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影评
影评
巾城
影片真正的主角其实是两位少年的母亲。通过男人-女人与冲浪-大海的比喻,达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命运的追问,这其实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作品。表达上,很多时候其实非常直接,甚至充满政治宣传感,但大多数时候并不让我觉得厌恶(除了界人去东京看父亲时那段排比台词);相反,村民在杏子母亲临终前的歌舞甚至是我至今看过的最震撼的电影桥段之一。
河濑直美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导演。某种程度上,她的电影永远在赤裸裸地表达她想要表达日本民间歌舞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一个任何成熟的观影人都可以明显感受出来的东西。但同时她也是一个好导演,她的片子厚重、深沉,想要表达和探讨的永远都是巨大无比的课题。事实上,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她片子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让它们政治层面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必要的衬托。作为一个中国观影人,看着手机、汽车等毫无违和感地穿插在被村民保留下来的属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一切一切中,心中感慨颇深。我对她片子某些过于直接的、几乎(对我来说)炫耀性的文化展示充满嫉妒,但却不得不对她的影片充满敬重。
2 ) 人與自然
【HKAFF】本來見評論反應不佳,對《第二扇窗》沒有很大期望,但河瀨直美終究沒有令我失望,我認為《窗》還在前作《萌之朱雀》之上,甚至可以跟 Tree of Life 比較。縱觀全片,河瀨用了很多意象把死亡跟自然扣連起來︰海上浮屍、放血的羊、疾病、颱風;提出的問題是人如何跟自然(死亡) reconcile ,然後又以 Kaito ,一個都市個性的孩子的性啟蒙作為平行描寫,由另一個角度帶出人(道德)和自然(性慾)的衝突。而在這些普世難題面前,真正重要的當然不是什麼人遇上了什麼事,於是河瀨把電影的戲劇性壓縮至最小,以紀錄片風格的片段來建構角色個性與其所處環境,再讓我們切身處地般面對主角們心裡的難題,這種做法跟 Terrence Malick 也很相似,只是在《窗》河賴用老人的聲音代替了 Malick 的 voice over。
但處理衝突爆發和結束似乎是河瀨的最大弱點,總是做得有點生硬和刻意,《萌之朱雀》也是如此。 無論是 Kyoko 介入 Kaito 和他母親之間的爭執,還是最後 Kaito 跟母親的和解,都顯得過份直白,跟全片基調不一,似乎是心思不足。
3 ) 伊萨这波浪
有的电影看完后,一些场景,对白,表情,会交错盘亘在脑海挥之不去。《第二扇窗》是这样的电影。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河濑直美的电影。
影片拍摄于奈良以南、琉球群岛的奄美大岛。进放映厅已足足迟到十分钟,恰好澄澈的海里冒出少女杏子黝黑健康的笑脸。十六岁的少年界人梗在岸上。之后俩人便共骑一辆单车沿海滨畅行,热风将白衬衫格子裙吹得鼓起来,一霎那我几乎以为,这会是个惬意的岛屿故事。
