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商业片来讲合格了,是流畅的、有可取之处的、甚至可以说是感人的。但是呢,这个片子的“感人”,有点类似jump scare那种scare,这片可能该说是die sentiment那种sentiment。
作为一个养狗的人,我对片子把养宠价值归与“有用、能做事、会救人”,有点觉得不适。 因为救了妈妈不被砸到,所以才能被留下; 因为认识电路会拉电闸救了母女一命,所以能进家门了; 因为会做菜会试菜,增进了家庭和睦,所以被家庭认可了……
如果不讨论这个剧情的奇幻色彩,只看这个叙述逻辑,不能不说是有点诡异吧?对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执念,是强到连小动物都不肯放过了么?
【如果讨论奇幻色彩,那这个片其实是《我爸去世后穿越回来变成了一只狗》?
我一直以为“养宠物”,是大多数人最可能习得“无条件的爱”的方式了。
因为毫无疑问,“无条件的爱”这个传说中的玩意,在面向子女的教育上,从咱们往上数三代人,显然是经历了代际性的失败,否则现如今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至于这么严重。
然而在一部以宠物为主题的片子里,对于猫猫狗狗也表现出这么显著的“实用价值兑换”需求,这难道不是代际性的心理疾病?
这不光是爱无能的表现,本身也是对宠物价值的巨大曲解吧。
绝大部分宠物,是没有探察危险的能力的,是不能救人于水火的。宠物们也都肯定不会做菜试菜,是不会维护三纲五常驱逐“男朋友”的,也是绝对不会判断电路危险性自己关电闸的……
对比一下同类片,像忠犬八公,虽然也是在讲狗中翘楚,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表现的确实是狗狗们很普世的习惯,忠诚。八公只不过是在忠诚这点上更为极致。它并不大会导致人们对狗的误解。但这部片就很难说。
所以我必须得说一嘴,就是:千万不要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为了安慰自己情绪,冒然去养狗(治疗犬/医疗犬除外)。
养宠物要承担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照顾责任,真的不是一个状态不好的人能轻易manage的。
更关键的在于,这些责任和压力没有暂停键的,上班还有个“单休”“双休”,养狗可没有。
无论你是被裁员没收入了,生病发烧到三十九度了,抑郁症发作了,轮轴转了半个月了,凌晨两点才下班回家快被累死了,遛狗、喂狗、照看狗健康的责任,依然在你身上。
何况99.99%的宠物并没有电影里这只狗所展现的一半能力。一大部份狗更可能出现的状况是:你凌晨两点回家,发现你家憋了一天的小狗精力发泄不掉,把你家厕纸撕了一地,沙发咬烂一个角,拖鞋也被毁了,搞不好还拉在家里了。反正就是俩字:慎重!!!
很巧,我刚好是看了「涉过愤怒的海」之后立刻看了这场。
倍加讽刺地感受到,那部片子里所描述的“原生家庭伤害”,是如何在这部片子里被描述为“原生家庭关爱”的。
以成绩论成败;以亡者做道德勒索;盲目插手子女的亲密关系;擅自处理子女的宠物;上学时候不引导感情需求,毕业之后立刻撺掇结婚……
当然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能说,闫妮演的妈妈不是个好妈妈,但放到现实里,她也很可能是能逼出抑郁症的那种妈。
May pets make us better human.
导演十分明智地在这样一部合家欢电影中避开了所有这些问题。
孩子有问题别担心,骂一顿铲一耳屎就好啦。一个月后原先年级倒数的孩子会像电影里那样一声不吭地把成绩单拍在桌上,一看分数自然是哈工大水平。屏幕内外的父母嘴都笑歪了,主打一个双赢。
你艺术片或许有点小赚,但我永远不亏,这个巧妙!
