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爱情片中国香港1963

主演:凌波乐蒂任洁井淼高宝树

导演:李翰祥

播放地址

剧照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2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3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5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6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3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5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6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7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8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19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3

详细剧情

东晋末年,某大户人家小姐祝英台(乐蒂 饰)渴望前往杭城求学,无奈父亲不允,以致英台茶不思饭不想,忧郁成疾。未久,英台想出妙计,假扮郎中阐明小姐病因,终于令父亲点头同意。在求学途中,假扮男装的英台巧遇风流倜傥的梁山伯(凌波 饰)。二人相谈投机,结伴通行。三年同窗,英台和山伯结为好友,情深意笃,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英台心中渐渐萌生对山伯的爱意。无奈碍于身份,不忍道破实情。某日,英台为父亲苦苦催还,只得告假还家,由此演出十八相送的经典戏码。虽是这般试探与暗示,那愚讷的心上儿却没能了知心意,一别成了永远……   本片根据中国经典民间故事改编,并荣获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乐蒂)、最佳演技特别奖(凌波)等六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李昆(饰演四九)谈梁祝

李翰祥叫我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演书童四九,其实我那时三十多岁,做书童已经很勉强了,书童,就是小孩嘛,不过我的角色有点诙谐,我是演喜剧的,反正借光,沾一点光让我演四九。你不能找一个小孩演啊,小孩挺麻烦的。再说扛那个行李,好重,虽是空的,空的也重啊,后面搁个棉被,前面挂个剑,一叫我扛东西我就怕。而且他要求我的扁担这样(做扁担弹动的手势),没有重量怎么行,也不能弄得太薄,薄了会断,还是要厚一点,厚一点就要重了,我心里暗骂,想压死我了,我还要唱呢。我说我不唱,我又不是歌星,我敢跟李翰祥翻脸,因为太熟了,我说你找别人演,我不演。他说:“你随便唱吧。”我说:“我唱不好。”“谁要你唱得好,你又不是主角。你唱的不好才对。”“哦,那就没关系,那我就胡唱。”“胡唱就对了。你唱得好,那谁听凌波的?”我想想也有些道理呀,那就放开了唱,我本来就五音不全,对调不对调反正也无所谓,只要李翰祥不把我臭骂一顿就没关系,唱就唱,谁怕谁?

那时严峻离开邵氏公司,在台湾同样也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李丽华、尤敏主演,为了打击他,邵氏就抢先拍,所以这部片有三个导演,胡金铨拍书房戏,李翰祥拍十八相送、哭坟那场重要的戏,何梦华也帮忙拍一段。

李翰祥也不教戏,我们那时候情绪都来了,他不示范的,只叫我们演:“你这样再演一次”,用集中方式演,他挑一个最适合这个角色的,他最喜欢的,你就照这个演,要不加强一点,要不再缩小一点,你再试一遍,“好,就这样,就照这样办。”正式拍的时候,我们再把感情聚拢一下,一下子就OK了。一个他一个胡金铨,不怎么教戏,他提醒你,看见你这里做的不错,但某个地方有缺点,就把缺点告诉你,那就变成完美的了,他并不做给你看,因为他们两个也没正式做过什么演员。

2 ) 仅以记录

我记得好像小时候我妈最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不是个爱看电视的人,但是却很喜欢看这个,有时候还要跟我讲这个故事,这不,上次放假聊天的时候又讲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3 ) 随手写一个评价

虽然是把一个时间跨线很长的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小时的电影,但是完成度依旧很高。

第一次看黄梅调电影,惊讶于布景的美丽雅致,虽然如果仔细考究的话肯定服化道不合年代特征,但戏曲本身就有自己的服化特色,倒也不算出错。

同时感叹于细节的用心,因为祝英台是女儿身且出身富贵,男装的时候也大多采用浅色调,而且上面大团大团的绣花华丽精致,一看就是家境殷实。

除此之外就是故事的合理性非常好,相比于后来诸多翻拍侧重庸俗的三角恋,这里直接挑明梁祝的悲哀是来自于门第,是封建社会的悲哀和世事无常。

而且祝英台前卫奔放的思想也值得鼓掌: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鲁迅《阿金》

祝英台的思想和鲁迅的恰好不谋而合,而且之所以祝英台会喜欢梁山伯,不正是因为身为男子的他不但听得进别人的观点,并且愿意支持这种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平权思想吗?

