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信徒与怀疑论者
看完《仪式》,很自然的想到另一部影片,叫做《驱魔人》。
两部电影申称都是据实改编。前者,改编自报告文学;后者,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前者的主人公是神学院学生male,记者female,驱魔神父male。后者的主人公是大学生female,律师female,驱魔神父male。
前者的结局是神父驱逐了魔鬼。后者的结局是魔鬼将大学生折磨至死。
前者的魔鬼,名字叫:baal。后者的魔鬼,名字叫:lucifer
2 ) 所谓的辩证和怀疑
前段是主角充满辩证情绪的宗教怀疑,于心有戚戚焉。
后段生硬地拉来demon各种客串,还搭上主角他爹,强势地让主角相信了evil和god的存在。
卢卡斯说,我们不断找证据证明,辩证地怀疑一切,可是就算找到了又怎样呢,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3 ) 为什么会不信?
在教会里常常能听到许多信主经历的见证。有的是因为家人或自己疾病得医治而信,有的是人生低谷得到莫大安慰而信。在学术界,大多数宗教心理学研究都认为宗教心理成因,也就是信教的原因,生理心理、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虽说教会见证与学术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有着有神与无神的鸿沟,但好像就这一点来说,似乎两者有着颇多共通之处。一直以来,笔者也在思索着自己和旁人究竟为什么会信呢?纠结着这种信里有多少功利成分,又有多少盲目存在。但看罢本片,发现其实有一个双生问题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为什么人会不信呢?
在神学教义上,无论是认定人性收否全然败坏,还是相信信是否来自预订,亦或者认为恩典是否会失落,对于不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源自罪。罪蒙蔽了人心人性,败坏了神的肖像,使人与神分离,大略如此。可放到个体经验层面,这种解释就不那么管用了。在本剧中,Micheal的不信从一开始就有所交代。去神学院完全是为了实现通过退学逃避神父与入殓师二选一的人生。在学校其他课程很有益,神学课故意考砸。偶遇车祸受害者临终前要求终祷也是各种勉强。来到梵蒂冈驱魔课堂上,主角开始集中提出自己对基督教信仰的质疑,以至于主讲神父不得不以“本课程的目的不是以科学检视信仰”来让他闭嘴。在跟随老神父驱魔期间,包里的青蛙他马上斥之为“把戏”。被父亲强奸的孕妇则被他认定是受了严重创伤的精神病患。
一直到这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生活中后基督教世俗化西方世界的年轻人的标准图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似乎已经深入心灵,成为检视包括信仰在内的一些的唯一标准。但另两条线索的逐步展开,却慢慢否认了这一解释。第一是从主角第一次见那个被附魔的少女孕妇时,少女就说出了只有他在美国的好友们知道的几个关键词,之后又有满屋的青蛙,血地里的红眼骡子,瞬间消失的积雪,一直到接到已经去世的父亲来电。灵异事件一步步升级,主角从视而不见到不愿直视,始终不肯接受这来自超自然神秘力量作祟;第二条线索则彻底解答了为什么会出现主角的不信。原来童年失去母亲时的极大痛苦与不解使他彻底失去了对神的信心。原来,看似源自理性的不信,根源其实跟信一样,是非理性的情感。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有着一大批积极的反宗教无神论者。基本上,这一群体的立论依据都是科学与理性。确实,绝大多数宗教在对这个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宏大问题给出答案时,往往都会与科学发现产生冲突。但宗教信仰本质上并不建构在理性上,所以,用科学来否认信仰是一种结果,而并非原因。当然,一部电影无心也不可能对不信宗教的原因做出理论式的归纳,但却至少提出一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反宗教的动机。
4 ) U become the faith
