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观《布谷鸟又叫了》有感
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从场景和背景音乐的设置来看,还原了当时建立高级社时期的场景,与我们长期所做的田野调查资料非常相似,但是画面给了我更大的冲击,从资料上获得信息,始终都只停留在想象中,很难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因此电影以农民唱歌在一起集体挑塘泥的画面开端时,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农业的忙碌具有季节性,农忙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闲时期基本没有农活,由此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百废待兴,公共物品的供给非常稀缺,由此毛主席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农业季节性的特征,为农民做其他事情提供了时间条件。建立高级社时期,人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非常高,由此让冬闲变成农忙,农民唱着歌儿干着集体的活儿。电影的开头有艺术的烘托,但是根据田野调查所得,相差也不大,热火朝天的场景象征着农民对未来怀抱着憧憬与期望,只是少了当时农人的内心活动,然这也是艺术使然,不像实证研究那样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相恋相爱的过程。从旧社会过渡到新的社会,是两代人思想的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在新的社会里,妇女拥有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布谷鸟”亚楠便是代表,从她和王必好果断断决关系,随后追求自己的幸福,“布谷鸟”是这个时代妇女的缩影,由此可见妇女的社会地位在提高,说明妇女在生产生活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所在,即对人的问题思考。在集体化时代里,出现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这时期大多干部都是围绕着国家命令在工作。借用佳林的一句话“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贝”,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无一不是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看完这部电影对我的触动很大,真的不得不佩服黄佐临是一代宗师,我对这个领域所做的调查较多,电影所展示出的场景让我感到非常温暖,黄先生以艺术的方式来反思这个时代触动了我心底的那抹柔软。
2 ) 你好,这里有一枚社会主义好青年申小甲
我决定锻炼一下我的逻辑,所以先从女权主义说起,再说到爱情,最后说布谷鸟和申小甲配一脸。
电影以生产队的劳动状况作为开篇,一对河边洗衣服的老妇女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布谷鸟扔在王必好脸上的那团泥巴开启了布谷鸟生活作风的问题。布谷鸟想学拖拉机、想要唱歌、想要演戏,而王必好则是传统封建思想,觉得女人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不应该抛头露面,并且组织布谷鸟积极上进的工作思想。布谷鸟撕毁了所谓的婚后规划,而这个婚后规划分明是对妻子的限制。布谷鸟勇敢的死掉了规划,也勇敢的对这段封建思维说了再见。这种勇敢,恐怕很多现在的女性也做不到吧。
在那个年代,拥有了生产法和婚姻法,女性腰杆突然就硬起来了。可两个老妇女却没有,他们被上一个年代的思想所复试,你猜他们年轻的时候是不是有想要翻身的想法,是不是想要直起腰杆做自己,但是当他们成为老婆婆的时候,还是会坚信“黄金棒下出贞洁女”这样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样思想,可以让一个曾经受过迫害的这样迫害下一代。
他们迫害自己的儿媳妇,迫害布谷鸟的姐姐亚花。不让她抛头露面,让大汉打她、管她。亚花虽然传统,但是在这个女人翻身做主的年代也愿意为自己改变一次。她回了娘家,直到大汉来找他,带着一袋米。大汉说“你拿着,被我妈知道了会不开心的”他是疼亚花的,但是拗不过自己的妈妈。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妈宝。亚花跟他回家了,以后的日子也不见得能好过,但是老太太不会在一辈子的(天啊,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选择了和这样的男人,那就只能抱着这样的信念过一辈子了。
而抱着相反信念的布谷鸟,求的是自由,求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情。申小甲含蓄内敛,但爱布谷鸟也爱的真切。太爱布谷鸟的灵动、美丽、大方,也愿意和布谷鸟一起飞,而不是禁锢她。这样的男人是好的吧。
申小甲是站在王必好的反面,一个正面积极的思想,用来打击传统封建。而亚男站在了亚花反面,不愿意受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希望获得自由做回自己。
电影最后的地方,就是对这种思想的诠释,很实在。也敢说,敢做。
我也不知道我写的有没有逻辑,希望有好心人给我指正。如果写的太垃圾,看不过去,也别骂我。我玻璃心,只接受指正,爱所有看过的人。
合作社里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里的个体经营者了,更像大集体里的农业工人这电影里有几处挺有意思的,比如男妇女主任,孕妇参加体力劳动
影片当年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正是因为被当做“大毒草”而遭遇批判禁映。其实不过是一部轻松的,具有歌舞片雏形的青春爱情片而已。当然也必须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挑河泥,劳动竞赛,歌咏竞赛,女主角有一副好嗓子,爱唱歌。她的爱情面临考验。只是情节构确实显得简单了点。彩色片在那个年月,国内还是很少见的,导演黄佐临在艺术风格上,其实是很想有一番追求的……