文:万年
责编:刘小黛
《再见,李可乐》是2023年12月1日上映的一部以治愈、萌宠、亲情和成长为主题的带有明显中国电影传统的合家欢电影。讲述了横跨女主角李妍从高中时期到结婚十几年的家庭变迁及情感成长的故事。
吴京饰演的李妍的父亲是开店卖烤串的朴实生意人,为圆女儿高考前的心愿带女儿去阿勒泰雪山滑雪却出现了十分诡异的意外,从此活在母女俩的回忆之中。
(当然开场前我也以为是意外,后来仔细一看凶手是编剧,再一看连剧本也是来自导演的原著小说《爸爸是条“狗”》)……行,那就你说了算。)
谭松韵饰演的女儿对父亲的离去表示很不理解,也对闫妮饰演的任学校老师的母亲的决定耿耿于怀。而这一切出现改变开始于一只可爱的拉布拉多闯进有人的生活。
从此,在狗狗的陪伴下这一家在学校、家庭和父亲的店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故事,女主也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得到了成长……
当然结合文章开头,我们经常会在中国的银幕上看到这类120分钟的小品。
它们或许会蹭一蹭一些真正的问题,但本质上永远都是一部部大型商业教育宣传向连续剧,换汤不换药,无论它披着的是战争(某手)、历史(某红)、悬疑(某人)还是温情的外衣。
对于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像中国式亲子关系一样,为避免焦虑而回避解决与沟通的可能。
中国观众坐在这样的电影面前实际上是在喝一碗骨头汤——真的是只有骨头只有汤,你瞪大眼睛才能瞅着一点肉。
就拿《再见,李可乐》来说,镜头语言、视听语言什么的对于这样一部小品咱要求自然不能太高,那就直接跳过了,一些细节方面做得蛮可爱倒是真的。
譬如老妈围裙上的针织图案——老李炸串,是设计过的三口之家的形象;
一些笑点蛮自然,虽然有些桥段挺套路,但这些笑点算是标示出了它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的价值吧;
母亲的面冷心热以及后来对小狗的态度上的转变,确实是为女儿和母亲的和解与表面上的理解留了一扇门,除去那些有关成绩的魔幻现实主义情节,它还是有这么一些逻辑关系的。
总的来说,这些电影就是这么个逻辑,如果有想体验萌宠治愈顺便笑一笑缓解一下996压力的朋友有福了:进电影院你都不用选,闭着眼睛贺岁档里高低摸一部,过年两个月治好了老处女座二十几年的选择困难症。
不是医院去不起,而是看这玩意儿更有性价比,懂?
作者:枨不戒
《再见,李可乐》虽然用可乐的名字当作片名,但可乐并不是电影的主题,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爱。电影以可乐进入少女李妍的生活为开始,以可乐因老病而去世为结尾,用狗狗的陪伴,将这个家庭失去至爱后自我修复的数年时光串联起来,将爱的成长与释然娓娓道来。
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成熟的爱?在这部电影里,通过光影,通过一只狗狗的一生,主创给了我们一个教科书般的答案。
李妍本来有着幸福的家庭。她性格活泼,成绩优秀,有一个非典型的父亲。吴京掩饰的李博宇思想开明,爱笑爱闹,毫无一家之主的架子,而是像朋友一样,陪女儿一起玩耍一起冒险,给足了女儿安全感与情绪价值。她还有一个温柔的母亲。闫妮饰演的潘雁秋端庄大方,身为高中老师,有亲和力也有主见,矜持却不古板,能够充分尊重女儿的想法。在去滑雪之前,这个三口之家是幸福的,惹人羡慕的,可这一切都在意外发生后戛然而止。
