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

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彭于晏倪妮郑恺魏晨张子萱陈赫毕夏刘雅瑟曹卫宇张宁江

导演:张一白

播放地址

剧照

匆匆那年 剧照 NO.1 匆匆那年 剧照 NO.2 匆匆那年 剧照 NO.3 匆匆那年 剧照 NO.4 匆匆那年 剧照 NO.5 匆匆那年 剧照 NO.6 匆匆那年 剧照 NO.13 匆匆那年 剧照 NO.14 匆匆那年 剧照 NO.15 匆匆那年 剧照 NO.16 匆匆那年 剧照 NO.17 匆匆那年 剧照 NO.18 匆匆那年 剧照 NO.19 匆匆那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00:02

详细剧情

时光流转,曾经美好的青春时代有如一场不真实的梦。她充满躁动、喜悦、悲伤与愤慨,她是远离着社会现实尔虞我诈的青春懵懂,傻了傻气的纯真涂抹下最为亮丽耀眼的色彩。而今回首往事,即使如梦般虚幻,却又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只因偶然的机缘,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陈寻(彭于晏 饰)回想起那个曾经呼喊过千遍万遍的名字。遥远的学生时代,陈寻与让他心动的女孩方茴(倪妮 饰),以及乔燃(魏晨 饰)、林嘉茉(张子萱 饰)、赵烨(郑恺 饰)等一般死党行走在尘土飞扬的校园里。友情、爱情在诸多禁忌的年代里如野草般自由疯长,曾经那是他们所坚守笃定的一切,而这些又都被碾压得支离不堪。许下的誓言你还记得吗?  本片根据九夜茴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匆匆那年的青春絮语

你曾经在你的青春年华做过哪些惊天动地,让你足以铭记一生的事?陈寻说,他曾为了和一个女孩上同一所大学,高考放弃做物理最后一道13分的大题,在周围一群牛逼哄哄的答案里,他的话语显得那么朴素,甚至朴素得有些怪异,有些格格不入,却能让人咂摸出无比的苦涩和动人。

这是一部献给80年代人的青春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这个年代的学生历经着与国家共同成长的理想与热情,他们对北京申奥成功有着发自内心的欣喜,对国家的发展满怀憧憬和忧患意识,他们的青春除了暗暗品味着比爱更美好的感情,也心系着家国天下,他们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荣耀,挥斥方遒,又尽情挥洒着汗水,当物质生活还未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时,他们的精神是欢愉的、高亢的。

青春总是和爱情、友情形影不离,像透过树叶空隙的阳光,跃动出星星点点的光圈,像是少艾时光中一丝朦胧的不确定,在这不确定中,挥洒着羞涩的喜悦与无边的迷惘。读书时候大体都有一个小团体,彼此之间有着最亲厚的情谊,可以像疯子一样笑着闹着,丝毫不以为意,未来显得笃定无比,大家一定会在一起,继续快意人生,然而分别总是那么错愕,也来得太快。当赵烨砸碎石膏的那一刻,像是宣告着他们友情的破裂,他们再也回不到对彼此毫无猜忌的自己了。

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就像是对青春最残酷的拷问,你还记得她吗?你发过誓吗?你努力过吗?你后悔了吗?陈寻记得方茴,深深地记着方茴,在他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以后,方茴仍是他挥之不去的沉痛,让人感伤的是,当一个人作别青春,理想的热血被现实的冷酷浸泡若干年以后,真正怀念的是什么?陈寻记得背对着阳光的方茴的笑脸,记得中学时她留着短头发的样子,记得她从医院离开时踉跄的背影。年轻时容易轻许诺言,长大以后才觉永远难成永远。

陈寻和方茴的爱情仿佛并不让人觉得陌生,反而有种淡淡的遗憾。陈寻就像是我们学校的校草,帅气,阳光,有点小聪明,打篮球打得好,让人移不开眼睛。相比起来,方茴显得黯淡得多,她就像是一朵盛开在夜晚的昙花,清丽淡雅,安静美好,在封闭的高中里,陈寻能够始终追随着她的身影。但一旦来到大学,有了丰富的学校生活,出现了与他更意气相投的人,陈寻渐渐被另一个人打动,林嘉茉的话让我心酸:沈晓棠出现了,于是陈寻对方茴的喜欢就不再是喜欢了。

我心疼方茴,总感觉能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她一直是自卑的,像陈寻那样的美好,凭什么一直在她身边停留?她从小心翼翼到依恋得不可自拔,也注定了她日后的决绝。故事到这里也许和我们经历的青春没什么不同,有美好,也有渐行渐远,终成陌路的遗憾。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方茴那么激烈地选择和另一个人做爱,陈寻还会不会记她记得那么深?他听到这个消息时是抑制不住的愤怒和痛楚,这是加注于两个人身上的伤口。方茴是骄傲的,她不想留一个心里有别人的陈寻,但她的骄傲敌不过心底的喜欢,不然不会借着酒醉求陈寻回来,只是他已经走得太远。陈寻说除了孩子,他们什么都有了。但他们也什么都没有了,以这样惨烈方式结束的青春,一辈子都会铭记在心。

《匆匆那年》里的青春有着最闪耀的地方,那就是纯粹坚守的爱情,让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全都黯然失色。我反复回味着结局,从原著,从电影里,试图抓到他们未来的一丝线索。对于电影的最后一个问题,陈寻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是对任何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回答,而是从内心认清了自己的心意,他想要回到那个篮球赛场,让这一切以不一样的方式结束,这一幕让人热泪盈眶,而毫无疑问的是,方茴对他的感情也不见褪色。他们能重新在一起吗?看到最后视频中的方茴,我又不确定了,一袭红衣的她脸上尽是释然的温暖与爽朗,或许最好的结局还是默默在心底怀念对方?

