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见的博伦
2013年《电影旬报》十佳电影第8位
电影里最有不少"趣"的对照,对立,甚至是博伦。
人物关系的对照:
大森南朋饰演的记者渡边这一角色,与其妻子的夫妻生活,是俊介和加奈子畸恋关系的一个对照,为了突显这对。正常的夫妻关系,闹矛盾吵架有冲突时,想有肌肤之亲而不得,因为那是代表双方和解互相原谅的行为。而那边一直处于互相纠缠的俊介和加奈子,进行房事只要女方一句“做吧”。 第二次两人的床戏用了叠画,两人水乳交融时,背景是流动的溪水,其实认真观察准确来说是“旋涡”。暗示两人的纠缠。后来渡边和自己的妻子和解了,妻子想离开家门时,渡边给了她一个大力深情的拥抱。正常夫妻的和好是共同理解继续生活。但是加奈子离开俊介,其实是一个原谅他的行为。
“我们不是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
加奈子是这一约定的严格执行者,一个有意思的镜头不常见,让人印象深刻
光线里的灰尘暗示着这个家里有了生活的气息,仿佛他们越来越像一对夫妻了,一种晦涩的幸福感
38-39分的画面,明亮光线下飘动的尘埃(静态的看不太清)
在这个镜头之后加奈子打电话报警告发了俊介教唆令居杀人
“我们不是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
表面看来是生无所恋般的自虐行为,实际也是为了反击加奈子
对俊介的攻击在镜头表现下像是反弹回来,加奈子是施虐者也是自虐者
一推一拉的两组镜头,表现出两人即是对立又是捆绑的关系
只属于两人的修罗之路
从对立到平行
很正方向且对称的一个镜头,两人并行,却又被中轴线分割,暗示两人即将分开
以下的小设计个人非常喜欢
为什么纠纠缠缠的两人,即使是为了相虐才在一起,也会慢慢得变得幸福起来了,为什么加奈子后来会要离开溪谷和俊介说再见呢?这些明显不是叙事如此松散电影想要表述和解答的重点,导演明显更侧重的是表现出虐恋两人的关系。但所幸的是电影里给出了总够多的对照桥段,但这需要我们观众自行去整理拼凑。
1.首先是强奸案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在一起,性爱可以“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了。两人都不必猜忌和有所防备了。
2.怨恨与愤怒是一件让人疲倦的事情。
3.触底反弹,两人已经是最不幸的边缘人,怎能还变得更加不幸。
对生活早已没了期待,麻木的生活着,却有了老夫老妻的轮廓。
2 ) 再见,溪谷
因为她说的:“你绝对不能幸福,如果我死了会让你好受,那我绝不会死;如果你死了会让你好过,那你也绝不许死”,俊介决定用一生去救赎一个过错。约好一起不幸,但是再深得伤,真诚和陪伴总能使其愈合。明明幸福就在咫尺,可惜夏美却无法面对,好在尽管俊介无法回答渡边的问题,但他已经决定出发...阳子依旧那么优秀,加油
3 ) 无法责怪也无法道谢
一个很让人体味的故事,看过之后真不知道说些什么,他们之间最后有爱情吗,男人算是为年轻时的自己买单了吗,可以知道的是女人原谅了男人,但是原谅之后他们就无法在一起了,他们真的不是为了幸福而在一起的。到了最后真的是既无法责怪也无法道谢了。不过我觉得这个结果是男人自己选择的,他还算是个好人吧,如果真是坏人,谁在乎当年的那些事,谁在乎被害者的情况,一切都是年轻、冲动惹的祸吧。
4 ) 爱如溪,人如谷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6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本月,我读了青年作家丁小龙的小说《空心人》,说的是一名在大学时代强暴过好友的刑满释放人员,在城市或乡村的社会里屡屡受歧视,与同样受歧视的受害者组建家庭、最后分手的故事。阳光健康的作家本人,写了一群空心人,过着无爱的灰色生活,而专注于探讨人性幽深地带的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偏说施害者与受害者之间,一样可能产生真实而阴暗的爱,只要他们约好了“在一起,不是为了幸福”。大森立嗣又将这个不可思议的小说故事改编成电影《再见溪谷》。
