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现代“武侠”小品——《刀见笑》
才说完《剑雨》是“武侠片的后现代”,很快又迎来了另一部“后现代的武侠片”《刀见笑》。只不过这部电影的“后现代”,更多地体现为戏仿和拼贴。至于“小品”,与春晚无关,纯粹是就格局而言。小并非不好,小得有新意、有诚意,总好于当下如过江之鲫般的大而无当。
《刀见笑》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形式的华丽和叙事的流畅,一般来说拍MTV出身的导演长于前者而拙于后者,而电视剧出身的导演则相反,但《刀见笑》在这两方面做得都不错。从形式上来说,三段故事分别采用了灰色、青色和红色的基调,大胆突出画面风格,同时大量运用动画、戏曲、rap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了视觉效果。影片的剪辑相当干脆有力,明快的节奏中透出一种从容和自信,在武侠片这种传统类型中带入了一种当下中国都市特有的神经质和魔幻感。
影片三段式的叙事开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进入“嗔”段落之后开始渐入佳境,拜师学艺和为父报仇等百试不爽的套路,加上富态如大欢喜菩萨的老太监,渐渐明确了这部电影在武侠世界中的地理坐标。之后的抖包袱和圆疑都做得中规中矩,有些细节还不乏亮点。 “小蝌蚪找妈妈围着王八转,装什么龟孙子?”之类的台词,是典型的大陆特色,观众自然会心一笑。
影片的美工相当突出,无论是漫画造型的太监和杀手,还是写实路线的草民和歌伎,都颇能吸引眼球。口含鸳鸯和花钿等唐代仕女的典型妆容,加上一点点的夸张和舞台风格,为这部电影加上了“视觉系”的一分。
影像和故事的上的努力,确保了《刀见笑》的基本品质,绝非烂大街的那种山寨武侠喜剧,而是有诚意有品质的制作。看得出,导演和一干创作人员确实有求新求变的野心,要为中国古装电影创出一条路子。
但既然是尝试,自然有功有过。《刀见笑》的这些实验性做法,有成功的地方,而瑕疵也随处可见。
与美工相比,同样重要的音乐一环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Rap可以白话,但毫无诗意和趣味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张雨绮的所有舞蹈配乐一曲《卡门》全部搞定,也可见偷懒之一斑。不要说拼贴本来就是这部影片的特色,抄谁不抄谁和抄得好不好,效果还是大不一样的。说远一点,传统文化气脉的断绝,是造成《刀见笑》和《剑雨》面貌不同的根本原因,这就不是一代影人想突破就能突破的了。
对于一部打着“武侠”的名义出炉的电影,从“武”和“侠”两方面来衡量一下,应该不算过分。可惜这部电影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容乐观。三段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配得上“侠”字的人出现,只有第二段的复仇主题,还堪堪可以称为义举,不过最后也不了了之。“贪嗔痴”的佛理塑造出三个“自了汉”,或许够深度,够亲切,却没法做出武侠片应有的热血和荡气回肠。喜剧题材并不是问题,本片体现的症结,和《斗牛》、《疯狂》系列一样折射出了当下中国人精神的虚无。
至于“武”,比“侠”还可怜——不是不行,而是没有。全片根本就看不到几个打斗场面,更不用说养眼了。同样,摆pose加“一招过”并不是问题,资金有限也不是问题,导演完全没有创造打斗奇观的激情才是问题。与片中“江湖四大派:梁、金、古、温”一闪而过类似,《刀见笑》对港台武侠传统抱着一种“遥遥致敬、另辟蹊径”的态度,可惜近路并没有那么好抄,舍弃了以动作为核心的类型传统,这样的创新能走出多远呢?反正我本人是不看好。
横向比较的话,《刀见笑》的风格,让我没法不想起《武士狂想曲》、《赤影》等日本的“后现代武士片”。一样对传统类型片大肆戏仿和拼贴,一样的糅入了海量现代元素,一样的MTV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各自民族类型电影的当代革新者,但是人家不仅在旨趣上更接近传统剑戟片,而且桥段的挪用更加纯熟,玩的更癫,这些都值得我国的“后现代武侠片”们效仿。
所谓“后现代武侠”,既孕育着希望,也是一种无奈——如果说港台和日本的后现代电影是叛逆和颠覆的话,大陆的武侠片还没创造出典范来,就已经开始跟着高年级小混混们不学好了,可是我们根本就没有雄厚的文化资本可供挥霍,于是所谓的叛逆和颠覆终究不免流于浮滑。《刀见笑》的新,显然值得肯定,并有潜力成为类型更新的萌芽,《刀见笑》的浮,我只能希望是来自大环境和投资的局限了。
风间隼
2010-11-1
2 ) 贪、嗔、痴与一把宝刀的故事
