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看的电影和人其实不过是你的内心
总觉得不写点文字给这部电影似乎对不起它在我朋友心里搅起的波澜。不过其实朋友心里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活动,我也不知道。
首先我承认我是冲着Josh过来的,追了这么多年的HIMYM,虽然经常被狗血剧情雷到,但是每次看到Josh文艺小青年的眼神儿和孜孜不倦对孩儿他妈的追求,便无法割舍,继续追这部鸡肋似的情景喜剧。以至于感恩节和一众老美出去hiking,半夜在篝火边聊天,大家想不起来Lily和Marshall的姓,我从黑暗里说出“Erikson”的时候,刹时间就觉得因国籍而建立起来的交流坚冰被打破了。
跑题跑题,说电影。已经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看电影,或是在电影院,或是窝在被子里。今天看的时候,却在和重洋那边的朋友微信,边微信边吐槽“你说电影里面男主和女主看对眼儿了就约出去喝咖啡完了也不说时间不说地点连个电话都没留怎么第二天就一定能找到对方呢”,在类似这样零零散散的对话中,把电影看完。
电影的主角其实就是男主一个吧,年轻的女大学生也好,风韵犹存的女教授也好,无奈的曾经的导师也好,天才的抑郁少年也好,点醒梦中人的无名人士也好,书店的安静店员也好,都是男主在不同地点和内心投影吧。看似在和众多人对话,其实他一直在和自己的内心交流。和内心里那个尚未老去崇尚冒险的自己对话;和那个仍然对导师充满崇拜的理想少年对话;和因为过于敏感聪明而对世界无法适应愤懑无以疏导的自己对话;和纵情恣意云游天下的自己对话;最后和现实对话,和自己和解。表面看这是个年龄带来的错过和矛盾,内里是不是不过是他自己和自己的挣扎。
对电影里很多台词特别唏嘘。他说大学时光最好,在于你可以用一整天去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快乐(突然想到我一个间接的老师说过读书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丰富的话,却支撑了我好久孤独的生活);她说用笔写的信是这个世界最好的发明;她说古典音乐让你感慨“ Beethoven. WOW”;他说听着古典曲子,连纽约城里的人都变得有魅力了,自己也重新发现了原来看似无情而嘈杂的城市下面有着那么多的背景音;他带着矛盾地和她说我不想这样充满遗憾地给你灌输关于未来的定势虽然深知你会对此充满蔑视但终将变为如此;他还说大学的时候,你觉得什么都会发生,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可是出去了之后,你开始面对生活,开始知道不是什么都会发生的。如此轻松地把最残酷的事实说给了19岁的大学新生。最感慨的还是,书店女老板平静地说出,自己看了很多书之后,要刻意地提醒自己,疑问自己,是不是读了太多书,看别人怎么过日子,而忘记了自己去过日子?
那么安静的把这句话说出来,却是一个极爱书之人,最好的总结。
因此喜欢了电影的结局,这样平静的结尾,也许没有电影开始预示的爱情故事那么引人入胜,也不会惹出更多的戏剧冲突,比如和世俗和家人和距离和一切阻力的对抗。可是如果那样,电影就变成一部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狗血剧了,而Josh明显演Ted已经演够了。结尾里爱人窝在臂弯里,数着他新增的白发,爱意浓浓地说“你变得更加有智慧了”,可能没有那么多波澜,但这就生活, C'est la vie
PS,马上就要毕业了。马上就要失去这种可以用一整天去读一本喜欢的书的特权生活。马上就要失去可以天马行空无端觉得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借口。却没有那么多感伤,只是一种“好吧,那就这样吧”的宿命感。
PPS,我的朋友,你看到的人和事儿,都是你内心的回应。
2 ) 一次高质量的意淫
现实世界的悲催大抵相似,百吐不厌;
意淫的故事各有各的槽点,欲撸无力。
欢迎来到深陷阅读深渊的安静大叔的意淫二层梦境。
回到魂牵梦绕的大学校园,邂逅了一位很对感觉的萌妹子,经历了一番信件前戏后,妹子表示要让他拿一血;
最喜欢的教授,依然风韵犹存,当年为他撸的小精灵们满血回归,深夜对谈,不问苍生,论诗文,一炮胜万言;
总是去同一间书店读同一本书的最后三页,这是一种最隐晦的性暗示,无饵垂钓,却钓上一只御姐书店老板娘。
这层亮调子空间里,他又打开那本1000多页的大部头,自我催眠来到第三层梦境。
这萌妹子,比我小16岁,我16岁的时候她才出生,这样就拿一血真的大丈夫么?我50岁出现勃起障碍的时候她才34岁啊,我应该理智些,为了以后不被戴绿帽子,现在还是佯装正经再说,成为她日后前行的一盏指路明灯怎么样?
