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虽然不喜欢伤者遇伤者
------------------------------------------------------
邂逅 跟踪者
------------------------------------------------------
恋母情结与失子之痛
看之前读过简介
并不完全认同 “恋母情结”这个词
虽然影片表现得“很到位”
估计是生活不如意的单身母亲的 溺爱与控制
使这小子 始终生活在 他母亲的“子宫”中
始终无法 与女人正常的沟通
想到自己曾经崇拜的父亲,变成了一个意欲控制我人生的陌生人,
每天每天,都在恐惧着自己失控之后将变成的样子,
于是总是对自己说,“今生不繁殖,今生不害人”。
------------------------------------------------------
枯木
------------------------------------------------------
更让我有感触的应该是那个人像画家(他的正职是 管理员?)
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虽然人已迟暮,眼及大限。
他痛苦的,更多的是唯一能确定自己存在感的事物将无法再从事。
如果说迷失,便是指此吧?
-----------------------------------------------------
丈夫
-----------------------------------------------------
未了解到他是女医师分居丈夫 且共同承载失子之痛
就觉得他的表现过度,甚至有些厌恶感,感觉到伪饰。
男人,之所以称为男人。是因为在大多数时候他们主动承担的
意愿更强,执行力更强,即使他们同样非常痛苦。
于是开始认同这丈夫的伪饰,因为他怜惜她的妻子,爱她的妻子。
----------------------------------------------------
2 ) 冬天的性感
这部看似很闷的片子,昨晚看完后,今天早上、上午都在琢磨,就为这个,可以打四星。
女医生看似是在走出失去儿子的阴影,其实更是在走出由于自责、丈夫的责怪而陷入的深深寂寞。老画家看似是要接受失明带来的痛苦,其实更是要克服多年来由于最深的悲恸造成的自闭和忧郁。而年轻人西蒙呢?看似是要努力挣脱母亲的占有,其实同时也是在找寻对自身的肯定,因为有那样的母亲,他险些失去跟女人交流的能力了。于是有了这个故事,看似平静,其实内在却暗潮汹涌。
好在事情有了发展:女医生借西蒙来发泄她的自责,终于,她可以去回忆那段往事,也终于可以重新面对丈夫;画家对他的新女友讲述了埋藏多年的家庭悲剧,眼睛最终还是失明了,最初的暴躁脾气过后,他也学着怎样在黑暗里生活,而且他终于有了朋友亲人,生活有了新的意义;西蒙克服了对女人的恐惧,是否也终于摆脱了母亲的占有?这个不知道,总之,在暗流汹涌之下,时间向前走了,冬天快过去了。
以前我喜欢夏天,觉得夏天可以穿很少。不过,冬天穿的多也可以很性感,这个道理后来才懂。
漂亮的眼科女医生穿着大衣,围着花围巾,略带忧郁的眼光,确实当得起性感这个词儿了。
3 ) 很不错
4 ) 日常生活常見的憂傷與溫暖+【對死亡的關註及死亡恐懼之排解=?】
1、很少寫影評,看了幾千部電影吧,迄今只寫了二篇。 本想就這部寫第三篇,肚子好餓就算了,馬克下、重溫時或寫。 【明艷而憂傷的絲巾】 【死亡之前的失明、老年人的愛】 【自閉少年的性沖動】 【剛失去二歲兒子的少婦之慈悲】 【貫穿全片的配樂】 【知識模塊 】 ----------吃好湯圓後又來寫---------- 2、如果說一部電影是某類或某幾類知識載體的話,則單就知識之生成言,其生產與消費場域里的再生產及其擴展到社會意識之形塑,那就是值得討論的一個議題。 3、而在我看來,我國的電影近十來年沒啥好看的--我就看了兩部:瘋狂的石頭+讓子彈飛,我以為都是現實主義類別的---一個主因就是:知識缺乏生成/更新。 4、前述,是我看Adrift In Manhattan (2007)想到的,因為極少看文藝片,所以邊看邊想其他的事兒。 5、我還是看完了這部電影----日常生活常見的憂傷與溫暖+【對死亡的關註及死亡恐懼之排解=?】是這部電影給我的主要【知識模塊】。
5 ) 漂浮在曼哈顿:纽约的印象
电影一开始,就是地铁,纽约的地铁蛮有名的,从这里开始或许可以很好的表现纽约的特质。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
主人公都令人喜欢。一个分信件的老头,没人知道他的业余爱好是绘画。一个照片洗印店的小店员,喜欢拍摄人物。还有一个陷于丧子之痛的女医生。