《刀见笑》采用的是常用的三段式结构手法,用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来讲述佛家贪嗔痴的哲学。贪、嗔、痴三毒是对人性弱点的概括,“所谓贪,是指人的贪欲,尤其是人的身体的各种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及情感,痴指愚痴,指人的不发达的智慧。”独孤成为称霸武林成为天下第一,不惜挖开父亲的坟墓盗取乌金玄铁。最终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这个争夺天下第一的故事是为佛家所谓“贪”哑巴身负全家被太监灭门的血海深仇,一直想找机会复仇。为此不惜毒杀对自己恩师,以求机会接近仇人大太监。正当他有机会手刃仇人之时,孰料仇人自己摆乌龙掉进粪坑,被自己的属下所杀。哑巴于是顿悟:我不杀仇人仇人也要死的,人总有一天都会要死的。这个复仇的故事是为佛家所谓“贪”。第三个故事是个暗恋的爱情故事。少三两是一个长相丑陋的屠夫,一天无意间捡到青楼妓女寐娘的手帕,暗恋上了寐娘。一心想娶她为妻子。可是寐娘却被一个武功高强的江湖客“一刀仙”所霸占。少三两几次三番遭到众人羞辱,却误打误撞的用宝刀杀死了“一刀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报仇与争名逐利的故事,是武侠电影所习见的。唯独第三个故事似乎颇有深意,这个“一刀仙”平时总被人嘲笑看不起,可一旦他杀了“一刀仙”宝刀在手的时候,众人立刻换了一副嘴脸,一口一个大侠。而他也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大侠了。好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该怎样定义这部电影呢?导演自己戏称这是一部杂种电影。的确这部电影充满了另类风格,好似一个创意大拼盘,糅杂着各种文化。你能在这部电影里看见中华美食,也能看见京剧这样的国粹。可是电影中的妓院老板和大太监的脸谱打扮却是日式风格。还有mtv 动画片格斗游戏的元素。导演这个拼盘在我看来做的相当成功,绝对顺乎潮流,迎合了玩游戏看动画片长大的青年一代口味。当你看到独孤成父亲灭掉“金古梁羽温”这句台词,一定会会心的笑起来。
《刀见笑》虽然打着新武侠电影的旗号,可是在这部电影里面你完全看不到“言必行行必果”的侠客。然而导演的确掌握了武侠的精神,那就是“武,止戈也”。
3 ) 《刀见笑》:本片北美分级PG13,因此家长们就不要带小朋友看了;
在3月份公映的诸多国产电影中,《刀见笑》可能不会是票房最好的,也不会是口碑最好的,但它一定是会引起最多争议的一部影片。作为一部在影像风格和叙事手法上都极具风格化的电影,《刀见笑》不会让所有观众都喜欢,但对于正在急切寻找新鲜血液的中国电影来说,它出现的意义已经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票房利润。
本片导演乌尔善虽然是第一次执导商业类型影片,但他在进入电影行业之前,就已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广告导演之一。正是因为这种从业经历,乌尔善对于本片的视觉风格把握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印记,完全不同于以往中国电影所带给观众的视觉经验。从本片目前听到的观众意见中,“脏”是一种代表性的批评意见。但就我个人观点来说,这恰恰是一种视觉风格的体现。可能有些观众的视觉经验是通过看古装电视剧养成的,因此对于《刀见笑》的视觉体系不能适应。
片中的人物造型虽然因为成本限制并没有做到多么靓丽,但基本是符合人物背景的。杀猪匠少三两和铁匠唐胖子的造型虽然在部分观众看起来会显得有些“脏”,但这实际上应该是导演所刻意追求的(铁匠唐胖子是老演员游本昌扮演的,能化妆化到观众认不出来,其实很花功夫很花钱)。对于一部成本上受到诸多限制的低成本电影来说,这种人物造型除了受到导演美学的限制外,应该还受到了制作成本的限制。
(听来的一个段子,为了省钱,片中几个主角的衣服都只做了上半身——因为上半身要拍近景,要能经得起电影银幕的放大,所以必须要花钱做好细节。下半身的部分只在全景中出现,所以美术为了省钱就做的相对糙了点。)
至于说影片的画面风格,即使排除掉成本因素,我觉得在大部分场景中,《刀见笑》已经在国产古装片的范畴中做出了很大的突破。一部电影的视觉风格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而具体到本片,我觉得在低成本的重重限制之下,导演乌尔善仍然将不同场景的视觉风格处理的非常丰满,作为一个导演已经交足功课了。
(还是听来的段子,据说本片因为成本限制,实在搭不起景,于是妓院和酒楼用的是同一个景。为了保证视觉上的差异性,除了美术外,灯光的处理也由很大帮助。所以妓院的戏全是夜戏,而酒楼的戏基本都是白天。看过片子的观众应该知道,这两个场景在视觉上的差别有多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作为一部视觉元素非常丰满的古装片,它的制作成本据说只有六七百万人民币,这一点令诸多业内人士都感到惊讶。对于正在迫切寻找新导演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导演乌尔善无疑用此片令人惊讶的成本控制体现出了他身上的商业潜能。