意外发生时,李博宇为了保护李妍,牺牲了自己的安危,变成躺在ICU里的植物人。一边是病危通知书,是冰冷的医学数据,是医生口中的毫无抢救价值;一边是李妍痛彻心扉的愧疚,是潘雁秋为了筹钱左支右绌的卑微,是无法割舍的亲情。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情感,这样的两难处境,别说是高中生了,哪怕是几十岁的中年人,也会瞬间变成崩溃的小孩。李妍望着病床上的李博宇,内心还怀着奇迹降临的侥幸,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现实,做出决定的只能是潘雁秋。放弃治疗后,李妍和潘雁秋在医院里争吵的那场戏,闫妮把一个母亲的隐忍和坚强拿捏的恰到好处。
于此同时,在医院所在的城市,一只可爱的小黄狗睁开了眼睛,扭动着毛茸茸的小身子自己钻进航空宠物箱,踏上了一段长达几千公里的缘分之旅。它如同怀着使命一般,有着自己的目的地,它的眼睛里有着过分纯净的亮光,似乎是知道自己肩负重担。而这只小狗的出现,也将改变一个家庭的现状。
就在李博宇下葬的当天,一个小狗逃出宠物店,闯进李妍的生活,这个意外的到来,将家里沉郁的气氛打破。这只黄色的小狗,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拦住她,穿过层层阻碍追到她的家里,锲而不舍地找到学校去看她,它仿佛是上天送给她的礼物,于万千人之中只认定了她,不容许她拒绝。
李博宇离开了这个家,李可乐却来到了这个家,仿佛某种征兆,他们之间完成了一场陪伴的接力。李可乐的到来,是一道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李妍灰暗感伤的世界,它喜欢躺在李博宇的椅子上,喜欢像李博宇一样和她抵额头,它会专注地听她说话,它会带她去外面透气,渐渐,李妍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恢复了一个高中生的生气。
李博宇虽然不在,但家里却处处留有他的痕迹。下大雨了,串串店被水淹,母女俩在洪水中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同堵住大门;串串店的汤底配方,是李博宇的独家秘方,串串口味的改变,导致食客大量流失;李妍藏在衣柜里的滑雪板,是李博宇送给她的礼物。
李妍和母亲绕不开的、想不开的东西,却被李可乐奇迹地化解了。断掉的电线掉落洪水中,是李可乐跳起压下电闸开关,才救下了母女俩的性命;李妍拉着同学张怀军一遍遍复刻串串汤底的时候,是李可乐带他们找到李博宇买辣椒的店铺,是李可乐将可乐打翻泼到锅里,帮他们找到最后一味配料。
李可乐在有形无形之中,将李博宇不被了解另一面呈现出来,让李妍和潘雁秋在日常点滴中,一遍遍重温他曾经为这个家付出的努力。这个过程,虽然痛苦,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悲伤,可要想让伤口痊愈,就必须把脓液挤出,在一遍遍的回忆中,父亲的形象不仅没有远离,反而越来越清晰,在对父亲重新认识的过程中,李妍慢慢接受了父亲离开的这个现实。
李妍发现,父亲虽然不能陪着她长大,但他的爱却并没有消失,而是永远存在于回忆之中,存在于家里的每个角落里。可是她虽然能够理解,稚嫩的年龄却无法承受起伤痛的打击,她陷入了迷茫的虚无,改变了喜好和兴趣,失去了目标和意义。她用可乐的陪伴来填充时间,被阳光真诚的张怀军打动心扉,在享受爱意和青春的时候,成绩不可避免地下降,而高考就在几个月之后,潘雁秋的反应,是一个正常家长能够做出来的最好选择,在面对早恋问题时,她的态度甚至是克制的,可李妍并不领情。
隔阂早就埋下,当年的放弃治疗,像是一根刺扎进母女之间。可是对于潘雁秋来说,她不仅是妻子,更是母亲,她要考虑现实,李博宇已经无法再陪着她和女儿,现在只能靠她撑起家庭,承担起抚养女儿的重担。她选择放弃,也是因为她知道,以李博宇的骄傲,肯定不愿意切开气管,变成一个毫无尊严的靠机器续命的活死人;在没有希望的时候,李博宇更愿意把希望留给活着的母女俩,而不是看着她们白白熬干家里的最后一点钱财,把她们的生活搭进去陪葬。