与此同时,从祝家长辈的态度,可以看得出其实父母还是宠爱她的(主要是母亲),不然她不可能有如此新派的思想,而且还可以在成亲路上去拜坟。

这里还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设定解释了后人诸多的臆想。梁山伯当然不是同性恋,他对祝英台是女扮男装这事几乎没有察觉,唯一一次耳环痕祝英台解释之后还特别直男的来了一句「我从此不敢看观音」,他对祝英台的感情变化是来自于师母挑明祝英台是女儿身之后才明白十八里相送那里祝英台千方百计的暗示。是男儿身当然就没想过这些事。但如果是女儿身,和自己才学相当、性格品学皆知根知底的祝英台,确确实实就是最好的成亲人选。

总之这是一部完成度十分高的电影,有限时间之内把所有逻辑梳理通畅的讲好一个故事。这一点上,现在绝大部分电影都做不到呢。

4 ) 翻看那些古代唱本,美得教人叹息。

翻看那些古代唱本,美得教人叹息。

  梁祝尤令我爱不释手。耳畔响起咿咿呀呀的唱词。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光阴如箭似水来,匆匆过了三长载,梁山伯、祝英台,情重如山深如海。一个是说古论今言不断,一个是嘘寒问暖口常开,转眼三年容易过,匆匆春去春又来。

  贤弟。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三载同窗情如海,相依结伴下山来。

  兄送贤弟到池塘,金色鲤鱼一双双。

  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弟兄分别诚感伤。

  贤弟,你为什么长叹呢?

  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唉!你看。

  微风吹动水汤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配鸳鸯,配鸳鸳,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凤凰山上花开遍。

  可惜中间缺牡丹。

  牡丹花,你爱它,我家园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牡丹花,我爱它,山重水复路遥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梁山伯一心要把英台访啊,英台访啊!离了书房下山岗,下山岗。

  梁山伯、祝英台楼台相会诉离怀,诉离怀。一个是满心欢喜情难禁,一个是满腹心事口难开,口难开。

  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我为你泪盈盈,终宵痛苦到天明!

  我为你汗淋淋,匆匆赶路未曾停。

  我为你气难平,几次伤了父女情。

  我为你碎了心,那有良药医心病。

  信难守,物难凭,枉费当时一片心。

  心如火,手如冰,玉环原物面还君。

  吞声忍泪别卿去。

  你抱病含愁怎能行!

  不能行,也得行,我死在你家总不成!

  梁兄切莫太伤神,珍重年轻有用身,放下婚姻谈友爱,何时你再上我家门?

  将来有命终相见,无命今生不相逄,只有向草桥镇上认新坟。

  认新坟,认新坟,碑上留名刻两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

  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生不成双死不分。

  我与她,生不成双死不分。

  英台,英台,英台……

  梁兄啊!楼台一别成永诀,人世无缘同到老。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

  梁兄啊!

  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

  梁兄啊!

  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地老天荒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5 ) 梁祝

祝老爷:老了老了,脸上粉都擦不上去了,都怪你们这些女人,如果不是整天胭脂水粉的话,怎么会显得我们男人差呢?   祝英台:不要变实了,怎么开心都好,千万别变实啊。   梁山伯:千万别变虚啊,我不要变成亭望春啊。   祝英台:我一直想知道这种感觉是怎样的。你是不是觉得,好像抱着一个男孩子一样?   梁山伯:我早就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我们刚才很乱,一定要想办法冷静下来,否则会更乱。   祝英台:你要记住,一定要来我家提亲,否则,我会恨你一辈子。   祝英台:官场官场,也就是是非之场,就像我爹一样,官大还要巴结更大的官,能斗吗?

6 ) 凌波版梁祝细节赏评(重看梁山伯人设)

看过不少版本的梁祝黄梅戏,在我看来此剧是最佳。包括在剧情细节、唱词、人设内在逻辑上都很好。

很多人看完本剧对山伯的印象是“呆”,“直男”,在别的版本我赞同这种看法,但在这个版本却让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却很少有人看出来种种细节,实在可惜。

私以为这版本梁祝中可以品味的细节比其他版本多很多,故而来抛砖引玉说一说。

先说说最有争议的一句经典唱词“从此我不敢看观音”。很多人认为这是兄弟间的一句调侃,其中并无情意,我是不赞同的。

后面山伯因无法与英台在一起而吐血病亡,更多人更是一头雾水:一直一来梁山伯这个呆头鹅是什么时候对英台的感情产生质变的?