表面上看来,《仪式》是一部关于驱魔的宗教电影,但是随着影片的深入和细节的挖掘,它给我的感觉是,《仪式》是一部披着“宗教”的外衣,讨论人心善恶以及信仰的影片。
主人公迈克是一位入殓师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他的母亲早已离世,只剩下作为入殓师的父亲,而迈克的未来似乎也只能是继承他父亲的衣钵继续入殓师这样的职业。但是迈克并不想和父亲一样成天跟死人打交道,于是他决定走另外一条在父亲认可范围之内的路——神职人员(宗教)。相当于是影片开篇便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一部纯粹的宗教电影,因为主人公迈克就不是一位基督徒,他没有坚定的信仰,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更多的是在探索未来的道路。这个基调很重要,在暗中决定整个影片的走势。
下一个段落便是在讲迈克在神学院的学习,并最后宣誓成为一名“神父”。然而从老师同迈克的对话我们得知,迈克的成绩是很优秀的,但是他唯一的弱项却是神学(神学院里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可以看作是“信仰力”的测试指标,我认为)。对于迈克而言,在他的知识体系当中,最出色的应该是科学,心理学尤为突出,而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恰好同神学有极其大的沟壑。而且老师也提到,迈克的神学是故意考砸的。也就是说迈克是知道这些知识,但却不信它们。于是迈克决定退学,他给老师发了一封退学申请,但是老师试图挽留他(为什么老师非要挽留这名神学糟糕的学生?影片后来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在迈克身上所散发的理性以及“无信仰”,老师决定让他去罗马参加学习一个驱魔的课程)。在挽留过程中,有一个突发事件,就是老师在雨中追逐迈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起车祸,一名年轻的女孩当场被撞死了,作为神父的迈克上前为她超度(既然已经决定不在作为基督的信使,为何迈克还要为她超度?这与信仰无关,只是迈克心中的善念以及迈克对于死亡的强大的承受能力,毕竟他曾经也是一名入殓师。而这也是老师一直执着于迈克的原因)。经过这一事件之后,迈克同老师有过一次交谈,老师劝说他,甚至还威胁他(学费),最后迈克只能选择服从老师的安排去梵蒂冈教廷参加驱魔师教士的培训课程。可以看出哪怕迈克很努力地去选择自我的方向,但是生活对于他来说是被动的。
来到梵蒂冈参加学习驱魔课程的初期,迈克依旧还是对宗教充满的了怀疑,从他在课堂上的发言,以及与安吉丽娜的对话便可以看出。而且他根本便是不相信有恶魔附体一说,在他的概念之中,这些都是精神上的疾病,更认为驱魔是荒谬的(科学与神学的碰撞,信仰问题)。
进行到这一步,迈克的心中并没有疑问,没有因为神学的熏陶而动摇他科学上的理解(无神论调)。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在按照某些生活中指示,去完成必要的步骤,就像是在走过场。接下来就到了主人公真正的挑战了,他的新老师卢卡斯神父出现了。
卢卡斯神父并不是一名正统的驱魔师,而且他也并非是一名彻底虔诚的基督徒(这便是为何他会被恶魔附身)。驱魔的过程,我便不再详述。只是通过几次的驱魔,真正地颠覆了迈克对于魔鬼的认知,然而关键在于即便知道了魔鬼的存在,迈克也依然无法真正地建立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表面二样,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他无法驱魔。这个渐变的过程中,有几处转折点,一是那位孕妇的死亡,一是迈克父亲的死亡,最后的高潮是卢卡斯神父被恶灵附身。卢卡斯在收到患者死亡的打击后说,自己不知该相信什么了。而在说出这话的时候,这名经验丰富(照理来说也是信仰坚定)的神父却是虚弱地感叹而发。从这点上而言,影片是在超越宗教,因为信仰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而是极其庞大广泛的。世界的未知实在太多,众多的无法解释,极其容易让人产生怀疑,而这点体现在这名老神父上便极具冲击。这是与以往的宗教电影完全不同的。到了这一点,便不仅仅是上帝和撒旦,而是信仰与怀疑、未知的冲撞。
