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她珍藏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擦拭了一遍,雕塑、绘本、速写、照片、瓶盖、鹅卵石……还有那块蓝色的大方巾。 蓝色的丝巾从塞纳河桥上飘下来,丝巾划过她的耳朵、发梢落在了她的肩上。顺着丝巾飘来的方向,她第一次看见他。他有一双深邃明亮充满渴望的眼睛。那一刻,她就好像突然接到了某种神谕一样,这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双眼睛。 我并没有太刻意的从她的身上寻找什么,也没有想过让她做我的缪斯,做又一个被我抛弃的女人,但是事情还是这样不可预测的发生了。我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她身上移开,她饱满的艺术思想和强烈的政治追求越来越吸引我。当时,战争又爆发了,我无法忍受西班牙就此成为法西斯的奴隶,我要创作、我有一种灵感喷薄欲出、我饥渴难耐、我需要在这个新的简单的形式里控诉这场战争、我要表达,我觉得我像是一个马上要迎接胜利的战士。她,像是一阵激进有力的热流,不停地冲击着我的心脏。在她陪伴下、影响下,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表达越来越有力。 我看着她,既浪漫又富有诗意。她为陪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每天围着我。我知道她无时无刻不在捕捉我的神情、记录我的一举一动,她似乎已经全然将此生的全部心力奉献给我了。 可是她不知道,我,毕加索,此生已经注定了是不会为谁停留的。 那条蓝色的丝巾我捡起来还给他了,那时候我不知道后面会发生这些,我也不知道我的一生会因为这条蓝丝巾而发生改变。 我真的很想陪着他。我们每次谈论政治、谈论艺术的时候,都觉得在与一个期待已久的灵魂对话。我愿意为此放弃我热爱的摄影、我自以为傲的事业,甚至是我自己。 有一次我们在塞纳河桥上吵架了,争执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他觉得我手上的戒指不好看。他说,他愿意用一幅水彩画来换,谁知道呢?不过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将戒指摘下来扔进了塞纳河。我不知道有什么在驱使我,让我愿意为他言听计从、俯首称臣。这不仅仅是爱情吧! 我知道他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他的罗曼史十分糜乱,我甚至能感觉到他似乎在用这种爱欲、情欲、女人和身体来寻找什么?但是我依然愿意去取悦他?可能这就是爱情吧! 在他面前,我不再是我自己!或许,我和别的那些女人一样,都是艺术的一部分,只是我们是泥土。 后来,他真的给我作了很多很多画了。他甚至在吃饭的时候将我的侧影画在菜单上、用烟头烫台布来晕染出我爱的影子、他用火柴盒勾勒出小动物、用锡质瓶盖扭出小鸟和吉普赛女郎。他真的是个天才,他还说我像是他的小雀儿,精灵一般的带给他奇思妙想。可是他不知道的,他现在已经越来越像他爱的物儿了。从开始看见他画的第一幅画时,我就知道了,在他身上一直发生着神迹。 她很美,她有一双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的眼睛、她的头发很有光泽,像是流下的牛奶。她的身体很健康,她很自信也很羞涩。第一次她将蓝丝巾给我时,我看见了她高挺小巧的鼻尖、性感红润的双唇。她曾经哭泣过,我看到了,她很忧伤。 因为我去见了另一个女人。 女人就是这样,因为爱而变得多疑不自信,慢慢地丧失掉她原本熠熠发光的特质。 她为了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开始把头发梳成西班牙式或者剪了短发、她整天围绕着我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我受不了,受不了一个毫无“新鲜”的女人。 我开始去找其他女人了,因为我知道我的使命不允许我为了某个人停留,我是不会为了谁留下来的。 为此我应该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我不懂满足。可是,我 无法停下。 我看见他出去了,他一次又一次地见那个女人。我有预感,他以后会再舍弃这个女人去寻找另外一个,就像今天舍弃我一样。他就像公牛一样,不停地依靠女人来激发自己的灵感、来吸取她们的能量,吞噬她们的灵魂。她们会像我一样无法自拔的沉溺般的爱上他,像祭祀一般的献上自己。我们都是神坛上的祭品,为了艺术,为了自己。我们像是被吸入了一个黑洞里,愈陷愈深,深不见底。然而,我们又都心甘情愿。我们无法通过什么渠道来救赎自己,神学、信仰、科学……一切都没用。或许,艺术是解救一切痛苦、发泄情绪的浪漫与极端,而我们是组成极端与浪漫的部分,我们只能在一代代艺术家身上找到自己,救赎自己。 我不止一次思考过了,很多人说我是长在女人身体上的艺术,我从未肯定过,可是我的作品似乎又在肯定什么。很多创作是没有理由的,我能占有的最多的、我能把握最多的、我能表达出来的、我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就是这个。 其实我并不知道?或许我错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成就了她们,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很多人。