我的回答是,好感起于初遇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一个是思想开明,认为男女平等,也许因为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情而曲高和寡缺少弟兄的梁山伯。一个是敢于和世俗礼教对抗的,有思想有主见有内涵有追求的祝英台。二人是一见如故,灵魂相吸。

后来三年同窗,渐生不同一般兄弟的情谊。要知道,哪怕是二十一世纪,有几个直男会因为兄弟发烧不要兄弟的童子照顾而非要亲自宿夜不眠地照顾的呢?又有几个直男能够接受和自己兄弟一样外貌、性格、品行的女子?甚至还因为此女子和自己兄弟一样而喜上眉梢难掩兴奋呢?有几个直男能这样对自己的兄弟温柔体贴嘘寒问暖?他是早已动了心却不自知。

再说说重头戏十八相送。戏内戏外,人人只道他梁山伯愚钝、呆头鹅、直男。可是问题来了,剧中开头就写山伯赞同男女平等思想开明,后面与英台辩论“红颜亡国”,山伯从善如流,接受新思想颇具悟性。为何十八相送却又写山伯多次被英台暗示,却宁可想自己是个女人都不去思考英台是个女人的可能性呢?为何如此死板愚钝、顽固不化、缺乏想象力呢?若是认同这样的理解,那么梁山伯的人设就与开头思想开明,从善如流,颇具悟性的梁山伯人设是不符的、矛盾的了。

因此我的结论是,正如山伯自述“山伯书呆并不呆,其更非”直男“也,他不是这样愚钝和木头脑子的人,他不是“想不到”英台是女子的可能性,而是“不敢去想”。

这份“不敢”,和他说“【不敢看观音】”、和他十八相送里宁可去想自己是女的也【不敢去肖想英台是女的】,以及后来因为许久见不到英台得了相思病,师母问他看起来闷闷不乐的原因时,他”想“了半天却只说是”想家“的【不敢直面思念英台的内心】,再到后面师母点明英台是女人时他仍旧【不敢信】都是一样的心理。这种“不敢想”,是一种怕一切都是自己的肖想,怕一切都是梦一场的虚妄,怕自己的欲念带来求而不得的痛苦的“不敢”。这种“不敢”不是有意识的,而是深层潜意识的,心理上对自己的防御性保护。

这也呼应了后面知道无法和英台在一起后山伯的自述:“一场好梦匆匆醒,万丈情丝寸寸碎,从今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这和“不敢看观音”是异曲同工。事实上也是如此,最后山伯因为不能与英台善终,他便不堪承受得病绝而去了。

因此说这种“不敢想”和书呆直男的“想不到”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本质上是一种心灵过于柔软敏感和过于深情的体现。山伯的结局又与林黛玉何异呢?而林妹妹是一个多么灵慧敏感的人阿。

当然,严格来说,这种“不敢”除了可能是为了避免爱而不得的痛苦不敢冒犯英台,不敢往私情上想之外,也有可能是不敢往断袖的那方面去想,怕触犯自己心中礼教。但为什么我说不是呢?

因为就人设逻辑而言,直到他相思病,直到师母点名明英台女儿身他都不敢稍微往男女私情方面去想一想,这就太过夸张了。这样顽固、愚钝、死板至此,绝不是初遇时思想开明,从善如流的能让英台欣赏的梁山伯。更不是能承认男女平等,敢于对抗世俗礼教的梁山伯。

所以还是因情而内心逃避的理由更符合其剧情和人设。

另外,很多人在英台大胆的追求下,看不出梁山伯细腻的感情,只看到了他的“书呆”和“直男”。但其实我觉得这部剧有很多细节写山伯的心理状态和感情之深。

除了上面所述,还有比如,对于此版本的悲剧结局,有很多人诘问为什么梁山伯不早点去提亲呢?也许早点去就不会被马文才截胡。却不知这不仅是大环境背景的必然,也是当时山伯和英台二人性情的必然。

英台是因为与父亲做下三个承诺不能暴露女子身份,而君子品性让她必然会信守与父亲的承诺,因此她只能暗示山伯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不能明说。可是山伯当时心里只有祝英台,对他而言英台是无可取代的,因此他不会为了九妹而下山,为什么这么说呢?

