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在东京

大陆剧中国大陆1996

主演:陈道明葛优邵兵吴冕阮丹宁伊原刚志修健山本未来小林昭二风间杜夫高桥惠子

导演:张弘富敏

剧照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2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3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4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5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6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3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4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5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6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7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8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19 上海人在东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3

详细剧情

正逢时代变革时期,中国百姓的思想开始发生极大转变,人们纷纷下海,急功近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躁动的气息。青年律师祝月(陈道明 饰)原本和身为医生的妻子过着平淡的生活,但是他空有一身才气,却在僵硬的体制内倍受倾轧。祝月年轻气盛,离开妻儿,绝走东京,希望有生之年有所成就。异国他乡,孤立无援,祝月辛苦打拼,却还受到心肠险恶的邱明海(葛优 饰)种种算计。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他与女留学生白洁(阮丹宁 饰)无可挽回的萌生了爱情。这段不伦之恋注定没有结果,而万里淘金路又将有着怎样的结局?   本片根据作家樊祥达的原著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在那遥远的日本》

《在那遥远的日本》

  在那遥远的日本,有一群同样遥远的中国人!

  他们是留学生,他们是留日者,他们是中国人!
  他们那样努力,他们那样奋斗,他们是中国人!

  千年前,日本派遣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但应注意,遣唐使并不是朝贡使节,没有称臣的行为。)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1300多年过去了,世界之轮转到20世纪90年初,赴日留学的中国人数大增。陈道明主演的《上海人在东京》就表现了那个高峰时期,即1997-1998学年(约为4.7万人)。现在是急剧减少了,且趋势并未改善。
  最新的日本共同社报道,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秋至2013年的学年中,美国大学在读中国留学[微博]生人数比上年度增加约21%,达到了235,597人,在各国留学生人数中连续4年位居第一。日本留学生较去年减少2%,为19,568人,仅为中国留学生的约十二分之一。



  为何在日本的国人,除了正经留学的,还会有那么些纪录片中描述的形形色色呢?
  或许一种诠释可以解释--“去日本对于家境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是个风险投资,欧美国家的经费太高,对打工也有限制,所以很多中国的中等以下群众都会选择日本,而且又比较近。”
  至少从土插队再到洋插队的老丁,就是一门心思去赚钱的!哦,还有那从土插队再到东洋一门心思学问中求生存的老李,12年寒窗,似乎就为了博士学位,无料经济学研读中,还中招KKC事件,全家老婆刷完辛苦积攒的400万日元化为泡影!虽然是受害,但是参与者,不是冲着“投一返十”这个最违反经济学客观规律的梦境去的吗?这样的经济学博士研读者,最后没有获得学位,那是多么合情合理啊!

  整部纪录片共 10集,长8小时,我一口气看完了!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拍摄水平较高的了!
  也让我感叹,原来国内也有长期跟踪、不懈实录,诠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之制片人!


  2006年11月03日张导对于此片的终结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纪录片的封山之作。
  中文名称:《含泪活着》,别名:泣きながら生きて,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最终章,完成!
  并于2009年11月28日于富士电视台上映,再创富士电视台收视历史记录(10%)。这部作品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10年的心血。改变了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继《小留学生》之后再次荣获“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纪录片大奖。

  《含泪活着》并不是什么大制作的重磅影片,没有巨星加盟、没有华丽场景、更没有特技打造,主角只是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平凡小人物,但就是这位普通中国人的奋斗精神感动了整个日本,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电影院《含泪活着》的影片海报旁贴满了日本观众的观后感,有人说这部影片给在经济低迷的冷风中前行的日本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更让人欣慰的是,今天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终于在美国和家人团聚,告别了那段含泪的留日生活。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岁时告别妻子和女儿,满怀憧憬,从上海到日本留学后,一家三口的命运发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这个老丁就是前述“第5集:家在我心中”中长年异国赚钱,只为将女儿送到发达国家求学的那个时代的插队者。


  本剧前十集,希望今天依然快速发展的我们,可以回顾下,毕竟1999年在北京与上海电视台放映的时候,还是有过较大反响(当年,我可惜未曾目睹),2006年的终结篇,更是值得一观。
  《在那遥远的日本》,有一群同样遥远的中国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或者主要人生,去尝试了或许最终会在我们以后的身边也展现的经济、社会状态;发展、矛盾结构!因为他们或许是民间遣日使!

