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记录片英国2013

主演:彼得·卡帕尔迪

导演:JulianJones

播放地址

剧照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2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3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4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5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6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3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4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5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6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7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8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19 达·芬奇的人生密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58

详细剧情

  The inspiring world of Leonard da Vinci is brought to life by acclaimed BAFTA winning actor Peter Capaldi in a unique dramatised documentary

长篇影评

1 ) 镜中达·芬奇

达·芬奇是谁?

这个名字街闻巷知,却同时又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痴迷的谜团之一。五百年来,他的身份在人们传说中变得愈加神乎其神,扑朔迷离。他是先知,是预言家,是巫师,甚至是时间旅行者。作为一个崇拜者,我很愿意沉浸在这种浪漫的幻想之中;但如果要把他作为一个“人”来观察,就必须从这一场长达几个世纪的造神运动中剥离出来。

1

多数中国人对于达·芬奇的了解大约是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一传说开始。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画鸡蛋的传说很难在史料中找到相关的痕迹或证明。关于达·芬奇画家生涯的开始,我们只知道他在大约14岁时进入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 1435-1488)的工作室,并于1472年(20岁)加入了佛罗伦萨的匠师行会。工作室的学徒大多从准备颜料等杂务开始,逐渐到绘制画作中的次要部分,最后得以独立完成一幅画。不得不说,除了调制蛋胶颜料,整个过程与鸡蛋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况且鸡蛋也不是基督教绘画中的重要母题(不过在荷兰的风俗画中就有鸡蛋出现,比如杨·斯滕(Jan Steen,1626-1679)的《命名宴》中,破碎的蛋壳与新生命的诞生就有意义上的关联)。

不过这个借由教科书广为人知的传说似乎也有其合理之处。比如故事中的老师教导道,鸡蛋看似相同但实际上各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鸡蛋在不同角度下也非常不同。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的手稿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解剖学手稿A》(The Anatomical Manuscript A)中,他就以八个角度描绘了一条手臂的肌肉和骨骼,并多次在手稿中提到要以多种角度描绘人体结构。此外,在《丽达与天鹅》这一神话题材绘画中,达·芬奇也确实画过两只裂开的蛋壳,而在其他大师的同一题材作品中,更多的是表现丽达与天鹅这两个角色间的互动,而非后续生命的诞生。

近年的“画鸡蛋”故事也有了新的变化。在以往的版本中,故事里只有“达·芬奇”这一个相对清晰的形象;而近年的版本不仅将“年幼的达·芬奇”具体到了14岁,并把“老师”这一角色具化成“韦罗基奥”。这两个细节的补充使得故事有了“史实”的加持,信息的模糊程度降低,“权威性”和“可信度”倍增。

讽刺的是,一向热爱以故事编织神话的教科书,创造出画了三年鸡蛋的达·芬奇,却没能让大家知道,耳熟能详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出自达·芬奇的手稿。

2

虽然我很愿意相信达·芬奇是个时间旅行者——这个想法瑰丽而妙趣横生,并且可以轻易解释他如此超前的思想;但是,对这个人物的了解越多,越能体会到达·芬奇是一个真实生活过的人类,一个典型的文艺复兴人物。