在书写奇特之爱方面,我真心感叹日本人天赋异禀。故事一开始是溪谷乡民喧闹围观一名杀子的母亲被捕,如果你看的是完整版,会知道作为男女主角的邻居尾崎俊介和加奈子在隔壁疯狂做爱,背景音是电视机里的案件报道,燃烧的性透着颓废和绝望,故事接近尾声时,我们回味开头,才能明白这对伴侣也许是想以此来忘却一个他们疼爱的夭折孩子,或者忘却他们对彼此的爱。对,他们以性爱对抗如溪水般流淌在他们心间的亲密真爱。
这个悬疑故事以邻居的案件为契机,由一位与妻子不睦、气质颓废、实则敬业的记者在调查途中揭开这对男女的秘密。尾崎在高中时代与三名男生一起轮奸了加奈子,处罚仅为肄业,相对于恬不知耻过着富足新生活的其他三个男人,尾崎尚有良知,得知加奈子后来因昔日悲剧而无法享受正常幸福生活,被家暴,屡屡自杀未遂,他即抛下证券经纪的高薪工作和即将拥有的正常婚姻,跟随加奈子一路走到无人认识他们的溪谷,等于把自己整条命献祭给她,是赎罪,也是爱。加奈子深知,少时若不是因为暗恋他,也不会踏入险境。处境极端的两个人爆发出的感情,激烈而深刻。我们感叹若没有那件错事,他们或许会正常地交往、相知、相爱、结婚、生儿育女,同时也诧异地察觉,那样建立的关系,反倒没有现在这羁绊牢固。昔日悲剧始终横在他们中间,使他们无法任凭爱意畅流,加奈子因无法原谅尾崎而始终情绪化,诬陷他参与谋杀邻居孩子,后者甘受其害,应了他承诺的“你叫我去死,我就去死”。
风波过后,两人都明白这段关系太深,已接近他们都不允许自己享受的幸福,加奈子只好离开这不息川流。观众观赏完这场虐爱,反倒更相信爱,珍惜爱。这也许是故事里记者与妻子修好的缘由,虽设计牵强,却抵达了观众的心意。
5 ) 谁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从片中的剧情来看,男主角和其他几个参与轮。奸的人毫无疑问是女主角的加害者,女主角的各种不幸都应该由他们负责才对,实际上是这样么??那几个人的确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但他们对女主角所造成实质伤害在法庭判决后就彻底结束了,而后女主角所经历的各种伤害的加害者却变成了学校、公司、男朋友、丈夫,甚至父母和女主角自己。而这一系列的伤害却是远远大于轮。奸本身,不是么?不幸发生后,明明应该是受害者的女主角,为什么却一次次反而被继续伤害?影片中是这么说的:
「我也稍微想过,万一喜欢的女人遇到那种事,我会怎么想……照理说,女孩子都经历过那般悲惨的遭遇了,身为一个男子汉,应该要好好保护她才对。我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会不会只是好听话罢了……调查水谷夏美小姐後来的经历时,我渐渐萌生了这种想法。我能好好面对遭遇过这种事的女人吗?遭遇这种事的女人和没这般经历的女人,我能够同等看待吗?越是思考她後来的人生,我越没有自信……遇到那种惨事的明明是她,但是一直想一直想,简直就像我自己遇到一样……总觉得好像输给了什么人。可是,那个什么人又是谁呢?」渡边自顾自地继续说。
实际上渡边是输给了男权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在这种氛围中,女性被物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而她的遭遇使得其商品价值大幅降低,所以才导致其他人对女主角从根本上的厌恶与嫌弃。片尾女主角自己出走了,不过只要她找不到没有男权主义的地方,或者严守住过去的秘密,那她就注定无法逃离不幸的命运。
ps:有点跑题,影片关注受害者和加害者两个个体之间纠葛,我分析的主要是女主角不断受到伤害的根本原因。
6 ) 无法责怪,也无法道谢
1