  《在那遥远的日本》,有一群同样遥远的中国人!他们那样努力,他们那样奋斗,他们是中国人!


  豆瓣大神给本纪录片打出9.2的高分,也同时给出一串励志、奋发、图强、自省的评定、感言,确实很代表普通中国人的内心独白!
  ----非常感谢提供!

2 ) 好不容易找到了

六间房上可以在线看,清晰度很差。
不过看起来还行,声音是后期配的,90年代的技术就是落后,没有同期录音么?
另外日语开始时配中文语音,后来改成了字幕,不知道是不是配音的辞职了,呵呵!!

3 ) 那个年代的热血剧

(不能不承认现在的国内制作团队跟当年的先辈相比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尽管在预算、硬件上早已一日千里,但是就不能像经典老剧那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经典不是时间成就的,只有能够流传下来的才是经典) 本剧的确存在因为年代局限导致制作粗糙的瑕疵(比如后期录音、剪辑衔接的问题),但是较好地把握住表现“人”这一主题的精髓,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当年上海还是制作了相当一些效仿日剧的作品(个人印象较深的还有《真空爱情记录》、《都是天使惹的祸》),而广东则是学习港剧了(《风云岁月》是其中的佼佼者)——原来国产剧也曾有闪亮过的时候。 本剧大概是介于后校园剧和职场新人剧之间,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热血社会剧。 “孤立无援,前途黯淡”是以明叔为首的那批国人踏上东京土地的最直观感受,随着生活的深入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刻(其实他们的先辈和后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初出国门的新鲜感转瞬即逝,面对现实压力的幻灭感油然而生)——即使对明叔那样在国内经历过上山下乡,体验过阴暗面,在社会实践中摔打多年,有闯劲有见识的人来说,东京的生活也是泰山压顶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更不用说怄了满腹怨气的邵兵和白兔般的小姑娘阮丹宁了——在改革开放十年那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是祖国的第一代温室花朵啊。 明叔总结得很精辟,日本是生活无穷便利,人情相对冷漠,为生计脚踏实地的社会;在国内传统和体制的熏陶之下,人的个性是萎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散漫和遇事推诿他人的依赖思想严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日本主流社会认可?所以也只能成为葛大叔和掮客们的猎物任人宰割,在恶劣的劳动环境中被榨干精力,或客死异国,或遣返原籍。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在海外国人都本能地习惯于自己人抱成一团相互照应,但是在个人都自顾不暇的前提下谁还有余裕去关照旁人呢?不相互算计出卖都算良心发现了,遑论其他?像朝鲜人那样结成小圈子,对所在地区的法律全然不了解,遇到和不熟悉的机构打交道的事情就两眼一抹黑,这不是又给了葛大叔和掮客们上下其手的机会?所以在小圈子内部不论发生怎样的恶事都不会引发主流社会的关注。 剧中,逐渐立足的人都是那些和日本人建立了比较稳固良好关系的人,不仅妥善地解决了最为重要的签证担保人问题,而且为自身的学业、工作和生活都开拓了全新的路径。 阮丹宁出演的白洁可能是观众们诟病较多的人物,其实除了性格中懦弱、任性的一面(剧中的国人多是比较任性和有钻牛角尖倾向的,像明叔、修建、邵兵等人,可能是出于民族和男人的自尊心吧)之外,本质上还是个好姑娘(话说阮还真是有那个时期的日女范——神似高峰秀子+樱井淳子+广末凉子+满岛光,全套牛仔+刘海搭配有些错落的披肩太令人怀念了)。 她和明叔之间发生的不伦也是在那段迷惘苦惑的日子中相互支持下去的一个助力(片尾曲《过客》最能反映其当时的心境),在道德上是有瑕疵,但是应予当事人一定的理解;好在事后两人的人生都走上了轨道,彼此都没有再介入对方生活——但是对阮而言,东京是一座让自己留下终身耻辱伤痛烙印,也让自己拥有难忘温存良善回忆的城市;对明叔而言,这个经常让人不省心的小姑娘会一直萦绕在自己内心深处吧(尽管两人发生了关系,但个人还是相信两人之间爱情的成分少而恩情的成分多,明叔很可能就是只把阮视为自己的妹妹或女儿而不是情人)。 连当初最让人担心的小姑娘都长大了——雏鸟长出了腾空的翅膀和猎食的爪子(不仅是生存技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人生心态的成熟),更不用说明叔、修建、邵兵这些历经风浪皆有小成的男人们,还有丁玫大姐、田医生、阿珍、小沈、耿连、阿康、李莉、刘萍、陈心婉、李晓云、小百合,这些先辈和伙伴们各有酸甜苦辣——大家之间真挚的友谊和相互的关怀是剧中的亮点。

