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值4星.制气给5星.电影画面拍的你别管借鉴谁,就这些演员我就给3星,这些演员不会比你瞎,能接这片子又值一星.而前面做的没毛病,只是后面可能碰到一个傻子剪辑出了问题,至于你们这帮看电影的得啵得吗?至少比我疫情以来看到的国内的片子都他妈好!包括长津湖!咋滴!尼玛!看电影看的表述貌似自己拍过《活着》《霸王别姬》一样!装你妈什么大尾巴狼.单凭演员就值3星以上,前半部足够应付你们要的1颗星!
再加一句,我从网上都搜不到这个导演更多的消息.?我再给这个哥们加半星
有这么一部影片,支撑条姐熬过了干涸的八月。
虽然《哪吒》足够黑马,燃起了国漫逆袭的热血。
虽然《速激》足够硬核,让人重温速度与力量的快感。
虽然《烈火英雄》足够动人,让纪实题材在电影荧幕上迸出火花。
但条姐仍觉得,缺那么一部纯靠演技生打的爽片,只能眼巴巴的把目光投向九月出厂的它——
《最长1枪》。
王志文、余男、李立群、许亚军,这几个演技成分占比百分之百的名字,实在令人兴奋。
好在九月的一开始,它就站出来满足了条姐无处安放的戏瘾。
说了这么多,在昨天开放的豆瓣评分中,它却只取得了6.3分的成绩。
说实话,条姐我是不意外的。
故事是好故事,演员是好演员,只可惜导演和编剧的才华实在有限,最后呈现在荧幕上的,只是一个勉强达到及格线的作品。
首先,沙场乱点兵,扣分。
万众期待的影后余男,在这部戏的演员表当中可是占据了女一号的位置,结果在导演“大男主”的构架中,只可怜的分到了百分之一的笔墨。
余男饰演的雪儿,是一个委身于外国富商的美艳名伶,但她接近这些富人似乎怀揣着另外的目的和任务。
什么任务?什么目的?没说,导演让你自己猜,反正有就是了。
这个人物尴尬到像是为了强行凑一个女性角色而存在的符号化身,可能是导演觉得英雄的戏码里没有美人就显得不完整,不舒服,不全面吧。
实则,不仅浪费余男的演技,而且浪费余男的美艳。
其次,叙事冗杂而拖沓,扣分。
编剧和导演实在是太爱故事当中的男性角色了,以至于每一个人他都想浓墨重彩的在120分钟的电影中给他们拍出210分钟的效果来。
李立群饰演的老杜,是一个资深的杀手经纪人,与王志文饰演的杀手老赵是合作多年的最佳拍档,有妻有女家庭幸福,为了保护家人不得已请求老赵干最后一票。
这么一听是不是觉得不怎么复杂,稍安勿躁,咱接着往下说。
许亚军饰演的波波(这个萌萌哒的名字什么鬼)是一个脾气不大好的上海地头蛇,为了争夺在法租界的地位,他必须杀掉对手皮特。
于是他找到了老赵,要求其配合他演一出大戏:开真枪打死皮特,开假枪打伤自己。
不仅如此,这个老滑头还给自己留好了退路,事成之后,老赵也会被他安排的人灭口。
而他的对手皮特也不是省油的灯,两个人不谋而合的想到了做戏,于是他也找来了杀手,要求杀手开真枪打死波波,开假枪打伤自己。
并且他也完美的给自己留好了退路,另行聘请了第二位杀手保护自己。
别急,事情到这才刚说了一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位自以为聪明的螳螂实际上还在被另外一个人算计着。
高捷饰演的商界大佬王先生,看他们俩都不顺眼,于是也暗中找了老赵要杀掉他们两个人。
而我们可怜的老赵,本想干完最后一票就退休,结果接第一单时未知后事,接第二单时别无选择,就这样被赶着上了贼船。
因为患有阿兹海默症,他担心自己的病情恶化无法完成任务,也找到了帮手,如果自己任务失败,则由帮手协助完成。
怎么样,看到这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大脑容量有点不太够用?
