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轻松逗趣,兼鸡汤鸡血,看了很滋补。夏天看了消暑,冬天看了御寒。
每隔几年,我就来推荐这部电影。
这部1989年的美国片,讲六个女子之间的故事,诙谐好看。它原本是一个男剧作家1987年写的舞台剧(女主的雏型是他已故的姐姐)。剧作家叫劳勃哈林(Robert Harling。1951-)。电影版导演叫赫伯·罗斯( Herbert Ross。1927-2001)。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这个剧本,多次搬入剧场。台湾也有过。如果从「你管」输入「Steel Magnolias」,可以发现有不只一个剧团的演出,被完整录影上传。如果你从某些浏览器的图片选项去找,可发现更多剧团演出的照片。
剧场版只有一个景:美容院。(美头店)
剧场版沒有任何男演員。电影版有。
2013年我在脸书的推荐是:
「对白诙谐
六个女演员都一样抢眼抢戏
很完美
很梦幻的作品」
p.s. 本是繁体,转成简体。
「我这个人很单纯
没看过这部片的人,我就会删除你
死亡潮再次展开
尤其是什么文青艺术家作家什么家的,你们有被删除的优先权」
p.s.删除就是拉黑。(说笑的)
「在此插播一部美国电影《钢木兰》(Steel Magnolias),它是讲六个女人的友谊故事。十分好看!是喜剧。也是悲喜剧。~或说喜剧本身就是悲喜剧。这片1989年出品,起初是剧场的剧本。台湾有剧团演过这个剧本。~硬要套的话,这部片与女排精神可作呼应。」
p.s.2016年奥运,中国女排夺冠,欢喜,振奋,感人。我对亚军塞尔维亚,以及地主巴西也很喜欢。只要团结努力,每个队伍都可爱,有时输赢是运气。
如果要我列出我心目中最佳的10部或20部电影,肯定有这部。
当年上映时我读大学。资料写89年11月在米国上映的。是否曾在台上映?一定有吧,但我错过。我是几个月后去租录影带。或者,我是92年退伍后租录影带看的?
记得在看这支录影带前,我不知道它演什么。看了以后很赞叹,非常好看!很有意思。六个婆婆妈妈、七嘴八舌、讲话毒舌的女人,就成就了这部电影。
它在当年就很「新」了!因为它乍看挺老派,这在当年就是老派、过气、退流行的调调,故此对我而言它反而成新的东西(这是单就我个人而言)。注意,当年它就是老派电影!大家回头看的时候得先明白这点。因为电影史上,各国推陈出新,各种新潮、耸动、有趣、艺术性、娱乐性的电影,在当年都已不缺。
千禧年后,租片店大多是DVD。有一次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钢木兰。心想租片店可能没有这部,因为这片当年在台湾也没轰动,谈的人不多,但偶尔遇到看过的人,对方必说:「哈,好看!」总之推测它可能遭淘汰了。不料,我找到了!实在感谢我们家附近的那家租片店(前几年倒闭啦)。
复习后,还是好看。
每隔几年,我就去那家店再租一次回家看。基本上我买不到这部片收藏。蓝光一定有,但我没有蓝光的机器,我买的DVD都是一般品质(但比最早的录像带还是好啊)。
2019年8月23日清晨,躺在床上,我忽然想到这片,干脆下床,想找在线收看的视频。因为租片店倒闭了,我该怎办?