下落合四姐妹之一:目不转睛的星星眼花痴少女刘萍、李莉

下落合四姐妹之二:很四海地交流社会经验的陈心婉、白洁

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两位先辈——情逾手足的阿珍、丁玫

与某些人理解的不同,白洁其实并非傻白甜人设——下落合四姐妹中(颇有秦文君的早期作品《孤女俱乐部》的气韵——四个回沪知青子女体验了被父母掌控的上海同学失去的自由,承受了在现实、市侩的上海社会中成长的心酸),与蛮天真(骨头轻)的李莉、爱揩油(不识相)的刘萍还未褪尽的女学生气质相比,身体弱的白洁、有些戆的陈心婉两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社会人心态:现在的阿珍、丁玫就是未来的她俩——陈心婉同阿珍一样走的是借梯上树的捷径(现下学会了软功夫斩人的陈心婉尚欠缺有情有义里子面子的阿珍的城府——生活舞台上的全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受惠于人心有不甘的龚森林在婚礼上向“表姐”献上一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白洁则是类似丁玫不想依靠他人(不愿被他人羁束)的女强人道路(此刻纠结于精神自尊和人生污点的白洁亦不及争强好胜实则很稳的丁玫的洒脱——善于排遣自己的挫败感和心理失落——无视宵小誓不低头的祝月面对世事也只能承认人力终有穷)。

白洁从来没有把男人当成金主和饭票的意识,基本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去主动拜托别人(这种心态比阿珍都要强悍),她的社交圈更是包括三教九流(既能和祝月、田医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成为朋友,又能与耿连、小百合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结下交情,还是佐佐木社长、原宿青年眼中的良家女——不计较远近亲疏,白洁孝顺、上进、上路的姿态笃定立住了);跋涉在产学研一体道路上的丁玫依靠的是勤力以及能够忍耐寂寞,长得漂亮、人缘又好、能够吃苦、胆子变大的白洁未使不能在商界有一番作为。

白洁与老邱之间的不道德交易是当年女知青为得到上大学名额和返城指标而同当权者之间暗通款曲一幕幕的重演(《凯旋在子夜》中的报社副总编千金、新华社记者齐小燕为了回北京,《情满珠江》中头脑精明、手段厉害的谭蓉为了回广州都不得不卖身),但白洁不是单纯虔诚的先辈——放弃回上海以及出国机会而冻死在边疆雪乡哨位的大学教授遗孤裴晓芸,也不是出类拔萃的先辈——魂断满盖荒原的副指导员李晓燕,更不是洁来洁去的先辈——为救人而被专政队夺去了生命的邵玉蓉;她没有伤痕文学中孤独者裴晓芸式满怀委屈无可申诉的孤儿、弃儿情结(作为被集体孤立打击的另类分子得到了连长曹铁强的爱情),没有拓荒者李晓燕式英雄主义交织浪漫主义的青春无悔(失去庇护的校园情怀与战天斗地的严酷环境之间惨烈对撞,一个追求者摩尔人死于狼群之口,另一个追求者梁XX失去了全部亲人),没有小红袖邵玉蓉式纯情佳人对落难才子(柯碧舟)的仰慕倾心(知识青年与山乡家园理想化结合);相比湖北沙市(一度是被全国视为学习榜样的改革明星)、湖南邵阳(昔日的湘南工业重镇)与她相同出身的工厂子弟的境遇,生于新疆建设兵团广阔天地,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上海长大,在东京接受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原作对“洋插队”的经典定义)的白洁一定程度上已经适应了商业社会无情的规则(上海从一座生产了大量行政干部和技工的工业城市变成“有条有理”“无法无天”的商业城市),并且窥见了生活的真相——被投入魔球轨道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爷娘(唯成分论)决定个人命运的年代,铜钿(经济能力)左右个人命运的年代,生活都不容易

