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不应该成为保护伞,每一次发生未成年犯罪背后的问题都被忽视了!未成年人犯罪我是支持严惩的!每一次看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内心都是震撼弹!类似的影视剧有很多,比如韩国的:韩公主,熔炉,等!有时候你会发现照片比电影更让你绝望!每一次的事件发生我们都在做什么?很多的是谴责。很少静下心来去想想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最近台湾新出了一个电视剧,叫我们与恶的距离。讲的也是类似的题材,讲的特别棒。推荐朋友们可以去看一下,如果找不着这个电视剧的话,可以找我。V865425767
15岁女孩,被强迫卖淫,嫖客不满意,被打死被肢解。六个嫌疑人都是未成年。
13岁少女因同窗漂亮遂怀恨在心,杀害并肢解,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14岁女孩被强奸,罪犯是13岁,受害者家属获赔9021块,男孩不满杀女孩母亲泄愤。
12岁男孩弑母后不仅不承担任何责任,甚至还返回学校上学。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下,犯罪成本太低导致的结果是未成年犯罪频发,而且“凶手们”毫无悔意。
“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即便是旁观者如何义愤填膺,受害者家属如何痛心疾首,“凶手们”依然一遍遍被抓进去,再一遍遍被放出来。很大可能的,他们的未来不会有或者有些微影响,但受害者及其家属将会一辈子笼罩在阴影下,甚至带着愤恨和不甘长眠地下。
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短片,便是聚焦未成年犯罪事件,而且是英国现代史上年龄最小的杀人犯,这是真实事件——著名的詹姆斯·巴杰尔谋杀案,且现实比电影更残忍,更令人发指。
《羁押》
1993年2月12日,英国利物浦。这天上午,年仅10岁的罗伯特·汤姆森和乔恩·维纳布尔斯从学校逃课,两人互不相识但一拍即合,相约做点“刺激”的事。
他们在一家购物中心里游荡,搞破坏、踩脏椅子,顺便再偷了点糖果、电池、一只塑料玩偶和一小罐蓝色的颜料。
很快的,这点恶作剧已经满足不了俩人的猎奇心,俩人把目光转向幼童,詹姆斯·巴杰尔成为他们的目标。
下午3:42分,两人带走了毫无防范心的詹姆斯,沿着利兹-利物浦运河走了大概四公里。途中,罗伯特和乔恩对受惊而哭闹的詹姆斯进行殴打,以及恐吓詹姆斯将他推入河中。
接下来他们的举止可谓丧心病狂,你无法想象是出自两个10岁孩童之手。
搬起重达10公斤的铁轨用鱼尾板砸他的头部,在他的左眼及脸上涂抹蓝色涂料,让他吃掉电池,并脱掉了他的鞋、袜、长裤及内裤,性虐他的生殖器,可能还将电池塞入他的肛门。
凌虐时间长达一小时,最终两人把折磨至死的詹姆斯放上铁轨,将头部埋入道碴碎石中,试图利用火车碾过制造事故假象。
一辆火车驶来,詹姆斯的身体被轧成了两半……
两天后,尸体才被人发现。
短片从两个嫌疑人羁押受审开始,以闪回镜头的方式,重现了两个小魔鬼的犯罪场景。
如果是临时起意,在警察的审问下,犯人的意志会很快的土崩瓦解,并认罪伏法。
但罗伯特和乔恩(影片中叫琼恩)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一遍遍否认自己的犯罪事实。
并且声称从未到过布特斯特兰(案发地点所在地区,虚拟名)。
审讯过程并不顺利。
直到出现目击者,证词加上证据,俩人无处遁形,终于认罪。
影片采用偏艺术化的形式展现,有美化罪犯之嫌,这点引起了受害者母亲的反感。
她收集了227000个签名,希望能把该片从奥斯卡的入围名单中剔除,虽然最终被驳回,但尘封多年的案件又一次以喧嚣之势出现在大众面前。
回顾案件,因罗伯斯和乔恩皆未满14岁,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两人最高获刑只有8年。
这引起了一直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28万人申请重判,游街给政府施压。即便如此,两人最终被判也不过15年,甚至因其“表现良好”,减刑至8年。
更为光火的是,两人在狱中的待遇可谓舒坦,内设宽频电视、视频游戏、吉他、音响系统以及个人健身房……
