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五卅的剧本,近日猛攻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法庭片、街头游行示威冲突的之类的片子。
梁山导演推荐《刺杀据点》,看了,有些小收获。
作为类型片,故事内容其实了无新意:在反恐集会上,恐怖组织先枪杀替身总统、制造大爆炸吸引警方注意力,尔后绑架真总统。总统保镖紧急缉凶。
恐怖分子以其弟弟为人质要挟特种兵作案,在逃离中内讧,保镖在追凶过程中发现同伴是内鬼,最终恐怖分子相互残杀,车毁人亡,总统被救。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此类电影的共同特征,无论罪犯怎么高明,最后总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孤单的美国孤胆英雄最终总是赢家,一个美女友或娇妻爱女的最终获得了人身安全。
作为大投资商业类型片,基本元素必不可少:明星、大场面的群众集会、大街上混乱刺激的飞车追逐、冷血杀手一人射死一大堆倒霉蛋警卫人员。
此片的超常之处就是分别用电视节目制作人、游客、总统保镖、总统、内鬼等的视觉来讲述故事。
节目制作人通过摄像机所见留给观众的一个悬念,即这一切是谁干的?总统死了吗?恐怖分子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最后,怎么被抓获的?
其实,下面的叙事一般可以这样站开:
1 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觉,即上帝的视觉,从头到尾把故事叙述一遍。
2 抓到罪犯,由罪犯的视觉讲述。
3 此事只是开头,犯罪在继续,警员在制止犯罪的过程中,逐渐洞悉事实真相,警员推理加罪犯供述。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被认为采用了《罗生门》的叙述方式,其实,这只是形式的上的,学的是皮毛。
《罗生门》最大的贡献是揭示人性永远的缺点:为了个人的尊严,在讲述一件事时,所有的人都会不自觉的维护自己的形象,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为自己掩饰。或者找到一个看似非常充分的理由为自己开脱。
也就是说,人和别人交流时都是充满个性色彩的,都是从自己立场看问题,都是戴有色眼镜的。在这种意义上,撒谎或者半撒谎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即保护自己的尊严是人的自私的本能。
类型片为了塑造正面英雄形象,总要纯净人物,去掉人类一些天性的本能,从而造出一个道德英雄。其实,塑造道德英雄最大危险就是容易美化和虚假化导致的浅薄和空洞。
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和我们具有一样人性的人:一身毛病,但也有数不完的优点!
通常呢,看完这种片子,本能的反应就是“md,又被好莱坞骗了...”我估计大多数电影老鸟看完之后就想骂娘,但回想“嗯,追车那段还靠谱...”无聊的人呢,会从网上down一部高清的版本,一帧一帧地找bug(这种片子很好找的)。我们太不给动作片面子了。
动作片是不是拍不出花样来了,一定要在剪片子上动脑子?估计几位演员演完之后看demo的时候都一惊一乍的,“喔,这是我拍的么?”也没法怪人家,动作片本来就不讲究编剧的IQ,你看甄大侠的片子哪一个不是大明白剧的,但就是看的tm很爽。像《谍影重重3》这样的巨牛无比的动作片实在是百年难遇,你只有丑化它才能突出自己,片子真的可谓经典之经典。所以我们还得体面一些,没办法要求好莱坞年年都逼着Robert Ludlum写小说。《刺杀据点》已经尽力了。
但从剪片子的角度来说还是挺好的,各种方位的各种距离的镜头足够多。就像开头坐在移动直播车里的那个傻老娘们操控狂复杂的镜头程序一样,我也有点晕头转向。在ambulance最后冲过去的时候,给了好几组从远处拉近的镜头,挺过瘾的,有点像在玩3D游戏,那种镜头感有种超人飞过来感觉,虽然很俗,但很爽。
我没想恶心这部片子,只是论不上经典好片,它杂糅了动作元素(飙车)、剧情(Thomas Barnes的往事)、情感(兄弟情、恋人情)、还有超炫的刺杀计划(我要那个手机,md还可以杀人!这么酷的技术突然让我想到地方电视台夜里狂播的香港赌博电影...)还有值得称赞的剪片子师傅。一部能让你很爽的片子,尽管你也编得出来,但请不要说那种残废话。你吃了一碗大杂烩,虽然没有蟹黄汤包美味,但你吃饱了,很饱,饱嗝猛打那种,你有什么资格骂做杂烩的师傅呢?
