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情片美国,英国,法国2009

主演:迈克尔·辛弗兰克·兰格拉马修·麦克费登帕蒂·麦克马科凯文·贝肯托比·琼斯奥利弗·普莱特山姆·洛克威尔丽贝卡·豪尔凯特·詹宁斯·格兰特霍莉·韦伯

导演:朗·霍华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3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4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5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6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3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4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5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6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7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8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9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尼克松(弗兰克·兰格拉饰)在水门事件后下台,却始终未曾对公众承认过自己的错误,欠美国人民一个道ddd。福斯特(迈克尔·辛饰)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并决定付诸实践。没有人对福斯特抱有期望,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朋友约翰(马修·麦克费登饰)找来业内著名的新闻人鲍勃(奥利弗·普莱特饰)和对尼克松研究颇深的詹姆斯(山姆·洛克威尔饰)来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进行资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钱付了头笔的采访费,获得了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并且敲定了连续采访的日子。小组拼命准备问题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访中认罪。尼克松的智囊团也在忙碌地准备应答,他们从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内。正式采访开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绝的自辩,这一切让福斯特破釜沉舟,寻找突破口……

长篇影评

1 ) 性格互换与法庭剧

本片在叙事和角色塑造方面都很有特点。

首先是叙事。导演以纪录片手法反复穿插了对两位参与者,同时也是尼克松的坚定的反对者的访谈,大有一副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架势。可真正的采访过程是在照在搬美式法庭剧类型片模式: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律师(偶尔也会是嗜酒意志消沉的过气老律师)一定要出师不利处于明显下风。随后也一定要因受到了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召鼓舞,或是某位正义人士的鼎力相助而发现强有力的新的证人或证物从而一举反败为胜打赢官司。诸如我的表哥尼文,义海雄风等……。本片中的脱口秀主持出身的英国人福克斯显然就相当于年轻律师,而他的采访对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是老奸巨猾的检控官或控方律师。

角色塑造方面的有趣之处则在于,福克斯和尼克松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出现了戏剧性的互换。作为知名的英国脱口秀主播,福克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英国人所特有的幽默感和善辩(当然后者多少因为他临时改变跑道所致)。这一角色在片中被极力刻画的反而更像是他的对手尼克松所应该具备的。他不计较对方的冷嘲热讽而将山姆·罗克韦尔所扮演的美国记者招入团队,可谓心胸宽广、知人善任;第二阶段采访效果依然不佳罗克韦尔再度发难时,果断平息内讧。“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心存怀疑,请现在就退出!”,更显成熟稳重的领袖气质。

而尼克松,这位美国前总统,反而却在片中提供着本该属于福克斯的幽默与观察力:访谈开始前戏谑评价一把对方的女友(福克斯的女友一角,不知是照搬真人真事,还是纯粹虚构出来的。如果是后者,似乎有花瓶之嫌。因为此女在影片后半程唯一可能具有的戏剧性功效,即以爱的力量鼓励初战失利的主人公振作精神重新再战,还被酒后失控的尼克松所取代),同时,对于对方脚上的那双无带意大利名牌皮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

但遗憾地是,法庭剧模式所提供的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以及角色性格特征上的“颠覆”,并没有使得影片的两位主人公的塑造更具感染力。其中,福克斯的问题在于,所谓的领袖气质与其在故事进程中所作所为发生了矛盾。照理,自掏腰包百万美元、被各大的电视网拒绝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促使其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可从头三天的初战表现来看,这个英国佬更像是一种心不在焉和敷衍了事,而并非出于经验不足。此外,他慧眼识得罗克韦尔,却在大段时间内不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不知对方握有对尼克松一击制胜的杀手锏。而非要等到那个诡异的电话之后,才如如梦初醒般地深夜电话联系?

对于尼克松一角,观众看到的则已不是单纯的人性化,而是非常明显的“戏说”痕迹。比如,因情绪失控而失言并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情节,便很容易使人想起5、60年好莱坞影片《写在风中》和《叛舰凯恩号》。特别是后者。精神状态失控下的尼克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都和鲍嘉所扮演的老舰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差别是他手里没有那对铁球。

虽然必须承认,这种表现手法使角色本身更为生动。但同时不可否认,也会让人开始怀疑此角色在“神似”方面较之真实的尼克松相去更远。即使那些并不在意演员是否形似的观众。

而尼克松当时的精神状态,也正好呼应了之前他打给福克斯的那个电话。这个纯粹虚构出来的情节,除了在叙事上面较夸张地挽救了逆境中的福克斯之外,也巧妙地在历史层面上美化了一把这个美国历史上唯一辞职下野的总统形象。因为当酒后行为失常并且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干过什么的秘密曝光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所作所为与此精神状态进行联想,并进而推论出他是在一时糊涂才渎职犯罪。

是否应该以某种虚构的艺术手法为尼克松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开脱,身为局外人的中国观众其实并不在意——更何况在打开中美外交大门这一层面上,尼克松的确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相反,本人倒是更加注影片通过访谈所透露出的某些让第三世界人民十分敏感的美式理念和价值观。

当福克斯尖锐指出“柬埔寨”问题时,尼克松平静答道:无论当时如何心存怀疑,首先想起到了还是费城的建筑工人。因为他对我说,如果你早点介入,就能发现打死我儿子的武器!所以我不会对入侵柬埔寨感到后悔。相反,我甚至认为应该更早更有力!

这段情节给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在尼克松的回答本身,而是之后福克斯的哑口无言,及其罗克韦尔的“他很有自信”的评价。他们的反映充分说明了即使是那些最强烈反对尼克松的美国人,在是否应该仅仅是出于怀疑自身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即可对外动用武力甚至不惜牺牲大量无辜平民这个问题上,都和美国政府持有相同的立场。而正是因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都是建立在错误立场(至少是从美国人之外的角度上看)和较低的道德立足点上,所以才造成了尽管半个多世纪来涌现大批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反战作品,美国这个国家却是越反越战,从韩战一直打到了伊战……

2 ) konw a 'famous' history fact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后,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第三任司法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影视作品
1977年,根据《总统班底》一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在第4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艺术指导等在内的共计四项大奖。向两位记者提供情报的人,代号为深喉,在2005年5月31日揭晓,是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W. Mark Felt)。