人会成熟圆融,会日趋衰老,但青春在不知不觉中的美好会永远存留下来,不管是放下了还是放不下的东西,都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2 ) 《那些年》让男人回忆爱过的初恋,《匆匆那年》让女人想起恨过的渣男(有剧透,哈哈哈)

为一部电影刷两次朋友圈还属例外,看完《匆匆那年》还是忍不住发了,一来是电影本身不错,二是小伙伴参与的作品。
其实真正关注这部电影,还是那次发布会之后,同名主题曲成了各大榜单的头号王牌。这类青春怀念系的电影近两年来层出不穷,《那些年》多少男观众贡献了票房,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匆匆那年》,我只有简短一句,那就是让女人想起恨过的渣男。
狠狠恨过,也狠狠爱过,爱情不过如此。
电影开始,变开始走路回忆的旋窝,有时回忆,仅仅也是为了回忆而已。曾经听业内朋友说过,这是一部主打80后市场的电影,很奇怪,电影中90后的我同样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方茴的出场没有让惊讶,反到是觉的初看倪妮演这个角色略微缺了什么,反倒是刚出场的嘉茉更具备让男生情窦初开的冲动,当然片中她也是幸福的,赵烨爱着她,她爱着苏凯。她为苏凯做的那些“傻”事,谁青春年少的时候都做过吧。赵烨爱着她,爱到了尘埃里。高中3年,还有那段他以为“备胎转正”的日子,都是幸福的。虽然,或多或许他心里知道,他从未住进去过,连那一幕分手的戏码,都拿“好朋友拿什么分手”来给彼此一个永恒的理由。 爱情,从来都是伤人,我们看着别人的故事,回忆着自己,大概也是最残忍的事情了。
电影开篇是77偶然在酒吧碰到一群她认为的大叔们在畅聊自己干过的事情,30岁的陈寻说他为了一个女孩高考放弃了一道13分的题目。原本无心的话,电话那头的人,思绪万千。大概也是从这里开始,77带着所有问题,和陈寻一起重新踏上寻找“匆匆那年”的那段岁月。看到这里,我想,大概也是方茴想知道,自己曾经爱过的男人到底有没有后悔过,哪怕不能改变什么,哪怕自己不可能回头,也固执想要知道。
青春年少,谁的爱情里没有错过,有的人哪怕错过也还是在一起,有的人就此分道扬镳各安天涯。就像77说,你有想过她跑回来看你最荣耀的那一刻吗?知道或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同吗?知道他们也是在一起,不知道他们也是在一起,所以这个于我看来不算是错过,只是电影在讲诉的时候,估计也是表达一个希冀,许了一个假如,如果当时陈寻知道方回来了又是怎样一番风景。
可惜,没有如果。
大学大到了两人要去不同课程,遇见不同的人。沈晓棠出现其实说是巧合也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预告。不管有没有沈晓棠,陈寻爱方茴的心已经悄悄改变。一个陆地,一个天空,对于热血的陈寻来说,已经拥有了陆地,就会渴望天空,而这种渴望会与日俱增,不会因为任何改变。接下来,吵闹-分手,同样的戏码没有减少。地下通道的那个吻,也是彻底瓦解陈寻意志的最后一击吧。
新年晚会的外面,方茴问陈寻:“你是不是喜欢她?”这个问题,在她问出的时候她已经彻底输了,因为最初他们也是这样开始的。一句“我不知道”足够让人崩溃。这段感情,谁对谁错无法判断,也许很多人会说陈寻是渣男,当然我也会浅层次这么想,可是自古女的都爱渣男,这就是人性最贱也是最无法掌控的一点。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你以为我没爱过,其实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当时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爱人的方式。陈寻以为他为他不做那道题就是爱,陈寻以为在学校领导质问方茴的时候大胆承认孩子是自己的就是爱,方茴以为她站在小区楼下等到天亮就是爱,以为她主动求复合就是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可是同样的爱在对方眼里,或许不是爱,或许看不到,可,那又怎样呢?
如果说陈寻渣,有点我还是蛮感动的。在他勇敢站出来揽过孩子的问题,在他始终没有带方茴去开房。当然,这个观点也会片面,只在于我。
整部电影最让我纠结的莫过于是方茴为了报复去找陈寻舍友开房,奉献了所有女人认为最真贵的东西。我第一反应是蠢,第二反应是心疼,第三反应是太狠了。甚至那时候我觉得 她要是找乔燃或者随便的陌生人也行,为什么是舍友呢。到底是带着什么样的初衷电影没有说明白,只是这样的形式,依旧在我的定义里是蠢。说狠,她竟然会选择这种方式,后面她选择不麻醉人流,大概也是想一辈子记住这种痛吧。
爱情,我们总是固执地以为我们爱着。如同片中的乔燃,其实他是一个最可悲的角色,也是一个最让人的佩服的人。爱情需要时机,没有早一步,只是刚刚好。不管是黑板上的恶作剧,还是医务室的,他都已经晚了一步了。丁香花般的女孩,他愿意把幸福都给她。一句,不管是她的还是不是她的,他都希望好。远赴英国留学,大概也是给爱情最好的成全。方和陈分手,他依旧是站在后面的人,哪怕失联后,他也能找到方,默默在车窗里看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成全不打扰呢?
陈寻在这个年纪回忆过去大概是每个男人的通病,谁没点过去,谁没一个揪心的女人。镜头最后是方茴站在法国的画面,虽然开放式的结局,可是已经很明显了。这就是一个错过故事了,或者说就是青春的记忆。也许也许,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方茴也不会去法国,当然可以猜测她现在过的很幸福,因为最后的笑容是很平和的。
影片有一幕,赵烨问嘉茉,如果你知道他现在这样,当初还会那样吗?
这个没法考究,也许在当时,我们爱的不过是爱别人的那种感觉罢了。
既然过去了,就过去了吧,再美好再遗憾也就那样了,现在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离开了 谁就不能活的人。生活已经这样了,不能如诗只能如是了。
不怀念,自难忘。

3 ) 其实观众也不知道“你们”怎么了,Orz……

这是本人在豆瓣的第二篇长影评,
虽片较烂,但依旧值得学习。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反思所得,
请容忍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些,
因为没有什么逻辑,语言也不怎么优美,
哈哈,虽然我有努力撒。

要吐的第一点就是观众视角

导演将电影改成了以陈寻为主观的视角,
采用陈寻的独白来衔接故事之间的空白,
但这样做让整个故事变得很片断式,大有MV之感。(有很多镜头还是相当青春、相当美的。)

同时,也减少了对方茴的认同感,相信大多观众都是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女主当时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的情绪被直接忽略,没有那么多共鸣,那么多同情、惋惜、愤恨……都没有让观众抓住。

再者,五人之间的本应该非常纯真的革命友谊被硬生生分割成了先是三段爱恋,再是五人的友谊。
根据每个人的回忆来讲那段青葱岁月,虽然这样有利于故事脉络的清晰,但大大削减了五人的团体性。
在我们的匆匆那年里,不应该是只有爱情啊,我们的友谊,我们为彼此豁命的勇气那也绝笔是重头戏。这才会有你失恋我陪你哭,你结婚我为你喜。久别重逢才会老泪纵横啊。
但导演将几场久别重逢的戏处理得相当轻薄,乔燃也好,赵烨嘉茉也好,你知道他们会因为方茴与陈寻的分开伤心,但你不知道其实更伤心的是陈寻的背叛更深一层意义上是背叛了他们五个人一起成长的岁月,只不过那岁月里恰好有那美好而懵懂的爱情。