然而无论如何,这不是讲故事的电影。它无意着力于逻辑、环环相扣的情节。甚至看完了整个片子,也难以界定主角是否杏子、界人二人。或许杏子的妈妈伊萨,是更为重要的角色,她是女巫,仍然与丈夫相爱,备受岛上人们的尊敬,但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有许多母女相处的镜头,在室内光线柔暗时,分不清楚哪一个更是少女。伊萨隐喻未来成熟的杏子,那是人生更盛大的部分。此刻杏子惶然为之忧苦,光灵魂活着是不够的,还要能永远触碰母亲的身体。明光下,伊萨的脸容苍黄而憔悴。
伊萨揽过杏子的头搁在大腿上,自己也枕在丈夫腿上了,三人盘叠成纸风车的形状,廊檐下,甜蜜慢慢荡漾,仿佛是最后一粒糖,一定是最甜,请慢一点化掉吧,真甜啊,这样的恋慕平和地展现出来。所以整个屏幕看上去是非常大的幸福。
紧接着(记不清了)不动声色的杀羊的惨痛(重要)上演了,羊异常白净。河濑导演有一种奇异的忧伤的表达天赋,令碎片化叙事缺少起承转合,却干净得赘笔全无。院中平凡的扶桑花,也在丈夫咏牵牛的舞蹈中变得情深意重。忽忽就到道别时。某个穿越剧说:“道别要早早做才好,真到了最后一刻,就没法好好道别了。”在这里不是的。弥留之际的伊萨想听岛歌,坐在一旁的阿伯就弹拨三弦唱起来:“一定要离开吗?就这样离开吗?你离开了我怎么办……还是要离开吗?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岛屿,一千年,一万年,我想活下去……”满腹宛转的伊萨一个字说不出来,拍打伊萨肩膀的大妈安慰杏子:“看,妈妈是不是好多了?”整个场面没有一滴泪水,面对心碎,这真是超凡克制的艺术。技术派可以冷静分析时段分配,层层递进,空镜头设置,却必须具备同等深重的关怀,才能收获岛歌的“岛”——在奄美方言里的风土含义。围坐在伊萨身旁的人唱岛歌,杏子爸爸(从精神到身形都那么帅)目不转睛地望向毫无怨言的爱人,伊萨以一息尚存领受了所有的好意。
戏剧冲突发生在界人那边。界人憎恶母亲与早已分手的父亲之外的男人厮连不断,愤懑积蓄已久,终于在某一个夜晚咆哮出来。单薄的母亲像风中破碎的树叶,若无表情的神色下微妙留白。人生实难,“对自然安排的一切虚心接受,再怎么抵抗也没有用的”,对少年如此,对母亲亦如是。导演真意的体察在此,之后和解无关要旨。
全片毫无野心地陈述从少年到耄耋、岛上的人们至为渺小的认真努力。超长的空镜头在任其伤悲的岛歌里极其缓慢地平移,滩涂茂密的红树林,白晃晃的绿树无论稀疏茂密、粗细斜直,一棵一棵秘密孤独地浸在泥里。
自然风光壮美,日落后古铜色的海,宝蓝色的海,银白闪烁的海,为完成一个主题全面无私地被调度。在影片结尾,村上虹郎与吉永淳奉献了全裸表演。界人和杏子做爱后皎白的肉体在近乎透明的蓝海中灵活游动,镜头从低处拍摄,两条人鱼缓缓上溯,和海水无抗拒地融为一体。河濑直美在戛纳海边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伊萨这波浪,在我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杏子爸爸强调。
我很感动。
4 ) 《第二扇窗》
有时我们对电影过度索求了,要肾上腺素,要泪腺,要养眼,要意淫,反而我们凝视身边简单人事物的时间几乎没有,这种影片对我来说就是帮助重拾纯粹和眼睛。影片自然的拍摄及穿插还是不错。对导演一直的坚持表示敬意!
看她的片子不多,第三部,很多时候也挺怪,某些导演就是没有眼缘,也许第一部电影无感开始就是形成习惯和偏见。我也能体会到影片中关于生命与环境的辨证。但与其花费两个小时还不如看蔡明亮的电影,对我更有代入性,看困了就眯一下,不开心喝酒了看着李康生那苦逼样子要不跟着哭哭要不开心释怀。
豆瓣能不能修改一下程式,写影评能不能不要强行要求打分,有些时候就是想写点东西。打个四分以表鼓励,至少也是让我抒发了这么多,可能导演的初衷也算达到了,哈哈!
