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头,其实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建议最好是先去尝试着看韩寒的小说并且去理解他所理解与表达的生活(如果你要说凭什么你要为了看部电影还要去看小说,那当我没说)
在你们不断地喷这部你们所谓的“烂片”的时候
不妨多再想一想影中的每一个片段
为什么来自偏僻小镇的两个青年打不开一个房间号是“211”的房门,而门后的一切正好是他们想拥有的一切
为什么睡梦中的阿耀身旁摆的是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
为什么本以为人生得意的欢歌会被卷入巨浪洪流之中
为什么会有南澳岛上肆意的摩托轰鸣和广州市区的黑色幽默般的禁摩片段
为什么会有他们飞驰过隧道并且大声喊出自己愿望的片段 而那些大声喊出的愿望最后实现了吗?而谁又记得影片中的阿耀当时在旁边打趣的是“愿望说出口就不灵了”
为什么会拍小镇青年的拧巴父爱 而影中又为什么会出现阿耀父亲所住的城中村
为什么影片中会有城中村与高楼大厦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在南澳岛中肆意自由的阿耀在城市去的工作是在笼中表演的“笼中困兽”
为什么当万青的《山雀》和痛仰的《无法离地的飞行》响起的时候是那些片段
为什么不会游泳的欢颂倒在了水里 为什么怕火的阿耀会置身火海
在你们喷这部电影“混乱” “狗血” 的时候,不妨多再去思考一下电影中的片段,不妨去看一看韩寒的书
看完四海的时候,我想,这不就是韩寒么?世俗里藏着理想,理想里藏着现实,戏谑不正经里藏着灰黑色的严肃,喜剧外皮里始终是寂寞伤感内核。
肆意自由的南澳岛和灯火通明的广州城,一个是乌托邦,一个是现实
叙事上的飘忽不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全片没有一条明晰的叙事主线,只是对一些诗意片段、幽默片段重点着墨。这种表达带来的最直观问题,就是故事捉摸不定,有些拼接感,主题情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至于,到头来很多观众看不明白,直接给《四海》打了低分。不过,对我这个很吃韩寒风格的人来说,我就很能get到他在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讲
看得出,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他擅长的风格与标签都没变。只不过,这一次他变“狠”了。他不再执着于编排人生和解、追梦至死的成人童话,而是把血淋淋的现实盘剥开,让观众看到现实的残酷、人生的失落。在春节档看到这样一部 “丧片” ,观众多多少少会有些闹心,觉得它破坏了过节的心情与兴致。但不想看,不意味它不存在。因为人生本就如此,逃也逃不过,躲也躲不掉。
看过韩寒小说并理解他小说风格的人才明白,《四海》是韩寒这么多年来拍的最有他小说风格的一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长安乱》 看到了《一座城池》 看到了《他的国》 甚至看到了《像少年啦飞驰》
《他的国》中韩寒在序言里写道:
“我几欲把主人公变得很悲惨,有无数个地方都可以结尾,可以让他一无所有,失去生命。但是到最后,我没有那样做。如同这书的情节,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看到影片最后的大雾,我恍惚了一下,然后明白,原来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他一直在做自己
“萤火虫的光芒熄灭又亮起。左小龙伏在它的光芒边上,轻轻说:
你能发光,应该飞在我的前面。”
影片开头是阿耀和父亲的相认,但并不是我们预想的感动剧情,阔别多年的父亲竟然认错了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沈腾扮演的父亲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的。不同于父亲在大众心中的光辉形象,阿耀的父亲是一个满嘴谎话连儿子都欺骗的人,请儿子吃饭躲在一边不结账,送儿子的手表是假的,在和阿耀作最后告别时塞给他三万块钱满怀歉意地说本来能给他更多的,结果讽刺的是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里,屁股兜里还塞着厚厚两沓钞票。唯一的真话可能就是劝告阿耀别活成跟他一样的人罢。
电影里阿耀的枕头下出现的第一本书是小王子,暗示了阿耀最初的内心世界,遇到周欢歌和周欢颂前他和老年痴呆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其他亲人也没有朋友,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机缘巧合认识周欢歌后,他加入了车队,成了一名“车手”,有热爱的事可做,收获了兄弟朋友,能和喜欢的姑娘相处相伴,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电影前半段长达一个小时的无所事事里是几乎没有主线剧情的,穿插了不少幽默段子。故事的转折是周欢歌的溺亡,大雾中突然出现的巨轮就像沉重的生活现实掀起巨浪搅动漩涡,几个讨论理想的年轻人或被吸入海底,或晕头转向,或狼狈逃窜。生活自此发生巨变急转直下。