潘雁秋的苦心,李妍却不能理解,她看到的是母亲的心狠,看到的是母亲轻易就接受了父亲离开这个现实,如同翻过日历,将曾经的欢乐和甜腻都翻篇。当母亲再一次插手她与张怀军的关系时,将她好不容易的新的快乐冷酷扼杀时,李博宇离开时的那根刺,在此刻再次从心脏刺出,旧账与新账一起结算,母女俩的关系陷入冰点。
在漫长的冷战之中,履行家人职责的,是沉默的李可乐。高考之后,张怀远离开了成都,李妍没能送他最后一面,李妍也离开了她待了十几年的家,将潘雁秋一个人留下。不管人们是快乐还是悲伤,李可乐永远守在原地,履行着它的责任。白天的时候,李可乐会乖乖坐在窗前,等待窗外出现小主人的身影,晚上的时候,李可乐守在家里,为潘雁秋站岗保护她的安全。李可乐在陪着一个孩子走出了丧父之痛以后,又陪着一个母亲度过了孩子离巢之后的寂寞时光,在最需要它的时候,这个家里始终有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只狗,而是一种爱的化身,是这个家里最不可缺少的一位家人。
而李妍真正明白爱,是在几年之后,她和张怀军在潘雁秋的推动下终于修成正果之时,李可乐却用自己生命给她上了最后一节爱的课程。永远坚强勇敢,永远活力满满的李可乐,没能逃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面对被绝症折磨的李可乐,李妍在忍痛给它执行安乐死与自然但痛苦地陪它走到最后之间摇摆不定,她想让李可乐再多陪自己一程,可她也不忍心看着李可乐受痛苦折磨,在两难之中,她终于体会到了潘雁秋当年在医院的艰难。
到底是满足自己的不舍?还是让李可乐少受一点苦?是为了自己好,还是为了李可乐好?李妍这一次没有让潘雁秋签字,而是自己承担了这份责任,落笔的那一瞬间,她终于成长了,终于懂爱了。
爱不是悸动,而是陪伴;爱不是誓言,而是行动;爱不是占有,爱是成全;爱不是固执,爱是放手。
正是因为爱,李博宇和潘雁秋刚认识27天就闪婚,却能相亲相爱;因为爱,所以李博宇在李妍每年生日时攒下黄金,种下爱的祝福;也是因为爱,李可乐带着李妍冲向在广场玩滑板的张怀军,带她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因为爱,李可乐从病床上跳下,用最后一丝生命的力量去参加李妍的婚姻,亲眼目睹着她走进幸福的下一站。
当李可乐最后一次和李妍碰头的时候,所有记忆苏醒,所有细节浮现,她这才恍然大悟,可乐就是父亲送给她的礼物,可乐对她的爱,正如同父亲对她的爱,是一场爱的轮回与传递。
从李博宇的意外离世,到李可乐的病逝,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循环,从失去到得到,得到后又再失去,在这一整个爱的循环中,李妍终于明白了爱的真谛。真正的爱永远不会消失,而是在宇宙中流动,终有一天,它通过别的方式,重新回到你的身边。
最初这部电影放出主海报时,上下两幅全家福的对比就让人顿感抽象,吴京变拉布拉多这种概念对于这个时代还是太超前了(不过在本片之前看到了郭富城变狗的贴片预告之后迷惑感消退了很多)。
当然无论是人转生成为动物,或是人魂穿进入动物的躯体,诸如此类的设定我们已经看过了许多,本片在此前带给我的不适感可能的确主要来源于无法对于吴京的慈父形象有任何代入感,也无法将他和萌宠的外形联系起来后不感到割裂与奇异。
如果非要吴京变成一只狗,大概也该是《爱宠大机密2》里冯小刚中配的那只老炮式的德牧。随着各路粉丝越来越喜欢在其它生物种群里为自家idol找对应物,以及奇怪的xp越来越多,“犬设”如何建立与投射其实已经有了比较鲜明和易参考的执行逻辑,但是本片的主创很显然对此不屑一顾,选择了最不可思议最猎奇的操作。