1973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48年,这一年,有一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溘然长逝——巴勃罗·毕加索。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毕加索任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大画家之首;2021年,香港苏富比艺术品拍卖率先开槌,毕加索的《斗牛士》以1.2亿港元落槌,位列“神品”专场第一。
毕加索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拍卖场上的宠儿,曾一举拍出11亿元的高价,他的绘画风格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以至于当你第一眼看到就会知道此画出自谁手。尽管这位独特另类的大师已经去世多年,但不管放在何时何地,他依然是位伟大的艺术家,是当代绘画艺术最具有创造性与影响力的大师。
毕加索的名气自然无需多言。高晓松老师曾在节目中提到过:
“1973年毕加索去世是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毕加索不光按今天的观念看,即使按当时的道德观看,他都不是一个好男人。”
这不禁让我有些好奇,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女人为他痴狂?他对女人的态度又是如何?这些女人在他数千副画作中产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影响?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巴勃罗·毕加索。
一副杰作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部动人的故事,例如上一节我们回顾的文森特·梵高,在得知了画作背后那一系列的悲情往事以后再欣赏其作品,便会多一层感慨与动容。而毕加索的作品,实不相瞒,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示过质疑:这些画怎么一点也不美呢?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们若想看懂一副画,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其创作背景,于是,为了更好地解读他的画作,我看了一些讲述毕加索生平的影视与书籍,在深入了解到其凌乱纠缠的感情生活后,这......才真正颠覆了我对于画家的认知,但同时我也惊讶于他旺盛的生命力与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叹服其极具智慧与远见的商业头脑,毕加索的成就,确实不是凡人可以企及的。
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的马拉加市,他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赞叹不已称他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就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好在有父亲的支持,毕加索可以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艺术的世界找到了快乐。
1895年,毕加索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1897年,又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但他从来不是只沉浸在绘画世界的艺术呆子。那时他就结交了很多朋友,和他们一起出入酒吧、赌场、妓院,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声色犬马、一晌贪欢是年轻时的毕加索生活的全部内容。
