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大陆剧大陆2006

主演:张可颐谢君豪陈丽娜吴兴国徐峥黄奕

导演:丁黑

播放地址

剧照

长恨歌 剧照 NO.1 长恨歌 剧照 NO.2 长恨歌 剧照 NO.3 长恨歌 剧照 NO.4 长恨歌 剧照 NO.5 长恨歌 剧照 NO.6 长恨歌 剧照 NO.13 长恨歌 剧照 NO.14 长恨歌 剧照 NO.15 长恨歌 剧照 NO.16 长恨歌 剧照 NO.17 长恨歌 剧照 NO.18 长恨歌 剧照 NO.19 长恨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03 20:26

详细剧情

  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王琦瑶(黄奕 饰)的美丽女子展开,她的美丽为她带来了福音,却也带来了灾难。在“上海小姐”的评选之中,王琦瑶意外的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一殊荣吸引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吴兴国 饰)的目光,李主任将王琦瑶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之中,但不幸的是,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得到善终。  之后,王琦瑶遇见了富家子弟康明逊(徐峥 饰),可动荡的局势很快又将两人分开,腹中怀有康明逊的孩子,王琦瑶陷入了绝境之中。时间推移,又有很多的男人出现在王琦瑶的生命之中,但很快就不见踪影,直到这时,王琦瑶才想起了最初的那位程先生(谢君豪 饰),而此时的程先生早已因病去世了。

长篇影评

1 ) 長恨歌

猜想关锦鹏选郑秀文的初衷是看中她的平常气,郑有她的好:小人物、干净、清秀,独独缺了最重要的一个:上海女人的底气,那种身着普通衣服也能支撑起一份贵气的骄傲,那种退到鸽子笼也能从容不迫的锐气。这种底气来源于她们对自己的自信,对城市的自信,靠着它,她们才能继续汲汲追求自己的美好未来,即使最后的结果是输,也不怕。但是这一点,郑秀文却没有。自始至终,她都显得异常虚,心是虚的,神态也是虚的,对剧中人的反应也是。这种“郑氏虚症”,我们在之前的港片里看过,迷迷糊糊的小白领正是因此才多了一份可爱,但我们的王琦瑶,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她如果真的这样虚,怎敢与李主任在一起,怎会放纵自己与康明逊的感情,怎会在中年时又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黄昏恋?我们在片子里处处看到王的绝望,起码在书里,那是争取过后不得不面对的绝望,但是现在,似乎只是一个昏了头的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糊涂。我们理解不了她的痛苦,也理解不了王琦瑶为什么是现在的王琦瑶。

另外,在很多地方,关锦鹏都像一个抖抖豁豁的学生一样有着莫名其妙的失误,觉得香港导演集体发昏,似乎一夜之间都找不着北了。

2 ) 到底是单薄

昨晚看了《长恨歌》。
以关锦鹏的电影修养以及精细,电影自然不会差,
说到影像的精致,颜色的配搭,剧本的细腻,显然还是在一般电影之上。
电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仿宋体的片名,黑底,
穿插全片的小楷,竖体,只字片语,交代一点情绪,以及背景,还有旧人卒去。
他让所有人都死在异乡,只有王琦瑶留守上海,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这种出字幕的方式,很沟口,很东方,候孝贤也用过。我是喜欢的。

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也是喜欢的。
小说原本我不喜欢,我一向不喜欢一辈子的长度,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恨情仇的纠葛,
还有大上海乱世佳人的调子,以及王安忆过分庞大的野心:王琦瑶就是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就是上海。
说实话,我觉得很恶。
关锦鹏的故事讲得浮光掠影,攫取片断。画卷般的,人物众多,戏分寥寥。重的戏都是感情戏,虚掉了时代,国家,重的是男女私情。
蜻蜓点水般。间离。

郑秀文到底演的怎么样?我想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为采访过她,更加好奇。我采访的时候,意外言谈甚欢,还满喜欢她。
又因为听她说了许多电影的点滴,还是觉得想看的。