还是这个御姐老板娘不错吧,长相不赖,身材没走样,年龄也刚刚好,还是开书店的,以后看书也方便不是么?
也许,教授才是能跟我达到心神体三位一体的最合适人选吧,一番云雨后,说说浪漫派诗人,二次高潮会来的更快吧?
《尼伯龙根的指环》前奏响起,一切回到现实
他自认为成熟的思想没有帮他解决任何问题;
他想越界的放纵却偏了靶心;
他想当然的规则底线被女教授一根烟捅破。
他的生活马上就要像一个碎掉的枕头一样,被满天鹅毛的讨空。
卷毛少年的自杀救了他。
我始终相信,不管什么棘手或者形而上下的问题只要在生死面前,瞬间it'ok。
好好活着,然后变老,然后老死,比什么都好。
在杰西和书店老板娘在沙发上计划变老的那段时,
90%人的脑海里都会响起”最浪漫的事“的旋律。
不知道怎么活,别死在世界人均寿命之前就好;
不知道怎么爱?能和她慢慢变老就好;
不知道怎么办?合上书,关掉电脑,到超市门口走一圈,那儿的大爷大妈最爱唠了。
----------------------------------------------------------------影评部分结束
私人无节操意淫部分开始
10年后,我当年的导师要退休了,我被邀请参加他的告别晚宴。
校园里总是充满鲜活的生命和有弹性的大腿。
时间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流过的,马路边的银杏树已经变的这么粗了,我摸着树干感慨。一位园林师傅走过来说:小伙子,这树是为了前年建校80周年买的,一颗贵着呢,别碰”
走进教学楼,逃课时的一幕幕历历在心,咦,那位不是现当代文学老师么?这么多年身材还是没走样,真难得。
来到导师办公室,他苍老了许多,看到是我,眼泪马上饱含热泪:小孙啊,这次你可得帮帮我,听说你在政府有关系,这次的事,你可得帮我疏通一下……
食堂的味道还是这么让人一闻就饱,一个长腿妹子在窗边的角落喝着奶茶看着书,我走过去,她看的是《小时代Ⅻ》
“时间真快,那些年我也是坐在你现在的位置看《梦里花落知多少》”
妹子惊讶道:“你也是郭大师的书迷,据说那本书在当年引起了不少轰动呢”
“是啊,BALABALABA……”
“原来,他和韩大师在一起真的经历过这么多事啊,不过,现在,幸福就好,不是么?”