更多图片,欢迎访问“杨癫峰”
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logs/18949236.html
要是没有最后那段精彩的结局,我都快看不下去了,不断的重复轮回,看的人都烦了,我只是不断期望他能快点结束,也许是没有帅哥的原因,也没有我喜欢的明星,更加没有性感女郎,看的暴脾气都快出来了,完全与看源代码不一样的感觉,看源代码只希望男主可以拯救世界,看这个只希望大家全部快点死掉,总体来说就是重复的那段真的可以快进,不然重复看那个开头,真心想吐。大家演技很到位i,枪战戏,大爆炸也蛮吸引人的,最后救下总统那一刻也让人松了一口气,在不知总统也被绑架那一刻,真心是没有心情接着继续,大反派死的太轻松了,应该再加点情节的。惠特克的胖身材啊,跑的气喘吁吁的,除了一如既往的摇头晃脑的台词,以显得他很认真演戏,或者表示其强大的气场之外,再无其他。唯一的帅哥还是个反派。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
http://i.mtime.com/wzcjojo/blog/1233215/
《刺杀据点》:一场史上最业余的对决
话说某制片人约了某导演和某编剧侃大山。
制片人:“两位老弟好久不见,最近在忙什么呢?”
导演露牙冷笑:“扎纸人咒《谍影重重》的导演。”
编剧咬牙切齿:“给《24》编剧家打骚扰电话。”
制片人叹气:“说到这两部片子,老兄我也气不打一处来。都是拍特工,都是把特工拍得贼专业,结果都贼火。拍特工,拍专业的特工,一直是咱三兄弟的梦想啊!一不留神,被人家给抢了!”
导演:“不打紧,咱也可以拍。不就是特工吗,不就是专业吗?咱这回就要拍个贼特工、贼专业的!《谍影重重》和《24》都有啥,咱都弄过来!我们拍一部最最专业的特工电影!”
制片人:“俺一哥们把《异形》和《铁血战士》弄一块儿搞出了个《AVP》,咱们就来个《BVB》或者《JVJ》,《谍影重重》的Jason Bourne vs.《24》的Jack Bauer,简称《BB》或者《JJ》。”
编剧:“大哥此计甚妙!”
导演:“可是咱请不起马特达蒙啊。人家现在是大腕儿了。”
制片人:“请不起Bourne,还请不起Bourne的对手吗?Bourne的对手哪个最厉害?”
编剧:“当然是第三集里那个先玩追车玩掉Bourne半条命,最后差点就杀了Bourne、不过还是放过他的家伙了。”
制片人拍案而起:“就要他了!《谍影重重》里除了特工,还有什么最屌的?”
导演:“追车,追车,追车!!而且,一定要有车被撞扁,而且是车被撞扁了人也死不掉的那种!”
制片人:“很好。所以我们得有一场超热血的追车。《谍影重重》的问题解决了,那《24》那边都有啥?”
导演:“《24》的基弗•萨瑟兰最近混得不太好,这小子进去了,刚被放出来呢,我看咱请得动他!”(注:《24》Jack Bauer的扮演者基弗•萨瑟兰因为酒后驾车蹲了几天大牢。)
编剧:“可咱又慢了一步,这个Jack Bauer被《一级戒备》捷足先登抢去客串过了。”
制片人:“不怕。正版的被用掉了,咱找个盗版的不就成了?他们电视界除了这个Jack外,哪个Jack最受欢迎?”
编剧:“那当然是《LOST》里的Jack Shephard医生了。”(注:热门美剧《LOST》的主角Jack Shephard,由马修•福克斯扮演)
制片人再次拍案而起:“就要这个Jack了!《24》除了Jack,还有什么最屌?”
导演:“总统!美国总统!有性格的美国总统!和特工无比暧昧的有性格的美国总统!没有总统戏,没有总统和特工的暧昧戏,《24》哪拍得了24小时啊,撑死了是《12》!”
制片人:“好!咱也得有总统!美国总统!有性格的美国总统!他也得和特工有暧昧关系!”
编剧:“别忘了内奸!《24》超屌的一点是:永远都有内奸,而且你永远都猜不到内奸是谁!”
制片人:“我们也要有内奸!我们的内奸也要让观众永远都猜不到。那……,谁当内奸?”