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也对水门事件进行了影射。


More stories

  水门是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厦。1972年6月17日有五个人因潜入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随后的调查表明,尼克松政府为破坏选举的进程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闯入水门只是其中之一。结果导致政府的几个官员锒铛入狱以及美国历史上破天荒出现的总统辞职。
  在5个人被捕后几天,前白宫助理小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总顾问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和窃听罪。
  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赛里卡主持审讯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认罪,另外2人由陪审团定罪。
  1973年3月23日宣判时赛里卡法官宣读了被告之一麦科德的来信。信中指控白宫至今仍在掩盖它与闯入水门的关系。麦科德还说白宫曾对7名被告施加压力,要他们认罪并保持缄默。在白宫显然有牵连的情况下,尼克松总统于1973年4月17日宣布他已开始一次新的调查。4月30日尼克松公开声明他对卷入此案的白宫工作人员的行动负有责任。他接受了顾问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的辞职,并宣布解除迪安的职务。然而尼克松一口咬定他对政治谍报活动以及掩盖错误的努力毫不知情。他选择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考克斯为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后来调察中心转向参议院,开始由该院总统竞选活动特别委员会(由参议员小欧文领导)举行由电视播放的公众听证会。欧文委员会根据证词判定白宫和竞选委员会成员有罪。然而只有迪安一个人证明尼克松总统有直接卷入掩盖活动。
  1973年7月16日前白宫工作人员巴特菲尔德揭露:在总统办公室的谈话都录了音。考克斯和欧文委员会立即(7月23日)票传录音带。尼克松以行政特权和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交出。当赛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交出录音带的时候,尼克松表示可以提供有问题的录音带的文字提要,但以不再索取总统文件的协定作为交换条件。考克斯拒不接受这个建议。10月20日总统命令司法部长理察森解除特别检察官的职务。理察森和副部长拉克尔肖斯宁肯辞职也不执行这个命令。最后考克斯的职务是由副总检察长解除的。群众抗议的怒涛迫使尼克松于10月24日交出了录音带。但赛里卡要的是9盘,他只交出了7盘。白宫声称另外两盘根本就不存在。5月20日赛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向特别检察官贾瓦斯基提交其他的录音带。
  7月27日—30日期间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弹劾案。
  8月5日总统提交三盘录音带的文字本,这些文字本清楚表明总统与掩盖活动有关。因此尼克松在国会里失去了最后的支持者。他于8月8日宣布辞职,次日上午11时35分离开白宫。1974年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给予尼克松以无条件的赦免,不受进一步惩处。
  2005年5月3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自己就是“水门事件”中那个曾被称为“深喉”的人,曾向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提供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的关键线索。2008年12月18日,“深喉”菲尔特去世,终年95岁。
  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依据内线“深喉”的消息,捅开“水门事件”的内幕,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两名记者一直拒绝透露当时线人的身份,但是总编辑西蒙斯引用了当时一部知名色情电影《深喉》的片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
  1972年6月18日,星期日。 温暖的阳光,清新的海风,茂密的树林,松软的沙滩,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初夏海滨风景画。画里还有错落有致的几幅别墅,那是美国总统在佛罗里达的比斯凯恩湾的寓所。正在这里度假的尼克松总统,心情和这天气、景色一样的好。 4个月前的2月21日至27日,尼克松总统在他的对外政策首席顾问基辛格博士的陪同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此举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赞扬和美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尼克松的声望大振。 1个月前的5月22日至28日,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达成了关于限定美苏双方各自拥有 2个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让世界在日益升级的军备竞赛中看到了一丝有所克制的曙光。 有一系列令人瞩目政绩的尼克松总统,今年任期已满,他正踌躇满志地开始了竞选连任的准备工作。这次度假,他的公文包里还放着一份竞选备忘录。在他的案头, 放着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回忆二次大战的书著《胜利与悲剧》,这本书他已读了几遍, 他想进一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尼克松并没有意识到,正当他向胜利的高峰攀登时,悲剧也在悄悄地向他袭来。 此刻,尼克松正端坐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浏览当天的报纸。他有早读的习惯, 看报就像吃早餐一样必不可少。《迈阿密先驱报》第一版左侧的一段小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其标题是:“企图在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的迈阿密人在华盛顿被拘留”。 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民主党总部去实施窃听,真有意思,尼克松不由自主地看了下去。报道说,昨天(6月17日)夜里有5个人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被捕,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就设在该处。这5个人中,有4个是从迈阿密去的,其中一个自称是中央情报局的职员,另3个是古巴人。他们随身携有照相机和电子侦察设备,是戴着橡胶手套安装窃听装置时被发现,当场被捕的。 据尼克松自己在回忆录中说,他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段新闻荒谬得很,古巴人到美国民主党总部来装窃听器,真会开玩笑。所以,他把报纸放一旁,便自由自在地投入大海畅游了好久。后来他甚至觉得,这是有利于他竞选连任的消息,因为它可以声明, 由于有“左派”之称的竞选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一向对古巴卡斯特罗政权采取谦让政策,在美国国内的古巴侨民都害怕这一点,故在民主党总部实施盗窃。这样的消息传播开来,可以狠狠打击民主党。 然而,事情并非像尼克松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如意。被捕的5个人中,那个自称是中央情报局职员的麦科德,实际上是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安全顾问,其余4人也不是什么古巴人,很可能是受雇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特工人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如此前景的麦科德等人的被捕,使水门事件很快变成了新闻界热炒、全国关注的爆炸性新闻。 专门辞去司法部长职务、充任尼克松的竞选连任委员会主席的米切尔,不得不向新闻界声明,在水门大厦被捕的那 5个人的行为,纯属他们的个人行为,与本委员会毫无关系。 民主党展开了攻势。它们对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和这伙窃贼提出民事诉讼,要求 赔偿100万美元,后来又增至640万美元。当时它们并没有想到,它们本来可以得到的更多——当然,并非是指金钱的数额。 两天后,即 6月20日上午,《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消息使尼克松不安起来。报道 说,从被捕的人员随身携带的通讯录中,发现了曾在白宫任职的中央情报局的前特工人员,他叫霍华德·亨特,在尼克松的高级顾问科尔森手下任职。闻此消息的白宫,像挨了地震。 昨天刚从度假地返回华盛顿的尼克松,见报后马上召来其心腹、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商谈此事。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似乎还没有找到万全的对策。下午继续探讨同一个问题。情况不明而又怕牵连的尼克松,首先要求霍尔德曼如实告诉他,在 我们“自己人”中,不管属于哪一层次的官员,是否已经使我们卷入这个尴尬的局面。 然后一起研究,目前的一切调察与口供,如果进行深察细究,会不会让民主党抓住把柄,对我们竞选不利。据尼克松日记记载,米切尔曾在电话里神秘地告诉霍尔德曼别卷入此案。但此时霍尔德曼很肯定地向尼克松保证,白宫的官员不会被牵涉到此案中, 米切尔也与此事无关,尽可以放心。听到这一保证,尼克松担心被信心所取代,他决定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 然而,霍尔德曼还告诉他,察究水门行动的主使人已经察到竞选连任委员会财政 组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身上,联邦调察局正在追察因水门事件被捕的麦科德身上携带的款项,该款项很可能出自竞选连任委员会。“必须阻止联邦调察局追察那笔钱的 来源!”尼克松不容置疑地说。后来,中央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授权向联邦调察局代理局长打电话,请他“别管这件事”,因为在这两个局之间,早有互不干涉对方秘 密行动的协议。 尽管白宫利用其执政的权力进行掩盖和阻挠,检察机关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9月15日,在取得必要的证据之后,在这一事件中当场被捕的麦科德等5人被依法起诉,同时被起诉的还有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霍华德·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 尽管有水门事件的阴影缠绕,尼克松争取连任的竞选依然搞得有声有色。大选前夕的10月26日,从巴黎回国的基辛格特使,向美国人民公布他与北越代表黎德寿进行一系列秘密会谈的成果,宣称:“和平即将到来。”这给尼克松政府的政绩本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尼克松毫不留情地嘲笑他的竞争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之流, 是“嘲笑我们国家的过去和将会妨碍它的未来的激进集团”。他针对麦戈文借口水门 事件攻击他的政府是“最腐败的政府”一说进行抨击道:“这些年来批评美国的制度已变得很时髦。批评者们坚持认为,它是如此偏颇,如此腐败,如此不义,以致我们应该摧毁它,用别的什么东西取代它。