用艺术的手法温柔的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故事。
最好评是演員,一起唱歌的一对几乎无心,有过婚约的一组,突然分手,只因那男儿的自私心深入骨髓,自己无知无觉。镜头也卡得好。大跃进的生产高潮,婚姻法和合作社的宣传,女拖拉机手的憧憬。(姐姐姐夫一对的家常感情,老女人都是不行的角色,找回公平,洗清冤枉,要靠好干部。不够好的干部,是分不清人的重要性,但具喜剧性。假夜景。真拖拉机。
从早到晚,不住地歌唱
可以窥探出当时新中国的社会面貌、女性处境。王必好绝对是pua男,男权封建思想严重。亚男对于伴侣的选择由王必好转向了愿意同她一起进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平等相处的小甲,即使小甲在刚刚出场便去学习拖拉机而离开,只在最后几分钟才归来。方书记的思想转变,由重视猪牛转向对于人的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是人,生产也是依靠人。“你爱的不是我,是你自己”。亚男也曾有过犹豫悲伤,但最终选择了独立和进步,所以获得了幸福。人的幸福必然与丰收生产的农村景象联系在一起。
那个时代的人哟,真是蓬勃向上……那对新生活的向往火热发烫,洞穿的时间,蒙上烟雾,诱导也好愚弄也罢,你我谁不是、也仅是时代的儿女呀
名字起的真好。亚男被称为布谷鸟,第一个男友,出于嫉妒和吃醋心理,不让布谷鸟唱歌排戏甚至与男人说话,也不让她上进不让她去学开拖拉机。于是,布谷鸟沉默了。而在另一个先进青年的鼓励下,布谷鸟重新又唱了起来了,再也没有那种自私自利小人的阻挠。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布谷鸟激动地说,是要让我去学拖拉机了吗? 还有,在影片的最后,他俩站在联合拖拉机上,麦田滚动着,男方说婚事说是越快越好,是啊,越快越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大生产,大跃进,越快越好。
结尾把母猪下崽和女人生娃放在一起……
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夹带老导演的人文关怀,直言“人”的重要性。设置多类正反人物,封建老妇和男性,建设者的旧思想。社会主义女性成为新社会需要的生产力,才有机会探索自我。新婚恋观,“不称心就趁早”。把婚姻法、合作化作为女性的两大法宝,更是遮蔽本质。“到底是牛的问题还是猪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巧妙用台词揭露。老妇背后闲言碎语的特写实在出神!行为细节变化,选择猪仔还是人仔,再次导向核心观念。
独立女性电影,同时代还有一部《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旧社会的思想仍旧存在于人们固化的观念当中。这些人包括男权至上的男子,也包括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女人,后者对于女子自身的卑微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但凡有些解放思维就是一种大逆不道,或者有违妇道。如此情形下,新社会的女子想要追求解放独立,障碍既来自于男权压迫,也来自于女子生态圈内的鄙视与指责。因此,在童亚男和童亚花姊妹两要努力和男子平权时,既有情人的反对,也有婆婆及周围旧社会女子鄙薄责备的目光。但是既然是身处新社会,社会氛围已经完全不同,对于女性独立,是有着丰沃的土壤,让每一个向往独立解放的女子都能够达成愿望。
令人感动的女性观,不仅正而且巧妙地通过政治语言与浪漫情话的结合进行了表述。具有鲜明时代风格,降落在爱情线上的主题却意外地具有普世性与现代性,很多场景置换到当下,依旧成立。对于音乐、色彩和镜头走位的运用,使得影片的视听语言相当流畅。夜挖河泥一段亦具有强烈的东方美学色彩。
遗憾没有字幕,听不清唱的啥。结尾处社长妻子生产了,女社员前来报喜,为了喜剧效果,消息必然是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人物语言照顾到了农民的语言习惯。男二咋感觉有点娘。“你和他好了?”“是!”“什么时候好的?”“现在!”(有几处台词像相声)“到底是牛的问题,还是猪的问题?”“是人的问题!”(生产vs人)“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贝!”
上影老电影。在争取男女平权同工同酬的年代,城市里《万紫千红总是春》,农村中《布谷鸟又叫了》,广大妇女勇敢地追求自由与平等。对比最为强烈的是城市妇女“沙莉”不再愿意依附男人(丈夫)“孙道临”追求自我,而农村中,女人还难以摆脱封建传统道德和旧式家庭规则的约束。
一个歌舞剧,改编自杨履方的话剧《布谷鸟又叫了》,当时被称为“第四种剧本”,黄佐临导演的镜头感是非常好的,有很多有渲染力的镜头语言,是值得称赞的。再说不足吧,就是有一点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艺术创造力。
这不是讽刺喜剧,是讽刺悲剧
主旋律色彩很浓,有很多《人民画报》般的景象,一开始以为是贴“女权”,结尾发现也很贴“不能光抓生产,更要抓人的思想”。却是较“各色”的主旋律,娱乐又讽刺,歌很多,即讽刺了傻乎乎的男权,也讽刺了老支书。结尾前支书由“重社轻家”转变为“虽重社却更重家”,不知这情节后来是否被批判过?
谢谢老胡推荐,看得很欢乐,佐临作品。我想编剧或者导演至少有一人有女儿,我爸在十年前和我讨论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才是真女权,他帮我树立了女性主义启蒙意识,帮我变成了一个田园女权(滑稽.jpg
1956年双百方针下的生存者,虽不完全自我,却也是有着一股傲气
51:49像你那样倒好,不称心,就趁早。1:12:51同志哥,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贝。1:20:02恭喜恭喜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