导演:“目前为止,谁最像好人?谁最像好人我们就让谁当内奸!”
编剧:“那当然是马修•福克斯,他在《LOST》里不但是男猪脚,而且是万人迷医生,而且是标准的hero啊。”
制片人:“那咱们就让他当内奸!那……,他到底给谁当内奸?”
导演冷笑:“当然是恐怖分子,还有比把一个万人迷变成恐怖分子的走狗更让人兴奋的吗?”
制片人:“很好!咱们已经有特工、有恐怖分子、有暧昧的总统、有内奸、有能把Bourne干掉的死跑龙套的、有追车!我们已经可以拍一部很专业的特工戏了。三弟,动手写剧本吧。”
编剧:“且慢!我们还少了一个重要元素!——女人!我们还没有女人!”
制片人:“……怎么办?”
导演:“大哥你不是提到你哥们拍《AVP》的事吗?据我所知,《AVP》里居然没有施瓦辛格也没有西格妮•韦弗,结果观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被砸了很多烂番茄。《AVP》里没干成的,咱的《BVB》里可以补上啊,州长大人咱请不动,咱可以请赋闲在家的异形大妈出山!”
制片人第三次拍案而起:“妙计!妙计!三弟,动手!”
编剧掐指一算,皱眉道:“可把咱刚才想到的全部都算上,撑死了也只够写出一集电视剧的剧本啊。”
导演冷笑:“三弟一定没有看过你的中国同行Yao Qiong写的剧本。台词不够,就把一句台词拆成八句。一个动作,拍一次不够就拍八次。晕不能直接晕倒,而是要‘开心得晕了,陶醉得晕了,享受得晕了’,‘进了梦园,我晕;我看到了有珠帘的新房,我晕;看到古堡,我晕;看到种熏衣草的花田,我还是晕;看到山城,我更晕;反正,我就是晕’,说完这些并且被男主角恩准之后才准晕,岂有时间不够之理?!”
编剧恍然大悟:“就这么办,一句台词分八次说,一个情节分八次拍,怎么也得撑到一个半小时了。”
——于是,大家就看到了《刺杀据点》。
看完《刺杀据点》前5分钟电视台导播异形大妈娴熟地指挥调度镜头、指挥台前幕后做现场直播的精彩表现后,我惊叹:“专业啊”!但看完5分钟之后的那一个半小时,我又惊叹:“完全被骗了啊”!原来除了开场的“专业秀”之外,不但不专业,简直就是超级业余,从无关紧要的现场记者,到特工,到总统,到恐怖分子,全都非常的业余!
然后我再回想开头5分钟华丽的“专业秀”,以及后面出现的特工、反恐、追车等等元素,忽然意识到本片编导的初衷肯定就是想拍出一部很“专业”的特工动作片,因为片中有太多《24》《谍影重重》的痕迹,有些简直就是十分明显的借用。而《24》和《谍影重重》这两部近几年最火的特工题材作品,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最成功和最能抓住观众的一点,就是把“特工活”展现得十分专业。所以我很确定《刺杀据点》十分想要拍出一部他们自己的《谍影重重》或《24》,可是效果却适得其反。本想表现特工(以及他们的对手们)的专业水准,结果却让所有角色都表现得十分业余:
记者是业余的,业余到看到总统被刺就完全崩溃到上不了镜头。失败!
特工们是业余的,业余到挨过一次子弹就有了心理阴影,业余到跑步速度不及平民。失败!
总统是业余的,业余到幕僚把他的话当放屁,业余到参谋长都已经把军事行动布置好了才让他知道。失败!
内奸是业余的,业余到连被电视台摄像机拍也没注意到,业余到连最简单的易容术也不会,业余到成了影史最快暴露的内奸。失败!
总统的保安是业余的,业余到总统下榻的宾馆发生爆炸而全无警觉,业余到几十个特勤悄无声息地被一个恐怖分子干掉。失败!
杀死特勤们的恐怖分子也是业余的,业余到拔枪动作慢得不可思议(只不过他对面的那些特勤们慢得更加离谱,简直是被John Woo附体),业余到明明知道总统对“雇主”的重要性而放弃拿总统当人质的机会。失败!
恐怖分子的头头们也是业余的,业余到有胆绑架美国总统却没胆撞死一个小女孩。失败中的失败!