我们无法想象詹姆斯妈妈这些年是在怎样的煎熬中生活,也无法体会小詹姆斯在被残忍凌虐杀害时的绝望和无助。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两个不满11岁、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美国犯罪学家 罗伯特·K·雷斯勒提出他的结论:几乎所有凶恶的杀人犯,都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而其童年的悲惨程度,与罪犯犯案的凶残程度存在正相关。
小编想起了去年看的《伊甸湖》,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悲惨后果在这部电影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孩子中为首的父亲,信奉拳脚出真知,动辄对他拳脚相向大呼小叫。在父亲的长期影响下,孩子也学会了暴力至上,以为一切问题都可用武力来解决,至此造成了惨剧的发生。
从凶手背景调查的情况来看:
罗伯特父亲有暴力倾向,母亲酗酒,家里5个哥哥更是麻烦缠身,其中一个还对罗伯特有过性侵犯(此处对应了前文中小詹姆斯被性侵的可能,出狱后的罗伯特的交往对象亦为男性)。
乔恩则有些神经质,上课无缘无故发出怪声。离婚的父亲喜欢看血腥暴力的电影,尤为热衷杀人桥段,时不时地还带着乔恩一起看。
这样来看,这两个熊孩子心理如此扭曲,犯下如此罪行,似乎也见怪不怪。
国内外关于未成年犯罪的电影还有很多,中国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日本的《告白》,韩国的《记得我》、《蚯蚓》、《杀人游戏》、欧美的《半熟少年》、《大象》等。
今年的两会也着眼于未成年犯罪问题上,有人提出:
刑法也应考虑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做相应的调整,这样能确保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应得到相应的制裁而不是逍遥法外。 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建议尽快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明确家长职责。
如果《未成年人渣保护法》是“免死金牌”,那么家庭教育的缺失便是元凶,可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他们犯罪的理由。
恶魔就是恶魔,不分年龄。
文章首发公众号:文妖电影,禁止转载。
-THE END-
在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的入围名单里有这样一部影片。
《羁押》
它取材于1993年英国利物浦一桩极为残忍的凶杀案。
被害人是一个只有两岁的幼儿,名叫詹姆斯·巴尔杰,他是案发后两天在废弃的沃顿安菲尔德火车站(Walton & Anfield railway station)的铁轨旁被发现的。
凶案现场极为残忍,小詹姆斯全身赤裸,遍体鳞伤,脸上还画有蓝色的涂料,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弱小的身体已经被飞驰的火车碾压成两截。
通过对监控录像的调查,警方下令全城通缉“10岁至14岁的学龄儿童”,并开始在各学校排查当日逃课的学生。
最终,一名女性向警方检举乔恩,她表示知晓乔恩在当日逃课。另有一名匿名母亲表示自己的儿子罗伯特·汤普逊当日曾逃学,并且衣服上有蓝色涂料痕迹。
随后警方将罗伯特和乔恩逮捕。
以上是标准的新闻报道,这样客观的描述已经让人毛骨悚然,如果被拍成电影,韭菜姐无法想象自己能否接受。
但这部仅有30分钟的纪录短片没有暴力血腥的场面,没有难以承受的残忍细节,从头至尾只是对两个孩子的审问。
这就十分符合片名《羁押》的主题——
一个让10岁的儿童杀手认罪伏法的过程。
影片是由审问和大量的闪回镜头组成的。
如果对凶案没有了解,可能刚开始还会疑惑这两个孩子是否是被冤枉的。
因为在影片开始时的几个镜头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两个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的孩童。
审问开始,首先展现的是对乔恩的审讯。
如果以貌取人的话,怎么也不能让人相信这个说话细声细语,看起来很乖的男孩会是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
他由他的父母陪同着,面对警方的第一个问题,他回答道:
由于警方已经获得了所有证据,针对说谎的乔恩,他们的第二个问题是:你知道真相是什么吗?