(继续听来的段子,据说某制片人看完《刀见笑》后,冲出去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给老大说,咱们片子的导演找到了。然后乌尔善就要拍下一部古装电影了。)
《刀见笑》作为一部风格化电影,充分体现了导演乌尔善的视觉能力和商业潜能。但作为一部影院公映影片,《刀见笑》在故事层面上仍然存在一些遗憾,所以可能在故事上受到的争议可能会是最大的。
中国电影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我觉得是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电影技术的大部分环节都是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的,对于号称“不差钱”的中国电影来说,技术环节的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么当摄影、音效、特效等等环节都基本过关了以后,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故事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故事要“接地气”。这个所谓的“地气”,我觉得就是能够和观众形成互动关系——银幕上的故事能够让观众心有所动,观众的喜好和口味能够影响银幕上的故事创作方向。
而这一点,恰恰是现在电影故事的死穴所在。电影故事的叙事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掌握的,但如何把握这口气,则是和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说的直白点,电影故事的气质就是我们国民的气质,如何在当下这种极端分裂的国民气质中,寻找到一条拥有最多共同点的妥协道路,我对此是悲观的。
具体到《刀见笑》这部电影,因为低成本的因素,导演反而拥有了一种表达上的相对自由,因此他可以摆脱过去中国低成本古装电影所必须的“恶搞喜剧”窠臼,而是开始在这个规定套路中努力加入一些导演自己的话语。虽然从目前的效果来说,这种方式有点两头都没靠着,但导演的这种努力还是从气质上彻底改变了这部电影,让它彻底不同于以往的那些低成本古装恶搞喜剧,而是成为了一部拥有独特气质的古装武侠片——虽然我觉得“武侠片”这个定义和分类也挺不靠谱的,但还真想不出什么更贴切的类型来概括这部电影。
本片在宣传过程中刻意突出了“武侠片”的类型符号,但如果我们按照传统武侠片的期望值去看这个故事,可能会感到有些失望——在《刀见笑》的故事中,并没有出现传统武侠世界中的侠客,这个故事仅仅只是借用了中国武侠传统的江湖设定,以及用戏说的方式提到了所谓的“金古梁温”四大江湖门派,但就其故事核心而言,导演乌尔善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讲述一个传统的“武侠故事”,更多的叙事重心还是试图借用一个传统电影类型片的模式,来讲述一个导演自己心目中的传奇故事。
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来说,如果观众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类型片消费体验,那么对于这部分观众来说,《刀见笑》就会是一部带给他们惊喜的电影。因为对于那些类型片观影经验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如何在传统类型元素的重新组合中摆弄出新花样是他们所期待的。具体到《刀见笑》这部电影,传统武侠类型片中的几大重要叙事元素,如寻宝、复仇、争霸以及退隐等都已经包含在《刀见笑》的故事中,但在导演乌尔善的电影世界中,这些武侠片等叙事元素却被他组合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以至于本片的整体风格和故事模式都已经让我们不能再草率地将《刀见笑》划归到“武侠片”的范畴中了。
这种创新对于一个正在迫切寻找新鲜血液的行业来说,无疑是积极的信号。特别是对于中国武侠片这个正在逐步走向衰落的电影类型来说,这种混搭了世界电影各种最新风格的类型创新,无疑会对武侠片重回大众视野起到重要的帮助。但对于还在逐步发展和成熟中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如何让众多观影消费经验并不丰富的普通观众接受这种全新的电影风格和类型,可能是影片发行方和观众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但无论如何,导演乌尔善对于饥渴的中国电影来说,他的出现是一个好消息。