公平的说,郑秀文显然已经突破和提高了自己,
但是距离一个好的女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
与胡军的激情戏,比如突然从背后抱上来,那种小感觉的拿捏,还是不错滴,
但是大场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弱得很,
她的表达,还是撕心裂肺,捶胸顿足那一种。
看得出,很卖力,很投入,很苦,很真,但是……不美了。
并且糟糕的是,她与所有人的对峙,争吵,出来的情绪都是同样一种,没有层次,没有分别。
而三四个年龄段,不同的岁月感,似乎也不是很精确。
对四个男人不同的感觉,一个女人的坚韧,狡猾,艰难,幸福与心酸,——她并没有表达出来。
造型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老妆比较牵强。(确实胖了很多)
相比,梁家辉实在演得好太多了。
他的那种潦倒,凋敝,那种温吞和疲倦,斯文,斯文没落后的斯文,以及守护这段感情所能体现出来的绅士气度——真是很高贵的。
胡军很不错,他有点匪气,有点柔情,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身的。
吴彦祖也不错,我很意外,他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可以哭,可以掉头,
可以想承担但是无力承担那种无奈。他骨子里有华贵的公子气,很好看那种。
黄觉就是年轻吧,躯体有力,显得肉欲,有些危险,好似一出场就是犯罪,
注定了结局。
结尾不是很好,但是那两句话还是很出色:
“一个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年轻人走向灿烂的明天。”

只有他对她的爱,能让我有点感触吧。

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看《阮玲玉》。于是拿出来重看。
张曼玉被众人指摘,悍然漠然的一个回头,顿时,再次(不知多少次了),又征服了我。
而《阮玲玉》的影像色调偏黄,偏暖,《长恨歌》偏绿,偏冷,更细致雅洁,
但是太新了,簇新。
音乐,我则完全没有印象。不过白光的歌声响起时,我笃定的说:“白光!”
《阮玲玉》有三个层面,也有纪实和电影两种影像,感觉丰富,对照。
《长恨歌》比起来,到底是单薄了。

3 ) 长恨

长恨-everlasting regret(唠叨)
剪刀手张叔平:
下手太狠毒。看电影之前,因为高中时读过小说,想象里已经生出了王琦瑶的影子故事,杂合着自己在上海看到的点滴,影像自动的在眼前走马灯一样的摇。长恨歌,总归是应该是个绵长婉转的故事的。城市里的女人,循着似乎不寻常的路子过着平凡的生活。
张叔平如何处理长恨歌的剪辑呢。关锦鹏是有着审美洁癖(和王家卫有点相同,但是关锦鹏比王家卫低调,不象王家卫那样类型片一样的唬人空壳),胶片不会吝啬。面对满坑满谷的素材,处理看张叔平的功夫。
张叔平剪辑的功力没话说,花俏流利,腔调十足。繁复的剪辑处理,是对整个故事的整合。片断的魄力在,目光流转,但是衔接缺乏,虽然此为现代流行风范(MTV或者其他花哨电影),但是此剪辑与长恨歌八字不合。
很难想象,几张单薄如相片的镜头在面前耍起来,愈来愈小的叙事单元连接出局部的符合情节发展的时间序列,在观者眼里就能串起一条清晰的细水长流的轴线。
王琦瑶轻轻开口说“只有今天扔玫瑰的人才有资格说我好不好看”,下一场李主任的玫瑰花雨在戏里只留下了“王琦瑶”眉目模糊的一张大脸。在下一场,王琦瑶已经一心一意的跟定李主任。到了舞场,交际花打扮得三小姐王琦瑶遇见的逼舞事件,剪辑太仓促,细节省略太多。戏剧张力不再。
话说回来,张叔平身上压得担子太重,长恨歌人物太多,事件一个接一个,如何串起来压缩到观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很难很难。改编者的担子压在了他身上。