5 ) 与我宁静
萨满,大海,夏天,男孩女孩,凶杀,离婚,死亡。
想想也是很好看的素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日本的电影太隐忍了,是枝裕和的电影也是。
反而喜欢神去村的风格,活泼爽朗一点。
总觉得他们把电影当成了会动的漫画,大量使用固定镜头,像漫画框。情节衔接也很自由
可能不太适合我,我觉得与其这样我还是喜欢漫画,就点想象在静止的动作之外,像《this one summer》。
唯一喜欢的故事情节弱化的电影,只能是画面精致考究。
《聂隐娘》《小时代》《爵迹》《年轻气盛》《宁静的热情》
所以新海诚的,韦斯安德森的。
毕竟像怪化猫,今敏这样的神作太少了啊。
6 ) 日本导演的影像气质
张艺谋《归来》没能入围戛纳主竞赛,使得只有河濑直美《第二扇窗》在挑亚洲电影的大梁。
河濑直美,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女导演,看她的片子需要比看小津更加一倍的耐心。
从《拥抱》到《黄樱花的来信》,日本导演历代相传最屌的一点就是在完成了现代化的同时又保存了自己的美学特质。
他们不会今天学美国明天学欧洲,他们发明和制造着这个世界最广泛运用的摄影机。
在缺少偶像派导演的今天,河濑直美有着取代贾樟柯的潜力。
河濑直美作为一个女导演,经常自己掌机摄影,加上十几年的纪录片生涯,把她的耐心和毅力磨练得惊为天人。
最后,作为脑残粉,4月18日恭祝《第二扇窗》勇夺金棕榈。
7 ) 请做好失去的觉悟
在北京河濑直美中期作品回顾展看的片子,从介绍里了解到《第二扇窗》拍摄地点不是河濑直美的故乡奈良,而是在四面靠海的奄美大岛,片长120分钟。较之以前的作品,制作的精良实属难能可贵,但没变的是故事愈发缓慢的节奏,以及对死亡,爱欲,自然,和生存的讨论。当然在这120分钟里,空镜头的时间比例理所当然的占了有五分之一,每一个巨猛的海浪、树木告春的风、头顶的阳光、遥无止境的路,都交织着深厚的感情与生命浓浓的的密度,像要竭力渗透进去,带着淡淡的诗意和自然主义独具的情感味道。
少年界人和少女杏子是一对恋人,某天海岛浮来一具背部刻有纹身的男子尸体,似乎这件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在到来之时,就已经开始悄悄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界人似乎总带着一点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忧愁,而杏子也因为母亲的疾病开始对死亡产生质问,影片便以这两条线索分别展开故事。死亡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属于生命中的第一件大事,性爱也是,而这两件事情正好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里。在故事慢慢展开的过程中,这两个少年也渐渐从心里的郁结里走出来,就如界人指责母亲淫乱的时候,杏子冲进来和他说:”你之所以这么浮躁,是你一直没有做好失去的准备。”最后他们欣然接受了生命馈赠的一切,包括失去。看到这里,你便会发现,这依旧是河濑直美的个人体验和生命哲学。甚至是界人生活中缺席的父亲的角色,也是河濑直美自己的体验。影片在结尾的时候,少男少女在森林里做爱了,顺便提一下做爱的镜头很美,丝毫没有一点秽意,之后他们潜游在了蔚蓝色的海底,便是你看到的海报,一直持续,不断变化角度与镜头,但和河濑直美之前影片一以贯之的长镜头所表达的意义完全没有改变,不论是回归森林、河流或者海底,都是又回归了生命本质的意义:延续。
需要提及的是,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便是界人来东京的这段,不单单是因为城市在河濑直美电影里的独特性,而是父子间的这种情感。镜头穿过东京乱糟糟的夜市,父子俩意兴未阑,界人问他:你为什么非要留在东京,在任何地方不是都可以画画吗?父亲则想和儿子喝个酩酊大醉,但儿子还未成年,还有三年,父亲拍着儿子稍显宽厚的背,眼神里都是属于父亲独有的自豪和关切“再有三年我们就能好好喝一喝了。“接着跳转室内,两人互相搓背,父亲看着儿子开始变化的身体,骄傲的提醒说:界人也要开始有烦恼了。