虽然乔恩解释了何为真相,但犀利的警方提出“如果你说谎呢?”的问题时,乔恩说他不知道。
这是罪犯面对真相的第一反应:逃避。
而警方换一种方式询问,
显然,乔恩是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只是不承认。
而另一边罗伯特的表现则与乔恩一样,否认。
这让韭菜姐想到心理学上著名的面临死亡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妥协。
我想,承认犯罪也有着这样一个过程。
前期的审讯,可谓是十分艰辛,两个孩子面对尖锐的现实问题,通常是逃避和否认。
到了中期,证据被一件件的摆在两个孩子面前,他们的反应是互相推卸。
罗伯特看起来是个严肃寡言的阴郁男孩,他在审讯中承认自己见到过小詹姆斯,但却声称自己没有带走他。
这边儿的乔恩已经快要崩溃了,警方不断的质问使他不停地编织下一个谎言,承认上一个谎言。
罗伯特虽然冷静,却也和乔恩一样,被不断提供的证据逼得退无可退。
到这儿出现了案件的第一位目击者,这件荒唐惨案的酿成,不仅是两位孩子凶手的无知和残忍,还有毫无戒心和疑问的路人。
根据案件报道,事后统计有38名路人目睹到他们,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进行干涉,因为都以为这只是一家人的打闹。
有两名路人试图制止罗伯特和乔恩的殴打行为,他们却伪善告诉路人他们正带领迷路的詹姆斯前往警局。
一名路人向他们指出警局方向,然而他们又向反方向走去。
这些情节都有在影片中展现,配合着两位孩子凶手的哭闹、歇斯底里还有不知所措的发疯,都让观众从心底感到毛骨悚然。
最后两个孩子终于承认了对小詹姆斯的施暴行为。
期间警方提出让罗伯特换位思考,如果是他的弟弟,他会忍心丢弃他,或者伤害他吗?
而短片对于凶手母亲的刻画也极为丰富。
我想导演对于两位儿童凶手的刻画已经足够客观。但此片一出,还是引起了受害者父母强烈的反感。
受害者詹姆斯·布尔格的父亲在接受《每日镜报》的采访时表示,“我接受这是一场大型谋杀案,它将会一直被写在新闻(历史)中。拍摄一部对杀害詹姆斯的凶手们表露同情的电影,就是一场灾难。”
此片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争议,而电影的处理方式总归是艺术化的。
导演文森特·兰贝(Vincent Lambe)对布尔格父母的质疑也做出了回应,首先是为在拍摄电影前没有联系他们道歉,但是坚决否认“对凶手有同情心、也不是给他们找借口”。
他还说:“有人批评说,这部电影把凶手‘人性化’,但是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们也是人的话,我们永远无法开始明白,是什么促使他们犯下了这样可怕的罪行。防止类似事情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知道它的原因。”
其实案件的后续并非是开明乐观的,由于当时乔恩和罗伯特未成年,依照法律判处至少8年监禁,但由于大众的不满和请愿,最终上升至15年。
但现实是他们在服刑八年后因“表现良好”于2001年获得释放。
10岁就犯下如此邪恶、残忍且不可饶恕的大罪,长大以后不太有可能性格逆转,到了2010年,乔恩因为藏有儿童色情制品违反了假释条款,而重新入狱。
经过这起案件和这部短片,韭菜姐发现:
近几年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似乎有种偏执,对于那些被描摹被刻画的真实,局内人的痛苦显然已经被异化、被遗忘。
虽然,影视化的改编夸大了案件的影响力,甚至还会逆转局面,但是每当这种非人道的案件的曝光,都会再次产生一种新的伤害。
但我相信这种矛盾并非是不可调和的,这需要我们的影人找到更好的角度,还原真实,警醒世人。
对于这起案件或者这部短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认为儿童杀手应该血债血偿吗?
关注【电影迷】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羁押”,即可观看
更多福利、电影资讯等你来
一起来玩转“电影迷”!
人们一直想搞明人和动物的区别。人把自己和其他动物分开来,并获得生物圈最高食物链的优越性。
中学历史课本上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制造工具”,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大猩猩也会制造工具。
有人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有语言,但是其他动物也有他们交流的方式。
有人觉得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能直立行走,但是大猩猩也能部分的直立行走。
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无法推翻的区别――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说谎。一位黑猩猩研究专家研究黑猩猩路西数年,通吃同住,黑猩猩能听懂人的所有对话,也能说一些简单的对话。
有一天路西对研究员低估:臭..臭...
研究员发现地板上有大便,便问路西为什么拉到地板上
路西说,不是路西,不是路西。
研究员大吃一惊,她第一次发现路西还会说谎,于是逼问她:是谁的?
