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天到春夏秋冬又一春,从夏日到冬天,吉米一直向她求爱,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夏日里见到的那只狗也长大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搞笑。
公司破产,但是却有一份遗产。
哈哈哈,律师为什么这么搞笑。总是差了一步,坐在前门等他们,结果他们从后门出去了,等他追上他们,差了一步,他们已经坐电梯下去了。等追到农庄,律师用尽心思给他们看到那份遗产,他们俩开始倒追律师,那个保安看着一脸懵。
律师给他们看了继承遗产的条件,得在27岁之前结婚,而今天刚好是最后一天。好想说会不会想办法去假结婚?
他开始各种酝酿求婚仪式,玛丽,你是我这辈子唯一爱过的姑娘。你愿意嫁给我吗?男主成功求婚玛丽,但他如实告诉了她必须得今天结婚的原因,但是却越描越黑,突然好心疼这个男主。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语言的艺术?
这种时空转换,还蛮有意思的。
打电话没打通,玛丽写了一封信给吉米,结尾的一个X比现在很多事都浪漫,才晓得竟然是a kiss,吻你。
果然是好朋友,一直劝着他结婚,不知道是否承认同性恋?或者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有效吗?好朋友开始给她介绍女性朋友但是感觉每一个都很有特色呀,都很美。为什么非得点题,有七次机会呢?
第一次,一见面上来就说,你能嫁给我吗?哈哈哈,太直接了吧。还不如直接说我有七百万,谁要嫁给我来的快。
好朋友教他怎么去求婚,拉着律师的手,律师一脸的生无可恋。
第二次,做了心理建设,结果后面一堆看热闹的,社恐真的太不知所措了。
第三次,用纸条传信,结果被撕了,哈哈哈。
第四次,朋友出手来帮他了。结果却看上了朋友,朋友都没脸看。说替他朋友求婚,但是在他看到他朋友那样的时候,躲开了,等到那女孩看到的时候,是律师的模样,那个律师还一脸的天真无邪。真的好搞笑。
第五次,第六次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继承个遗产也这么难呢。
遇见的女性角色都好有魅力呀。哈哈哈哈
话说另一边,送信的人还在路上,骑的马因为中途下来过一次,就没法再爬上去了。在路边等着其他人。
一路上都在找个女孩和他结婚。
然后他朋友给他帮忙,打广告征婚了。
然后无数个新娘正在路上,开车的,骑马的,自行车的,跑来的,坐满了整个教堂。竟然还有溜冰的。未婚女性来到了教堂,挤满了,难得一见的景象,但是最后为啥有点吓人。
哈哈哈,笑容逐渐变态。
它的背景音乐也真的代入感。朋友和律师俩个人弱小无助又可怜。送信使者终于把信送到了他手上,可是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但这个时候,离最后七点钟还有45分钟。男主在前面走,后面跟着全城的女性,经典的场面啊。
一人一块砖,装修老爷爷直接提前下班了。
司机也被赶下来了,遇上了车祸,警察看到了也只想逃跑,到那个厂里,他从小门走,结果其他人光明正大的从大门进。被吊上去了,直接送走。以为杀了他,结果转身又看到了他,立马翻脸。
那群女的真的太拼了,竞走赛跑,又是蜜蜂,还有水塘,翻山越岭,最后那一段山上滚石头下来真的挺危险的,还有最后十分钟,终于最后历经千幸万苦,可是却来迟了。失落的他走出门外,却看到外面的那个钟,原来并没有迟,趁着七点之前,结婚了。
里面的音乐真的是太了,能够调动情绪和氛围,故事也挺好玩的。
