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藏在同意书

记录片美国2013

主演:奥森·斯科特·卡德Raymond KurzweilJoe Lipari莫比马克·扎克伯格

导演:CullenHoback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9-01 02:38

详细剧情

  本片探讨了互联网所谓的“免费”服务,以及日渐消失的网络隐私。人们在使用Google、Facebook这类网站,轻松点下“我同意”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么。

长篇影评

1 ) 如果我们不去选i agree,我们又能怎么办?

The film Terms And Conditions May Apply examines the cost of so-called 'free' services and the continuing disappearance of online privacy.
This is an important and frightening film, talk about how Google, Amzaon, Facebook, Twitter and the other popular website harvest 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use it to the highest bidder, or to the government. How we don't read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before we click "Accept" - nobody could, it would take a month per year for everything we sign.

The film is entertaining, including how a seven year old boy was interrogated about something he had texted; how an Irishman on holiday in the US never got into the country but spent days in confinement instead, because he had used "destroy America" as a figure of speech in a tweet; how people planning a zombie parade during the Royal Wedding were arrested based on the social media planning; and how a TV crime writer was raided based on his Google searches.

Sometimes, user outcry has an impact, as when Instagram backpedaled last year on its decision to make available user photographs in advertisements without compensation. In response to their anger, the service quickly acted to change the wording of its terms of service contract.

If we do not paying attention, the degree to which our privacy has already been compromised — at least as outlined in “Terms and Conditions”. In any case, deleting our accounts doesn’t actually delete anything, as the film notes, it just hides our data from ourselves.

2 ) 小心,有人在「贩卖」你的隐私

派爷最近被一条热搜吓到了。

没事出来否认啥?肯定有鬼。

一查,果然。有报道称:

美团和饿了么会根据用户私下闲聊的内容,在app首页推荐相应的食物。

而且,这并非个例。

除了美团和饿了么,在其他相关app中,遭遇类似情况的用户不在少数。

真相究竟如何,派爷不做判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在信息化时代,隐私约等于没有隐私。

人,逐渐沦为裸奔的个体。

而出卖隐私的,可能恰恰就是你自己。

因为——

《魔鬼藏在同意书》

Terms and Conditions May Apply(2013)

另一个名字——《使用条款效用》

西方有句谚语,魔鬼出在细节。

安卓用户,想想你在手机上开通的那些权限。

相册、位置、通讯记录、麦克风... ...

很多人为了追求效率,怕麻烦,几乎都默认点了同意。

其中每一项,几乎都可以要你的命。

在互联网时代,安装软件或者注册账号。

正式使用前,都会弹出一个安装使用同意书

里面有无数复杂的条款。

你会仔细看嘛?

答案是——

很多人都不会,然后就选了同意。

可究竟同意了什么?很多人并不知道!

接下来,请睁大眼睛,见证奇迹的时刻。

2009年,一家名为Gamestation的公司偷偷在条款里加了这样一条:

当你从该网站下订购单,就是同意给予公司不可让渡的权利, 可永远拥有你的灵魂

虽然合约只上线一天,这家公司就取得了7000个灵魂

虽然公司只是开了个玩笑,却足够令人细思极恐。

iOS的你也别笑,现在轮到你们遭殃了!

有人曾问苹果的工作人员,苹果公司是否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这些条款。

工作人员的回答是,使用者必须同意

言外之意——

如果不同意,那你就无法享受相关服务。

当然,为了让用户跳过这些条款,条款制定者更是做足了手段——

比如,在同意书上使用无视线的小字型号。

让人读起来费力,就是他们的目的。

据统计,如果用户阅读同意书上的一切条款,每年要花一整月的时间。

《华尔街日报》报道,因为使用条款中小字隐藏的部分,消费者每年损失2500亿美元

拿领英网举例,他们的条款里有这样一条:

你同意给领英网非独家、不可改变、全球性、永久性无限制、可分配、完全已付费、免权利金、来复制进行衍生著作、改进、分配、出版、移除、保留。

类似的语言,在谷歌、脸书等任何免费服务网站都不少见。

Instagram有项条款称——

他们无须补偿就有权贩卖你贴出去的照片做广告用途。

有人说,我付费,他们总拿我没办法吧。

太幼稚了。

即使付费,有些公司还是有办法要你接受他们要你接受的一切

在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隐私权政策中,就提到数据可以用作调查、预防或采取行动防范非法行为

你或许会问,在那浩如烟海、令人头胖的条款中,具体哪些条款导致了你的隐私泄露?