本剧导演六年前的作品《十六岁的花季》中那个与八国联军吊膀子的阿宝(这两人大概率赵乾、郑荔前身)也是上海出洋扒分大军的一员(阿宝与白雪的关系恰如本剧中小沈与白洁的关系/原作中祝月与白洁的基础关系——《十六岁的花季》年代设定为1987-1988年,本剧年代设定为1990-1991年),《十六岁的花季》中重要角色陈非儿无论坎坷身世还是桃花体质都与本剧中白洁无缝对接(两个角色的配音演员均为江元)——导演只差没有明目张胆将角色命名为陈非儿了(导演本人也力荐池华琼、吉雪萍竞争白洁这个角色,奈何日方制片人最终敲定阮丹宁同学);同时,白洁也兼容了白雪社交小天才+文艺委员的技能,她同林林之间关系的转折再现了白雪和罗兰两人从友好(投缘)到敌对(恐惧)的立场变化(开放式男女关系对传统伦理的最大冲击在于削弱家庭稳定性——身份意识是超越个人感情的决定性因素)。

《十六岁的花季》中出演彭瑜的演员杨建宇、配音演员张迎(为《十六岁的花季》的创意和取材出力颇多)分别在剧中幕后为本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两位小阿哥如果互换一下,剧情又将如何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本剧也算是《十六岁的花季》的一个续集。

出演本剧的演员中,朱迅、梅兰、周美君、陈涛、马卫军、孔繁鹏、沈建军、杨建宇(包括给予幕后支援的导演本人的女儿张迎、女婿张志伟——两人在转为工作签证之前的保人分别是自己在日本大学的教授、本人在打工中结识的税理士)在现实中都是当时的在日留学生,不少剧情和台词源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已经在日定居的修建、顾晓东、钱波、卢青、张虹、翁华荣、李江江、本多露露或是重操国内的老本行、或是演绎与自己现实人生迥异的剧中角色;而关于跨国婚姻的幸与不幸、夫妻分居两国的留守家庭危机的描述也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PS: “游子的心声”——片头曲:刘欢—《梦回的家乡》 “人生的叹息”——片尾曲:张学友—《过客》 “青春的阵痛”——插入歌:晓蕾—《给我一把吉它》

4 ) 无花果

那个年代上海人去东京确实很多,一个原因上海人学日语快,上海有句日本话顺口溜:鞋子没坏鞋带先坏(发音和日语极像)。

说个真事,我小时候住大杂院,类似猪笼城寨。东北角住着一女子叫蒋丽萍,年纪不小没结婚,也没固定工作,有时几天呆在家里有时半夜归家,出门必打扮,当时风气保守,一些妇女暗地里称她为拉三,上海话里专门骂女人私生活不检点的话。我们这帮小赤佬呢,就称呼她为酱油瓶。大杂院里有一棵大无花果树,我和弟弟还有隔壁小老虎正在打果子。二楼的老虎天窗开了,蒋丽萍探出身来说:你们不要打了,吃力来兮,我这里有刚买的果子,你们上来吃。第一次去二楼,真是乖乖隆地动,地板打了蜡会发光的哦,蒋丽萍拿了几双拖鞋出来让我们换鞋进去。桌子上一大盆水果。但是我忘记吃的是什么水果了,因为比较拘谨,房间太干净了,而且蒋丽萍身上穿的衣服也比较时髦,所以手眼不知道放,快快吃完我们三个人就下楼了。

没多久,院子里就传开蒋丽萍要去日本了,各种羡慕嫉妒恨,有背地里说坏话的,也有当面去说好话的。然后她真的走了,这件事在大杂院里沸沸扬扬了说了几个月,各种细节各种精彩,好比繁花第一章里卖蟹老板陶陶说的捉奸故事。之后也就没人说了,因为没得说了。几年后蒋丽萍回来了,带回来各种大件小件,大杂院好比过年一般热闹,就差敲锣打鼓贴红榜了,回来一天就走了。那天我回父母家了,没亲眼见到。然后大人们又开始新一拨热潮,有说她去当小姐的,也有说去洗盘子的,各种说法。

