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的五月”一个看似轻松的名字,却隐含着战争的残酷。在战争中,平静而自由的生活却那么的遥不可及!
导演的切入点很独特,以一对儿德国父子在大逃亡中各自的遭遇为主线,在浓重的舒伯特钢琴曲中,缓缓拉开序幕,镜头如行云流水,视角的把握非常到位,让人唏嘘战争残酷之余还领略了一回法国乡村美景。
这同样不是影评,只是找个地方写点相关的东西纪念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本来这次没有打算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因为之前看片单时没发现特别想看的片子,当然有很多我感兴趣的片子,只是这种片子可以有十几部,但没有一部特别到让我专门跑到北京进影院。没想到在4月第一周突然看到微博上August Diehl的粉丝页转发北影节有《随心所欲的五月》这部片子(同样感谢Daniel Bruhl的主页君)。想来是片子太多,我也没那么仔细地过片单,漏看了这部片。因为这是部法语片,即使有了片源Janie同学在字幕上也没有办法,所以我立刻就决定了要去北京。 这部影片关注的是比较少在二战电影作为主题刻画的非犹太普通法国民众。虽然法西斯并不重点攻击普通法国民众,但他们为了躲即将到来的战乱也举家迁移,有点像咱们抗日时逃到西南。而影片的切入点就更有意思了,居然是一对德国父子。八月演一个反对纳粹统治的人(应该是非犹太人),偷偷办“反动”电台,印发共产主义传单。影片一开头,八月为了躲避盖世太保的缉拿带着儿子逃到了法国,冒充比利时人,并一直说法语。其实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切入点,因为没有德国父子,照样可以展现法国普通民众的这段迁移故事。也许导演也想展现德国民众某个不为人知的一面? 八月带着儿子到法国不久就因为伪造身份被抓了。德军要打过来了,村子里的人带着八月的儿子一起迁移。后来德军轰炸过来时监狱把犯人放走了,八月在逃难中结识了一位英国军人(由Matthew Rhys扮演,看之前不知道有他,有点小惊喜。但看了半天才确定是他,而且那时连演员名字都忘了,只记得他曾演过的一个角色的名字…)。他和大部队脱离了,而大部队正准备敦刻尔克大撤退。他希望和他们会和,或者找到港口想办法往外走。他们和村子里的另一个人结伴上路,想办法找到各自要找的人。所以影片可以说是两条线发展,但英国兵带出了军人这第三方/第三条线:有和他们交火的德国兵,有德军宣传小队,还有法军,还有这个英国军人自己家庭。这三条线/三方每个都遇到了一些事,可是每个感觉都不是完整的故事线。当然可能导演也不追求故事线,只是想借人物的眼带大家看战乱中的遭遇。所以觉得挺平淡的,看的过程中情绪没有太大起伏。当然战争题材肯定会包括无数触动人心的情节,但因为没有人物和故事推动,冲击力不够大,毕竟群像不是指镜头在每个人身上扫一遍。而影片没有一味批判德国,也呈现了德国士兵的恐惧脆弱无助。影片的结尾是每个人都做出了选择:有人掉头,有人继续向前,有人选择与众不同的路,有人选择死,停在选择的结尾似乎算不上是结尾,但也符合前面提到的这部影片的风格。 这部影片在北京电影节没记错的话共放映4次,排片表上写着其中两次有映后座谈,我根据自己日程安排选了一场写着有座谈的。但到底有没有也没人来确认,我本来猜有的话可能是导演制片一类的,没想到来的是其中一位主要女性角色的扮演者,一位法国女演员。这片子里的演员来自法国、德国、英国,但是国别上算作法国电影,所以请法国演员到场也很合理。我当然也有幻想过有0.1%的可能八月会来,但要他来了可能会觉得还不如不来。我对于能不能见真人倒不太在乎,我在乎的是能不能把我想表达的表达给他,但我觉得我很可能会失败… 随心所欲的五月这个名字和我们要出海同样听着挺平淡,但看完后会发现这是大家从始至终都没能实现的愿望。不过座谈里女演员谈到这个名字也不完全是讽刺或反衬,因为迁移流浪的生活也有其浪漫之处,可能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影片中也有展现大家在野外喝酒跳舞的场景,不完全是苦大仇深。 另外看到八月这次独特的切入点再次感叹当代德国演员们真是演了二战的方方面面。从纳粹到受害者,到纳粹的后代… PS:八月在电影里很长时间都跟英国士兵在一起,所以他在说英语,大家看生肉(微博上August Diehl的粉丝页已有下载)也能看部分剧情。另外八月有时候穿衣打扮实在让人一言难尽,所以我在观影过程中某些时候觉得这个落魄逃难的父亲比出席活动的他帅……
我给打五星,满分。
一个70多年前的5月,春天和夏天相交的季节,战争面前的众生相,能看到流离的法国农民,不堪一击的法国军人,走过场的悲催外籍军团,战争孤儿,垂死的德国军人,呼啸而过的战斗机和满麦田碾过的虎式坦克,人之间的真情,父子亲情。。。。
正是我最想看的片子,在一个略有郁闷的夜晚点开这部影片,慢慢的沉浸进去,在上个世纪的法国农村,看着他们,随着故事流淌,剧终出戏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个世纪的跨越,真是用电影看过了别人的人生。
满分,谢谢这么棒的作品!