派爷,这就给你梳理下——

01、我们可能使用您的个人资料;

在这一条款下,你的个人信息在服务提供者眼中近乎透明。

姓名、位置,甚至包括你的个人喜好。

为什么淘宝总是会善解人意地推荐你想购买的东西?

这就是大数据,别忘了有种叫cookies(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的东西。

你上网搜什么,买什么,它便会记住你。

不仅会为你推送相关的产品,还会制造你可能想要买的东西的广告。

02、你的资料是匿名的;

千万不要相信这句鬼话。

他们早就心机勃勃地给匿名加了双引号,这样一来,所有资料都可以去匿名化

从私人搜寻记录找出记录持有人是谁,简单程度令人咂舌。

03、我们可以随时改变条款;

最终解释权听过吧,这掌握在脸书、谷歌等这些服务提供者手里。

在2009年,脸书在没有提前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私自改变隐私权政策。

一夜间,原本私密的资料变成了完全公开。

熟人圈子社交变成公共社交。

到2010年,除了联络方式和生日之外,脸书上用户的所有信息可以被任何一个人看到。

什么一夜情、尿裤子... ...

就好比,你微信朋友圈里发的私密照片或分组照片,一下子被全公开了。

你还无处去说理。

因为,对方会拿出“随时可以改变条款”这一项把你怼回去。

04、我们能和第三方分享您的资料;

是的,你的个人资料有可能被贩卖。

2000年,一家叫Toysmart的公司破产,他们便把19万5千个使用者资料变卖。

包括姓名、账单、购物喜好... ...

脸书最大的价值,说白了,就是使用者,超十亿的使用者以及这些人的资料

1222页A4纸,记录的是一个20多岁年轻人在脸书上3年的所有资料。

在这些资料面前,一个人犹如透明。

这么多隐私,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轻则要忍受骚扰,重则关乎生命。

刚刚过去的2018年,3亿条快递数据被人在暗网兜售、华住集团5亿条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让人谈“隐私”色变。

有的受害者整天被各种电话骚扰,最后不堪其扰换了电话。

诈骗分子事先通过掌握的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等,对被害人实施诈骗。

徐玉玉的悲剧还记得吧?

2016年,18岁临沂女孩徐玉玉,在接到一通诈骗电话后,被骗走9900元上大学的费用。

被骗后,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悲剧的始作俑者,是手里掌握着五万余条山东省2016年高考考生信息的杜天禹。

更有甚者,还可以筹划一场天衣无缝的绑架案甚至谋杀案

电影《推理笔记》中,汪铎饰演的秦一凡就是这样做的。

他首先以黑客方式非法采集目标者隐私数据(包括个人爱好,性格特征),之后对隐私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大数据提取出用于预测的意外概率,并通过辅助手段提升这一事故死亡概率。

将谋杀伪装成意外。

在数字时代,100%的隐私,几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

不过,尽可能多的保护隐私,并非无能为力。

一方面,这需要服务者加大用户隐私保护;

另一方面,隐私更要靠自己去维护。

真正的自我保护不是坐以待毙,等待信息收集者良心发现;

而是主动出击,从“观望”变为“行动”

仔细查看那些使用条款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

让司法机构和消费者权益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在面对服务者权限时,多留个心眼。

对照片、通讯录以及麦克风权限说“不”

在便利和安全面前,追求安全,总归是明智决定。

在无良的隐私贩卖者眼中,那看似冰凉的数据,无疑是一笔财富。

靠这些发财,也许算不上十恶不赦。

可是一个个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用户,和他们本该圆满的家庭。

也许杜天禹没有想到,一个用户信息,会导致一个花季少女的凋零。

但,不可否认——

那些徐玉玉们的血债,终将算到该算的账上。

3 ) 没有不可能

这部纪录片对我很有吸引力,它完美的展现了怎么把网页的内容用在影片里,我则是使用网络的评论还有电影幕后花絮和对应实拍网民的方式——从网络到真实。这个切入点的实现全部来自这个视频【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810974/】它的品质,和评论里展现的荒谬、癫狂、对是非的颠倒、对网络环境的完美反映——当谈论互联网的时候,比如这部纪录片,它也是落脚点在互联网,互联网如何再利用、更好的利用,而我的切入点、则是从互联网到现实、真实的人和事,也因为中国并没有这部纪录片里提到的网站,所以中国才可以讲自己水土的故事和真实。

这也是关于距离的事情——人能走出的距离。对于网络的大多数用户,网络就是极限、终点。然而互联网的价值绝非在于这样的使用,也可以说、能创造出金钱价值的就是比常规的网民走得更远——回马枪来使用网络这块土地。