这几个主要人物,每个人身上最少都承载着两条线,五个人就是十条线!
更别提每一位主角都还有各自的感情经历要说。
老赵有早夭的儿子,老杜有闺女和妻子,波波有死去的弟弟,皮特有和雪儿的爱情故事,是不是听起来很像一个八十集连续剧的构架?
一味贪多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乱。
整个终局之战变成了混战屠杀,毫无逻辑可言,最后竟然要靠片尾的旁白交代主角身上的疑团,才勉强讲完了整个故事。
这两个小时看下来,条姐觉得自己阵亡了几亿个脑细胞,整个人累到不想回编辑部码字写稿(趴)。
强行装x,最为致命。
导演徐顺利,是第一次当导演,编剧邱欣宇,也是第一次当编剧,两人之前都是做广告出身,导致整个影片充斥着无意义又碎片化的符号。
可能正是因为导演经验不足,强行给影片起了一个《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调子,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把曲子唱完了。
只是可惜了一众卖力的演员,每个人都完成了一百二十分的表演,可还是只讲出了六十分及格的故事。
而这六十分,其中有五十九分是打给演员的。
毫无疑问,王志文承担着条姐最高的期待值。
毕竟已经年近六旬的他如今很少在荧幕露面了,最近一次参与电影作品还是在《功夫熊猫3》中为阿宝的师傅小浣熊配音。
这次,他饰演人狠话不多的职业杀手,老赵。
虽然王老年轻时也演过“能打”的角色,但总体而言还是“文戏”居多,再加上如今上了年纪,起初条姐有些担心,他的软件硬件能否还扛得住杀手的戏份。
事实证明这份担心是多余的。
王老对打戏部分的处理的非常干脆利索。
速度,力道,神情,一个刀口淌血的迟暮杀手形象就这么起范儿了。
打戏的部分解决了,hold住剩下的部分对他而言完全是小菜一碟。
老赵,一个迟暮的英雄,年轻时的热血与执着犹在,只可惜身体的承受能力告诉他只能做这最后一次任务。
可病痛摧残得了他的身体,摧毁不了他的神智。
他依然顽强,果敢,还带有一丝狡黠。
来品品这个成功拉队友入坑的得逞一笑,冷血杀手的另一面也立住了。
影片凌乱的叙事并没有影响王老演技的发挥。
执行任务时,他干脆利落,冷酷无情。
而面对和自己去世的儿子十分相似的小报童,他又能让观众彻底放下心防,感受到他慈父的那一面。
他没有令观众失望,他还是那个演什么像什么的王志文。
说到底,王老自身的境遇又何尝不是与老赵隔着荧幕相呼应呢?
英雄迟暮,很难接到合适又喜欢的戏了。
最近几年,很少听到王老特别中意哪个角色,但听说他看完《最长一枪》的剧本就果断拍板决定出演,不知道此刻看完成片的王老心中作何感想。
果然好弓需得配好箭呐,可惜,太可惜了。
没有流量,没有宣传,就这样,《最长1枪》上映了,就像在王志文最火的年代《东边日出西边雨》《过把瘾》《刑警本色》《黑冰》《天之云地之雾》《枪林恋雨》《兄弟》尤其喜欢他的声音磁性,一直以来觉得TV视帝更有发挥余地,电影圈更多的是老戏骨存在,《一步之遥》客串…独自撑起一部影片往往很难叫好又叫座,就像这部影片算是大陆与澳大利亚合拍,近2个多小时他的表演不尽相同,精彩绝伦!
尤其是和许亚军短短几分钟的对手戏,平淡无奇几句对白,看的人心里发慌,毛骨悚然!
在和自己亲儿子对手戏里,怜爱有加,温馨无比!本片几位最好的配角大佬的演出也精彩至极,尤其许亚军,他应该是所有向往演员职业小鲜肉的终极目标!
