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投名状

剧情片大陆2007

主演: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徐静蕾郭晓东顾宝明石兆琪王奎荣汪汐潮周波魏宗万余皑磊李崇霄张优吴优向佐叶福生

导演:陈可辛

播放地址

剧照

投名状 剧照 NO.1 投名状 剧照 NO.2 投名状 剧照 NO.3 投名状 剧照 NO.4 投名状 剧照 NO.5 投名状 剧照 NO.6 投名状 剧照 NO.13 投名状 剧照 NO.14 投名状 剧照 NO.15 投名状 剧照 NO.16 投名状 剧照 NO.17 投名状 剧照 NO.18 投名状 剧照 NO.19 投名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2

详细剧情

清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大哥(李连杰 饰)被同僚出卖,所带军队无一生还。因为装死而活下来的大哥遇见了离家出走的莲生(徐静蕾 饰),二人一夜取暖后,莲生不告而别。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 饰)发现并带回村,发现竟是二虎(刘德华 饰)的妻子。被贫穷饥饿所折磨的农民在憨厚的二虎与忠诚的三弟的带领下,劫抢官银,导致官府半夜报复。大哥乘机鼓动大家参加军队赚来军饷粮食,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浩浩荡荡地带着一百零八人出发从军。这支兄弟军不要命的拼劲,拿下不少胜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与三弟再也无法管束,分歧渐生;而大哥与莲生的感情被三弟发现,三弟误以为莲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杀大嫂来解救二虎。面对朝廷的欺诈、官府的黑暗、野心的膨胀,曾经纳过投名状的三兄弟最终自相残杀……

长篇影评

1 ) 《投名状》:不是《刺马》,同样精彩!

如果不算上还未上映的《集结号》,那《投名状》绝对可以算是我看过的最为精彩的华语大片。在我看来,陈可辛的这部古装大戏,已经无愧于等待这部影片多月的影迷,相信他的这份答卷能让大多数人感到满意。

战争:比《墨攻》更为精彩

当初《墨攻》上映后,我曾为华语影片中终于出现像样的冷兵器战争大场面而欣喜。然而看了《投名状》后,便觉得《墨攻》的战争场面略显小气。

《投名状》的战争场面的精彩之处便是对于近镜头的捕捉。

影片中的第一场大战,也是刻画得最为惨烈的舒城之战无疑是影片中R级镜头最多的一个桥段。在这场大战中,断手断腿、人粉碎的镜头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刀刀入骨的镜头几乎贯穿了这个大战。但如果仅仅是这些R级镜头的大量堆砌,还尚不能成就一场惨烈的冷兵器大战。陈可辛在这个桥段中用了大量的摇晃镜头,而且几人拼杀的镜头占据了这个战争戏的大多部,这使得观众立刻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惨烈和血腥的效果也呈几何级爆发。而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战争具体到个人,而不是平常我们印象中仅仅是两个方阵的拼杀。如果不考虑到导演的目的,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那场金银大战便是因为没有具体到个人,才使得这个战争场面精彩有余,但惨烈不足。这种具体到个人的战争刻画手法虽然没有一堆数码人的冲杀来得壮观,但无疑却是更加真实的。这种拍摄手法在好莱坞的冷兵器大战中已经是比较常见,但在我们华语影片中还是比较少见。同时,也正是这种方法,使得舒城之战中那些为数不多的大场面立刻变得壮观无比。陈可辛以近镜头为主,同时辅以一些远镜头,使得这个战争看起来张弛有度,观众并不会双方的拼杀而分辨不清“敌我”,相反,影片中清军和太平军的交替进攻非常“有秩序”,甚至影片中双方采用的战术也看得非常清晰。因此,陈可辛已经突破了“大场面必须要大量人(或数码人)来堆砌”这样一个看似绝对的思维。

舒城之战,到目前为止,绝对可以算是华语影片中冷兵器战争之最!

剧情:比《刺马》更冲突

从现在来看《刺马》,《刺马》更像一个江湖恩怨影片。在《刺马》中,张彻对于打太平军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了马新贻等三人之见的恩怨情仇之上。同时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武斗桥段上,这使得某种意义上,《刺马》还是属于功夫片的范畴之列。《刺马》的成功并不是其剧情,而是张彻对仪式感的出色营造以及狄龙、姜大卫等人出色的表演之上。

《投名状》的故事改编自《刺马》,却比《刺马》更具有史诗性。陈可辛已经明确表示了这不是一部功夫片,因此除了惨烈的战争场面之外,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则是这部影片的重点。除了从《刺马》中保留下来的“叔嫂成奸”之外,还加入了官场冲突的剧情,这使得影片从原来《刺马》的单一剧情发展成了《投名状》的双线发展。两条线的交叉冲突,最终也使得庞青云这个角色比马新贻更为复杂,他在影片中不再是《刺马》中那个“单纯”的出卖兄弟的家伙,而是成了自己野心以及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庞青云的死比马新贻的死更具悲剧性。同时、二虎的死也比《刺马》中黄纵的死更为复杂,《刺马》中黄纵的死更倾向于兄弟的出卖,而《投名状》中的庞青云更像是一个被人利用的刀子,所以二虎依然是个政治牺牲品。

官场这条线的加入,从本质上改变了“刺马”这个故事。“刺马”的悲剧的源头在《投名状》中被放大,这种基于大历史背景下的“刺庞”悲剧无疑比“刺马”更为引人深思。

演员:比《霍元甲》更会演戏

从《霍元甲》开始,李连杰已经逐渐有了转型的趋势。如果说在《霍元甲》李连杰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忘却自己“武生”的身份的话,那么在《投名状》中,李连杰已经完全将自己摆在了演员的位置,可以说这是李连杰从影这么多年以来,这次是最像演员的一次。

在影片中你感觉不到他会比刘德华、金城武这些非“武生”有着更为矫健的身手,李连杰在这部影片中最出色的也并非他的功夫(事实上他也没展现功夫),而是他的表演。

影片中的庞青云,有能力、有野心、同样也有义气。正是这种复杂的性格,才使得庞青云比马新贻更为立体。而这种复杂的性格同样也要过硬的演技来驾驭,很高兴的是李连杰没有让人失望,影片中多次给了李连杰眼神的特写,从最初的落魄到了最后的冷酷,我们都能从李连杰的眼神中读到庞青云这个角色此刻的内心以及此时他性格倾向。可以说,李连杰演活了庞青云。

影片中有场酒桌独白的戏,这段这部影片最为煽情的桥段便是在刘德华和李连杰的“配合”之下完成的,但和刘德华可以用不少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角色的悲惨不同,李连杰是始终坐着,但李连杰此时便是用独白和表情完成了自己的表演,加上这个桥段出色的蒙太奇,使得整段戏看下来都煽情无比。

当然,除了李连杰之外,刘德华也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只是刘德华的气质欠缺一种天生的草莽之气,使他的二虎不如陈观泰的黄纵来得“单纯”。但刘德华的演技在影片中依然无法挑剔,酒桌上的看戏时的突然流泪的镜头让人叹服。

而金城武则是三人中亮点最少的一个,虽然本片是以他的旁白来发展剧情,但他在影片中除了最后“刺庞”的戏之外,大多数时候仅仅是李连杰和刘德华的陪衬。至于徐静蕾,在影片中几乎连花瓶都算不上,因为她大部分时间并不算漂亮。对于这样一部以男人为主的影片,感觉陈可辛在控制徐静蕾的戏份,不至于影片过多的沉浸于三角恋的纠葛中。

另外不得不提影片中陈公等三位大臣的扮演者魏宗万、奎荣、顾宝明,这三个老戏骨的表演可谓是影片中的绝对亮点。

结语

《投名状》源自《刺马》,却不是《刺马》,但难免会被人拿《刺马》比较。《刺马》是座高峰,但并非不可逾越,或者是并非无法缔造一座与《刺马》同样的高峰。《投名状》至少已经接近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名状》仍然是一部翻拍片,“翻拍”到这种程度,已经是种成功。

可以看出,《投名状》的上映还是做了不少妥协,在第一版的预告片中,有三人杀人纳投名状的情节,但在影片中却看不到,这估计主要还是电审方面的意思。“投名状”大家比较熟悉是因为水浒,而影片中的结拜也是一百零八人,这绝不是一种偶然。这个改动不但使得影片中的土匪和梁山泊的好汉看起来不像是“黑社会”性质,同时也使“投名状”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这使得影片的片名失色不少。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便是在三人从军后攻打舒城的前一个晚上,在之前的预告片中喊的是“抢钱!抢粮!抢娘么!”,匪气十足,但到了最后一款预告片就只剩是“抢钱!抢粮!”,到了影片中就变成了“是“抢钱!抢粮!抢地盘!”。这个改动虽然无伤大雅,但毕竟比最先少了味道。

当然,瑕不掩瑜,《投名状》无论从镜头、剪辑、音乐等方面来看都依然是部出色的影片,只是没有这些妥协,可能会更有味道一些。

《投名状》:不是《刺马》,同样精彩!