《再见溪谷》改编自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说,说起来,2013年有两部根据吉田作品改编的电影,而且反响都不错,除了这部,另一部就是《横道世之介》。吉田修一最有名的当然是《恶人》了,这本小说是几年来最打动我的一部日本小说,尤其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那种追悔莫及的心理,真是写得相当到位。
从《恶人》到《再见溪谷》,吉田的作品有一点很突出,那就是对人际关系的刻画。《恶人》里,呈现出了一种人际关系的食物链,冈田将生—满岛光—妻夫木聪,三人层层钳制,不仅有阶级上的,也有情欲上的。而深津绘里跟妻夫木聪之间的那种共犯关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到了这部《再见溪谷》,就是施害者跟受害者之间的关系。
2
吉田修一的作品老会被人贴上什么悬疑、推理之类的作品,虽然里头的确有凶案,但非要跟推理扯上边,也最多最多算“社会派推理”吧,可这难道不是在黑社会派么……《再见溪谷》里的凶案,是里美涉嫌谋杀女儿的案子,但这在电影里更像个引子,或者是“兴”,重点很快随着记者的追查,落在了里美隔壁家的那对男女身上。而这对男女之间的关系,电影过半时揭开了真相,大森南朋扮演的记者一开始只知道大西信满曾经是强奸犯,但电影过半,原来跟大西住一块的那个女的,其实就是那桩强奸案里的受害人(真木阳子扮演)。不过,这个带点推理色彩的诡计,相信很多观众早就看出来了,而且也让我隐约想起了松本清张写过的一篇短篇小说。
所以,对导演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对那种人与人之间特殊关系的处理,更何况大西和真木的部分情况,此前已经通过记者的调查,向观众透露过。整部电影看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导演对空间的处理,也就是大西和真木之间的那种距离——身体上的,和心灵上的。
3
接下来,就来看看导演是怎么运用空间,来表现男女主角之间那若即若离、纠结虐心的关系的吧。
图文版拉片,请看长微博→→
http://weibo.com/1222300262/AtPWK7KPW?mod=weibotime
4
以下是从网上截取的《再见溪谷》的书摘,多多少少也有助于对电影的一些理解。对男女主角的关系描述,这句话我看了印象很深——“既无法责怪,也无法道谢”。还有一句话,我没记错的话,是电影里没用的,“因为我消失,就等于原谅了你”,这个其实解释了女主最后离开这个行动,电影没用,应该是为了留下更大的空间。
這條河川從此地到鄰鎮長達十公里,名為「桂川溪谷」。由於鄰近東京都心,交通方便,是極受歡迎的觀光景點。堪稱清流的清澈河水與細石河岸,間以奇岩巨石,在這個季節裡,溪流映著盎然綠葉,使水面化為誘人的色澤。
只不過,貫穿這條溪流的涼風吹不進社區。
俊介本來就是有條不紊的人,但每當一準備打掃,加奈子就不高興。他認為加奈子討厭的不是整潔的房子,而是排斥讓這裡的生活變得像「真正的生活」。
原本以為所謂的尋常生活隨時都能過,一旦被放進其中,立刻深深體會到所謂的「尋常生活」距離自己是多麼的遙遠。
「我也稍微想過,萬一喜歡的女人遇到那種事,我會怎麼想……照理說,女孩子都經歷過那般悲慘的遭遇了,身為一個男子漢,應該要好好保護她才對。我是這麼想的。可是,這會不會只是好聽話罷了……調查水谷夏美小姐後來的經歷時,我漸漸萌生了這種想法。我能好好面對遭遇過這種事的女人嗎?遭遇這種事的女人和沒這般經歷的女人,我能夠同等看待嗎?越是思考她後來的人生,我越沒有自信……遇到那種慘事的明明是她,但是一直想一直想,簡直就像我自己遇到一樣……總覺得好像輸給了什麼人。可是,那個什麼人又是誰呢?」渡邊自顧自地繼續說。
自己也不知道想表達什麼。難道告訴尾崎他所侵犯的女人後來過得如何不幸,是像要他說什麼嗎?希望他道歉嗎?希望他落淚嗎?希望他不理睬嗎?希望他笑嗎?
只是,獨自說著說著,渡邊漸漸感到似乎沒那麼厭惡尾崎了。不僅不厭惡,他甚至有種朝著走在馬路對面的自己說話的感覺。
結果,尾崎一次也沒轉過頭來,逕自朝路標「清流之鄉溫泉」的方向走上紅色鐵橋。
你的人生到底在幹什麼?
就不能稍微認真點過日子嗎!