影片刻画了一个傻冒和对傻冒宽容的宇宙。
…
一个男的结婚除了排除黑人外都不挑的吗,原来像他这样的男人不配享有选择权——你看,主角身上显现的低价值和低情商不是取悦人,而是令人观后不适,主角会傻到见一个姑娘就开门见山“想结婚吗”,(告白只有小孩子会做吧,成人世界的语词就是求婚了)像这种唐突行为、问话不胜枚举,且又有另几种不自觉的骚扰不时出现,我一直对此无语反感。
女为财狂也是这宇宙里集体无个性无意识的一部分,人都有安全感的需要,找个有钱人家的想法合情理,故女人态度的前后反差、主角从告白被拒到“被选择”在我眼里没有讽刺社会的功效,而后面追男主的女人这么多、行为这么狂热又是不合理的情节,因为主人公身上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个人魅力,外放出来的也是些弱智举止,钱掩盖不了长期形成的低贱人格和配对思想,暴富的他或许能招蜂引蝶,但可没资格招来全城女子追慕,花钱招妓和吸引中年倒差不多。
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动作戏了,男主逃亡的原因是神父对女人们说的一句“这显然是一次诈骗
”,就逻辑来看,这么多女人因一句无根据的话而认为自己被骗,所以追这么久、这么费力的情节并不现实,她们以为的被骗,也仅是一些时间被浪费掉了,渺茫的希望落空了,对小城女人来说,时间慢而且充裕,本就不认识的人骗感情也骗不到哪去,而且投资和预期根本就不大。
说了这么多,还是以为这是一部反逻辑、乌托邦式的陶醉式电影,唯一可强调的就是——基顿的动作戏份真的很突出啊,给后世提供了样板一个可模仿的对象。
《生活多美好》、《日出》式的圆满结局,不过前面情节和感情都没还铺到位。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巴斯特基顿的名字,知道他和卓别林同为默片时代的大师,被称为“冷面笑匠”,可是那时候网络资源有限,无缘一睹大师的作品,时至今日才一睹大师风采,大师实至名归啊。
故事开篇比较平淡,主角腼腆,求爱失败。事业失败,面临破产之时,飞来横财,但是要求生日的七点以前必须完婚,一段荒唐的求婚大战开始了,数百名老新娘追新郎,爬汽车,上吊车,甲鱼咬,蜜蜂蛰,上山下河,片子节奏越来越快,笑料迭起,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简单的故事,场面却宏大精致,设计精巧,观众紧张、焦急、欢乐交织在一起,真是艺术品级别的电影。
技术在突飞猛进的进步,默片到有声,到彩色,到宽银幕,到3D,VR电影也崭露头角了。但是,经典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被湮没,仍然会以风味独特的格调继续流传下去。
现在的电影,有点走入了误区,以场面宏大刺激神经、特效绚丽争夺眼球为卖点,至于故事逻辑,桥段设计,有的就瞎子放驴,随它去了,观众看了怒斥,反而这怒斥形成了热议,成了片子的卖点了。怪哉!再看看经典老片,忽而感觉单从艺术上讲,或许我们进步有限,我敢说绝大多数的导演,还不如九十年前老一辈的水平。即使前几年模仿默片制作的好莱坞大奖片大梦想家,也做不到。
我忽然有兴趣制作一部默片来玩玩,不知道有机会否。
1920s初期,巴斯特基顿的喜剧片的视觉语言较为成熟,叙事结构也很完整,不知道剧本是否源自于一些当时的社会奇闻,相较于福尔摩斯、待客之道,这部电影的原创性更强,没有明显的文学元素。
