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里吸引我的是:
克什米尔的森林和雪山、诗一般的摄影、不时出现的如苏菲派诗一样富有韵律的乌尔都语对话,以及,最后走入雪山的震撼和日照山头的永恒。
这是一部充满寓意的电影,故事在暗喻克什米尔这片一直处于分离、混乱却又异常美丽的土地的女主Laila的内心与外界来回穿梭。
“举起石头就能娶到新娘”——谁武力更强就能征服克什米尔
Bakarwal村落千百年来就和这些羊,这些动物还有这七首民谣一样,从不知道边界。只知道遵守自然规律,在冬季大雪封谷时去到更暖和的地方,来年再归来。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一直如此。
然而时代变了,随意游牧的权利不再,克什米尔有了边界。有时她属于印度,有时属于巴基斯坦。。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 就像Laila身边那些觊觎她美丽的男人。
但是
Laila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力量与智慧并存。痛打长官,玩弄穆什塔克。
然而,影片并非完全的隐喻。有时Laila也会变回女性,想要作为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她也会发现自己内心被穆什塔克吸引,甚至在床上尝试“积极”的姿势。
那团树木的空洞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就像是Laila燃烧的子宫。
这是女人的热望。
七首民谣来自不同地方,有克什米尔、拉贾斯坦还有孟加拉,也象征文化的不分国界,及克什米尔曾经的文化融合,和平相处。
七在印度和伊斯兰文化中都有着特别的意义,让我想起Dil se中的爱的七个阶段。
影片改编自拉贾斯坦著名作家Vijaydan Detha的故事。因为只取得了改编的版权,最终改到克什米尔拍摄。而谈到克什米尔,就无法摆脱14世纪神秘诗人拉尔·戴德(Lal Ded),可以说是克什米尔最著名的精神和文学人物;在克什米尔,她近七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尊敬。
Lal Ded(克什米尔语发音: [lalal djad];1320-1392),在次大陆其他地区被称为Lalleshwari,是 克什米尔印度教湿婆哲学派的 克什米尔 神秘主义者。她是神秘诗歌风格的创造者,这种风格被称为 vatsunor Vakhs,字面意思是“演讲”(来自梵语的瓦克语)。她的诗句被称为拉尔·瓦赫斯,是 克什米尔语中最早的作品,也是现代 克什米尔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菲派传教士利用了她的印度教哲学。
一些报道表明,她的婚姻不幸福,她离开家,在 24 岁至 26 岁之间,成为精神领袖悉达·斯里坎特或 谢德·博尤的门徒。作为宗教教育的一部分,她独自步行,靠施舍生存,然后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和精神领袖。——wikipedia
导演普什潘德拉·辛格承认,Laila的原型取自这位克什米尔的精神母亲。最后的归于雪山或许是对Lal Ded的致敬。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除了Laila的演员Navjot Randhawa和穆什塔克的演员Shahnawaz Bhat,其余皆为当地人和Bakarwal村落的游牧人。在影片中,他们只是在做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
最后,请豆瓣更正错误的导演照片。真人如下:
那条蛇重的动都动不了,可是一蜕皮就又迅速游走,是否皮囊才是我们的问题?柏林电影节<遇见单元>的提名片《牧羊女与七首歌》几乎巅覆人们对印度电影电影的印象。少见的克什米尔题材,根据贾斯坦邦民间传说改编,诗化风格的民族志电影。七首民间歌谣串起全片,表现一个牧羊女从顺从婚姻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羊在片中通篇都是女性的隐喻,最后,女人选择了蛇,在克什米尔雪峰中的裸葬,意味着超越和神衹。
比想像好看 攝影還挺有意思 羊們都好可愛 蛇皮戲份過多了
印度乡村,女人美丽成了一种罪,男人软弱的像坨屎。影像风格、电影语言、节奏都能看出来导演的艺术追求,但时不时就插入几个空镜配上强烈的音乐不免有些弄巧成拙。
对我来说还是太闷了。
并不糟糕,但与并不出众的《学徒》比较却有显著差距。维持稳定的叙事,人物表演每每点到为止,没有任何通过音乐拉伸状态的意图,停留于民族志小品形态。
3.5 无论是印度农村民俗大赏,还是对女性地位处境的探讨,都实在过于讨巧,无甚新意。摄影机瞎动让人wtf
#SIFF2021#很有诗意,很美的电影,配乐棒。氛围很压抑,说实话,因为文化差异,并没有完全看懂,但是能感受到Laila作为一个女性的痛苦。一个小发现,原来绵羊拍起来的声音是砰砰砰的!好可爱!