至于和很多人同样困惑的纹身,我是这样想的,父亲和母亲的情人即影片开始附在海面上死去的男子背后都有一个大的纹龙,这应该是河濑直美选择用符号去省略,她不想表现母亲和她情人之间是否相爱或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但是因为父亲就是从事这样的工作,这就表明父亲和母亲选择分离是因为有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并非不再相爱,所以这个被淹死的男子背后也有一条差不多的纹龙,而这个纹龙就给她要去解释这些关系剩下了很多麻烦,你去想吧,我这里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解释可能更接近河濑直美的爱情观和态度。
另外,河濑直美在电影里加了一些当地的特色文化如:三弦,段落一:杏子一家三口躺在院子门口纳凉,兴之所至,杏子弹三弦而唱,父亲手足蹈之,弦声优美,歌声动人,其乐融融。段落二:母亲弥留之际,想听《远行吗,爱人》,大家随着弦声唱起来:我必须走了,去一个遥远的岛屿,但我会一直记着你(歌词大概是这样的),歌词有点像是在母亲告诉杏子,死亡并不是彻底的分离和忘记。一个小小岛屿上特有的生活活动和文化,竟是这样的富有生命的哲理,看的时候让我诧异,也感激导演向我们展现了它。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都是印满河濑直美个人美学以及个人情感标记的一部电影,我欣赏她从没有过放弃这样的创作,这在整个日本电影界以及世界电影里都是难得的,这部14年的新片没有让我失望,纵然我不太喜欢他最后有点生硬的结尾,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的作品。
8 ) 我打开了第二扇窗——当我向死而生时
究竟什么是永恒,在这焦虑的世界里,那真正值得我永远虔诚信奉并追求的,原来是时间。死亡总会到来,你知道的
在那些没有对白的长镜头里,穿过平静的、涌动的、咆哮的海,阳光下的神树,海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厨房里的光洁厨具,公路两旁的稻田,东京夜晚的霓虹,两种后背的纹身......关于死亡的念头向我涌来。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是一种打发时间的胡思乱想:如果下一秒便是一切的终结。我这一生,24岁21天。
我这一生,可列出过不少愿望清单,心比天高,可现实又难又曲折,也有无数天马星空的幻想,也曾问过自己,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是现在这样的吗。如果下一秒死亡便降临,那我还没有坐上一辆摩托车的后座,在任何一片亚热带的海边公路上飞驰;还没有在自己的小酒馆里款待自己的朋友们,深夜不打烊,以慰藉换他们的诉说;还没有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与世界、心中的心事与情结拍成电影或诉诸笔端,唤起一部分人心中的共鸣,带去一些力量,或者,至少不再那么孤独;还没有云游四海,好好看看这世上不同的风光与活法;还没有考上全国Top2大学的研究生和全球Top10的博士,体验学霸的光环;还没有去学习MBA和戏剧表演,既有经营管理自己商业帝国的能力,又可以在精神的世界里放飞自我;还没有成为国外哪个富豪或权贵家小孩的汉语私教,并获得支持开自己的公司或者学校;还没有成为上海钟意的某区有自己一套房的人;还没有真正完全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养可以抱着睡觉的狗狗,和它一起玩耍;还没有不定时地举办各种主题Party,邀请旧友和新朋友们一同狂欢;关于人生的另一半、恋爱、婚姻、孩子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倒是决定如果遇不到那个今生值得的人一定不会将就,毕竟我如此怕痛的人若能因为某个人忍受十月怀胎的痛苦以及后续包含了太多痛苦的改变,那一定是真爱了,因此,如果我的死亡已开始凝视我,那我也看不到这一个伟大理想的实现了;享受过肉体的美好,如果真的不能再拥有也值了......这就真的是我全部的愿望了啊,有的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实现,所以是货真价实的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了!