本片遗憾之处也明显,导演功力不够,虽然演员表演精彩,但是明显电视剧既视感,完全撑不起导演悬疑紧张的野心!有很多人物及事件并没有交代清楚
女主余男没有发挥余地,存在感不强,角色生硬!
电影中前期节奏一味缓慢,不符合当今观众观影口味
ps:
这部影片严格意义来说 还应该是文艺片;始终没看明白李立群表演的杀手经纪人与广东闯荡的两兄弟之间;到底谁骗了他手枪是假的+余男目前的身价不应该打酱油啊些许遗憾
两个中国台湾戏骨
评分应该再高一点的。完全不逊于所谓的好莱坞大作。8分不过分。
故事是一个老年杀手开始握不住枪了(这也解决了主角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他已经当了几十年的杀手,技巧高明是正常的。也提供了危机,他状态下滑,很可能在任务中失手),他需要一个最后的任务。而现实也有一个任务。
为此,他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握不住枪这种身体困难。怎么说服其他人把任务给他,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变数。由于状态下降,又不得不找帮手,可早年和他合作过的人都死了,谁又肯帮助他呢?这些也是悬念?
影片顺便讽刺了一些民国当时的上层人士和外国势力。勾心斗角,只顾眼前利益。却不在乎国家人民这种长期利益。船沉了,船上又有谁跑得掉呢?外国人大肆搂金,以外国人的身份执掌权柄。
配角基本都是黑心商人,道貌岸然。黑社会分子,讲情讲义。配上民国时代。有一种滑稽的氛围。
当然,为了过审。杀手这种题材怎么行?于是主角曾经是一名革命分子,因为一次失误,损失了大量组织钱财,为了弥补过失。他决定当杀手,积攒钱财。这也解决了主角这样的好人为什么要当杀手,还补充了人物经历。很是巧妙。
很多信息是通过人物简短对话和幻觉、闪回来提供的。
战斗场面再多一点好了。当然王志文不是动作明星,少一点,也可以理解。
今晚在深圳看的 个人只是惊讶完全没有通过任何渠道知悉这部电影的存在 是无聊到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的时候 无意选中了这部 而且后来美团搜了一下就两个电影院有排档 后来看到原来6号就上映了票房也才800多 豆瓣也才6.多 我毫不怀疑的说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看的国产电影 看来个人审美还是有点偏离群众..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国产电影 真的太好看了
对于影迷来说,今年的这个八月太难熬了,懂得人自然懂。
好消息是,九月份终于来了。
具体点说,《最长一枪》为这个九月开了个好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也算是命运多舛的作品,那就是:就算是单单为了去现场看到他们的表演,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好吧,虽然有点绕口,不过确实是走出电影院之后的第一感受。
故事发生在民国的上海,乱世中的十里洋场,花花世界,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鲜血和美酒起飞,流氓和英雄共舞。
主要情节是张三要杀李四,李四要杀张三,张三和李四都找到了王二麻子和他的好基友Mr.Right,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隔壁的老刘想把张三和李四都杀了,一统江湖,千秋万代,寿与天齐。当然中间还有诸多打酱油的和死跑龙套的。这样的故事情节过去已经在荧幕上演了不下一百遍,本身没有什么脑洞大开,骨骼清奇的地方,所以片子要是想拍得好看,关键之处就落在了演员怎么演这件事上,顺便再把什么美工啊,音乐啊,道具啊整明白,那就齐活了。
这就是为啥当我看到卡司清单的时候,就已经把这部电影放在了九月必看榜的第一名,哪怕这个月我就只看这么一部电影,那也只有它了,《最长一枪The Longest Shot》。
此处为英文译名赞一记。The Long Shot本来指的就是那种九死一生,孤注一掷的放手一搏,换成最高级LONGEST,那么电影背后的野心简直就是要呼之欲出了。
王志文,好久不见的老戏骨。无论是在荧幕上还是现实中都已经上了年纪的老王再一次用他无可挑剔,几近化境的表演来亲身诠释了什么是表演,以及如何把表演变成艺术。如果有机会二刷的话,我都想把王志文的表演一帧一帧的再看一遍,但是转念一想,荧幕上他的表演是连贯而流畅,端的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帧一帧的慢镜头固然可以看得足够仔细,但是还是少了那种浑然天成的味道。