阿耀在和职业车手的较量中一败涂地,自以为是朋友其实是背信弃义的二五仔,危险驾驶落入警方布控又强行闯卡,准大舅哥以自己的名义借了6万高利贷,喜欢的女生背上了几十万的负债,所有的沉重现实让他觉得再没有东西可以失去,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带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去了广州找showta哥试图解决问题,结果却连自己的摩托车都失去了。
阿耀和欢颂被迫在广州打工,一个继续做服务员,一个在游乐园玩摩托特技。现实生活中两个年轻人肯定会被湮没在这个城市人群里,有人苛责剧情脱离现实,但是韩寒决定给他们最后的希望,超越一般现实的可能给了阿耀飞跃珠江改写人生的机会。阿耀枕头下的第二本书《麦琪的礼物》暗示了结局,两个主角送给对方的礼物都落空,他们一个怕水一个怕火,结果欢颂遇到肇事掉进了珠江,阿耀跃过珠江却落入了火海。
韩寒说这是一部看着热闹,但挺孤单的电影,他尝试给它包裹了很多动作和喜剧的糖衣,它也许会让你欢笑很多次,可最终,它是惆怅忧伤的。《四海》不是我们预想的小镇青年追梦的故事。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喜剧收尾,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充满希望,电影前半部分给小镇青年的生活蒙上了一层诙谐轻松的滤镜,但是后半部分直接扯去了文艺喜剧的外衣,残酷地暴露出底层小人物的悲剧以及现实的无力感。抛开剧情,现实生活中我们肯定多少见过飙摩托车的鬼火少年,见过没好好读书只能端盘子端碗的服务员小妹,他们肯定也都做过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努力罢。发现没有?离现实远一点,生活都能像电影华彩一样浪漫,但身在其中,我们的努力在更高层次的人看来也会哑然失笑罢。宏大叙事背景下,是难以把握个人悲欢离合的,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人生?又有谁愿意费笔墨去讲他们的故事呢?阿耀有剧情给他一个万众瞩目一飞冲天的机会,大多数普通人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向前走,路过一扇又一扇打不开的门,直至终点。多少人年少时觉得自己人生会纵横四海,可后来发现只能四海漂泊,多少人年少时觉得人生会像影剧一样在最后有终曲奏响大幕落下掌声响起,可现实里,小人物的故事又有谁会投来匆匆一瞥呢?
只是不相信这样简单的结局,只是怀疑起自己无悔的心情,一切沸腾的感情,都将沉淀为清澈的空气。 —— 片尾曲《逝》
电影上映几天,发现四海的风评几乎是两个极端,要么觉得韩寒才华在线,要么黑得一文不值。我是觉得一部电影,要批评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无脑批评,好多骂电影的点说是弱智真的不为过。欣赏好电影是有门槛的,这里的门槛不是说能不能买得起电影票,而是个人的学识、内涵、双商。基本上所有高级的东西都是需要跨过门槛才能够得到的,就好比音乐,现在不少人随便套用个1645和弦套路就开始写歌了,然后有一帮人天天把口水歌奉若至宝。你让这些写口水歌的人改编个爵士他不会编,你让这些听口水歌的人听听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他也听不懂,而且这些人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上: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得允许别人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然后闭着眼睛对所有他们听不懂的玩不了的东西瞎几把评价。回归到电影,同样一部电影,有的人看了毫无感觉,有的人看了潸然泪下,同样的电影情节,有的人看了嘿嘿一笑,有的人看到了背后对现实巨大的讽刺,有的人一辈子只能看懂无脑喜剧,有的人能在隐藏剧情里发现宝藏。所以,没有一定的知识、阅历、思想,对有的电影是无法理解和共情的。