《魔鬼藏在同意书》并没有魔鬼,只有后果自负的人人自己的选择。而在我的选择里,我的创造里,是『机遇全靠网民』——没有能够采集到的评论和备份,对应的真人真事,一切无从执行。而网络也提供了这样的功能,有限的材料、能引申众多内容的扩张。

稳扎稳打,要充分利用机遇,就利用两种力量:一种是无知的力量,一种是财富的力量。精彩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短评

隐私已死。

9分钟前
  • richardche
  • 力荐

2013/06/20 1. 对互联网的隐私保护和政府监控做了很多揭露,原来不止天朝会查推特然后上门抓人。2. 太片面太主观,趴体上跟导演聊了很久,态度相当偏激。3. 没人逼你用股沟,不爱用就别用。4. 干坏事不是错,被互联网翻出来,错全在互联网没保护你的隐私。5. 此时美帝人民愤怒加惶恐,其实习惯了就好。

14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那些私立部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说得真文雅。另外,想到脸书和谷歌的安全协议的修改,真是如同片中所说,在数字时代,就没有隐私。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国内脸书的……

17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比不保护隐私的大环境更可怕的是认为隐私不重要的个人。“Mark Zuckerberg smiled at me"笑死了。

19分钟前
  • 一个响亮的名号
  • 力荐

虽然道理都知道,但最大的难题是无解啊!你可以不同意这些款项,但结果就是你不能使用这些服务。除非你做个梭罗那样的,过瓦尔登湖生活的人,否则,当你和世界勾连的时候,你的隐私真的无法安全保护的。

2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没必要提供 真的信息 给 他们 看

25分钟前
  • Eric
  • 力荐

网络安全很重要

29分钟前
  • 九条命
  • 推荐

果然发生了facebook泄露和棱镜门事件。。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政府,明辨是非的公民觉悟越发重要

30分钟前
  • musagetes
  • 力荐

“可以数字化的东西都不是隐私”

31分钟前
  • stranding
  • 推荐

个资滥用,隐私已死。网络服务供应商已成最大情治单位。普通人既要自我规范言行,又要觉醒监督意识。

36分钟前
  • 希声
  • 推荐

Where was the NSA before this Santa Barbara rampage happened?

38分钟前
  • 吃多了。
  • 推荐

抬头一看原来是2013的记录片。Privacy is dead and dusted.

41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能够被数字化的东西就不能被称作隐私,如今想要彻底保有个人隐私,除非不使用任何数字产品,真能做到那一步倒也挺超脱的。作为纪录片来看立场不够中立,但这个问题本身确实也是无解,也许我们真的只能在完全封闭和没有隐私之间做选择,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下次使用网站/软件时还是会毫不犹豫点下“我同意”,这就是现实。

42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It is a mind blowing, amazing movie. Everyone who has a gmail account or facebook account should watch it.

44分钟前
  • Jieya
  • 力荐

儘管如此,註冊時我還是毫不猶豫地點下去了。

49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前半个小时还边看边抱怨“不就是利用大数据保证国家安全嘛,瞎激动什么”,结果越往后看越是背后发凉,尤其是那几个案例..“隐私已死”,虽然立场观点还是略偏激,但确实抛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尾上门玩Zuckerberg那段太精彩哈哈~以及连美帝都这样了,那...

52分钟前
  • Laplace Demon
  • 推荐

age of information 和 age of survaillance 之间是否是等号。这个问题实质是瘆人的 但我们可以选择被吓到继而拒绝使用google或fb或其他社交平台 或者弹灰般的看过算过留下一句so what。毕竟 we dont really have other resources when it comes to surviving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

55分钟前
  • KAPO
  • 推荐

CIA总裁David Petraeus的私人邮件被FBI调出来研究,发现了婚外恋丑闻而被迫辞职。真是东场西场的内斗啊。3星推荐。

59分钟前
  • bugz
  • 还行

谷歌、脸书、亚马逊... 这些监守自盗的数据保管者。藏在使用条款后的真相触目惊心,可以后难道要逐行逐条都看一遍吗?那也太坑爹了呀!作为纪录片还是过于主观和偏激了,而且问题只讲了一面...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隐私已死;大公司都做恶;老大哥不偏不倚看着所有人呢。but then?what can we do? 今天的pre在班上问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哪怕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欧洲的批判传统源远流长,看什么都觉得不对,但是只有critique,没有solution.难怪及时行乐之风盛行,看啥都是药丸,可不就且丧且珍惜了嘛。

1小时前
  • 雲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