有段時間,他刻意遺忘。有些夜晚,他越是想忘記,記憶越是鮮明。只是,在十多年後的今天,要想起當時的情景,簡直如探索他人的記憶般困難。
生活就好像翻閱日曆般,一天一天過去。我和尾崎在這裡的生活,宛如每天都是十二月三十一日,不斷翻著沒有明天的日曆。
說要一起在這裡生活的,是我。
但是,我希望有人原諒我,希望有人原諒年輕的自己當晚輕率的舉動。可是……可是,無論我多麼努力,就是沒有人原諒我……
我希望有人原諒我。
「我做出那種事,社會卻願意原諒我,而且爽快得令人驚訝。當然,有些男人也會露出厭惡的神情,可是我知道在他們內心某處已經原諒了我,或者說,他們理解我所犯的錯。所以,我也想原諒我自己。因為如果不原諒自己,便無法擠身於原諒我的男人之中,而那裡卻是我唯一的生存空間。」
「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原諒你,要是我死了你會幸福,那我絕對不想死。」
「你死了,就不再痛苦,那我絕對不讓你去死。」
「所以,我不會去尋死,也不會從你面前消失。因為,我消失,就等於原諒了你。」
既無法責怪,也無法道謝。
他再次深深體會到,這多半就是他們的關係。
「那個記者說了什麼?」
「……他問我這樣就幸福了嗎,這樣就滿足了嗎,問了好幾次。我回答他,『我們不是為了要幸福才在一起的』。」(by 淹然)
7 ) 没有彻头彻尾的不幸
以一个复仇故事来说,它不激烈、不残酷,却由始至终都弥漫着绝望与令人窒息的死寂。
作为复仇者的受害人,没有苦心积虑、心狠手辣地设置一个多歹毒的计划。作为复仇对象的加害人,没有挣扎、抗争,而是怀着深深的负罪感,自愿地在受害人身边接受惩罚,一点点洗去自己的罪孽。它的绝望气息可以完全由那句话解释,“我们就是约在一起不幸的。”复仇者不求快感,心如死灰,只是希望对方可以不幸福;被复仇者,无怨无悔地希望自己的不幸福可以多少安慰到对方满目疮痍的内心。就像一个没有入口,没有出口的不幸故事。双方颇有默契地既不希求从中得到幸福与疗救,只是很认真地在里面扮演着自己的不幸。
电影里面很多的一种镜头就是,两个人相顾无言,或者交谈的时候,简短的对话之间,有很长的停顿和空白。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受是,两个人想了很多,有很多想说,但是什么也没想明白,什么也没能说出口。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一个是探监的时候,尾崎已经知道是夏美作伪证告发自己,却很平静地扯着家常,大概想着这算是小小的一点补偿。而夏美看起来并没有一点满足,或是来看笑话的意思。像是很单纯地想应该报复一下这个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的人。应该怎么惩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自己得到什么,并没有想清楚。
另一个是夏美撤证,尾崎回家的时候。及其普通平静的”ただいま”和”お帰り”,也是仅有的对话,没有问也没有解释。夏美还要给尾崎做饭。进厨房之前,夏美把手搭在尾崎肩膀,似乎半向自己半向尾崎道歉。当尾崎想抓住夏美的手,表达一丝安慰与理解的时候,夏美很快抽开。大概无疑流露出已经开始软化的态度。
我看来两个人朝夕相对、互相照顾、共同生活的时候,其实已经达到冰释与谅解。只是夏美还没有放下自己曾经受过的一切磨难,当然也不能要求她放下。她还是不自觉地扮演着生活在巨大、浓密的不幸与过去阴影里,以此来要求尾崎必须同样不幸。而已经遭受过惩戒的尾崎,也没能摆脱心里负罪感,希望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夏美。就这样两个人都被束缚了,可能可以痛快地解决或者搁着不解决的事,阻碍着两个人开始新生活。以把自己和对方禁锢在不幸里为代价,实现惩罚和救赎。
最后夏美是离开了。按照小说的讲法是“我消失了,就等于原谅你了。”大概一是从尾崎虔诚的信徒一般的赎罪中并没有得到安慰与快感,更多地可能是想通了,总归要逃离这种不幸的现实,外面更好或是更糟,要出去才知道。而尾崎是想找到夏美的,从同样被过去阴霾笼罩的生活里逃出,和夏美生活的这段时间,可能让尾崎有了生活的实感,甚至对夏美的冷漠与惩罚有了依恋感。
整部电影除了反映了一种现代社会里,人们一种极端情况下迷惘、焦虑、痛苦的生活状态,与人性里面复杂、矛盾、不安定的一面外,还表达了“人生并没有彻头彻尾的不幸”的意思。一辈子又短又珍贵,根本耗不起长时间地惩罚一个人或者无休止地进行赎罪。不幸总有出口。解决、搁置、放下,多走走、想清楚总会有不一样的新光景。