我完全不同意,我相信美国的制度。” 麦戈文显然不是尼克松的对手。在中学时代就以擅长演讲和辩论著称的尼克松, 巧妙地将对手指责他和他的政府的腐败,变成了攻击美国制度的腐败。尽管水门事件的许多事实已经揭露,但美国选民们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他们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政绩,所以,11月7日公布的大选结果,尼克松就得了61%的选民票和520张选举人票, 而麦戈文只获得 34%的选民票和17张选举人票。这是在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上少有的 以如此悬殊的票数决出胜负的一次。 以米切尔为首的总统连任竞选委员会成员个个喜形于色,他们似乎忘记了还有 7 个“难兄难弟”因水门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监狱里接受审讯。 尼克松满面春风,走马上任,开始了新的一届总统任期。在1973年 1月20日的连任就职演说中,他还没有忘记抨击他的对手:“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总是受到那些认为美国一无是处、绝少正确的人们的困扰。但是,我深信,这不是历史对我们有幸经历这些非凡的年代的评判。”他在演说中自豪地用了一连串“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的字句,宣称“本世纪美国的经历在世界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水门事件的阴影并不因为尼克松满面春风而消散,相反却一步步向他逼来。 当尼克松在台上发表连任就职演说时,对水门事件被告的审讯也在抓紧进行。这场审讯从1月8日开始,被告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交代其犯罪事实,有的公开表示对各种指控服罪。他们究竟做了哪些交代,会不会将白宫里更大的人物牵扯进去?还有,为掩饰真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会不会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反而增添新的罪证?这一切, 都使白宫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气氛,尼克松及其心腹官员更是坐立不安,失眠频频。 本来应该沉浸在竞选连任胜利的喜悦之中,如今却被水门事件的阴影所笼罩,尼克松未免感到沮丧。他这时似乎已经意识到,从一开始阻止调查就是个错误,而且是比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本身更大的错误。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这条路哪怕是错了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风雨飘摇的白宫,仿佛在经受地震后日益增强的余震的煎熬,谁能保证这不是又 一次更大的“地震”到来的前兆呢?
[编辑本段]丢卒保车,大总统挥泪斩马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想以攻为守的尼克松总统,渐渐地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 尼克松在1973年 2月14日的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我可以料想得到,假如法官把亨特叫到面前,拿35年的刑期来恫吓他,他很可能为了免受刑罚而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全盘吐露。” 亨特,这个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不仅与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的 5名案犯 有牵连,而且他曾和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利迪一起,在白宫的纵容下,私闯心理治疗专家埃尔斯伯格的办公室,企图窃取加害埃尔斯伯格的材料。这个埃尔斯伯格曾经把五角大楼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材料交报社发表,对尼克松政府不利,政府 起诉他盗用文件罪,正在受审。白宫显然想置他于死地。一旦这一事件抖露出来,岂不是又一次“地震”。 如何使亨特保持沉默,或者绝不供出幕后的纵容者,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3月21 日上午,在尼克松的椭圆形办公室,总统和他的法律顾问约翰·迪安商谈着。 “亨特给竞选连任委员会的一名律师写信,索取12.2万美元,作为个人和请律师的费用。他甚至规定了交款期限。”迪安向尼克松通报了这一情况。 “他们到底想要多少钱?”尼克松知道,有第一笔,就会有第二、第三笔钱;有第一人,就会有第二、第三人要。 “在整个诉讼期间,至少要付 100万给各个被告。”迪安报出了一个不少的数目, 虽说这一数目对美国总统来说是不难办到的,但在风声很紧的情况下,毕竟要冒不少风险。 从迪安的口气中,似乎不想再去冒险。骑虎难下的尼克松总统,却只有按照既定方针走下去这一条路。他曾两次向公众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和他领导的白宫在水门事件一案中是清白的,经得起调查的。如果退缩的话,他和他的政府岂不成了信誉扫地的说谎者和骗子。 “也许我们这样做是错的”,尼克松缓缓而又坚定地说,“但此时此刻,你难道不同意最好的出路是把亨特的问题妥为应付吗?我想,此时此刻,这是值得一为的。” 他显然把赌注押在了让被告守口如瓶上。他是在位的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押宝也许有他的道理。因为,如果这些被告拿了钱,还想获得自由,即使法院判他 重刑,作为总统还有特赦罪犯的权力。有总统作强大的后盾,聪明的被告是不会吐露对总统及其领导下的白宫不利的事实的,尼克松相信这一点。 迪安嘴上答应了总统的要求,心里却像挂了15个吊桶,七上八下,惶惶不安。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承认:“从事后看,这一天是我任期内一个悲惨的转折点。” 事实正是这样。不久便“反戈一击”的迪安,使尼克松和白宫狼狈不堪。 迪安不仅说出了白宫几名重要人物与5名窃贼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一案有关, 而且坦白了案发后的一系列掩饰真相的企图。他公开表示,白宫的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总统的内务顾问埃利希曼以及他自己,都卷进了此案,有“阻挠司法的举动”。 他还透露,总统的私人律师坎姆巴克曾受命筹款给水门事件一案的被告。 而关在狱中受审的麦科德,也指控争取总统连行委员会主席,前司法部长米切尔应对他们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行窃一案负责,并且供出在受审期间,有人表示可以宽赦,交换条件是他缄口不语。 负责审理水门事件一案的联邦地方法院法官也似乎打定主意要与白宫过不去。在 3 月底进行的宣判中,对第一位将政界要人牵进这一事件的被告麦科德从宽处理,予以保释,而对其余4名潜入水门大厦行窃的被告则予以重判,暂定为40年徒刑;与此案有关、又犯有私闯埃尔斯伯格医生办公室行窃之罪的亨特和利迪,前者被暂判为入 狱35年,后者曾因不肯开口而犯了蔑视法庭罪,就此暂判为6年零8个月徒刑,另处罚款4万元。 轻重悬殊的宣判,给至今抱有侥幸心理、不愿吐露全部事实的被告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尼克松明知这样的判决过重,甚至实属蛮横,因为对一些杀人犯的判决也不至于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地方法院法官所采取的一种文明的策略,就是要促使被告说真话,因为他们的宣判并非最后的判决,如果坦白交代,检举揭发有功,麦科德就是他们的榜样。 随着水门事件真相的不断抖露,群情激愤,舆论大哗。尼克松的防线是如此脆弱, 已经到了不找几个替罪羊就难以过关的程度。 4 月中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接替米切尔担任司法部长的理察德·克兰丁斯特, 急匆匆地求见总统尼克松,说有要事相告。无心度假、正在白宫举行午后宗教礼拜仪 式的尼克松,在仪式结束后马上同他进办公室密谈。克兰丁斯特省去了拐弯抹角的客套话,直截了当地告诉总统:“迪安把我们告了。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被认为是授权闯入水门大厦行窃的主谋人。”“不,这不可能。”尼克松惊讶得差点叫了起来,紧接着又半信半疑地问他的司法部长:“真有其事?”克兰丁斯特没有正面回答,说: “让刑事厅长来谈,您看如何?”尼克松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身穿一件脏兮兮的T恤衫和一条湿漉漉的牛仔裤,脚蹬一双网球鞋的司法部刑事厅厅长亨利·派德逊,在克兰丁斯特的带领下,走进了尼克松的办公室。 他是在洗刷游艇时被召来的,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下属官员如此打扮到白宫来,实属不敬,要是在平时非被轰出去不可,但这次尼克松只是皱了一下眉头,便让他将掌握的迪安指控的情况一一道来。这位厅长迟疑了一会,瞥了身旁的部长一眼,在得到 “照实说”的眼神暗示后,便将迪安如何指控总统的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内务顾问埃利希曼卷入水门刑事案的情况做了汇报,末了还斗胆建议:“应该让他们两个辞职, 不然会有麻烦的,会使您和您的总统职位处境难堪。” 尼克松默默地听着,思索着,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半晌没说一句话。克兰丁斯特部长和派德逊厅长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你们走吧。”尼克松有气无力地说。 宽大的办公室只剩下沉思的尼克松一人。“好一个吃里扒外的迪安!”尼克松想 对他施加压力,让他明白作为总统可以阻止他获得行政豁免权,到头来一样受刑,可 是又担心把他逼急了眼,说不定会把指控的矛头直接转向他。 “我没有什么把柄掌握在迪安手里。”尼克松的心里暗暗地为自己打气。虽说他事先确实没有授权任何人去干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这样的蠢事,但事后的掩盖行动他能逃脱罪责吗?一想到这里,他的心又有点发虚。虽说他和年轻的法律顾问迪安商谈掩盖对策时,没有第三者可以出来证明,但谁又能保证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作为证据的话柄呢? 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对策。想找几个心腹顾问来集思广益,可是不少人已经涉嫌水门一案,要是再冒出一个像迪安那样“反戈一击”的顾问,那不就更惨了。看来,只有变以攻为守为以退为进了,“丢卒保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尼克松终于拿定了主意。 几天后,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被召到总统办公室。尼克松把上次司法部长及该部刑事厅厅长谈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然后,婉转地请他们拿个主意。这两个人是尼克松的得力助手和多年的忠实朋友,为他谋取总统职位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 要尼克松开口让他们辞职,实际上是把他们开除出白宫,尼克松真是有点开不出口。 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显然被总统介绍的不利于他们的事实惊呆了。虽说这些事实都是他们经历过的,但一旦作为罪证指控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非常敏感而又特别能领会总统意图的办公厅主任和内务顾问,此刻,只有吞下辞职这杯苦酒,以便保全总统和白宫的面子。“我们会现实地面对这一切的。”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说这话时,眼睛有点发红,鼻子开始发酸。 三人相对无语。谁也没有说出“辞职”这两个令人难堪的字眼,但谁的心里都非常明白。还是彼此心照不宣吧,各自的心情当然有所不同。 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境: “我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要他们离职,真是自私得可以了;不过我还不至于狠心到 能够心安理得地伤害自己所深切关怀的人。我忧虑他们被迫辞职时所受的打击,但我 更忧虑他们留任不去会使我遭受的打击。”“我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把做过一些我亦有份之事的几个朋友开除。” 4月30日晚上,尼克松向全国发表讲话。他重申自己与水门事件没有牵连,但接 着又说,他将为那些“在一件他们原来深信是正确的事情中可能犯了错误”的下属承 担应负的责任。尼克松借此机会宣布:“今天,我做出了任期内最难的一项决定,我接受了白宫两位最亲信僚属的辞呈。他们是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称得上是我有幸遇到的最优秀公务人员中的两位。”他用如此赞美的语句,送给被迫辞职的朋友,与其说是对朋友的抚慰,倒不如说是为了使自己的心里也好受些。同时宣布已经辞职的还有那个“反戈一击”的顾问迪安,以及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前者如果不从白宫清除 出去,怎解尼克松的心头之恨,后者辞职是因为他的一些亲密同事可能“与违反美国法律的某些行为有牵连”。 尼克松演出了一幕现代“挥泪斩马谡”的话剧。然而,就像马谡被斩并不能夺回 失去的街亭一样,丢了“卒”的尼克松能保住自己这个“车”吗?