纽约的三种人,三个状态。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他们的交织构成了属于这座城市的一幅图画。人不可貌相,每个人都有背后的故事,都有他们的欢乐和眼泪。
做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追求自己的梦想,多好啊,无论老人还是小伙子,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和依靠,所以在纽约生活的他们是幸运的。
有研究表明,男性专注于事物,女性关注人物,可这里面的老少爷们都喜欢人物,一个绘画,一个摄影,主题都是人,是否说明纽约的中性倾向较为严重,说明纽约的确是个满特别的地方。
有一首叫走路去纽约,好浪漫,总在西湖边唱圣弗兰西斯克的美加老头,一定去过那里。纽约对我却是一个梦想,在很多影像和书里和它遭遇,总之它充满源源不断的灵感哺育着它的作者,它们互为滋养,在我这里成了一个值得膜拜的地方。
这部电影可有反映出纽约的气质吗?到处拍人像从不被拒绝的小伙子,的确自由自在。年轻。而那个老者,一辈子未婚,在仅有几个月寿命的时候和一个拉美妇女琴瑟相和,表现出他非常睿智达观温和的一面。他们都是如此值得被珍惜。甚至那个因为丧子而无法面对丈夫的女人,是哀伤也是美的。或许是作者眼中纽约不同的特质。居然没有一个讨人厌的人,纽约人,都是一群活在心灵世界的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游刃有余。那里简直就像天堂。
片子截取了他们人生里的孤独的时刻。但是人生不就是不断在缺与圆之间的摆动吗。关键在于内心的平衡。漂浮,这一种状态,也未尝不好。
6 ) adrift in anywhere
其实,我真的觉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都可以,不一定在manhatten.
影片中是冷冷的季节,甚至在房里发生的事情(简称房事)即便拥有了暖色的灯光都显得那么清冷.可怜的我只能在沙发上盖着毯子看完整个影片.
说重点:我觉得最喜欢的场景是眼科医生和摄影少年在房里发生的事情.
两个人把那种人与人交流/碰触/融合/陌生/一切的一切表达的如此淋漓.在**的最后,女主角心灵的开启和男孩摆脱阴影的束缚巧妙的安排在了一起,一把钥匙打开了两把锁,那同时的心灵解放不比同时达到高潮还刺激么?几率还要低么?还要宝贵么?呵呵,有时,性就拯救了爱啊...
我最不理解的也是这个场景:(.完全的不理解,看完后思考了很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方式?难道眼科医生觉得丈夫对她的责备是一种困惑,用和陌生人做爱的惩罚来挑战那种责备么?释放心灵的方式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
7 ) 不明白IMDB的评分为啥会6都不到,很不公平
不明白IMDB的评分为啥会6都不到,很不公平
故事,摄影,表演都很有吸引人的地方
最后xxoo的镜头处理的不错,killing me softly中Heather的美妙身躯现在更成熟了,很有美感
8 ) 曼哈顿,很冷
低落的春天的傍晚,看了这部电影。
当时下这个片子,完全是冲着Manhattan来的。看完之后,发现它颠覆了我对Manhattan的印象。一直以来都认为那是个繁闹无比的区域,而这个片子竟然是以一种冷色调来描述它,曼哈顿。
冬日,很冷,主人公的眼神都流露出孤独的凉意。他们在曼哈顿行走,交流,抑或不确定的依靠。
依然向往它,寒冷的Manhattan.
那个偷拍男很有性格,喜欢
这种“无足轻重”的小情绪小故事好适合晚上看,母亲和孩子,医生和病人,淡淡的情感漂浮着。
三星半 迷失在曼哈顿的小屌丝老屌丝女屌丝疗伤的过程
就是一个故事!时间长了残留在记忆中淡进淡出的......
字幕不同步,纯快进看下海瑟的床戏
格调有点像<通天塔>,音乐尤其像,不过远没通天塔好
大家碎碎片片的接触,但留下了有关一生的影响;城市中,我们需要镜头,任何一个擦身而过的陌生人,都有一个孤独的故事
从伤痛中醒过来,走下去。
Adrift
漂浮在曼哈顿
美极了
最后,少年拍出了色彩斑斓的影像,可是我却依然觉得无比沉重。
记忆中不可割舍的曼哈顿。。。。。。
xzd
女主特有味道
弥漫着淡淡哀愁的美国文艺片,个人还是有些喜欢的,嘻嘻~~
这就是我想象的曼哈顿啊
从长焦到广角的距离。
文艺片。
it's all about life 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