一扬眉,一低首,一转身,起转承和,唱念做打,无不令人目不转睛。如果说早些年他是靠着老天赏饭吃,肆意挥霍天赋,那么经过这么多年岁月打磨之后,褪去了最初的张扬/轻狂/油滑,到如今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就是光华内敛,一举一动,巍峙如岳,眼波流转,隐隐有神韵,宗师风范,一览无余。
还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巧合吧,片中饰演卖报儿童的小演员就是王志文的儿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片中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人物关系换成现实中的父子同台,也算是妙手偶得了,所谓真情流露都只能算是标准操作。真正出彩的地方在于那种寄托于剧情的人物形象烘托,所有的表演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老王自然是懂这个道理,小小王也懂这个道理,这个大概就是家学渊源,虎父无犬子吧。尤其是夜幕下阳台上面的那一场戏,每个为人父,为人子的观众想必都会有所触动,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如果说王志文是用他的眼神(虽然眼睛小),他的动作(虽然不是动作明星)以及那些成名已久的招牌式表情来证明自己“表演艺术家”的头衔是如何得来的话,李立群老师(特别想用老师这个词来形容他)靠的就是他的台词。别误会,不是说他的表演不好,而是台词太优秀了!优秀到什么程度呢?一边看电影,一边会不知不觉地模仿他说话,包括语调,吐字,发声,以及遣词造句,而且这种模仿完全是下意识的。一个演员的台词功力到了这个程度,不得不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台湾同胞,这口普通话太赞了。《恐怖分子》也好,《光阴的故事》也好,都是李立群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演出,发挥总归会要稍微容易那么二三分。转战大陆以来,一口鲜明的台普难免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出戏。有些演员可能也就这样随波逐流,忙着捞钱了。但是那些真正优秀,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精”是不会如此放纵自己的不求上进,比如李立群老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二位大佬,请收下我的膝盖和下巴。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那么《最长一枪》充其量不过就是双雄对峙,二元世界,已经很好但是还不够好,显然导演志不在此,所以他又往前走了两步半。
第一步是高捷。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认出这个满头白发的上海滩大佬是何方神仙,直到一不留神隔着屏幕对上了那双可以去注册商标的眼睛,和紧紧抿着弯出一道深深弧线的嘴巴,原来是他。作为《悲情城市》,《海上花》,《南国再见,南国》里面响当当的狠角色,高捷在《最长一枪》里面的表演同样是霸气侧露,光芒万丈,那么到底有多好呢?就算前面站着王志文和李立群两个已经戏老成精的大拿儿,观众依然无法把眼光从他身上挪开。有时候忍不住会去想,他身上那种草根中混杂着江湖的枭雄气质,到底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专业训练的结果,突然对于见一见现实生活中的高捷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是许亚军。虽然没有看过《人民的名义》,但是对于号称“胜天半子”的这个人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有两把刷子。癫狂中透露着狡诈,虚伪中混合着深情,混迹于几方势力之间,或火中取栗,或翻云覆雨,有点意思。
最后剩下的半步是余男。作为美貌和演技并存,可咸可甜,能演又能打的一枝花,导演这次并没有真正用好余男。除了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把镜头更多的聚焦在她凹凸有致的躯体上,并没有给她进一步释放情绪能量的空间,虽然这并不是余男第一次遇到类似的尴尬局面。大家似乎只是满足于让她去演一个花瓶,即使这明明是一个威力大得惊人的性感炸弹。
大大小小的角儿们都到齐了,那么唱戏的舞台搭得怎么样呢?
