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很难走入这个剧情,即使是弱剧情的影片一般也会尽量交代人物关系的故事走向,但这一部显然连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陌生的,偶然的,疏离的。但不知为何,半小时后我的情感突然连接到了这部影片的感受,像是有一道闸门被一股涓涓细流冲开了一样,然后我理解到这是一种我熟悉的生活故事和方式。
这个影片里我看到了一个女生的一次寻找,从寻找一个咖啡厅,到寻找一份食物,一段影片,一些收音机里的声音,一段陌生的旅程,甚至陌生的情感。故事中的每个人都透露着迷茫,脆弱,同时也在顺着一个思路去前进和摸索。我看到很多细碎的片段,无关紧要的日常,甚至无足轻重的来自世界的声音,在这些信息和元素的包裹下,我不值得顺着某些事物去思考和探索更深层次的自己吗?在这个发呆都会引起同学误会的时间里,对自己的了解和出于本心的快乐悲伤显然要比客套的对话还要重要和值得关注。
影片里暗示了很多关于母亲的信息,虽然不知道理解的是否正确,但从她拍摄的影片,她看到的女孩,以及最后她的情感出口里,都感受到她想要去抓住的一丝关于母亲的情感上缺失的弥补,这样的结果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得到了,也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我尤其喜欢两个人一起的一段旅程,太神奇了,完全不需要语言就可以让两个不那么熟悉的人一路前往一场未知的探索之旅,当随身听的声音和自然的声音重合,治愈的感觉来自于彼此的呼吸和共享的耳机。
因为靠声音链接,本片没有配乐,但很难忘的时候有两段剧情内音乐。一处是拍摄时奶奶弹奏的钢琴曲,这段也是让我很沉溺的部分,另一段是路过的客人在咖啡厅的歌声,很有感染力,也把故事的基调往上拉了一些,仿佛明媚了很多,不再像起初一样灰败又迷茫。这些变化也勾连了观众的情感,随着声音加入一场探索。
影片的颜色还是清新温柔的,缓缓流动的感受应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吧。我总觉得观察世界或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找是一件很神奇却也很有意义的事,学习表达学习记录,然后顺着某种线索,解救陷入情绪的自己,这也是快乐和感动吧。
【4.5】一景一镜,一期一会,如一本流动的写真集,在选择性景别的撷取里饱含对人物温情的注视,而这种温情又随着人物望向的他处流转,藏于视角幽处,淙淙如鸣佩环。黑暗的剧院浮动着《偶然与想象》的第三段故事,用偶遇扮演命运,或将两者交错,一个似父一个似母,魔法般的信任像让伤痛不必言明,并在“那天那时那次对话”主题下的用一期一会的日常仪式感不断强化。一个拥抱从对空洞的注视里逐渐实像然后搂住自己。
杉田协士布置晴好的阳光,播放乐曲,在不近不远的地方拍摄人物的对话,似乎在所有中景当中,摄影机都用边框区隔那些容易泛滥的情绪表现,一切都彬彬有礼。而每当镜头靠近,距离的变化带来细微的颤动:在人物完全停滞时,内在的悲伤以几乎不可见的方式,通过无表情的面部特写和环境音渗透出来。于是拥有这一共同特质的人便因此相遇在狭小的空间中,且有趣的是,他们不仅营造暖色的空气,还靠短暂的味觉串连彼此。
公共/私人/亲密空间的多重人格,在固定动作的试演中区分设计与即兴,以捕捉情感的端倪。声音具有诱惑性,但无法给出答案。
坚实的核心围绕着轻巧的创作逐渐浮出水面,但作品提供的不仅是和解的出口,更是走向一种生活创作和电影创作的入口,传统与当下的乌托邦各自拉出延展之线,这即是“追寻声音”。
豆瓣什么狗系统不让我标看过,已看。一部很难评的作品,故事平淡几乎没节奏起伏让我旁边的观众睡得很香跑得很快,卡饭点看完感觉人很饿。
6.0。全然隱去前史的日常記錄顯得異常寡淡,敘事及人物建構動力近乎凝滯。
【3】看累了,一滩没有生气的烂泥。捕捉了某种状态然后置整个电影于神游地步。最大的问题是整个电影完全不像是自己的,时常想起洪常秀的《这时对,那时错》还有滨口龙介的《欢乐时光》。整个电影像一群没有生气的人演着麻木的生活,而唯一能串起这个电影的,是那些不存在的“歌”的念想,看到最后我也不知到到底要说什么。#英字
已看,存档 故弄玄虚,想拍出滨口龙介的感觉,但是又确实没东西
本来早就想凑合看下英字的,还是等来了NanSLi做的中字。不想长篇大论去讨论片子里那些偶然的疏离的“有的没有的”东西,说一下制片上的简单观察,不一定准确:感觉每场戏的景都不有所不同(尤其这还是一部新冠电影),但镜头简洁,几乎只拍局部,个人感觉还是省一下美术上的钱,而且感觉每场室内日戏都靠窗,画面空间灵活,而且应该会比较好做光。
果然波瓷就算是出现在日影里 我还是觉得挺丑的 为啥这几年这么红…(重点误
#Venezia80
3+
#80th Venezia#Giornate degli Autori 更加合理也更加完整的声音收集思路:跟随声音的脚步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对时间/记忆的追索。承继《有块石头》中散漫而悠长的踱步,但完全是走向哲理与思辨的对面——世俗的伤痛需要沉静的心绪、微小的动作及无言的回望去抚慰——来自生活的苦楚也只能深耕生活本身体味。一次远离撕心裂肺的伤痕叙事,提供了捕捉瞬时灵感、进入生活潜流的切口。小川杏真的很适合这样的角色。
3.5
7.3 录音机与DV是恋旧的物件,它们组成了主角身份的神秘性,在”母亲“的段落里,欲言又止的氛围描绘出了彼此间的脆弱感,而那些往事的痛楚与遗憾,藏匿于微弱的声音与白光之中;与之相对的”父亲“段落则早早揭露谜底,并(同样是相对的)以现代化的手机录制来进行存档,但似乎无法察觉其叙述的动力,人物的书写在这里是停滞的。
我站在这里。这种去中心化潜意识完全日常铺陈的处理还是容易让人失去目光。
biff#12 3.5 生活\电影创作 界限
+情绪退化的日常。再一次走过熟悉的街区,却依旧对脸感到厌倦,变得无法卸下口罩,仿佛不能停止在朋友面前保持微笑。好比每次吞咽完酒精和食物后,总要展现出满足的样子。杉田喜欢用空场景来延缓空气的流动,在最合适的角度定住,默不作声地注视着那些失魂的人。尽量屏住呼吸,凝视他们静止的后背。多余的磁带可以去录下对话的声音,希望某一日能让身体回想起流泪的感觉。
【C】并不需要靠拍摄一场哑剧来追寻声音。
有时候觉得是各处严重穿帮的京王线小品文,有时候又觉得这可能就是导演所理解的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罢了。简洁的镜头(好几个cut让我拍案叫绝)和全部视为白噪音也不妨的声音(最后我们也不知道留声机里是什么声音,也许杉田的电影不允许声音作为symbol出现?)构建余白,这件事本身就很京王线,也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京王线小品。表演方法论多少有滨口特别是<欢乐时光>的影响(当然人家也直接致敬了,片中片三句话我就知道那是滨口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