“是啊,要享受即时的快乐,因为不是谁都可能走到最后”
她点点头,并邀请我去她寝室一坐。
中国的教育腾飞就是从那一年允许男女同寝开始的。
进了屋,她就开始脱衣服,但,我没有脱裤子,
“不好意思,我没带套子”
“没关系,我不介意的”
“呵呵,我是个老派人士,有些保守,你等我一下”
我飞奔出寝室楼,险些被一辆车撞到。那人摇下车窗,是她,现当代文学老师。
“不好意思,有没有伤到啊,带你去医院看一下吧”
“没事,老师,你不记得我了么……”
“你是……哦……是你!”我上了她的车
一番云雨后,我气喘吁吁的说:“老师,你知道么?当初你的课……”
“你知道么?这么多年了,你还是长的好像周杰伦,唱一首七里香给我听好不好……”
3 ) 文科生的幻想
身为一个文科生,应该好好赞扬一下这部片。
热爱文学,热爱念书,看过形形色色的书籍后对这个癫狂和肮脏的社会的各种评判,我们喜欢生活就像的david thoreau《walden》般的美好,我们也希望遇到一个纯净的爱情像《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如此对口味,可以飞跃世俗阶层包括自己自身的种种障碍。
就像此片中的男主把自己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女老师当做很崇拜一样,
女主elizabeth期待一个浪漫无比的爱情,遇到一个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对口味的对象,她突然觉得自个整个应该把自个交出去,她就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转变,她可以握住爱情。
男主之前都没有成长,他一直希望自己回到校园回到一直都会是18-22岁的大学里。他画年龄刻度表,也写各种情书,这种校园恋情让他顿时觉得生活有了起色有了美好。
但是一切戛然而止于sex或者说道德之前,不能说男主不敢去,而是他终于承认并且现实 35和19并不仅仅是数字的含义而已。
就像生命是个过程,红帽子小子讲述生命的过程一样,19不可能一下飞跃很多年变成蝴蝶,有一天她会get out of school。但是肯定是未来的某一天
书中鼓励人们勇敢去爱用力生活,他给人们幻想,给人们制造希望。
但是有时候又带给人们绝望。艺术高于生活,指导我们生活。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是生活。就像电影中男主对自杀哥说的一样,不要做什么倒霉的先知一样,变老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伟大的作家画家先知都是悲剧的一生,他们的孤独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选择都是普通人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以致于甚至不得不以离群索居甚至以结束生命得以解脱或者灵魂升华。
我们不能以先知和伟大的艺术家为榜样,去崇尚甚至以他们的行为去标榜自己,因为我活在现实中。现实就是我们看书,体会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但是千万不能把书中的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去。不要因为书籍而脱离现实的生活。我们通过书籍全面的看待生活而不是把自己设定为书籍的人物去活着,以为这就是完美的生活。
我很喜欢这段带点遗憾的文科恋曲,也非常欣赏男主打破女主的幻想,而英语老师打破男主的幻想的桥段。想象中的角色不是生活。你自己才是生活。不管你看了多少文学名著,中间又多少凄美浪漫无比的桥段。你还是现实中的自己,从来不曾变过。
4 ) 如果我是文科生
You have to carry on,
With or without wisdom.
You're getting old,
Reading or not reading poems.
You're a mess,
Whether educated or illiterate.
You're lucky,
When you're not messy.
But life never stops,
Practice it naturally.
Don't intend to check the back cover,
There's no standard answers.
论坛里有人说,男主角每每去书店必读的devastating的后三页的那本书是Michael Cunningham的“The Hours”。于是我走向书架,取下书,读了最后三页两三遍,字句间仿佛接受了悲观后的抚慰洗礼,和这电影也很契合。
沉浸书中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书中走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男主最爱的老师和second favourite teacher都有自己的禁锢,他们深入太多太久,要么走入极端,悲观失望,要么抽身之时,发现难以适应。"Anywhere you don't leave is a prison."