[编辑本段]穷追不舍,尼克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对水门事件一案的调查并没有因为受牵连的白宫高级官员辞职而停止,相反追查得更紧了。尼克松非常清楚下一步追查的目标是谁。“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付他们。”尼克松暗暗地给自己打气。 他任命国防部长埃利奥特·理查森接替辞职的克兰丁斯特,转任司法部长,并授 予他任命一位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的全权。这一任命很快得到了参议院的确认。 尼克松本想通过这样的积极姿态,显示其在水门事件一案上心中无愧,同时又可以有 效地控制司法机关对这一案件的调查,但事后证明他又错了。 新上任的司法部长理查森选择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著名教授阿奇博尔德·考克斯 出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也许,理查森也想做一个姿态,不分党派,一点不在乎考克斯是民主党人,使人们感到他的不偏不倚,襟怀坦白。但尼克松却像被当头敲了一棒,在惊愕之余,心里暗暗叫苦。 在尼克松看来,考克斯是一个怀有党派成见的狂热分子,他和他的属下简直不用调查就确定了要把作为共和党总统的尼克松赶下总统宝座的目标。
  可悲的是,正是他总统本人,通过司法部长赋予考克斯他们得以实现目标的权力。 现在,尼克松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考克斯新官上任即烧火,马上从向白宫索要有关档案着手,做深入的追查。以民主党参议员萨姆·欧文为主席的参议院水门事件特别调查委员会,则要求白宫有关官员随时接受该委员会的质询。原白宫法律顾问“ 反戈一击”的迪安,连续在欧文调查委员会作证5天,其开场白就长达345页,读了整整一天,其中一口咬定尼克松自水门事件案发后,一直想方设法做掩饰工作。为了证实迪安所言,委员会成员一致要求公开调阅总统的有关档案。有人甚至提出,传讯尼克松总统亲自出席作证。 再也不能退让了,听到这一消息的尼克松马上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1973年7月7日,尼克松致信欧文,提醒他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早在1953年,杜鲁门总统也曾被国会传讯出席某个委员会,但他拒绝了。作为总统,他有自己的尊严, 也有这个权利。尼克松接着声明,我会像杜鲁门那样,既不出席委员会作证,也不向委员会提交文件。 5 天后,欧文回信白宫,说“两不”立场恐怕“势必引起同基本宪法对抗的严重可能”。就在这一天,尼克松起床时感觉胸部剧烈疼痛,住进了海军医院。 在他住院期间,尼克松听到了一个更使他心痛的消息:他的副助理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向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泄露了“天机”:自1971年 3月以来,白宫安装了能自动记录谈话的秘密录音系统,总统在办公室的所有谈话,都有录音磁带备考。 对此,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备受鼓舞,认为这是证明总统有没有罪的最有力的证据, 要求白宫立即交出有关磁带。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新闻界抓住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大做文章,公众的反应也特别强烈。总统和他所领导的政府是否营私舞弊,将通过录音磁带而真相大白,这个消息实在令人振奋。
  《纽约每日新闻》的大字标题不无讽刺地写道:“尼克松窃听自己的办公厅。” 尼克松则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不可能记得水门事件案发后, 他所下达的每一项指示,说过的每一句话,但是对是否录有掩饰真相、阻碍调查的罪证,他是心里有数的。因此,他本能的反应是,必须借助总统享有的特权,绝不能把录音磁带的内容泄露出去。 于是,围绕着交还是不交录音磁带,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 考克斯特别检察官穷追不舍,非要尼克松交出磁带不可。看来他有明确的线索, 甚至直接点出和索要去年6月20日,即水门事件发生3天后,尼克松同他的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两次谈话的录音。 尼克松坚守阵地,强调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有权拒绝特别检察官的征调令, 如果他认为它会侵犯政府部门应享有的特权的话。 这场官司先是在联邦地方法院展开。 8月29日,地方法院主审法官赛里加裁决尼克松败诉。虽然尼克松对这一裁决不能说一点思想准备没有,但毕竟在美国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法院判令总统交出他不愿交出的材料。所以,听到败诉的消息, 他感到震惊。他决定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屋漏偏遭雨。
  尼克松的搭档、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被控在任马里兰州州长和 副总统期间接受贿赂,面临起诉判罪的危险。虽说这是他个人的问题,但尼克松政府的形象又遭到损害是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阿格纽副总统公开表示不再为逃避所得税这一次的指控做辩护,并提出辞职,以此作为撤消对他进一步追究起诉的条件。两天后,尼克松提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素以正直友好几乎没有什么政敌而著称的杰拉尔德·福特继任副总统。 阿格纽的辞职使尼克松感慨万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的一生中既有平坦大道,又有激流险滩和暗礁。“难道我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此吗?不,我不是阿格纽, 我不应该失败,也决不能失败!”从学生时代到踏上政界,一直锋芒毕露,担心显得被动和软弱的尼克松,开始运用其拥有的权力予以反击。 他首先向特别检察官开刀。尼克松要求司法部长理查森解除考克斯的职务,从而停止他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没想到他的老内阁成员、最亲近的幕僚之一理查森,竟然拒绝执行总统的指令。拒绝执行总统指令意味着什么,理查森是很清楚的,所以,10 月20日,他正式提出辞职。与此同时,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也辞职不干了。措手不及的尼克松只好临时指定一名代理司法部长。
  当天下午,白宫新闻秘书齐格勒向记者宣布了司法部长及其副手均已辞职的消息, 并同时宣布,考克斯正被代理司法部长解职,他的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办公处将随之撤销,其工作事务交还司法部受理。 这就像在公众的心理大堤上炸开了一个口子,汹涌的抗议浪潮滚滚而来。有的报纸甚至用了“刽子手:尼克松”这类标题,指出想“杀一儆百”的总统是在向法律和正义挑战。国会舆论也简直是一边倒,包括共和党内不少议员都感到总统做得太过分, 一致要求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不能交由司法部,仍需要任命一名特别检察官来全权负责这一工作。 刚一出击便被碰得头破血流的尼克松,不得不有所收敛,同意代理司法部长选择 一位新的特别检察官全权调查水门事件一案。 11月1日,来自得克萨斯州、曾任美国律师公会会长的民主党人利昂·贾沃斯基走马上任。他上任不久便开出传票,还是要征调去年6月20日白宫的录音磁带作为证据。 录音磁带,就像鬼魂附体一样缠绕着尼克松。“这里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记录呢?” 新任副总统福特大惑不解,冒昧地建议总统立即交出去。因为他曾得到尼克松的保证, 在水门事件中总统没有做任何亏心事。“既然如此,交出录音带不就能洗清加在总统身上的嫌疑吗?”正直的福特这样想。“不,我是为了维护总统特权的原则,这一原则决不能轻易地背弃。”尼克松解释他执意不交磁带的原因。他似乎从福特的眼神中看出些许猜疑,说:“您若不信,可以把录音放给您听。”但福特谢绝了。
  1973年的圣诞节对于尼克松来说也许是灰暗的,但又是值得珍惜的,因为对水门事件的调查越来越使他处于不利的境地,他在白宫度圣诞节的机会可能将一去不复返 了。当然,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愿意朝这个方面去想。 不过,关于交不交录音磁带的心理防线正在后撤。对于最终可能迫不得已要交的那部分磁带,该听的要先听一下,该做些处理工作的也要事先做好,以免被动。尼克松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个消息在白宫不胫而走,继而被舆论炒得火爆:作为重要证据的去年6月20日上午,尼克松同霍尔德曼商谈如何应付水门事件的谈话录音带,竟有18分半钟出现空白! 分管总统谈话录音工作的女秘书罗丝声称,她从未做过这样的“技术处理”,如果说她工作中有过失,无意中会抹掉一些录音,那最多也不会超过5分钟。 18分钟的空白意味着什么,人们尽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此刻,尼克松的心情糟糕透了。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明白大多数人认为我对那18分半钟的空白无法解释。这是整个水门事件中最难让人相信和最具侮辱性的部分。我也知道如果我承认那段空白是我自己抹去的,或者说是罗丝替我抹掉的,或是在我直接或间接要求下有意抹去的,他们就会欣然接受。 可是我知道我没有抹;罗丝说:“超过5分钟的空白只能是人为故意处理的结果,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这样做”。这个圣诞节对于尼克松来说可能是人生中最悲惨的一个,在结束了总统辞职新闻发布会的一周后,被媒体代号为“深喉”的特工官员和尼克松进行了一次私人会晤,席间“深喉”向这位前总统透露了一个信息:在美国,白宫只是普通人们心中的政治权利中心,而事实上始终有一个势力机构在掌控美国的命运,各党派每4年都为总统大选费尽心力,但是这个神秘的机构却具有象古代皇帝世袭般的稳定地位,他们从来不用考虑换届竞选。美利坚200年的历史上,他们是否始终存在,而也许要追溯到华盛顿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在美国自由的天空上,却在人们看不到的高空中盘旋着一股气流,他似上帝般的存在而给人们以无限遐想。

