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之恋》:原作平静自然又暗潮涌动,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底层小人物混沌人生中一段明亮深刻的觉醒拍得惊心动魄,更难能可贵的是,原作在窄小的犹如水洼的一隅,折射出日本社会在经济泡沫之后,垮掉的一代和颓丧文化盛行的内层肌理。周遭遍是泥泞,一颗嫩芽却茁壮而发。
《热辣滚烫》:作为翻拍,先说最喜欢的三点,也是我给三星的原因:其一是那段意象浓烈的风雨交加之夜,那是杜乐莹的蜕变之夜,涅槃之夜,旧我已死,新我重生;其二是结尾比赛时,一段接近一个回合的一镜到底的挨揍长镜头,既考验调度又考验演员的付出,贾玲扛了下来;其三就是整部影片的技法,那就是没有技法,唯有真诚,真诚成了唯一的技法,对于普通观众来讲,也不懂多少电影言语,能看到你在认真做这件事,付出了真心,也触动了我的情感,便足够了。
再说感觉蹩脚的几点:
其一:女主的成长环境由原著的“底层泥泞”变成了“全员恶人”,原著描绘是底层的浮世绘,人物百态却符合逻辑,因而更具有“现实主义”力量,《热辣滚烫》做了抽象化处理,试图尖锐矛盾和增加笑料,却拔离了现实土壤,背景虚化缥缈;
其二:打拳赢一次的动机不足,原著有着拳击在心里埋下种子发芽茁壮到势不可挡的清晰脉络,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劳动)场所练拳的场景,已经将打拳融进了生活,成了宣泄方式,《热辣》里最初就是因恋爱脑去办卡打拳,在整个练拳过程中也都是粉红色的回忆,打拳在觉醒前未融进骨髓,一夜觉醒,减肥变瘦的决心是有的,打拳的念想牵强,虽然宣传海报乱飞。
其三:影片意义的直白表露,甚至是过剩表露。怕观众看不懂“虽败犹荣”,在影片的结尾甚至花絮反复明着强调“我赢了”,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自我感动”的地方。如果项羽复活了,在乌江边天天喊“我虽败犹荣”,那大家倒是感觉这个人挺无趣的,电影嘛,可以亲民,但一定要有“隐”的艺术,一定要尝试更高级一些的表达。
无论是《百元之恋》还是《热辣滚烫》,故事逻辑我是喜欢的,特别是第一次看《百元》时便触动非常,我想它们大概是想讲这样一个故事:我和我糟糕的人生苟且日久,直到某一天受到刺激的我突然觉醒暴走,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想给糟糕的生活一顿胖揍,却不料仍是被按地摩擦,但我已经向它挥出重拳,哪怕只有寥寥几拳击中,却足以令它对我心生敬畏,不再敢如往日一般欺辱于我。
—— —— —— —— ——
补充:我觉得贾玲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作为转型过来做导演的“外行”导演,她目前拍摄的两部电影,都成功的做到了让观众关注的焦点从“戏内”走到了“戏外”,从“电影院”延伸到了“电影院外”。也就是说她成功的避开了在电影技法上、叙事上或者结构上与其他专业人士的短兵相见(虽然她也有意在学习和提高中),她成功的将观众引到了她的“主场”——即她新人导演的“真诚”和女性导演的“细腻”,用“魂”来照观众,这就厉害了,观众一看一个不吱声。《你好,李焕英》平平无奇冗长的前半段,结尾突然拿出“母爱”反转,进行降维打击,最后大家在电影院哭的已经不是李焕英,而是自己的母亲了,脑海中放的已经不是电影,而是观众自己的回忆了;《热辣滚烫》,一部励志逆袭题材,可没上映前,贾玲已经将这部电影真诚与否挂靠在了自己减肥成功与否上,观众进电影院前的潜意识是“只要她真瘦了,那么这张电影票就值了”,至于电影技法本身上的得失已退而求其次了。很少见哪个导演戏里戏外跟自己的“戏”绑的这么紧密的,她不像是在“创作”她的电影,更像是在“生产-分娩”她的电影!这里面可能有作为新手导演的生涩,可能有女性导演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也可能有观众和她本身都未发觉却已悄然形成的一种“贾式风格”。
在经历了味如爵蜡的“假热闹假开心”的春晚之后,社会大众渴望在电影荧幕上,在网络空间上重新找寻一份“真”,可以是开怀的笑,也可以是酣畅的哭。“贾式电影”能否再次迎合期冀,取得“商业上的”和“社会话题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平心观之。
开场10分钟就看得人有点生理不适。。。光看开头从啃老到出轨什么乱七八糟的人物背景设计就让人感到三观不合的难受,冲着后面人物转变往下看,后面看到的只有笑点设计莫名其妙,人物行为逻辑牵强,低俗屎尿屁笑话是一个没落,全片笑点离奇得让正常观众笑不出来,喜剧电影让你拍成了恶搞小品
你说春节档电影博观众一笑就行了,但你博一笑好歹也博得三观正常吧,别这么恶心人行不行
看了一下评价
一群人搞男女对立有点莫名其妙了
有人说说看这部电影就是支持女性、支持女导演,展现女性自我觉醒过程的。。这片子里面正常女的都没有几个,你说这是展现女性自我真的让人崩溃
男性角色也没几个正常人,半斤对八两。都不知道评论区一堆性别对立哪里来的。。。。
贾玲本人的努力和演绎我不评价,她真诚确实真诚,但这电影我是真欣赏不来
编辑:ip江西也有人骂?还有人说我是男的然后就开骂?