相当不错。
有人说,一个会用光的摄影,片子一般不会太难看,比如《一代宗师》;
有人说,一个会配乐的剧组,片子一般也不会太难看,比如《卧虎藏龙》;
当然《最长一枪》还没有超越上面两部的高度。不过在最大程度还原三十年代上海这一点上,剧组干得不错,在利用各种暖色调营造怀旧氛围上,剧组干得也不错,还有,在切换明暗光线的同时无缝插入背景音乐,借此暗示剧情走向或者人物内心活动方面,剧组一样干得很棒。配上制作考究的服饰,器皿,外景,使得影片整体的质感上了一个台阶,通俗点来说,就是那种含而不露但是很高级的感觉。以上诸多元素组合起来,使得观影途中常常会想起另外一部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有颇多相似之处的好片儿:《罗曼蒂克消亡史》,确实属于近期难得一见,不容错过的选择。
如果让我给本片打分的话,满分五颗星,《最长一枪》可以拿下四颗星。
半颗星是因为最后的群戏。不知道是后期剪辑的问题,还是现场导演调度走位的问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吧。情绪已经发酵到位的观众正满心期待最后大结局,突然只听见砰砰砰,啪啪啪,然后就看到一地血泊中横七竖八的各色尸体。高潮来得是够猛,但是太快了,快到让人感觉前面那么多铺垫,那么多酝酿,怎么这么一下子就没了呢?
另外半颗星是对于有点过于枝繁叶茂的旁线一点点微词吧。毕竟片长只有两个小时,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加上一到两根旁线就足够了。太多的旁线一来是会冲淡剧情,无法聚焦,二来是显得啰嗦,缠夹不清,三来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反倒会破坏影片的整体结构,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不妨适当做一些减法?
最后一句话总结。
就算是单单为了去现场看到他们的表演,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延伸阅读
这样的电影看着才过瘾啊!《至暗时刻Darkest Hour》
所谓读书,不过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已:《无问西东》
世界上每多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这个世界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V字仇杀队》
今天,我又看了一遍《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
哀莫大于心死:《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才过了十年,难道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嘛?《监守自盗Inside Job》
定档拖了两三年才上映,已经有不好的预感,总算上映了也没怎么做宣发,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
架不住一堆戏骨的诱惑,看的零点首映。
可以看出导演想法很多,野心很大(这个导演顺利是谁?什么背景?PS:看评论说是广告人),想玩出花,可惜玩砸了。
吐槽的内容太多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总的来说,超多线的叙述,最后没一条线能说好,蜻蜓点水,反而搞得一团乱。
王志文作为主角,戏份却不多,为了塑造他的复杂背景,加了革命党报复的梦幻戏份,但结局了也没说出个毛线来。图什么???!!
其他线也都一样… 每个角色都来几段、但每个角色都不说清!余男的角色干嘛用的?!给这么多高深莫测的镜头!?最后就传个话?!搞笑呢!?
剪辑也是一言难尽,画面的切换属于随心所欲那种,毫无过渡。为了表现某个人物可以为他强行插入15秒并强行转下一场。
拖前戏的福,最后高潮戏想装个B反而显得异常做作。
可怜了王志文这么一把年纪还要学小李子爬楼梯。
这片完全可以作为多线叙事的反面教材 提醒所有人 没两把刷子 别学昆丁。
主要是可惜这么多好演员…难受…
多一星给演员…
有人说这片我压根没看懂,不是多线叙事,表示我不懂装懂,我略尴尬。
给个建议
首先你去百度下多线叙事的定义。
然后花时间多看几部电影片单的话随便搜搜多线叙事电影。国外的里奇 两杆大烟枪,国内的宁浩 疯狂的石头等等。
最后思考下你说的话。
我帮你思考了下你说的话,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提了昆丁。
昆丁作为鬼才,在多线叙事时会在时间线上也加点料。
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不把其他多线结构放在眼里啊。
多线叙事最怕的就是变成碎片化叙事。
这部片的叙事剪辑手法明显就是想玩多线但玩砸了。
你如果是水军就别用这个洗地了,显的很业余。
如果不是水军那只能麻烦你以后多看多听然后再去指责别人。
至于革命党的梦幻戏份,你再看看我吐槽的是片子没有交代么?