我当然都一一试着努力过,或在努力着。跌跌撞撞地走过好多弯路,旧伤刚刚好;在现实碰壁时,也开始选择谋爱先谋生,有时谋生的过程中给自己的意志力出了好大的难题,我在不做-焦虑-怀疑目标定的太高做不到-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就变懒惰-继续焦虑的状态下,开启了逃避式睡觉的模式:我害怕,所以天亮了我就以睡觉的方式逃避现实,荒废掉一天的时间后,晚上继续恐慌无法入睡,总之逃不掉。
我觉得我在为了体面骄傲地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活着。我想着那一个个我真的好喜欢但可能要为了体面而割舍的愿望,和不知道谋生完轮不轮得到的愿望;也做着那些为了面子却又觉得自己做不到的目标,我已经望而却步、精疲力竭了。哎。
但想着如果下一秒就死了,我觉得一切都轻松起来。
杏子的神圣巫女妈妈离开这个世界时,那么从容淡然,她是杏子爸爸这一生的力量,如最有劲的海涛那般,妈妈离开了,海涛依旧在;杏子当下无法释怀的;界人纯洁内心里无法理解也自然无法接受的表现淫荡的母亲;界人母亲一人难以承受的破碎;海边老爷爷越老越怕给别人添麻烦、怕给人带去不痛快的小心翼翼和印象里杏子外祖母年轻时的美丽样子;界人爸爸的选择;杏子爸爸的怀念......这所有的一切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在死去的那个人的世界里,她过去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和她一起消失在世界里。那些过往,对于死亡而言,只是来一趟人间的体验。最后也无法留恋。我从不相信往生。就让一切就此彻底终结。
看这部电影时,外面还下着雨,雨下了好几天,是我喜欢的天气。我坐在阳台旁的沙发上,在欣赏完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伴随着屋里类似的情绪——姥姥的眼泪。她九十多岁了,她总是哭,总是哭,每天都在渴望并祈求死亡的降临,在我有此类记忆的印象里,她便已经渴望了近十年,可她身体依旧康健,而且健忘。我希望她可以多忘记一些悲伤,记住快乐,忘掉渴望。而我呢,我有一天也会死亡。
但我不想以日日渴求的方式等待它,而是想着这一刻我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至少轻盈、快乐一些。在向死而生的漫漫长路上,也多注重一些当下的快乐,但凡现在可以做一些的就不把他们延迟到未来。以此来避免到了最后想的还都是那些未完成的梦和难以实现的目标。我一夜没睡,但也不要在白天沉睡,如果可以,我要死在今晚的良夜里,在夜里我安稳沉睡时,不以无法入睡的慌张和焦虑来迎接;我喜欢雨天,我立马拿起相机,去老房子接我的两只可爱狗狗,带他们去山里面踩水、玩耍、我们都不撑伞,让雨淋湿自己,我还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看完电影就写下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这样我的一部分文字就可以在这一刻定格下来,从前我堆在以后去写的文字,他们都没有随着我当时的思绪留下任何痕迹,在死亡到来之前,内心的那部分将会一片荒芜;想成为up主,没有风格也可以先发一些自自然然的好内容;想要留下文字,就找一些契合的公众号开始写你想写的故事;自己想发展的那个谋生的帝国,没事就认真思考并记录一下模式和方向,使其系统化。
想到死亡将至,我便不再拖延了,不自信的事情也可以不磨蹭地每次积累一寸欢喜。
杏子妈妈离开时,大家唱着她生前爱唱的歌,跳着她生前爱跳的舞,丈夫女儿陪在她左右,她也随着大家轻微地摇摆,以这样的方式快乐的离开了。
我要为一种意外来做准备,至少在猝不及防之时,可以回忆起更多的曾经亲手点亮的幸福。
散淡静美,为身患现代病的人找心灵出口,还是女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镜头,浓浓的母性心结,散文诗式的故事移植到日本南部奄美群岛,仍专注于自然主义情怀、人与土地生老病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隐秘与依赖的初衷意旨。 除了一些台词略显生涩,都很喜欢,两个青春期的小演员尤其好。四星推荐。
Cannes Day 6.目前为止最讨厌的j竞赛片。只想说,水平摆在那里就不要再去讨论生死灵魂这种几百年无解的命题了。情节不够空镜来凑,空镜也不好好拍,还不如去看国家地理。摄影机无所适从都不知道往哪里摆,演员丑得要死,只可远观。三味线弥留和深海裸泳算是触了一点心境,其他的…哎
很棒,母亲死那场戏爆炸。比红豆沙好太多。
1.讲男女的青春,讲他们在青春时面对父母、面对死亡、面对性爱所做出的反应——崩溃,然后成长;2.本片强烈感觉到言之无物的空洞感。少年与母亲疏离的相处和情感,在后半段突然爆发争吵,然后母亲莫名其妙消失,少年找不到母亲,担忧母亲的生死安危,结果邻居心平气和跟他聊海浪和冲浪,以此说教人生大道理,而少年竟然幡然醒悟。这些都是什么跟什么,整部电影就让人感觉河濑直美没有东西讲就不要硬拍,而是要好好打磨剧本,让作品言之有物;3.很想给差评,但是有一些东西又让我很喜欢,导演过度贩卖的民俗和当地的自然风光,依旧让我喜欢,还有最后少男少女在海里游荡的画面,摄人心魂!