2 ) 港版与内地版区别

来自于皇甫的新浪博客

年初先去影院看投名状,后又买了三区版DVD,对比发现差别巨大,一直想整理一下这些差别,但都太懒了。昨天在时光网看到一个网友整理的资料,比我原来观察出来的还要全面,所以以他的文章为基础,再加一些自己的解读放在这儿,算是偷个懒,呵呵。

1.开头字幕港版称:太平天国期间,中国共死亡7千万人,相当于二战期间全世界死亡人数云云,大陆仅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等词句概括。这句话被删除有明显政治考量,还有就是大陆版极力避免太平天国的出现,下面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修改。 2.纳投名状过程,“兄弟结义,各杀一个外人,以绝后路,从此,兄弟的命是命,其他的,皆可杀”,这是金城武的旁白,这句旁白大陆也有,后面各杀一人的过程就被全部删掉了。此过程约半分钟,金城武不做声地做了,刘德华杀的是开始叫得最欢的人:“兔崽子们,我们怎么招你们惹你们了,不就打你们村儿口路过吗”,只见“庞青云”李连杰面无表情,眼前那被缚的人不断筛糠:“求,求……求……你们把我放了吧……”李连杰手腕一翻露出利刃:“记住我这张脸,下回投胎找我报仇”。大陆版本将杀人过程剪掉。 3.庞青云带兄弟们投军,面见三位大人,姜大人说:“听说,你带一营兵在鹤川伏击太平军,居然全军覆没……”大陆公映版中改为“……在鹤川一带伏击敌军”,大陆公映版全片未提太平军或者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在大陆版只能从庞青云进南京时士兵刷洗墙壁上的基督教口号的镜头中看出。 4.“抢钱抢粮抢娘们儿”改成“抢钱抢粮抢地盘”,该口号始自舒城一战前夜,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人合作进行战前动员,小姜喊:进舒城!众人赶紧配合齐声喊道:抢钱抢粮抢娘们儿!后山字营攻下某城,魁字营将领何魁进城接防,声称:“进城接防,让兄弟们逍遥三天,抢钱抢粮抢娘们儿。”看来当时三抢政策已经形成军中共识,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内战之时终于不再屠城了。就在此城,山字营的兄弟再“抢娘们儿”的时候,被庞青云斩首。这句话在预告片中还是娘们,到正式大陆共赢时就成了抢地盘了,官兵何来抢地盘一说? 5.**画面被删。山字营两个小卒强奸民女,被庞青云斩首示众,在两个小兵凌辱那个小姐时,其中一个已经扒开姑娘胸前衣襟,露出了**,而在大陆公映版里,**画面被删去;**被删属于“惯例”,也“可以理解”,谁让咱没分级制呢。 6.庞青云政治理想被降低。斩首两个奸淫民女两个小兵那场戏里,庞青云给赵二虎和众兄弟讲了“捕快和穷人”的故事,然后说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你们投军是为了不被人欺负,现在我告诉你,不光你们,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让人欺负。我们要做的,是这样的大事!改为:“你们投军是为了不让人欺负,不被人欺,也不能放纵手下欺负百姓!你们知不知道,这样会毁了我心中的大事!”这句被删不仅是降低了庞青云的政治理想,而是把庞青云从枭雄转变为了奸雄,港版中有多处提到庞青云的理想是为天下百姓而战,包括后来多次提到减税三年的事也被大陆删掉不少次。 7.生怕观众被庞青云骗了,赶紧揭露出来。庞青云执意杀两个奸淫民女的小卒,并讲了一番大道理。这时候金城武的旁白说:“直到那一天,他才说出了他心中的未来,他说以前不做是时候不到,怕我们不懂,我懂。”在姜午阳斩了两人之后,说:“要是我能为这个未来而死,那该有多好。”大陆公映版本金城武的画外音改成:“那一刻,我们都给感动了,后来发生的一切我才知道,他骗我们。那一天,只是他野心的开始。”这句被改同样是为了降低庞青云的认同度,让观众以为他只是一个利用兄弟的卑鄙小人,而忽略他的雄心壮志。这样降低庞青云的人格恐怕还有很多非艺术的考量。 8.杀二小兵戏简化。庞青云讲了一番大道理,赵二虎还是不让杀,这时候姜午阳站了出来:“你们的命是谁的?”狗子说:“大哥的”,另一个小顺子说:“你跟我娘该怎么说?”姜午阳说:“眼睛闭起来,我会很快。”小顺子又说:“午阳哥,你跟我娘该怎么说?”然后两个人开始哭嚎,在姜刀落下的一瞬间,还喊:“别告诉我娘!”大陆公映版本中,两次问“你跟我娘该怎么说”都没了,其中一句改成:“大哥,我们再也不敢了。”两个人在哭嚎中被斩首,哭嚎嘎然而止,是远景呈现;大陆版本的效果远没有这种凌厉,只是一个中近景,有姜午阳挥刀镜头。 大陆电影局怕大家在情感上产生误解,讲许多类似这样表现人性的台词都改了,改成了非常简单的善恶对比。 9.削减对战争残酷的渲染。庞青云围苏州已经成死局,镜头从苏州城外满目疮痍开始,被扔在战壕外的重伤士兵临死前凄厉地喊叫,有几句台词:“……你们都在干什么,你们再不来,我就卸了你们的腿……”,到大陆版里,镜头删减了几处,而且只剩下几声叫喊,没有台词。消解这种渲染对陈可辛的艺术表达是非常不人道的,也弱化了影片的思想性。 10.避“耶稣先生”讳。庞青云围苏州苦苦撑着,兵士已经饿得面黄肌瘦灰头土脸,一个士兵说:“听说,听说有个叫耶稣的先生,每天中午,都给苏州城姓黄的五张大饼、两口肥猪,随便就随便那么一分,就能让五千多个人全都吃饱了,饼怎么分都分不完,猪……猪每天都在下崽儿……”到了大陆公映版中,第一句给改成了“听说有一个很神的神仙……”,应该是为了避宗教讳。还有避太平天国讳,政治宗教都是高压区。 11.不许煽情。还是苏州一役,山字营陷入绝境,庞青云带姜午阳去找狄公要粮要炮,狄公不给又去找何魁,这边厢赵二虎下了死心,要进城杀苏州太平军首领黄文金,临行前与众兄弟告别,莲生忽然出现在眼前,二人缠绵了一番之后,赵二虎进城前对莲生说:“告诉大哥和午阳,二虎想做英雄”,到了大陆公映版里,被改成了“二虎是条汉子”,乍一看并无不同,而原版中是为了呼应前文,姜午阳曾经回忆庞青云的教诲:“他说,土匪只会为自己的兄弟杀人,而英雄却可以为别人牺牲,我想当英雄。”所以赵二虎也“想当英雄”,而大陆大概没看明白片子,就觉得“是条汉子”更符合大陆说法,而英雄不英雄的过于文绉绉和煽情。我认为这句不是煽情的问题,而是为了巩固赵二虎的耿直形象,想当英雄证明了二虎并非只有鲁莽耿直,也有雄心壮志,而是条汉子就可以证明二虎的简单单纯。我认为大陆版自始至终都奸雄化庞青云、简单化赵二虎,以达到批评庞、颂扬赵的目的。 12.黄文金的台词,略有改动。赵二虎潜入苏州城,见到苏州城首领黄文金劝他投降,郭晓冬饰演的黄文金说:“十三年前,我卖了祖业,关了生意,投了太平,从那时起,投降两个字就永远消失了!”大陆版却成了:“十三年前,我卖了祖业,关了生意,投军反清,从那时起,投降两个字就永远消失了!”这应该跟大陆的历史观里,太平天国一直是个正面形象有关。大陆公映版里一直在模糊太平军的身份。 13.苏州本来杀了四千降兵,可大陆版硬是不让数字具体化。 所以有关这个具体数字的台词都被改掉: “四千个俘虏,四千张嘴,你打算动用多少军粮喂饱他们?”