(我的名字出现在了片尾的感谢名单里⋯⋯如果名字在感谢名单就不能写影评的话,那以后不管谁拍电影只要把我名字写在片尾感谢名单里,我就只能闭嘴了⋯⋯估计很多电影公司会觉得这主意不错⋯⋯)
4 ) 野心太大,过度混搭
我承认《刀见笑》是比较特殊的一部电影,里面塞满了编导的一堆想法。打从观众坐下,他们就难以想象接下去的几千个镜头会如何爆炸,导演又是如何往死里地拼贴混搭,西方音乐和FLASH动画,完全不在话下。这部电影不需要确立风格,它只想着打破风格。然而好话到此为止,这些统统掩饰不了猪头蛇尾的恶劣评价,我想了半天,看来看去,它就像一只大肚青蛙。前期宣传叫得响亮,出现了前卫先锋三段式后现代解构主义等滑稽解读,白痴程度堪比片中的无知屠夫,只会杀猪一般的干嚎。而正是因为这一段“痴”,我对电影的好感度锐减,痛苦纠结各种雷。
说来说去,这纯粹就是卖相问题,怨不得别人。中西合璧杂交配种固有理论可行,但未必就能立竿见影,产出优良品种还经济实用。你把电影搞得像辐射污染过的,那是何必。如果有心调整一下,事也不必至此。电影开头就想给观众一个下马威,眼花缭乱多牛逼,脱缰野马收不住。岂不料,自己倒是先跪下了,意图太明显。先别说《低俗小说》怎么玩了,人家是把帮派电影解构掉,这《刀见笑》解构的类型莫非是中国式古装大片,但五个关云长几桌鸿门宴,这时候明显未到。要玩黑色幽默也可以,但拜托不要让演员在那上蹿下跳大喊大叫的了。有碍观瞻不说,难道一边也在解构朱延平?又或者说大叔大妈爱他们?菜刀没疯狂上,这观众倒是先给刺激疯了。
乌尔善明明可以老老实实去拍个故事,好好利用安藤政信一段,可他偏偏想要其他的,而且还要很多很多。当然了,谁都会犯错,但一个导演不懂得收放节制,反而野心大过天,这个还真是不妥。回到电影,我不觉得《刀见笑》的问题出在脏差乱、屎尿屁或者是三段式,包括有被恶心惊吓到的人物造型,这些可能是错漏,可能就是导演想要的,但最致命的败笔无疑是白痴屠夫一段。它充分暴露了导演的错误判断,过度强调混搭,以为能赢取一部分观众人群的欢心,却没有想到它可能吓走更多的人。要只是内容烂也还好,偏偏它还完成得很糟糕,剪辑混乱、表演夸张。张雨绮卖力地跳,另几位卖力地叫。最终,在莫名其妙死掉一个人又莫名其妙出现一个人后,这段闹剧方才落幕。充满讽刺的是一整段落居然作为影片轴心骨,贯穿了始终。而多数人最中意的厨师一段,却只是个尴尬的中间过渡。
不是玩火自焚还能是什么,这像极了厨师的苦心复仇。忍过了前面的不知所云,终于有点好戏要上演的样子了。结果呢,人自己死了,片子自己给捣烂了。努力了很久,最后只是一个屁,一个美丽的还出现了山寨侠侣的响屁。气归气,我相信没人希望出现这样的结局。作为知名的广告导演,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处子作,《刀见笑》实在难以让人满意。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乌尔善个人的电影起点,他未来也许还有可为之处。毕竟,你要知道以他现在的起点,那很容易进步。别的不说,如果回看日本中岛哲也的第一部电影,没几个人会想到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这才不是打赌,是能耐。【羊城晚报】
5 ) 荒谬的正是我们身处的世界——论一把刀的妄想与现实
贝克特用他毕生的创作来实践一个关于艺术的隐秘:无论我们宣扬什么口号,无论我们使用什么符号,艺术创作的形式本身就不可回避地出卖了艺术家的思想。《罗生门》、《疾走罗拉》和《低俗小说》这样的结构型电影毫无疑问都是“形式即内容”、“结构即思想”的代表,但是,那些大结构上稀松平常的影片,却也无一例外拥有属于自己的句式和语词顺序。跳跃也好,重复也罢,每一个创作者都在用他特有的逻辑结构和思维范式传达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刀见笑》也不例外,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十分有风格的电影。这种风格,在国内前无古人又遭人诟病。事实上,这部在很多人看来十分有“范儿”的电影,用属于自己的面孔,声音,色彩传达着对这个现实的理解。它不仅想讲一个故事,更试图用那些形式在观众脑中留下印象和感觉。而这种印象和感觉恰恰暗合了中国的现实:纷杂和单调并存、混乱和管制同在、浅薄与深邃兼具,保守和开放共行。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国度特有的荒诞感。
而《刀见笑》正是这样一种混杂到以至于斑驳凌乱,传统到近乎刻板的影片,这是一次严肃大胆的尝试,而不仅仅是逗人一乐。
形式之一:造型、场景和影调
对于这部电影的所有指责中,最不可理解,也最不应该的就是指责它“脏”。
大多数人诟病影片比较“脏”,这的确与制作者本身的审美有关,但另一方面这种“重口味”的背后是有着一种基本语境,用以确立人物作为符号的意义。事实上,从制作团队自身关于美术设计的思路中就不难看出其用意。