……我该不该说,我是女的。。
针对这条评论的回复……
转发里的
我懂杜乐莹。
很多人不懂,一个力量如此悬殊、注定败局的故事,有什么好拍的?
他们更加不懂为什么杜乐莹一直坚持说自己已经赢了,这打得三个回合,硬是没一个回合是赢的啊,每一回都是要紧牙关、口吐鲜血撑下来的。
我知道好多人都在等反转和逆袭(即使在被重拳出击打得体无完肤的第二回合之后),等一个杜乐莹的出奇制胜,等一个热血沸腾的奇迹出现,以完成所谓的人物角色成长弧光的完整性,尤其是前面细节一直在铺垫的她的左拳很厉害。
毕竟,没有结果的成长,在我们眼里一文不值。
事实上导演也给了回应、甚至制造了所谓的高光时刻,但眼瞧着扳回一局的胜利已经近在眼前了,观众却马上就被啪啪啪打脸了:
杜乐莹挥出的拳头还没有落下,被“全力一击”的对手的头就已经重新抬起(或者甚至从未必打下),随之而来的是一记更为猛烈的回击,直打得她措手不及。
准确来说,是打得观众措手不及。打不过啊,根本打不过,观众被彻底打懵了:
这是要干嘛?难道就这样一直挨打到最后?难道前面的艰苦训练换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即使瘦出腹肌三头肌也换不来一次体面的胜利?前面所承受的那些羞辱又该如何清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努力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知不觉间,我们对生活和成长的定义,已经狭窄到成功二字,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标准、他人眼光中的体面的胜利。
所谓的扳回一城的人生,也只不过是在人前争点脸面的代名词而已。
我们所孜孜追求的自己人生的意义,最后的落脚点竟然是他人。
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吧。
正是因为带着这样的人生视角,才让我们觉得《热辣滚烫》的故事索然无味吧。
但凡我们能够摆脱他人的眼光,真正地独立地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们都能够从当下、在纯粹的努力当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热辣滚烫》的落脚点就在这里:当下的、纯粹的努力本身的探讨。
何之为纯粹的努力?不看重结果的努力。
很多人会说,不求结果?那所有人不得像忙头苍蝇一样,努力还有意义吗?这是虚无主义吧。
努力的意义,100%系于未来的结果之中。
大部分寻求生命意义之人就在这里迷失了,他们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一是混淆了方向和结果的概念。错把对方向的坚持,变成了对结果的执着。
努力的方向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审视内心,寻找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这是引导我们前进的明灯,但很多人却常常把人生的方向错误地过于具体地量化为某种指标某种具体的结果,比如我们要在什么年龄做到什么事情,比如我们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比如我们要赢得一场比赛(就像我们期待杜乐莹一样)等等。
这种混淆,很多时候和个体过分让渡人生掌控权的心态糅合在一起的。我们把他人期待当作自己的期待,他人的要求当作自我要求,他人变成了我们人生意义的标尺。
但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二是没把握好追求结果和坚持努力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过于执着所谓的具体的结果,是因为结果只是一个点,我们不能够将人生的所有意义都浓缩在某个时刻的点上,它既没有这样的持久力,也没有这样深度的影响力。
极端点说,我们都是会死的,到头来都是白骨一副,执着这个生死两茫茫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人生的意义放在过程上、放在当下,我们才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努力本身的重要性和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劝戒人们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当下最重要的,过程最重要,过去与将来都不重要。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大部分人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所以,杜乐莹说自己赢了,因为她看到了当下努力和做出改变的重要性和意义,而我们却只看到一个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结果。