第二点要吐的是人物塑造。

原著里的方茴,清心寡面的弱女子,她阴郁她自卑,但她骨子里又有着一股倔,一股方茴的傲气。
阳光开朗的陈寻对她而言无异于夹缝中的一缕阳光,
靠得太近又害怕对方发现自己的不优秀,
离得太远又担心对方的喜欢会消失于之间,
那种患得患失,诚惶诚恐,受伤也骄傲着不愿吐露,拥有也仍然担心失去。
正是因为有以上的情感基础,才能导致之后失去时的崩溃。
你才能理解 方茴
是如何的失望才会想要用摧毁自己来惩罚那个承诺自己永远的男孩。
又是如何的留恋才会放下一切倔强与骄傲再开口挽留说不愿离去不想被抛弃。
但是电影里,没有之前的来之不易,所以当你看到了后面的失去,也并不会有如方茴般的痛彻心扉,顶多是一丢丢惋惜,再加上一行悔恨自己当初的眼泪。

而电影里对她性格的塑造少之又少,所以她在班上的沉默不语刻意与人生分显得莫名其妙的“作”。一句“方茴喜欢陈寻”就让她如临大敌到哭泣,这不是“绿茶婊”是什么?
但是看过原著的人就知道其实并不是这样,
这就是人物形象没有树立好,使之行为动机变得不合理。使观众无法理解其中真意。

陈寻的内心独白很多,唯一难理解的就是为什么陈寻突然变心了。
在这里我要为陈寻辩白一下,
从电影里看到的,全是陈寻这个吃里扒外的渣男的错。
方茴又不比沈晓棠差哪里,难道真的是因为沈晓棠愿意和他睡,所以他抛弃了方茴?
可如果真是这样,不就是毁了匆匆那年的那份执着?对不起那道没做的13分物理大题了?

完全是因为方茴整个人的形象没有立起来,所以她的阴郁给人的压迫感就少之又少了,尽管导演还插叙了一段“小混混逼良为妇”的戏,想要给她一个高冷的动机,但是明显因为仓促而失败了。方茴的自卑和懦弱一点都不走心。 观众没有认同感的话,你这一切便不成立,这样子的呈现会让很大一部分纯情女观众看了之后便会陷入无限的害怕当中,好嘛?我男朋友会不会也碰见一个可以和他一起飞的女孩就变心了?甚至是,只要别人愿意以身相许,我男朋友定会弃我于万劫不复?

赵烨一直是我喜欢喜欢最喜欢的一个人,简单,阳光,一根筋,
也是电影里给了我些须欣慰的角色。郑凯吃饭发火那段戏还是爆发得相当不错的,情绪酝酿得相当好,观众的心刚被揪起来,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叔要赔钱这种“恶无趣”的笑点来暖场,我真的很无语。这种情况出现很多次,我在之后的文中一定要狠狠的提出我的疑问。

林嘉茉VS苏凯
苏凯的戏份很少,但是篮球队队长不应该是陈赫这个样子呀。WTF,就因为姿势比较帅所以喜欢吗?好吧,嘉茉的审美我不做评价,但是嘉茉对苏凯的暗恋没有拍出来实在可惜。
以两次拒绝,两次假假的哭戏就草草结束了。
再次强调前面铺垫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付出,那么没有得到就不会让人觉得揪心,
嘉茉做的那些小事一点都不走心,所以看她被拒绝,观众也不会太难过,毕竟还有一个中国好备胎赵烨在那里。
只是我一直没懂,为什么五人重聚吃饭的时候,嘉茉要给赵烨说分手,怎么突然就忍受不了了?突然就要跟赵烨掰掰了?求大神拯救一下小女那纠结的神经。

还要吐的就是“陈寻与方茴的爱情”,
只能说综合以上缺点,让两人的爱情没有鲜活起来。
虽然说爱情都是大同小异,但每一段爱情放到自身上来看都足以荡气回肠的。
可是电影里,两主人公的爱情看似惊天动地,但细细看来时,真的很突然。
当陈寻问起“我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了?我们怎么就走到今天这一步了。” 问得相当好,其实很多观众也不知道,因为细节的缺少和前面的铺垫,让我们无法在其中感同身受,突然之间,陈寻因为一个唱歌好听的沈晓棠就变心了?方茴就被无情的抛弃了?
其实爱情里,哪里有突然而至的隔阂?
一定是当时有误会而没有及时解释,两人有摩擦但没有人去妥协,
女生总比同龄男生要成熟得多,所以当问题来了之后,方茴总是小心翼翼的把不满放在心里,在说与不说之间纠葛,陈寻总是一笑而过,猜不透也不去猜那些九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最后我一定要狠狠吐的是 情绪爆发的节奏点
简单来说就是导演对一场戏情绪的把握,怎么样让它变得有表扬张力。就像是一场音乐会,让它在合适的时候哭,合适的时候笑,合适的时候怒。这非常考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和感受力以及表达力。

写到这里,好几场戏我已经忘了,那就举我还记得的例子吧。
毕业同学聚会上,方茴一直在伤心自己高考考砸并且很有可能与陈寻从此踏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拒绝乔燃的拥抱后,她奋力向陈寻奔去,因为很有可能这是两人最后一次的近距离。所以这一次她选择不顾一切,抛开她向来最害怕的眼光,不去理会那些纷纷扰扰,不再担心失去,她把自己全心都交予了她怀中的这个男孩,能为他洗衣做饭,则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她将藏匿于口中三年的那句“我爱你”尽情的宣泄了出来。两人就这样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忘情的拥抱……
我不骗人的说,眼泪正欲呼出之时,“北京申奥成功”打破了一切深情。
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坨粑粑,正要飞泻千里时,突然有人破门而入,你硬生生的将其憋了回去,别跟我提多无奈。

第二次有这种感觉是在,游乐场?那场戏,
陈寻在方茴身后使劲喊她的名字,一次比一次大声,(话说方茴的配音简直无数次让我跳戏,没办法忍受)
方茴好像很美,
这时镜头变慢,时间开始倒数,
两人即将一起跨越千禧年,
陈寻吻上了方茴的唇,
我没记错的话,这一定是初吻,
但是 下一秒就切到了台上群魔乱舞的群演,
我心里那个恨呀, 哪怕多两秒都好,让我这种迟钝的观众有个反应加韵味的时间好么?让我内心多为两人的纯情再荡漾两秒好吗?
再次憋粑粑……

第三次就是赵烨发火砸桌子那里,
第四次就是 陈寻在寝室听到邝强说办了一个雏,而那个雏居然是他洁白一身的方茴。卧槽,那反应简直让人惊叹,我提前看过剧本的都没有韵过神来呀。
这种时候,不应该给知情的室友们一个镜头吗,让观众也咋舌一下,
怎么陈寻就像事先知道一样冲上来就是一顿打,而且打完就跑了。
唉,观众连为陈寻后悔、心疼的时间都没有,就赶着跟陈寻去见方茴了,两人对峙。
但这里用了两个特写镜头,无比跳戏,不知是因为配音还是台词。好生硬,我本该被虐的血淋淋的心就这样被粑粑塞满了。