杀猪匠的样子像野猪一样,浑身是硬扎扎的毛,皮肤黝黑,鲁莽粗俗,无知滑稽;这个形象实际上将野猪的形象融合了进去。始终给人一种在泥地里打滚粗野不堪的感觉。这和他愚昧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的寓意、气氛都完全符合。所有的人物在服装、化妆上都必须依据这个原则。
霸占寐娘的侠客一刀仙其形象源自隋唐时期的契丹人,彪悍而充满兽性,丰密的毛发和低沉的嗓音都是雄性荷尔蒙的象征。
游本昌饰演的唐胖子,造型灵感来源于古印度和尼泊尔地区的瑜伽士,瑜伽士本是修行人,是那个时代隐忍和克己的象征,但是唐胖子嗜好饮酒和斗鸡却在张扬一种残存的生命力和欲望。可以说,这个人物的肮脏来源于他无奈退隐的落寞和消极,也在某种程度上刻意掩盖他对参与这个世界的野心。而唐胖子退隐江湖既是因为参透世事,也有自保的动机。这从他第一次出场就看得出:佯装倒地死掉是底层混混特有的狡黠,几个原来与他对立的斗鸡客被杀还不足以让他跳起来阻止,而另一个无辜看客面临死亡威胁时,他选择了坦白身分以阻止更多的杀戮。他怀着“天地良心”,但面对强权也总是欲言又止不敢过于冒犯;他胆小怕死,但在最后却充满智慧地提点了几乎误入歧途的小孩,由此改变“刀”的命运,然而,造化弄人,最终这把“开心刀”还是被当作了“杀人之刀”。
饕餮的大公公肥硕无比,满脸是斑驳的浓妆,让人毛骨悚然。这个人物代表贪欲、杀戮和权力,这种让人恶心的妆扮,让我们隐约感觉到,作为一名宦官,他的种种极端和阴冷极有可能与变态的欲望有关。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让一个出场极少的人物可以不加铺垫地拥有自身明确的形象和性格。这一点也是很多好莱坞电影常用的手法:比如《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杀人犯、比如《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而塑形的力量恰恰是中国电影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场景的选择和布造上也是如此。
无论是斗鸡场,唐胖子的作坊,杀猪匠的家,满眼所见,都是粗粗拉拉的土房子,歪歪扭扭,缺乏完整的线条和几何图块,没有明显的轮廓。而这些场景的制作也随着剧情的改变有所不同:杀猪匠的住所稻草多,斗鸡场的泥多,铁匠铺里看似都是大块的石头,这些设计看上去有些稚拙,奇异,不像是现实世界的东西。
而实际上,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所以它无需考虑所谓古代的真实,无论是文献资料上的,还是观众脑中的,它甚至可以放弃常识,构造许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导演是想把这部影片拍成一个寓言,虽然戴着闹剧的面具。影片里力图传达的佛教三毒,就像是东方的“七宗罪”,重在警喻和告诫,表现人的愚顽并展现惩罚的力量。这种力量带着一股荒蛮之气。这种粗鄙的质感,有点哥特的味道。
另外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脏”的地方可能是在于影片的色调。这也是影片极为风格化的一部分。此前在原先上映的中国电影里很少有人用这种色调拍片。少三两的故事中,妓院万花楼是他的梦想之地,在这个故事里选择红色作基调,但是带着一点土质的,原木的黄色,显得非常暗沉;哑巴的故事里,场景用竹子搭建,选择竹子的青作为主色调,以衬饰阴冷的感觉;侠客的故事则用了偏灰的黑白色,用了很多岩块,显得冷硬。在所有的故事中,红色都最为显眼的与低沉的色调暗自搭配。这不禁让人想起《罪恶之城》的邪恶气息。这种带着一股子“邪气”的色调可能是中国院线观众不太习惯的。回忆过往的古装武侠娱乐片,少有如此风格化的影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影片的技术,就无法再仅仅以一个“脏”字论之。这里的污秽是刻意安排,精心制作的。想想人物的服装,道具,人物所在的环境,导演在每个技术环节上都在呈现这种感觉。影片没有交代任何时间背景。与此相衬,我们看到不到任何交代空间环境的大全景。看不到任何一幢楼的外貌,也看不到任何一条完整的街道。影片只展现一小部分的空间。片头和段落中穿插的猪蛇鸡组成的圆环,它们就像我们从一个孔里窥见一个个故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场景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人的选择,和选择的结果。就因为对整个的大环境不加以交代,才能造出这种警醒式的寓言,因为这种寓言本身就要求在空间上封闭。在视觉上,则要求带着一丝雾蒙蒙脏兮兮难测的偏远古老难以言说之感。
形式之二:类型与风格
这是什么类型?