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坎托雷克,他们个个都深信自己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做最好的事。但这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1927)
本片是以导演克里斯蒂安·卡西雍母亲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由著名电影配音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作曲,讲述了二战期间,一群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普通人在战争的灾难中流亡奔走,寻找归宿的故事。 从德国政治避难而来的一对父子,隐姓埋名住在法国北部的一座小村庄里,本以为可以安顿下来远离暴力与黑暗,不料父亲被发现国籍抓进法国监狱,而此时纳粹也发动了战争,一片混乱之中,父亲逃出了监狱,儿子却和村民们一起逃难向了南方。
就此,一场父子寻亲的漫漫长路就在乱世的人情冷暖里铺展。
这个随心所欲的五月,在鲜血和美酒的浸泡下,注定将成为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 在影片中,五月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切,又那样模糊。慵懒而不灼热的春日阳光,万物生长的森林和田野,波澜涌动的麦陇……所有自然的景致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五月,一个美好的季节,一切都会在这里生长。一切本该如此生长。 可是这是1940年的5月,这里是希特勒的野心与保罗雷诺的懦弱碰撞的日子,是战争的乌云在原野上最终爆发的年月。英法军队正在崩溃,800万难民和不计其数的士兵拥挤在大大小小道路里向南逃跑,黑暗的岁月即将到来,这段我们熟知的绝望时间,导演却把它做成了一份苦杏仁的蛋糕,让我们优雅地品尝。影片里穿插着无数让人忍俊不禁又唏嘘感动的小细节。一个藏酒的村民,因为不想让酒被德国人夺去,就想要能喝多少喝多少,却因为宿醉错过了集体撤离。
善良的老师为了不让孩子们看到路前面血腥的场面,选择避开走另一条路。奸商大发国难财,村长夫人带着村民们“公然抢劫”了店面,为队伍拿到了至关重要的补给品。影片的喜怒哀乐如同五月的日夜交替,在泥泞的死亡里,也有人性的乐观和阳光。但战争就如同一台巨大的机械,以人血为燃料,它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刻不停的运动下去。在把整整一代人送进堑壕里送死之后,英法两国不想也不敢对抗邪恶的势力。 如同身为政治犯的父亲所说:“你们都是自作自受。”
邪恶不因为善良的人善良而罢手,只因为软弱的人软弱而猖獗。可是身为普通人的村民,父子,甚至士兵,都只是有血有肉有爱人的渺小生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何尝不想赢得这场战争,可是胜利的代价又让谁来承受?村长说,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辈已经为国家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呢?这个随心所欲的五月里,小人物们在混乱里跟随自己的欲望,也要被指摘为耻辱吗? 在这颠沛的路途中,在这战火裹挟的五月,在这个本该被无奈与无力灌注的季节,人们在挣扎中蜕变,在暴虐中醒悟,于是村长逆着人潮迁回村庄,士兵砸烂了德国的疯狂摄影机,这对父子和老师也手挽着手向无垠的天空走去……
他们都做到了随心所欲。
写于2016年6月27日