在我看来,本片的上帝和撒旦实际是通过人心的善恶在进行对抗,而作为无神论者的迈克从始至终都可以看作是一名基督徒,因为他的心中没有道德观上的恶念,哪怕说他不信基督。而反观卢卡斯神父,虽说是一名基督徒,后来去也屈服于撒旦,实则是心中有晦暗的一面,于是便成为了撒旦的突破口。所以我认为,本片旨在讨论善恶,而且虽然善恶是分明的,但是一旦落脚在人这种“中介”上面,则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恰好与信仰这一主题联系在一起。
5 ) 无神论者的宗教片
提起驱魔题材电影,以黑马姿态在奥斯卡大放光彩的《驱魔人》,以及它一系列水准参差不齐的续集和2004那部遭众人唾骂的前传最为观众耳熟能详。虽然在创作理念和拍片技巧上存在巨大差异,但《驱魔人》系列的世界观和主旨几十年来一脉相承:上帝,魔鬼与人类世界截然三分,前两者客观存在且藏头露面,他们之间的搏斗借助人类的躯体和灵魂来展开,传教士的胜利为上帝加分,附体者的恶行为魔鬼欢呼。一言以蔽之,这是上帝和魔鬼的一场博弈游戏,人类看来是主角,其实只是他们棋盘上的棋子。
而《仪式》意不在此。它叙述的是人类与自身信仰的战斗,与上帝和魔鬼无关。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上帝和魔鬼的存在,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让观众自行思考。透过宗教和神学的那层面纱,它骨子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精神分析片,又加了些惊悚和若有若无的正邪调调。
驱魔电影往往令大部分宗教的门外汉观众心生疑惑:为什么上帝和魔鬼这样力量惊人的生物体,要选择以人类作为宿主进行附体和驱魔这种简单繁复的攻防手段来互博?他们不能像魔幻大片里的神一样各施绝技打个昏天黑地吗?或者,这些高级生命们影响人类的方式,居然是心怀崇高,勇于牺牲和道德沦丧,色情暴力这样的人类普通的道德正负指标?他们不应该有一套远远超越我们想象的思想和行为法则吗?难道天上的众神,也不过和人类最伟大的伟人一样?而地狱的众魔,也不过类似人间最恶的恶人一般?这也未免太荒唐滑稽了。
在此之前的上帝/魔鬼电影都未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它们或是以高深莫测的宗教术语闪烁其词(《驱魔人》,《恶兆》),或者以壮观的特效掩盖问题的实质(《魔鬼末日》,《地狱神探》),而《仪式》丝毫不闪不避,直面问题的理论根基,极富勇气的提出自己的创见。
《仪式》的开篇展示了一个怀疑论者不情愿的走进宗教世界的过程,以及他的知识观与虔诚的信仰者之间的碰撞。与神学院教授的辩论很能说明问题,既然一个孩子一夜之间神秘穿梭四百英里可以被归入科学领域的神秘范畴,为什么一个性情大变口吐从未学过语言的人就一定属于魔鬼附体的宗教领域呢?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本质的差别?主角没有说出的潜台词是,难道不可能是魔鬼附体,搬运了这个孩子四百英里吗?对此教授没有直接反驳,或者说他无法反驳,原因我们后面很快就会知道。他只是叫主角去找卢卡斯神父,“自己看看”。
“看看”的结果就是目睹了第一场驱魔,霍普金斯饰演的老神父气定神闲,轻描淡写的化解了一场魔鬼附体,但这一段的描述却完全出乎观众甚至主角的意料,不仅因为它太简单了,更因为神父随后说“彻底驱除魔鬼最起码需要几个月,只是暂时遏制罢了”。又给人一种无厘头感觉:莫非魔鬼上身跟中了剧毒一样,还不能一次成功,得长期施药?看似荒谬的设定,是编导对影片主题的第二个暗示。
老神父被魔鬼附体,是影片对于主题的最终揭示。按理说,老神父驱魔无数,经验丰富,应该具有百毒不侵之体,对于他的附体,影片给出前因后果的铺垫。老神父曾经面露虚弱的感叹,他已经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这很容易理解,就像科学家一样,当他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未知世界的庞大,从而反过来怀疑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同样的理论在宗教信仰上一样适用,尼采说,在和魔鬼搏斗的时候,要小心自己也变成魔鬼。这里模糊了神学家和科学家的界限。