第五次就是婚礼上,苏凯看见老板和自己老婆……好兄弟们冲上去就是干,我知道导演想要首尾呼应一下,制造出那种青葱岁月又回来了的感觉,但是并没有。
还是跳戏,因为并不觉得这帮人感情有多么深厚……

总的来说,(天,写了近两个小时了,终于到总的来说了)
前期铺垫、人物塑造真的太重要。
否则故事根本无法成型,最后出来的只会是让人觉得很敷衍很不诚心之作呀。

但还是有优秀的地方啦,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很多,
青春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比较缺失的一块,但又是一块硬伤,
感觉总是差了一点差了一点,希望看到更多的细节吧,不要再是赶着把故事架子立起来,这样真的没有意义。

OVEr

4 ) 这是一部诠释了人类交配本能的伟大电影

看完《匆匆那年》,我觉得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人类是被交配本能所控制的生物”。

我们先从遥远的亿万年前说起,在幽暗的大洋深处,第一块蛋白质诞生了,海洋那么大,那么黑,蛋白质那么小,于是它很害怕,小心翼翼地汲取着周围的养分,试图生存下去。转眼几十亿年过去,它进化,分支,衍生出了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生命。中间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和危机,但是它一步步地走过来并且更强大了,凭的就是强大的生存的本能意志。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以及各种微生物,都在不停地上演着生命的奇迹。经常看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为了生存,每种生物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进化出了各种本能和形态,只是为了存活和交配。而人类,作为高等生命的一种,自然也继承了延续生命,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的本能。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文明的伪装,但那种本能仍牢牢地镌刻在我们的每段DNA里。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三五个进入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开始了对交配对象的追寻,男主角高大帅气,女主角文静温柔,从外貌看,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基因,这决定了彼此的吸引。于是就这样自然地,一对雄雌性人类陷入了热恋中,像所有的动物一样,他们有着快乐的热恋期。

恋爱为什么这么令人快乐,这都是由于基因所决定的,如果恋爱不快乐,交配不爽,那么人类就不会去寻找交配对象,于是人类就会灭绝。

人自从生长发育进入繁殖期开始,就开始了对另一半的关注。那是因为你体内的每一段基因都在督促你:“喂,混账,你TMD还能活多久啊!快给我找到一个更年轻的身体让我存活下去吧!别磨蹭了!黄金生殖期可是18岁哟少年!”而陷入爱情后,我们的每段基因又开始弹冠相庆:“瞧这两个傻瓜,被我们分泌的各种多巴胺迷得跟白痴一样,这样也好,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移植到更年轻的生命上啦。”这就是恋爱为什么特别令人愉悦,秒杀那些吃到一顿大餐,买到一个新手机,或者今天便便很通畅这些低等的快乐。是因为你的本能,你的基因实现了来到整个世界上的目的。

而故事继续发展,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就显露出来了,基因决定了这个故事的悲剧走向。

故事中,男主角上了大学,开始变的花心,他文艺地说:“方茴是我的陆地,但沈晓棠是我的鸟……哦不,跟我一样是鸟。”《挪威的森林》里是这么说的:“既觉蓝天美丽,又觉湖水多娇。”换成金链子大哥的话来说:“劳资就是没玩够,还想多操两个。”

从生理结构上讲,男人要想延续自己的基因(不管质量好坏),大范围撒种,明显延续后代的几率更大。而女性若想使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则有必要精挑细捡,去寻找一个足够强壮的伴侣来保证下一代的质量,增加存活几率。

所以,基因决定了,大部分男人天生花心,大部分女人天生痴情,一旦喜欢上谁就容易死心塌地。

雄性动物学会珍惜爱情是一段很长的学习过程,于是在年轻的雄性动物学会珍惜之前,基因的悲剧就这么发生了。雄猩猩率先出轨了。

遭遇劈腿的女主角变得无比痛苦,虽然她有一个备胎,但这并不能减轻她的痛苦。因为爱情并不是一道精确的数学题,而是一道没有答案的哲学题。

前面我们从基因角度讲述了恋爱为何使人快乐,所以相反地,“失恋就会特别令人痛苦”。在日常的生活中,失恋带来的痛苦,远远地超过了其他,非常容易令人丧失斗志,消沉萎靡。在自杀的比例中,除了一些特别极端的例子,类型最多的是为情所困。正因为人的终极本能就是借寻得另一半交配,得以延续基因,所以失恋就特别令人痛苦,因为,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被否决了。失恋时,你的每段基因都在嘲笑你:“你个大傻X,这么一个好好的交配机会被你错过啦!我特么要你这个皮囊何用!既然不能把基因遗传下去,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没有一种自卑感能比失恋带来的自卑感更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是基因的自我否决。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陷入痛苦的雌性人类开始了自暴自弃,将交配权交给了另一个素不相识的男性。体现了人类初级阶段的大脑局限性。

而看到本来属于自己的交配权落入了其他猩猩手中,男生宿舍丛林中,两只雄壮的大猩猩开始打得你死我活。

很多年后,回想起当初得往事,我们的大猩猩渣男主开始后悔:“其实最初的那个死心塌地的交配对象,其实是最好的交配对象。因为跟她在一起,我能保证我的孩子一定是我的。而现在夜店里那些外围,只能让我喜当爹。”

而故事中的另一段感情,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女性痴迷于威猛的篮球男,这是因为在原始丛林里,一个雄壮的猩猩比一个弱小的猩猩更容易给母猩猩安全感。这种残余的兽类本能大多体现在了年轻的少女身上。而等到进入了现代社会,一个聪明的头脑往往比一个强壮的肉体更加游刃有余。所以看到了当年的弱小男现在当了老板,而当年的雄壮男去卖了保险,这个雌性只能对当年的选择微微一笑。