他承认过这一生只爱过7个女人——娶过的两位妻子:奥尔嘉与雅克琳,还有五位情人:费尔南德、艾娃、特蕾丝、朵拉、弗朗西丝·吉洛特。在巴黎艺术圈里流传着毕加索“一天三换女伴”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他一生的情史来看也不无可能。
他曾讲过:
“在我的心中,谁也不会占据真正重要的地位,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
90岁的时候,毕加索还说:
“年龄迫使我们不再抽烟,但是烟瘾还是有的;做爱也是如此,虽然不做了,但是欲望还是有的。”,直到90岁高龄,毕加索才渐渐从性这事儿脱离出来。
爱是做出来的,画是女人中来的。性与艺术贯穿着毕加索的一生,每个女人都是他的灵感缪斯。他会把每一任情人都置于自己的画布中,虽然他画的女人基本都认不出脸…但这些女人分别对应了他人生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创作风格。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他的每一任人情人以及所对应的作品。
1. 费尔南德·奥利维亚Fernande Olivier
1904年,情场上的毕加索已是老手,但23岁的他还是认真的谈了场恋爱,费尔南德。费尔南德是毕加索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情人,也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初恋。她童年不幸,在过去的婚姻中遭遇家暴,之后从自己的家庭中逃逸出来并改了名字,来到巴黎专门给画家当模特。
费尔南德与毕加索相遇时两人都是23岁,这时的毕加索就住在蒙马特的“洗衣船”公寓楼里,这附近还聚集了不少只住得起蒙马特的穷酸艺术家。这面满是乞丐、波西米亚人、乐师还有舞厅,于是毕加索便开始创作他在蒙马特所看到的周遭世界,
毕加索此刻知道,如果要出名,就必须别出心裁的表现这些人物,这个狂妄自大的年轻人励志要在艺术界里叱咤风云、名留青史。而他打破常规作品中最伟大的一幅,便是在1907年创作的那副堪称丑陋但令人震撼的——《亚威侬的少女》。
这幅画描述的是妓院里的景象,毕加索依据自己的记忆创作了此幅画作,他从非洲部落艺术中汲取灵感,并打破了百年来支配着西方艺术世界的绘画规则。看惯了柔美温顺的女性形象的观众们,被这幅画弄得焦躁不安,但这幅画之所以令人如此的不安 其实还另有原因——
画面中的妓院姑娘们,在痛苦中表现出一种赤裸裸、豪不难为情的、动物般的直率,毕加索抛弃了传统观念里人们对于裸体,所抱有的一切美与温柔的想象,站在画前的人们,会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在主动的欣赏一幅画作,而是被画面中的人物毫不掩饰的轻视了,这便是他们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
这幅画带给人一种既无比亲密又十分野蛮的视觉冲击,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女性们“畸形”的裸体,这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会发现,她们并不像过去那些学院派作品中的女性那样,顺从地坐着或站在那里、避开男性的目光、表现得既娇羞又妩媚,而是非常有力的回敬这些视线,带着超乎寻常的自信与性感,这些女人不可一世的表情似乎并不在意你看不看她,这是一种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我认为这幅画的魅力正在此处。
大多数人在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不知道该往那里看,而毕加索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亨利·马蒂斯在看到这幅惊世骇俗的作品时,还当它是一个“不好笑的玩笑”,马蒂斯毫不避讳的表现出对这幅画的厌恶,并向世人放出狠话:
“毕加索会吊死在这幅画面前,因为它实在是太糟糕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幅画都无法示人,因为它过于直白、简单粗暴、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但毕加索的追随者们则认为,《亚威侬的少女》意味着一个革命性的时刻即将到来,这幅画将代表着现代绘画的开端。事实确实如此……
毕加索与费尔南德在一起的时期,毕加索为其创造了60多幅肖像画,并完成了这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亚威侬的少女》,之后毕加索开始名声大噪。毕加索与费尔南德共渡了七年光阴,但这期间他们对彼此都不忠诚,到了1912年毕加索提出了分手。曾经的穷小子毕加索为费尔南德勾勒过美好的未来,然而当他结束贫穷的时候,也结束了和费尔南德的关系。