我很喜欢第二回合,虽然三场都很好,但第二回合是拍得真的很好,360度环绕拍摄,镜头、配乐、表演、场面调度和节奏配合得刚刚好,一场必输的格斗对打,我却看出了热血,因为即使杜乐莹节节败退中,但却充满着生命力和力量感,而这种生命力和力量感,只能来源于一个人与当下的紧紧连接。
杜乐莹追求的不是要打赢对方,她追求的是坚持,不是坚持不要输,而是坚持感受当下对人生的对抗,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人生的最大和全部意义。
结果?早就不重要了,因为她输得起。
这是一部后劲十足的电影。足到让我在看后5小时的深夜里辗转难眠,于是我决定记录下我的感受。
我看到的是一个徘徊在家庭和社会边缘,懦弱胆小的回避型人格,自我救赎的道路。
故事的前半段,用惊人的长笔墨描绘了主人公乐萤“被嫌弃的一生”。肥胖油腻的躯壳,怯懦的轻声,只是她不被喜爱的人生形象。
这绝不是一段讨喜的经历。因此也成为许多人诟病这部电影“丧”和女主“恋爱脑”的原因。
但看完整部电影再回头审视,这段经历非常值得保留,因为它恰恰是最能体现一个人触底反弹,实现人格蜕变的全过程。
电影里剧情转折点,也是最让我震颤的一个长镜头:以一个看客视角的大远景,见一肥胖女人,在漆黑夜里只身一人,步步走上四层楼的楼梯。
每向上一层,风雨骤起。再往上,风雨愈大。再往上,灯亮灯暗。
最终,只她廉租房灯亮起,像微弱的烛火在风雨中闪烁,直到天亮。
你不知道她在夜里想了什么,做了什么。但是天亮了,她决定去打拳击。
因为她想赢一次。
在电影励志的后半段里,减肥,只是一个表现乐萤人格锐变的外化体现。
电影没有过多笔墨描绘她的心态转变,就像你突然发现,身边一个不起眼的胖子突然减肥了?去打拳击比赛了?
在台下看着她被打得落花流水,依然咬牙迎战时,你发现你能看见她了。
一个原本模糊不清的人,长出了新的血肉,有了坚硬的外壳,生动具体。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没人在意的角落里,她的确死过一次。一个热辣滚烫的灵魂,咬着牙拼了命突破了旧躯壳,达成了新生。
我想,看完这部电影,在我今后每一个咬着牙抱着自己哭的时刻,我也会想起乐萤。我会朝着她的方向,努力走。
这就是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我诚恳地推荐给你。
我要开麦了(;一_一) 首先贾玲你不会做导演就不要做,不是什么行业都是可以分一杯羹的OK。看这部前本来就不指望贾玲能有相对较好的审美与镜头语言,但实际看完发现整部电影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把握不清,(可是大姐你连剧本都是照搬)的整部电影两个小时看完感觉只有一小时。这种“轻盈感”实则是把握不到重点导致的。中间乐莹减肥逆袭片段的镜头语言也真是极其糟糕,好像是一部小作坊剪辑出来的。把大屏幕强行剪切成好几片真得很[裂开]看得都想感叹郭敬明在小时代四结尾扣图式的一镜到底至少是可以入眼的。 其次演技真得也别指望,张小斐你是金鸡影后怎么演成这样啊。真要被人笑死了(水后实锤)贾玲的演技真得是二次元一样的,毫无层次可言。在影院里看到贾玲唯一的哭戏,就是她对着镜子哭,天哪我当时真得想[裂开]打人。你有时候看得都会怀疑我朝是不是出不了好演员,还是好演员都被你们埋没了。反而是这种演员生涯比某些人的成分还杂的拼盘式演员在各种院线辣你的眼睛。。(看完感觉去年 易烊干玺骂凶了) 最后我认为这部片子最最最糟糕甚至是恶心的点是有这么多观众是因为贾玲作为现在市场上很少的女导演而期待她的作品。而她实则拍成了女性背刺女性大赏,被女性出轨,还说不想被认为是小三。姐姐婚内出轨孩子不是爸爸的。被女性亲戚利用。甚至你可以看到中国导演及其晦涩的抓床单式对性的演绎。你可以拍,但吃相别太难看了。而放眼2023年女性导演带来的作品则是格蕾塔以解构主义打造芭比乐园重塑女权主义的《芭比》,茹斯汀以身份转换展现女性困境的《坠落的审批》。但是贾玲做到了在不用对比就可以感受到其浅尝即止的作品,一部宣发占了七成的作品给中国的观众在大年初一一场如坐针毡的体验。。。。
最后感叹为什么《送你一朵小红花》已经作为别的电影的ost可以再次出现在这部电影中。是中国市场现在连作电影配乐的耐心都没了吗?