看似平淡,却是史诗般的回味无穷……悠扬低沉的配乐述说着无尽的痛苦希望和思念。特别是最后小女孩突然发现走失的小男孩那一场,以及最后小男孩牵着两人的手走向远方,字幕配的老照片,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无比敬畏。虽然电影没有激烈的情节,但充满了人性。就像是在看“天堂影院”时,好像很平淡,但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法国小女孩的表演太精彩了。
讲述的是1940年,德国军队侵略法国,法国村庄的农民向海岸边迁移的故事。故事的结局让人安慰,小男孩和爸爸,以及关心照顾他的老师一起生活了。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比如英国军官的善良,小男孩爸爸是反战派的德国人,他对待法国人和英国人很好的态度,小男孩的老师一直悉心照顾他,市长带领大家迁移的责任心等等。推荐观看。
女老师在探路发现前方有尸体时,集中孩子们一起背诵寓言故事来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有巨大的感动。
看得想起法兰西组曲,然而这部略套路了……
Hans想回到村子寻找他的儿子,而Percy则希望去海边寻找一条可以回英国的船……
战争中的小人物永远让人印象深刻
战争中的小人物 用一种很平淡的讲述方式 不一样的感觉
后面是大概看的,还行!四星!
CHC家庭影院。平民版敦刻尔克,只是平民不会有船接,更何况还没到目的地就被德军撵上了,国家小连迂回逃难的地方都没有,尤其是在德军发动闪电战的情况下,之前市长动员群众逃难,之后发觉已无其他去处时也不得不往回走。小男孩和他父亲也是命好运气好。布隆德尔老师人美心善。法国乡村景色很美。用民主的方式决定抢劫一家商店。德军抓了俘虏都不用缴械吗?
五月,这个一年中最美好时光,对他们来说却意味着要背井离乡开始逃亡……电影中这群平凡的人,包括市长口袋里的大白鹅,都令我动容。对这种温情徐缓的叙事诗般的电影,真的没有抵抗力……
纳粹德国的空军轰炸平民,而德国装甲师却给平民扔巧克力。一名德军步兵被同伴遗弃并惨死在路边。英国军官的英勇就义。墙上,黑板上,所有能写字的地方都写满了给家人的信息。这些小细节都十分耐人寻味。
以小人物的视觉看战争。配乐特别切合剧情。
老师在马车上讲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一幕很感人。
没有惊喜但制作精良的战争片,反思的是战争本身,而不是战争中的某一方。莫里康内的配乐也不是很出彩。上午忙着跟waits“争论”导致出门晚了点,错过了开头,可惜。
以父子情为线索,展现沦陷区逃亡史,有点像报告文学,各种人物的故事大拼贴。
随心所欲
翻译过来就是:Do what you want in May。很少见的二战法国平民迁徙题材。节奏很好,配乐很好,故事很好。父子的重逢,处理的很好。夜晚草垛上的拥抱,让我忍不住去抱了抱已经睡着的儿子。那是发自内心的爱呀!不知道最后他们有没有去伦敦,不知道重返家园的人们能否如愿到达,没有结局,内心充满的希望呀!这一路艰辛,无论向南还是向北!在这随心所欲的五月!
无法随心所欲的世界。
我就是喜欢藏酒的那个伙计!那么可爱!所以,请不要用战争去毁掉像他一样可爱的人。
喜欢结局。苏姗妮看到马克思的之后周围的景象仿佛凝固了一样,她毅然决然的扭头快步走到马克思身边,三人一起通过检查,又一起走向远方。她真是位好老师
很温情的二战故事。五月多么美好的风景,逃离家乡。因战争而身不由己的小人物——豪爽的村长夫妇、吹响风笛的苏格兰士兵、想念儿子的德国士兵、勇敢的法国女教师……好几个地方差点泪奔。
战争带给人的教训似乎永远都不够深刻,也许这正是战争题材不断地被搬上大银幕的原因。对于当下生活的人们,这些我们在大银幕上经常能看到的一切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作为人类的个体,作为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里的一份子,希望我们再也不会见证这种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