很多类型标签都可以贴上:武侠,古装,喜剧,先锋。但必须承认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将其归于特定的某一类别。也许试图将其归类也是没有必要的。
导演乌尔善自己这么解说这部电影的类型:
“《刀见笑》是一部轻松的喜剧,它情节夸张,人物搞笑,视觉风格混搭拼贴,笑料粗俗肤浅,热闹喧腾,荒诞不经,是在商业和娱乐包装下的花哨炫技之作。
“《刀见笑》是一部严肃的悲剧,它呈现了执迷不悟者的‘求不得’之苦,揭示了人类心性中最深层的迷失——“贪 ?嗔 ?痴”正是推动我们欲望与行为的荒谬动力。影片的批判性指向人性自身,“悲剧”之所以循环往复,其最深层的原因不在外物,而在内心。
“让复杂与简单、严肃与胡闹,低俗与智慧,混血杂交。”
可以得见,导演有一颗超越类型的心。这部电影是他的处女作。通常情况下一位导演的处女作都带有一种将一切一网打尽的野心和冲动。乌尔善也不例外。这难以归类的创新性也来源于此吧。
这是什么风格?
这是将风格化进行到底,绝不妥协。无论影片如何,风格首当其冲。风格首先就是绝对的拒绝千篇一律,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色彩,毫无疑问的要带有私人徽记。乌尔善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个人风格就是将声色的视觉体验推向他能力的极致。虽然这个极致有点超过部分观众的接受界限。
除了上文说过的场景和色调的偏好。在人物上,乌尔善选择将人物极端漫画化。美丽的人比如张雨绮饰演的寐娘具有相对于所有人物的极端美丽。丑陋的人则彻底的丑陋、夸张,肥胖者极端肥胖,瘦小者无比瘦小,狡黠者极端狡黠,危险者极端危险。张雨绮的点绛唇,屠夫少三两的络腮胡,老鸨的唐三彩造型,以及大公公浓墨重彩的大白脸,大家会看到每一个造型都象戏台上的脸谱,“生旦净末丑”个个鲜明。这些角色的性格带着明显的漫画特征,他们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人,而是代表着一种符号,用以构成寓言。
和以往中国喜剧电影中制造笑料仅停留在台词层面不同,乌尔善彻底摆脱相声和小品的影响,不让语言统治电影,利用视觉化的方法制造笑料。例如拍摄多使用广角镜头,用略为夸张变形的镜头拍摄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让演员的表演更夸张,更好笑。
一切视觉上的努力最后变成一种观影的快感。剪辑迅速,干脆有力,纷杂多变,极具速度感和爆发力。导演是想创造一个国人从未体验过的观影经验,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种体验先于思考与分析,而是一种非常感性的‘猎奇’,不由自主、心甘情愿地被一部电影所制造的崭新体验所俘获。”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导演确实做到了,在(据说)影片3000个镜头中他不断地抖包袱、抛笑料,不断地制造意外和转折,高密度的情节层层推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形式之三:后现代拼贴之极致
不得不说的就是后现代了。我们中国导演向西方取经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但是如此大胆的或如此冒进的取经也许是第一次。拼贴,复制,戏仿这些后现代冒险我们早就听也不觉听,见也不觉见了。但是这些概念有中国导演将其变成具体的影像还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导演使用了大量的拼贴视觉效果。穿插在影片中的rap、MV,电玩,专题片,资料片,老功夫片,新闻片示意图等,用于强化视觉风格,交代主干故事外的情节,使画面更热闹新鲜富有时代感。
在声音上,导演也坚持了无所顾忌的拼贴风格。用街舞嘻哈音乐等重新混音,用以容纳包括歌剧,交响乐,民族乐,戏剧,流行,摇滚,爵士,重金属等的任何形态的音乐,同时借用HIP-HOP的流行、时尚,整体感觉很草根又开放。这样整个电影音乐与影像风格呼应,使混合拼贴的概念更加完整。
说到用的的好不好,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想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后现代在西方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在中国也不是新鲜词汇。从哪里拿的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是谁,拿了什么才是一个关键。我们可以从西方借鉴技术,手法等一切硬件。但这部影片力图借鉴的也许还有一种精神。并不是单纯狠命的后现代,使劲的拼贴。对技术和观念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导演的艺术观点。片中凌厉的剪辑,视觉类型的大杂烩,也代表着导演在意识里想要处理我们这个时代的纷繁混乱。他想创造和时代同样的喧嚣。他不需要背诵后现代的定义,但是他必须在某些地方和后现代这种存在过的东西有些交集,这样才能决定他选用这种方法。据导演自己说,他自己更喜欢杂混的东西,而不喜欢纯粹。因为纯粹的东西已经没有了生命力。这个观点的对错先不论,但具有这样观点的人拍出这样具有后现代的风格的电影,总是可以理解的了。
形式之四:结构就寓意本身
很多人没有看懂这个故事的结构,很多人富有想象力地看到了穿越,但事实上,这部电影最为保守和最中规中矩地恰恰是结构。
乌尔善和本片的创作者用了一种在乔姆斯基理论诞生之后最为普通的创作思路:结构即内容。
在佛教中,因果循环,生生不息。而本片的故事也恰恰如此:一把刀从唐胖子手里传到八大铲,再由八大铲交给哑巴厨师,少三两又从哑巴厨师那里抢来了这把刀,最后这把刀被寐娘和她的情人从少三两手中骗得,但他们将刀抛向了悬崖深处。由此,这把刀必将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
如此传递,永无终止。正如本片所要表达的人性的无明般无始无终,或者说,无始有终,因为终结的力量在于每个人的自心。
唯一有所突破的在于,乌尔善不仅要表达这种因果的传递,他还希图将佛教中的非线性时间观也融入其中。因果传递,可以是线性的,但是在佛教中却恰恰是以一种近似圆形的方式不断循环。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构:从时间最晚发生的故事1(屠夫的故事)倒叙到故事2(厨师的故事)再追溯到故事3(刀客的故事),又从故事3顺延的故事2,然后回到故事1,继续按时间顺序发展,直至结尾。
因此,在叙事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中有故事,故事中又有故事的形态。如果把唐胖子追忆玄铁来历的那部分也算进去,其实本片一层套一层地居然包含了四个故事,四段历史!