两年前第一次读瓦萨里的《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传》时并不喜欢这本书,认为他太主观太尖刻了,哪位艺术家都得挑出些刺来。但后来再读,特别是结合他的三篇序言来看,这部传记确有过人之处。瓦萨里看待艺术家与艺术发展的眼光独到,用相对而非绝对的标准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并把他们放置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和艺术“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中进行考察。达·芬奇作为第三阶段的起始人物,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考虑到瓦萨里的老师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之间是竞争对手,两人素来不和,瓦萨里能对达·芬奇的艺术成就、为人,以及他在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出合理的评价,可以说是尽到了一位艺术史家的责任。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对达·芬奇着墨颇多,但语言又出奇地精炼,并且毫不艰涩。这一部分大致是以瓦萨里的文字为底本,说的却是贡氏自己的看法。我很喜欢《艺术的故事》所展现出的平等的文字风格,不因为目标读者是儿童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教导架子,也不忸怩作态地把成人的视角硬塞到一副儿童的语调当中。当然这也要归功于范景中功力深厚的译笔与融汇中西的学识。这一平等质朴的语言风格与隐藏其后的叙事手法,为达·芬奇赋予了平易近人的一面。“这位杰出的天才……最后到了法国的法兰西斯一世国王(King Francis)的宫廷,1519年死在那里,他得到的是赞美而不是理解。”(P296)“赞美而不是理解”大约是达·芬奇与其他所有背负盛名的艺术家们的悲哀所在,同时也是古往今来的伟大作品在公众视野中的共同遭遇。这种孤寂在一代又一代的造神运动中被埋藏得越来越深,并最终被淹没;而后代的造神者与崇拜者们早已忘却了纪念缘何而起。

当《蒙娜丽莎》的图像出现在各种复制品、现成艺术品,乃至广告中时,观众们对它也就视而不见了。虽然大家还是在说,这真是一幅旷世奇作。

舍温·努兰(Sherwin B. Nuland)的《达·芬奇》是一本非常精致的小书,这种精致不仅体现在小巧的开本、粗细合宜的纸张质感、简洁大方的装帧设计,更在于其内容兼具可读性与资料价值,像是一幅线条简劲、造型精准的素描。努兰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执业经验的医师,他下笔相当利落,笔记原文、史料、他人观点的引用,与传记本身的叙事、论述一起,多线并进,有条不紊。作者在序言中表达了他对达·芬奇的仰慕,但在其后的行文中,这种热烈的个人情感就被排除在外,或者说,是化作了剖析种种材料的解剖刀——显然解剖所需要的专注与耐心,不能被主观的热爱所干扰;不过热爱又是这一切付出的起点。

努兰作为医师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干净利落的文风,在分析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上,更是如鱼得水。

《蒙娜丽莎传奇》一书还没有读完,比起连续的通篇阅读,我对这本书更多的是随手翻阅,读其中的片段。从已经看过的部分来说,这本书的叙事技巧极强,但有些内容更像是猜测,很难找到其来源,读起来相当猎奇,总让我觉得像是一本八卦合辑。当然这也和我跳跃的阅读方式有关,也许只有完整地读下来,其中逻辑的、实证的部分才能显现出来。图书馆之前还有几本《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但鉴于蒋勋过于抒情的文风,一直都没能提起兴趣打开这本书。直到前段时间觉得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视角其实都可以参考,想要一读时,才发现这几本书都已经在图书馆消失了。

3

Inside The Mind of Leonardo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影片,但有时又觉得,这部片子似乎很难被准确地归入到某个电影的分类中。

一般来说,这部影片被归到纪录片的类别之中,央视纪录频道也曾引进播出过;但严格来说,这部影片并不能提供当时的图像,也无意营造现场感,主要依靠搬演和动画来再现部分场面,可能更加符合专题片的分类;但它又不像专题片那样有明确的宣传目的。

把它划分进传记片好像也不太对,因为它并不是讲述达·芬奇的一生,或者某个阶段的生命历程;它只是将笔记中的文字连缀起来,并把这些内容视觉化。

难不成这只是一部高级版电视散文?

如果说仅从Sky Arts2播出的版本来看,这部影片确实具有一些散文甚至是诗的气质。

到目前为止,我总共看过三个版本的Inside The Mind of Leonardo:Sky Arts版、SBS/BBC版、央视版。Sky Arts的版本剪辑与另外两部不同,没有旁白解说,没有专家解读,只有达·芬奇手稿中的内容,以及少量的文字说明。我把这一版称为“独白版”,从布景到布光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剧场感,再加上全片干净的结构,以及内敛平静的表演风格,Sky Arts版更像是一部独角戏,一部达·芬奇的内心独白。