这件事发生在八十年中期

补充一下:当时去日本打工洗盘子最多,还有传说背死人赚的多,出去两三年能赚万元,而当时国内月工资还只有几十元,另外八十年代贫富差距不大,普通职工月工资100的话,厂长经理也就两三百。所以一万块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了

5 ) 怀才而遇,外嫁外娶

今天事不多,把去年看这个剧写的一些感想整理,并贴在豆瓣。

怀才而遇 几个国人九十年代来到东京。八仙过海固然各显神通,但神奇之处在于,总能怀才而遇,给观众一种“国人很有本事,在国外成功不很难”的感觉。 画家在国内学成,到了日本最终能够得到赏识。主角是中国人就能做中国菜的厨师,小时候学过一些钢琴就能做钢琴老师,在国内做过律师就能(在临场应对面试方面)辅导一起住的日本小伙子考律师执照,帮女主角出头就能解决问题。 怀才而遇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所有困难在才能和努力面前总能迎刃而解。坏人仿佛是酥的,一触即溃。仿佛面对生活像是面对自动售货机,投币就出货,一切理所应当。有过困难,但努力了就能克服。有过挣扎,但撑过去就是晴天。 然而我总觉得也未免太小瞧了生活。人在生活面前难道不像是开山凿石般辛苦而卑微的吗!多数的努力在多数时候,难道不是明知在打水漂,有一个成了就谢天谢地了吗!

外嫁 看完这部剧的感觉是,剧情强烈不支持女性出国或外嫁。 “北京人在纽约”里,美国人全心全意爱中国女子,然而后者不忘旧情,帮着中国前夫,不惜和美国老公闹翻。后来外嫁丈夫事业受挫,两人离婚,从此在大学艰难谋生,虽然获得了中国前夫提供的奖学金得以开始学业,然而人生在多年以后需要重头再来。 “上海人在东京”里,日本人全心全意爱中国女子,然而后者不忘旧情,纵然“越陌度阡”却还是“心念旧恩”,把国内前男友一并带到日本,还能低三下四忍受前男友的每次又是摆脸色又是冷嘲热讽。后来外嫁丈夫事业受挫,破产乃至自杀。虽然太太用中国女性的温柔和支持挽回了丈夫的信心,然而人生在多年以后需要重头再来。 这部剧里女主角生活坎坷自不必说。 这部剧里还有个出国后奋斗比较成功的女性,是找了类似背景的中国丈夫的。可她在最后几集却因为剧情需要要准备离开日本去美国,也就是说在剧情里面唯一事业成功也婚姻顺利的,刚结婚却被剧情拆到两地分居。

外娶 看完这部剧的感觉是,剧情强烈鼓励国内单身或非单身的男性出国或外娶。看起来中国男性非常受欢迎。 画家到日本后,被日本富家女先是来偶遇,然后主动倒追多年,主动找能学中文的工作,还把爷爷和父亲拉来帮忙,画家的事业好风凭借力。 男主角的室友到日本后,开始是在跑单帮,同时在情人旅馆做清洁。他在聚会上唱了一次歌之后,就有台湾的企业家女子主动来又是送名片又是登门拜访,最后事业婚姻双丰收。 男主角就更不必说。虽然已婚但因为是主角,就得到了又多一倍的垂青,到日本后分别被日本女性和国内女性主动追求。先开始在建筑工地辛苦做工,机缘巧合就能靠自身的一系列魅力引起一个日本家庭从爷爷到孙子到母亲全家的喜欢,还能有机会机智得体地拒绝对方要求招婿的表白。 连反派一开始的设定都是娶到了有钱的台湾太太而发迹!