而那些年我们错过的,不过是荷尔蒙的一场错乱。

另:北京人真是爱吹牛逼,一道十三分大题也逼逼。多少人当年多做了十道13分的大题,才换来了今天的北京户口,让自己的孩子少做十道大题也能上一本。



公众微信号:wo9aitucao (我9爱吐槽)欢迎关注

5 )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方茴写下的这段话久久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那天晚上无意之间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匆匆那年》。讲述了一段曲折的恋情。说实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内心里有坐过山车的感觉。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的内心伴随着剧情从地面慢慢的升入天际,然后又在云端骤然坠入深渊。敬佩乔燃、同情方茴、理解陈寻。毫不夸张的说在电影结束时我已经泪眼朦胧了。我只是呆呆的看着字幕,听着片尾曲。直到电影全部结束了,而我依旧没能缓过神来,心里想的太多太多,电影情节和自己对往事的回忆紧紧的交织在一起,请原谅我走不出来,直到现在,电影里方茴是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姑娘,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引起了陈寻的注意。慢慢的他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方茴的温婉乖巧。于是他趁大家晚自习下课走后在黑板上写下了“方茴喜欢陈寻”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字,但是却为陈寻最终能够顺利的追到方茴打下了一个伏笔。相对于同样喜欢方茴的乔燃来说,陈寻无疑是率先主动出击了。之后因方茴低血糖在升旗仪式上华丽的晕倒为导火索,陈寻抱着方茴跑向医务室,最后在“是”与“不是”的问答中,方茴和陈寻走在 了一起。虽然后来有一些小的坎坷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恋爱,最后陈寻在高考时以放弃一道13分物理大题为牺牲,和方茴走进了同一所大学。看着两个主角的爱情由一根导火索最终点烟夜空中绚烂的烟花,我感到很欣慰。但是从方茴和陈寻走进大学校园开始情节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在大学中两个人渐行渐远,陈寻最终和沈晓棠在一起,背叛了方茴,哪怕是方茴不顾一切的恳求陈寻再回到自己身边。方茴曾经对陈寻说:“不要和我说对不起”因为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人,是不会做对不起她的事儿的,所以,这三个字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看着陈寻和沈海棠一起同居,看着她们亲密的在一起。方茴没法儿去挽回,他不能折磨陈寻,最终他选择折磨自己。这也是整个电影的一大泪点吧,方茴把自己的处女之身给了一个毫无感情基础的花花公子邝强。最后她怀上了邝强的孩子。方茴无法再面对这一切的一切于是他选择了出国。故事到此基本结束。电影通过陈寻的讲述采用插叙的方式给我们呈现出来,在此也能够体会到陈寻对于方茴的愧疚和对于这段感情深深的不舍。 我们都曾记得烟花在夜空中绚丽的那一刻,但对于夜来说那一刻的绚丽实在是太过短暂。绚丽过后剩下的只是更加漆黑和寂静的夜。陈寻在十年以后后悔了,而他还追的会方茴吗?有的东西我们在拥有的时候也许并不在意,而有一天我们发觉真的失去时才后知后觉。失去了,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

电影的结尾,陈寻说他终于懂得了爱情,其实我想说,最好我们从未完全了解爱情,因为只有不懂才会一直好奇,才会一直追寻,故事才不会有结局。有时候没有结局可能也是一个好的结局。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想起了一件事,在大学自习室的课桌上面总有不知道是谁写的 “我会忘记的”。其实,每一个说这句话的人都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我们信誓旦旦说要忘记的人。

“不恨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6 ) 谢谢帮我补足青春

1
周末去电影院看了《匆匆那年》,整个观影过程痛苦不堪,不是说这部影片有多么逻辑混乱、情结扯淡,或者实在烂到无以复加,但确实就是觉得别扭,无比的别扭。回来以后就想写点什么,却总也无从落手。
想来想去,还是写点我自己的故事吧,这样比较直接。不敢说我对这部电影有丁点儿的话语权,但作为小半个中国影视业的从业者,有些话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
我和张一白算半个朋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和他有过几面之缘。几年前有位投资人想拍一部献礼片,找我写本子,说白了就是所谓“命题作文”。那会儿我对这行非常没有经验(当然现在也不算有),只写过一个电视剧剧本,当过两个小成本电影的剧本统筹,另外还独立写了两个电影剧本(不出你所料,这两个本子也是“命题作文”)。由于缺乏原创性,没啥想象力,失之理想,毫无理念,对所有的影视剧本也没有任何主观诉求,于是我就理所当然成了“命题作文”的合理人选。
在北三环团结湖附近约了一起吃饭,张一白也在,那回也是我第一次见识“二锅头掺红牛”的威力。他那时候不算非常大牌,但在中国电影圈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实力派导演了,别的不说,98年大热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恐怕没人不知道。坦白说,后来张导拍的几部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秘岸》等等,我都挺喜欢。
于我而言,我蛮佩服张一白,在国内导演中,他算是能坚持的了,起码一直坚持到拍摄电影版《将爱》——在此之前,他的理想化不容置疑,也绝对堪称第六代导演中探索性最强的一位。

3
既然算是半个朋友,当然不应该以最恶意的揣度来对应他——做不到两肋插刀,也不至于两面三刀。所以原打算以吐槽的心态来写这篇影评(应该是观后感),想了想还是尽力以我以为客观的角度来说两句吧。
我说《匆匆那年》让我感觉拧巴,不在于这个片子完整的故事性。它有没有故事?有,而且从单纯改编的角度说,做得还不错。脉络大致清晰,没有人看不懂。
那么问题就来了,看得懂并不代表看得进去。
有一类导演,他们总是鄙视观影者的智商,动辄就用俯瞰的眼神审视他们的“上帝”;还有一类导演,他们尊重观众的智商,在他们的理念中,“平等”是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但是他们却不尊重观者的感受,以为自己的审美趣好和价值观念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凌驾”倒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推销摊派”。张一白属于后者。

4
我个人蛮喜欢青春电影的,无论是欧美的、日韩的、港台的还是内地的,如果和青春嫁接,通常我都会去看上一眼,这是个人的趣味,更重要是我和大多数70末80初生人一样,该到了回忆、纪念和反思青春的年纪了。
九把刀的《那些年》上映以后,我在台北的电影院看了一次,回来以后又在线看了一版广电局审后的版本。那两次的体验就无比欢快且满足,所以也写了一篇观后感(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00198/)。坦率地说,从电影的角度看,《那些年》和《匆匆那年》其实别无二致,选取的体例相似,表现手法也类同。
《那些年》的故事中描写的也是一群80后的孩子的曾经的生活,台湾人的青春大概和我们不一样,但为什么我对那些故事更感同身受呢?因为那确实就是我们的青春。
而《匆匆那年》说的这些堕胎、谎言、友谊、虚妄、恋爱的理由、分手的因果,暧昧但谄媚、理想但纠结,所谓勇敢其实草率、所谓真诚其实装逼——这真的不是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身上发生过的,也不是我们的眼中亲见过的。
既然不是,你们凭什么用胶片这样描述我们?