改为,“那么多俘虏,多少张嘴” “这四千人拒绝收编”改为“这些人,拒绝收编”; “这四千人拿起枪就是兵”改为“这群人拿起枪就是兵” “这些馒头,本来是给我们兄弟们吃的,现在你要分一半给这四千人……”,改成“……分一半给这些人” 这句的修改最直接的作用也是弱化了观众对俘虏的情感认同,从而弱化影片的艺术效果,至于为什么修改,我就搞不清了。 14.再一次深刻揭露庞青云嘴脸。在港版中,庞青云不让开城放粮,石锦标等太平军把馒头扔了上来,骂道:“庞青云,早知道你什么人。”在大陆公映版本中,改成:“庞青云,早知道你是个骗子!朝廷的狗!”这只是贬低庞青云一系列台词修改的一句。 15.金城武的四遍“大哥是对的”改成了一遍和一句“我不后悔”。山字营围苏州弹尽粮绝已入绝境,赵二虎进城杀了黄文金纳降苏州军民,庞青云却对四千兵士拒绝收编:“你看看这馒头,本来是我们兄弟们要吃的,现在却要分一半给这四千人,再分一半给城里的百姓。兄弟们围城围了九个月,饿了九个月!你说,这馒头,是给我们还是给他们?”赵二虎“啪”把馒头打飞:“我不管!放粮!”庞青云说:“就一顿,让他们吃饱。”二虎急了喊道:“我答应了要让他们活着!”庞青云铁青着脸咬牙怒喝:“兵不厌诈,这是战争!”二虎几乎歇斯底里地喊:“人无信就是畜牲!”这时候姜午阳皱眉瞪眼横插过来,面对赵二虎说:饿(二)哥,大哥是对的。饿哥怒斥之:闪开,你给我闪开!午阳又说:大哥是对的。饿哥被陆大山一闷棍打昏,午阳愣在那里,喃喃说道:大哥是对的。庞青云射杀苏州四千太平军,而将赵二虎锁进祠堂,二虎痛吼:“不能杀——”,声嘶力竭后瘫在地上。后被偏将扶起开锁,姜午阳旁白:从那天起,饿(二)哥再也没有跟我说过一句话,我难过,可是,大哥是对的。大陆公映版中,苏州城头姜说的三遍“大哥是对的”被删减成了一遍,而“我难过,可是,大哥是对的”也改成了“我难过,可是,我不后悔。” 港版的效果可以让观众更认同庞青云,大陆版还在尽一切可能贬低庞青云的形象。 16.坏人干坏事是不可以流泪的。射杀四千降兵,庞青云流下了一行热泪,在大陆版中这行泪没有让流下来镜头就切过去了。同样是为了贬低庞青云的形象,同时弱化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17.四千降兵被杀然后坑埋,赵二虎要反走苏州,庞青云来劝,二虎说:“你还记得你过去给我们说过什么?你说要找一个地方,让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不受欺负。现在你做了什么,你就在这里杀了四千个穷人你知道吗?”改为:“……你说要我们记住,不准欺负老百姓。现在你做了什么,你就在这里杀了那么多穷人你知道吗?”数字的修改,我搞不懂为什么。港版“让全天下百姓不受欺负”更彰显了庞的政治理想,修改之后再次弱化了对庞青云的认同。 18.庞青云被电影局降职,两江总督成江苏巡抚,,原来所有的“两江总督”一职,在大陆公映版本中均改为“江苏巡抚”。历史上的马新贻是两江总督,港版尊重历史,大陆版则有意淡化历史。 19.徐静蕾被金城武杀了之后,有一个短暂的死状的镜头,大陆版本删去。没有分级制我们看不到这样直面死亡的镜头。 20.设计杀害赵二虎,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有一段很精彩的独角戏,这个心机重重的枭雄摆下酒席表白心迹: 五年前,一百零百个人从一个小村子里出来,打仗拼命,就为了一口饭吃,这就是山字营最早的兄弟,领头的就是我们三个。今天我选了一个好地方送你走,我跟你说过,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是对的。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请你喝酒,告诉你我这一年都作了什么。我刚从京城回来,为咱们的百姓免了三年征税。明年,明年我保证每一个百姓都吃得饱。你迟早会明白,小七,狗子,死得都是值得的,苏州那些人,死得也是值得的,你,你,也是值得的。苏州你要造反,我本可以杀你,可我不舍得,可是现在朝廷,朝廷要你,你说,我怎么办?好兄弟,二虎,安心上路。 大陆公映版本改成:五年前,一百零八个人从一个小村子里出来,打仗拼命,就为了一口饭吃,这就是山字营最早的兄弟,领头的就是我们三个。今天我选了一个好地方送你走,我跟你说过,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是对的。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请你喝酒,告诉你我这一年都作了什么。我刚从京城回来,我想跟你说,大家吃了5年的苦,今天我们的愿望真的快要实现了。你迟早会明白,小七,狗子,死得都是值得的,苏州那些人,死得也是值得的,你,你,死得也是值得的。苏州你要造反,我本可以杀你,可我不舍得,可是现在朝廷,朝廷要你,你说,我怎么办?二虎,安心上路。 从红色部分的台词可以明显看出,大陆版再次弱化庞青云的正面形象。 21.多出的一段旁白。在庞青云上任大典即将开始的时候,大陆版凭空多出以下画外音:他竟然杀了二哥,他以前说杀狗子杀那些俘虏是为了天下的百姓不受欺负,他撒谎。他只为他自己。但他忘了,我们纳了投名状。这个不用说了,直接用姜武阳的话来批评庞青云,还是在贬低庞的形象。 22.姜午阳刺庞之后,被官府逮捕,处以凌迟之刑,据传完整版本中将鲜血淋漓的凌迟场景展露无遗,而所有公映版本尽数删去,港版有字幕云:“两江总督庞青云于1870年7月26日遇刺身亡。刺客姜午阳两个月后被凌迟处死。”而字幕在大陆版本中也未出现。这个我不确定,有人说大陆版也有,我记不清了。 总结一下,大陆版贬庞青云,颂赵二虎,模糊化姜武阳(大陆版姜武阳对庞的态度变化很大,转折也不够自然。);模糊太平天国;由于没有分级制而进行的删减等等。我们花了这么贵的票价,看到的确是一个人物形象被简单化、故事情节被删减、思想性艺术性被阉割的太监。哎……

3 ) 永远的Dilemma

究竟,什么是政治?

这个问题早在张艺谋的《英雄》阶段就在我心中徘徊良久了,在看过陈可辛制作精良的《投名状》之后,更要从胸中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庞青云,赵二虎与姜武阳结下投名状,从此要同生共死。电影开始并没有说这个从死人堆里回来的庞青云究竟心怀什么大业,只是演他处处比土匪出身字也不识的一根筋赵二虎要精明厉害得多。姜武阳似懂非懂,但是觉得庞青云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残酷是残酷了些,但,他们这种人,本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匪盗出身,空讲仁义道德也没什么意义。

随着情节的展开,这个庞青云,一路杀将下来,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什么都能抛弃,尊严、信义、情谊统统踩在脚下,他可以为兄弟的性命难过,却绝不会临阵手软,说“杀”的时候毫不犹豫,成大事者果然凛冽无畏,风采蔚然!