长恨人关锦鹏
《长恨歌》,看小说的时候觉得延绵不觉的弄堂一样的故事,起承转合及其微妙。小家碧玉王琦瑶淡淡的,但是又波澜的生活在王安忆笔下很出彩。王安忆总归是上海女人,可能小时在弄堂里长大起来,不多话的孩子,到了长大时朴素外表里承载的是叙述弄堂小家碧玉上海女子的命运。王安忆书里的小细节用得很妙,王琦瑶就是个小家子气的名字,最喜看王阿忆写王琦瑶和莉莉姐妹淘的小细节。姐妹是怎样的,亲密无间又暗藏玄机。虽说王琦瑶命运多舛,莉莉相对平淡其实也不安逸的生活,是王琦瑶的小投影。
关锦鹏口气太大,想拍此戏太难。关锦鹏一直以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个注意氛围小细节的好导演。上次的《蓝宇》倒是不如以前的《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出彩,关锦鹏放进太多情感,反而不好掌控一个在北京(或者说北方)语境内的故事,少了他以前电影暗含的那种淡淡的忧伤。这次的长恨歌,地点换到了上海,王安忆的女人小说,关锦鹏有些水土不服。
《长恨歌》是一个女人和一个城市血脉相连的故事。为什么关导演加入了香港这个不相关的地点情景,削弱上海弄唐与王琦瑶那种要命的相连呢。王琦瑶是弄堂女儿,无论怎样繁华寂寞的经历,还是有着那些小精明的劲头(虽然还是情痴占了上风,但是一些处事方面看似笨,有些“我认为的”上海女子的小精明),到了电影却变成了完全的干巴巴。此电影不冷漠,不悲伤,不动人,不心碎,不感人,简直要命,长恨歌的恨字哪里去了?缺了这恨字,城市和王琦瑶命运如何串联。
观影的我由期待转到失望,落差极大。
官方网站的话“在那个激荡的年代,纵然我们无法改变城市的命运,但至少我们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王琦瑶不过是个努力尝试掌握自己命运的上海女子。”sigh,王琦瑶在书中是这样活着的,到了戏中,自己在上海命运没有掌握好,还空空多出了一个香港海市蜃楼般的嫁接着逃离或者怎样的复杂情感。(关锦鹏的用意很可疑)可王琦瑶其实是一个永远不会离开上海,无论忧愁快乐,认真生活的好女儿。
关锦鹏,拍完这戏自己要变长恨人了。

壁花三小姐
王琦瑶的三小姐,风情万种,小家女儿的眉眼不霸气反而添了种温吞的软弱柔媚气。郑秀文,怎么竟然选了郑秀文做王琦瑶。电影上演之前,关锦鹏一直在辟谣一般的站在了郑秀文身后,上妆之后,我相信郑秀文足够胜任这个角色。
郑秀文在香港电影中永远是白领女士,傻大姐是模样,突然红起来。许是大家在她身上找到了共鸣,那种现代的独立女性,不管不顾,偶尔没有安全感,傻乎乎到还是满可爱。但是转到了上海女儿,不是以前香港电影里直抒胸臆的女性角色,而是类似闷骚的情感。看着郑秀文的戏,只觉得空空只剩下了一个人壳,我能看到她试图修炼出表面以下的内心戏的努力,可是到了戏场上,郑秀文那种放空的表情,痴呆气太重,内里空空荡荡。做作

烟花张叔平
美术指导还属张叔平顶尖,布景完美,斤斤计较,服装上的小细节也很值得推敲。起码给这个电影套上了一个漂亮的壳。

4 ) 无法理解

没有看过原著,单说电影。

电影可以说是槽点满满,剪辑是最大问题,其次是女主的口音,再就是程仕路的逻辑(这可能不能怪电影的编剧,可能原著就是这样)。

女主王琦瑶,一生中大概有四个男人,但没有一个是留住的。在我看来,她这样没什么值得同情的,影片中,我没看到她和那几个男人有爱,一个个如蜻蜓点水般,不久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虽然这都是客观因素,但是我没感觉到他们之间有多少爱意,更别说恨了。几段情,看起来都很虚假,就如片尾蒋丽莉对她说的,对人不诚心诚意。

