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每个人的遭遇无不体现着社会的烙印,社会他们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牢笼与铁墙,作为脆弱的个体,他们无路可逃,他们无法与之抗衡。他们几乎处于一种绝路的状态:因为没有钱没有生活上的保障,不得不与喜欢的人分离;因为没有力量反抗,只能默默忍受不公平的挨打;因为西瓜缺少销路,村里人不惜与收瓜人大动干戈,甚至躺在车轮下;因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所以一切都为了孩子上大学,孩子也不惜多年准备高考;因为经济上的困顿,被拐卖来的四川媳妇不得不再以身体为代价向老杨要钱……其实一切不都是国家与社会造成的吗!国家的风光伴随的是个人的落寞,没有好的经济政策。没有好的社会政策,没后社会保障,沟里人国家、社会一点都依靠不上,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相互依靠。
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顾家沟人的相互依赖的生存模式。老杨与村长家相互依赖,两家和和气气,村长儿子的学费要靠老杨出,老杨的生活需求要靠村长媳妇满足,老杨也设想老了之后村长儿子能照顾;老杨听说俏三对他的媳妇打主意时,一开始骂了几句,不过几句之后,又让俏三带着他和新媳妇去城里,因为俏三有摩托车;村里来了人收瓜,也要靠人口相传,还要靠大家一起与收瓜人打架、对抗。这样的事情在城市里似乎是难以理解的,正如在场观众所说。作者想要展示的主题是深刻的,因为个体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无法生存,只能相互依赖,一切矛盾都是可以包容的。在我看来,这也是顾家沟人的伟大之处。
在这样的环境中,顾家沟人似乎还是在快乐、坚韧地活着,他们听荤曲,谈天说地。他们伟大的人性光芒感染着我:一是他们对差异的包容。其实不管城市人怎么自居多元化、包容,在我看来都没有做到像顾家沟人那样。六软是同性恋,他骚扰老杨时,老杨并未大为光火,老杨将这件事告诉梁大头时,梁大头也很淡然,并作出了“本质”的见解,六软生来如此。一句话,便完全理解与包容了刘软的同性行为。敢问一句,整天自居文明、包容的城市人,亲身经历这等事情时,能否泰然处之,能否不把对方当作“异类”?二是顾家沟人在社会结构压制下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老杨个人的反抗、几个家庭的相互依赖、全村人的集体斗争都燃烧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之火,相较之下,理性、求真意志、文明变得一文不值。移情易景,我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恐怕早已绝望。真正的知识来自最基层的民间,真正的勇气和最伟大的精神也来自最基层的百姓。
不过,电影中还有这样几个镜头:老杨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听着荤曲,抽着烟,头倚墙壁,满腹心事;老杨的媳妇走后,老杨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从这里,顾家沟人又是最让人心疼的,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明晓自己的痛苦,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却同时要坚强乐观地活下去。
作为一个独立电影的受众,我对独立电影还有更大的希冀。在最后的讨论会中,大家多次谈到了一个问题:新闻联播在电影中的作用。有人觉得新颖大胆,有人觉得不好。实际上,将国家的风光与个人的黯淡进行对比,在独立电影中,很多都是用新闻联播来表现的,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方法。在我看来,这还不够大胆,还需要创新。在一个大众都去追逐感官享受、对社会的敏感度下降的时代,如果这种方法不能推陈出新,找到更加新颖的方式触动大众的心弦,可能这类电影很快就会被人遗忘。这似乎是对独立电影人苛求了,但是这就是消费时代的悲剧。当代中国真的需要这样的艺术家,有社会关怀,又有持续吸引观众的方法技术,这将是社会的一大幸事。
“《光棍儿》,一部反映中国农村老光棍儿“裤裆问题”的现实题材独立电影,以河北张家口市顾家沟村四个老光棍儿的性苦闷为主线,原生态地展示了北方农村鸡飞狗跳、看似荒诞却又无比自然的生活。”
这是导演郝杰的处女作。顾家沟是郝杰的家乡,他从小就跑在山沟里,蹲在古场边,看村里的谁家媳妇偷情被抓,听喝了酒的男人围坐在一起吹牛扯淡。
2008年,身为顾家沟村支书的郝杰爸爸,因故去世。郝杰急迫的觉得,要留下点什么东西,他要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
2010年,郝杰用千辛万苦争取来的30万元开始了拍摄。剧里的演员都是自己的老乡,谁都没签合同;台词原汁原味,充满粗话和俚语,大多由演员自由发挥。