从赵二虎的一根筋原则角度看来,庞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是个言行不一的虚伪分子,尽管他本身并不怕死,但前后种种变化对比以及他在朝廷上那卑躬屈膝的样儿,赵若说庞是个伪君子大概没人会有异议;姜的原则比赵要松散些,他在所谓“大事”、“百姓”、“天下安危”等等大词大义当中本来就稀里糊涂晕头转向,他能够理解并把握住的就只有那一个投名状:乱我兄弟者,必杀之;杀我兄弟者,必杀之。他只要兄弟相安无事彼此向着共同目标迈进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对于庞究竟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究竟是深明大义还是吃里扒外他并不太在意。我觉得在姜与赵共同跟随庞的过程中,姜武阳过得更为清楚明了,也没什么太多的内心挣扎。

李连杰饰演的这个庞青云才是真正有趣的主角。说他虚伪吧,确实,他一边劝诫土匪出身的兄弟们不能任意杀戮百姓,转过头来只要阻碍了他的大业,不管是谁他杀起来却眼皮都不眨;可在战场上挣命的场合,他比谁都勇猛,他绝不贪生怕死,对兄弟甚至可说是肝胆相照!我们也可以评价庞心性暴虐,冷酷无情,为了他的一己私利视兄弟情于不顾,是个彻头彻尾的反派奸角坏蛋;可庞荣任江南巡抚之后在金銮殿里为江南百姓向太后请愿也是事实,在苦攻苏州不下的时候,他与大家一起挨饿,半点没少为士兵的饱暖操劳。这个庞青云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大业绝对不仅仅是扶摇直上青云那么简单。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普通的荣华富贵想必并非他眼中之物。他冷血甚至残暴,但这并非天性使然,他的残暴都是计算过的,总是应对某种情况的最优对策,连姜武阳都总说,“我知道大哥是对的”。这样一位人中豪杰,如若最终得势,那身后评语应是“深切缅怀我们伟大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造成这种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我觉得正是庞青云的“大业”。诚然,他是有野心的人物,但他的野心并非谋一己私利。这个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斗士,经历了战争的血火洗礼,尽管影片并未明确点破,我认为他的大业应是天下,是真正的守一方平安,保百姓安居;就算退一万步,也是要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们吃饱穿暖,再也不受欺压。这样的人生目标,用“野心”来评价有点不够公允,至少也应该是个初级革命者,心系百姓,情连八方,说高尚也毫不为过。

庞青云不够高尚的,是他实现高尚人生目标的手段与过程。

他为了拿下舒城,让士兵们打人海战,明知是送人上鬼门关也要咬紧牙关鼓励将士们拼命;他为了攻克苏州,可以向昔日死敌借粮,用城破后百姓安危作为交换筹码;他为了节粮备战,可以乱箭射死手无寸铁的俘虏;他为了仕途通顺,兄弟的性命也可双手奉上。是的,我们可以责备他无情无义无原则,但假若自己处在庞青云的位置上,“大哥做的是对的”,你的选择会有不同么?

电影《剑鱼行动》中问,倘若牺牲几个人的性命能够拯救一万人,你有最后的决定权,你做不做?我把这个问题再极端化一些,牺牲几百个无辜的儿童,拯救一百万人,你做不做?

《英雄》中梁朝伟饰演的杀手残剑的两难抉择正在于此。杀秦王,天下继续大乱,百姓不定期困于水火;不杀秦王,短期内生灵涂炭,但可寄希望于战后的和平重建。你若刺秦,怎么选?

目的的神圣与过程的残酷,究竟哪个才是为整体事件定性的最终要素?

回到《投命状》,当然我们可以具体的分析庞青云的所谓“大业”究竟是不是守天下保百姓那么任重道远,但这其实是在回避问题。当一个真正神圣的目的需要人使用极端卑劣手段才能实现的时候,悲剧便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人根本无法合理回答的永远Dilemma。

归根结底,人毕竟不是上帝,对于人生,我们没办法看那么远。所谓的目的,不过是无尽的旅途中可以歇脚的中点而已,因为无法逾越,才变作了终点。过程的残酷是可见的,是可以定性的必然;而目的的神圣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它的达成除了人的努力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运气。人力之外的这些不定因素有时会主导整个事态的进程,造成很多事与愿违的遗憾,让曾经的牺牲、残忍、隐忍变得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当初行为的起点是否神圣就变得极不可靠,因为目的的神圣性只能用结果来衡量,结果没有了,就只剩过程的残酷。

《剑鱼行动》的结尾演了一个中东恐怖分子的豪华游轮在公海莫名爆炸的镜头,这是用可见的正面结果来证明目的的神圣性,证明过程的残酷是可被容忍的,是值得牺牲的;《英雄》之所以敢用一个粗糙甚至拼凑的故事来呈现如此困难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历史的进程,七国的命运不可更改;《投名状》突出的是庞青云行事的冷血残酷,对应的是他经验不足举事失败的结局,电影只给了这个反角有限的正面形象,依然最终回避了矛盾的源头:庞的天下大业倘若成功,他的是非功过又该怎么评判?

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目的与过程,哪个更为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看看现实世界中的极端例子答案便可一目了然。穆斯林极端分子的自杀式恐怖活动,全都打着神圣目的的幌子来为残忍肮脏的手段文过饰非;美国入侵伊拉克,也是为了看不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证实自己侵略行为的合理性。从本质上说,目的的神圣性合理性其实根本无法证明,至少并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机制来系统性的有效证明,大多数情况下,运气这个因素更是主导,用一个近乎随机的结果来证明所谓的神圣目的,实在难逃无赖的嫌疑。从这个角度上说,手段,或者过程,才是可以为整个事件定性的最终标准。所谓的目的再高尚,也抵不过过程的血腥残暴。除了上帝天神,世人谁有资格用别人的性命来作自己大业的筹码?!

而一个政治家,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要在目的与过程中进行两难抉择,因为无论多么高尚的政治目的,实现它的手段却从不清白。政坛是温和化的战场,硝烟滚滚弥漫在笑语喧哗之中,觥筹交错背后便是无色无声的血雨腥风。真正为民请愿的政治家们,尽管心系高尚的原则,在执行中却不得不使用卑劣的政治手段,有时要与敌为友,有时要牺牲同僚,这样的心情必定是痛苦而压抑的,这种隐忍等待咬碎牙齿往肚里吞的坚毅必定是非常态而强烈的。所以,一个心存高尚目的的政治家不会快乐;一个快乐的政客也不可能高尚。

于是,政治,最好的状况便是用卑劣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高尚目的,如果这目的实时可见,并为结果所证实。除此之外,除了肮脏,政治别无其他。

