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灵魂到肉体
《冬春的日子》是一部久仰的电影,它完全用乐凯胶卷拍成,音画同期几乎无从谈起,即便如此,优秀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的命运,及其升华的主题,足以掩盖其所有的瑕疵,使其成为一部艺术的精品。冬和春相依为命,在一个物欲日渐涌入的世界里,彼此守护着精神上最后的贞操。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摧残着他们不堪一击的精神世界,物质上的满足似乎是唯一能够拯救他们空虚心灵的强大力量。然而艺术家在经济左右的社会生活中,终究成不了强者。当滚滚的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艺术家要么死去,要么疯掉。影片深刻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在日渐萎缩的过程中,与他的爱人做最后挣扎的日子。一方面是感情上的割裂,另一方面是不可解决的现实困境。看不到希望的两个人试图用各种方法找回彼此相爱的理由,冬一次次的试图卖掉自己的画却屡遭失败;春因为怀孕重回冬的怀抱,却进一步看到了冬的无力;两人回冬的老家,试图逃离让他们陷入困境的城市,找回当初彼此的爱恋,却最终因为春无法再坚持而匆匆结束。没有钱的日子让两人都没法有足够的尊严面对过去和未来,也找不到其它新鲜的情感来维系彼此的感情。春走了,去寻找新的生活,冬留下来,继续着那幅未完成的画,画上面的春站在城墙边上,手拿着望远镜,看的很近,却离得很远。
看完此片,突然联想到贾樟柯后来拍的纪录片《东》。似乎与《冬春的日子》有某种呼应。多年后,一个艺术家已经完善了精神和艺术上的蜕变,他获取了认可获取了物质,更获取了一种精神上发现世界并控制世界的能力。在人格上,也已经足够的独立,不再需要感情的慰藉。然而他仍然在寻找着,一个与世界发生关系的通道,使他的艺术与外部世界融合的途径。他的追求更高了,却与《冬春的日子》里面的冬,有着一脉相承的不安心理,是一个艺术家抵达他理想世界的愿望。
2 ) 逃得出的围墙,逃不开的生活。
本来点开这部片子是因为下载了【娄烨】全集,结果片尾字幕赫然出现了【王小帅】……=-=(哦后来发现娄烨是主演之一……)
一看这片子九三年的,跟我一般大,看完很喜欢,居然还觉得有些惊艳,惊艳啊,真的惊艳。片子的一开始就是ML,而且带旁白,如果是讲的是法语我会甚感无聊然后关掉(看了好几部法语片,都是SEX加聊天的模式,简直浪漫到你大爷家。)
片子里的这对男女算是一对落魄小资【?】,这没什么,但最悲哀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跟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比都超前了,他们有飞出去的想法,却没有豁出去的勇气。片子里的男人卖画失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却不死,第一时间拉着女人去下馆子,想奢侈一把,霸气的点了个乳猪,后来又屈服下来,改口说小葱拌豆腐和鱼香肉丝;最后,还是女人心有不甘,多喊了一句,再来个猪肉炖粉条。
片子的一开始,他们在自己的画室里面ML。第一感觉这就是一对空虚的艺术家夫妇,有戏的永远是艺术家,他们没固定工资没稳定工作,身心都漂浮着,脑子里又总渴望着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再加上因为没有经济基础,只能一直这么漂下去。要是换个人设,变成传统中国知识分子,这片子看都没得看。九十年代啊,很多人还是想着安分守己过好日子的吧。
这对男女被自己,以及那个时代禁锢着(说白了就是穷了还想浪呗)始终不够洒脱,翅膀不够硬,有翅又难飞。他们的本质都是不安分的人,在一起,亲密,接吻,ML,感觉都是出于一种相互依靠的本能,一般情侣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那种摩擦,跑他们那都出现一种各怀鬼胎的平淡如水,但物以类聚啊,不跟对方能跟谁呢?