最后,却还要怨那个一直默默地爱着她的人不管她、不骂她?是的,这个默默爱着她的程仕路也是逻辑清奇了。

程仕路,在第一眼看到王琦瑶时,就爱上了她,然而,他没有展开任何追求行动,他居然让她去参加上海小姐选美,然后被高官包养。我去,你脑子长泡了吧。是的,看着她身边的男人来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任何行动,这种爱也是挺无语的。到最后女主和一个小青年搞在一起你才生气,早干嘛去了?女主最后的对她的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影的剪辑也是一大硬伤,不连接,看得云里雾里的,还有显示蒋丽莉他们死去的字幕的时间也是很奇怪,很多时候电影如果说谁谁谁那年逝世,一般故事时间也是走到那一年的,但这部电影不是这样,可以说时间有点混乱。

最后,导演为何不给郑秀文找个配音,她一出声我就出戏。

总之,不是一部讨喜的作品,到底女主是多情还是滥情呢?这样的女主真不讨喜。

5 ) 小聰明觀眾睇《長恨歌》

藝術電影跟你猜謎語,邊個位暗示乜,邊個位暗示物,如果你都跟電影人一樣有些小聰明,點會睇唔明?

自以為有點小聰明的人總是忙不迭要跟你打啞謎。你通常都能猜對,小聰明不過是小聰明,謎語簡明易懂旨在皆大歡喜。奇是奇在謎語沒有人猜對,通通猜錯,當然自是因為小聰明不堪賣弄,自以為一套所謂暗語,有人能讀得通,讀得懂,其實那全是不合羅輯的廢話。小聰明上不了神台,啞謎並非透露秘密的暗號。

不知自己是不是太自恃聰明。自問算是關大導的戲迷。沒興趣看鄭秀文沒興趣看吳彥祖沒興趣看王安憶,都支持正版,走進戲院看戲,還巴巴的跑去買豪華座的戲票。座位沒錯是很舒服,可我的心一點也不舒服,我甚至激動得想哭。舊世界舊女子被新世界新社會淘汱是必然的,沒有誰青春永遠,花開花落,誰個也是明日黃花。老生常談的命題,我看著銀幕目定口呆,堆砌的埸面,熟口熟面手勢,男人女人夜間貼牆而行,滿地樹影樹葉,突然慢鏡,零碎的故事片段,強作風格化的剪接。我曾以為某些關口暗示某些事情。可導演還是選擇以字幕交代每個人的結局,或故事的結局。電影末段以字幕交代只有一個城市能永遠青春,至此,我真的很想大叫。無端端哪裡來一個城市?你這個謎語打得真有趣,作為一個自問有不多不少小聰明的觀眾如我,看著那些堆砌的埸面,熟口熟面手勢,男人女人夜間貼牆而行,滿地樹影樹葉,突然慢鏡,零碎的故事片段,強作風格化的剪接,都沒有看到電影中的城市面貌,沒有上海的城市景觀,沒有深刻的城市描述,我從來沒有在這齣叫《長恨歌》的電影裡看到任何叫作「城市」的暗號,城市的面貌為何,我點知?更加唔會知,它有何青春可言。

電影人小聰明以為用上某些人某些符號能照辨煮碗來個複製,我真的很好奇,那些慢鏡倒一杯茶有何暗喻,那些剪接又是做什麼的?這些著跡的符號從來沒有對劇情的發展有任何幫助,還是這些本來就是某些高深的藝術手法像我這種只有小聰明的觀眾根本不會看懂?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女主角王琦瑤跟三個男人的三段情,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女主角點解要好愛好愛那些突然從電影中冒出來的男人?我的感覺是,那些男人在你眨一下眼之後就突然出現了,再下一個鏡頭就已經跟女主角在床上翻滾,零零碎碎的片斷,令觀眾如我,不知所措。

也不論鄭秀文的普通話合不合格,更不要提她的演技了。玩猜謎遊戲自娛一下,我指著銀幕問,依?點解呢個人咁似YUMIKO既?鄰座觀眾答,佢咪係YUMIKO囉!吓?YUMKIO D國語好似都唔差喎……