我不是很能确定SBS/BBC版确切的出处是什么,片子的台标打的是SBS ONE,但片尾还出现了BBC的台标,而旁白解说是美式口音,可能是为美国播出平台制作的版本。此版除了有解说和专家采访之外,还替换了部分表演。表演的内容与Sky Arts版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不过采用了不同的风格——相比于Sky Arts版的内敛,SBS/BBC版选用的素材,风格更加张扬,甚至有些狷狂;并且由于解说和采访的加入,“独白”的成分就大大降低,更多的是旁人的解读,结构难免松散。针对松散的问题,SBS/BBC版的解决方案是,把影片划分成“发明”、“解剖”等几个版块。这么分整齐是整齐了,不过缺了一点流畅感。

解说和采访的引入使得片子更加符合一部标准的文化艺术类纪录片的模式,相比于纯独白版本所体现出的戏剧性,SBS/BBC版更充实易懂,但是在诗意和留白上有所流失。

央视版是以SBS/BBC的剪辑版本为基础,重新配音、包装后分两集播出,译名为《达·芬奇的人生密码》。这个致敬《达·芬奇密码》的译名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觉得约翰席尼大大给出的翻译《内视达文西》可能更加贴合原题一些。从本质上来说,这不是一部侦探小说,最后一定存在一个真相;而是用视听语言,为观众提供一个窥探达·芬奇内心世界与手稿乾坤的视角。这个“密码”也许并不存在,可能一切只是我们这些后人过于痴迷而为偶像蒙上重重面纱,并最终迷失在神性的光辉与人为的迷障之中。毕竟,历史上像达·芬奇一样留下如此之多的研究笔记与自我独白的人,屈指可数。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达·芬奇研究中的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只是当我们习惯于用朝圣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时,难免会造成一些心理与思维上的定势,把人物神秘化。

Sky Arts版与SBS/BBC版在气质上差异很大,各有千秋。SBS/BBC的版本更重知识性,Sky Arts的剪辑更加艺术化。

Sky Arts的独白版中还有些小细节设计得十分用心。比如在开始解剖学的章节之前,片中引用了笔记中的一段:

在好奇的驱使下,我来到一处洞穴,想要探寻自然造化的源起。眼前的一切都使我震惊,我呆站在那里,想要进入洞穴一探究竟,却又不免恐惧。恐惧与渴望同时涌现——恐惧洞中的黑暗,却又渴望一见奇景。

其实这一段出自较早期的笔记,记述的也不是对人体奥秘的研究,而是对佛罗伦萨附近山区的探险。不过接在讨论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之前,似乎又多了几分寓言色彩。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恐惧”,又与其后的一段文字呼应:

以下几件事可能会使你对解剖学研究望而生畏:首先是你的肠胃。如果反胃没有使你放弃,那么,与被肢解、剥皮、令人目不忍视的尸体一起度过漫漫长夜,也会将你拒于门外。

达·芬奇一生留下数万页研究手稿,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对于未知的好奇与对奇景的渴望,还有什么能支持着他从不停息地从事这项近乎苦行的研究工作;但是“恐惧”却很少为人所提及,“恐惧”这种情感似乎并不应该出现在人们眼中近乎“全知全能”的奇人达·芬奇的身上,然而它就清清楚楚地保留在手稿之中,有意无意地被大众忽略。两处直接涉及恐惧的笔记,让我们在达·芬奇耀眼的光环之外,看到了他脆弱、敏感的一面,我觉得,也许这才更加符合一个艺术家的气质,也更贴近于人的本性。

毕竟达·芬奇是一个心思缜密的艺术家与科学家,而不是有勇无谋的莽汉,恐惧与渴望的相依相生,似乎更能解释这个谜一般的人物。

当然,影片是一项艺术创作,而非学术研究;当创作者们选择出这些段落,设下这般布景时,就已经带入了自己的立场与想象。虽然说历史无法假设,但在材料缺失的情况下,合理的历史想象也并非全无裨益,它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个更加具体的、有实体感的历史情境,补足逻辑链中缺失的一环;至于证明这些设想正确与否,则有待对实物与文献材料的不断发现与挖掘,逐步将证据链补充完整。