前面说到,男人没那个胆儿,他甚至没有勇气真正的让那个女人走,最后装狠的让那个女人滚,骂了几句脏话,过了一会又很没骨气的跑去挽留,实在是可怜;女人心有不甘,最后走了一条所有女文青都会走的路,远行了。
他们的相处模式其实有些像夫妻,如果说一对夫妻等于一座围城,那么女人算是暂时逃开了;然而生活,时代,世界,是个圈,循环往复,换句话说你不过也得过,而男人逃不开,所以,他疯了。
3 )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曾经,这是多少人追求的幸福,甚至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一厢情愿的以为,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幸好,我没有实现这个幸福的愿望,不然我相信那份厮守最终也会被百无聊赖、贫穷烦闷的生活所腐蚀的遍体鳞伤、面目全非!
其实,我很羡慕影片中的春和冬: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各自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业余时间还可以做自己爱好的事情,人生不就应该是这样吗?最终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享受生活的乐趣。但是,在王小帅的电影里,生活的乐趣让位给了现实的无奈,死水一般的生活让人走向毁灭!
90年代初期就拍出这种电影,王小帅真的是对当时的社会有多深刻的认知和体会,20年后,此片仍然折射着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困境。在如今这个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里,所有人对幸福的定义都变成了:物质的富足!没有钱,就没有房子;没有房子,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幸福!高中老师教过,这种句式叫顶针,用钱顶出一个幸福来!
当整个社会笑贫不笑娼的时候,不要妄图要求一个女人去守着一个一贫如洗的男人一辈子,就像不能要求一个男人守着一个丑女人生活一辈子一样。在诱惑面前,人变得多么卑微而又无奈!
时代变了,很久很久以前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是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文明的进步,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对至爱的人说:亲爱的,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因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依然坚信:最真诚的爱情,仍然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美好的幻想!
4 ) 单纯的、理想化的、真诚的
个人认为,该部片子是王小帅迄今为止所拍的最好的,最接近个人精神层面的一部片子。
故事很简单,主角就冬和春两个,在近乎真空的状态里讲述他们感情生活的某个阶段。据说这是王小帅踏出北影之后所拍的第一部片子,从中可以感受出他的热情,一种单纯的、接近理想化的电影热情。
这是一部认真的、关心个人的影片。对于我来说,好的电影绝对不是说教和提出所谓解决办法的,而应该是认真的去叙述某些人某件事情或某个状态。在保持足够的吸引力的前提下,能简单就尽量不要复杂。很多人想说的东西太多,太杂,影片当中充斥着太多与他所关心的主旨无太大关联的细节与设计,结果往往是削弱了他所真正想关心和表达的东西的力度。
人其实都很聪明,没有谁会高人一等。一个人究竟是单纯为了拍电影而拍,还是为了其它目的而拍,完全可以轻易感受得出来。
所以,这是一部单纯的、理想化的、真诚的电影。推荐。
5 ) 大家一起洗洗,然后安静睡觉吧
如果。有一天,在你身上将发生一段故事,而故事的结局,你却在故事发生的时候知道了,那么,你会怎么办?逃避,装做不知道?还是要去尝试去改变?我?我会装做不知道,把故事继续下去。反正结局以定,不过就是一场游戏,仅此而已,不是不爱,而是所有的一切已经被生活磨到没有棱角,你已经连反抗的勇气都已经失去。
《冬春的日子》中可能故事的最后是一个最好的结局,生活到最后,归结还是到油盐柴米,你真会指望春会一直陪着冬?别傻了,换位想一下,三餐不都继了,你还会把爱情当宝?别跟人开玩笑了,别说爱情,就是父母兄弟的亲情也玩不起这样的游戏,不然当年梵高也不会自杀了。
知道什么叫灵感,激情么,那是一时冲动产生的想法,别当真,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所有的激情终将归于平淡的生活,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既然大家都已经洗洗睡了,那就安稳的睡吧,别多想,更别自己折腾自己。
6 ) 人不就是这么回事儿