果然在编剧的加持下本片呈现出的效果也如意料中一般油腻、割裂、无味。本片的呈现效果大约类似于,当你正在开开心心地浏览某网页,忽然看到一条试图PUA别人的爹味言论的句末带着一个狗头emoji。
此人想用狗头抵消或稀释他心知肚明的这句话的毒性和油性,但这些就如同秀才的美颜和视频剧情一样,除了让人感到尴尬之余生出更多的厌恶以外于事无补。
而相较于吴京本身的银幕形象和个人气质,剧作在此方面“立功”更为显著,演员的选择在观看完本片之后来做评价的话,更像是一种将计就计,彻底摆烂,而非某种反骨恶趣味。
吴京在本片中饰演的父亲角色的设计横向对比甚至要远远落后于13年前理查基尔版的《忠犬八公》对他的主要刻画依然落在对于女儿“男子气概”的培养、作为家庭里唯一的顶梁柱不可或缺的意义、掌握着全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街区的精神图腾。
他在把控着决定家庭重要收入来源的秘方的同时,还要掌控女儿的人生走向,当然最可怕的是在他死后仍然要借助狗身继续完成这一切,并且还被主创放在柔光滤镜下冠以爱的名义。
爹味的阴魂不散、男性对于一个家庭由内到外的根本性掌控、即便是一具男性的尸体也比两名女性的自由意志更有权力决定这个家庭未来的选择、两名女性花费将近十年才两次将爹味的使者从身上沉重地卸下,这些一个比一个惊悚的主题就是本片的“温情”与“催泪”戏码背后的基本构成。
当最后在狗的弥留之际,影片将谭松韵的婚礼场景与吴京此前说的“不知道要便宜了哪个臭小子”以及“我非要看看他”平行剪辑在一起时,基本就浓缩了本片的全部毒性。
这种对于“爹”的笼罩感、控制欲以及带给人的恐惧感的无意识描绘,完全不亚于一句“你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也别想不认我这个爹”的惊悚感。
当然本片其实所想要传递的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即便是爹死了,也要派一个替身使者履行“爹职”,非要把你爹到最后一刻不可,每一个东亚青少年的五指山都不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轻易崩塌。
所以在亲爹、狗爹接连中道崩殂后,还有男友爹交接完最后一棒帮助两位“前辈”一爹到底。蒋龙作为最后一棒的接棒人,他不仅由内而外普地毫无亮点,而且有一个军旅梦符合战狼亲爹对于女婿的预设,非常适合在这个畸形的家庭里作为一个默默行使着对于女主角的掌控,但是地位和重要性又始终在亲爹尸体之下的“二等爹”存在。
全片的情绪落点放在女主和普男的婚礼,用婚礼完成两代大爹的衣钵传承,燕国地图到此结束。八公坐在涩谷地铁站门口让人们记得宠物是如何治愈着无数孤独的灵魂,李可乐坐在岳父席让人们记得到死也别想摆脱爹的凝视和操控。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都是不学无术的、情绪化的、难以独立生存的、离了男人一分钟都要哭爹喊娘的。
闫妮所饰演的母亲角色从头到尾主打一个21世纪版祥林嫂,每一分钟都在焦虑都在抱怨都在哀怨,焦虑于丈夫的生死未卜,焦虑于拔管的决定会不会影响到女儿,焦虑于女儿的成绩和早恋,焦虑于两份职业的无法平衡,焦虑于无法复刻出丈夫生前的秘方,焦虑于高考结束后与女儿的关系。
在焦虑的同时她没有任何科学理性的应对措施,要么是依照丈夫生前的操作模式照猫画虎(有的还是靠狗爹下场指导),要么就是等待对方或环境自己改变。谭松韵饰演的女儿在超级味冲的大爹和大爹的连体婴儿母亲的培养下自然是更加孱弱无力的一个角色,她没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为逻辑,她所有的情绪与选择都建立在她人生中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男人之上。