乌尔善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古老的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童谣是一种无限的传递,而《刀见笑》在结构上则更近似无限地包含。这种叙事潜藏着一种将内容和意义视觉化的野心,本质上来说就是:让结构也参与形而上的表达。
而这种野心恰恰是本片最大的风险之一。但不得不说,这与很多新导演的创作野心又截然不同:很多初出茅庐的创作者往往企图让更多的意义显现,而乌尔善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妄图将意义遮蔽在形式背后。虽然本人认为两种野心都有欠妥当,容易马失前蹄,但鉴于这位蒙古导演如此出人意表、违反常理,我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过于惊讶而容忍了他的幼稚。
形式之五:西化包装下的东方意识形态
说到底,电影讲的是东方的故事。导演要表达的是东方的观点。
剧本故事最初来自《故事会》里一个叫《菜刀传奇》的故事。这本书代表着中国民间的道德观点和倾向。而本片叙事结构借鉴的“老和尚讲故事”更是透着东方古老的轮回之味。
很明显,《菜刀传奇》提供的是故事情节,老和尚讲故事提供东方式的形式。导演则选择了佛教的人性论作为自己的主题借用电影呈现。
此三者为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佛教中一般用鸡、猪、蛇的图案来象征贪嗔痴,将深奥的佛学更简单化形象化,鸡代表贪婪,蛇代表嗔怒,猪代表愚痴。少三两是杀猪匠,他不分是非不切实际的愚昧,以猪为代表;哑巴一直身怀弟弟所送竹蛇,又下毒杀师,蛇是仇恨的象征;独孤成好斗贪图虚名,最后一切在斗鸡场上了结,以鸡为记,三个故事正如绝世玄铁匣上猪衔着蛇再衔着着鸡的图一样,循环的展开——隐喻系统设计逐渐生成。三毒如同基督教里的“七宗罪”,它揭示了人性中深层的迷失,内心的悲剧。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最终走向了自身欲望的反面,而他们的结局也无一例外地落入了因果之中:用刀杀人者死于刀;不放过躲在粪池中的小孩,那你最终也落入粪坑而死。
对这种悲剧的表现在情节上则利用听故事的人和说故事的人这两种身份。师父八大铲讲了剑客的故事,但是哑巴仍不放弃报仇;哑巴给屠户少三两讲了自己的故事和师父的故事,少三两只执着于那把玄铁菜刀。这就是说,靠语言无法唤醒被迷住的人。唯有当他们遭遇当头棒喝似的失败或意外才能认清楚事情的真相。
其实在这里也显示出导演追求的东方式的特色。与“七宗罪”所散发处的那种强烈的惩戒意味不同,导演影片中的结局带有一种佛门式的点醒和人的悲凉。
我相信在影片极端风格化的闹剧背后是这些稍显悲哀的底色在作怪。
结语:复杂、混乱和难以概括的其实是我们身处的现实。
上述表达,最核心的关键词在于:复杂、混乱和难以概括。
而这正是我们身处的现实:
宗教信仰上,我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多神论群体,无论哪一路神仙,只要功能吸引人,我们都能拿来膜拜。
知识系统上,我们骨子有儒教的功利主义,也有以《易经》思想为代表的东方式经验主义、决定论和模糊哲学,但大多数成年人从小又接受过西方逻辑框架下的科学教育。
我们使用西医又信仰中医。我们提倡“科学就是生产力”,但却仍然不经试验就论断什么是谬论什么是迷信,也许只有在中国,那些反伪科学的科学人士,才会如此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
我们大多数人不信彼岸世界,认为那就是迷信,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却盼望因果报应可以兑现。
我们极度自尊,处处捍卫我们祖先的荣耀成就,却脆弱到受不了丝毫的质疑,也无法容忍理性的探讨。
我们面对镜头仍保留着东方人的羞涩,但性开放程度却令西方人都瞠目结舌。
我们山寨着所有高科技产品因此被贴上没有创造力的标签,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言论又离奇到令人匪夷所思,想象力之天马行空令人惊异。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世界。
只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才能诞生这样一部集各种特质于一身的电影。