十八相送中山伯就有言“路远怎能为花到你家”,这就是一处伏笔。英台当时让他去看牡丹,他拒绝,英台叮嘱山伯早点去求娶九妹他也一拖再拖,及至思念成疾师母问他为何闷闷不乐,他说“想...”,想了半天却只道是想家了,可是师母让他请假回家他又不肯。可见这些都不是能让他下山放弃读书的理由。可是当师母一说到祝英台是女人,他就垂死病中惊坐起,也不顾生病也不顾路远就立刻下山了。到回忆起牡丹那一段又唱到“家有牡丹等我攀”,呼应了之前说的“路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对他而言,值得他去千里迢迢攀折的牡丹花,不是那丛中的牡丹,不是所谓品貌与英台相同的九妹,只能是祝英台本人。他下山求娶,不会是为了牡丹花,不会是为了回家,也不会是为了九妹,而是像那樵夫一样,只会是为了自己的妻子,为了那个叫英台的人。正是因为他觉得哪怕英台说九妹与他品貌相同,可那终究也不是英台,因此才迟迟不急于下山提亲。

对他而言,英台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所谓品貌相同的九妹也不可以替代。他是早已情根深种,九天仙女也不能动摇他的感情。而这也是他求娶来迟导致结局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

众多版本中,我独爱这个版本。因为在这个版本的剧情里,我看到的梁山伯不是愚钝、书呆或是直男的,反而是心思细腻、柔软和敏感的。与林妹妹的区别只是,”钝感“是他对过于脆弱敏感细腻的心灵的一种无意识的保护方式。

一个所谓的“书呆”、“直男”,一个心灵粗糙的男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岂能深明大义认同男女平等?岂能这样细腻体贴照顾英台?天涯何处无芳草,又岂能因为一个与自己兄弟相似的女子而不能承受到病绝身亡?

同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对比同样称之为经典的马兰和黄新德版本的关于看到英台耳环痕这一段,那个版本中,梁山伯的人设则是一个胸无大志的放牛郎,也没有什么男女平等的思想,是彻彻底底的思想传统、呆板愚钝、心灵粗糙的直男形象,(也算是人设逻辑自洽,但是这样一来,就很难理解有主见有思想有追求的英台到底爱梁山伯什么了)甚至需要经人提醒才知道英台耳上有环痕。而这一版本的梁山伯则是自己观察到英台耳上有环痕的,对比之下,这样善于观察的梁山伯,又怎会察觉不到十八相送情节中英台的处处怪异和暗示呢?所以我认为这一版梁山伯的人设是更为细腻、立体和复杂的。

正是因为山伯心灵细腻敏感,所以才不敢想太多,最终才不堪忍受。正是因为用情至深,所以才不敢动情。

而这,才是那句经典台词“不敢看观音”的真意。

也许,上述种种细节不过是巧合,不过是我想多了,也许作者并没有想那么多。但是艺术作品一经完成发布,它就不再是属于作者了。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品鉴是符合内在逻辑的,有根据的。

而对于我而言,这样的梁山伯才符合剧情的种种逻辑。也只有这样思想开明,从善如流,细腻体贴,用情至深的梁山伯,才是更有魅力的,更能够让看客理解为什么英台愿意为之殉情的梁山伯。

7 ) 佳偶天成

李翰祥几部早期片,江山美人觉得平平,则为林黛端庄有余,娇媚不足,几无市井女儿活泼灵动之状。邵氏美女合我眼缘者甚少,绝顶者如林黛尚不为我所喜,余下如井莉李菁何莉莉等自不必提。由此观邵氏片不少,先以中后期居多,又一多半是冲着狄姜二人,如梁祝这等名作也只闻其名未见其面,不想却错过乐蒂这样一位男装俊逸女装雍容的美人。凌波亦好极,唱念俱佳,有斯文呆气无脂粉艳气,眉目清朗隽秀,看得人好生熨帖。