——这场本意是想拍得很专业的特工vs.恐怖分子的戏,就这样就变成了一场史上最业余的对决!于是虚构了开头的那些对话,因为片中一切业余表现的源头,归根到底是编导们自己实在太业余了点啊。
疯狂钻石
http://www.mtime.com/my/wzcjojo/
http://wzcjojo.spaces.live.com/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
http://i.mtime.com/wzcjojo/blog/1233215/
从《刺杀据点》来看,将剧集《24小时》变成“2小时”着实是不着边际的事儿。《24》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全貌交待清楚,因为具备24小时(减去360分钟)的足够时间将事件进程和人物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观众惊叹于被电影浓缩的时间中竟然可以拼搭更多的妙趣横生。同理,一部杂糅众多元素的动作电影的某个细节被放大成二十四小时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反之,却势必要四分五裂。
为了避免如此状况,《刺杀据点》的导演和编剧试图利用时下流行的多线性结构搞定影片其实很单调的故事情节。全片以每个出场人物的视角扩散事件的全貌全景。毋庸置疑,编导的这种尝试是值得褒奖和激励的,这是灵感自成功剧集《24》后探讨动作电影叙事结构的一次创新。可惜,由此而生的众多的题随着情节展开势必在短促时常内难以掌控。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时间内,故事的张力逐渐随着视角的扩张充满冲击力。一次刺杀、一次爆炸,全景式的混乱现场的众多线索形成了《24》的叙事魅力。《24》的线性结构利用时间的连续式展开叙事,而《刺杀据点》运用多线性结构提炼的众多视角相当适合电影的空间和时间。人物的不同,所见所闻相当不同,事件的真实性和种种危机引人注目。
仅仅新鲜了不久,影片的进程开始效仿《24》的阴谋重重而丢出大小包袱。果然,总统的遭遇会更复杂,决战双方也没那么简单。从某一个时刻开始,多线性结构放弃了惯常通过叙述人物行为提炼内心思维的实际功效,迅即摇身变为单线性结构的情节铺垫功用。这个伎俩在影片紧张的连环套中虽不惹眼,却明确降低了全片的素质。
观众们不会再继续关注各个视角带来的情感压迫,被编导直接带入了好莱坞动作片的传统进程。这是中段部分影片丢出一个大包袱之后的举动。显然,编导聪明的觉悟了在炫技的多线性结构启动后,电影时长的短促是不等人的,已经没可能没能力在分分秒秒的流失中制造《撞车》的深刻了。一切都要回到正常轨迹中,要变成惯用的经典叙事,多线性追求的深刻只是似是而非的噱头而已。
在结尾处,最大的包袱当然是分辨和消灭真凶,况且影片安插了高强度致敬《谍影重重》快速剪切功底的重头追逐戏。因而,头重脚轻的影片格局分外明显。最初的新颖并未带来更高明的情节抑或更华丽的叙事,乃至一些欲言又止的深刻也被单薄的谋杀了。为什么老特工是阴差阳错的追上了真凶?为什么技能高超的恐怖分子会面对小孩子急刹翻车死翘翘?这些相当突兀的重要情节处理显然是编导技穷的举止,更何况还有那老特工发现真相的方式。
以惯常的线性结构叙事,影片讲述的是心理障碍的老特工在执行保护总统的任务中遭遇恐怖分子袭击,这个经验丰富的老保镖奋勇追击,消灭里应外合的恐怖分子并孤身救出总统。编导打乱了正常叙事格局,提炼了每个角色的自身视角:有爱国的贫穷美国公民,有心理障碍的忠诚警察,有为爱而亡的恐怖分子,有身处困境的当地母女,还有惨遭罹难的人群。每个角色都是典型代表,大量留白了影片所要求的深度。
在最后结局中,刹车的处理也许是编导强调突出反恐战争的无奈和荒诞,试图利用一个孩童的生命将汇合而至的三股精神力量升华。这样的方式难免形而上了很多,按照常理,不用说已经谋划成功的恐怖分子,就算是亡命徒又怎会如此善心如同看到了上帝。还是同样原因,编导在效仿时髦产品的过程中实在无法掌控自己的简单故事了。