这么拍的话就算亲女儿也拿不到金棕榈……有贾科长当评委也没用……虽然海拍得蛮用心(尤其台风天啊),不过就是把[沙罗双树]从奈良搬到了奄美大岛,对死人这么大事不解释的态度都一模一样,不过就是生娃变成了母亲去世而已。问题不光是太说教(生死观只怕观众听不懂),而且实在是太贩卖民俗了……
故弄玄虚装神弄鬼那是河濑女士一以贯之用来投其所好的下流手段我就不说了,可您为了拿奖制造感官刺激而在电影中杀死动物的低劣做法实在是电影艺术者的耻辱!为了您的私欲残害动物的生命完全无法容忍,作为电影创作者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了,以后要是见到你也不会跟你说一句话!
非常苦涩的关于:青春、性、成长与死亡题材,影片只在无修饰地展示一对少年的迷茫,表达极为吝啬,又隐约地将自然生态与城市温存做了对比。故事缥缈游离,仿佛跟着少年的心思漫无目的地游走,直到最后在海底赤裸畅游的释放束缚。讲真,确实是一部难看懂的文艺片。
我会说我真的很喜欢吗?纯纯纯情是一方面。河濑直美特别有一种自觉,就是每当你要感觉她一定会来一个什么镜头的时候,她一定不会来什么,在我看来这种东西往往把她从三四流小清新导演拉到一二流,但无疑有些讨好了。反过来路上也在想,锡兰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安纳托利亚往事和冬眠之间的区别?
过分追求自然的结果是一切都显得不自然。几乎把所有能拿奖的招都使上了,但如此拿腔拿调最终导致的却是处处都显得矫情。力不从心的用力过猛,即使我很喜欢在阴雨天看海。
真怀疑河濑直美有没有拍剧情片的能力,矫揉造作,无知到爆。
好做作。。。
2.5 没啥冲击力的悟道片,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整部电影感觉就是艺术片的各种配方调一块弄出来的。为啥成长就一定要死人?为啥成长就一定要来一炮?回归自然,生命就变本真了?关键性的海浪意象也没拍出啥大感觉来,所谓的海浪-冲浪悟道主题还是靠人嘴唠叨出来的。
海岸单车迎风 以及 最后雨林中 人类原始生命欲望之性爱 并与蓝海融为一体 携手畅游 就特想爆打五星 光影中气泡升腾 真美;神明之死 亡者祷文 三弦哀乐;海浪芦荡 潮湿微腥;对白两三 触碰逆阳 风吹海岛 淅淅簌簌;珍惜亲人 在成长中一点一点觉悟 如水到渠成的理解自然 牵手爱情。
大海开始的电影,却以吞噬树林和一片红树林为结束。奄美大岛,不过是河濑直美精神上的“第二个故乡”。影像上更见精致,看着就是捧小演员,全程环境自然音效不断骚扰。有很多想当然的台词,不过是导演自己所想,结果全套到人物身上去了。看到神婆阿妈伸手去触摸阳光,忍不住笑出声了,阿姨还是那个阿姨
从山到海,从绿到蓝,长大难道是人必经的溃烂。
欣赏不来。连想当作风景片看看也不成。话说村上虹郎你成年了嘛?日本规定多大的小孩儿可以拍OOXX?16岁?
最好的河濑直美已经死在沙罗双树下了。
太致郁了!大海里的水下摄影真美!
花生真好吃啊
从来就没有觉得河濑直美是一流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