虽然电影结构及剧情稍有粗糙 ,但这部电影展现出来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农村现状克制的体恤,让它在国际上赢得多项大奖。
<图片1>
电影一开头,是一个30s的长镜头:一个小男孩用棍子猛戳泥墙的缝,这一动作充满了强烈的性意味。
随后他边走边唱民谣
<图片2>
本片多次出现各类民谣、乡间戏曲。例如开头这首“舅母舅母你别搁扭(生气),不吃你的饭不喝你的酒,当天来了当天走(不给你添麻烦)”。
这曲民谣反映出农村的贫困和微妙的嫁娶支配关系,和我妈对过往穷日子的回忆惊人一致。在1980s的中部农村,大家都穷的揭不开锅,只有过年了才会割几斤猪肉,来客人后炒些荤菜端出来。客人也会体恤主人家的不容易,在吃菜时只会假意吃些配菜,大片肉都给主人留着。客人走后,家里大人再把荤菜都收起来,下次来客人再端出来吃,这样往复,直到肉都放的变了颜色。
而在电影拍摄的2009年,张家口市顾家沟村的黄口小儿,仍在唱着贫穷。
------------------------------------------------------------------------------------------------------------------------------------------
本片长92分钟,前25分钟都在介绍电影中的四位老光棍,梳理人物关系。
<图片3>
<图片5>
<图片6>
四个老光棍儿中的唯一同性恋。1942年,才12岁的六软被爹妈
老杨是这部戏的主角,1975年,正年轻的小杨,和村里的二丫头相爱,并且把二丫头肚子搞大了。但他是个放羊倌,穷的叮当响,二丫的爸妈死活不同意,来小杨家里闹,让他带二丫去堕胎。随后二丫头嫁人,成了村长媳妇,小杨变成了老杨,一直未娶。这几十年来,他仍然和二丫头保持着不正当关系。
而这个二丫也不简单。在身为村长老婆的同时,不仅和老杨保持着不正当关系,更雨露均沾,一并解决其他老光棍的裤裆需求。更神奇的是,老杨知道二丫的“公共情人”身份,其他老光棍也互相知情,但大家都心安理得,仿佛这是一件极其合情合理的事儿。
作为回报,这些老光棍会将自己的私房钱给二丫,让二丫供她的大儿子(建根)考大学用。
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过了一年时间,在距离北京仅仅200公里的张家口顾家沟村,农民们仍然过着和“现代文明”脱节的生活,青壮年都离开乡间田头,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少部分年轻人。在娱乐缺失、文明遮羞布失守的环境下,性问题作为原始生理最高的欢愉,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同样是性饥渴,农村里没有苍井空等各位传道受业的老师,“种子”的含义也仅仅只是春季播种的菜籽,光棍儿们的唯一消遣就是聚众聊天打屁,看草台班子唱荤戏。
-------------------------------------------------------------------------------------------------------------------------------------------
马尔库塞曾指出:“文明史起始于对各种欲望, 首先是对性欲的压制,各种欲望自由而充分的满足,同社会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由此可见,性和文明几乎是相对的。目前我们脑海里“性是羞耻且私密的”这一认识,起源于城市文明化进程中对规则和公共领域的强调,和对私欲的约束。但最主要的是,文革后,性作为权力和道德的显影剂和一种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严重禁锢。
而在农村,这种尚未被法理文明染指的礼俗社会,“性”和婚丧嫁娶、繁衍后代的距离更近。农民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与行事准则,“性”和放牛喂猪种菜一样,是必需品,是本能和欲望的释放,既无伤大雅,也小可怡情。
所以我们看到,二丫头同时和多名光棍儿保持不正当关系;话都说不清楚的梁大头还在找俏三他妈;老杨忍受不住寂寞买来被拐卖的四川妹并在新婚之夜强暴了她;在将四川妹让给俏三后去张家口市里嫖娼;老杨去六软家里躲避时差点被六软“透屁股”。。。。。
在这里,我无法用单纯的“好”和“坏”来评判这对性赤裸裸的追求和展示。当我们嫌弃乡里人的粗鄙之时,乡里人也瞧不起城里人的虚伪。这本无对错。
同样,我也不赞成赤裸谈“性”是苦难生活的折射和调剂这一论调。
喝着星巴克讨论着商场打折和出国旅游的城里人眼里所谓的苦难,不过是他们用扭曲了的现代化标准来衡量农村所产生的误解。这种标准认为,似乎没有用上马桶和淋浴头,不能去电影院看个电影,不能去逛书店喝咖啡思考人生,没有拿上iphone手机自拍发朋友圈,就是不幸福的人生。
借用豆瓣影评中一位网友(@乐飞为)的话:“他们和你是平等的,这就是生活,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惊喜,你有你的他有他的,生存法则!”