老戏文里唱才子佳人,泰半无节,女方还可当作深闺少女春心萌动不识世事险恶,男方则多有居心叵测之嫌,演来总让我觉得甚是ws。梁祝这一出真是不多见的干净,三载同窗抵足而眠,一个情生意动一个却懵懂不知,好就好在女儿家三番两次暗示点明,那边的呆头鹅却是光风霁月,思无邪三字道尽其中意味,这时候非要说是兄弟情谊或男女情爱都显得生分了,那才叫一个相亲相爱无分彼此。凌波又有点弱不胜衣的情态,比之乐蒂的正大仙容犹觉瘦弱幼小。这二人并立,似姐弟恋的成分更多些,不知为何就是符合心目中梁祝形象,徐老怪那版梁祝我也有爱,但论到梁山伯,凌波实是可亲可爱第一人。

今人新编梁祝,首先是要早早揭破祝英台身份,再就是唯恐戏剧冲突不够把其实根本就没他什么事的马大少抛出来充当绊脚石拦路障,及至到了剑蝶,洗白白的马兄更是情深意重风头盖过男主甚至有搅基之嫌,此是后话不表。

我迷狄姜的时候,以为有此二人便是天作之合,配戏的一干女子皆庸脂俗粉,常觉碍眼。如今看凌波乐蒂也是同理,只是花无百日红,到底人间绝响。

8 ) 经典的梁祝,经典的祝英台(2)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极好,应该属于“力荐”。

乐蒂的表演是没说的,和李翰祥,静婷等都属于头等功臣。布景,音乐都是上乘之作。很多画面似乎都可以截图,做成画。静婷最后的唱也是催人泪下。乐蒂和静婷这两个天才配合的天衣无缝。难得!

乐蒂最后的表演把全戏带入了高潮。这个也是应该的:梁祝故事本来就是说的祝英台的重情,刚烈,能以死殉情;电影里的祝英台也是最主要的角色。乐蒂听到梁山伯死的时候哭天抢地的表演是绝对的上乘之作。伤心,悲痛欲绝,表现的淋漓尽致,感人泪下。

各位可以总结一下:如果看梁祝你会流泪,伤心的话,在什么地方,看到哪段表演你伤心流泪了?我是两个地方:一是梁山伯死后,乐蒂痛哭时;二是乐蒂哭坟时。

乐蒂唯一可以挑剔的地方就是拍摄时间不对。她那时刚生过孩子,稍微胖了一点,还没有恢复过来。各位如果注意看可以发现乐蒂有时候有双下巴。

但是,对于凌波的表演我不得不说,凌波还是差了点。比如说那个“既是有心毁旧约,临行何必自为媒”时的表演就是严重的失误。各位可以看看凌波那时的表演,我把截图传到图片里了。

我第一次看梁祝的时候就觉得这里不对劲,凌波这咬牙切齿的表情让人看了都害怕---这是表现两个人之间有真挚的爱情?这明明表现的是得不到时的恨。

这严重违背了两个真正相爱的人之间的“常识”。即便祝英台嫁给了别人又如何?难道就应该恨?

即便是娶不到心爱的人,你可以遗憾,甚至可以懊恼,但绝对不能是恨。

真正的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占有,所以祝英台才会殉情。否则梁山伯死了,祝英台还有什么可“占有”呢?没有了“占有”,祝英台为什么要殉情呢?

我觉得即便是唱词这么写,演员表现出来的最多只能是遗憾的表情,绝对不能是像凌波那样恶狠狠的表情。

这么重大的表演失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就没有人提出来。

不过,因为这戏里梁山伯不是最主要的,只是个主配角,所以凌波的失误不影响整个电影。

我说梁山伯不是最主要的角色,有些人可能不同意。这么说吧:让乐蒂演梁山伯,没人怀疑乐蒂会演好吧?让凌波演祝英台,谁相信凌波能演的了祝英台?

要不然让林黛之类的老演员或者干脆就让郑佩佩那样的年轻演员来演梁山伯(扮相俊俏,演技过得去就行),再或者就让赵雷演梁山伯,这个电影的整体效果会如何?可是,换了谁能演的有乐蒂那么好?