我在豆瓣写的第二篇影评是为四海写的,不是非要论证四海有多好,作为一部电影它是有缺点的。只是因为这部电影触动我了,与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点产生了共振共鸣,我为主人公和我自己而遗憾、悲戚,这就足够让我认为他好了。至于许多人诟病韩寒为什么要把一个悲剧的内核裹上喜剧外衣,我用我的理解阐述一下原因,这就好比你要把你不轻易告人的悲伤故事讲给大家听,如果你是流着泪讲的,真的动了情用了心,遇到傻波一轻蔑一笑嗤之以鼻,你会非常伤心。但是如果你是笑着讲的,顺带着把悲伤故事变成了黑色幽默,这个时候懂你的人会想,啊其实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呀,他当时一定很难过,太不容易了,这个人怎么内心这么坚强?这种情况下即便遇到傻波一不屑讥讽,你的笑也为你保留了尊严和面子。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Don't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中文译作“不要对牛弹琴”,但是我觉得直译的话更为准确,即“不要把珍珠放在猪面前”。这句谚语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以后都不要做出努力让猪学会欣赏珍珠的蠢事。
新年的第一部电影,导演韩寒,自然得看看,毕竟是高中时候最喜欢的当代青年作家了,嬉笑怒骂,敢爱敢恨,是所想,亦是所往。看到片头的亭东影业,不禁想当年那个亭林镇的少年现在已不再年轻,这么些年过去,韩寒的电影应该不会落俗套吧。 电影前半截,真美好,真可爱啊,那是青春的底色,是淳朴真挚生命力的满溢,是剧外人无可奈何的羡慕,也是所有年轻人的梦,一辆摩托,载着心爱的人,在海边的路上,与风一道,向前向前,从来没有目标,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最好。 觉得这电影真的不一样,是从哥哥溺水开始,不再是一路诗与歌,不再是一首欢乐颂。家人离去,债务压身,单纯的白纸面对大城市的斑驳色彩,是那样格格不入,小人物的苍白无力是那样沉重紧迫,没有戏剧化的某个好心人,也没有主人公该有的光环,该打的工要打,该还的债要还,该吃的苦要吃,这个年纪该有的美好,还是那么美好,却也那么索然。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男主去找父亲无果后。困在那一方城中村小楼组成的天井中,是囚牢吗?是现实如此吗?困在城中村的无家可归者,那一刻哪里才是出路?镜头拉远,大片的城中村,河对面是高耸巍峨的写字楼,是城市的繁华,是城中村难以接触梦。男主太渺小了,偌大的城市,容不下一对天真的情侣,偌大的城市,万般的繁华与浮华都是别人的。我在这城市里,没有家。用什么阶级分层什么贫富分化来看这一幕太苍白,以身入戏只剩下无能为力的长叹,只留下普通人的悲哀。从来没有什么奇迹,从来没有什么改变。 电影最后,斯人已逝,回到故乡,还是那辆摩托,还是那条老路,可少年是否还是那个少年,不忍细看,不敢细想,海边的风吹散一切的愁怨,油门加大点,轰隆隆,且向前,且向前。
不是托,大年初一第一时间去看了,除了带对象,还带上了年近60,对一切“小布尔乔亚”都是批判精神的老爹。
出了电影院以后,我爹说的第一句话:节奏真不错,电影出乎意料的好。不是想象的烂片。
虽然大年初一带着老爹,看一部言情并且最终男女主要死一人的电影,非常奇怪。但韩寒这次拍的却出乎意料的好,叙事严谨,每一条线索最终都有交代。
刚出电影院就想写影评,但不敢夸,怕被人当作通稿误伤,但是看了这些海了去的低分,义愤填膺和“文艺青年”划清界限的“精神小妹”或“精神小伙”,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这部片。
1、这部戏的背景是粤东和广深、港珠澳经济发展巨大落差为背景的。虽然广东GDP能单扛意大利了,但是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也最为严重。
这个故事,并不是韩寒构建的乌托邦,可以找寻一定的背景条件。
2、这部戏的主线就是男女主的爱情,而所有出场的辅助“道具人”,没有一个喧宾夺主,而且每条线都有了交代。
男主的爸爸有了新家庭,黄晓明是“修塔哥”,男主的老板弄过气明星演唱会要赔了,男主的动机是巨额的债务,男主的奶奶去北方看雪了,女主的哥哥死了,哥哥的同伙被抓了。
3、女主跟所有言情剧中的“我们不要再见面了”的桥段不同,韩寒有意刻画了从小地方“一个人一辈子”的浪漫爱情在大城市的霓虹灯下的无奈。
这是真正的社会最底层,底层中的底层,赚了钱买礼物、攒钱买礼物。是吃饱饭后想到的第一件事。
买房买车,父慈子孝那是成为这个城市里的“人”之后的事儿,先让爱人彼此在对方眼前成为“人”。
4、从王珞丹、赵丽颖再到今天的刘浩存,韩寒真的是掌握了20-40的中国直男审美,我觉得她们最美的荧幕形象,都在韩寒的电影中。
脱丝袜的王珞丹,倚靠着店门口的赵丽颖,还有把白布鞋穿成黑色的刘浩存。都是男人脑海中对于“这类女孩”的想象的具体呈现。
刘浩存好美。
5、韩寒本意就不是做名垂青史的导演,只是想做这个时代的阿斯匹林。如果豆瓣给他的电影能有7分以上,相信对韩寒来说都是一个双喜临门的结局。
寄托韩寒的电影能够治愈什么时代之殇,不如先治愈内心的傲慢与偏见。
说这部片子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的,可能没有看懂成年人的世界或者说片子的后半部。
如果前半部分是青春的洒脱、酷、帅,那后半部就是为这些埋单的成人世界。这部片子感觉既浪漫又残酷,时不时还有生活中的搞笑,或被生活幽了一默。片子里有很多线索,或者说有很多元素,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如果前半部分是一副画,那后半部分就是扒开这些酷帅洒脱背后的代价。