8 ) 我们不是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再见溪谷
如果你问我,我幸福吗?我会这么回答:我们不是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
这就是溪谷,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没有多爱,却仿佛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像是男女主人公,想要彻底分开,但却还是有一根绳将二人纠缠。
如果可以选择,是选择没有过错的人生,还是选择从未遇到过她?其实人生里并没有选择题,就算是已经产生奇怪的情感,也应该希望是没有犯下错的人生吧,最起码,对她是公平的。
她曾遇到过幸福,只有一步之差。起初我们以复仇为目的,最终却还是想得到爱罢了。真木阳子大尺度出镜,素颜。把一个绝望中渴望爱之照拂的女人演得令人落泪,怪不得拿了女演员大奖,实至名归。
你们人类太复杂了
大森立嗣还是差口气,没有到达最深处。
真木阳子的奶子好大,值得四星。。。
“我们是为了不幸在一起。”“她好像要获得幸福的样子。”
声音和节奏迷人。gone girl现实版. 本能欲控制,良心就谴责,相较波兰斯基强调的施受虐,男女之间更像是本我与超我的共生关系。
《再见溪谷》是一部纠缠的电影。强奸与被强奸的人最后在了一起,而他们之间的那时,有没有爱情? 是个纠缠的问题。
四星半。不愧是旬报十佳,闷成这样。尤喜欢结尾的戛然而止。溪水在流,渡边问,你会选择什么?尾崎俊介转过身来,睁大了眼睛。那眼神仿佛在说,你个正常人懂个鸡巴啊。
描写赎罪的电影真的不多,尤其是光明向的,到最后男主还嚷着要找到女主并一起不幸,犯了错就承担,这恐怕不是任何人都有勇气做的事。以往看的犯罪片,一路压抑到底,这部到了结局算是光明很多暖和不少了。那个杀子案完全与故事无关,不得不说这个案子穿插的太烂。原著小说没看过,这个故事不如删除。
节奏实在太慢了,而且剧情也并没有那么引人入胜,氛围是塑造的还行,但是这情节慢的我在途中几次都要睡过去了。片子对镜头语言的运用胜过了对白,增加了电影的美感。还有女主角真的有G奶吗?完全没看出来。
能滤去浮躁的片子最是耐看。盛夏中的一场事件牵连出的灰色往昔与真相给片中的季节降了温。放不下的人注定要去承受,而不可明说的爱似乎也将归于艰深。赎罪与宽宥根本不会是终极,因在内里的孤独面前,那本是可忽略的事。几处场景拍得真美!真木阳子令人难忘。
真木天生的颓废和神经质非常适合“我们约好了一起不幸”这种设定
观影过程中止不住感叹着这部片子的摄影可真好啊——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比拥趸胶片的色彩,那些能够还原空气与尘埃样貌的颗粒,是可以传递情绪似有生命力的质感,是无比贴近几乎触手可及的真实——文艺片搭配胶片摄影才格外完整了文艺的灵魂啊!
前半部分讨论到的“没有绝对的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质疑在后半部分得到了印证,过去的、物理的、道德意义上的受害者,变成了现在的、精神的、存在意义上的加害者,宁愿痛苦也要继续互虐的病态心理其实最终只通过简单的述说就得到了释放。这个意思真没必要这么纠结地拍,好累。
真木阳子简直面瘫,剧情波澜不惊,很有感觉
看来横道世之介只是个美丽的意外 吉田修一骨子里还是喜欢写恶人这样的故事 二刷完狼狈在看再见溪谷 就发现大森南朋和铃木杏的组合又穿越过来了
記者的最終一問,問的是他是否愛她。這兩位前運動員都明白,13年前那天晚上,他若持續抵抗,或放棄抵抗,而非背叛她,照江湖規矩取得優先權,他多半只能看她受害。只能,有兩層解釋。類似的問題也該一問13年後的她。任誰也難保證:她若留下,將來必不舊傷復作。通敵者和倖存者,該怎麼共建一個國家。
吉田修一的小说还是很有趣,不过改编的过程还是差了些力度。不过,在真木阳子的身材面前,其他很多你都没心情关注了
1.情景、氛围在镜头里营造得挺好,但是故事发展很诡异,人物情感更诡异,总感觉立不住;2.导演选景还不错,但是对人物的塑造就欠缺功力了,把真木阳子也拍得太丑了点,长脖子、模糊脚丫子,这几个镜头真的很丑;3.“我们不是为了要幸福才在一起的。”
真木阳子好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