路西支支吾吾,说:是xxx(另一个研究员)的。
研究员说:不是他的!快告诉我是谁的!
路西:xxx(逼问路西的这位研究员的名字)
研究员:不是我!是你吗路西?!
路西:路西 路西
在看这部影片,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
面对指责,小孩子先是否认。(不是我,不是我,我没在那里)
发现藏不出了开始说谎(是他干的,不是我干的)
最后承认
你说,人和黑猩猩那0.01%的差距在哪里呢?
在人形成自我与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认知前,人会爱自己,再爱父母亲人,爱朋友,在爱邻人
但是人不会爱大街上的陌生人,因为他不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只爱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相关的生活。相似的生活。感兴趣的生活。
所有的爱都是人对自己的爱。
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人最喜欢谈论的就是八卦。
人类太自恋了。人太爱自己了,所以不停的谈论这自己,不停谈论着他人。
为什么人这么爱自己呢?
曰:五阴炽盛。
人和动物一样,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世界,只能通过自己的耳朵听见世界,只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去幻想世界。
一个人无法进入另一个人的体验。永远无法。自我如同一面铁墙,只有死亡才能将它攻破。
如果没有训戒与惩罚,没有把道德与文明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更优越的东西。一个人,是可以对另一个人,做出极端残酷之事的。
“我们会感到羞耻,如果他人知道我们做善事的真正意图。”
因为他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他和我们有关系,我们就可以强加自己的意愿了。
人只会对毫无关系的人做出残酷之事吗?
恰恰相反,人对于亲密的人会做出更残忍的事。
“九十九起谋杀案都是以爱之名,只有一起谋杀案是以性之名。”
而我们所有的爱,都是爱己之爱。
这部影片会有一些特殊。真实事件改编,一件令人齿寒的儿童犯罪事件。
.
它本身不需要构思,影片只是在保护未成年的前提下同时告诉你:
生活在同一屋檐的你,有一个不承认也没办法改变的事实:你对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懂。
顺便一提,犯罪背后的成因,永远是我们需要关心和着重认识去研究的地方。
.
现在很多家庭都在面对的同一个问题:
生理上我们和孩子是最亲密的家人,可是,生活的某一刻你突然就发现:原来我和我的孩子不熟。
.
就如影片,希望你和你的孩子,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认识。
——
以上个人之谈,希望不会误导你。
人类是天生的利己主义,在还处在什么都不懂的“人之初”阶段的人类是不具有同理心的,他们所做出的所有选择全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 “人之初”的本质应该贪婪。 所谓的小孩子的“单纯”是因为他们不懂,不懂自己所做的事意味着什么,不懂他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所以他们犯下的罪行在他们眼中只是“好玩”。 未成年不应该成为保护伞,每一次发生未成年犯罪背后的问题都被忽视了!未成年人犯罪我是支持严惩的!每一次看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内心都是震撼弹!类似的影视剧有很多,比如韩国的:韩公主,熔炉,等!有时候你会发现照片比电影更让你绝望!每一次的事件发生我们都在做什么?很多的是谴责。很少静下心来去想想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最近台湾新出了一个电视剧,叫我们与恶的距离。讲的也是类似的题材,讲的特别棒.