那些伟大的作者,往往可能是失败的生活实践者。"They were miserable men... Byron was probably the happiest of the lot, only because he put his dick in everything."他们经历痛苦,为我们留下或悲观或乐观的美学享受。我们仰视他们,却不羡慕他们的痛苦。不要偏执地走得太深入,回头看看,投入生活,健全自己。
5 ) 知音难觅需珍惜
这是一部如任何强说爱愁方见少不经事的青葱电影,那些习惯用nonsense来衡量用途的人大可以对它群起而攻之——文科生就如同它们那些躺在经济书架序列后面对国民产出毫无贡献的书本,任你怎么凭核心章节建立模型也不会增加收入,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那些年矫揉造作觉得青春是道跨不过去的坎,然后当life happens的时候,勇敢一跃,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生产队伍——比如金融业。
但是我还是深深地、深深地,许久未有地被这部电影打动了。许是我内里与金融大行业格格不入的气质;许是如Jesse提到的我的soft spot被这个故事触及;许是我知道,那些Loneliness simultaneously increased and decreased,而短暂地能够combat loneliness的故事,就像那个与我们分享一样阅读、聆听趣味的情人一般,势不可挡地戳中心里那块无论称作爱情或是暧昧的小角落。
文科生总有思路泉涌的话唠躁狂症状,即使他们和他们的作品看起来安静内敛。文科质的导演总是试图讨论所有问题:中年危机、教育体制、爱情与灵药、孤独与救赎、衰老和新生,以及伪善实用的政治……你讲那么多东西就不怕观众看不过来么?不过海报的设计以及片名的选择都注定了这不是一部会轻易入眼的电影,若不经推荐,也许只有那些恰巧想反观人生某个往事不可追的点、又刚好需要romance来点拨悸动的人才会碰巧看了这部电影。
我想说明下开篇我说这是一部青葱电影的依据:当Peter看到Jesse和Zibby对面坐着,生气的无非是“又一个借以爱情甚至文学之名勾搭无知少女试以温暖自己冷死了的青春”的混蛋,Jesse从后门追出去找连招呼都不和他打的Peter两人开始谈论:“Do you know how old I feel like I am? Since I was 19,I have never felt not 19.Nobody feels like an adult”是的,荏苒的时光并不能带走青春,即使是那些自怨自艾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心灵,那些咏怀过往者何尝不是青春的信徒,期待轮回中会再见到年轻?
时下的潮流不管是什么但是绝不是阅读,你在豆瓣看到的向你传递的新书信息并不预示着人文的崛起。你上哪儿还能找到一家既没有应试试题书籍,又不带吧台咖啡雅座的书店?当那些只买成功圣经、美容秘籍或者当代速成文学的读者成为阅读市场的主流的时候,你得承认,附庸风雅就会成为过时和做作。
不知道是白话文改革很大程度上阻断了中文经典阅读的流行,还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胜利早就了国外较之中国更好的阅读氛围,总之我认识的大多数外国人都比我认识的绝大数中国人喜爱阅读——bed reading对大多数中年人来说根本不存在,就连我那曾经看《故事会》和《神话传奇》的外婆如今也有足够的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填充她的生活。
这是个焦躁万分的前进社会,任何体制的溃败都无法滞延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步伐,迫不及待是于阅读无益的情绪。我曾经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一日三书的同学——速度永远是盲目的罪魁祸首,落后者总以为自己在品质上失败,在意义上无益。
但是我不阅读、我品位低下还是照常生活,人浮于事和万佛在心都只是不同的选择而已。何况快乐,早就被实用主义看透:
They were miserable men who were granted a few moments of transcendence, and they had the talent and foresight to grab pen and paper and write it down. Byron was probably the happiest of the lot, only because he put his dick in everything. My advice t you is this: Put some armor around that gooey little heart of yours.
文艺青年的心灵总是脆弱的,那些对生活满口脏话,对各种狗血来一个杀一个的tough guy才是真正的赢家,就算你只识弯弓射大雕,却依然可以学习我党最高马克思主义理论。
Jesse对Zibby这么个品位崇高的红颜居然喜爱Vampire书籍表示极端的不能忍:
“This is the worst book ever written in English.”
“There’re worse books written in other languages?”
