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与黑》是六十年代初华人娱乐圈最红的女明星林黛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林黛在此片中确实非常出彩,但不得不说,此片槽点真的很多。 首先吐槽下剧情,看我文章看得多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那种喜欢给电影/小说贴标签的人,但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情真的非常之狗血,男的杰克苏女的圣母,而且完全是围绕着男主角为中心的人物走向,看了这片子我非常能理解为什么琼瑶这样狗血的剧本都能火,只能说六十年代的琼瑶小说和这片子比起来简直不算狗血,而且琼瑶小说的剧情是女性为中心、爱情为中心的,光看价值观就比这右派知识分子给女人立的贞洁牌坊顺眼多了。
(╯°□°)╯︵ ┻━┻
其次是剧情设定,也太像后来的金庸写的神雕侠侣了,女的失贞,男的残废,经过了战乱两个人在一起,关键是就连神雕侠侣那股几个女的围绕着男主的劲儿都一模一样。美庄的作劲儿堪比郭芙,唐琪的台词听着也像极了后来琼瑶的台本——“怕这个,怕那个,什么都怕,你嘴上说爱我,有什么用?!”、“我是爱你的”、“你拿什么爱我”
(╯°□°)╯︵ ┻━┻
剧本是根据台湾四大抗日小说之一《蓝与黑》改编的,我大致看了几眼这部小说(地址:http://www.wrltxt.com/read/32995/),文笔当然是好的,细节非常多,注重描述回忆中的大陆,精神上则非常传神的体现了KMT爱国文艺青年的气质——但怎么说,看了这种文笔就觉得KMT的基本盘不行,文艺青年的战斗力和延安红色作家不是一个level的——难怪男主在天津写反G报道写得要逃台湾呢。总之从文笔的细腻程度及爱党国的精神,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小说在台湾能火起来。
电影当然是不乏亮点的,六十年代的邵氏片,美术、音乐和摄影棚似乎比七十年代用心多了。电影开头家庭聚会的大场面、几个打仗的镜头及男女主角的几个场景,都挺到位的。张彻评价陶秦是五六十年代,香港导演中,运镜头最欧洲式的一位,而此片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校长玷污唐琪的那段,镜头随短,但是几个分镜的拼接使得这段充满了压迫及悲剧感。六十年代打仗的大场面和同时代的电影比是突出的,但是放到现在可能还不如横店的微电影来得壮观,这只能说明,场面上的“壮观”总有过时的一天,讲故事才是所谓的电影艺术,cinema art,应当持续不断追求的。
电影主题曲歌词很有意思,蓝呀蓝,蓝是光明的色彩,代表了自由仁爱,当太阳照到大地,你看见了,蓝蓝的青天碧海;黑呀黑,黑是阴暗的妖氛,代表了堕落沉沦,当夜幕笼罩宇宙,你小心那,黑黑的深渊陷阱。电影中的寓意大概是这样的,女主穿蓝色,代表了自由仁爱,最后从铁幕大陆当了护士逃到台湾守护男主;男主穿黑色,代表了堕落沉沦,在重庆与军阀女儿订婚,仓皇逃到台湾成了残废,靠一支笔与红颜陪伴了此残生。虽然邵氏的美术完全没有复制抗战期间的家居服装风格,但电影中关于蓝与黑两种颜色的碰撞做的非常好,
邵逸夫说中国的观众最喜欢看女人受苦,还喜欢看大团圆结局,电影《蓝与黑》则完全是围绕着这两个要素设计的,女人受了来自家族的、社会观念的苦,被男人给的贞洁牌坊压了一辈子;最后还被安排了一个残废的丈夫的大团圆结局。林黛是六十年代初华人娱乐圈最红的女明星,片酬比身边的绿叶男明星高多了,随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大获全胜,林黛的地位被反串的凌波撼动了,据说林黛自杀前有导演就说林黛红不了多久。张彻说凌波靠反串红,一方面是因为《梁祝》中的演出非常出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华人娱乐圈缺少男明星,一直以来红的男明星都是给林黛等女明星做绿叶的——观众期待一个男明星,所以凌波的红是观众需要男明星的时代前兆。而1967年随着张彻的《独臂刀》横空出世,华人娱乐圈步入阳刚时代,王羽成为华人娱乐圈最红的明星,而自王羽之后,华人娱乐圈再也没有商业价值胜过头部男明星的女明星了……
剧情一波三折,看的我喜出望外。可以跟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了。家庭纠纷,苦命鸳鸯,有情人难成眷属,战火纷飞,烽火传信,前半段非常有30年代左翼电影的味道,后面抗战竟拍出了罗曼蒂克的消亡。
这部66年拍的,但林黛64年自杀。应该是生前最后一部了。片中小林黛俏皮又不失沉稳,活泼而大气,难得的精彩演出,从花季少女到流离荡妇,每个阶段都让人惊喜!
关山的富家公子优柔寡断,但热血澎湃,痴情又认怂,这种情绪拿捏的太到位了!
其中关山穿黑中山装,林黛穿蓝旗袍,服装隐喻色彩很明显。续集中开场歌也说透了:蓝代表自由仁爱,黑代表堕落沉沦。蓝色是光明,黑色是深渊……这是个什么时代!
比起琼瑶,比起张恨水,陶秦真是大手笔!