如果你仅仅只是想被贾玲的减肥效果所震撼,或被中国鸡汤说教式励志语录所感动的,那这部电影你可以去看。但如果你真的是想看一部完整电影的,我劝你止步 。因为贾玲把自己所有的耐心与努力都集齐在了她的减肥逆袭中与漫天遍地的宣发之中。而对电影的耐心早已消耗至尽了
在铺天盖地营销宣传之下,这一部《热辣滚烫》成功成为了春节档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性作品。无论在社交媒体又或是电影预告,我们都可以轻轻松松地总结出两个主题“贾玲瘦了100斤”“女导演”。这两点又恰好正中“容貌焦虑”与“女权主义”这个时代性话题。所以不出所料这部电影成了爆款。但这两者存在的本身就是矛盾的。
无论男性又或是生理意义上女性,都在这里被安置在了一个非常明显,且导演刻意为之的“胖”“瘦”审美对立上,仿佛在影片观看之前就强迫观众去认同这样一个,通过资产阶级审美塑造营造出的“瘦”审美形象。这在本质上是极度反女性主义的。男性,但尤其是女性(她们承担着整个社会的审美符号责任)都被这样一个资产阶级塑造的审美枷锁所笼罩着,终其一生都要被进行美学上的剥削,如变“美”“变“瘦”“变飒”变“帅”,尤其是后两点,成了这部电影中我们所聚焦的贾玲她所背负上的符号。
在这样一个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审美架构里,贾玲则是走火入魔,可谓将自己承受的一切现实的本体论痛苦都抛掷给每一位观众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颓废,妄图轻生,遭遇本体论种种迫害的胖贾玲,在经过了所谓的“变化”之后成了一个大他者所认同的一个贾玲,并在片中无数凝视镜子的场面中带给了观众一种令人不适的自反性攻击,她并没有赢,她恰恰输了,她跪倒在大他者,男权审美符号前面,并塑造出了一个所谓“更好的贾玲”,整部电影就是她,贾玲,自己面对这类所谓的“赢”在现实中的不稳固与空虚,于是塑造出了一个浪漫化的故事,仿佛想让所有人都去认同她这种转变,她这样就真的能认为自己改变了,并在形式上也填补了自己那本没收到的“赢”。
结尾,那更是令人感到无比心寒,首先是那给那个胖贾玲贴上的“好人”标签,仿佛这样一做就能无视导演前面整整一个半小时那对胖的残酷塑造,假惺惺的令人不适,这更是缘由90年代影像的影响,这带到了现代中国电影中。90年代是发自内心的十年,多有事情必须被经历过,所有东西必须被解释,是《低俗小说》获得了戛纳,而不是《红》。带着这样的创作态度,最后营造出的便是一个个现实主义幻梦“她减肥成功了,她赢了,我也要赢一次”。
最牛的是贾玲的男主完全真实地还原了我身边的(部分)男性形象,街边小便,喜欢贬低女性来维护自尊,只睡不负责走肾不走心,爹味儿拉满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实则一拳就倒,满口梦想实则见钱眼开,非常成功的男主形象,这才是不悬浮的、真实的中国电影
拳赛之前的长镜头很燃,一镜到底展现乐莹面对生活重塑的斗志,犹如独行的猛兽,相击的拳套击碎了过去的一切。
值得给努力的人五颗星!
看点真的只有贾玲减肥
原版和减肥无关,贝尔德莱托张家辉为角色减肥没搞大型真人营销,预告照片不敢放就是要制造到底有没有减肥成功的话题,利用观众好奇心到影院解密。减肥让观众买单,虚假励志消费大众,但总有狗吃完使还说使香,提醒它还咬人一口。映前保密做得好映后大面直播,说不发减肥后预告不想引起焦虑,片中3分减肥MV片尾5分减肥日记,再剪个纪录片呗,怕是钱眼已经烂了。女性困境没拍出来,表演上没有人物的颓废只有情绪的虚弱,让亿万暴发户演确实很难。减肥洗脑观众,但减肥并不能改变吃相,谁也没有百万团队减肥,减肥也抵挡不了生活暴击。现实主义翻拍成兴奋剂商业片,各路财神赚的盆满钵满,评论区在打性别战,别人提电影环境资本运作某些人无故歪楼女拳,不知道触碰了你们ABCEFGHJKLNPQRTUVXYZ哪个点,女性观众胜利不是女权主义胜利
看的我热血沸腾,最大的感触是乐莹最后终于学会了拒绝,可能只有讨好型人格能懂,乐莹说出那句“我不喜欢吃牛蛙”是多大的勇敢
看到那么多迫不及待的一星就知道某些群体对电影圈出个优秀女导演有多破防了。差评多少钱一条啊?赚钱带带我呗ps:姐的背肌腹肌二头肌绝美!beautiful!一拳打爆酸鸡黑子键盘侠的头!