“Probably not,unless this book is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代沟”的东西:35岁的你必然会在19岁的我身上看到一些你不能接受的东西,这是时代给一代人的印记,这种印记远甚于某一代人共同经历一场政变或者经济崩溃。后者只有在作用于文化,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或者集体记忆之后才会发生。
用文学对抗孤独也许是懦夫或者交流障碍的体现,并非是精神病对艺术创作有着至关的重要,但是由戏剧性和创作多样性要求构成的文学作品若是出自一棵茁壮的花草之手,多少丧失了点传奇和悲剧色彩带来的快感。
Elizabeth Olsen真的是清纯可人呢,整部电影我都在琢磨到底她比Ellen Page多了什么,明明是后者更为年长两岁,但是Olsen却把熟女的诱人演绎得恰当好处,不失性感柔软又不乏Page的俏皮。当然说Olsen带着加州老家的阳光味道,而Page隐约有更为北方的深沉气质也不为过。
Jesse怀疑红帽人不是real的时候可能就在暗示也许他只是藏在每一个文艺青年心底的精灵,Dean也是,他们两个就像Butterfly-turn-into-time的两面,不管是此起彼伏还是你消我长,都是人生而已,到头来每一个人想要活下去的人都会选择一条出路:敏感是让我们更好地触摸生命防止自我膨胀懂得进取,乐观是阻止我们过分沉溺生命的细枝末节和已逝美好,少年缺少精神伴侣、中年爱情危机、老年功业已定,我们总是试图找到归属感、贴心人、安全与希望并存——我想这就是人生的美好,每一段时期都有各自的快乐和烦恼,不会让你因为青春的美好而在临近毕业之时自杀,也不会让你在老去的路上大小便失禁而生无可恋。
那段“I sometimes feel like I’m looking down on myself, like there’s this older, wiser me watching over this 19-year-old rough draft, who’s full of all this potential, but has to live more to catch up with that other self somehow. I know I’ll get there. It’s just sometimes I think I want to rush the process, you know? And I don’t know. Maybe…maybe I thought you were some sort of shortcut.” 我倒是更愿意理解为善意的安抚,就像不管Jesse找上Zibby多少是为了回首已然逝去的大学。在一起,纯属相互吸引,并不应该追究潜意识动机——Zibby只是为了不让彼此伤感和自责,那些让爱情终结的理由,说出来让当事人彼此相认终究是残忍的,既然不能改变结果,就找一个双方都能深信不疑的借口吧。
Life happens,但是我们也可以长久保持赤子之心。
《娱乐至死》的前言有说到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不管这是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我们都应该努力做一个崇尚和热爱美好的人,低级趣味不至于毁纲乱纪,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但是如果我们甘愿与低俗为伍,必会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牺牲品。
知音常在,良师依旧,经典在手,美人在侧。这样的中年难道还不够幸福么?
对了,电影里面有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桥段,Jesse在纠结自己比Zibby年长的时候在本子上做算术,35 VS 19的问题,请问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真的这么弱智还是电影里面为了显示他是个文科生所以是个理科白痴?
6 ) 来自书本的影响
在3E帝国下载的片子(3E的片源是转载自HDC),字幕是从射手下载的,字幕挺差劲,几次因为字幕差点没看下去,去几个字幕站找了找,居然没有人翻,唉唉!最后我也只看了个大概。
在《超脱》里,男主角说我们要学会来阅读,以武装自己不被这个世界影响太深。其实,书本何尝不是另一种影响?有好有坏。像红楼梦,如果小孩子读,保不定会形成红楼那种人生荒唐的想法,基本上小时候经历的种种都像一种底色一样涂在了一个人的最初。书,是一种有着华丽包装的冠冕堂皇的理念推销,它不像是那种戴着麦克站在讲台上大声为下面学生洗脑的培训师,但是书本带来的影响肯定要比培训师来的猛烈并且持久。
剧中,女学生显然是一个单纯的生存在文学中的简单学生,她的单纯很容易被阅读的书籍而染色,这些书本形形色色,就像一滴墨水影响一杯白水一样容易,这些书本很容易就能影响到女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她按自己从书本学来的来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她对男主角在文学上带来的共鸣,像很多大学一样感到高兴并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的感情,因为我当年也是这么认为并且现在依然没什么改变。而男主角拒绝了女学生。女学生仰慕男主角。可笑的是,当男主角还是一个学生时,他仰慕女教授,并且一直到他进入了社会,他也没有改变他对女教授的仰慕,在他心里,这种仰慕和爱情(或者是SEX)似乎距离不远,就像女学生对他的感觉一样,同样的是女教授在和他XXOO以后,很无情的给他撵出去了,而此他很不能明白,就像他拒绝女学生时女学生不能接受一样。
当我们写一本小说时,我们总是在写自己心中完美的东西,这并不能代表现实中的我们自己,然而这小说会影响到别人并且别人会努力让自己变成书中那个想象的人,其实作者自己都很无奈。
书本给我们以理想化的影响,但是并非我们要变成理想化的人,书本让我们的灵魂升华,这才是重点。
好了,一点唠叨而已。
7 ) Life happens
-I think one of the things I loved the most about being here was the feeling that anything was possible. It’s just infinite choices ahead of you. You’d get out of school, and anything could happen. And then you do get out, and life happens, you know? Decisions get made. And all those many choices you had in front of you are no longer really there. At a certain point, you just got to go, “Oh, I guess this is how it’s going down.” And there’s just something a little depressing about that.