这出悲剧,看得人心碎。
有点拖沓呀。。虽然是姐弟恋剧情,但两个猪脚相对于角色还是略老,林黛本来就不是少女脸,关山更加是中年人fu。。喜欢林黛这种细节多的演员,尤其在那个年代直接甩别人三个省。男猪这种卢瑟向的男人太令人反感,以及拍的平淡如水略乏味。
極品
王藍的小說確實千迴百轉,但電影裡男女主角的扮相——你說抗戰時期大家營養有這麼好這麼圓潤嗎……關於原作:http://hou26.org/zeta/antiwar.htm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剧情非常狗血拖沓,即使开头的拜寿大场面,结尾的战争戏都不错,也无法弥补文戏的糟糕。关山饰演的男主性格之懦弱矫情,也是银幕罕见。而且让30岁的关山演20岁的于倩的小弟,实在太老气太违和。至于人气极高的林黛,个人觉得,顾媚、于倩和丁红都比林黛好看……
2020.9 这是我看的最古老的中文片了。然后发现这是女主角未完成的遗作。。。30岁自杀了。。。一生短暂华丽。。男主角是关之琳爸爸,演技
重看观感已经大减。林黛长着一张西式审美的脸就算了,演技也硬邦邦的。俩个男角色个等个油腻,于倩演技,就是没有!只会傻笑和扭屁股!陶秦是邵氏早期导演里面最西化的了,但是拍出来的片也经常跳戏,一会儿浪漫的场景硬生生拍出诡异的悬疑感(明显是实力不够),剧本将家国大恨这个主题又当又立的推进着,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偶像恋爱情节啦~~~太烂了。看在好歹有点中国影史研究价值的份上,赏个俩星。
演得特别好玩,像过家家的小话剧,好人和坏人都纯纯的泛着傻劲,光影布置的太有味道。
比起稍早一些题材类似的早春二月,锐气不足;再往前看,气质相近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更有生气一些,尽管我嫌一江太过苦情,担不起史诗的重任。总体来说,这与我头脑中对湾湾文学软趴趴的印象是相符的。但是蔫头蔫脑的右派又好细腻,是另一个方向的四世同堂,我们的历史不能只发出过一种声音。陶秦一雪不了情的前耻,就光说唐琪受辱那一段的镜头和光影我就想跪下来叫爸爸。60年代的邵氏比70年代更有看头。PS我说怎么感觉有时候镜头一晃而过中林黛怪怪的,原来是有替身出场。叹惋。
佳人已逝,留余情渺渺,遍地残红春不在,好与错忘不了。佳期似梦空空,花开花谢离情。佳期无期欲梦,海誓山盟无凭。
就算四个小时对于交代这么一个庞大的故事来说还是难了点……痴痴地等原来出于这部片子,男主角原来是关之琳的爸爸。
风间隼 说:三个叔喷着闲话,嚼着薯片,把谁自个儿一人都看不下来的一部SB片看下来了。.....
林黛浓眉大眼,有些造型很不好,但有的造型还是挺美,身材不错----以前很不能接受她这个艺名,眉眼细致些的还可说略有林妹妹之韵...关山演这个角色太老,说他太小、还不能自立、高中未毕业让人失笑。只评论演员长相,说明这电影没啥可说的。(关山五官完全看不出关之琳的痕迹,看来关大美人象妈妈,)
懦弱男性需要女性的关怀和照顾,姐弟恋,林黛相当大胆主动。摄影和服装考究。弱男性形象大概要到张彻时代才能改变。6
情节虽然是通俗剧,但台词写得真好,有助于塑造角色:“你连天津租界都奔不出去,奔得不高明”。封建家庭和革命组织双重阻挠。第一次看林黛的电影,硬照看着有时代的矫揉,动起来果然有可爱之处,毛衣织得娴熟,演着演着道具就好了。这里是姐弟恋,美女暴躁甩耳光打软弱的弟弟,堕落舞女重逢没有埋怨,女人说:“不许哭,不怕人笑。”男人说“下次我不敢了”,男人对女人不光是爱情,也有崇拜“她比我爱国,她比我坚强。”。好喜欢女配于倩,女性之间友谊恰烘托出女主角:“小白鸽,飞吧,这个昏天黑地的鬼地方,早走早有福”。开场拜寿也是厉害的调度,两个家庭关系地位一条线扯出来,小眼儿蒋光超整整衣领那卖妹求荣的势利劲儿就出来了。《痴痴地等》好听啊,谁唱的?
林黛一开始学生妹样的造型太难看
醒亚与唐琪,一对苦情恋人,先是遭到家庭反对,封建思想的恶毒阻挠,男方显得懦弱,女方被迫堕为歌女,但情意绵绵不曾变换,本意相约后方,斩断前方牵绊,却成了醒亚独上战场浴血伤怀!
林黛玉式的身世,結合30年代的類型,很奇怪。故事發生在英租界,可是為什麼那個院長家式和式?
我不明白民国的抗日电影为嘛老是表现出女人成熟坚强,自我牺牲,男人则天真软弱低能。最后要靠女人来救男人和救国。
本来是大时代小爱情,结果拍成了小时代大爱情。林黛的表现有些失真,但歌唱部分依然是顶级女星的魅力。可惜之后就香消玉殒,似乎告诉这个黄金时代即将落幕了。本以为是史诗级的蓝黑二部曲,现在看,失望大于预期。关之琳他爸似乎就没有年轻过,一出场就是大饼脸… ps痴痴的等出自于本片
林黛遗作。节奏缓慢的“文艺片”,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问题在于片中的大时代不够“大”,小人物也不够立体,倒是狗血抓马起码有一车,这是《情深深雨蒙蒙》的调性好嘛。。。亮点在布景,蓝之轻盈雅致,黑之浓厚悲愁,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