3 ) 中国何日有水门

水门**距今已经有些遥远,这一事件给今日世界带来的影响无非是拉链门,艳*门等等的大小丑闻,都能传承有序。


其实说白了,水门是个多大点事儿啊,无非是N的竞选班组有人被权力感毒害,感觉可以为所欲为,自作主张去竞争对手的大楼安装窃听器,行事不密以致被抓。而N在获悉事件发生后,出于“一个领导者做事,需要有心”保护下人,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湮灭证据,抹平此事,上海话叫做“搞定”。试想,N可是米国的总统,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又不是谋财害命,把X*户关进精神病院。只是在后知后觉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并不算过激的行动“稳定局势,做应该做的事”。这个对中国人的政治观来说,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边际范围内,甚至略微超过底线的程度上,做成一件大事,这在我们这儿叫“有手腕,搞的定”!这是中国式的以成败论英雄,不管手段是否合法是否道德。


而N呢?一个向毛XX中国伸出橄榄枝,与周总理跨越时代的握手,任内将X战气氛极大缓和,将几十万美国青年从越战泥潭中挽救出来的民选总统,人类终于在其他星球迈出了伟大的一步,这样一位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人类进步的领路人,就因为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任内辞职的总统。多会小题大做的国家和政制,7分功,3分罪都不妨碍成为永垂不朽的伟人,劳苦功高的N实在只能用苦命来概括。难怪当年毛XX热线电话接通Nixon,“水门不就那么点事儿么,我来帮你平反”这就是中国和中国伟人的气魄。


但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就因为他们拥有能够挑战权力的制度,有凌驾于一切权威的契约,有人人平等的法律。所以N这样的模子成为了赤佬,美国的精神长存。任何人不能够凌驾于X法,每个个体都值得国家用一切去捍卫,无论那个对手是la登还是sadam,是街拐角一把明晃晃的匕首,还是Nixon,或者 McCarthy,每个公民都是顶天立地,每个个体都能够理所当然的挑战任何侵害自己的事物。哪怕那是一个总统的权威。而这个伟大传统的传承之中,传媒的作用值得永远铭记。在每一个美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媒体往往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Goodnight&Goodluck,反应的是新闻人Edward R.Murrow独立调查麦卡锡,以事实为依据和依靠宪法所赋予每个人的神圣权力,让麦卡锡的法西斯逆流从美国的主流社会彻底清除。而这部
Frost/Nixon则让一个走下神坛的总统“认罪”。