4 ) 《投名状》及刺马的真故事

晚清多奇事。其中有刺马、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月楼案和太原案四桩公案,曾轰动一时,甚至都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其中除刺马外,其他三件都是极普通的刑事案件,由于司法混乱、吏治败坏,结果越闹越大,但最后都还算水落石出。但刺马案不同,此案关系重大,却结案结得不明不白,所以民间很快就生出很多演义来。京剧有刺马的剧目,平江不肖生有相关的小说,香港电影大师张彻有《刺马》一片,最近的版本当然是陈可辛的新片《投名状》。
“刺马案”之所以引人瞩目,首先因为遇刺人马新贻地位显赫。马官居两江总督,是晚清最重要的九个封疆大吏之一,统管今天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富庶之地的军政监察大权。马的前任和后任都是同一个人,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曾国藩,由这一点就可见其位高权重。其次,此案案情出奇,行刺者在光天化日之下,重兵护卫之中一击而中,且得手后并不逃走,慨然就擒,显然早有准备。再者,此案虽惊动了最高层,慈禧命曾国藩和刑部主事会审,但最终还是潦草结案,刺客被剖腹挖心,但案情并未水落石出。所以,坊间议论纷纷,一开始猜测集中在政治斗争之上,但很快就有关于兄弟反目和三角恋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所以焦点很快就被转移了。此后的各种演绎基本都是围绕后二者展开。只是此案在民间的流传程度,似乎不敌另一出更真实也更离奇的桃色事件: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所谓政治谋杀,主要是指,马新贻一般被看作是慈禧用来制衡声势日隆的曾国藩的,且此人根基尚浅却治军甚严,因此得罪了湘军一系,所以被他们派人暗杀。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种可能。在当时还有一个绘声绘色的传言,称曾国藩平灭太平天国后,私藏大量资财,企图取清廷而代之,而马新贻坐镇南京,正在追查“宝藏”下落,在这个当口被杀。而当时会审后的“结案报告”的说法是,刺客曾从发捻,对马新贻素怀怨恨,所以勾结海盗行刺。这显然缺乏充分的作案动机。所有这些说法,都没有提及刺客与马新贻有私人关系,遑论什么三角恋爱。可以肯定,这些都出自文人的编排,至于背后是否有人授意,则很难说得清了。
演义家们把马新贻和刺客张汶祥安排成出身草莽的异姓兄弟,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又虚构了一个“老二”,以及与马新贻有感情纠葛的老二的妻子。有趣的是,在各个版本中,这个老二的名字就有好几个,一看就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窦一虎、曹二虎,到了倪匡执笔的张彻版《刺马》中,又被写作黄纵。《投名状》中刘德华演的老二则又改了姓,叫赵二虎。所谓的女主角显然也是编出来的,张彻版起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叫米兰,徐静蕾演的人物则名字跟打扮一样土,叫莲生。
更有意思的是,王晶的晶艺公司还以此为题材拍过一部三级片,片名叫《满清十大酷刑之赤裸凌迟》,当然是极尽血腥色情之能事。编剧好像还特意为证明他掌握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把马新贻弄成了一个少年时曾受性虐的心理变态分子。
刺马故事的经典版本,当然是张彻1973年的同名电影。该片导演张彻、编剧倪匡、动作设计刘家良,以及演员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等都是一时之选。这部邵氏电影的大制作,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稍嫌粗糙:情节线索简单,战争场景几乎无特技可言,单人独斗也显得冗长单调,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曾席卷当年的金马奖。而且其中“暴力美学”的萌芽直接影响了吴宇森等后辈,其中的恩怨情仇也让导演陈可辛至今念念不忘,立志翻拍出一部《投名状》来。
电影《刺马》虽然也着力刻画了导演张彻并不擅长的男女纠葛,但最突出的还是兄弟情谊。这从本片的英文名“BLOOD BROTHERS”可以直观地看出来。《投名状》脱胎于此片,当然绕不过兄弟之情。借用水浒中的“投名状”来概括刺马的主旨,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杀。进而把“兄弟情谊”定义江湖人至上的信仰,“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倒也算切题。
当然,大导演陈可辛挟数亿投资,网罗一干明星演员,显然并不满足于重拍一遍《刺马》。从剧本数易其稿,中途改换片名都可以看出导演突破旧版的努力。甚至李连杰饰演的大哥也不再是实有其人的马新贻,而是改了一个更直白地暗示人物性格命运的名字——庞青云。显然,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刺马》只不过是个框架,他只是借这个壳,讲自己的故事。
不同于张彻浓烈明快的快意恩仇,陈可辛用灰暗惨烈的语调讲了一个关于“人性和欲望”的故事。所谓的兄弟之谊、男女之爱,甚至平步青云的梦,最后都毁灭于复杂的人性与无尽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擅拍“文戏”的陈可辛,赋予刺马故事的最新思考和内涵,这也是《投名状》不同于《刺马》乃至《英雄本色》之处。这里没有孰优孰劣,至于观者更喜欢哪个,只能交给历史去检验了。
一点遗憾是,“投名状”翻成英文的确有困难,但该片的的英文片名“WALORDS(战神)”实在有点太凑合了,怎么看都像是电子游戏,有点不知所云。
文章引用自:

5 ) 猜不透的人心,只是你不懂而已

我们总抱怨人心险恶,竟然那么多变而残忍,庞青云杀害了二虎,二虎死前净还念念不忘庞的安危。是庞青云变了?其实只是二虎,午阳等人一直不懂而已。庞青云从死人堆里爬出,口中念念兄弟们都死光了,似乎悲怆到了极点。但试想,什么样的人会再战场上看到兄弟们一个个的死去,自己却选择了装死而活了下来。那一千六百个弟兄,其实也只是庞青云实现心中野心的工具而已。他是一个为了野心而活着的人,弟兄们死了,他的野心无法实现了,他也好似死掉一般。后来劫军粮时连连救下午阳和二虎,他只是在赌,他一直在上面观战,只是当看到午阳二虎眼见都要遇险时,他想通了,此二人是他的一个机会,没有他们,他都没有饭吃,他们是可以作为像那一千六百个弟兄一样的“兄弟”,是他未来的工具。他喜欢莲生,却发现她是二虎的女人,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忍住了,当自己野心已经不需要二虎的时候,他终于爆发了。舒城一战,庞奋勇杀敌,也是在赌,赌一个机会,他只是一个好似死掉的人,一个有野心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是莫大的痛苦和悲哀。他拿了自己的命去赌,赌赢了,便离他想要的世界多近了一步,赌输了,只当是自己又死了一回。之后的无数次战役,他无不是在赌,不惜赌本的下注,他只当自己是个死人而已。甚至到了面圣的一步,他也在赌,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提出自己的请求,免税三年,殿里的朝廷大员都在发抖,他自己何尝不是胆颤心惊。不过因为兄弟们的血,敌人的血,老百姓的血和他自己的搏命,他都赌赢了,突然发现他的野心并不是那么的黑暗,在他在任命仪式上走向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的时候,我想他终于觉得自己的野心实现了,在付出了这许多他认为值得付出的代价之后,他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做自己一直想要达成的事情了。我觉得他是真的一心为一方穷人的安宁想做到一些事情,只是其他人并不懂他而已,而他也没有弄懂别人。他以为的朝廷是他今后的“兄弟”,只是,他不懂朝廷,更不懂那些官们了。

二虎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条汉子,他只看中一个义字。不为利,不为己,他只为一个义。庞青云救了他的命,结拜了兄弟,就永远是他的大哥;魁字营小头目打了他两鞭子,杀了村子里的老人,时过多年,他硬是打了回来。对何魁离间的企图时发出的怪异的笑声,在自己中箭身亡之时对自己无法“救下大哥”的愧疚,无不表现了赵二虎的忠肝义胆。只可惜,他只知道兄弟情分,其他的一盖不知。他舍命救出了童年的青梅竹马,却不知这个女人已经不是莲生了,她学了琴棋书画,心变了,她要做大户人家的小妾了,却被抢回来做回了穷人,还是土匪的女人,二虎以为是救了她,其实他已经不懂了。为义生,为义死,被义蒙住了眼睛。二虎之悲,恰恰让人凄凉,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只是他不懂,这猜不透的人心,他真的不懂而已。

姜午阳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什么文化,却是个信理的人。看电影的时候,身边的美女说,午阳重情,他是讲感情的。我看不然,他是车头彻底信理的人,这道理有他自己悟的,也有别人讲给他听的,只要是这道理在他那里说的通,觉得对,那便是理,他信这个。擒贼先擒王这个理,他学的最快,记的最清,用的最好、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大哥是对的,他下令放箭屠城,他阻止二虎回家,因为他相信大哥是对的,他自己想过了,也认为是对的,他认了这个理。她发现,大哥和二嫂的事情,他也认了一个理,这是不对的,只是还没想通,就发现二虎眼看就要被处死了。于是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有理的出口,反乱兄弟者,必杀之。整片的最后,刺杀庞清云,反害兄弟者,必杀之。姜午阳认理,他的心里只有对的错的,其他的没有。他也简单,也复杂:简单的是,他认为是对的,他做起来毫不含糊,认为庞青云的战术是对的,他第一个站起来冲锋陷阵;复杂的是,其实太多的时候,他真的弄不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后十几分钟里他的痛苦,完全来自于是非的纠缠,原来认为是对的,结果却是错误的,这对一个认理的人,太残酷了。