时间:基顿有意识的将时间元素作为推动本片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因,电影一开场的蒙太奇语言在短时间内交代了1年多的时间跨度,然后将电影接下来的时间放置在近半天的跨度中,时钟的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间:印象深刻的被追逐的桥段,追逐可以展现电影的空间和运动,基顿利用了很多道具(此处艾特成龙),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吊机、船、树、石头等,其实道具的不同是源自于环境的不同,展现了电影空间的变换,但是基顿用的都是大景深、全景、远景镜头,相较于现代的花里胡哨的运动、特写镜头,实在是朴实无华,但胜在实用。
冲突:喜剧电影是最难拍的电影之一,但喜剧最不缺的就是戏剧冲突了,其实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不太出彩。
人物:人物没啥好说的,喜剧片嘛,开心就好。
完全不记得上一次看默片是什么时候了,而这是第一次被默片深深吸引,电影中的场景和反应都完全真实,每个笑点也都衔接得非常自然巧妙,让人捧腹大笑,原来那么多的桥段笑点早在2、30年代已经有了,而让观众大笑的同时又引发思考,不得不佩服导演!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样的,但巴斯特基顿奔跑中从上坡下摔着跟头往下滚的情景让我相信,那一定不容易,演员付出了超乎想象的辛苦,笑的同时不禁感叹,那时候的电影多么的纯粹与真实啊,质朴中可以看到满满的诚意。非常值得一看。
哈哈哈哈哈 好搞笑 巴斯特基顿是个杂技演员吧 有跑酷 有漂流 还有热气球 电影分三个故事 1.七次机会 得知有7亿遗产继承,条件是需要27岁前结婚,知道的当天就是他的生日,(对了没人庆祝生日呢),他去找玛丽告白,可是太直男了,说只是要找个人结婚,谁都可以。还好玛丽电话听到了他爱她,除了她谁都不想娶。登报征婚一大群女人那段好搞笑,太会跑了,永远别得罪女人,哈哈哈哈。最后在七点前成功结婚,结束。 2.邻居 我爱你,我也爱你。开头的串场好厉害,一张纸条,挑起多边矛盾。他真的好欠扁,滑头一个,串上串下太厉害了,哈哈哈。头被埋那段很喜欢,笑死了。三人串窗那段也好惊艳。最后男女主在一起,结束。 3.气球 开始没想到怎么跟气球联系上,哈哈哈哈。气球上搓衣板洗衣服觉得好可爱。堵河抓鱼破篓子,边抓边掉。跟女主第一段是女主跳河准备游泳撞上男主,第二段男主脚朝上头朝下闷在船里,女主救他,第三段女主斗牛,男主抖熊。最后在一起,坐船上要掉下去吓到我,船飘在空中还以为变成玄幻片了,结果是气球啊,结束。 好厉害,好多动作也好剧情也好衔接得太厉害了!!
前面笑点稍显平淡,但是从新娘子们出现开始真是各种叹为观止啊,场面热闹,笑点频出,简直太好玩了,都疯了,哈哈~
哎唷喂不行了…笑得我哭天抹泪的……晚7点前不结婚,巨额遗产就泡汤。喜欢的姑娘不嫁他,全城的新娘追着他——99年《亿万未婚夫》的剧情构思原来全是扒自基顿。追逐戏太精彩,简直是佘着命来拍的,冷面笑匠从头至尾一副愁眉苦脑的怂逼样儿,观众却笑得都快内伤了…
(9/10)后半部我的嘴巴就一直没有合上过………………什么《莫斯科保卫战》、什么好莱坞战争大片儿,场面比起这片都弱爆了………………………………
这片子绝了。成龙,你早生50年肯定没基顿厉害。有一个人物坐在车里不动,背景变化的专长很有意思。无数新娘的镜头也挺震撼。动作戏更不用提了,虽然几个地方借助了停机再拍,但是依然十分疯狂,精彩!
相比其他作品稍平庸了点,主要讽刺拜金主义和虚荣心,只有真爱才能代替一切,杂耍情节相对少些,也没太多亮点。褐黄的暖色调画面,四季变化,旅途的变化,省略过程,直接是车子的位移,新娘大围捕,跳树,石头阵
哇哈哈哈哈中间段竟感觉在用键盘操控巴斯特基顿躲避咕噜噜的石头!