遇到狗和普男时她套路式地叛逆,普男参军离开后她短暂地“iPhone手机”与此同时挂念着远在天边的三位爹,重逢普男后又进入了“贤惠文静的妻子”的新状态。
宇宙的尽头是爱男爱爹,“家祭勿忘告乃翁”的是“爸,我结婚了!”。我曾在批评《拯救嫌疑人》把导演的老爹今年另一部爱爹巨制的slogan改为:“男外有男,爹上有爹”。
但是现在看来这句话显然是说的太早了,毕竟那两部电影里的爹最起码从物种上讲还都是人。简中创作者不仅总是能频频刷新我的底线与认知,还十分会追赶时代的潮流。在《妈的多元宇宙》成为世界爆款后仅仅一年我们内地电影工业就出品了这部《爹的多元宇宙》,好莱坞有香肠杨紫琼,我们有拉布拉多吴京。
我曾与朋友在前不久讨论过一个问题,现在广为传播的发疯文学天天要“杀”这个“杀”那个,但是这些话语的宾语往往都是人,从未见过是任何动物。
除了虐待动物是道德红线以外,更多的是相比于动物,人确实在各种层面都太不可爱,随口就能讲出人类这个种群不应该存续下去的一百个理由。我当时的表述更为尖锐:看着动物的眼睛我捅不下去这一刀,但是看着人的可以。
结果现在《再见,李可乐》告诉我:哈哈,没想到吧,动物不仅有可能是人还有可能是你阴魂不散的油爹。
这么歹毒的创意我很难说是主创在毒药缸里浸泡了几千年才能想出来的,而就在如此环境下还有人天天向我发来“怎么天天就写些男呀爹呀的话题”的质问,你以为是我想写?内地电影创作者先拍点男呀爹呀以外的内容再说吧!
文:杉姐
本月最催泪、最温暖的电影来了!
《再见,李可乐》
观影中,我和很多观众一样,80%的时间,都眼泪不止。
但电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悲伤往事,而是有多想流泪,就有多温暖。
李妍的父亲是开串串店的小老板,乐观开朗,踏实肯干,中年人的皮囊下还透着那么点小帅,串串店不大,但人气却很旺。
《再见,李可乐》是亲情催泪片,但更是温暖的,是爱意流淌的。
母女俩从最初面对家庭变故时的茫然,到日渐坚强,松弛,脸上再次充满笑意,仿佛重生了一般。
人生有很多意外和辛酸,但好好被爱过的人,不会把活下去人的爱带走。
李妍结婚时,妈妈拿出攒了24年的黄金,郑重地对她说,爸爸李博宇,妈妈潘雁秋,请女儿笑纳......
从李妍出生那年开始,爸爸妈妈每年为她攒下30克黄金,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带着两分爱,依然坚持。
不是说黄金真的比爱贵重,但如果用物质世界的计价器来衡量,父母对子女的爱堪比黄金。
李妍是被父母好好爱过的孩子,爸爸去世了,但并没有把爱带走,无论何时何地,他的爱,都像那些金子一样,坚硬,珍贵,闪闪发光。
李妍和妈妈,都越过了各自的苦难,这个过程里,爸爸并没有缺席。爱的人会离开,但爱永远不会。
12月的天气很冷,希望大家都带上你爱的人,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扑面而来的“爱”和“暖”,借助它的光,去爱,去表达,去拥抱。
近年来,狗狗类题材很多,但主要是打情怀牌,让众多观众产生自我共鸣。但这部,家庭没讲明白,人宠关系没道清楚,不如退票.
起因是女生的生日愿望,间接引发了父亲的死亡,那承接应该是女儿的自责,愧疚,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比如考试发呆,想起父亲生前的画面);转而发泄、愤怒(比如砸掉阻碍父亲声音的耳机),迁怒母亲“轻易拔管”(比如绝食抗议到各种斗争),随后和母亲大吵一架后自暴自弃的“放弃大学”….
反观电影,几乎是用台词在自述“我有自责哦”…. 观众视角根本感受不到主角情绪转变,心态转变.