-Well, don’t you think you’re romanticizng youth a bit much? You know, ’cause it’s just as hard and annoying to be young as it is to be old, I’m assuming.
They were miserable men who were granted a few moments of transcendence, and they had the talent and foresight to grab pen and paper and write it down. Byron was probably the happiest of the lot, only because he put his dick in everything.
My advice to you is this: put some armor around that gooey little heart of yours.
Well, any place you don’t leave is a prison.
I sometimes feel like I’m looking down on myself, like there’s this older, wiser me watching over this 19-year-old rough draft, who’s full of all this potential, but has to live more to catch up with that other self somehow. I know I’ll get there. It’s just sometimes I think I want to rush the process, you know? And I don’t know. Maybe…maybe I thought you were some sort of shortcut.
You know, he said the purpose of fiction was to combat loneliness.
Well, on the other hand, spending most of your time with an 1,100-page book tends to put a dent in your social life.
Yeah.Loneliness simultaneously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致命孤独的。整本电影一共就几个演员,但是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孤独的一种。不管是女主角留着自己的贞洁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不管是男主角对纽约的抵触,不管是peter教授花了37年以一个纽约人的身份留在了这个小镇而后做不得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是男主角第一喜欢的女老师似乎洞穿了人生的涵义看清了生命的本质,甚至是诗人的本质,还是试图自杀的dean。还有书店的女生,她说她希望自己少读点书,因为从书中品味生活占用了她太多时间,她希望能真正亲身体会生活。每一个人都好可爱。
有人说导演试图像伍迪艾伦致敬。但是除了开头的大段台词和焦虑焦躁的口气以外,我觉得导演都是他自己。故事不需要大起大落,就是平淡和一丝绝望。好在还有一个红帽子的智者在相信着everything will go right。
吸引我看这本电影的因素是文科生和校园。离开校园的感觉就像第一段摘录的台词一样。在校园里,我们感觉一切皆有可能,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人觉得你是奇葩。而当你真的离开学校,你必须做出选择,而那个时候你才发现你面前的选择不复存在了。毕业到时候我也像jesse一样舍不得离开,我希望我永远能是大学校园的一份子,可以看一整天书,与书本智慧打交道。进入社会的无助和绝望,真的让人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就像女教授回答jesse的what happens.
Life happens。
8 ) 一切都会好的
曾经 书是我唯一的朋友 也是我唯一接触大千世界的途径 后来音乐和电影加入了这个行列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这些幽径慢慢的变成树木 变成我逃离现实的伊甸园 既然有这么安全又美丽的世界 为什么还要把自己抛在外面去面对那些不安和无措
there's no short cut for growing up - which is the beauty of it :)
近 100 分钟讲了一件「谈恋爱年龄差距不要超过 15 岁」的故事
所有大学文科学生都必看的一部佳作,清新明快的画面和剧情节奏,没有裸戏没有口水湿吻的暧昧恋情,男女主角典型的文科生思维方式和充满趣味性的对话、较真、拌嘴、争论,像极了学生时代为了一道有分歧的题目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电影非常仁厚给了主角们各自最好的结局,每一个活得拧巴的人都值得被理解
泰德果然是个才子。这是2012年电影里我极爱的一部私人电影,里面谈到的很多恰好也是我的问题。爱情并不是主题,真正的驱动力是对成长的恐惧,是惧怕老去。重返大学,交年轻的朋友,爱上萝莉,这都是想抓住青春的尾巴。所谓的品味与离群索居,孤独感,害怕读太多书失去真实生活,这也是我的困扰,很对味
Life happens!太想去热爱生活又对此感到恐惧的人们,时间就在犹豫的时候匆匆过去了。I'm actually trying to read less, for reading about life is taking time away from actually living life. 能遇到什么人是Jesse的幸运,但现实中我依然怀疑那不会发生。ps,现在看这片子真是about the right time
" Hey kids, so this is your mother."