回到影片,五项奥斯卡提名名至实归,史实感极强的氛围营造,行云流水的运镜,缜密精彩的剧本,精到细致的表演,各方面都是上乘佳作。尤其是N的扮演者Frank Langella,把Nixon的落寞,倔强,孤独,傲慢,颓丧、狂妄,游刃有余和无法自处表现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只要这一个演员,就足够你聚精会神看完全片。没有对于总统罪行的道德说教,也不仅仅是金钱至上的媒体人,象牙塔里的学究也有人性丰富的一面。忠实的展现新闻史上伟大的一幕,就是这部影片的全部,与其说水门是影片的中轴,不如说水门的背景下,两个富有才干,充满欲望也进退维谷的人之间的故事。不过相对于Frank Langella,Michael Sheen的表演和戏份,就显得略为轻浮,配合他那张无比轻浮的笑脸,更让影片有些失重,或许改为Nixon/Frost来得更为贴切。


PS:当年真实的访问,Frost并没有那么的脓包,之前他也有过采访美国总统的经历,而Nixon也并非电影所刻画的那样心理防线尽溃,真情流露。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是,Nixon得到了特赦之后,也希望借此机会向美国人民道歉。而Frost正好跟他一拍即合,因为除了所谓的60w美元之外,Nixon还享有此次访谈 所有收益的20%,也就是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因此,一场两个聪明“演员”的Show,两个人的商业成功,才是真正的Frost/Nixon

4 ) 一场妙趣横生的“拳击赛”

澳大利亚脱口秀红人福斯特与尼克松的对话分明是一场拳击赛,一方咄咄逼人的攻势让对手无力招架节节败退,另一方饱受欺凌后猛然觉醒奋起反击,比起赛场的肉搏,采访的双方更似两个武林高人在目光唇齿的焦距与口水间的内力比拼。能把两个人坐在沙发上的扯淡拍的没一分钟冷场与沉闷,可见朗·霍华德深厚的导演功力真不是盖的。 按理说叱咤一时的尼克松怎么会接受一个外国娱乐节目主持人作为对手,而戴维也居然能萌生出这等牛逼想法?很有意思,因为采访不仅是可以给退位后郁郁寡欢的尼克松提供一个辩解平台,更因为尼克松了解到此计划可以直接赚取50万美金,讽刺于在谈条件的时候尼克松满脸严肃的问及助手:“可不可以加五万?”戴维注意到尼克松辞职演说时有四亿人在关注此事,想借此为踏脚板,在美洲大陆寻求事业的新突破口。故事的促发点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也可以看出一个伟人与凡人的相似点、对金钱和名利不停歇的渴望与获取。 然而老虎屁股摸不得,久经沙场的尼克松完全掌控了采访的主动权,整个谈话他避重就轻、剑走偏锋,侃侃而谈、从容叙述,可怜的戴维连发问的时机都没有,几个回合下来就同一个被击打的头破血流的溃败者。尼克松影片开始也彷佛一个落魄的拳手,和老年的洛奇一样只能在餐厅面对众人讲述着陈年往事,但是通过这次访谈,他露出自信的微笑,戴维却在尼克松的讥讽与蔑视下,被这个在政治场上不择手段的巨人戏耍于手掌,那残存的自信与苦心经营的追求眼看要被捏的粉碎。 二.干酪汉堡与其说最后戴维把尼克松击败了,不如说尼克松自己把自己说服了,一则漫不经心的电话反而召唤起了戴维的小宇宙。撇开了亲人密友,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推心置腹,尼克松在了解戴维成长经历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人的一生,在卑微中自卑、在高贵时孤寂,电话两头的就像一个人的两面,深居于自己灵魂把种种人生的感叹糅杂在一起,自白的太过忘我,以至于事后都不记得是自己说的。戴维谎称不知道尼大爷在说什么,其实如拾真经般恍然大悟,那就是要去了解你的对手就需要站到对方的灵魂深处。干酪汉堡只是这次对话的引子,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干酪汉堡,只是时过境迁,变质的味道会将其侵蚀,尼克松的这块如他所言就变成了吃起来像塑料的夏威夷汉堡。 最后一场比赛前,尼克松收起笑脸甚至拒绝和戴维握手,渲染气氛的同时也证明了尼克松对对手的认同,尼克松的这种担忧得到的证实,纵使拿“婚前性行为”继续嘲弄戴维,但是比起接下来戴维暴风骤雨般直击对方心窝的发问显得微不足道了。尼克手足无措、猝不及防起来,结果一句:如果是总统干的就不算非法的事。让道出此言者自身都觉的荒谬。 高大的身躯再也裹不住尼克松的疲惫,无力摇起自己的手示意人群,不必再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摇旗呐喊,而是走到一位女士身边、抚摸着她怀里的一只小狗,让我想起《卡拉是条狗》的一句对白:也就能在狗身上找到点人样了。或许不是一种讽刺,是对一种辉煌到冷落的人生状态的关怀,到底是遗憾多一些、还是不甘多一些,这些味道交织起来的确困惑。 一步青云后的福斯特去看望尼克松,并送给他那双他一直嘲笑的鞋子,个人认为尼克松一直是喜欢这款鞋子的,只是出于性情的孤傲不加妥协、拒绝坦诚,就像对待他的人民那样。那么福斯特是出于洞察出尼克松的喜好呢?还是小人得志般的回送尼克松一个玩笑呢?尼克松在“干酪汉堡”中陷入了思索,可能那晚躲在电话后的阐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露,然而对于真诚,人总是那么的健忘。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其实核心是尼克松自己内心的搏击与拷问,福斯特只是在一旁下注的勇敢赌徒。 这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游戏任务是让总统认错,不见硝烟的对战中尽显机智,很好玩。话剧改变成电影保留戏剧感同时,更好的凸出人物内心的特写。饰演福斯特的麦克·辛(Michael Sheen)通过勉强的笑脸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更绝的是没有人怀疑弗兰克·兰格拉(Frank Langella)饰演的尼克松就是尼克松,失意、孤独、懊悔、憔悴似乎从来没有在荧幕如此生动过,举手投足间充斥着张力。朗·霍华德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部影片的精致与大气,在我看来它是轻松愉快的,但同时也对人世间利欲、荣耀、得利者、失意者的各色形态做了深刻的描写与探讨。 由于此片大有挖掘讨论价值,网上网友评论都异常精彩纷呈,我只从一个狭隘的角度窥探,视角短浅,希望大家指正讨论。