老神父因未能拯救被附体的孕妇而仰天长啸痛苦不堪,多次高呼“上帝拯救我”,显示他内心的脆弱。有时候,越是久经考验的老战士,越经不起失败的挫折。当对善的信念遭遇冰冷的现实,便极易转化为对恶的渴求,投入黑暗面的怀抱。这样逻辑和情理上看似通顺的解释,却自然而然引出更深的疑惑:如果对善的信仰的缺失,就是导致魔鬼附体的原因,那么魔鬼岂不是成了游荡在空中的病毒,而信仰则成了人体的免疫抵抗力——魔鬼附体竟和感染病毒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而驱魔师与医生的角色,驱魔和治病的过程,亦十分吻合。片中一再强调驱魔的重点是要“魔鬼说出他的名字”,更是对驱魔/治病论的另一论证,得到名字就像是对病症有了确诊,两者都是各自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于是影片的观点不言自明,所谓上帝,所谓魔鬼,都是人类内心创造出来的精神图腾,有人崇尚伟大,于是有了上帝,有人甘于堕落,于是有了魔鬼。大部分人平庸忙碌,既达不到自我牺牲的伟大,也不甘于奢侈糜烂,所以他们不是传教士,也不是魔鬼代言人。
上帝与魔鬼的搏斗,其实是我们内心间善恶天平的摆动。人生来皆有善恶两重因子,被魔鬼附体的人,实则是被心中的邪念占据,他们暴力,淫乱,做出种种超越道德和社会禁忌的举动,是受到心中极恶一面的操纵。而驱魔仪式,也不是将魔鬼从身体内驱逐的过程,而是以崇高的、博大的、充满爱的宗教精神,以上帝的名义进行感召,将被附体者从邪恶的边缘拉回善途。通俗来说,更像是心理医生或者戒毒所对病人所做的工作,一个让附体对象“矫正心理、重新做人”的机会。而信仰上帝就能得拯救的说辞,本质上也和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以降低社会犯罪率这样的政府政策没有多大区别。
如此一来,前面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可迎刃而解,比如上帝和魔鬼的行为表现为什么不脱人类想象力,比如科学神秘和宗教神秘的界限为何无法以常识来划清。虽然不是盖棺定论,但《仪式》至少提出了一种在逻辑上十分自圆其说的论点。把它当做宗教片看的观众,一定会为其语焉不详和反高潮处理大失所望,但换一个角度,开动大脑积极思索一番,所有对宗教有好奇心的观众有所收获。
文/方聿南
6 ) 《仪式》:只见邪魔,不见心魔
刘强爱电影第119集之《仪式》:只见邪魔,不见心魔
Q:你对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非常期待。
L:驱魔,不是我最期待的电影题材,也起码是之一。
Q:缘起是?
L:世间确实有许多事情无法解释,我对这类事总是充满了兴趣。而且,《驱魔人》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深刻,一直期待着再度经历一次头回观看《驱魔人》时兴奋、刺激与恐惧交织的情绪体验。
Q:后来又有过那种体验吗?
L:那么强烈的是再没有过,《驱魔》和《临界限》勾起过类似的情绪,但绝对无法超越《驱魔人》。至于近期的《最后一次驱魔》和这部《仪式》,只有失望而已。
Q:拿《仪式》来说,最令你失望的是?
L:《仪式》里的宗教思想,咱们就不要聊了,这属于私人信仰的领域。单从电影本体出发,用艺术的角度来衡量,它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导致它想宣扬的宗教思想,也没能很好地深入人心。《仪式》全片通过一根主线,两根副线,n个小支线,想要说明的其实就一句话:不信上帝,魔鬼就会趁虚而入。影片的前四分之三,表现的是麦克不信上帝,后四分之一,表现的是麦克从不信到信的过程。看这个比例,问题就很突出,结构明显失衡。事实也的确如此,前四分之三,麦克就是不信不信不信,后四分之一,几个证据一落实,一下子就信了,前面太冗长单调,后边太快太简单,感觉就像草草收尾。
Q:解决办法?
L:一开始就表明麦克是恨上帝的,折弯十字架的事情不要遮遮掩掩,可以作为开头,早早明确他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这样,如此的一个人迫于家庭压力成了牧师和驱魔人,如何胜任,就很吸引人了;然后着重表现麦克的矛盾与无助,矛盾的是,认为上帝不存在,那魔鬼也就不存在,可那些中魔症状的人怎么解释,无助的是,不信上帝,一个凡人,借谁的力量赶走邪魔(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可惜的是,影片几乎没有表现,或者说表现得过于隐晦,只是重复强调麦克“不信”的那一面);最后表现麦克信仰上帝的过程。如此一来,影片的情节就更加曲折,麦克最终皈依上帝也就更加可贵和令人震撼。这只是技术上的死马当活马医,就算这么整,依旧是一部平庸的片子。
Q:为何?