每当毕加索回忆起蒙马特时,总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然而他却表示不想再与费尔南德有任何的关联,因为她的存在总让他想起那些辛酸痛苦的日子;可见,毕加索并不是真心喜欢在蒙马特的生活,而只是一种 作为成功人士在回顾过往时,故作云淡风轻的感慨罢了。但正是这段曾经甜蜜蜜的初恋,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在遇到费尔南德之后,毕加索由抑郁压抑的蓝色时期过渡到玫瑰时期,柔和的粉红色开始成为他画作的主要色调。
蓝色时期 Blue Period 1901-1904
玫瑰时期 Rose Period 1904-1906
立体主义时期 Crystal Cubism Period 1909-1917
毕加索与费尔南德的结局非常难堪,是因爱生恨的典型代表。两人分手20年后,费尔南德还特地写书爆光旧情人的八卦丑闻,毕加索感到既愤懑又无奈,但他是个爱面子的人,所以还是给了费尔南德一笔不菲的封口费,于是书只出版了其中6篇文章。费尔南德以此为筹码,向毕加索索要每月固定的生活费,以换取直至毕加索死前不出版该书的条件,毕加索答应了,但他却不介意自己死后人们再看他的八卦。这本《Picasso and His Friends》在毕加索去世的15年后得以出版,于是后人们才有幸窥探毕加索不为人知的一面。
离开费尔南德不久,毕加索爱上了画家朋友的妻子,伊娃。她比毕加索小4岁,身材娇小、温顺体贴。两人很快都离开自己的伴侣投入对方的怀抱。可惜后来伊娃患上了肺结核总是咳嗽不停。因为害怕自己被传染,毕加索远离了她并开始和其他女人厮混,后来伊娃病情加重不治身亡。
2. 奥尔嘉·科克洛娃 Olga Khokhlova
毕加索一生情人无数,但他只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就是奥尔嘉,一位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古典芭蕾于现代 听起来感觉是个很高大上的专业,然而在那个时代并非如此。芭蕾舞演员在当时绝对不可能是什么崇高的艺术家,都是穷苦人家的女孩们才会去做的职业。
巴黎的歌剧院与其说是艺术的殿堂,不如说是上流社会的男人们心照不宣的妓院。对于芭蕾舞女来说,芭蕾不过是个跳板,重要的是被哪个有钱男人看上然后被包养起来,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奥尔嘉是不是也属于这些想拼金主的舞女中的一员,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她在舞团里并不出色,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底层演员。在成功的画家之妻与永远当不了首席的普通舞女之间,她很快做出了决定。
于是奥尔嘉在遇到毕加索后不久便决定离开舞团,他们于1918年完婚,据说毕加索在与奥尔嘉结婚前,曾把她带回家见了自己的母亲。深知儿子本性的母亲,竟然对准儿媳妇说:“你不要嫁给他,没有一个女人跟他生活会幸福。”可这句警告并没有对奥尔嘉起到任何作用,三年之后她生下一个儿子。毕加索在这段时期开始回归古典主义。
古典时期 Classical Period 1917-1924
值得一提的是,毕加索的这个儿子后来给老爸做了一辈子司机,还给他生了孙子,然而毕加索从来都没抱过…由于生育后的奥尔嘉身材变得臃肿,脾气也逐渐暴躁,这引起了毕加索的诸多不满,婚姻中的各种矛盾迅速爆发,并逐渐白热化,为了获得艺术的灵感,毕加索很快又出去寻觅新的女人。
3. 玛丽-特蕾斯·华尔特 Marie-Therèse Walter
1927年,毕加索46岁,此时他的绘画事业已经如鱼得水、蒸蒸日上,然而为了获取灵感,他还在一个领域苦苦追求着,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女人。毕加索身高不到一米六五,长相也不算英俊,却总有前赴后继的女人拜倒在他的脚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这些女人在毕加索身边时她们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毕加索爱这些给他带来艺术激情的女人们,喜欢她们簇拥着自己,并且他的每一幅大作都是受到了身边那些如流水般女人的启发。但这其中,总有几个会显得比那些过客更为重要,这其中就有玛丽-特蕾斯·华尔特。