据说巴斯特·基顿的这部影片并不是很成功。当时观众在看那场追逐戏的时候大多没有笑声,不过基顿后来加上了那场石头戏,成为了经典,并挽救了整部影片。基顿之前的作品中爱情戏一般只是作为点缀,而这部戏成为了核心。片中的万人大追逐可能是默片喜剧中的惯用手段,不过我还是大开眼界了一番。
不可思议!!!基顿在翻滚的大小石头中跳跃的惊险场面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每次看他的早期默片唯一的感觉是:这孩子拍成了这样还能活着真是不容易。。。(ToT)他的父母该会有多担心呀。
无缘无故向别人求婚,对方会把你当成疯子。但如果你说和你结婚就能成为百万富翁(1925年的700万美元),瞬间人人都想和你结婚了。如果你又说这是个恶作剧,她们又会瞬间从未婚妻变成杀手。被成千上万个女人追赶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她们追你不是为了嫁给你,而是为了杀你。前半段铺垫有点长,但后半段还是很惊艳的。尤其是以大树为桥、在山坡翻滚、和巨石赛跑、跑赢火车……每一个镜头都可以封神。
作为演员,“一本正经”的巴斯特-基顿就是影史跑酷之王,看完这个,什么所谓的僵尸片都可以不用看了。作为导演,本片每一次笑料的设计无一不是完美而有趣的,细节设计也都很出众,这部的重点是爆笑的第三幕追逐戏,很纯粹,还玩起了人海战术大场面,即便早早猜到结局,也依旧充满了惊喜。
7.5分。以前似乎看过类似的作品,看样子是本片的翻版。基顿这次真是跑得够过瘾啊。我说吧,小姑娘有什么好傲娇的啊,只要对方的确是自己的爱人不就够了,到时候真没结成婚就哭去吧~~说起来女主到底住什么鬼地方啊,沼泽,山地,荒漠,这都什么地形啊~~~
新娘大战太无敌了 基顿就是一真人索尼克
唉,原来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被发挥得很完备了。怨不得C说好多创意在好早之前就有了,了解一点电影史就会让你发现很多现代片子是在炒冷饭。。。
基顿对于摄影机的最佳位置和运动方式有着精准的嗅觉,他永远懂得怎样用镜头语言来制造笑料。新娘们奔赴教堂的段落,平行蒙太奇在主角的未知视角与观众的全知视角间切换,铺垫过后从第一位新娘走入教堂开始,景别始终保持全景状态,浑然不知的基顿与络绎不绝涌入的各式新娘之间产生强烈对比,天才手法。
基顿从小在爸妈经营的戏剧团长大,4岁的时候就被他老爸在台上甩来扔去的(据说他爸用他做武器,成功击打了一位在台下无理取闹侮辱基顿母亲的观众)。他从小就学会了怎样在惊险刺激的动作中保护自己,后来运用到了电影中,《七次机会》便是一例。电影最后十分钟,简直就像电子游戏一样,一条命闯关。
基顿很明白该如何运用镜头和肢体去制造笑料,即使这些笑料与故事割裂,我直观的感受就是整部电影搭了一个空洞的剧情框架,只是为了用来给他自己炫技,但是老天爷啊,这技也太TM炫了,后半程大段的追逐戏,甚至是今天都很难达到的水准,在没有特效和威亚的年代,玩这样的动作场面无异于拿命在搏,基顿实乃铁人三项全能,让人服的结结实实。
乐翻了,很多设计巧妙的细节尽显滑稽幽默,贪婪的力量真是惊天泣鬼神,倾巢出动般的场面十分震撼,得罪广大妇女同胞的后果是很严重滴,在一次次的弄巧成拙下,Keaton就是个自讨苦吃的可爱逗比典范,被追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样子喜感十足,欢乐无比。婚姻还是得以爱情为基础才合理。
这部电影你会看到一个男人被百来个新娘群演逼着长跑、划船、游泳、跨悬崖、斜坡翻滚、落石躲避、爬树,建议片名改为《七项全能》,哈哈哈哈。
基顿,真的是用生命在拍片!基顿真得是非常神奇的生物!我已经不想对片子过多表扬了!我就想表扬基顿!谁也别拦着我!建议类型里添加”基顿片“这个类型!看过得几部基顿片里,目前这个是最好的!看完了蹦蹦跳跳去尿尿,好开心!ps:最后这句是蹦蹦跳跳回来以后加的~
核心创意还可以:经济危机的基顿迎来一位律师:祖父留下七百万遗产,条件是他必须在当天七点前结婚(基顿说今天就是自己27岁生日时可太丧了),之后无数穿婚纱女人追着他狂奔的场面被不少后来者复写。开场交代基顿有个未求婚的女友,但因为点小误会导致被拒了,这种由误会引发连锁反应的剧情其实挺无聊的,这意味着角色比观众傻,容易让观者失去耐心。基顿被拒后又梳理出七位可求婚的对象(片名由来),但后续的求婚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设计,基本是一次次问然后一次次被拒,很无聊,只有问接线员时又被拒,基顿像之前一样划掉接线员名牌还有点意思。全片用了两次信息遮挡造成的笑点,但插入的很刻意,效果不好。后半段基顿展示了自己标志性的体术,在下坡上狂奔躲避巨石,但剪辑点过于明显,石头也很假,其实不如夸张一下大堆女人们蝗虫一样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