而母亲拔管的决定在镜头语言上轻描淡写,只是“问亲戚借3w块”的点点努力,就好像导演说你要拔了,就拔呗… 试问如果加上“学校领导催上班的电话,烤串店催交房租的短信,郑爷爷看着为数不多的养老金叹气后决绝的跟柜员说取出一部分,又或者是母亲手握厚厚一沓医院账单沉思的画面”都能让母亲的艰辛更深刻一点.. 倘若此刻恰逢女儿生日,又要给女儿买黄金了,这个选择交到父亲手里会怎么样?” “拔管”的决定应该在“经济压垮单亲母亲”后,母亲换位父亲思考后作出的无奈之举. 故事里的转折点有动机,但都不够明确;故事里的情绪变化都是用哭和笑两种单一的表达,也别怪观众共鸣不起来.
再看狗狗,确实很多人有时候会在宠物身上感受到离世亲人的影子,但编剧刻画未免太超神了.导演有意在告诉观众它就是父亲,刻意到观众从“狗子认主”这段就知道了.那女主和母亲莫不是傻子,感觉不到??倒不如是狗子“阴差阳错”的被收留;“阴差阳错”的找到了可乐的秘方;“阴差阳错”的救了母亲,故事结束时分所有“狗子和父亲相像”的情节才立得住脚.观众的情绪也才能被推到高潮.
总言之,剧情老套刻板,情感铺垫不够,转折生硬晦涩,为了叙事而叙事.全片散文化叙事过散了,就让人物的因和果串联不起来,真是浪费了一个好的题材.
内地是找不出年轻演员了吗?为什么高中生要找这么大年龄的人来演啊...完全不能理解。
还蛮惊喜的,不是卖惨苦情戏,而是渗透到生活流的叙事中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戳中泪点。成都市井文化,闫妮、谭松韵自然的表演,也都进一步加持了质感。一部很适合在冬天看的、情感温暖细腻的片。母女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被拍得感人至深,创作者应该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种细节都很真实。人生必然面对离别,我们虽然无力挽留,但能做的就是一直保留想念,不让悲痛侵蚀自己,向前看,别回头。
一个发财新思路:如果一直单身,最后岂不是能收到黄金万两
是《你好李焕英》之后最好哭的电影,一部温暖治愈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海边的曼彻斯特》+《再见老张》。继续给逝去的人发短信这件事太戳人。妈妈表面上看似坚强冷漠,背地里又流了多少眼泪,承受了多少思念的痛呢。父母的爱悄无声息却沉甸甸的。“爸爸李博宇,妈妈潘雁秋,请女儿李妍笑纳。”拯救狗狗兄弟时的可乐好像超级英雄,帅爆了。
战狼投胎变战狗妈妈比女儿清醒多了
没有人能眼睛干着从电影院出来,娓娓道来温情脉脉,看得泪流满面,但是很治愈人心,在笑泪中获得力量。爱真好,要用力去爱
属于多重情感共融的乌托邦式作品,它细腻地刻画了人与人间的亲情、爱情以及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是李妍自己人生成长的过程。李可乐被寄托了众多的情感,它以一条狗的身份登场,却像是父亲的灵魂一样相伴,以灵魂的具体化来表达对逝去亲人无时无刻地思念。每当睹物思人时,李可乐都会展现出父亲的影子,帮助李妍甚至家庭渡过难关。什么是勇气?就是不再回头看。的确,在经历人生的重创后,没有人可以简简单单放下过去重新开始,经历过的人都懂这段历程所带来的煎熬。如何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生活,成为了这部作品的核心,只不过影片并没有点明穿越的桥段,而是用一只拉布拉多开启了李妍失去父亲后的人生。我相信难以割舍的情感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归来,也许我们想见却再也见不到的所爱之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再次相见。
7.0.在同类电影里好于冯小刚那部《忠犬八公》。没怎么看过谭松韵演戏,演高中生还挺自然的。闫妮演这种母亲角色也是信手拈来。蒋龙的表现也很讨喜。影片很朴素地讲了一条狗和一家人的故事,既有悲欢离合,也有笑点泪点,除了可乐过于灵性之外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年末了看部狗片也还挺治愈的。