公平地说,就电影本体而言,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地方过火,有些地方失控。前十分钟让很多人难以忍受。但是新生代创作者这种近乎莽撞的勇气,却让我感到无法言表的欣喜。
看看导演乌尔善的背景,就知道这种勇气和勇气背后的混杂从何而来了。
他是最商业的广告导演,但他又一个自由艺术家,热衷于一切与商业利益无关的艺术实验:装置、短片、行为表演。
他是蒙古族,在汉族人中生活,读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书。
他吸收的信息量庞大而复杂。
这正是他和我们这个时代暗合的地方。他留意并且观察到这一点,然后紧紧揪住不放。
我想这部电影应该就是他在力图传达通过自己的切身之感所体验到的种种混乱和异幻的努力。
电影中的喧闹就像是我们无法停止喧嚣的时代,永远是那么吵,有时候还很可笑,但总是无奈。这种闹剧感,就是导演有意或无意利用的形式,它本身就体现着导演的思想和这部影片的主要意向。在娱乐背后,导演是想用它来面向这个时代,面向银幕前的观众,面向他们久已习焉不察的心。
6 ) 再次证明--豆瓣很主流
这个好看!!!!!!!!!!!!!!!!!!!!!!!!!!!!!!!!比"子弹飞"强太多太多太多太多了!!!!!!!!!!!!!!!!!!! 这片子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向昆汀老师致敬 "子弹飞"只致敬了前10分钟这个片子这么牛却豆瓣评分这么低, 再次证明--豆瓣很主流.
天朝版《中华小当家》
贪嗔痴是为人性,脏乱差又名江湖。一把菜刀的前世今生。
开头混乱。中间可看。结局无力。
没学会走就开始跑的典型!看之前看了图文宾木匠的影评,做足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惜结果还是受伤了。这些MV导演耍的花活就好比碘盐,就算它卖的再火爆,你抢购的再多它也不能当饭吃,它永远只是佐料,我们要吃的永远是有营养的主食,拜托讲好故事先!★
有些人物造型略恶心,某些情节也是。
安藤好帥氣,再加上腹肌神馬的;張雨綺好媚,眼神腰肢都在蠱惑你;場面好華麗,故事好穿越,一個裹著N重身份的武俠片~
三星半。故事很武侠,风格很Cult,甚至有些恶趣味,和导演是广告出身有关,喜欢的人会肯定尝试,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没有美感。从类型片角度而言,和《剑雨》一样,都在向传统武侠回归。
整个故事讲的太散,段落之间缺乏更紧密的联系。影像上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第一段的剪辑,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不过片方最推崇的造型和美术,确实达到了他们所宣传的怪与奇,但是否有人喜欢,就再说了。第一段太白痴了,只有安藤政信那段勉强能看。
俏江南血泪史
看过留脚印
痴嗔贪(影片讲述顺序)——>>贪嗔痴(真正的时间顺序),人生难逃这三字,可惜恕我眼拙,根本没看出首尾环绕。“痴”的故事太白痴了,倒扣一星。安藤政信那段真不错,正儿八经去拍不挺好的,非要像拍广告那样碎(破碎)、花(花哨)和飘,可惜了。
漫画风格
之所以没给5星,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导演因为种种限制还有能量没能发挥出来。期待他的下一部电影。
脏乱差 地沟油电影!看到MTV、Flash和快打我就彻底看不下去了…还不如去年MTV转型的《决斗刹马镇》~~
肥胖的”大公公“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恶心的人物形象设计,杀猪匠“少三两”又和《麦田》里贪生怕死的”辄“一样聒噪、令人厌倦。其实可以说,除了安藤政信和吹笛二人组外,这部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形象都缺乏美感,而这些角色穿插在中间的美食段落里,简直可以令人反胃到想吐。电影不是烂,是恶心。
武侠喜剧,手法够荒诞。开始一定要坚持住,别退场,20分钟过后还是不错的
五颗星都给安藤政信那段故事的编剧,太厉害了,别的编剧都是屎!!!!!!!
故事的高潮在哑巴厨师报仇
重口味,就像吃了一口不那么新鲜的猪血,不咽可惜有点滋味,咽下又有点噎人。
剧本结构很出彩,即片方所谓的"套娃式",第二段"嗔"尤为出色,故事的走向很是精彩,简笔画Flash很有爱;但其他两端形式化过于严重,剪辑也乱,表演也乱,明显是模仿港产喜剧却又不得要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