找了半天,有,但我的软件(软件)更新可能有问题,不擅操作,弄了40分钟,腰痛,眼昏,早晨六点半我放弃了。我想请友人五爷帮我找。
非常想再看!而且发现它是三十周年,很有fu。
赫伯·罗斯。已故,享年74岁。资料上他在钢木兰之前导过《再见女郎》(1977),这部挺有名但我没看过。钢木兰是他62岁执导的作品。再见女郎是他50岁执导的。
茱利亚罗伯兹。这是她第二部电影,算发迹之作,当时22岁。她的下一部才大红,即《麻雀变凤凰》(男主角是《军官与绅士》的李查基尔)。
基本上,谈茱利亚罗伯兹的戏演得好,得看钢木兰!另一部是《偷情》(2004),大陆翻偷心。这个女演员不是靠脸蛋。当然她也不丑。只是说她的魅力,你得从钢木兰和偷情去找。(好像我很懂来着XD~其实我看她的电影很少。 喔对了,诺丁山那部,也值得看。)
莎莉菲尔德。她当时就是有地位的中生代演员了,演茱利亚的妈妈。不过记得她当年已经不那么经常出现在大荧幕?台湾人对她还算熟,年轻时有过代表作。
莎莉麦克琳。她那几年走老运,很火。但是不是从钢木兰开始走老运的?我忘了。附带一提,这位资深演员对外星人的研究下了工夫。算是挺有趣的老太太。
奥林匹亚·杜卡基思。很有气质的银发老太太。在片中与莎莉麦克琳,成为一对活宝人物。她也是资深演员,台湾不熟她,或说是我自己不熟。这个片不能少掉她。她不是耍宝但让人喷笑。
戴瑞汉纳。她算是性感偶像。之前演过《美人鱼》常上台湾报纸的娱乐版。资料说她最早是演《银翼杀手》(1982)引起瞩目。她大茱利亚七岁,但在片中有点看不出。银翼杀手在台湾大众圈不算红,在小众圈也是多年后才红的片。在钢木兰的电影版中她似乎比较不起眼?她演的是天然呆、迷糊小妞的角色, 或许不够合适,但片中她不是以性感偶像的形象出现的,在当年可能让观众感到新鲜。重看第三、四次时我才能融入欣赏她的演出。
桃乐芭顿。她是乡村音乐的歌手。从我初中、高中就听过她。是个浓妆艳抹的老妖精!以胸大闻名。但其实她不老(1946-),只是在我当青少年时看她是个老女人,以为她早就50岁。而且是过气又很红的老女人。过气是说她的发型、浓妆,当时在年轻人眼里就挺老派,挺烦人,但我不会讨厌她。她给人土蛋的感觉,在台湾可用「很台」来形容。基本上我中学或大学时期,一听到她的名字(无论用中文或英文原文来说)就想笑。类似有点嘲笑?很多自认听西洋歌曲的人都会这样看她。可她真的唱歌很行。
1983年(钢木兰的六年前)桃乐芭顿的一曲〈Islands In The Stream〉很火!和一个老头(肯尼罗杰斯)男女对唱。唱的时候故意装天真的淫笑。歌词有啥我们彻夜做爱。整首歌十分悠扬元气。找她来演钢木兰,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老女人怎么还活着啊。同时又觉妙不可言,也算导演有创意。算算她当时才43岁。我以为她60了。唱那首歌时其实才37岁。
(p.s.年轻人看年长的人,常觉30岁以后就很老,不会管你40或60,反正都很老!~台湾这十多年来,很多人三十过后还很年轻,以前可不是这样,一出社会就容易衰老与憔悴,或说30过后看起来就是老一辈。)
基本上看钢木兰之前,最好先听这首老土又好听的歌!(当年这首就被认为挺老土的)才能抓得住导演找她来演是个创意,妙招。
一听六个女人同时担任主角(其实主角也可以说是茱利亚,但她以金球奖女配角被提名,可以说大家都是主角也是配角),可能给你第一个直觉是:这是谈女权的电影吧?