5
这其实是一个蛮严重的问题,如果青春片也算是一个类型片,那么这两年真的是属于青春片的好年份。只要和青春沾个边儿,基本上收回投资成本就不算事了。但最好的时光不是被用来肆意消费的,更不应该成为为烂片遮羞的破裤衩。
即便我曾看过九夜茴的原著,我也再不想被导演在整个混沌且混乱不堪的故事中拴着项链转圈,除了郑恺扮演的角色,剩下的一水儿渣男渣女。你想说的无非就“那都是年轻时候发生的事”、“年轻时的事再也回不去了”、“你会后悔也没用”;要么就是“青春时都不懂爱”、“懂得爱了爱却分离了”;再往高了拔,“80后生人是相对最缺乏理想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就是混乱、虚妄、不自爱”、“即便再混乱那也是青春啊”、“回忆起那些混乱的青春,谁都可以付之一笑”.......
等等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汗牛充栋是罄竹难书......
现在再回到和《那些年》的对比,后者说的也是80后的校园生活,人家没有上床更没有堕胎,故事性就不丰满了?再换个维度看,《蓝色大门》整的是女基友的故事,怎么看起来还是那样生机勃勃,浑没有《匆匆那年》们的沉溺黯淡?
我个人觉得,两部影片——或者说两类影片(那些年、九降风、听说、蓝色大门、逆光飞翔等台湾青春电影;和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小时代系列等内地电影)最大的差别仍然是“态度”,或者索性更直白一些吧,最大的差别在于占两岸大多数人口基数的,其总体价值观和审美导向的差异。
有人说风格不同,台湾人走的是青涩风,日本人喜欢纯爱,而韩国青春片的社会思考更多一些,整体基调也更晦暗一些。内地拍不出《蓝色大门》,台湾人也拍不出《熔炉》《少年菀得》,所以内地青春片要的就是这“垮掉的一代”的范儿。这话部分有理,但是内地影人绝对不是没能力拍那些,就青春片而言,你要纯爱有张暖忻的《青春祭》,你要晦暗有吕乐的《十三棵泡桐树》,哪个又差了?
还有人说台湾影人拍青春片有传统,人家有杨德昌、侯孝贤,人家20年前就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风柜来的人》,有《黑暗之光》,我们有什么?
但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非常非常好的青春电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伍仕贤的《独自等待》,贾樟柯的《站台》,即便将时间线定格在“校园”内,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高晓松的《那时花开》,那也是足以让人看得下去的。
60、70后的故事足够丰裕,沉重且跳脱,饱满而富张力,怎么现在开始轮到拍80后的青春,咱就只有堕胎这一条路了?

6
影片从主角到配角,没一个能让人喜欢,也没一个能让人记住,但这原本是一本不错的小说,群众基础还是有的。
好比说,一个新来的女生不说话,走的高冷的路线,结果两个最优秀的男生就开始疯狂喜欢她。怎么喜欢上的?你一点铺垫都不做,难道80后的青春都是弱智?
再好比说这个高冷女生和男主玩暧昧,男主被人打了以后她吼一句“我们分手吧”,好家伙男主就顶着青皮蛋傻乐“原来我们在一起了啊”,于是就真在一起了。难道80后的爱情趣味都是脑残?
再再好比说男主踩两只船玩暧昧,女主发现了不去说,自己臭屁着吼“打今儿起开始咱分手”,人家真分手了,你又哭爹喊娘得要复合,不和你复合就去找个人渣上床,彻底将高冷进行到底,这样女孩到底值得爱在哪里?我是没发现,难道80后的偏好都是重口?
再再再好比说男主在电影里前后5次提到“为了她我少做13分的大题”,当然中间要配合4次动力火车的《当》、3次《灌篮高手》配乐和2次陈赫飘逸的长发,他是在表现自己的爱情伟岸,还是烘托“我用13分爱你,就足够炫耀一生”的影片主题?这样的男孩又到底值得爱在哪里?我还是没发现,难道80后的帅小伙都是人渣?
我是真的很少看一部主打回忆的青春片,可以看到最后极端不喜欢每一位主角配角路人酱油的,这也是奇迹。一不小心还真的会以为张一白是企图用这部电影表现他70后之于80后的优越感呢。只能痛声疾呼:“我们80后的青春,真的不是这样的啊!”唯独一个郑恺的故事,和我们大部分人很接近,也仅此而已。
哪怕,你把魏晨在“快乐大本营”上给初恋女友打电话的那一幕拍成电影,都会好很多,因为这才是我们的青春。

7
类型片导演里面,张一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尊敬,比如他拍的《秘岸》,某种视角上看影片格局和贾樟柯的《小武》很像,但后者拍得更克制些。尽管《秘岸》的对白设计有硬伤,但镜头语言有新意,叙事独特,故事的张力也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探索。
他开始消费中国电影工业,或者说他的沉沦始于《将爱》,而自我毁灭在于其监制的《杜拉拉》,这是大部分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都曾经、正在和将来要做的事。
张一白是1973年生人,比我大7岁,他不是80后,严格意义上也沾不上那些70末生人的边儿。所以真正80后的生活他未必懂。
80后是这样的吗?
绝对扯淡。
当然,2014年有许多比这部影片更烂得多的电影,前几年只有更多。但是豆瓣评分似乎却比《匆匆那年》好一些,为啥呢?很简单,后者宣传公司的枪手少请了一些,软文少写了一些,新注册号评分少发了一些,仅此而已。
说起来可笑而且悲哀,假如这也算是一种风骨,我们不得不为此拍手叫好,因为烂着电影、圈着钱并承认烂着并继续圈着钱的电影人,当下居然还不多。别人还不如张一白。
说到这里,我了然了,这群人还能拍出好的青春电影?我反正呵呵,你随意。

8
在《匆匆那年》中提到了新概念作文,提到了韩寒、郭敬明。所以我就说说他们两个。他们两个我都认识,现在他们是不是还记得我就不知道了。
认识郭敬明,是在2004年的北京图书秋交会上,那时他已经有了名气,但不像今日般风生水起,那会儿说话轻声细语,有些安静,不算偏激。我说挺喜欢你写的书的(那会儿我还不知道庄羽和她的《圈里圈外》),他会抬着头说谢谢,很简单地说谢谢。
现在他会异常客气地和你打招呼,稍稍低着头,但已经没有精力和你寒暄,然后正襟危坐地在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评委席上谈笑风生。郭敬明无疑是极端聪慧的一个人,所以他选择拍的电影也正是这种因为过度聪明而导致有些投机的类型。
认识韩寒要晚两年,那会儿我在北京主编一本杂志,有期杂志要做文化名人,通过好姐们吴虹飞的关系采访到了崔健,她那会儿还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想着崔健这么难做的都做到了,索性就搞搞大吧,于是又要到了韩寒的电话。电话拨过去,那头客气得很,比郭敬明还轻声细语,爽快地约在上海采访,思维照样活跃,言辞倒不犀利,期间还经常会心地发出大笑。对韩寒,第一印象比郭小四更好。后来他的电话再打就不通了,可能换手机了吧(所以不要再来问韩寒电话了)。
现在他们都去拍电影了,尽管我对他们印象都不错,并且也确实佩服他们,但我必须诚实地说,对他们的电影,我还是不敢苟同,难道中国电影的门槛就这么低?是个人都能拍吗?
《小时代》上映以后我没有写文章吐槽,实在是槽都不想吐,最大的问题和《匆匆那年》一样,小时代中发生的任何一个故事,你在哪一个正常的80后生人的身上看到过?你郭敬明自己体验过那种生活吗?既是完全的瞎编乱造,又如何代言我们的青春?
至于《后会无期》,我只想说,这是一部我很想为之欢呼叫好的电影,但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基本结构完备的电影。所有的一切想要表达的盲目、沧桑、萧索、体验、探寻和试图隐藏的意识形态,他的剧本结构,根本无法将其承载。
无论好的坏的,是不是电影的,可不可以有信心让人完整看完的,甚至自己睡了一觉就忘记拍到第几场的,一窝蜂地统统跑来拍电影——而这,正是我们当下的文化现状。