其实剔除对于影片情节失常的困惑,《刺杀据点》作为一部高水准的爆米花动作片还是可圈可点的。起码,新的模式中已经淡化了众多常规动作片的大俗,例如英雄不死的枪战场面,孤胆英雄的无所不能,到了最终还是已经下岗的老迈警察凭借经验追得元凶,还炫目了专业技能,这是对杰克鲍尔和波恩的双重仿效和致敬。
影片成功的在短时间内制造了大量的火爆场面,传承了好莱坞动作片的真髓。对于喜爱动作片的观众来说,影片相当养眼。而制作者本身,也纯属为这个商业要素而来。但看过虎头蛇尾的《刺杀据点》,不禁有些为《24》下一季开播之前的2小时电视电影担心。因为将剧集变成电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刺杀据点》应该算近期的北美热点影片,票房和评论都不错。故事的确不错,尽管最后恐怖分子为了一个小女孩而失败看起来有点太搞“人性”那套了,但整体还是非常完善紧凑的,且颇具新意,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相当真实准确。当然,此片让大家说的最多的还是其类似《罗生门》的叙事结构,从5种角度透视这次看似暗杀总统实则劫持总统的行动。但其实和《罗生门》还是不大一样,《刺杀据点》的多角度叙述是在推进剧情。此片最后的长段追车戏相当精彩,有《谍影重重》的风格,以及让人想起《法国贩毒网》那段超经典追车戏。
同时间多视角重复拍摄的类似影视作品:《大象》、《时空线索》、《木兰花》、《撞车》、《不可撤销》、《别惹小孩》、《罗生门》、《反恐24小时》等。
刺杀程序细节如下:1男主谋安插电视台摄影师观察现场,2女主谋利用警察男友带入炸弹,3女主谋威胁特种兵捉拿真总统,4男主谋手机遥控电扇干扰保镖,5男主谋手机遥控狙击总统替身,6女主谋扔炸弹到演讲台下,7男女主谋撤出现场进入救护车装扮救护员,8真总统宾馆大堂服务生带入特种兵并提供其装备,9男主谋短信宾馆服务生自杀爆炸,10特种兵占领监控室获得保安无线电频率,11男主谋利用无线电调开真总统保安,12特种兵捉拿总统,13男主谋遥控演讲台下炸弹制造混乱,14男女主谋用救护车劫持总统逃离并清理摄影师,15总统保镖内奸引开其他保镖、清理遥控狙击枪现场,16保镖内奸装扮成警察接应特种兵。
恐怖分子成员:
(1)男主谋:遥控调度指挥各路人马,遥控刺杀总统替身。
(2)女主谋:带入并安置现场炸弹,控制特种兵,接应真总统。
(3)特种兵:盗取保安无线电频率,劫持真总统。
(4)总统保镖内奸:清理自动狙击枪现场,引开其他保镖,接应特种兵。
(5)总统宾馆大堂服务生:带入特种兵及其装备,自杀爆炸配合特种兵捉拿总统。
(6)电视台摄影师内奸:监控现场。
看得我都睡了要 完全没有必要的镜头回放 镜头回放的唯一作用就是耗时间
多线程发展的情节,如果看的时候不仔细容易错过情节
层层剥笋、愈演愈烈,很好的反恐动作枪战片
好像看大荧幕版24,蛮有劲,可惜结尾不够味道.
多视角结构和剪辑很有力度,影片目的在此,也就不需要去过多评判其他。
影片做的让我觉得很完美
剪辑太牛逼了;特别是最后警车撞到石墙的那个片段,我本能的往后退了一下,好像自己真的要撞过去一样...
拍得挺紧张的,但是有些不太有逻辑的地方,而且有些蛇尾
Vantage.Point.DVDRip.XviD-NeDiVx
很巧妙的编织了故事的情节,赞!
短小精悍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222126/
剧本想法很好,但是整个电影的完成度很一般。具体说来就是每条线的戏剧张力都不够,部分镜头重复略显冗长。本该是汇合所有线索的结尾高潮又完全是草草了事。
叙事风格很给力
再好的情节来来回回的重放,也够人烦的了~~
美国编剧就是能搞敢搞
i LIKE THE THE WAY DIRECTER SHOW THIS STORY
3星半。剧作结构很巧妙,美剧手法。不过这种人物多的故事中,一般都会有人物扁平化的缺陷。胜在节奏紧凑悬疑感强。
多段倒回 群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