L: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机制,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太着重于“信”和“不信”,仅此而已,整个一宗教宣传片水平,太浅,而且类似麦克的母亲、孕妇的母亲,这样无根无源、简单片面的人物充斥,不像《驱魔人》、《驱魔》、《临界限》,有着真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直指人心的力量。毕竟,电影不是拍给上帝和魔鬼看的,对吧。
7 ) 巴尔_百度百科
巴尔 (Baal) :所罗门王72柱魔神中排第1位的魔神。统帅地狱恶灵66军团的地狱之王。也是地狱东边的统治者。拥有使人透明的能力。也有说法能够授予人奸计的能力。巴尔相貌丑陋,声音沙哑,经常以猫,青蛙,人形出现。有时候也以三者混合的形象出现。巴尔的起源应该是来自迦南主神太阳神,雷雨和丰饶之神baal(参见解释三),在闪语里面,巴尔即“主”的意思。本来应该是强大、支配、法律、正义、果敢代名词的巴尔不知为何就堕落成地狱之王了。
片子里其实各种暗示了~停电的时机,猫,青蛙~
一般
文艺片!我感觉是魔鬼想要把牧师掰弯。。。。。
Good to see Rutger Hauer looking better than ever in old age. O'Donoghue's performance pales in comparison to Marta Gastini and Hopkins.
如果驱魔道行的深浅就靠嘴皮子是否利落,那么大话西游的唐僧就是世界第一人啊
二星半。这类题材不感冒,更何况拍得并不好,虽然有鼎鼎大名的食人魔,帅气的男主角,但是也掩盖不了剧本的苍白。
还行,挺喜欢开篇部分。
我现在对这些鬼啊怪啊的很不敏感
不是很明白国外的驱魔,节奏好慢好慢,昏睡过去4次。。Hopkins最后发力了一下~作为牧师也忒帅了点吧哈哈
对于泛神论的中国人来说,很神奇啊,仅此而已
安东尼老爷子的5星,演技无敌。
就算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又怎么样啊,真是无力啊,结尾如果魔鬼就是不说名字那仪式是不是就进行不下去了啊?还是开篇雨中车祸那一段好一点,宗教只是人们生活中的慰藉,弥留之际的解脱,能不能驱魔其实真的不重要~
唉完全不及當年的《驅魔人》,看到片尾醒悟了,這電影本身就是一坨植入廣告嘛!
首先感谢风行字幕组,你们都是大好人;其次,玩过暗黑的都知道巴尔是什么东西,主角的瞬间绝发的能力实在惊人;最后,信仰实在是件麻烦事,看完了我还是没相信,如果哪天被附身了怎么办?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中国也没有信仰……魔鬼是不屑中国人么?
大法师是初中时候的一枚心结都说是经典看完之后却觉的是一部没拍好的鬼片,但是无奈当时国外的兄长都说好看,只能随声附和,觉得之所以没觉得好看肯定是自己有太多不懂,如今过去快10年再加上作为老霍的影迷,看完之后只能感叹老霍的演技,尤其是其几近疯癫光脚出门的状态;另一感叹则为妈的我看懂了
蛮好一个开头,结果莫名其妙什么内涵都没挖出来就结束了一刚..
风行网的字幕党们真是好人啊~!会在惊悚前几十秒做字幕预告提示~!!这对于晚上自虐独自看这种片的妹子来说简直是感激万分啊~!魔鬼通常是针对人心灵最脆弱的地方进行攻击与占领让你畏惧依从于它,有坚定的内心信仰以及刚正不阿心中有爱才能直面一切
开个玩笑其实魔鬼想把他掰弯,最后他还做了上帝的直男!恶魔最善运用内心阴暗面和恐惧里使你动摇。怀疑论信仰和赎罪类信仰,三种都撞击在一起也不比最早版本的驱魔差到哪里去,毕竟滴血未沾可以吐钉,在没有心理防备之下就被附身了,所以说信与不信就在一念之间~正如你并不孤独一样。前半段好
魔鬼闲的蛋疼 神棍拯救世界 在老霍普金斯脸上化特效妆这件事怎么都感觉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