<图片10>
影片的第二部分,短短十分钟,展现了老杨卖瓜被地痞群殴;商人来村里收瓜,又被老杨代领的村民耍赖强卖两个矛盾。
这两个片段对比强烈,极具反讽意味,沉重的是小人物维护自己利益的艰难与忍气吞声的社会惯性,搞笑的是淳朴又狡黠的表演,是我心里全片的高潮。
夏天,西瓜成熟了。天不亮,老杨便拖着一车西瓜,走在汽车轰隆、大灯闪烁的马路上,去县城卖瓜。但是在卖瓜时被地痞欺压暴打。
回家后的老杨,静静躺在床上养伤,表情平静,和来探望的二丫头说话时,语气没有愤怒,没有绝望,也不曾看见反抗。仿佛是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事一般。看到这里老杨的反应,大多观众和我一样都会心生愤懑,没想到导演通过一句地方戏剧的唱辞(今天捉住活抽我的筋啊~我可不是省油的灯~),预示了下一节的翻转。
第二天,当四个老光棍儿坐在村口晒太阳闲谈时,又有瓜农开着卡车来收瓜了,并说村里有多少收多少。在收瓜途中,占据主场优势的村民们,不像前一日老杨进城被打那样没底气。收购商的挑剔惹恼村民,老杨一声令下,村民一拥而上围住想跑的收购商,准备动手强行卖瓜。
深谙耍赖之道的村民,让老人梁大头倒在车轱辘下,使车不能开走。走投无路的收购商只得认亏,不论大小残次,收下村里所有的西瓜。村民们得意地将所有的瓜往车上搬,“功臣”梁大头倒在车轱辘下,狡黠地吃着瓜。
------------------------------------------------------------------------------------------------------------------------------------------
这一节精彩在前后的反转。当你在为老杨(贴着“农民”、“弱者”的标签)被打而激愤时,第二天在老杨的地盘,他又成了作恶的人。导演没有拘囿于“同情受害者,批判恶人”这种非黑即白的的角度,因为片中孰善孰恶并没有一个明显界定,这让一些惯常站队,喜欢明辨价值观的观众不知所措。
电影引发了一个问题:生存着的蝼蚁,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尊严是否那么重要?
