姚营与日军在城内发生激烈巷战。所剩士兵躲在预先挖好的地洞中,将剩下的两挺机关枪架在洞口,密集向日军射出……
7日傍晚,全营守军在猛烈肉搏之下,壮烈之牺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携军舰、重型火炮、重型炸弹等先进武器,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军海陆空三军已经将华东团团包围,但此时上海、江浙一带的工业力量还未能完成转移,能否牵制敌人保存国力,成为了抗争能否胜利的关键。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
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600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
日军海陆空三军齐出,投放的燃烧弹在城中烧起了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
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开道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事后估算,日军为占领宝山仅耗费弹药一项价值超过10万美元。
姚子青与600壮士与城偕亡的壮举让凶暴的日本人也不得不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历史记载,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列队鸣枪致敬。
姚子青何许人也?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16岁考入黄埔六期。平时戴一副近视眼镜,像个文弱儒雅的书生,但打起仗来却是异常勇猛。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临行前,姚子青嘱别夫人
"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坚守到第4日晚,姚营4个连长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姚子青致电旅部:
"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打到这个时候,所有计划都没有了,姚子青的部队遵循的战术仅有一个——“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姚营的事迹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和蔡楚生翻拍成《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时隔七十多年,电影《捍卫者》再度揭开这段尘封的抗战历史,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7.8分。
这个成绩远远高出同期上映许多影片,包括你们所熟知的那些国庆档电影。
但相反的是它的排片。嗯,看这部电影需要特意抽出时间来长途跋涉找影院。
尽管如此,《捍卫者》上座率依然保持绝对的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上座率真的这么高,院线为什么不愿意增加排片。
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三无影片”——无名导演、无小鲜肉、无大投资。在流量为先的现在,这样一部电影注定被淹没在其他大制作的浪潮中。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发也做得并不到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没说,你可能都不知道这部电影。
那么这是一部被埋没了的神作?
当然不,起码在我看来《捍卫者》的剪辑,真的应该跟《天才枪手》好好学学。
除此,秉着客观的原则,我还得给这部电影挑挑刺。
剧情中,女医生的爱情线略显多余,破坏了整个战争的气氛和节奏。
制作上,可能因为资金缺乏,画面声音都显得稍微有些粗糙。
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我给它打3星,小成本鼓励3.5星。
现在的票房成绩不是他应该得到的。
姚子青在告别妻儿时说道:“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没想到在空荡荡的电影院内,一语成谶。
以上内容摘自我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大雪纷飞时候你来迎娶我,大雪纷飞时候你离我而去。奶奶在爷爷坟前烧着纸,旁边还有上次推好的雪人没有化开。微信后台回复【403】提取文章《大叔啊,我们的头发都白了呢》,看在韩国登顶票房冠军的90岁真实爱情。
杀手里昂剧组拍戏中途意外破获了一起抢劫案。
小黄人的语言真实存在并能被翻译。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去年看得,忘了标注,当时为了整理一篇反映国军抗战电影的策划稿专门去看了这个,结果排片惨到一定程度,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片子有点简陋但拍得还是可以的,少见的淞沪会战题材战争片,极为惨烈,且但凡涉及到国军抗战的作品都不错,因为里面不会掺杂意识形态,做到真正纯粹的反映战争,所以要期待管虎的《八佰》
特效战争场面做的都很好。题材选的也棒,细节做的不错,国产战争片里算很棒的了。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质朴地拍了姚子青守卫上海宝山的七天,质朴中有真情。好些桥段赘余,女学生擦澡一段简直莫名,但整体还是瑕不掩瑜。在影院哭成狗。得知此片是一企业家为了宣传乡里英雄投资的,心生敬意。
排片量少得可怜,得,就当一个人包场看~ 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小成本电影,没有流量明星可宣传,诚意之作,瑕不掩瑜,值得看。
你们的背后是你们的浙江、四川、广东。
拍片太少了,坐了一小时公交找到了有排片的最近的电影院。很稀有的正面反应国军正面战场战斗的电影,意义大于实质了。历史书上廖廖几行字,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可是当坐在大银幕前,走进那段时光,内心的震撼却无法言说。这样的电影,上映首日票房才90万,该说什么呢。
佳作,合理的改编。诚意满满的国产电影,证明了在现实的禁锢下仍然还是能制作出对得起良心的电影。呈现了淞沪战役中,国民革命军抗击日寇的一段历史往事,让广大观众知道姚子青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国军军人的存在。影片中其他角色也是个性鲜明,女性角色虽然仅有三个,但也并非花瓶。可惜这样的佳作在院线中排片寥寥无几
文字和影像都太单薄,根本反映不出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但哪怕只是撕开它的一个小口子,也足以令人动容了。
希望有几个日籍演员
非常期待的电影,但是制作比较平庸,录音很差,可能是为了掩盖录音的失误,所以后期音效和配乐很强势。前面的节奏比较尴尬,剪辑也有点失误,但是女主角死后的几十分钟还不错,尤其是雨夜到巷战的戏很不错。从片头信息来看只是一个工作室加一个影视公司做的,能这样已经挺不容易了,支持一下。
难得的国产战争片佳作,居然排片这么少,典型被劣币驱逐的良币
守城七日,玉石俱焚,又一次献上了泪水。已很久没有这种个人名义的英雄题材战争片,毕竟原名就叫姚子青,何况还是一名国民党将领,更为难得。影片战争场面效果合格,有血有肉有帅地描写了国军爱国将士们的鲜活形象,同时比较正面客观描写了作为敌方的日军形象,不煽动不丑化,也是创作成熟的象征。
影厅里观众不多,抽泣声却不少。一部几乎毫无宣传,一个演员都不认识,一本正经的抗日片,真实的历史,而排片少得可怜。它与《军舰岛》有着相似的问题,煽情过度,可能跟导演是诗人出身有点关系。最荒唐的莫过于,片尾合作伙伴列表里豆瓣是首席推广平台,结果现在竟连评分都不能展示出来。
从雨夜到巷战,哭肿了眼。“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又名《姚子青》 片名被翻译成defenders而不是the defender 加一星
女主角的戏太烂了
成本低,画质是电影频道那档次的。剧情中规中矩,每个渲染的细节基本都能猜到导演会怎么用,但依然会被感动。这片子可以说它俗套,但没法说它不真诚不用心。导演并没有因为战史资料缺乏细节就胡来,在群魔乱舞的抗日神剧里,这是一部良心之作。遗憾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
勉强三星吧,其实看完挺失望的,一把好牌打烂了。台词太生硬了,演员一直是端着念的;军事上有多处硬伤;技术团队不够成熟吧。战争片不好拍的,预算不能少,故事背景,人物的刻画在整个战争下要有特别的展现方式,从这点来看本片做得远远不够。
虽然质量上只有电视剧成色,但能够表现正面战场的殉国将领,已经很是难得,值得鼓励。主演白恩很像姚子青。
情怀是够了,质量实在一般。剪辑太跳,镜头不稳,台词生硬,女性角色太扁平,战斗场面都是扎堆送死式冲锋,讲究一点的战争片冲锋都是散开的。同题材作品还是期待管虎的《八佰》吧,大导演大制作更靠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