不是啦。哈哈哈哈哈铪。想要这样去解读的人也可啦。或相反,想批评它欠缺女权意识也可啦。
从上个世纪至今以来,女权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所以钢木兰也没必要非搞女权不可吧我想。
暂时不想爆雷,有兴趣的朋友看看钢木兰吧。(本文的最后一个单元『真实故事』才有爆雷哦)
看本片就像吃一碗阳春面(大陆好像没有阳春面的说法?),或馄饨汤,简简单单的老派电影。
不知道大陆的剧场是否演过这个剧本,希望有。如果没有,就靠大家努力了。当然这是需要改编才有意思的。
观赏本片,不知道它是舞台剧的剧本所改编,也不打紧。——知道了更好,可欣赏电影导演、电影剧本改编(也是由原作者参与改编)之趣味。也可能有人觉得电影改编得不够好。没关系,资料都先列出。
这部剧本的另一个点,或许不知道仍不打紧。但也是有必要顺带一提,才算是本片30年的一个纪念。它最初是作者劳勃哈林(Robert Harling)根据自己已故姊姊的故事,所写成的舞台剧剧本。——如果知道这个背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相当天才,用六个女人上美容院的喜剧来贯穿(剧场版无男性,场景始终是美容院)。虽然这是悲喜剧,但在形式上还是得以喜剧来说它。不但写了家里,还写了家乡的人情世故,且把重点放在女人(們)身上。
作品中的重要情节,符合劳勃哈林家里的真实状况。哈林的姐姐苏珊罹患糖尿病,且产下一子,以及母亲捐一枚肾脏给女儿,都是真的。包括姐姐后来病故,也是真的。只是真实状况是病逝于一个后续的(小?)手术中。
以下摘自2017年的网络资料:
Harling grew up in Natchitoches, Louisiana, the oldest settlement from the Louisiana Purchase, with two younger siblings. He wrote the play after his sister, Susan, died from complications of type 1 diabetes. He'd been in New York for eight years at that point, a period during which Susan had married and decided to start a family, despite doctors' concerns that doing so could seriously jeopardize her health. Shortly after giving birth to a baby boy in 1983, Susan's circulatory system and kidneys began to fail. A kidney transplant from her mother, and dialysis, did little to help. She died during minor surgery in 1985, at the age of 33. Afraid his two-year-old nephew would never know who his mother was, Harling started writing. "All I wanted to do was have somebody remember her," he says.(Maria Carter撰述)
这个小镇始终都充满着灿烂的花朵,就像这里动人的感情。 用雪碧一家的故事发展为线,串联出了小镇上其他家庭的纷纷故事,有趣又让人感动。 大家心口不一的,褒贬不一的,可以说是非常生活了。 这个电影有几大看点,首先是视觉上,环境很漂亮,他们的家也很漂亮。而且里面的人物,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非常有气质,很精致。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追求。 然后就是故事发展情节,很自然,感觉自己就像是他们的邻居一样参与了他们生活中的大事。 最打动人的还是他们的感情。邻里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结。虽然彼此是个体,但是不管发生什么,又都息息相关。这样的邻里关系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所以感觉弥足珍贵。 总之,很治愈,暖暖的。看完感觉要爱这个世界啊还是很美好的。
竟然第一遍被禁了我的评论,图片中好像没有说什么吧?难道因为我放了很多图片吗?excuse me?
以下凑个字数吧。别墅都是开头的特写,美国上个世纪果然美啊豪啊
朱莉亚罗伯茨真的好美,活色生香,演技很好最近狂追她的作品,mystic pizza和这一部都非常好,不仅仅是看电影,更是理解西方家庭观念,人生观念的好作品,私以为理解本电影女主选择而不骂自私的人,思维已经很西式也很包容没有道德绑架。
我的忘年交老外教的儿子就是die(怕敏感词)于枪击案,在警察枪下die了,老人家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回纽约了(因为手术),也许再见,大概率再也不见。祝他健康平安。
好爱朱莉亚罗伯茨的谢尔比,还有用愤怒和“看起来凶悍”来对抗生活无常的葳泽。六个人性格各不相同,很触动的是开篇说一个女性丈夫死于二战,儿子死于越南战争,她继续一个人活下去,太厉害了也让人无奈。
让我又哭又笑的是谢尔比和妈妈决定要换肾那里,爸爸很难过,而全家却笑着开玩笑“双肾记”(双城记),用乐观迎接所有痛苦,太令人佩服!