老杨和村民强卖西瓜,他显得彪悍、无理且得意。被打,他显得熟门熟路;欺负别人,他也显得驾轻就熟。对弱小的实利主义者而言,尊严并不重要,利益才是,能吃饱饭抽个烟睡个女人才是正经事。
这些村民,一辈子没有感受过物质的充裕、精神上的平等。于他而言,所谓生活就是,不是你来操别人,就是别人操你。行走江湖数十年吃过的亏,已经化成生活阅历刻进骨子里,他们甚至无需学习怎样做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生来就如此。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道,超脱老滑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最大的缺点是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杭衡。这种特质使人不去反抗,丧失行动能力。就像老杨被打后,躺在床上,并没有说一句要报复的话。他理所当然的接受更强势阶级的蹂躏,认为人生就是如此,并将自己的活动限制在消化道和生殖器等简单的生活需求上。
现在很流行说,要推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富强明主公正法治等口号,对于老杨这些人是奢侈的。挣扎生存的人认为,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
二丫的大儿子,经过复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几个老光棍儿的闲聊让老杨得出了“要娶个媳妇儿”的结论。于是他花6100块买来了个年轻的四川媳妇儿。
<图片13>
而乡亲们过来看热闹时,还没娶老婆的俏三,看上了这位水灵灵的姑娘。
<图片14>
令人惊异的是,俏三在家里闹的翻天覆,想要这个四川老婆,俏三他爸竟然顺着孩子的意思,一大早过来找老杨,二人讨论着该不该将这个老婆让给俏三,就跟讨论着今年收成不错一样自然。老杨拒绝了。
老杨去县城理发,带着四川老婆,让俏三开摩托载他们去,途中被拐卖的姑娘逃跑,被两个男人捉回来。
<图片15>
但是自此事件后,本来就不甘心的姑娘,看上了更加年轻力壮的俏三,她于是跑到俏三家不走了。
在村长等人的调解下,老杨终于同意将老婆让给俏三,并拿回自己的钱,转手交给了村长和二丫,让他们支付建根上大学的学费。
<图片17>
没有了老婆的老杨,无法排解性欲,于是到了张家口市,想嫖娼。
<图片18>
<图片19>
但是小姐欺负他是农村人,在将老杨骗进来之后,收了他80元却只愿意给他戴着手套手淫,老杨气愤不已,要求退钱。小姐叫来打手,老杨落荒而逃。
<图片20>
四川媳妇儿的父亲因病去世,俏三他们家不愿意让她回去探望。
走投无路的姑娘回来找老杨,跟他睡了一晚,换来回去路费。
<图片22>
俏三知道后,将老杨狠狠揍了一顿,老杨跑到六软家里避难。
<图片23>
在《新闻联播》的播报中,两个老光棍儿躺在床上,六软想和老杨发生关系,老杨没有生气,但拒绝了他。
老杨第二天和一位老人(不确定是不是四个光棍之一)聊到六软是同性恋,老人的话很直白又淡定。
<图片24>
------------------------------------------------------------------------------------------------------------------------------------------
影片的后半段主要讲了【老杨娶来被拐卖的媳妇儿】、【俏三将拐卖媳妇儿要走】、【老杨去城里嫖娼被骗】、【拐卖媳妇儿用身体在老杨那里换来了逃走路费】、【六软要和老杨搞基被拒】六件事。
每一件事,都是对观影者道德底线的挑战。在这里,我无意为导演展示的河北农村中落后、愚昧又骇人的思想平反,但是在观影之中,我能够明确地感受到,那些放在城市中不合理的事,却能自然发生在农村。农村有它自成一派的道德观。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疏远近为主轴的,是一种差序格局。
和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我国乡土的“差序格局”,容易产生私人道德。也即特殊主义论理——道德依据所施加的对象和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每一束私人关系都附着着道德要素。所以,乡土的社会找不出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所有的道德标准也都逃不出差序人伦的掣肘。
这,恰好是城市与农村两个并不完全分离的道德圈的成因。
导演郝杰在采访中说道,电影中的事,在他长大的农村很常见,小时候并未觉得有何不妥,长大后才知道,有很多都是触犯人伦的。而电影已经选择最隐晦的角度来表现了。