坏人坏得反倒不够纯粹了。贱和坏看起来旗鼓相当。看上了小姑娘,屡次主动帮介绍工作,买了自行车主动送上门,生病了主动探望送花,主动跑前跑后补办保险申请减免医疗费,要做手术了主动还来做经济上的担保代家属签字。这些剧情放在一个暖男的角色上看起来也毫无违和之处喔。

6 ) 阵容也忒强了一点!!!(堪称豪华了)

看看这一串演员名单:陈道明、葛优(光这二位同台演出就够强了,何况葛优还是演的反角一号:邱明海,一改以往喜剧形象)
外加阮丹宁、邵兵、于慧。。。
日方阵容也不差,山本未来(我一直认为她应该更红,98年和成龙演出《我是谁》,和金城武演出《不夜城》)
演员小林昭二:什么奥特曼队长,小鹿纯子的爸爸,演出古田任三郎。。。也算日本演绎圈之泰山北斗了。。。
另外还有高桥惠子、伊原刚志、本多RURU
提到本片导演张弘、富敏,代表作《十六岁的花季》
96年的时候,此片阵容就够强了,放现在也是大型电视剧,可惜此片一直不温不火呢。。。

风头完全被《北京人在纽约》给盖过去了。

7 )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重看这部1996年的电视剧,25年已经过去,虽谈不上弹指挥间,但太多事情发生了变化。那时只能依靠电视剧去感触国外的样子、去想象国外的生活。中国人依靠“什么时候祖国昌盛,中国人在国外不受歧视”的信念,盼望着好生活。这才二十多年,中国人取代了日本人,成为国际上的消费主力。身旁的人稍有经济能力,都有能力送孩子出国读书,不再需要学习期间辛苦打工,赚取学费。国与国之间城市生活差距缩小,被呵护的孩儿们宁愿窝在家中尽享父母的全盘安排。现在的小孩,从小穿梭在五大洲、四大洋,什么他们没有见识过。自己不曾拥有的必然是最为美好的,小时候的各种匮乏,反而造就了这代人群的动力,去探索、去见识、去拥有。除了竞争的激烈,丰裕的生活是不是也造就现在小朋友躺平心态。现在的日本物价仍然比较高,但一线城市的国人把日本旅行视为常规线路,中国人成为日本观光业的支柱,只能说世事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多少代人的阅历总结。 特别喜欢玲玲的男同事劝说她不要过分在意百灵与祝月的事情,那不代表祝月对她感情的改变,要理解孤身在外内心的寂寞,这也是每对夫妻都要经历的过程。再也不能从电视剧里看到这么中肯的人生建议。

我当年从这部剧认定葛优是个好演员,演坏人时,不会让人回忆起他演好人时的样子。

8 ) 拾起了已过了有十年的记忆

终于看完了 拾起了大约已过了有十年的记忆,虽然曾经看片时的那份激动已经一去不返,但重温时却又看到了很多曾经忽视的东西,不知道到了将来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是否也还能多发现一些闪光处呢。

短评

人性这个东西真是放在什么时代都一样 估计等有 地球人在火星 也是一样:)~~

4分钟前
  • 收音鸡·耳東
  • 推荐

挺好看的,道明叔当年已有霸气,眼神里的凶劲某个瞬间会让我极惊惧,像极了我一个男友。晚年竟然这般儒雅,真是神奇。

7分钟前
  • 水文刀
  • 推荐

我记得我看过这个电视剧一次吧,没有看全,我也觉得这个比《北京人在纽约》更好看。

9分钟前
  • 环境卫士小飞熊
  • 力荐

补标。对当代日本的最初印象,一是来自《青春的火焰》,二就是本剧。记得一句话:“一开始来日本,发现吃什么都是生的。现在吃多了,觉得还挺好吃”,成为我认知日本料理的基准。现在还记得刘欢唱的主题曲,燃得很。北京人去纽约,上海人去东京,细思有理。那时选择出国闯荡的中国人,带着的是最早的“中国梦”。