《羁押》与其他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与以往其他犯罪电影所呈现的巨大反差。
电影的内涵在于反思和教育,并不是令人痛快的暴力美学。因而没有犯罪场景,也没有审判结果。仅仅将审问场景作为人物展示的舞台,再加上零碎记忆的拼接构成了整部影片的主体。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影片并没有刻意追求表现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观众只能在片段中窥探罪犯的内心。犯罪分子不是面貌凶恶的彪形大汉,也不是让人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普通小人物,而是两个年仅10岁,瞳孔清澈的孩童。
略去了恐怖、血腥的犯罪场景,我们看不见罪犯的乖戾、冷漠和残酷,却看到他们心中的人情人性。父母告诉琼恩:“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它的后果有多么的严重,我们都会爱你。”琼恩情绪崩溃,他终于承认自己杀了小詹姆斯。他害怕自己说出真相之后父母不爱他。他在意父母的想法,甚至无法确定父母爱他。在回忆中,罗伯特透露出厌恶自己的弟弟的情绪,其实是在暗示父母生了二胎之后对他的忽视。蒙蔽双眼的仇恨和令人发指的罪行并不是天生的,可能是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悄悄铸就而成。
父母无疑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既能把孩子变成最好的样子,也能把孩子变成最坏的样子。影片中父亲的镜头并不多,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而更说明了问题。至始至终罗伯特的父亲都未露面,在母亲不在时,父亲所表现出的冷漠令琼恩情绪决堤。以及恰到好处的一句台词:“你是不是认为就是我干的?我要妈妈。”这些细节都值得令人深思。
整部电影沉重而凝练,没有一句无用的空话,也没有一个白费的情节。两个十岁孩童的犯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个恶念只在一瞬,恶念的形成却早已处处铺垫。
演得真的太逼真了……小演员们真的理解自己的角色吗?不会阴影么……
小孩只看利弊,大人才分对错。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小孩才撒那么多谎。虐杀小动物几乎是连环变态杀手的童年标配,只能从虐杀当中得到他们所能体验到的快感,为了活得有滋有味,他们选择继续虐杀。我看地狱不是空荡荡,而是鬼满为患,纷纷出逃祸害人间。
三星半。真实得不寒而栗,而短片只拍出现实中三分之一的残忍……
除了表演以外……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短片啊?就照着审问演一遍……也不知道拍这个的用意是什么?能获得提名很谜,靠着真实事件的骇人听闻而引人注目吧…
人性恶
小演员太出彩了!
太心痛了,全程提心吊胆汗毛都竖起来了,奥斯卡最佳剧情短片应该给这个。想看它被拍成长片或者相关纪录片,but no more beautifying!恶魔就是恶魔,不管什么年纪什么种族,哪怕披着一张人畜无害的外表依旧难掩内心的邪佞丑恶。
我不相信人性本善的。
今年的小演员都神了。
真实永远来得更可怕和残酷,即便他们只有10岁。PS.事件背后有更多故事,拍成纪录片不知道得多震撼。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427749/discussion/616004214/
虽然这个残忍和超越人类想象力的案件,以酷炫的剪辑、惊讶的表演和摈除确实罪行的克制力,完整拍了出来。但对于遇难者和长大后的魔鬼儿童家庭,确实都存在艺术(商业)侵犯嫌疑。
本案以英国史上凶手年纪最小的凶杀案闻名于世,而且手段残忍,受审时还撒泼狡辩。其实这个事件有个地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调查认为死者肛门曾塞入电池,包皮被翻弄,存在性侵的可能(所以片中問到脫衣褲的問題)。雖然這一假設被推翻了,但後來可以隱約看出點什麼:乔恩(Jon Venables)於2010年和2018兩度因为下載和傳播儿童色情資料而入狱;羅伯特2006年時和男友定居於英格蘭。本片是基于当年的审讯录音翻拍的,服裝場景还原了当时的状况,画面使用大量慢镜头,最後還有突出孩子氣的情節。受害者巴杰尔的父母亲非常不满,说本片拍摄前未让他们知悉和允许,还说本片美化了兇手
短片角度还算有意思但避重就轻艺术化得有点过分。受害者家属对此片不知情并且抗议展现了凶手的“人性”,认为是在博取大众同情。导演则认为否认犯罪者是人,则永远无法走近真相。两人后来提前出狱了,琼恩因为藏有儿童色情制品再次入狱(原案件中受害者肛门疑似被插入电池)。——恶魔是不会改正的。
孩童的恶是纯粹的恶,成人的善是复杂的善不管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不管好人还是坏人,疼痛都是一样的
国内院线应该全部上架。面对国内层出不穷的少儿团伙犯罪校园霸凌凶杀不判刑的窘境好歹起个警示作用~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恶念!!!!!!!不管他们看起来多天真无邪!!!!!!!!
小演员很棒,真实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但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现在孩子们的演技都没边了
(小孩本来就可爱,而且还故意挑了长得更加可爱的小演员)就是跟你们说啊,不要被孩子的表象欺骗,不要以为是孩子就可以什么都原谅,不要老是说那句自欺欺人的话:他们还小。
案件本身说什么好呢……后续的各种报道读得人无语,但好歹也关了几年,同样的案件换个地方也许本着保护未成年(罪犯)的原则直接放了。但是作为短片……不知道点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