認真九唔搭八。

6 ) 就叫长恨歌吧。。

这个,是一直一直一直想要写的。

从听说长恨歌要拍成电影的那一刻起,就盼着,有点期待,有点害怕。

期待另一种完美的诠译,害怕不动声色的失望。

其实电影终究还是让我失望了。

同名小说改编几个字注定故事讲的是导演要讲的故事而不是作家讲的故事以及我要看的故事。

郑秀文也像是被改编过一样。

别扭的天真别扭的坚强与别扭的调笑以及别扭的流着一个她不甚了解的女人的泪。有一点老,有一点呆,有一点沉重且不地道的风尘感。

她不是我想象中的王琦瑶。虽然孤男寡女,夏日么么茶什么的都曾经是我喜欢的,可是这个上海女人的角色,这个香港女人明显不合适。

蒋莉丽的漂亮也有些让人失望。

在王安忆的叙述中,一直固执的认为深爱着琦瑶的程先生并没那么伟大。琦瑶是他平淡生活的一个发明,一个创举,一个梦。他把他的梦放到了琦瑶身上,他爱的是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一样东西。他的可爱与执著,在于他可以在琦瑶身上实现对自己的肯定。

那是另一种爱。虽然每种爱的出发都是自私的——我,着魔于对那个人的那种感觉。

程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男人。他对琦瑶最初的喜欢源于惊鸿一瞥后刹那的心动。莉丽不漂亮,有些丑,有些土,琦瑶天使一般被这个不起眼的女孩子进一步美化。年纪正当时而末婚的程先生对她的心动是必然。

蒋丽莉的漂亮把程先生美化。

不敢说程度的多少。只是那个典型的男人多少有点理想与不现实了。

电影里琦瑶的那件白衣服与所谓涣然而有灵气的眼神前面飞舞的玫瑰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精心编排的笑话。

电影里王琦瑶那种应该是不动声色的小心机与小野心多少有点动了声色。

电影里李主任死讯传入王琦瑶耳中时那次擂胸顿足放声痛哭怎么也令人想不通。

电影里程先生对王琦瑶住的地方的赞美不自然到拙劣。

终究没有把它看完。没看到她的苏杭生活,没看她生命中另几个男人的登场与谢幕,没看到她意外的被一个老实的小偷掐死时皮肤松弛的脖子。

也许电影的内容已经与我印象中的小说相去天与地了吧。

我的眼睛最终只停在了李主任死讯传来时,那个女人伏着的木制地板。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衣着笔挺,在一旁手无足措的站着……

这是一部拍的和演的都很认真的片子,可惜我看的不够认真。

也许,很多时候,只有认真,是不够的。

7 ) 《長恨歌》:掠影、浮光


一、掠影

如何用109分鐘的時間,表現長恨之長、恨歌之恨?一個城市的身世,在張叔平的大刀闊斧的剪接之下,變得相當零碎。姑勿論電影〈長恨歌〉如何與王安憶的原著(刻意?)保持距離,單看電影本身亦充滿漏洞,單薄的劇情,當然罪不在原著,亦不在表現不突出的主角鄭秀文,而在於剪接的過份自信。

跳接太快,故事與人物心理同樣脫軌,觀眾如何感受這刻意的細碎?例如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第三名,卻只以一句「三小姐」作為交待。一句三小姐,王琦瑤由天真變得世故,一個少女變成深藏不露的情婦,試問一句三小姐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量嗎?又例如康明遜在原著當中本為極之重要的角色,卻只以幾場戲去交待那種身不由己的心情,叫角色可以如何立體?老克臘(Old color)與王琦瑤的戀情更是毫無說服力,電影只以老克臘熱愛懷舊唱片和舞會來交待老克臘的特殊性:對老上海的懷戀,而王琦瑤正好作為不老上海的符碼。(所以最後老克臘殺死王琦瑤並非一時錯手,殺人的舉動的重要意味在於諷刺新一代的上海少男少女只懂追戀和懷舊,王琦瑤的死正是王安憶狠心向老上海告別的儀式。但電影〈長恨歌〉不但不能表現原著的力度,而且更在結局歪曲(推翻)原著的本質,電影中的老克臘這方面的心理因為剪接的零碎而完全沒有被表現出來,亦正因為此,王琦瑤與老克臘的忘年戀沒有說服力、沒有深度。刻意的細碎,或者是經濟的鏡頭,導致〈長恨歌〉整套電影的感染力大大降低。