最后,这片影评是我看完零点场后第一时间的吐槽贴,不是剧透分析贴,你看我发布时间就知道很仓促。
如果有人爱看,关注的人多(嘻嘻嘻)。我倒也不介意以后闲的没事看完电影花点时间写吐槽+分析贴。
纯个人分享逗逗乐子,有不同想法我们嗨皮皮的互相交流。
但你老瞎找我茬,我就很尴尬了。
望各位看官谅解
【一颗流弹打中我的胸膛 / 刹那间往事涌在我心上】(崔健《最后一枪》)
这颗流弹的名字叫做王志文。
王志文扮演的主角枪手老赵死了。揭示了最后一单,金盆洗手就像坏人死于话多那样,还是电影200多年轻易不敢打破的铁律。
所以整部电影的焦虑之一就是老赵怎么死。王安忆说看怎么让主角有钱(解决生计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本事。那么。怎么让主角死掉,也挺看导演的本事的。
主角死掉之所以让导演爱不释手,甚至有演员想红角色得死这样的充要条件(约等于)。因为这实在是让观众在回家打开冰箱的时候,关于电影的最后一枪。如果对主角死掉表示感伤,遗憾,愤怒,不甘…总之有所触动,那么恭喜导演,观众还是被击中了最后一枪,至少一枪。
老赵去世其实差一点没有做到这点,因为他在整个故事里都被暗示会在最后离场。作为麦格芬的炸弹实际不能真的炸响的,除非导演想把正剧处理为闹剧。
王志文在《刑警本色》里演过一个是神枪手的警察萧文,第一集就是开出了惊艳一枪。但他的动作戏总让人感觉到拿枪的样子很好的,拿着枪就好了。
他还演过武侠片:《风云·雄霸天下》。我甚至可以说那是印象最深的王志文电影一刻。因为,太丑了。
我一直很排斥他演动作戏。因为总觉得有种拿着售票员小包拍人家小胸口的感觉。他是如此清秀,我觉得清秀的人微笑就可以了。
最长一枪的动作戏我所以是满意的。王志文的几个抬掌、锁喉镜头切得很短。这样就有电光火石的的感觉,如果拉长镜头,慢摇,那么一定是和他有仇(风云就是)。
撇开这些我觉得危险的动作戏,王志文可以为所欲为。譬如戴袖套那种仔细,譬如对于颤抖的手近乎沮丧,譬如在天台上的那段上海话。那种招牌的,说着说着忽然一个微笑的一大段话,闪着月光。月光再老,还是如此清冽明亮。
我一直在期待王志文衰老。事实上《风声》、《手机》都不年轻了,《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算是完整描绘了苍老,《相爱相亲》里更是老得那么小菜场化。但是如果说《大丈夫》用不服老做效果,那么《最长1枪》则写出了天人五衰,【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最后一无所有,最后放弃得救。
这样才是真正的炉火纯青。生死间有大恐怖,那么就死。婆娑世界有大遗憾,不去补缺。
就如那件款式明显陈旧的大衣。王志文在这个衣香鬓影的年代,他真的旧了,真的老了。我更爱这种备受摧残的容颜,那是一种对于时光的傲然。
当然,年轻的容颜也还是要的。那个白俄理发师,演员叫做康斯坦丁·科玖霍夫。如果说王志文的打戏不够过瘾,或者说还是要靠打戏过瘾,小哥的身手非常雄壮。就如枪手老赵的义肢。
我极度感恩没有真的用周立波去演王立波。非要看中年男人穿紧身芭蕾裤,许亚军真算是导演大发慈悲。许亚军现在颇有往谐星努力的倾向,这是一种极度令人舒适的倾向。这么好看的男人不去演摇头摆尾的小生而是心甘情愿地画上小花脸,我觉得这算是大智慧,至少是大解脱。满口的【you know】设计得非常熨帖。那句【这个衣服搭么?本来就不是我的】几乎算是神来之笔了。许亚军肯去演周立波应宫的小丑,真是令人松了一口气。