莲生,剧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却成为了风口浪尖。她觉得二虎是个好人,但是庞青云却更懂他的心思。她觉得自己是个大家闺秀了,只是终究发现自己永远逃离不了“匪窝”。她被认为是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但是她自己却真的只想好好的活下去,过好日子。但是什么是好日子,她还没有弄懂,绿帐子,红帐子,其实并不是她的好日子。如果说其他三人的悲哀仅仅是不懂别人,莲生之悲哀是她不但不懂别人,甚至也没弄懂自己。

这片子其实蛮压抑,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却都纠缠了太多的不懂。他们都曾经认为这世界是那么的简单,庞以为只要有了朝廷的认可和地位便可以造福一方,为了这一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二虎以为只要有了兄弟的情谊,就不再有天不再有地;午阳以为只要是对的事情,做了就是对的,就是理。不过,庞没有弄懂这个世界,二虎没有明白这个世界,午阳也无法判断这个世界。庞最依仗的朝廷害死了他,二虎最信仰的结义兄弟害了他,午阳还在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只是永远也理不顺这千丝万缕。

猜不透的人心,只是你不懂而已。

6 ) 《投名状》:一小步的快感到一大步的喜悦

1.
基本上,没怎么留意过《投名状》的拍摄进程乃至预告片问世,整体感觉炒作不多,不像好大喜功的某些人。但这不意味着多喜欢陈可辛,多期望《投名状》的问世。打从见到金城武乱军中手抓人头海报起,就不能说喜欢,至少这第一印象,真和预告片里硝烟四起的凝重阴郁一样,见不得又喜欢不得。三大男主角眼噙热泪的封面更是受不了,总之,对影片直到提前上映的那一天,都没特别鲜明的认识,即事(中国大片)已至此,没太多期待。各大论坛上等待《投名状》问世的帖子也是很多,不过没有恶心的托文,曾几何时,法西斯般的宣传机器疯狂制造过口径统一的宣传,也很遗憾,经过普通观众的检验,它们也露出了真面目。

2.
十三号刚过,身边的影迷朋友立刻反馈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没突破,不过尔尔,甚至需要习惯性的骂上几句,比如啦,怎么开口闭口一个南京,怎么李连杰一刀可以齐斩人腿十来条,群众演员如何不敬业且可笑细节如何躲不过他们冰冷的鹰眼。但另一种令人喜悦的声音则是,《投名状》终于做到了迄今为止中国式(华语)大片的“最好”。但从他们谨慎的、带有推荐意味同时又适当保留的语气中,很难得到影片的真实信息。毕竟,这是以前所说的,一小步的快感乐死上头(《太行山上》到《云水谣》),还是一大步的喜悦满足观众,这绝对是一个问题。那不用说,结果就是在《铁三角》之后,自己进一次电影院。

3.
做些必要的功课,三个不同版本的预告片,“刺马案”的历史背景,想及小斑在姜大卫豆列中对《刺马》的评价,说道:片中兄弟反目,双生辉印。对于刺马案的不同解读,本来就是合理之事,与其说翻拍《刺马》,不如说改编刺马案。既然杨乃武与小白菜可以改编成电视剧,也可以成为标准的港产三级片,那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方向,却一样有大批的受众。那《投名状》之尝试,却是对兄弟情一次彻底颠覆,即便只是长久以来银幕上的兄弟情分。

4.
昨日蹲守电视机,无聊地反复换台,居然看到了教育频道在放《水浒传》。林冲在柴进推荐下奔上梁山,为人小心眼的白衣秀士王伦假惺惺地答应,称说庙小容不下大佛。朱贵几人给林冲出点子,最后是下山纳投名状去。结果林冲守了三天,碰上了诸如老母弱子等过客,均无法下手。最终反捡得一担财物,却也由此认识了杨志。抛开林冲的性格局限性不说,由此得知,纳投名状有时候也是会下不了手。杀一个无辜的人,证明兄弟情深似海,听着很是壮烈。不过在电影院中,中国内地观众都一样,看不到小煤窑里三兄弟恶狠狠的杀人(被删)。

5.
长沙王府井影院,前后三次观察(看场次、买票、入场),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看《投名状》,因是周六,人有极度密集趋势,电梯门口至少几十号人上楼。可能是 18点场的时间缘故,进影厅处更是形成长队。除了前面两排,大厅基本坐满。观看过程中,以扬州瘦马徐静蕾出现的场面微有笑诧,其余时候均被剧情带动,观影气氛甚佳。环看周围,唯一不表兴趣、游离银幕之外的是个玩手机游戏的小孩。说回来,即便是暴力压抑,但影片流血的画面也不是很多,但为何容易被震撼?从场面到镜头,从激战的表现到人物的刻画,《投名状》的确是目前为止,前后也就5年的大片中做得最出色,一个简单的对比,你觉得它强于思想幼稚、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式表演——很明显的事情呢。

6.
然而,这并不是个人认为《投名状》最出色的地方,什么乱军中勇取敌方头目首级,也不是晓之以情的守城煎熬,而是《投名状》对华语电影传统中兄弟情一次最好的解读,即便它是对道德价值体系的表述,悲剧绝望。吴宇森时代的当年兄弟情一直到《天堂口》被笑掉大牙,依然没逃脱被老外看出同性之噱头,到《投名状》中,基本就是源于底层传统的结拜之举,并不另走捷径。一起杀人一起砍人,为名为利为女人,跟着大哥什么都是对的,这简直就是毒害过万千青少年的某经典系列港片。影片从根底就消除了“投名状”的存在意义,庞青云对它并不看重,恰恰相反,一根筋的姜午阳坚信至死,甚至赵二虎也是如此。大哥害小弟,《投名状》又充满野心地加入了朝廷官场争斗,也算是中和了兄弟色彩的浓烈。

7.
中午吃饭,邻桌十号人,他们也凑巧地讲到了《投名状》,如实形容下,没有很夸赞影片,热泪感动对于讲话的少妇来说,恐怕是催泪剧才能完成的任务。她只是反复强调每个人都煤矿里爬出的脏兮兮,说到好多人“秃头”(应为用词失误,或指李连杰),大哭大笑都极其个人化的刘德华,还有帅到只剩将投名状等视为兄弟情的金城武,总之言语里也没有批评呢。对他们而言,《投名状》只是刚好在一个偶然时间所见到的电影院里的一部电影,他们不需要看完片尾字幕,看到真正黑幕。陈可辛名字不说,程小东、奚仲文、黄岳泰或是李栋全,可能都是不同的看不到的名字,老实说,在见到李栋全的一刹那,真是感慨,原来真正掌握了大片要素,还是一班香港人,期待明年金像奖的收获还有票房的真正丰收,那么钱,物有所值。

7 ) 你若无罪,我怎信你?想做兄弟,脸上抹泥·《投名状》

陈可辛的电影里,“投名状”的段落似是被剪掉的了:预告片里的杀人盟誓,变了烧香祭天。原来的投名状可不是烧个香那么清淡素雅:林冲雪夜上梁山,不巧遇到王伦。读书人做山大王,肠子都比好汉们多些弯。口口声声,“不知心腹”。只好请您去随意取个人头,纳个投名状来,那时才来拜兄弟、谈交情、亲密无间,赴汤蹈火。
其实,也不能说这想法不周全。屈原流连湘水边时,就很知道自己为何不受他人的喜欢。举世浊,我独清;众人醉,我独醒。热血落在冷酒里,再殷红夺目,也只好融化去:这样才安全。英雄好汉们,也不是笨蛋。一根绳上拴俩蚂蚱,才能保证亲密友爱。真到了沧海茫茫里,洪七公和欧阳锋都会通力合作。所以,要做兄弟,先谋平等。要平等,先纳一个投名状:草莽英雄是直爽的,但直爽许多时候不代表心眼少、没尊严,而是直截了当。大家手上沾了血与罪孽,当不成好人卖不了秘密洗不了底,只好做兄弟了。《巴黎圣母院》里丐帮帮主对格兰古瓦说:“你要么做无赖汉,要么被吊死,必居其一!”