二、浮光

如果結局的語句是指向城市及城市的青春,電影卻以公寓作為主要場景則顯得格格不入。明顯地,關錦鵬最關心的依然是張愛玲式的公寓,一個隱密而激動的空間;但卻忽略了王安憶的弄堂美學,是如何推陳出新,自成一家。電影〈長恨歌〉的城市書寫極度無力,它極其量用王琦瑤的心理作為支柱,而因為剪接的破碎,王琦瑤的力量實在不足以作為一個城市的代言人,更不用說她的女兒薇薇、她的同學張永紅及年青的老克臘了。或許因為關錦鵬對張愛玲依依不捨(因此,王琦瑤最愛的還是李主任?),使王安憶在《長恨歌》的苦心經營的上海的神髓,一一流失。而電影之中有機加入的「香港」元素,以此作為上海、香港的雙城情結書寫亦未見突出,當中所述的亦只是港人最常見的意識形態。

三、程先生

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與原著不盡相同的是敘述者的轉換。原著以王琦瑤作為故事的中心,而作者間中以「鴿子」作寄居,站在最高點看上海,目空一切;原著卻平易近人地用程先生的眼光,看王琦瑤及上海。所以長恨歌是程先生的長恨歌,也是導演關錦鵬的長恨歌。如果以電影改篇小說的角度來看,實在是好的嘗試。程先生與王琦瑤的愛情角力上,是一個徹底的輸家,他集悔恨、羞愧、悲愴於一身,可以作為時代的見證──他正是一位攝影師,或作為一個旁觀者:看王琦瑤如何在時代翻滾,悲劇收場,他愈是憐憫,愈顯得個人於時代面前的無能。而梁家輝(程先生)的演繹成為了電影的靈魂支柱,只有他的容貌、語調、動作、表情可以表現時代的力量,大大增加了電影的可觀性。

四、後話

因為剪接的不當(大刀闊斧的剪接,在〈阿飛正傳〉中的確有很好的效果,但《長恨歌》是一個連綿的故事……),電影中的角色內質蕩然無存,變得單薄無力,康明遜、薇薇、張永紅、老克臘(更不用說程先生的太太、王琦瑤的先生、黑幫)全都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角色。而演員的演出也因此受到了局限。吳彥祖完全無力發揮,更不用說突兀的鄭希怡。而鄭秀文即使相當努力,也是徒勞。相反眾男角找緊機會,在極度有限的鏡頭裡盡力表現自己,胡軍(李主任)的冷峻與落泊、黃覺(老克臘)的癡戀與不安,甚至蘇岩(蔣麗莉)的天真與妒意,都有不錯的觀感。當然梁家輝的演譯,是全劇的中心(於可觀性而言),是居功至偉的。

8 ) 《长恨歌》——悲剧里的悲剧

前段时间抽空看了《长》,说实话从得知影片开拍到上映不曾期待过,不是我要抗拒港片,而是港片在近几年来的下滑走势很难再有说服力。难得一年能看到一、两部出彩的已经是万幸了。投资4000万,全国票房仅500万人民币的成绩叫人大跌眼镜。《长》的惨败是早就预见的,看完电影便更加确信了。

书和电影是两种不用的艺术形态,书的描写更生动和精准,而电影有时只是直观地陈述情节。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享受书中随着情节跌宕的心情。

郑秀文的身上寻不到王琦瑶的蛛丝马迹,她回眸一笑却有着更喜剧的效果。她穿旗袍的样子少了丰姿绰约的气质。王安忆笔下那个上海传奇女子的影子到哪儿去了?