玛丽与毕加索有过一段很久的感情,初次相遇时,玛丽年仅17岁。当年的毕加索在老佛爷百货门口的橱窗内看到了青春靓丽的玛丽,于是便在门口等待,等她出来的时候毕加索说:“小姐你好,我是毕加索,我想要为你画一幅肖像。”玛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她完全不知晓毕加索是谁,不过据玛丽后来的回忆称:“那时毕加索很有魅力,打着一条漂亮显眼的红领带。”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毕加索最有名的肖像画之一《梦》,画中的女人正是玛丽。2013年这幅画以1.55亿美元售出,是史上所有美国买家买过的最贵的画。
天真无邪的玛丽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魅力四射的画家,而毕加索也迷恋着玛丽的肉体…他觉得玛丽硬朗的五官以及稍显健硕的运动员身材很有希腊风范,这尤其启发了他的“沐浴者”系列(Bathers Series, 1927-1932)。
在1932年的《梦》里,玛丽·特雷斯向后靠着 陷入了性爱后的遐想。曼妙的曲线勾勒出她性感的体态,渲染于缤纷、浓郁、厚重而柔和的粉彩中。画中的她宛若一个性感摇曳的舞者。
与玛丽在一起的这段时期,毕加索创作了大量女人的肖像及裸像,模特基本都是玛丽。同之前的女人一样,她用自己的美貌和所扮演的角色给举世闻名的毕加索带来疯狂作画的灵感,但是成为毕加索的缪斯并不是件浪漫的事,因为这个职业非常短命,模特必须随叫随到、全身心投入,终年无休,而且同一时期,会有几个与你相同的人,但你们之间全都一无所知,所以这份工作并不容易,她们需要同时兼顾毕加索的身体与灵魂,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这跟照顾小孩其实没什么两样。
后来玛丽怀孕了,却被毕加索的正妻奥尔嘉发现,奥尔嘉申请离婚但毕加索不同意。这并不是因为他还爱着奥尔嘉,而是因为他不想与妻子对半分财产。讽刺的是,毕加索当初结婚时以为自己永远不会离婚,所以婚前协议上写着:夫妻所有财产共有,包括所有的画作。就是因为这一点,毕加索一直到74岁还和奥尔嘉保持着婚姻关系,尽管他们自从那次闹离婚之后就分居了,奥尔嘉的葬礼他也没去。
毕加索与玛丽度过了幸福且非常高产的十年,这个女人一生都爱着毕加索,不过后来毕加索开始察觉到自己的灵感开始枯竭,这对于画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于是在玛丽生下他们的女儿没过多久后,毕加索就因为有了新欢而抛弃了她。然而玛丽却一直心存幻想,期待有一天毕加索会娶她为妻。
1955年正妻奥尔嘉去世后,玛丽以为自己终于等到了毕加索恢复自由身,结果毕加索完全没有和她结婚的意思,娶了别的女人…尽管这样,玛丽还是深爱着他,当毕加索去世时玛丽大受打击,不到四年她就以自杀的方式殉情了…
4. 朵拉·玛尔Dora Maar
灵感曾一度枯竭的毕加索度过了两年非常艰难的时期,险些完全放弃作画去做一位诗人,然而毕加索还是在1936年的一天遇到了人生的转机,他眼前又出现了新的灵感缪斯。这年54岁的毕加索在双偶咖啡馆里经人介绍,认识了28岁的女艺术家朵拉·玛尔。这个女人便是日后那副名扬中外的《哭泣的女人》中的人物原型。
毕加索由于工作关系认识朵拉,在咖啡馆内,他看到这位贵妇坐在不远处正玩着一把尖锐的刀,她拿刀刺向自己张开的手指,好几次都把手刺伤了却并不打算停止这种自残行径,桌子上满是血迹。普通人看到这种场景,大概率都觉得这是个疯子,赶紧离远些,但毕加索却看的十分沉醉认为这个样子的朵拉很是迷人,他甚至还一直保留着朵拉那副沾了血迹的手套作为留念的爱情信物……
朵拉是一位摄影师兼画家,与甜美温柔的玛丽相比,朵拉是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女人。这位新欢以政治艺术家的身份为毕加索展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残酷与黑暗,这让毕加索开始以全新的方式思考与创作,险些江郎才尽的他此刻正需要一位像朵拉这样,阴郁、深沉、极具智慧与创作性的女性,为他的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朵拉与毕加索的亲密关系不只在爱情上,还有他们的艺术创作。她给毕加索做模特、为工作中的毕加索拍照,甚至参与到了毕加索的绘画中。毕加索在1937年创作《格尔尼卡》的时候,朵拉则在一旁用镜头记录他工作的瞬间,而且她还帮忙画了这幅巨画中的少数部分。最重要的是,她的摄影方法很大程度影响了毕加索。她当时经常使用多重曝光的方法来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这和毕加索画中割裂的空间如出一辙。
这个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偏向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1937年创作的这幅《朵拉·玛尔的肖像》看起来就像一堆被拼凑起来的碎片,红色的指甲似一把满是血的尖刀,和朵拉那挑衅般噘起的嘴唇十分相称,画中的女人被涂满了尖酸的颜色,全身都是冷冽的棱角 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可爱,毕加索笔下的朵拉总是用极具挑战性的眼神回应这我们,身上燃烧着强烈的个性。