共同犯罪不过是投名状的一种方式,共同沉沦才是这个创意的真正精神。桃园刘关张三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这誓言其实也是一种平等,仿佛只要起过了誓,就真的在死亡期限上可以荣辱与共。可是《鹿鼎记》里,韦小宝爵爷每次和人结拜兄弟,起誓时都顾左右而言他,不尽不实。一可以说韦爵爷比较迷信,觉得神佛有灵,不便欺骗;二来,虽然韦爵爷颇讲义气,但显然他知道得很:做兄弟,未必得把自己往倒霉了咒。


刘德华、金城武在做兄弟这事上,遵循着古老的惯例。他们对投名状的本质未必知晓,似乎也不像王伦那样精于算计。杀人流血纳状,神佛在天听誓言,一个仪式,从此生世兄弟。刘德华秉的是关羽似的仁信大义,金城武按的是张飞样的兄弟同心。他们没有李连杰死人堆中爬出来过的绝望,滴雨檐前跪听官僚扯淡的积郁:所以他们对于友情的理解纯真血炽,毫无机心。李连杰了解世道人心,他并不比世人更坏,只是,如他之前所言,他不相信投名状。世上并没有什么事足以令他相信,除却从死尸堆中翻身而出的体验和记忆。这个故事最后是这样的:金城武、刘德华各自相信了一种理念,而且践诺以死;李连杰不相信这虚无的誓言,却相信着至为基本的利害供求关系;最后,三个各持有一些信仰的人殊途同归,用死亡证明了两件事:一,投名状的约束力并不可靠,虽然它可以让你付出代价;二,基本的利害供求关系比投名状更不可靠。最令人感到趣味的是,刘德华、金城武所相信的,那意味着高尚、神性、质朴、血肉相连的关系,在水泊梁山上,也不过是一种最狡猾的尔虞我诈。


也许因为漠视,李连杰没有去细思投名状的真实价值——如果真的想过,也许他不会犯下致他死命的错误。投名状应用范围之大,远不只小土匪们互相取信那么简单。许多年前,班超回玉门关,对继任者说:“水清无鱼。”同理,无罪不成兄弟。当始皇帝给王翦老头儿六十万倾国之军,出征伐楚时,王翦便聪明的向始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索要田产。因为老军人知道,“大王以倾国之兵授予我,如果我清高自许,只会遭致疑忌。”同样的故事,几十年后又来一次:刘邦远征在外,连番派人赏赐首守京城的相国萧何。聪明如召平,就会去向萧何说:“相国过于高洁,已经让陛下疑虑。应该给自己找点不光彩的勾当,污蔑下自己的声名。”老狐狸们想活得长命,都知道自纳一个“投名状”,来显得“咱也有罪,不必怀疑。”然而,李连杰还会在电影中大声向太后要旨,免江苏三年钱粮。这种为民请命、精明强干的姿态,显然的和林冲上梁山时的清高之姿类似——于是最后被数枪刺杀。兄弟的真情、友谊的认证、利益的交换、感情的真假:这些最后都无法逃出因为不平等而带来的恐惧感。巴别尔的一个小说里道,有白白净净的前苏联记者下军团,被士兵们很鄙视一番。可是,等记者兄脸上抹泥、粗声大气、朝卖鸡蛋的农妇粗声大气后,大家就觉得“很可以做一家人了”。所以,最后,最好的选择、最安全的选择只能是:想做兄弟,先朝脸上玩命抹一把泥。

8 ) 三个老头子和庞青云的政治派系:再谈《投名状》

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应该像《Matrix》第二集那样,从电影院出来大家都是一头雾水,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Matrix, the one, 和Zion 之间的哲学和逻辑关系,谁也说不清为什么Neo居然在"真实世界"中也能阻挡电子八爪鱼,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电影是个好片。

这就叫雅俗共赏,实在看不懂情节看看打斗追车场面也过瘾。然后为了彻底看懂,认真的观众只好再买票再买DVD多看几遍,再赚你一遍钱。然后真以为自己看懂了再去论坛讨论,免费做口碑广告。

投名状就是这样的好电影。

通过反复研究《投名状》的情节和对白,我认为庞青云是清廷高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庞青云为什么会被杀,很多人持的看法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朝廷怎么会信任一个外人"。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也是这个看法。但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朝廷想要除去一个官员手段很多,暗杀自己的官员实在有点上不了台面。庞青云这样的官员,有理想有能力,对国家忠心,甚至主动裁军,连自己的左膀右臂赵二虎都杀了,朝廷难道还怕他造反不成?如果他真的"在朝廷不属任何派系"(陈大人语),慈禧再糊涂也应该喜欢这样的官员,难道当头的不是最恨自己手下拉帮结派的么?

庞青云是有派系的。而电影里几乎总是同时出现的三个老头子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斗争。

三个老头子:
顾宝明扮演的"狄大人"
魏宗万扮演的"陈大人"
王奎荣扮演的"姜大人"

这三个老头子每次同时出场,其座位顺序必然是狄大人在中间,从观众角度看,右边是陈大人,左边是姜大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座次是天大的事。我们看新闻照片,每次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永远都是胡总居中,右边吴总,左边温总,以此类推。座次告诉我们,狄大人在三人中地位最高,而陈大人的"军机处排名",要高于姜大人。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排名高的人不等于实力也强。姜大人的实力就远远高于陈大人。何魁的魁字营正是姜大人的嫡系部队。庞青云劝土匪们去投军时说,【魁字营嚣张,势大力强。我们这点儿人,他们根本看不上。倒是军机处的陈公,正缺人手。他的绿营兵常被魁字营欺负,一直想壮大势力,如果我们投他,那正是雪中送炭。】这段话似乎同时暗示我们姜大人手下的魁字营有可能是八旗兵,有可能陈大人是有地位没实力的汉臣,而姜大人是表面地位略低实则掌握实权的满臣,但证据不足,不好多说。

陈大人的实力有多惨呢?他的嫡系陆大山跟庞青云说,【我不赌。这一千五百兵,是陈公的家底。打没了,陈公在朝廷说话就没底气。】才1500人的家底。把这点人给庞青云用,又出不起军饷。庞青云苏州围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宁可去找何魁借粮也想不起来陈大人。可见陈公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确是够惨啊。难怪姜大人不服这样的人排名在自己之上,要打击他。

这样以来我们就完全理解陈大人对庞青云的全力支持。先是1500人倾囊而出,等庞青云舒城取胜,索性把自己的心腹陆大山直接给庞指挥。言下之意以后你庞青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陆大山。陈太需要庞这样的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庞青云自己认为自己不属任何派系,其他所有人也会一致认为庞是陈的人。政治斗争一旦到了高层,一般都不直接翻脸,而是打击对手的羽翼。所以打陈就要打庞。

在陈姜斗争中,地位更高的狄大人本来是取中立态度。电影中舒城取胜之后,陈大喜,狄大人立即给庞青云增加五个营。这时候姜大人突然让何魁负责接防,陈大人先是惊讶,然后有点不满,又有点无可奈何,表情很有意思。这时候姜说【狄大人,陈大人,不会有意见吧?】,先狄后陈,为我们进一步点出三个人之间的地位关系。按理说何魁接防这种安排应该在幕后博弈,但电影的特点必须把所有剧情冲突放在一个时间地点表现。

庞青云要速战速决,就连原本应该代表清廷利益(看庞能打,给他五个营)的狄大人都不太满意。战争结束了老头子们怎么在太后那里邀功请赏?这就好比参加职业足球联赛,每个队都希望自己拿冠军,但是如果跑的太快联赛过早进入垃圾时间,又损害联盟的整体利益。但三个老头子的态度也不一样。陈大人原本在这场战争中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现在有个庞青云,他还能得点分。姜大人显然坚决反对庞速战。而狄大人要考虑"联盟"整体利益,也反对速战,觉得庞太不上路,但不至于特别恨庞。三个人的心态在陈姜下围棋的那一场戏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庞青云来说,为了国家百姓利益,也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他必须速战。