5 ) 一段歷史的重新創造

熬夜看完了《Frost/Nixon》。很棒,真的很棒,從很多方面來說出色得都足以作為教科書使用。而且是一部真正配得上Ron Howard的名聲的電影。
先說說Hans Zimmer的OST吧,其實好幾個月之前很早很早就聽過了,笑。當時覺得不過是一則平庸之作,然而看完之後不得不說這其實是很棒的OST,和電影配合得那么好。并不複雜的旋律,或許其實也并沒有真的能夠算上旋律的樂句,只是在微弱的伴奏下一遍遍用不同的樂器的低音區重複著帶著緊張感的幾個音符,卻一步步地伴隨著畫面讓觀眾的心也悄悄地揪緊。初聽并不一定出色,但是和電影放在一起能夠很好地隨著電影的步伐改變而沒有喧賓奪主,這也是優秀的OST的特點之一吧。
回到電影本身,Langela和Sheen的表演則可以說是令人驚嘆。他們的表演是那么的準確、流暢、自然和充滿著華麗的氣度,Nixon抑或是Frost,上風抑或是劣勢。無論是前三場訪談時Nixon的自信和內斂的微微的咄咄逼人,還是此時Frost的失措和強自撐起來的笑臉之下的緊張,都是一種如同噴涌而出的感覺。深夜的電話是那么的讓人感到不知所措,兩個人的聲音微微地扭曲后來到對方耳畔,依舊帶著那么些微的疲憊,兩個人都是。最後一場訪談,那最緊張的高潮的一場,Nixon承認了自己對美國人民所犯下的錯誤,此時Langela身上飽含著的是如此充沛的情感,攝像機裡面Nixon的特寫中是那樣一個帶著疲憊和愧疚的老人,完全不復之前自信和強勢,以至結束拍攝走出房間的時候那佝僂的背影突然讓人覺得他又蒼老了許多。兩個人在訪談中的這些表演是那樣的精準,甚至精準到了過於精緻的程度,然人感到缺乏了真實世界的粗糙。然而我們并不能對此表示不滿,因為如此出色的表演是那么地讓人沉迷其中呢。他們不是在模仿Nixon或者Frost,他們是在創造Nixon和Frost。看完了這部電影,不禁有些期待還放在硬盤裡面沒有來得及看得Doubt呢。
剛開始的時候劇情是不急不緩的徐行,而後在逐漸陷入了困境的訪談中衝突、壓力和緊張逐漸堆積起來,帶領著影片的節奏開始帶有緩慢而不可逆轉地加速,直至在最後一次帶著巨大的震撼地崩塌。或許有一點點的慢熱,然而過了前四分之一之後便開始有了一些欲罷不能的感覺在裡面,期待著之後兩個人之間會有怎么樣的交錯的機鋒。整個故事——包括所有的細節——都如同經過了仔細雕琢一般的精美。插入的一些對當事人的采訪讓電影帶有了一絲紀錄片的味道,讓電影的基調無疑更加靠近歷史的角度。
然而這部電影并不是紀錄片,也沒有在單純地模仿或者重現歷史,而是想要創造歷史。出色的節奏掌握,精確的鏡頭調度,精緻的表演——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的確成功地創造了歷史,而且非常出色。

6 ) 前浪死在沙滩上

小心剧透。

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那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对话尼克松》顶多只能拿3.5分。虽然我是朗霍华德的小粉丝,但是感觉他并不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家伙,和他的好朋友卡麦伦比起来,他的电影四平八稳,仿佛从小到大不会抽烟打架的优秀生似的,很闷骚。

比如说,都是讲征服太空的,迈克尔贝的《绝世天劫》可以让布鲁斯威利斯在一万英尺上空边引爆核弹边大声呼唤爱,而霍华德的《阿波罗13》就比任何人都内敛,最HIGH的高潮就是让汤姆汉克斯在太空舱里用袜子制造二氧化碳过滤机。再比如说,都是讲精神分裂的,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可以让爱德华诺顿彻彻底底炸瘫丑陋虚伪的钢筋水泥森林,而霍华德的《美丽心灵》却让罗素克劳乖乖接受电击休克疗法,没有向任何丑恶势力开过炮。不过,所谓“闷骚”,就是有闷也有骚,朗霍华德的本领不在于凶狠的爆发力,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点点推动剧情向前进,然后再在某个点小小爆发一下,是谓煽情。故即使都不惊世骇俗,但票房基本有保证,有时还能碰巧拨动学院的心弦,小小冲奥一把,没事偷着乐。

《对话尼克松》就是这样。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基本上认为这是一部利用话题进行投机取巧的电影:动不动插入完全多余的“彩蛋访谈”——所谓“彩蛋访谈”,是我造出来的词,即《对话尼克松》在讲故事的途中突然打住,插入当事人的事后访谈(当然也都是演戏),说些当时他在想些什么之类的废话,好似DVD中的“彩蛋”花絮。每当看到这样的访谈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天啊,拙劣!如果对于故事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话,那么这种创新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而故事也无非是两个团队之间对垒:一个是强弩之末但余威尚存的政客尼克松,一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投机主持人福斯特,他们各自想在电视访谈中掌握主动权,迎来事业的第二春。谁都知道最后是尼克松败北,所以当看到福斯特一度被尼克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想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仅能如期激发福斯特的小宇宙,而且能让这个老套而乏味的较量早点结束。

果然,转折点如期而至。不过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折点竟然是神来之笔,为这部表面空洞的电影来了个高超的画龙点睛。

神来之笔是一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以“我要芝士汉堡”开始,以“晚安,总统先生”结束。对这通电话,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解释:一个解释是尼克松喝醉了,把自己的心里话吐露了出来;另一个解释是其实根本没有这通电话,是福斯特在重重压力之下自己臆想出来的。后来,影片有两次通过尼克松的当面疑问,来引导我们去怀疑这通电话的真实性,但对于故事来说,这通电话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漂亮地完成了三个任务:

一,推动剧情向关键的高潮发展。电话给了福斯特以极大的刺激,像巴掌一样打醒了他,促使他认识到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在最后一次访谈中击败尼克松,不然他就会是新闻界永远的笑柄。于是福斯特以从未有过的勤奋、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准备最后的对话,为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地转换了影片的主角。在电话之前,观众跟随的主角是福斯特,尼克松只是福斯特眼中的尼克松。电话之后,福斯特身上再也没有能引起观众的好奇感和代入感的东西了。影片的视角开始向尼克松倾斜,转向了他的孤独的落寞,他的矛盾的懊悔。

三,扭转了观众对影片主题的认知。电话之前,影片只是让观众看一场你撕我咬的闹剧,一场双方虚张声势的拳击赛;电话之后,尼克松略带醉意的慷慨陈词让观众意识到:接下来发生的,不关乎权利,不关乎利益,只关乎一名垂暮战士所留恋的往日的荣耀,只关乎两位从底层不顾一切往上爬的“芝士汉堡”的惺惺相惜。看到这里,我觉得《对话尼克松》不再是讲福斯特vs尼克松的故事了,而是在讲我们所有正在看电影的——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是得势的还是失意的——人的必然宿命:被打倒,或者下次被打倒。而你以前击倒的人,或许才是你真正的知音。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对话尼克松》通过那通莫须有的电话,加上最后尼克松那孤独的背影,其实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朴素而悲凉的道理。玩游戏《魔兽争霸》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英雄喝无敌药水的时候,往往不是准备冲锋,而是准备逃跑。顶着无敌光环当然感觉很好,天不怕地不怕,但真正可怕的就是无敌光环消失的那一刹那——那一刹那,太空虚了。这是闹出水门事件的尼克松的教训,也是对所有得势者、得胜者、得高位者的警示。我永远也忘不了杰克伦敦写的《最后一块牛排》的结局:老拳手输了最后一场比赛,就像当年他年轻时所打败、所嘲笑、所不屑的老将一样,独自坐在漆黑夜空下的街边长凳上,呜呜哭了起来。

回到影片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编导仅仅是满足于平铺直叙的话,那么不写电话这场戏也无妨,福斯特最后本来就是背水一战,做好充足应对、最终咸鱼翻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看那种电影,还不如看圣斗士五小强勇闯黄道十二宫。这也证明了:电影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必须要千方百计为人物添加动机。没有贝吉塔的死亡,孙悟空能变成超级赛亚人吗?没有十五年的囚禁,吴大秀能变成一个复仇的恶魔吗?尼克松的这莫须有的电话,如同是炒菜中放的一点盐,看似可有可无,味道可是大不一样呢。最终,朗霍华德这个温吞水终于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五星大餐,虽然前年的《达芬奇密码》味同嚼蜡,但是却让人对他下一道菜《天使与魔鬼》分外期待呢。