——“真正的光棍儿是一个现象,是中国北方农村的普遍状态,我拍的都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我的新戏就关于二人台嘛,像内蒙那边,唱二人台很有名的,眼珠子都被抠出来了。就是因为女人少,都在抢一个女人,他老婆要跟着他,人家不愿意,哥几个按着他,直接用改锥把眼珠子抠出来了。现在就瞎着唱,很有名的。”——from郝杰采访
---------------------------------------------------------------------------------------------------------------------------------------------
《光棍儿》这部电影,粗糙、露骨,缺少艺术美感,这是它的缺点。
他可能不是一部观众愿意看到的电影,我毫不怀疑如果上映的话,票房有多么惨淡。你看,既不粗俗也不赤裸但至少真诚的《百鸟朝凤》,都得靠“下跪”来挽救票房。
它披着方言、荒诞情节赋予的喜剧色彩,讲了一个个悲剧故事。导演没有直接进行评判,他只呈现,我喜欢这种坦然的态度。开头和结尾,两段对ZF的讽刺,做的巧妙而含蓄。
我们需要这样真实的电影。
更需要放这种电影的平台。
记得很久以前,阿光跟我讲过他家乡的征地,然后顺带说起农村的男女关系。当时互联网上大概木子美、换偶事件沸沸扬扬,阿光说奇怪有什么稀罕,在他们村里,婚后所谓的“出轨”是太常见的事,不分男女,并没有那么多道德禁忌。
后来看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已经够生猛鲜活,没想到现在有人拍出更生猛鲜活的电影。
《光棍儿》成本只有30万,编剧是29岁导演加上他的爹娘。拍的就是他老家的村庄。四个老光棍儿,各有各落单的原因,老杨是因为穷,“瓦都盖不住屁股”,六软是同性恋,喜欢男人,还有两个是年轻时太风流,一个当着老婆的面骚扰小姨子,被打出家门了,另一个调戏姑娘太忘情被打谷机切掉一只手。四个光棍儿成日坐在土坡上、山岗子上晒太阳,闲扯也讨论自己的后路,这四个人呆坐的场景一再出现,也像是《云之南》导演阿格兰德说的——古希腊戏剧的唱诗班效应——串起整个村庄的人际网。
光棍儿们参与分享村庄的性资源(此处并非把女性物化,对于女人来说,村里的男人同样也是她们的性资源),比如老杨年轻时的相好后来嫁给了村长,村长不在的时候她就来暖老杨的被窝,老杨上城里卖瓜被人打了,也要靠村长老婆来给他一点点温存慰藉。老杨存着的钱,交给村长老婆供村长的儿子读大学,也指望日后出息了,这孩子也能养他的老。
其他光棍儿认为老杨不实际,作为别人家庭的编外份子,到底不牢靠,等完全丧失劳动力以后还是老无所依的结果。他们劝老杨,能找还是找个伴儿。于是老杨从人贩子手里买了个年轻四川媳妇,不想这媳妇死活不肯跟他过,跟定了村里年轻力壮的俏三,老杨打架也打不过,讲理也讲不赢,只好受了俏三的六千块钱,再把媳妇倒手卖给他。
拿到六千块钱,老杨立马交给了村长,“给你孩子读书吧,放我手里也搁不住了……”村长老婆乐滋滋喜上眉梢。
整部电影,说的都是性,一切的生产生活规律盲动,围绕着性的匮乏,性的愉悦,性的焦灼。农村的戏台上,雪花乱飞的黑白电视里,艺人一段儿儿唱荤曲,大约也是二人转的一种?老杨丢了老婆,独卧在破落泥房的炕上,听荤曲解闷,曲子里大唱“光棍儿好,养儿育女多烦恼”。
但厉害的是,它几乎以“性”辐射了农村生存图景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城乡关系,底层的狡黠。
有一个扫过村庄的全景镜头,令人落泪。距离北京150公里的贫穷,如此直观,刺目,惊心。
电影惟一一次在影院大屏幕的放映,结束后年轻的导演上台,头发用摩丝抹得花里胡哨,讲话也有点年轻气盛的狂傲,很有意思。散场后一群女观众围住他,也有人拿手机拍照。后来看他把人群外的几个青年人招呼到海报前面,合影留念,说:是村里在北京打工的朋友。
《光棍儿》是一部主流院线以外的独立电影,小制作、80后导演、一帮非职业演员。无论你是在简陋的观影环境中看到它,还是无意中接受了流出版的粗糙画质,这都注定了一个事实,你必须接受和原谅它的不完整。这个不完整可能是指导演的初出茅庐,也可能是指表现意图和观众期望的不同步,但即便如此,略带青涩的《光棍儿》依然是饶有趣味的新人新作,一道让人好奇跟惊叹的乡村风景线,一出原汁原味的方言美学表演。影片不是常人印象中的地下电影,警察妓女小偷,甚至可以说,它有商业元素的亮点。只是目前大导演的艺术片尚无法自给自足,这般小片子更不会被院线所接纳。
《光棍儿》涉及了现代城市化的影响介入,可在偏僻的农村,它还是维持着旧有的体系。故事的切入点不是家族,不是自传体,而是男女关系。当男女配给关系处于严重不对等,这就出现了片中的老光棍们,而他们又个个有故事。令人佩服的一点还包括,导演郝杰是带着一腔热爱去拍摄家乡的,决然不是旁观者的猎奇和道听途说,也不畏惧别人批评说有意丑化。