11分钟前
  • Evarnold
  • 还行

多么经典的电视剧啊,为童年的我科普了一个东京。东西贵,日子苦,被人瞧不起。葛优绝对是除冯远征之外的另一大童年噩梦。

15分钟前
  • 白井黑子阿尼娅
  • 力荐

还不错,道明在里面搞了下婚外恋

20分钟前
  • 阿朴
  • 推荐

从《含泪活着》转过来,比较写实,90年代初的赴日留学如此不易,各人目的不尽相同,有求学的,有工作不理想换个环境的,也有纯粹迷茫选择出去看看的,但几乎人人都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如果说中国掮客是明面上敲诈勒索,日本整个制度对中国人的不欢迎不喜爱则更加残酷,所以才会有丁枚像郁达夫一样说“如果祖国再强大一点就好了”。有些人走了捷径,娶妻生子结婚;有些人选择苦其心志;也有些人选择黑下来,哪怕像乞丐一样也要赚钱养家,总之都不似现在的“镀金”。

23分钟前
  • 苦命宝贝
  • 推荐

210517 .. 被挖坟了。现在我也是青年律师了 14-03-16 一年后扒出来。为了在有限时间内了解梗概,跳着围观了1、2、5、11、20、25。青年律师祝月(陈道明 饰)原本和身为医生的妻子过着平淡的生活,但是他空有一身才气,却在僵硬的体制内倍受倾轧。

27分钟前
  • NARUMI
  • 还行

第一集,有一个场景的背影,有visa的广告牌,此剧是1996年放映,VISa全面在中国爆发是2002年,而且还是和银联合作。可见一样东西的兴起要多少时间,在中国1996年VISA有多少人在用呢?

32分钟前
  • 尤克里里青年
  • 还行

相比的话【北京人在纽约】好看的多。这片子总有点怨天尤人的味道。像白洁这种孩子干嘛要出去?本来身世就惨,迷失了自己,还辜负了妈妈,最后狼狈的回了国,那倒还不如一开始就去陪酒,赚上一笔再为所欲为,学艺术也好,吃喝玩乐也好,都比撞了南墙理所应当。不是东京改变了谁,是那时的中国不开窍

35分钟前
  • 拝啓、あなたへ
  • 还行

可惜没能看完整,网上好像也没有吧

36分钟前
  • Skybow
  • 推荐

电视剧还没看。书看完了,书写得挺烂的。

40分钟前
  • 黄の同学
  • 较差

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大概就因为名字的句式让人以为是copy北京人在纽约的概念。讲述的故事虽然都是中国人在异乡,在氛围和主题完全不一样。

45分钟前
  • 白雪公主的后妈
  • 力荐

前9集不错,90年代电视剧审查还挺松的,尺度比现在大多了。台词是直接抄写对日本文化描述的书籍吧,演员念起来太书面。

49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还行

中介的都是白扯???我真是感觉自己人对自己人的欺骗最让人心痛!!!中国的技术中坚都去了国外做了什么??中国人力资源的浪费???我感觉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中还是有很多可取的东西,很多悲剧的元素的保留,而不是现代的大团圆的东西!!中介和传销有什么不同。。。

54分钟前
  • 阅微草堂
  • 力荐

远くに飞び立ち,悲しみに出会い.あなたの大切な思いでは,それは心の故郷.

59分钟前
  • 三和后浪える酱
  • 推荐

片子比较全面的提到了留日不同形形色色的人。换现在,各国留学出国,他们也还是存在。作为上海人,对于那个年代的老上海是怀念的,弄堂里的相互关心又互相八卦。每个人都说的是上海话。同时这样的演技在线也是现在的片子里再也看不到的。

60分钟前
  • Zoe
  • 推荐

1990年代三大中日合拍电视剧之一,也曾经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小时候国内有段时间流传一种说法,说上海女孩子都嫁到日本去了,就与这个电视剧的播出和产生社会影响的时间段相重叠,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则很难去考证了。总体来说不如同时期的《北京人在纽约》影响力大。

1小时前
  • 小知堂主
  • 还行

20集之前編劇接地氣,結尾倉促了點。東京30年來還真是沒什麼太多變化。劇中名言“公司遍地都是,跟文化大革命造反司令部差不多。掛張牌子就當董事長,印個名片就是總經理。”

1小时前
  • 沉淪。與涅槃
  • 推荐

东京很多地方三十年了都没有变,比如池袋和上野阿美横町。更多维度描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小人物的剧情,很真实,推荐所有准备润的看看。可能世界缓慢变化而不是快速增长才是常态。

1小时前
  • 白色的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