后悔看《长》。原来印象中的美丽女子和老上海往事的画卷被撕得支离破碎,尽管残剩的零角还散发余味,那弄堂里闺秀们的情事再也寻不回了。

《长恨歌》是个悲剧,拍砸了片子也是个悲剧。。。在深秋的夜色里同时接受两个悲剧,未免太残酷。

短评

还行吧,花样年华

4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香港A区蓝光,没看过王安忆的小说,一直想看这部关锦鹏的失败之作,前天把它看了,失败之处就用错了女主角,演的又认真又失败,看得出她为了这部电影吃苦耐劳迎难而上,但是国语是一大硬伤,要不是张叔平,这个女主角就一无是处! 电影我给2星,一星给张叔平,一星给梁家辉,关锦鹏一蹶不振

9分钟前
  • Mike Suen
  • 较差

弄堂里的那些事儿。

12分钟前
  • 小乙
  • 还行

关锦鹏的失误,郑秀文的错误。家辉依旧。

14分钟前
  • Gemini
  • 还行

爲什麽我沒覺得書裡的王琦瑤淫蕩,但是電影裡的覺得很淫蕩?!

16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很差

好片儿。

17分钟前
  • 清水非非
  • 力荐

然而在错误的年代 却总碰到以为对的人

21分钟前
  • 凉老板
  • 推荐

灯光太资本主义了!!!原来也是花样年华

25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值得回忆的篇章。

30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两半,巧了,扎堆看了上海香港前世今生的片子。多年来只记得上了年纪的女主角睡了一个女儿的同学(其实不是同学),完全不记得是黄觉演的。年轻异性的肉体是对衰老恐惧的安慰。年代和年龄还是有点模糊,梁家辉每个年纪的妆都化得很好,在一堆惺惺作态的演员中从容不迫。视点飘忽,女主角的故事,却总要老程来注解。情节猛跑而角色毫无累积,故而非常故事会。郑秀文开场的学生头简直像鬼片,爱司头才对了路。摄美像是《花样年华》套拍片一样,恨不得把吴彦祖拍成张震,配音太低音炮而没有戏。郑秀文的口音像口里含了水,即使不愿全配,至少也要像《霸王别姬》那样把杨立新和张国荣无缝衔接一下。王琦瑶对康明逊调皮地说:“我们终于闯了祸”,非常可爱和反叛,“先开心后难过”。每个人的故事结束于卒日的年份,真·领便当。毁灭是烟花的尽头

32分钟前
  • 山下猫
  • 还行

没字幕绝对不能看

37分钟前
  • 血源2出了吗?
  • 还行

一星给张叔平 一星给梁家辉 其实本来还应该给郑秀文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一星的 但是无奈 我实在太忍不了这烂片了

40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较差

这本子不好拍,画面还是很精致的,喜欢梁家辉的演绎,处处是戏。

43分钟前
  • 慕詩
  • 还行

梁家辉演的真好啊。郑秀文如果不听说话,不看皮肤,看眼神还是演的不错的,毕竟年龄跨度这么大,皮肤真的误导剧情啊。

48分钟前
  • 小呀嘛小悟空
  • 推荐

电影是满烂的,但也不至于让郑秀文郁闷的生病啊。

52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较差

重新看了一遍,看了上次错过的开头,开篇文字很喜欢,之前打三星主要觉得郑秀文演得太差,但其实梁家辉演得很好。。。许多镜头处理也不错~可以给个三星半

57分钟前
  • 陈轮
  • 推荐

演员不对,剧本不对,戏的节奏也不对

1小时前
  • 方舒逸
  • 较差

啧啧。

1小时前
  • 在废土扫垃圾
  • 还行

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1小时前
  • Sweetkiller
  • 还行

师哥胡军的肉体与演技给满分 丹尼尔吴彦祖的哭给五星 梁家辉终极程先生给六分 三米的颜与旗袍五分 剪辑零分 【好 看小说去

1小时前
  • 张佳喵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