李立群扮演的老杜非常狡猾。就像他随口抛出各种鸡汤去试探各种角色的底线,深浅和祸心。老杜劝老赵算是将:老朋友你不为我去送死你忍心吗?老朋友你也知道我是利用你,我都舍得被你看穿这么放下身段,你还不乖乖钻入圈套。恍惚间又响起朱元璋的那段话:武功呢,我是不如什么杨逍范遥殷野王的。(1994版倚天屠龙记里李立群扮演朱元璋)老杜没有势力,没有枪法,他只是有本事慢慢活到最后,面对被他出卖的人不动声色,语重心长。
要说能打,全场谁能打过高捷。不过问题也在这里,王志文浴血杀敌最后不支还是有说服力的,高捷就是拄着拐杖怎么可能不杀一个七进七出,毕竟场上没有周润发。高爷一身宝蓝色中式长衫扎眼,江湖老了,他负责假装离场就可以了。
小报童很像王志文,看得出王志文很喜欢这个儿子。大块头要演当面欺负的戏,果然吓到自己摔下去了。
周野芒的胡子都有一种江北腔,这就是好演员可怕的地方。推荐他和王志文的《我心灿烂》,可以看作是200元钱的番外。巡警浑身有股黄昏清兵卫的感觉。
余皑磊的安徽话也是这个电影刻意各种方言混合的绝佳范例,特别是都属于洋泾浜的方言,似是而非却都各自以为字正腔圆。每一个角色都如此浑然不觉,以至于旁观者越发觉得宿命的荒诞和残忍。
那碗红烧肉的色味不错。
一晃而过的樟木箱,正宗。
腔调和氛围是有的,服化道也不错,戏骨们也在线,就是人物多,线索杂,剪辑、节奏没起来,动作戏不够分量,也不硬朗,找个好的武术指导,多点打斗,可能票房会上去。
这么好一个剧本导演能给拍成这样也是牛逼
恭喜二哥,恭喜徐导。作为“老新人”,这真是相当高的起点了。电影从剧本到制作都非常用心,希望在市场上也能被认真对待。在大银幕上看到王志文和李立群对戏,觉得惬意,像吃了一道失传已久的家乡菜。
很少打一颗星,这次撞上了。叙事混乱,剪辑混乱,节奏混乱,莫名其妙的出现某些令人不解的画面,导演是在故作高深吗?本来挺好的一个故事,给这傻导演整成这样。一会中文,一会英语,这又不是英语课老师读课文。唯一的星送给那些老戏骨吧,求求你们也别接这种傻导演的片了
又装逼又长,补拍痕迹明显,王志文并不出彩
5分吧,能看出创作者在各方面都有着一些小心思或是小抱负。但是,方方面面有都差着那么一点。节奏感也是差点,有些不明所以的拖和累。
前面有点姜文那劲儿,中间有点纪录片那劲儿,结尾有些仓促。演员阵容挺强大的,比小鲜肉爱来爱去的电影强太多。感谢+影观影团提供的这次机会,祝票房大卖!
导演告诉了我们 什么是教科书般的演技 什么是教科书般的优质演员,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科书般的导演能力不足,导致我们观众有了教科书般的扼腕叹息。
毫无节奏,挖坑不填,过分追求非线性叙事的群像剪辑做不好就是这样:故事一顿混乱,人物全成符号,毫无行为动机……可惜了王志文和徐亚东了
【B-】《罗曼蒂克消亡史》版《老爷车》,看完后一查编剧惊了,二逼瓦西里。虽说不少情节写着写着写没了(雪儿的情人是谁?多年前搞砸的那单具体是怎样?),最后的幕高潮解决的也有些瞎闹,但总的来说这个多人物多线索的故事做的还算圆满了。遗憾的是导演功力一般,分镜一股子电视剧感,完全没把宣传中“跨国拍摄”的大气宏伟展现出来,只能说是合格把故事讲明白了。但老戏骨们真的是宝藏,王志文李立群许亚军飙戏太有张力了,给电影增色不少,看的过程中我还特意想了下如果都是鲜肉来演会是什么样(然后觉得惨不忍睹便不想了),编剧们多写些这样以中年人为主角的剧本吧,除了电视剧,大爷们在银幕上也真的光芒四射好吗!