在成为酒鬼之前,我很久没有和谁说到现实问题。常常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架空的个体,游离于朋友和同僚之外,他们很少人知道我究竟在想什么。当他们一个一个走上所谓的正轨,又是买车又是买房,我还在寻找着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有时候会找个朋友或者基本没有业务联系的同僚,找个地方,点些小菜,开一瓶白酒,一人半斤,谈论那些真正的理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真的,只有酒才能让我得到暂时的清醒,虽然这样对身体不太好。边上的小夫妻,没有看懂我们究竟在喝什么,当我再续上一杯之后,两个人明显都楞了一下。别介,我只是喝了现在人不怎么喝的东西。而后对他们笑笑客气一句,给你们倒点儿?那个男的赶紧说,哦,不了,我开车的。
夏日沉醉的晚上,我总是喝得叮当烂醉,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也许只是想,这个穿秋裤的姑娘好看,还是边上穿短裙的姑娘好看。回到家,洗了把澡就睡觉了。虽然最近没有什么烦心的事儿(其实是我真的不怎么想这些了),但是睡眠质量真不怎么好。每天都是到点睡觉,但是一两点钟就会醒了。本来想,可以借着酒劲来一个好觉,但还是失算了。两点多,一阵渴劲上来,找了杯茶水,喝了半瓶。顿时,全无睡意,睡不着了......打开电脑,因为最近总是看欧美片,虽然有些够文艺,但有一半是那些,没有寓意,只有场面和打斗的好莱坞电影。看到<冬春的日子>已经下载完,又想到娄/烨这个名字,想都没想就果断双击打开。
片子很文艺,很喜欢。一个十分文艺的男青年冬,平时没有正经工作,唯一算上正经的工作就是多卖出去几幅画,想用卖画的钱,让自己和女朋友的生活好一点儿,而后再想多攒点儿钱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其实冬的想法很简单,很理想。但当为了卖一张画四处碰壁,需要求爷爷告奶奶的托人买画,什么才是现实,就着酒劲,高喊了一句“CNM的房子”(原话有些忘记,但是我却TM和这句话产生了共鸣)。这TM不是我这一年,天天对着没有人的地方唠叨的话嘛。是的,人就那么回事儿,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迷茫和无知,有些理想上的天马行空确实是具有时代背景的,我想50、60、70、80年代的人都有(90年代的人有没有,我实在不好说)。但是每一代人却同样都遇到相同的物质问题,可能是房子、可能是车子、也可能是票子。确实,我们这一代人很不幸,我们的不幸不光在于高不可攀的房价,其实每一代人都为自己的住所着过同样的急,爷爷奶奶为了房子和单位大吵;父亲为了结婚,自己愣是多盖了一层楼;我至少到现在还没有想到么解决的最好方法,可能船到桥头自然直吧。只是不同的是,在现在一个不讲理想只讲物质的时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思考,我们还被父母、亲戚、朋友、同僚等等的其他人灌输了许多大众价值。当然其中的对错我们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妄加评判,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样一点,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不是所有的大众价值都是正确准确的,你拥有思考的权/利,至于你能改变你生活的程度,这个完全在于你个人。但有多少人还能静静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需要什么样子的生活?”看来,春确实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她还是离开了冬,虽然从我的主观想法,还是希望她留下,但是有一点,导演给了我一个心理的安慰,春会不时寄些当地的明信片回来并夹杂着对当地生活的感受。其实我一开始很难想象,对于两个不怎么交流,却彼此深爱对方的人。他们维持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或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而且注意,是两个人同时这样,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也许这个才真的叫爱情。就像<绿帽子>里面讲的那个故事,一对情侣去山上玩,一个女的不小心掉下悬崖,男的看到了,想都没想,就直接跳了下去,是的!这TM才叫爱情。但是这样的爱情即使存在,也很脆弱。爱情是有保质期的,没有物质维持,爱情的化学作用会最终消失。不过我对这样非物质的爱情表示崇敬。突然想到一个相反的案例,一同学,去年结婚,过了一年不到就离了,据大家猜测,估计是女方太过于矫情,爱面子,在她的眼中什么都是金钱至上。后来想想也是,她的婚礼据说排场浩大,就像一个秀。呵呵,我又要问了,婚姻是自己的,还是做给他人看的。那么生活呢?
第二天,又找到一拨人,我依然喝的叮当烂醉。只是这次我们怎么感觉我都是落单的感觉。不过还好这群朋友很不错,所以没有人发现我话多的原因其实就是我喝多了。
临走的时候,一个挺要好的姑娘拉着我完成了下面的对话
--边上这个男的你看怎么样?
--KAO,你终于对我说了,我还不好意思问你,那个男的是谁?