贾玲从过度肥胖的体型练到拳击手的体型,期间从来没有出席过任何活动没有买过任何营销,只发了一条长微博公布定档时间表达心路历程,全网就他爹的开始疯狂辱骂说她拿减肥当噱头骗票房。说真的我还真没见她拿减肥作营销的通稿,铺天盖地都是骂她的抵制她电影的通稿。为什么这几年电影行业女性导演纷纷崭露头角,中国电影业寒冬这几年你们b男导演逃得一个比一个快,怎么现在回春了又开始搞一些见不得人的下作手段蝗虫过境般回来继续挤占资源?美容美发行业是这样,美甲行业也要这样,所有行业全他爹的是这样,男的资源占尽还天天破防,别太可怜了。
电影最后贾玲减肥的花絮比电影好看,以及为什么贾玲在电影里全程讲话都有气无力的样子
和上一部作品一样充满了商业上的算计和创作上的笨拙,但贾玲当导演最大的必杀技就是豁出去用自己的真诚去换钞票,可恨的是她这次又做到了,有些人怕是要气死了。
成功的明星电影而非电影,从热搜词条上也可见一斑。总的来说是贾玲个人魅力大于剧作本身。前半段讲女主受到现实打击的时候充满各种经典性别刻板印象的小品,不懂为什么要刻画一堆女学员围着男教练尖叫,不懂为什么要搞什么姐妹阋墙,明明有更妥当的叙述方式但好像编剧习以为常用最偷懒的笑料作为剧情推动,我作为观众感到非常不适。但不可以否认的是看到后半段贾玲脱胎换骨动作敏捷出现在格斗场的时候,还是非常感动,结尾也没有狗血地走向瘦身成功就谈恋爱,而是和曾经的心上人之间来了个人生境遇的对换和比较,然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在黑夜中一拳一步地走向未来。万幸万幸,女性个人奋斗的主题还是立住了。
大家对女性导演真的充满了恶意,减肥这个事情阿米尔汗没有宣传过没有上过热搜吗?独独对贾玲这么刻薄。真可悲。
承认女性的优秀会要了很多男性的命
评论区充满男凝和戾气及双标。1、从宣发角度说:贾玲营销为角色减肥没有问题,封神上映期间铺天盖地营销质子团为角色塑形就能获得一致好评,怎么贾玲为角色减肥就要被群嘲?2、从改编角度说:骂她没有原创力的,我问你,贾玲翻拍的日影,封神也是翻拍的IP吧,很多电影也是翻拍吧?要骂都得一起骂吧,是看导演还是看性别下菜碟吗?3、当我问出这两个问题时,他们又开始跟你谈电影内容本身了,闪躲的多及时,根本做不到有一说一的理性。无差别攻击,这就是双标,导演圈子是男性的天下他们看不上女导演,从里到外的双标。
我去,真没想到贾玲成假玲了,如假包换,真诚是真诚,但挺割裂“吓人”的。(1月4日 210斤-11月24日 117斤)没想到终于碰上了一次“货物对版”的院线电影,《热辣滚烫》宣发和电影几近一致了,不过也没想到这辈子减重也可以成为宣发卖点挣到钱。如此推断那张小斐增重至200斤岂不是也会票房大爆。贾玲利用自己的社会形象作为影片卖点和视觉焦点,除了“为了赢一次”的核心命题,更是见证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自己的“逆袭”“减重”之旅。很好奇下片后贾玲和宣发会不会提“改编”《百元之恋》的事儿,为什么带引号呢……几乎60%都可以用翻拍来形容。小到人物设定,大到情节拐点,几乎一模一样。强烈建议影迷朋友们顺带一看《百元之恋》,在经典原作与本土改编的互文中看《热辣滚烫》会更有趣味。
天啊这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评论区前排一星的点开清一色蓝色性别小标签,到底是谁在破防啊
最后倒地闪回的那一段真是全片败笔!!人是为了梦想而努力,不是因为周围所有人都是坏人!3min让电影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工具人,落脚点突然变得让人像吞了苍蝇,真不该啊!
她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根本不是说她瘦了这个事,是告诉你,无论你这个人活的有多烂、多失败、多差劲,只要你找到一件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一直做、专注做、拼了命地做下去,你会赢的,哪怕就一次。
看完想大喊:姐!
本片最大的成功是女主练了拳击后没有跟她的搭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