还有维泽年轻时候太牛了,穿着修女服去酒吧玩,调侃美发妹子结婚时抱着《圣经》跟丈夫在床上度过新婚之夜,女性的自我与自由。最动容就是女主妈妈墓地前那段戏,“庆幸我身为女人,可以迎接生命(小雪碧谢尔比)的到来,也很幸运在她离开时我也在场,是女人的身份让我无比坚强”这大概就是《钢木兰》的由来。原作者是个解读女性如此透彻的男性,他失去了自己的姐姐,或许剧中女主两个弟弟就是他的折射?(平常调皮的要死,关键时刻像个男人给妈妈以无声的支持。)
电影悲喜交织,却又是幸福的样子。唯一讨厌是作为中国人,感觉全剧男人都很可爱帅气,除了女主丈夫(女主倒地不起那里他回家先是抱起来孩子,再去找谢尔比,根本没有发现孩子的手指向倒地不起的谢尔比)。因为我见过足够相爱的夫妻第一反应是找老婆(这里不苛求了,但是男的结婚前就忽视女主身体健康想要儿子也算excuse me了)
另外,现实中的谢尔比(朱莉亚罗伯茨)拥有很好的婚姻生活和孩子,也算代替谢尔比在现实中活下去吧(安慰的想法)
生命仍会有很多好时光。她好勇敢。
深情一片说的是维泽和她的老相好,老年遇见重新追逐爱情。
大家在逗女主妈妈开心。
即使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表现,依然能感受到戏剧之美。好本子,好演员。
不事张扬的温情将悲剧融化成喜剧的结尾,看着很舒服的电影。
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小镇温馨,但我完全不能理解茱莉亚罗伯茨的选择,冒这么大风险生孩子,无论对自己,对家人还是对孩子本身都不公平吧。。。
又是一个关于死党、姐妹淘的感人故事!人生若能有这样几个能分享生命中喜怒哀乐的朋友,真是死而无憾了。
坚强的女性。还有,这片子真是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这样和睦的邻里关系太令人怀念了。
更适合拍成剧吧,几个女人叽叽喳喳凑在一起,相爱相杀,多有趣,电影就显得有点转折太快。剧情还是太平庸,全靠几个实力派女演员在撑。
深深被朱莉娅的表演所打动,我们将永远铭记那个和糖尿病作斗争的乐观南方美人.
一看见女主就觉得好像罗伯茨啊,果然是啊!那时候好年轻啊!剧情呢,看了一半都还没明白,但到最后赛尔贝快死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讲的是剧中所有女人的坚强、隐忍和伟大。
昨天刚听到剖腹产被偷肾的妖事 今朝就看到马麻割肾给女儿的电影 = =好巧。。。 粑粑牵着女儿走过红毯的镜头真是看几次二比几次。。【看完和妹子们从淮海西路走到人广好爽!要不是我家亲戚太爱我走回家目测没问题。。。
真适合大姨妈的时候看,克莱瑞和维兹的友谊最可爱
很温馨的剧情片,感觉就很日常,恋爱婚礼生子葬礼,匆匆的就这样完整结束了,里面Shelby那个30min rather than lifetime的emmmmm 理解,但是不认同,觉得这对于Shelby这样一个regular person来说,还是普普通通的更好吧。另外就是这套cast了,除了daryl,都是奥斯卡/格莱美。。。。
很動人的女性情誼電影
所谓温馨,大概就是这样吧。本片为好莱坞贡献了最后一位超级女星,朱莉娅·罗伯茨。
乐观是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吗?黄老邪长叹一声。
80年代“小城故事多”,没有暗黑心机,没有桃色秘密,生活的种种仪式组成了人们平静里有风浪,风浪中收割幸福的日常;女性的情谊和互助如钢铁永铸一生,伴随每个人迎接种种难题。三位影后,三个资深劳模,Julia从第一场糖尿病发作的特写戏就证明了11年后的奥斯卡封后绝不是机缘巧合,拿出了毫不怯场的气势。这个安静又优美的故事,是对真善美最诚挚的歌颂。
很出色的小品。感动欢笑一起来。Sally演妈妈没人能比。
采用奥特曼式的群戏喜剧模式却砍掉了讽刺元素而转引向了八零年代女性自强的主旋律色彩从主题层面上值得鼓励但在风格混搭上总感觉差了一口气……
Dolly Parton顶着她那个糟糕的发型开美容院还能有生意,你就知道这片子有多假了。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温情片路数进行设置:社区里几个人个性截然不同但是却依然可以和谐相处(姐妹儿们那些无聊的台词真有点听不下去),在用一个较大的剧情转折制造波澜后甜蜜收尾。
20年前的经典可以感动今天。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影片了。很爱Sally Field,亲切依旧
3.5,最后半星给Sally,给她在Shelby墓碑前的崩溃,直到看到那里我都挺平静的 看到她开始情绪决堤我跟着一起泪如雨下 演的太好了 一个母亲的挣扎是多么痛苦 但是紧接着就被几个老闺蜜逗笑了 这份感情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