才知道演老年可乐的狗狗是九年前演神犬小七的那只,很感慨。
也多看到妈妈吧
ChatGPT终于进军中国编剧界了,输入一个谭松韵得到一个女高中生,输入一个吴京得到一个爹,都太精准了,但吴京的女婿居然不是军人,有些不太可信,动人的部分也有,可惜都是二手的。同样是撸狗,感觉映前贴片的张子枫的《说再见》更有意思一些。
李妍的青春轨迹就是一部普通女孩的生活史,细腻温暖,平静治愈,有关于失去的巨大创伤,有关于理解的换位共情,有跨越距离的双向奔赴,也有宿命般坚定的陪伴守护。谭松韵的表演代入感很强,情绪戏能瞬间与观众链接起来,最后一段回忆蒙太奇催泪大杀器,真的没绷住。
片名改《战狗》那个评论真的要把我笑死
看完点映,对我来说很不错的电影,一开始看评价我以为会很催泪,但看完感到意外的释然,还是会有一种感动在里面,我觉得更多是对新生活充满期待,要向前看的释然。可能是因为我自身经历很像,很能理解李妍的感受。剧情虽然不够跌宕起伏,但是普通人的生活不就是这样么,困难来了但是生活还会继续,要想办法解决,也要向前看。想念的人也会一直陪着你,不管是通过什么形式,只要相信就一定存在。看完电影我好像也放下了什么。最后希望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能常伴我左右,做最幸福的人。
今年,我曾经养的狗也离开了。其实从前也看过一些动物电影,也在思考动物安宁疗护的问题。可能爱狗的人,都会提前思考一下。只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却是很少去思考。因为忌讳,或者其他原因。其中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是无论人类还是宠物,其实都可以去聊聊/普及/倡导安宁疗护的议题。另外一个,我很喜欢的则是,亲历死亡事件的未成年人(当时读高中的李妍)也很需要成年人关注。无论那是不是她的亲人,亲历死亡,都需要成年人特别关注死亡对孩子带来的伤痛。最后,给谭松韵点赞,接下这部电影,触碰丧亲这个议题,还有饰演高中生毫无违和感。
女主的爸爸因为意外去世,之后又设计了各种意外可能致伤、致死的事故,就为了圆上故事,对待生命太轻浮、太儿戏了
避雷 赶紧跑 精准踩雷 累去蹦迪高三不上学 跑出来谈恋爱 亲人拔管 母亲话不听 狗比他妈还重要 要人设没人设 要煽情直接BGM 转眼直接又开始搞笑 别说我剧透 八百年都能想出来的老剧本
或许真的有轮回,人走后会重生在动物身上,可能我们养的动物或者路上遇到的动物,都跟我们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要把它“当作”家人,也许它就是家人。
果然很治愈,拉布拉多太机灵了,李可乐的眼神里写满了故事。对李妍而言,闯入她生活的狗狗不止是宠物,更是陪伴和治愈她受伤期的家人。有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可乐非常机灵,在下暴雨的时候,救了潘雁秋一命。李可乐除了不能开口说话外,给李妍带去了很多快乐。它可以倾听心事,也可以提醒带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女孩学会了什么是爱。李妍曾经对父亲的死难以释怀,更不能理解妈妈的选择。跟妈妈的相处总带着青春期的叛逆,还好有狗狗的出现,让他们从争吵到理解,伤痛之后,我们都需要慢慢恢复。既保护这个家庭,也慢慢治愈了她们的心灵。李妍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一个被爱滋养着长大的人,也会拥有爱他人、爱生活的能力。
这种电影都有胆子点映,烂俗情节大合集,人物心理全靠口述,一百分钟分开就是一百集抖音短剧合集,这种故事演员也没了灵性,年度华语烂片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