9
我始终认为,投资人、导演、编剧,你们中最少应该有一个人,是对自己所拍的青春片感同身受的。我一直说《那些年》拍得并不怎样,但回忆足够真诚,且饱含炽情,就是因为编剧导演对自己的故事感同身受,这很重要不是吗。
看看匆匆那年,古永锵感同身受的是他的微视频理想,还有这部影片能给他的投融资领域带来多少利好;
张一白感同身受的是票房是不是超过了《一生一世》,并且盘算着20年后他终于拍完了《将爱之将爱进行到死》《杜拉拉升职记之九》和《八生八世》以后,可以攒下足够的钱去追逐自己真正的电影理想;
很遗憾的是,对这影片唯一有所感悟的应该是编剧之一,也是《匆匆那年》原著小说的作者九夜茴,但作为本片排行老三的“编剧之一”,毫无疑问这一次她彻底丧失了话语权。

——————————

10
下面是一个题外话,和本片无关,可以跳过。
电影体裁会有一个类型趋势,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早先情景剧,后来历史战争、都市伦理、古装武侠,再后来谍战、清宫,曾流行过一阵体育,到现在终于流行抗日(当然抗日剧由市场决定的规律例外,因为审查制度对于抗日剧出奇得宽松,大多数投资人出于不让剧集无法上星播放的考虑,这才致使洛阳鬼子贵)。
市场决定流行类型,这很正常,如果你做过图书就会知道,几乎所有的出版社和书商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未来三五年内的热门题材,假如你能打包票告诉他在图书二渠道市场,明年流行盗墓小说,后年讲究人物传记,大后年唯玄幻武侠是从,那么你躺在家里年入百万不成问题。
很多年前,我对一个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总说,未来几年势必流行青春剧,那时候《匆匆那年》小说才刚刚问世,竞相致青春的人不多,当时正在致青春的是林青霞而轮不到赵薇。
这很容易理解,电影市场消费的主力是80后,这群人正在步入他们的第一个三十岁关口,进去了以后,他们势必开始无比怀念自己的青春,这种现象在70后和60后身上是很难看到的。
80年代是中国最后一个文化思潮,70后生人来到30岁以后,他们怀念的是自己曾经无比波澜壮阔的理想化命题;60后生人来到30岁以后,他们怀念的是在戡乱中自我救赎和生存的物质化命题。他们不会花钱买票去看只有风花雪月和人流堕胎的感情化命题。
只有80后生人来到30岁以后——我们只能怀念那些狗血的,矫情的,自己觉得惊天动地海枯石烂,但其实真的一名不文的所谓爱情,我们觉得我们的青春就是爱情,以及点缀在爱情身旁的那些流行符号、审美趣味、歌曲、漫画、书籍、电影亦或网络春晚。
既然我们只能怀念这些个破东西了,你还指望他们能把这些破东西拍出怎样天花乱坠的美好瑰丽?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啊,我们原本就不配拥有好的承载青春的电影,所以是个导演就凑过来拍青春片是正常的,他们以如此的心态去描绘本不属于他们的青春,说是“贩卖青春片”委实轻了,而应该说是糟践——反正糟践的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是无所谓。但是我们招谁惹谁了,你糟践我,我还要付钱给你?

11
你肯定会说,你丫说得那样溜,那么未来几年影视剧的流行类型是什么?有种你说一个啊。
我还真不是纯粹为吐槽而吐槽,假使你对这个领域深入研究过一阵,这个答案并不难找。2005年我在北京做图书,曾对21世纪出版社的社长提过,玄幻武侠小说纸质化,将是未来一个趋势,很荣幸,他采纳了我的意见,最后的结果也不差。
第一类仍然是青春片,并且必定从大荧幕大量转战电视屏幕,直到有一天终于消费完我们所有人的青春记忆,这才算完。
第二类是集中在院线的恐怖类型片,目前粗制滥造,未来势必继续粗制滥造。在欧美电影市场,恐怖片也是小众,但却有非常固定的收看人群,而且票房保障非常稳定,换言之就是只要你拍得不是太烂,那么拍一部恐怖片上院线,基本是不亏的。在国内,这个风头刚刚兴起,虽说大多幼稚,但我相信在未来三年中,出现一部较之目前所有国产恐怖片都好得多的此类类型片,并不是难事。而在此之前,你放心,投资恐怖片是很好的生意。
第三类集中在电视领域,具有时代印记的人物类传记改编故事片。这在最近几年已经有所尝试,比较成功的是段奕宏主演的电视剧《大时代》,当然还有不久前的《中国合伙人》。一方面,中国梦是上头说的,而目前除了改编几个马云柳传志王健林的故事,咱还真做不出旁的什么梦;另一方面,拍一拍大佬们曾经的打拼岁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怀念逝去青春的途径,兼具励志疗伤功效。投资吧,百赚不亏。
不要怪我没有给你分析了,未来的流行趋势,就这三大类,再赶着趟拍什么公路片、文革知青、铁岭医生、山东爱情故事、蜗居媳妇小姨子、泰囧韩囧日囧马尼拉囧,这些统统风险很大,投资须谨慎啊。

——————————

12
最后来个结尾吧。
朋友看了《早熟》、《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一生一世》、《致青春》,等等等等以后,QQ给我留了句言,他说:
“再不堕胎就老了......”
我回了句:“我没让女人堕过胎,是不是我的青春白过了?”
他说:“没事,这么多大导,都帮我们堕了。”
也算补足青春了。谢谢啊。

13
最后的最后,请大导们不要再请王菲唱主题曲了,但凡她唱过的,无一例外的,统统歇菜。话说你们不是一个个都挺迷信的吗?就不怕彼此毁了彼此吗?
拍一部烂片,毁的无非你自己的口碑;但赵薇张一白赵宝刚们一起拉着王菲拍烂片,毁掉的就是天后和属于我们的共同的时代了。

7 ) 那么请问,这是谁的青春?