蛮不错。今年女子为主题的电影特别多。雪山神女歌谣祭。
SIFF2021,没想今年电影节是以如此压抑悲伤的故事开始。片尾字幕可知她始于一个传说,就好像那种非得让人知道些什么的寓言故事。一个女人,七首歌,急转直下逐渐逼仄的人生,赤裸着走向雪山的身影,毅然决然。男人们从狗谈到政治,从羊说到权力,好似大局尽在掌握,最终无非是自私的心和追求皮囊的欲。在表现上,本可以更靠近传奇的方式,但镜头大多是偏现实主义的。笛声好听。
#SIFF 万万没想到会献祭雪山…不过除此之外,又能去哪里呢?
+
民俗的独特性能轻松拍出来,但演员表演质量普遍不高,作为女性主义电影在表达的方式上太过直接,缺乏回味(还是建立在民俗优势的基础上)。
细节不够,能感觉剧本很丰富,可是拍摄上还是过于死板,不断和喜欢他的士兵玩弄显得很幼稚
请豆瓣允许更正错误的导演照片
一个有趣的联系,上一次看到印女性荧幕裸体也带有巴基斯坦背景(温特伯顿婚礼客人):由雪山的纯净、印巴纠纷指代女性意识觉醒路上心灵的纯洁与对世俗肮脏(试图性侵犯)、不公(价值举起一块石头的新娘),甚至可能包括了对牧羊女不变身份的不满(穆斯林也需要遵循职业种姓制度吗?),最终由宁愿自己献祭雪山表达不对现实报以希望的抗争
真好看非常喜欢,虽然七首民谣不怎么动听,但故事很吸引人,穷山恶水加刁民,寓言故事借古讽今。
要不是电影节,平时肯定不会去看的片子。我从来不知道印度还有牧民,还是森林里的那种,一开场还以为是个奇幻片。故事非常像个寓言,台词比较有诗意(朋友觉得是翻译的关系)。躺在溪流里的画面让我想到沃特豪斯的《奥菲利亚》,山坡上新郎一秒变羊的剪辑也很有意思。
漂亮女人的故事,背景放在了克什米尔地区的部落里。情节是不断重复的日常(以及一些简练的仪式),特别是女人丈夫及警察之间的戏码。女人希望丈夫能保护自己,但丈夫除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之外,并不想提供保护增加麻烦。当女人幻想出轨获得安慰时,发现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女人自问自白,她能像蛇一样蜕皮重生吗?主题的提出有些简单直白。穿插其中的民谣提供了情绪张力,比一些刻意的影像更具活力。
人类与自然之歌,诗意的结尾,可我想要更多内容。
阳光也会照在有罪的人身上,这是宇宙的平衡。臃肿的蛇蜕了皮后变得轻盈,这是生物的平衡。举起石头就能娶的美丽姑娘也会被人觊觎,这是人世的平衡。丈夫将莱拉当做泄欲工具,随她去羊圈老宅香蕉地,却不会怀疑兄弟。男人假意勾引莱拉,三分私心七分献媚,不过为了报复。在这流徙的村庄,美丽也是罪过。
原来,道德是一种自卫的武器,自我防御以及考验对方。为什么要考验?我们总是对“考验”这一环节本身毫不在意:考验是欲望消减之后有什么,被剔除之后又有什么。追求者的欲望很轻易发生转移,不再享受“约会游戏”本身而轻易又勾搭上其他女人,所谓“阳光也会撒在罪人的身上”这类说辞,无非是欲望的饥饿所产生的焦灼,而被追求的牧羊女则像蛇蜕皮一样,在伤害中不再笨拙、游走得更快也更远,她唱“爱情刺穿了我,悲伤也刺穿了我”,她唱“别走开,亲爱的,我正在为你榨取新鲜的奶”,她又何尝没有被追求者的表面功夫所打动,她由内而外的自然的纯真和善良又怎不会被卷入意乱情迷的漩涡,所幸,一些文化规范保护了她。“贫困中的美貌只会带来不幸”,有权势或许可以因为美貌而享受更多自由,无权势则只会变成猎物、只会有道德成为自我保护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