等到庞青云真把南京打下来了,姜大怒,跟何魁说【打南京你给他粮,进了南京,你成要饭的了】。何魁这时候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方案:【只要我们把赵二虎给拉过来。江苏巡抚他肯定做不长】。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二虎对庞青云是多么重要。如果庞青云是一个土匪,或者是一个旧式军阀,他绝对不应该杀赵二虎。可惜这个片里的庞青云就好像一个受过最好的教育的现代人一样,他没有山头主义,不但认为国家利益至上,甚至还玩儿点爱情。

陪同庞青云上朝见慈禧的正是他的"保护人"陈大人,可见庞是陈的人,连慈禧都知道。对庞这样的青年才俊,同样很年轻,需要在大臣中培养"自己人"的慈禧是要拉拢的,所以李莲英才说【太后说,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然而这时候完全不懂政治的庞青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居然要求【免除苏州辖区三年税赋,修生养民】。苏州辖区历来都是纳税大户,现在好不容易夺回来百废待兴,朝廷正需要这笔钱呢,你说免就免?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错误。庞的最大错误是作为下级,不应该代表百姓给上级提要求。试想如果慈禧准奏,那么苏州老百姓必然说这是庞青云的功劳。如果慈禧不准,百姓也会说庞是好官,慈禧是坏人。慈禧不管怎么做都当不了好人。钱让领导出,好人你做,有这么做下级的么?这个道理本来是官场常识,满朝文武听见之后都愕然,只有庞不懂。慈禧权衡利弊,片刻之后准了奏。

但此时慈禧心中,庞已经成了"外人"。

狄大人和陈大人代表组织和庞青云谈话这一幕,非常有意思。狄先夸【苏州杀人,南京活人,庞大人是君子豹变,果然是辅国良臣啊】。陈马上说,【那是因为庞大人和朝廷不属任何派系才得太后的垂青】。这句话有点一语双关的意思。首先陈向上级狄说官话,说庞不是我的派系,当然官话中朝廷上不应该有派系。其次陈也是说给庞听,有点抱怨庞遇事从来不跟自己商量,确实不像个自己人。这时候狄大人的话【南京是给了你,可姜大人气得是卧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动。你镇得住吗?】有点让庞表态的意思。现在姜大人不在这里,你愿不愿意做我们俩的人?但这是一个只有不到一秒的机会,因为狄早就料到庞不会入伙。同时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姜已经去南方准备对庞下手了。

庞不接这个话茬,狄马上说:【庞大人,我翻了翻黄历,四月初八午时上任,利民利国利己,大吉】。这时候大家注意陈的脸上一动!说明陈意识到狄已经决心默认姜对庞在那个时候下手了。于是陈给了庞最后的暗示!【要想有所作为,庞大人,你得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我看陈大人这个人还是很有良知的,这句话说的有点书生意气了,当着狄,太过。

庞仍然不懂形势的险恶:【我有公务在身,告辞了】,竟离席而去。这时候狄痛下杀手!【你山字营姓赵啊?!】在赵二虎拒绝背叛庞青云的情况下,除庞先去赵,符合姜、何的策略。

在这一幕中庞青云的形象非常高大,君子不党,完全不屑于这些龌龊斗争。试想换一个俗人,可能狄一说姜大人何魁蠢蠢欲动,早就跪倒在地请求帮忙了。

作为一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人,庞青云面对斗争选择的策略是一味的妥协退让。狄要求杀赵,庞就杀赵。只要你们让我实现理想,我什么都听你们的还不行么?结果赵死庞亡。

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姜大人亲自出手组织了对庞的刺杀行动。狄默认,陈没办法。姜打击陈,但陈只能吃哑巴亏,何况庞对他也不怎么亲近。

姜杀庞的一个证据是姜在南方"卧病",实际却没有病。另一个证据是最后一幕三个人在一起喝茶,狄说【一个篱笆得三个桩,姜大人不在,真是不热闹啊】。这里的"一个篱笆得三个桩",有人认为是说庞青云没有了两个兄弟的帮忙,其实考察语境是说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热闹,少了一个姜大人就不热闹了。

但这里有一个疑点,就是庞被杀的时候姜到底是在跟另外两人喝茶,还是独自在南方组织刺杀?"姜大人不在"这句台词,在DVD英文字幕里面也没有使用过去时态。我的猜测是当时姜应该在南方。因为姜自己的特写镜头里面,他面前有一盘点心;而三人一桌喝茶的镜头,狄大人陈大人之外的"第三人"面前只有茶没有点心。一个可能是喝茶的蒙太奇戏实际上发生在刺庞之后,另一个可能是"第三人"不是姜,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总而言之,当所有人都把庞青云看做陈大人嫡系的情况下,庞青云保持"君子不党"的作风,没有投靠任何朝廷大臣。自始至终,真正非杀庞青云不可的只有姜大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比自己排名高的陈大人斗。陈对庞一直是极力拉拢扶持的,总帮他说好话,可能真的把他当自己人。本来太后和狄大人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但庞青云的不智行为使得这两人改变了中立立场,默认了姜大人组织对庞青云的刺杀。

如果没有高层的政治斗争,庞根本不必死。如果庞在政治斗争中正确应对哪怕一次,他也不必死。单纯从自身利益考虑,他不应该为民请命要求免税,不应该面对拉拢不为所动,更不应该杀赵二虎自断臂膀。

国家,朝廷,兄弟。庞青云像所有我们期待的好官那样把国家放在了首位,朝廷次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好兄弟。而贪官污吏是永远都把兄弟放在首位,国家放在最后的。可是旁青云获得了什么下场呢?

如果你要打击一个大人物,一个好办法是打击他的手下。姜对陈如此,对庞也是如此。庞想"不党",但谁相信?清朝官场藏污纳垢,根本不配出现庞青云这样的人物。

本文全部台词从这篇文章( http://www.mtime.com/my/953729/blog/897659/)复制粘贴,在此致谢。

短评

不知道好在哪儿。

5分钟前
  • keso
  • 较差

怀疑了友情等很多东西,通过庞青云这个角色对中国历史做了点令人刺痛的反思。李连杰跟陈可辛说,他觉得庞不会找三公,他一开始就会直接去找何魁。“李连杰其实更懂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如何求生。”陈可辛说,到那时他才明白,人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李连杰比自己懂庞青云。

9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最令人尊敬的是导演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庞青云入南京之时,路边正用石灰浆抹去太平天国之标语,同时路边百姓纷纷剃发,即此一细节,大陆电影界无人可及。

12分钟前
  • abing
  • 力荐

政治是永远的dilemma

1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赵二虎和姜午阳脑子都有问题

18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
  • 还行

赵二虎死于忠义 庞青云死于不被懂得 姜午阳死于知道得太多又知道得太少(PS:金城武终于会演戏了)

22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很好看的片,喜欢这脏兮兮的颜色和赤裸裸的人性。真的要看港版的。

2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改编自1973年张彻版本的刺马,而其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马新贻被刺一案也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3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不理解为什么这片只有6.9分,完全是8分的电影啊。

35分钟前
  • 呆鱼
  • 推荐

作为一个商业片 已经很不错了 忽略那些删减

36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杀了女人,大哥二哥还能回到过去,其实不过都是天朝的棋子。

4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午阳刺杀庞青云的时候脚上穿着的 正是庞青云当年送给他的鞋子。这个细节值三颗星了。

45分钟前
  • 来乐
  • 推荐

帝国主义分子戈登哪里去了?

46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这样的电影真的只有6.8分吗?可怕…

51分钟前
  • Hunk
  • 力荐

“怎会依仗一个外人”。。。 现实艰难,价值模糊,选择两难,都是困境

54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雄性的贞洁牌坊

58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这评分是豆瓣水准?我心中的十大华语佳片之一啊!

1小时前
  • phatter
  • 力荐

那个时候大家眼格高,如果知道后面十年电影有多烂的话会更珍惜点。

1小时前
  • Tangent
  • 推荐

李连杰表演亮眼,其他的太一般了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有了这句老话垫底,所以老二认为只要杀了坏事儿的女人,大哥还他大哥,日子还能踏实过下去。然而大哥却不想做他大哥了,故事是不是很讽刺!

1小时前
  • 元宝宝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