不论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维梅尔,还是写下洋洋洒洒数万页手稿的达·芬奇,在时间的淘洗之下都成了费解的谜团。这些被时间冲淡甚至是抹去的部分,就需要想象的补充;历史的还原不能建立在想象之上,却可以借助有依据的想象,使轮廓渐渐清晰。

不管怎么说,影片借助想象与历史材料的结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诗意的幻境。

短评

皮卡太适合演这种神经质的天才了~

4分钟前
  • Heidi 幽幽滴
  • 力荐

But this is not true, of art. The joy of understanding, that's the most noble of pleasures. Feathers, will left man, as they do birds, up to heaven. I must stop now, my soup's getting cold.For him, it was a journey to discover the truth about everything.

7分钟前
  • Edia
  • 力荐

#公开探索BBC# 217 笔记用的是不能修改的银笔,天啊!思考未免过于清晰,下笔未免过于精准了!一生没有掌握拉丁文,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实践探索,许是歪打正着了呢。冒大不韪解刨尸体研究人体。建筑师,工程师,雕刻家,也设计了不少武器,可惜大多停留在图纸阶段,甚少能够付诸实践。皮卡叔精深演绎出 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反写字的解释还是保密,恐怕不咋对哦,好像还有哪里也和书不一致。

8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力荐

真是太美了。。。

12分钟前
  • Armourland
  • 力荐

皮卡叔的些许神经质的气质超适合达芬奇这种天才!

15分钟前
  • Toni
  • 力荐

资源赞。

17分钟前
  • 苦路
  • 力荐

有点啰嗦,但至少尽量挖掘了达芬奇这个神秘人的一些生活细节。原来是这么不务正业的一个人……

20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以手稿解析为主,美极了,解说美,景美,画美,CG美,人美。虽然把达芬奇说的像是一门心思想红被人永世记住才折腾工程学和生物,我还是被他的天才的好奇心智慧和才华吓傻了。早已超神。

25分钟前
  • Dr.Maydorome
  • 力荐

一群大写的迷弟致力于把大家都整成迷弟迷妹,没错,他们做到了

27分钟前
  • fre_issey
  • 力荐

好美好美的春梦啊,想象艺术不就是春梦吗

2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还好吧,我实际上不是非常习惯这种形式的纪录片。信息输出太少,情绪输出太多,而我恰好对情绪一点兴趣都没有。

31分钟前
  • 小狐腻
  • 还行

看完觉得达芬奇不止是解剖了死尸,疯得让我害怕。但从未成名却又坚持的精密数字型天才总是更令人着迷啊。

32分钟前
  • 你大立
  • 力荐

比传世画作更了不起的是达芬奇留下的厚厚手稿,揭示他特立独行的所思所想,艺术只是显露的冰山一角,这位经验主义大师的头脑不属于凡俗尘世,里面装着浩瀚天地,超越时代。

33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I intend to have a memory of myself in the minds of others. "

36分钟前
  • Sophie
  • 推荐

大赞!每次看都大有启发和收获!感谢!!

41分钟前
  • 茉莉郡主
  • 力荐

这片还是在影院看3D版比较有感觉

42分钟前
  • Nanccccccy
  • 还行

CCTV9翻译了 great

47分钟前
  • 田野向金子
  • 力荐

...12爷这样演绎挺赞的。

49分钟前
  • Eorl
  • 推荐

采用演员来展示人物内心独白,以手稿为底本勾摹人物,画面着实漂亮,充满艺术气息。好了我去看更多的达·芬奇相关节目纪录片了。

54分钟前
  • 牧三洵
  • 推荐

央九就放了两集不知道是不是放完了奥。达芬奇真的是前区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画家解剖学家建筑学家工程师武器设计师植物学家等等家。。天才啊天才。

57分钟前
  • 更擅长摆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