评分:4.5

转自SPACE: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018.entry

7 ) 失意者的相逢,还是聪明人的双赢


“我让美国人民失望了。”在大大的特写镜头里,尼克松布满皱纹的脸显得沧桑疲惫。此前,因在竞选对手房间安装窃听器而败露的水门事件,他被从总统的位置拉下马。以总统的身份践踏美国的宪法,他却从未为此公开道歉。直到这一刻。

使他说出这番话的是坐在面前的大卫·福斯特,英国电视节目的脱口秀主持人。他在所有美国记者的不屑与惊讶中,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水门事件后采访到尼克松的人。

没人料到福斯特能顺利访到尼克松。第一,尼克松好不容易被继任的总统福特给予赦 免,免掉上法庭的难堪,为何还要主动接受媒体的诘问?第二,即便尼克松想谈,又哪里轮得到福斯特?美国大有如《60分钟》的迈克·华莱士等等名记,而福斯特在美国名不见经传,此前刚因收视率不济被取消在纽约的节目,每周被迫于伦敦和澳洲往返主持“惊险逃生”。

可机会偏偏砸在了福斯特头上。尼克松正看中他的无名无势,料想自己可占绝对上风,一来要借节目为自己澄清,渴盼重树形象,甚至再次回到政治舞台;二来趁机赚点零用——他借经纪人之口向福斯特索要采访费六十万美元。

分为四期的电视节目里,尼克松在前三期占据绝对上风。这位曾与赫鲁晓夫和毛泽东谈判的高手毫不费力地应对一切质问,转移话题、放大无关细节、拖延时间、着重讲述自己的政绩,三次的访问如同垃圾时间一样迅速被消耗掉了。

是什么让他在第四天放弃抵御?在这最后一集节目里,尼克松不仅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还坦诚说出自己长期以来的信仰:“无论总统做什么都是合法的。”仅凭这两句发自内心的表述,这个节目已成为经典,并成为后来诸多学者研究尼克松的可信资料。

为什么尼克松说出了心里话?诚然在影片中,福斯特为最后一期的访谈做了超出从前的准备。他借助手之力,找到水门事件中被疏漏的证据,伺机以死硬问题伏击,使对方措手不及。但这一切都源于尼克松此前深夜打来的电话。他抱怨、咆哮、喋喋不休,使福斯特得以窥见这个巨人背后脆弱的一面。事实上,他们都不过是落寞的失败者。他们都为进入主流而拼命奋斗,得到的却总是奚笑冷落,他们都曾经取得事业的辉煌,却仍然甩不掉心底里隐隐的自卑。

尼克松也许是因为窥见这样的相似而袒露心扉。与其说他败给了福斯特的提问,不如说他败给了自己。他终于卸下盔甲,还原为一个普通男人。在结尾那个特写里,他脆弱、无力、伤感,简直要让人原谅他所犯过的罪了。

只是电影始终是电影,它刻意削弱福斯特,成就了一个具有莫大魅力的尼克松。而历史并没有这样打动人心。当时的民意测验显示,看过节目的美国观众中,有69%认为尼克松仍然想要掩饰自己的过错,72%坚持认为尼克松有罪,75%认为尼克松不能再回到政治舞台。

现实中尼克松从未打过那通泄露心思的电话,福斯特也没有那么不堪一击。事实上,他一直在采访政治人物方面颇有心得。他是新闻史上唯一一个采访过六位英国首相和七位美国总统的人,尼克松并不是第一个。不可否认的是,与尼克松的对谈是福斯特事业的巅峰,它的唯一性与重要性为他今后的事业铺平了道路。福斯特迅速登上《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封面,并凭此名声陆续采访了福特、吉米·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与小布什,名利双收。

尼克松也不吃亏,不但拿到60万美元的采访费,还有电影中未提及的一项收益——那次电视访谈收入的20%分红。要知道那期节目创下的收视率至今在美国政治新闻类节目中未被打破,而单福斯特本人就赚到一百万美元。

历史比电影来得无情。原以为这场对话是两个失意者碰撞出的火花,原来不过是两个聪明人的双赢。

8 ) 因为他,更像一部记录片了。

编剧Peter Morgan在2006年写过The Queen。导演Ron Howard在Frost/Nixon之前的作品是2006年的The Da Vinci Code,之后的作品是2009年的Angels & Demons。演Frost的Michael Sheen有点眼熟,后来才想起来他是在The Queen里面演那个搞笑的Blair的。Frost/Nixon获得了第66届金球奖的五项提名,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原创音乐,并且被AFI(American Film Institute)评为2008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扮演Nixon的Frank Langella,据说长得比较像勃列日涅夫,真实的Nixon要更魁梧一点。看电影的时候,浑然没有发现这位老人家是个演员,他不是在模仿一个落寞的下台总统、一个童年自卑晚年偏执的老人、一个想登在权力的最高层俯瞰众生却被愤怒的众生掀翻在地的政治领袖。
他就是他。
眼珠的转动,眉毛的微微扬起,嘴角的每一次抽搐,缓慢的步伐,微微躬着的身躯,自信的笑容,骄傲的挥手,无法隐藏的霸气···
这些都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一个人化身为另外一个人,从内散发出来的。
正因为Frank Langella,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部纪录片。

短评

很不错

7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Frank Langella的表演感动了我。。。居然这种类型片最后把我看哭了。。。

10分钟前
  • 霍伯森的选择
  • 推荐

拍的很好.... 只是我不好这口

13分钟前
  • e-L°。
  • 还行

又是真实历史,尼克松的演员长得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对水门事件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何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和长久影响。

18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早已看透,尼克松的粉饰就如系着鞋带的意大利皮鞋,用措手不及的方式解开他的鞋带,才能在这场别致的访谈战争中取胜。用纪录片采访的解读方式引导了全片的节奏,抽动的嘴角落寞的神态无法被消弭的道歉,是一个曾挥斥方遒也自作聪明的政治家留给世人评说的谈资,坦白后的释然让他不必如小丑般苟活余生。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典型的荷李活式情節..中規中矩..本想只給三星..但Frank Langella的演出很出色..給多一粒星給他..

21分钟前
  • l.m.
  • 推荐

教科书般华丽。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镜头的调度。

25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商业政治题材的典范

2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好看

30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与政治无关,甚至与史实无关;即便除去其他细节,仅仅对比真实的四集尼克松访谈,片中的改动和描述也是更加富有戏剧感;其实朗·霍华德不过是借用这一事件来打造一部步步为营的充满张力的电影,并借此展示一个他自己心中的尼克松形象;朗格拉的表演真是令人赞叹,内敛中却有着可以随时爆发的激情。

3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五星级的剧本,纪录片形式还原这一次对谈,精准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前半段的铺垫我也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最后,主角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影片高潮!一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呈现在演员脸上,一秒的镜头可有无数种解读,演员太棒。最后的疑问更是发人深省,我们是否都在做适合自己的事?

3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蛮稳的,奥斯卡应该有所斩获吧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流畅 自然 行货

4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很棒

44分钟前
  • 夏局中年爱jazz
  • 推荐

破釜沉舟,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功成名就~~

45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只有一人能重返荣光,另一人必永世不得翻身。尼克松的性格与功过永远都不简单,对他的情绪仇恨与怜悯共存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80%的精彩应该是属于事件本身以及话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电影拿不到五颗星的缘故。

46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两主角都演的挺好,就是就是霍华德讲得太老套了

49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前50分钟的铺垫有点冗长。最后的采访部分十分精彩。

54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57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节奏有些不好,后段精彩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