短评

导演唱摄俱佳,华语影史前十。两个男人彼此相爱,男二发现男一是女性之后仍痴心不悔,世俗阻挠之下黄泉相会。乐蒂简直是戏曲诗画中走出来的古典美女,真是完美的英台、黛玉和小倩,举手投足都是巨星风范; 论古典气质东亚影坛唯有李丽华可以相比,什么大和抚子高丽之花都只有给她提鞋的份。

10分钟前
  • noir
  • 力荐

李翰祥 邵氏 黄梅调 凌波 乐蒂 此片是邵逸夫爵士制作的最好的最好看的最好唱的電影, 說是華語電影的最佳作品也不算過分, 最近凌波姐姐聯同胡錦姐姐剛在香港新光戲院重演這齣經典的舞臺劇, 仍大受歡迎, 僅此一部, 邵爵士已可不朽.....

11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力荐

“受到国内于1955年后陆续公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的影响,香港的邵逸夫爵士打算以崭新的方式拍摄黄梅戏电影。当《天仙配》于1956年在香港上映时,盛况宅前,吸引了26万观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票房纪录。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便是英国女王于1960年代初期亦观赏过由严风英及王少舫主演的黑自电影《天仙配》,并对这出电影有颇佳的评价,特别喜欢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凡人及天仙,但在客套的话语中仍提及影片美中不足的是演员年纪略大及缺乏色彩。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或多或少会增加了邵逸夫将要拍摄的黄梅戏电影的号召力。”

1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古香古色,旖旎绮丽,信手拈来,韵味不尽。

13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香港黄梅调电影的一个高峰,舞台布景的质感非常好,远胜于李翰祥自己后来的一些民国喜剧集锦类电影的布景质感。故事和表演非常有古典舞台气息,乐蒂饰演的祝英台在神情和走位上,比凌波饰演的梁山伯更丰富一些。经典的《十八相送》段落在片中呈现得相当完整,祝英台在对歌时大胆又娇羞地暗示男女之情,梁山伯傻傻不知情,余味十足。

16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2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7/10。李翰祥是邵氏少数有思古之情和大排场控制自如的导演,池塘松树/飘逸烟柳/寺塔高耸,黑蝶与黄蝶服色的梁祝沿途走动,多层次组合的造景技巧。利用纱幔隔断画面空间,让丫鬟目睹英台前来求婚的失落,这场突破单一视角的戏剧动作值得称道,缺点是现代人难以欣赏的角度,同床、绣布等微妙性幽默除外。

2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拍得果真古色古香,美工音乐一流

26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反串一个女扮男装的传说,真是把电影当黄梅戏拍了。如果以电影的标准来要求它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乐蒂比凌波明明比好太多了~嘛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送别是一绝。

33分钟前
  • bird
  • 力荐

香港電影百年百強第1名,一代電影大師李翰祥導演代表作之一,黃梅調電影巔峰之作,31年後徐克導演版本《梁祝》便有多處借鑒。前半段的輕喜劇,後半段的重悲劇,過渡極其流暢,加上樂蒂、凌波兩位的精彩表演,尤其樂蒂版祝英台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怪當年創萬人空巷的盛況。

3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力荐

不会有比化蝶更美丽的爱情结局。古人是有怎么样的绝世之才想出的!!

40分钟前
  • 这货是牛奶
  • 力荐

凌波和乐蒂真赞啊,凌波女扮男装,反串演技好,乐蒂人漂亮。另外棚内造景也是一流。

4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1080p#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凌波演技流于表面化,不及乐蒂的身段分寸对头。还是更喜欢徐克那版,因为杨采妮真的太出色

49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生生玉叱明如剪,呖呖莺啼脆又圆,间间鸳语花底滑,自在娇鹂恰恰吟。良辰美景奈何天,彩云易散琉璃脆,赏心乐事谁家墓,绮罗堆里埋华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古中国

53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我以为这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不讨喜的类型,会让我忍不住快进或倍速播放,没想到自己完全跌进故事里面,哪怕这个故事已经了然于心,太好看了。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呆萌傲娇攻凌波VS骚情可爱受乐蒂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戏曲老片实在太好看了。镜头、美术、唱词都精致考究到极致。(我就是有点怀念每晚琴房里传来的排练的声音了所以才看的)

1小时前
  • 蜉蝣
  • 推荐

台北的k歌場可真有趣,一邊看戲一邊唱歌。基本上胡金銓拍的段落一眼就看得出來,上山,過橋,李精緻在美術考究,胡一調度或放煙,就全是胡的東西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这才真正是将中国文化体现在电影里。可见制作人的诚恳。现在某些只会装门面的导演该好好反省了。

1小时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