--他是我一个相亲的对象,就是想让你们帮忙看看
--挺老实的,不坏,但是话不多,要不我们找个地方聊聊吧
而后两个人走着走着,找了个灯光球场,有拨人在踢球,我俩倚着墙,坐着开始聊天。这时我才发现,很多人都遇到了和我相同的问题。相亲的对象,人不坏,可是就是没有感觉,怪得就是,人家还看上我了。我真想说“求求你了,告诉我,我什么地方让你看上了,我改还不成么”,我和她分析了半天,其实说也就是相互抱怨。但是总结下来,还是一点,其实人就那么回事儿,感觉还行就继续下去,不行多看几次,但是觉得没有必要下去了,就不要拖着人家。
聊着聊着聊开了,“算了,过几年我俩都没有对象,我们去开证吧”一句玩笑话,两人相视而后哈哈大笑。边走边聊把她送到家门口,“是不是该请我进去坐坐?要不给你个告别的拥抱?”瞬间两人停顿了一会儿,最后两人相视一笑.......也许故事开始了,也许故事结束了。
人不就那么回事儿,讲了难听的大白话就是。OOXX,只是你和谁?
7 ) 骚乱及其他
侯孝贤2年前策划了“恐怖新锐”电影专题,邀请了15位华语名导推荐心目中的最佳他人处女作。贾樟柯推荐了王小帅1993年的处女作品《冬春的日子》,推荐词这么写:经历过89年的人都会了解,这部电影表现了大陆年轻人90年代普遍的苦闷和失败感。每次看王小帅的这部作品,都会感谢他拍出了我们这一代精神上最艰难的日子。
看第六代导演作品,必须了解90年代的中国社会。影片的人物都出生在文革,成长在改革开放。文革颠覆了很多人对社会历史的希冀,紧接而来的改革又给神州大地带来强烈的金钱诱惑。如今所谓的中生代艺术家,无论是导演还是作家,作品大都带有烦躁骚乱的情绪。
《冬春的日子》开篇是一段近景舌吻镜头,淡淡黑白胶片似乎飘忽着尘埃。然后是中景的女上男下式,此时配合着床铺吱吱呀呀的响声。这段开篇基本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骚乱。
接着电影用画外音和洗衣服的情节交代了小东和喻红的生活状况和人物处境。如果非要说电影有一条主线的话,那可能就是小东和喻红的感情:激情、平淡、厌烦、分开。
而在北京的其他镜头基本是在铺垫骚乱烦躁的这种情绪。在吵乱的火车站里和香港的画商通电话,却被拒绝。三两二锅头之后在北京寒冷街头的呓语,在床上枕着情人的肚子缓解头痛的毛病。
有一个细节给我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小东做俯卧撑的特写。全片共出现了2次。第一次是小东知道喻红要离开他去美国后的苦闷,另一个同样是喻红,但这次她真的走了。安排人物做力量型的运动是别有用意的,或者说这个细节有很深的隐喻。我想王小帅是想用俯卧撑来凸显人物无奈孤独和自闭的心境(自闭可对照前面小东看着别人打篮球的情节)。
现在我们评论说,王小帅意气风发,和几个哥们拍出了简洁清晰的作品。而这群90年代典型的苦逼文艺青年(这帮人还有王小帅,张元,娄烨和年轻几岁的贾樟柯),他们却成了中国现在为数不多的纯粹电影人。
8 ) 《冬春的日子》
冬的痛苦源于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力,源于做爱时不能大声的喘息及疑心被监视的惴惴,内心中充满自负之后的自卑,以及对与己相关的生活的厌倦。这样的痛苦同样存在于春的内心,海誓山盟容易,柴米油盐却难,这些都体现于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渴望(主要是美元和美国)。
这样的不满与无力构成了他们内心的茫然与不安,在这种焦躁间愈发显得沉默与无法沟通,以及彼此间的不信任。其实春或者还是爱着冬的(如果真的存在爱这种东西),至少有些依恋,只是不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不应该在筒子楼里挤在单人床上做爱,并且尽然还要在凌乱的房间里煮挂面来吃,等等等等,这些都不符合所谓艺术家们该有的爱的环境。影片提到他们自学校里的恋爱,青春的激情最终被独立后所必须要适应现实的理智所替代,茫然之后是无法控制的对世界的被动反应,并在这种反应间,在自我的体制化与拒绝体制化间徘徊。春打掉孩子,却仍然要和冬回去东北的老家,似乎是对一段感情最终的纪念。冬回到东北,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即使回到家里,却又无法回避内心过客的情感,一切熟悉而又陌生,在与父亲的关于生活的询问里,答案都是毫无意外的“都好”,这与其说是传统,倒不如说是无奈。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构成了其内心的孤独与自我的无法确立。