我靠,讲的还是中苏友谊,杀人送钱,全帮!
这片子太好笑了,我反正是完全看不懂这群人在干嘛,导演的字典里大概没有“节奏感”几个字。另外余皑磊的安徽话咋那么像我家那边的方言,看的时候真的出戏到我疯狂捂脸,太土了我天。
这不是一部单凭打打杀杀堆砌视觉造诣的商业类型片,相反,徐顺利的内向进攻成为其最隐蔽的迷人之处,精致考究的构图、分镜、剪辑、闪回、插叙等隐性技法炫目交融,最大化重现了老上海图景的诡谲之美,五湖四海汇于一城的亡命之徒,亦编织了一张利益杂烩的庞杂蛛网。对应的戏份,则是华语影坛公认的戏骨集体出山后的精准碰撞,明枪暗箭,阴诡阳谋,在酣畅淋漓的飙戏中渐次揭露。最后一场神似昆汀式的枪战乱斗,又将整部片子拉高了一格。大器晚成的处女作,久违逢甘的风格电影。(强烈建议二刷,多的是“卧槽”的细节呼应)
怎么说呢,应该说惋惜,一群演员这么好的技术,却只能演这种水准平庸的东西,王志文连眼袋抖动都在传递情绪,这么好的演员,多久没出演过像样的角色了?导演像塑造一种“范儿”,算是部分成功了吧,八成的气氛依仗这几个主演自身的技术,一直在想,这电影如果没有导演,凭这几个老戏骨自己捯饬商量着来,也照样不比这个差。肯定不烂,看看演技也能让人坐得住了,但肯定不好,这距离真的电影差一口气啊。话说回来,做电影海报的广告公司的俩人一块鼓捣了个电影,竟然比那么多科班的电影人做出的东西还像点样,这说明什么呢?
失荆州的是诸葛,断头的却是关羽。酒肉臭的在朱门,冻死的却是刍狗。用剃胡刀就能闻风丧胆,却败给了停住的怀表。穿白西装就会人模狗样,却变成了朵颐的咸鱼。杀人皆为了爱憎情仇,有的专业苦练两年钢琴,有的隐忍委身洋人身侧。化池鱼遭殃,因萧墙起祸,到头来不过是寄生租界的动物,无法脱轨的火车。
老男人型电影,不是说主要演员是老男人就说是老男人型电影,而是整体气质就是一个老男人在你跟前儿讲故事,不急着弄大火,放猛料,平常说话间震你一下,平静有力量,到了故事高潮,就像王志文的绝招一样,就那一下,干脆明确,唰的一下完事儿,弄得还想听,再听一遍,它就是一个好故事,到时候上映别憋着劲儿的找暗喻,没劲,放轻松享受故事。
电影感这个东西,导演是真缺啊。如果说《一代宗师》是清明上河图,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那这部可能就是小鸡吃米图,就差这么多意思。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部电影,感觉就是影片台前幕后所有的主创人员,非常用心地拍出了一部烂片,尽力了,尽到你都不好意思多加批评。
野心太大,能力不足。攒了一个虎头,高潮只能收成蛇尾。拿掉三分之一的人物和故事线就能好很多。
看完整个影片,感觉编剧是个极其聪明的人,能把众多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线头还极其复杂,后来知道是二逼瓦西里,怪不到。台词写的有意思极了,演员处理台词的方式和能力更强,个个都是表演艺术家。导演是第一次导电影,但是腔调拿捏的特别好。关键是制片人太厉害了,能把这么一帮人精攒到一起,拍一部新人导演的电影,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