尹正那个角色,就像很多小镇青年当中会有的,他们表面看起来很风光,有很多兄弟,为人讲义气,做事看起来很飒,活的很酷炫的样子,例如他们组车队,他们开酒吧,他们认识大人物。但是成就这些人物特色背后的是什么呢?这一切可能就要从他喝醉了在海里游泳不幸去世说起。他背后的一切都被抖落了出来。他去借高利贷买车,开酒吧,不仅用自己的,还用妹妹,兄弟的。他并没有像外表看起来那样令人喜欢或欣赏了。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感觉蕴含的一个道理就是,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去偶像的过程,就好像是不断看清这个世界,都来不及失望然后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第一个,就像男主的爸爸,在他没回来之前对他满怀期待,但是发现他有了新的豹纹阿姨,他也有生活的苟且,男主或许对他爸爸是失望的,但还是爱着他爸爸。第二个让他生活有波澜的就是女主的哥哥,但是随着女主哥哥的去世,背后的不那么光鲜也浮出了水面。第三个就是黄晓明那个角色,当时他是酒吧上的大人物,是女主哥哥口中敬仰的什么什么哥,上通天下通地的人,但是当事情出来之后,男主费尽万难找到他之后,发现他不过是给广州塔修塔的人,当男主质问他的时候,他却怪起了男主的不懂事,称那只是成年人的应酬,别太当真。这是他靠近第三个光鲜的人背后的失望。第四个就是他的偶像,他年少时骑车一直听着那个偶像的歌,把他当作他的精神领袖,但是他的偶像却在演唱会上用替身,而这个替身就是他。当有人问要不要去见一下他替身的时候,他只是说了句不用了。这是他的第四次失望吧。难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偶像,或者不断看清生活本质的过程,是吗?是的。成长就是这么的真实,不狗血不鸡汤。
这个世界仿佛一切都在撕掉伪装给他看,他或许会失望,他没有去抗争,只是接受,解决这些问题,看,多么像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已经不会哭爹喊娘了,更多的只是默默接受,寻找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他没有沮丧,没有妥协,没有豪情万丈,而是默默坚守自己对爱的执着,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没有被打倒,但也不煽情,就是这样去做就好了。虽然也有友情的背叛,别人的嫉妒,父亲有了新家感情的落寞,但这只是人生中的轻描淡写,它存在,但不值得大书特书。几次,都以为女主在大城市,会不会被花花世界迷花了眼,但是最终令人温暖的是,他们的感情没有变,他们都在为彼此着想。最终,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麦琪的礼物”。
整部片子哪是什么青春文学,明明是一处现实主义世界。只是假借了青春的洒脱或温情的笔调,来温暖现实的成人世界,让这个成人世界不至于那么残酷或悲剧主义。全片感觉都是一副写实主义,唯有结尾,导演还是非常温情的,让女主没有被花花世界带走,还是让她最终跟爱他的男主在一起了。如果现实,会这个样子吗?她来到大城市里,没有经历蜕变,过了这么多年,还能如年少时一样纯情吗?我不知道,或许吧。这个电影感觉就是一个“反着的夹心饼干”,正常的夹心饼干是两面糙的中间夹甜的;而四海这枚夹心饼干是,两头是甜的中间是糙的。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韩寒的成长,我是一个80后,当时是看着韩寒的萌芽长大的,我们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就像他当时结婚的时候,我感叹我的偶像都结婚了,我们不再年轻了;当他有小孩的时候,哇,韩寒都当爸了,我们都要为人父母了。我看到了他这么些年的成长,这绝不是他以往电影的重复,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他的成长。感觉他也真切的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看透生活的本质,虽然有点丧,但是依然热爱着。
她说一直想去城市,最后被动地永远留在了城市。
他说没想过离开家乡,最后主动回到了家乡。
她说水可怕,最后以某种形式在珠江里看完了他的飞跃,呆在了水里。
他说火才可怕,最后以某种形式在她的凝望下完成了飞跃,冲进了火里。
父亲的头盔可能是进入城市唯一的温情,剩下我只看到导演反复在告诉你,没有鸡汤,我也年少轻狂过,建议你们就不需要了,不然现实抽晕你。
最后,甜蜜蜜也兜兜转转,也是一个时代的打工人的缩影,但是让人很温暖,让人看到了希望。
国民老公有了孩子成了严厉的父亲,在过年还不忘提醒你,躺平,可以,那就躺海里。
韩寒其实一直都在拍同一部电影
四海是韩寒送给郭敬明的一封情书
……又拿沈腾诈骗
你住的酒店一定要含早啊
里面的每个角色的行为我都不太能理解…我老了已经无法欣赏青春疼痛文学了吧
为啥非得死人?