尽管私下有开玩笑,《光棍儿》倒可以唤作“三俗电影”,但也确信一些保守观众会不愿接受,发自内心去抗拒这样一部电影,然而《光棍儿》所展现的原生态平衡和自给自足的两性交流体系,堪称在新农村题材电影里前所未有。今村昌平发自感慨说,性就是人生啊。某种意义上,《光棍儿》与他作品有共通之处。回想以压抑著称的第五代导演作品,同样是性欲疏导出了问题,他们就主动回避了正常人的真实一面,比如幽默,比如日常,总是不可避免地国仇家恨,苦大仇深起来。而在《光棍儿》里,性可以表现为简单的床板运动,也是光棍儿之间的闲侃,更是那些哼唱起来的低俗小调。即便是一般沦为噱头的同性恋,出现在片里,那就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笑点。【南都娱乐周刊】
感谢马大、觉大、恩来以及CIFF
在北方,离北京150公里的顾家沟,有四个当地村里的老光棍。一个是因为年轻时家里穷,娶不上媳妇,单身至今,现已步入老年。一个是同性恋,虽然小时候就娶了 童养媳,但不愿同床。。。一生只能压抑自己。一个因为年轻时候打小姨子的主意,导致拜过堂的媳妇带着小姨子就这么永远的走了。一个因为在干活的时候和女人调情,被打谷机绞断了左手,成了残废。一个穷人,一个同性恋,一个被遗弃的单身汉,一个残疾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年已老迈的单身光棍身份。
光棍最期望的是什么。。温存和性,这成为他们在那个贫瘠地方的生活下去可以聊天的谈资,也许是他们夜里盖上被子唯一的念想。
一个中年妇女,她是村长的媳妇,和一个老光棍,老杨,从年轻时就一直有着所谓“婚外恋”的关系,时常在老杨家,或者在田野里,换取一些双方生理很情感上的需要,同时也借老杨筹措一些儿子上大学的费用。
一个借用买卖媳妇的手段来榨取钱财的年轻妇女,自愿被老杨以六千元买来,后来又投村里一个年轻人的怀抱,到最后以父亲去世为由,又来通过性榨取老杨的钱财,害的老杨被女人现在的老公打的头破血流。
在老杨被打后,躲去同村同时老光棍的六软家里,发现六软是个同性恋,对他又抠又摸,还差点被爆了菊花
而年轻时候因为调情而出事故的梁大头,时不时来到年轻时的请人家,获取一些暂时的温情,冒着被情人儿子痛打的危险。。。
大多数时候,他们四个是坐在田间地头,看着夕阳,互相打趣,说些年轻时候和女人相关的故事
言语中,我感觉不到丝毫的幽默,虽然他们漫不经心的语气表情和当下的荤笑话显得很适宜,但能感觉到的只有苦涩,悲哀。
村里的唯一一个有些姿色的村长媳妇,成了徘徊于众多老光棍之间的宠儿。光棍们获取性的需要,女人获取钱财的需要。陡然间,来了一个被自愿卖来的年轻妇女,平衡被打破了。老杨想要,年轻的俏三也想要。在年轻妇女走后,村长媳妇才找回了往日的优越感。
有人问我为什么看非诚勿扰,我说很真实。真实,因为它把男人和女人的欲望和虚伪表现的如此直观,把社会现实表现的如此明了。现实就是女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资源,特别是有些姿色的女人(不能说漂亮,漂亮是仁者见仁的事),成为了一种按照原始秩序被分配和自我分配的一种资源。什么是原始秩序,就象狮群,大猩猩群一样,总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划分。一个贪官可以有几十个情妇,一个社会底层的底层的农民,一辈子打光棍。农村的要嫁给县里的,县里的要嫁给城里的,城里的要嫁给国外的,即使不能“越级”,也要嫁给同级里被认可为最好的。
而获取这种社会资源成为很多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如果问社会底层,中产阶级,或者大多数人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时候什么。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娶个漂亮贤惠的媳妇。女人成为社会资源中最激励人心的刺激。而女人自己也在积极的自我分配着。嫁给自以为的上层阶级成为一种委婉美好的借口。受不了一辈子的穷,要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为老去的父母创造一个好的养老环境,等等,都掩饰不了个人的欲望。如果父母的期望是不想你结婚,你就不会结婚呢?如果他们只是期望你生活的幸福呢?是不是个人在幸福的定义上加上了自己欲望的符号呢,这种幸福一定要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孝心不是欲望的借口。在追逐欲望的同时,在放弃自我的同时,自己的人性也就一点一点泯灭了。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只感觉生活中除了空虚就是无聊的原因。不管女性还是男性,都不应是社会的资源,文化的资源,而是价值的创造者。