内心的自觉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反差,只好用愤懑去发泄自己的不满。渴望美元其实是渴望自我价值被认可的体现,在强烈的受挫感间让我们无法真正看清楚自己,只有沉默,并在沉默间装作对外界的无所谓,在不屑与被不屑间挣扎,最后,要么是意志被时间所吞噬,要么在坚持中最终取得所谓的成功。
影片里,35mm乐凯黑白胶片的拍摄模糊了真实记录与虚构故事的界限,但许多还是逃不掉摆拍的做作。所谓对80、90年代艺术青年生活状态的刻画,终究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冬与春的分手原来竟只是剧情的需要,而现实里刘晓东与俞红终于有了自己的成功,或者艺术家都是需要忧伤的。当刘晓东在贾樟柯的《东》里自觉以艺术家的悲悯充满同情的看望那些三峡移民的孩子们时,可曾记得自己那曾有的忧愁,是当作玩笑,还是该有的欣慰,或者,就像某人说的,即使再大的困难,当我们回想起来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这应该便是其所有的了。或者,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体制的顺应,而真正内省的人终都被体制所抛弃。
每一个时代 都有自己的颜色
闷骚.
。
诗意
补。刘小东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好好研究下,和贾宏声一样
他说他们只是最平常的一对,但还是会回忆那段冬春的日子。永远卖不出去的画,坏掉的洗衣机,收音机里字正腔圆的女声,跑步的学生,清晨的做爱,水池边氤氲的白汽,她百转低回的呻吟。以及,还有那深夜里破碎一地的玻璃,好像他们的曾经。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东西,只好姑且把它称作爱情。
当年的那点小苦闷放在今天来看,已经完全不算什么了。
两个人的生活,一代人的苦闷。真实且压抑,略嫌粗糙。
两个牛逼的人在一起青涩的时光
静默与呐喊;配乐很美很搭。
[2009-09-10标记(看得可能更早)],[20220409]@UCCA重看,看了个极为罕见的版本,开场床戏居然有大概10个彩色镜头混在黑白镜头里!主要是女主角的近景和特写(口红眼线都能看出来)以及一个全景镜头!大银幕最大感觉是有点像个广播剧或者电影录音剪辑(甚至有点译制片味道),一问才了解到了对话全是导演后来自己写的!(男女主角都没参加配音!)给女主角配音的,是,徐帆老师!!!这个完全分立的声画关系(旁白是声画叠用,叙事人的人称也很有意思)和后期“重制”的的声音直接对上左岸派的方法了。太有意思了这部片!
天啊这男女主角也太像冯小刚和徐帆了吧。好的,我已经做好准备周五去看王小帅导演的处女作《地久天长》了。
6/10。王小帅比娄烨更克制表现身体话语,开场颜料散落的简子楼里单人床上呻吟与吱呀声交织缠绵,大量无意识的抽烟和凝视动作,列车道中你推我嚷的身体冲突到片尾做俯卧撑消耗体力,营造了身体荒凉和情感割裂。大老板买画诈骗的电话换来一阵失意,盘算着点菜离开饭店后妻子几欲不管丈夫预示了分道扬镳。
刘小东估计是最爱演电影的画家,从苦逼到牛逼,《冬春的日子》、《东》、《金城小子》。《金》还没有看到,据二锅木卫二说很赞。《冬》一上来就是激烈的舌吻,小两口本色表演真默契,文艺青年同居的日子混乱恍惚。怎么就让我想起阿拉法波 小两口,同样牛逼的《生活而已》。
有点生硬,现实压抑,理想的浪漫遇上买车买房的窘迫,又作又贱的文青注孤生
中国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好片段之一——1993年,为了拍《冬春的日子》,王小帅趴着拉煤的火车,去出产地保定买便宜的乐凯黑白胶片
那年头做爱的节奏都是如此之慢太让人怀念了
画面相对比较粗糙,剧情也挺闷的。
黑白 淡的像白开水 我们的爱情 我们的生活
英文名雷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