韩寒还是一路太顺了,少年的犀利后中年迎来了资本爆炸的时代平步青云,希望他能在中年有个好沉淀吧。整部电影像个缝合怪一样,什么都沾一段,什么都没结果…新年频繁的看意外实在闹心,希望你富足的生活之余不要再以搞这种东西来想感化教育谁了。每个部分间的温情和沈腾是我给及格的理由
我总是觉得不应该把演员在现实中的经历和她在荧屏上的形象混淆,可是前提是她得有演技啊,否则就很容易出戏。
韩寒最差的电影;让我想到了高中生写的没有大纲的小说,一方面能看出来想表达一些东西,但又不知道控制故事的节奏和详略;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台词上下功夫,却立不起来人物。在浪漫和现实之间反复横跳,找不准定位。人物的塑造有多单薄呢,只能说刘浩存的演技完美演绎了她的角色。就这已经是女主角了,配角基本等于工具人。建议下次拍MV。
天空是不会给你答案的...
大年初一看车祸,晦气
希望以后我住的酒店都含早.
大年初一早场电影选了《四海》,但万万没想到看得我一口老血差点没吐出来。这电影就是个四不像,啥类型都沾点,但啥类型又都靠不上,根本没有明确的主线,一盘散沙。前一个半小时至少可以删掉一半,很多情节完全是为了凑梗硬加进去的,然而那些烂梗除了尬之外并没有什么额外效果,不如就老老实实拍个剧情片,喜剧不是谁都能拍的。刘浩存存在的每一秒都巨尴尬(单从演技上讲),她根本没有情绪,亲哥都死了她站在海边就微微蹙个眉,资质这么平庸何德何能拿到这么多顶级资源,简直大离谱。
小岛的梦 初恋的美好 亲情的羁绊 赛车情结,男人至死是少年,韩寒感觉和世界和解了,但是心里的那个少年一直在,电影里也时时处处有自己的影子。笑点被直戳, 泪点多了点,过年看可能略没那么欢腾,但不影响是个好片
几乎一分不落的背景音乐和导演的自我陶醉,演员的台词听得我头皮发麻,当然现在的演员也并不需要台词功底,只需要闪烁着泪花的大眼睛就够了;看了不到30分钟退场。第一次看韩寒的电影,也是最后一次。2.1@深圳英皇电影城
建议过年这种片子不要放到贺岁档,大过年的看这种片子压抑的要死,郁闷 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故事线太乱了,支离破碎,强行热血,刻意怀旧。刘浩存太尬了,挤出来的笑容和0分台词,看得我脑仁疼,跟刘昊然的感情线也是拉垮。唯一值得夸的就是运镜。总而言之,3颗星给韩寒吧。
说真的 看不下去 这到底在讲什么啊 谁来告诉我 它在表达着什么
镜头切得跟开玩笑一样,和喜剧更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韩寒忆往昔的自恋就像一个刚睡醒的男人对着你的脸猛哈一口气,然后问你“香吗”。刘浩存在里边除了睁大眼睛向男人展示自己楚楚可怜的样子再没别的用处了。
以后韩寒的电影不会再看了,如果我是小学五年级,想必会很喜欢。避雷!痛仰和高虎被黑的最惨的一次,我全程直呼高虎名言。花三十多听一首万青,山雀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