农村的人们,他们用赤裸裸的行动和语言,放大了社会里种种问题,显得那样自然,无拘无束。性,成为了一个原始但积极的生活动力。男人为了性出去打工,攒钱,女人为了性,积极美化自己,抬高价值,然后就达成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资源的获取方式只有交换,当人性沦为资源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只有交换,性也就成为了交换的核心。性,似乎成了这个小村庄一直以来运转下去的动力,在大部分社会中,同一种方式,换了语言于暗号,换了交换的条件和形式。可性,依旧是资源,已久是资源交换的核心。
很欣赏导演没有带有任何价值判断的眼光去拍这部影片,从而留有更多的余地给他人予以价值思考。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去关注看似跟我们不相干的群体。这个世界有70多亿人口。但每个群体都占有一部分人口。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其他群里,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我们认识的那几十个,几百个人,仅此而已。世界之大,便跟你我毫无关系。那么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只存在于媒体之中。你的世界永远局限在你自己当中,你所考虑的所有事,人,都是跟自己利益相关当,其他的事,无暇顾及,这样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很多时候听别人说这句话,总是喜欢形容那些看似奇怪的人。可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因为你们所考虑的,所能看到的,都只有跟自己利益相关的人或事。
今年让我最乐的独立电影
好透!英文字幕翻译的好,也比不上原生态的方言有穿透力。独立电影玩的就是跟主流不一样,我觉得故事不强、画面不强、但是有社会穿透力的部分强一下就足以说是好片。
片名应该叫 谁是你爸爸
就算它的转场以及视听语言上试图流畅的方法是多么幼稚,也掩盖不了真实与乡土的生猛。荤段子/方言/粗口只是让其真实化的一种手段,没有人文关怀以及触及社会现实的精神不可能这么有力量。
结尾很巧妙。当你看的快烦了的时候,马上就结束了
谁他妈说的这是喜剧?!
老杨整一个张家口高仓健
乡村《十日谈》,果然,名不虚传!
耍花头的电影一律差评,包邮都没用。
一部生猛的原生态电影,没有刻意的雕琢,导演以冷静的镜头语言,不带道德立场的态度记录了一个原始性需求的世界。对中国人而言,无论是俚语里的脏话不断还是村民那种动物性交配性质的性需求应该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导演像很多新人一样也还显得原生态,有点想到哪里拍哪里,好在真实的力量很动人。★★★
这是一部带着葫芦屯气质的影片,建议李铁根以及其他村民统一学习。荤段子与方言粗口下其实是对生活的无限接近。同是小成本,显然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虽然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录音效果一般,几处回忆处理的也不好。但原生的东西总是很亲切,嬉闹之后也有对深层的关注。口味比较重,慎看吧!
真实,震撼。一切都是外衣,脱下来都是那么点儿事
完胜張藝謀。
原生态健康品,告诉你了,撸管是不能解决问题滴,边看新闻联播边搞基才是正经事
触目惊心呢!国产电影里真是不可多得:由于村子男女比例失调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几个农村老光棍最终选择了互相取暖!原生态的表演和极富喜感的情节让人大跌眼镜!敢于大胆直接揭开这个问题放到台面上来说,真想对导演竖起大拇指!
一个小孩拿着一根木棍对着一个墙缝不断地捅,电影刚开场的小趣味即打动我
原生态电影,贯穿全片的是性,涉及到很多禁忌,粗口、卖淫、拐卖妇女、同性恋等。有喜剧的品相但实际并不欢乐,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困下,性成为唯一的生命力符号,前史的交代更加重了晚景的悲凉。有《盲山》的影子但更加极端。这未必是中国电影需要的电影,但这种真实的力量是中国电影长期以来缺乏的
这故事发生在21世纪。
这是一部柔情似水的片子
三十万能拍这样子,已经是很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