一事无成的35岁屌丝,为何拒绝与自己爱好相通无话不谈还送上门来的19岁萝莉?因为保守?还是因为强烈的卢瑟情结?最后他毫无惊喜地选择了自己能Hold的同龄女性。那个以为谈书谈音乐谈哲学就是爱情的小女生,等你长大就发现大叔不过是个Loser,长大了一切都好,那只不过是成年人肮脏的秘密。
2012/09/28 节奏很好,幽默中穿插一点温情和大道理。男主man-boy形象非常到位,女主的眼睛明亮而炽热,美极了。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果一个人喜欢你认为毫无价值、浅薄或者愚蠢的事物,这个人还值得喜欢吗?
这片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教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教授了 好酷的女人 一些台词:所有你离不开的地方都是监狱。当你读书占用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时就应该合上书本出去多看看世界 但当你在生活中时 却觉得还不如在床头看本书快乐。
其实这片剧本很不错,例如男主角在草稿纸上算年龄那段,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精准。到头来仍然是个成长的故事,文青估计会更喜欢。
要求有《工科恋曲》和《理科恋曲》,这个看着没有共鸣。
能看懂这片的一定是文科生,或者至少有文科生范儿。
文艺青年就是三十多岁活得依然那么没谱,蛮好,要一直文艺下去啊。
爱上你好像是我成长的快捷方式;爱上你却是我怀念大学时光的方式。好像邂逅是为了圆彼此的一个有关时光的梦而已。竟然颇喜欢这部电影的调调,也没想到故事走向会是这么一回事。浪漫主义的Ted在这部电影里终于回归到了daily life,编剧和导演都做的不错。另外我下载的内嵌字幕太烂,几次看不下去。
一个人又导又编又演一个爱情片会不会太yy了
把文艺还给文艺,让生活拥抱生活。电影拍得虽清新,但努力加入了现实的灰底子,没过分渲染文艺高于生活,几个讽刺的嘴巴还打得啪啪响。3.5星。
《老爸老妈罗曼史》里的Ted叔叔乔什·拉德诺太有趣了,自编自导自演新作,我太喜欢这个剧本了,很多时候我都能在审美趣味方面从看到自己的影子,关于古典音乐、阅读和成熟的话题都一不小心的找到了共鸣。文艺屌丝们的生活缩影,看来全世界的文艺屌丝都一屌样,小情小调小智慧的剧本太赞了。★★★☆
想把那些歌都 听听 特别是那首 让所有路人 都看起来很可爱的那首
从jesse拒绝zibby之后这个故事突然就急转直下,开始obssessed with变老这个问题,完全跑题不知所云。最后大叔回去成年人的世界,小姑娘去慢慢长大。这种天天发生的事干嘛拍电影啊摔!一颗星给josh的大胡子,一颗星给第一封信,一颗给结尾的歌。
那些毛毛虫,开始只是默默当着毛毛虫。突然有天,成虫细胞在它们体内出现了,说:颤抖吧!破茧成蝶的时刻到了!然而,其他细胞却开始攻击成虫细胞,试图杀死它们,说:去死吧!我们就甘愿当一只毛虫!可成虫细胞依然不断长大,逐渐掌握了毛虫的命运,并开始结茧。猜猜接下来怎样?最终毛毛虫幻化成了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