《致青春》火了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商机,带动了一部又一部的青春系列电影并且票房纷纷过亿。其实仔细想想也觉得很正常,毕竟受众面广,谁还没个青春啊?我没钱我没势我没颜值,但我一定有过青春,这个是零门槛的。然后,80 90后的无病呻吟,70 60后的怀念过去,谁不想再去感受青春。

那么重点来了,难道我们的青春就是逃课打架甚至流产吗?不,那只是其中一种青春而已,它存在,但不多。编剧为了剧情为了戏剧的矛盾冲突为了情节的张力来着重表达青春的不羁,这可以理解。但,当一部部打着青春棋子的电影里都充满着这些负能量青春时,那似乎就偏离了“青春”蕴含的美好。

倪妮那发型以及故作迷离的眼神,彭于晏那一口台湾腔加突兀的下巴我就不吐槽了,但是当陈赫和郑恺出来时我分分钟以为回到了奔跑吧兄弟,感觉下一秒他两就要联手撕掉彭于晏这个渣男的名牌,然后大叫一声:彭于晏,OUT!然后全片,完。

导演也是MV导演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啊。一大堆毫无必要的慢镜头、虚焦的夸张运用和白莲花一样矫情的拍摄角度,感觉下一秒这部MV的歌曲就要响起:等下一个天亮,把偷拍我看海的照片送我好吗。

当彭于晏吃避孕套那里我只想说一句“要两个一起吃才是最好”。

当两人各自找到炮友时我想说一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当他们在树上刻名字时我想说一句”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当方茴人流拒绝麻药时我想说一句”我将身体的疼痛放大到极致来麻痹自己“

当方茴人流完出来两人抱在一起时我想仰天长叹一句”请你俩坚定的做彼此的天使,别去祸害他们了!“

哦,我真是非主流。但让我用七个字描述这部电影那就是:非主流,无病呻吟!

呀,忘了对这部电影里作为专业歌手的演员魏晨说一句:”你喜欢的是丁香花,而方茴是白莲花,所以你注定得不到她。真是委屈你这全片唯一的清流啦。“

还有,何时能不再”绑架“青春。

短评

陈赫一出来,这电影的基调就成了搞笑了。

4分钟前
  • 小岩井
  • 还行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看完哭了,因为心疼票钱。此剧一出又提升了同名网络剧的水平。

5分钟前
  • 半块绿糖
  • 较差

先看的剧版,真心觉得影版没有剧版好,好多人都说不看剧版看不懂影版,稍微过度的商业化是我的感受,

6分钟前
  • 八贝勒爷
  • 还行

在豆瓣风低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贩卖情怀的电影。而你们还没老到有情怀的年纪。

11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

其实真的很一般,情节支离破碎的,可能因为电影没法承载长篇小说的故事?但电影《致青春》改编得很好啊,这部《匆匆那年》的改编其实挺失败的。虽然如此,我看的时候还是流干了眼泪,再次证明我只要在电影院里看悲伤爱情故事时听煽情配乐就会如条件反射般流泪,就像巴甫洛夫的狗……

13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现实中的女一女二是反过来的吧;中学生的你很傻很天真π_π

15分钟前
  • shield
  • 还行

并无特别之处的回忆,常常在回想之时被赋予了太多太多。就像电影里一样,调了色调,加了配乐,放了慢镜头。然而只有一件事是不变的,它们都会过去,全部都会。而且关键在于,你也不会在乎了。

19分钟前
  • 小海
  • 推荐

致我们终将堕胎的青春....

2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青春可以肆意挥洒,可以无悔,但不要狗血好吗,跟他们的青春比起来,我仿佛过了一段漫长的童年

27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为什么青春电影里的女生都在堕胎?《致青春》里的阮莞堕胎,《同桌的你》里周冬雨堕胎,到了《匆匆那年》,方茴也毫不意外地堕胎去了。表达爱情的代价只有流产这一种选择方式么!

29分钟前
  • ChelseaQinWang
  • 推荐

人物的认同感还是有的,就是逃脱不了国内青春片老气横秋的表现方式,真是三而竭。如果我们回忆青春真是如此沉重的话,那为何还要怀念它?

3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永远不是以前,也不是以后,我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才是永远。” 攒SK的钱、没听到的那首歌、爱上一个名字笔画多的人、被安在一个车上的两备胎、好吃的套套泡泡糖、写满名字的石膏、说不起的对不起、物归原主的《会计学原理》…课表不一样,怎么在一起?“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3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感觉电影制片公司之所以能一部接一部地贩卖青春,就是因为有一大群刚过二十几就在豆瓣、微博、人人、QQ空间呻吟感叹青春已不再的伪文青买单!

41分钟前
  • 衮雪
  • 很差

当一部片子只剩一群没演技的当红小生谈着不着调的爱情,这样毫无内涵的青春片还有什么意思吗?我的青春是淡淡的且充满正能量的,是偶尔迷茫但认准方向就绝不回头的,不是一大堆慢镜、虚焦和怀旧金曲拼凑成的无病呻吟的青春。那些没事儿就怀旧、看个烂片也泪流满面的成年观众,你的青春是有多幼稚无聊。

43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很差

这部关于回忆的电影却仅剩了些许年代符号的拼贴。何况,这些符号出现的机会甚至还没有广告多。高中时期演员与角色年龄差距过大让影片缺乏基本的认同感,大学时期则只剩作死与琼瑶剧。这是一部对电影缺乏基本尊重的圈钱片,反复慢镜、抒情音乐与莫名其妙的伤感。打开广告,还是广告,不晓得在干什么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很差

还不错。灌篮高手和还珠格格的插曲不错,安西教练cosplay超赞。说真的,不喜欢方茴这种拧巴的性格。林嘉茉很漂亮~曾小贤你是负责来搞笑的吧,总感觉下一句台词就该是“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

50分钟前
  • 筱晗
  • 推荐

匆匆那年;三男两女;三个备胎;两个分开;全都活该。

54分钟前
  • Nissen
  • 较差

如果这是一部3D电影,那最立体的大概是彭于晏的胸。

55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较差

张一白从将爱(片段集锦)开始就无法完整拍电影,这次以最Low不堪的VCR主题问答来作为“影片”结构。试图照《同桌的你》画嫖,堆砌流行音乐MV集锦,加以标致面瘫化表演和鬼哭神嚎式对白,最终迷失在妇科医院手术桌上,还不用麻药!大概这年头不开房不堕胎都不好意思叫(青)春片。

56分钟前
  • 水怪
  • 很差

比网剧版差那么多也好意思圈钱?

1小时前
  • red红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