而在朵拉的耳朵上,停留着一只蜜蜂正在汲取她脑中的“花蜜”,有人说这可能象征着毕加索本人,同样的蜜蜂在日后《哭泣的女人》中也有出现。所以毫不意外,多拉才是那个改变了毕加索思想和绘画风格的人,她将毕加索拽出了创意枯竭的泥潭。
《哭泣的女人》这幅画,也是我在小学的美术课本上,第一次见识毕加索的作品,记忆犹新的是当年老师带领我们欣赏这幅油画时,全班都发出了“天啊!怎么这么丑“的呼喊声,时至今日,我依旧不认为这幅画有多美,但对画中的女人 却多了一层理解与感悟。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哭泣的女人》是他画的最后一幅,也是公认最好的那幅,现存于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如果你近距离欣赏这幅油画很快就会发现这幅画涂得异常厚重,画面上的有些地方 颜料甚至多得快要掉下来,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在同一时期,毕加索大多画都很薄,但在这幅画里他想用颜料来突出图画,而非用图画突出颜料,这与他之前的作品有着天渊之别,不过也说明了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非常用力、竭尽所能,画里浸透了他的汗水与希冀。
这幅油画的尺寸不大内容也及其简单:一个带着红帽子的女人正在哭泣,手里拿着一张手帕,表情悲痛万分,这样一幅简易的像是卡通片般的画作却十分有力量,它几乎能够刺痛观者的双眼令人过目不忘,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一个原因便在于它大胆的配色,毕加索加入了所有温暖大方的色彩,红、金黄和亮橙色,又将这些色彩推到画面的背景里,构成了女人身后的那堵墙和脚下的地毯。女人的头部由粗黑的线条塑造,拼接了明亮青涩的黄绿和较为暗淡的红蓝,而人物的脸上又几乎都是冷色调,他用了大量冰冷的白色、忧虑的蓝色,这样的色彩选择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种孤寂、哀伤的痛苦基调。
画面上呈现着一个饱受煎熬的女人,极致的痛苦对她百般折磨,脸上的眼泪就像一滴滴雨珠或一颗颗宝石,她的皮肤上布满了丑陋的蓝色伤痕,看起来就像是被老虎抓伤了一样,我很少看到画像里的人会露出牙齿,而在这幅画却可以看到牙齿,这样做同样是为了突出悲伤的丑陋。比起那些严谨细腻的学院派画作,这幅作品似乎更像是纽约地铁里的一张个性涂鸦。
但我必须说这是幅精彩的涂鸦,画中透出一种强烈的迫切感,毕加索运用了立体派的扭曲手法、入木三分地描绘出人类的孤独与哀伤,为的不是卖弄新的思考和绘画方式,而是想告诉大家,他作为一名现代画家也能够发人深省,自己并不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差,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最早也是最为震撼的政治宣传画,它宣扬了一种真实、毫不掩饰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以及这幅画,便是毕加索为世界留下的宝贵财富。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毕加索的画也有“真实”的地方,当我们试着回忆一个人的脸时会发觉,脸上的五官很难在脑海中正确无误地再现,无论是多么熟悉的人大脑也几乎无法重现一张完整的画面,每次跳出来的只有这张脸的某一部分:左脸、额头、鼻梁、嘴唇…而这些部分却没有办法在同一个瞬间被组合起来,只是不断地分别闪现在回忆里。除非此刻我们正看着这个人的脸或照片,否则难以记起一张完整的头像。从这个角度来说,毕加索的画确实捕捉到了大脑记忆人脸的方式,只不过他把这些影像都放在了一张画布内,就好比把所有的连环画都画在同一个画框里。
朵拉性情激烈、热情、主动,与安静、被动、柔弱的玛丽是完全相反的类型。毕加索笔下的玛丽总是以柔和的色调和感性的曲线出现,但他的朵拉呢,形体是撕裂的、面部是痛苦扭曲的、色彩是剧烈不和谐的,这其实也是两个情人带给毕加索的不同感受,而且他在自己的画面中反复强调着这些不同点。
朵拉与毕加索的恋情持续了八年之久,这期间毕加索也没有和玛丽断绝联系,事实上,毕加索一生都没有断绝与玛丽来往,而且一直给她和女儿一定的赡养费。朵拉和玛丽一直都知道对方的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风大战实在不亚于甄嬛传。有一次,两个情人在毕加索的工作室见面,双方对峙甚至大打出手,而毕加索只是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甚至还画成了画。后来,直到毕加索遇到了下一个女人弗朗索斯时,才正式与朵拉分手。
朵拉一直患有轻度的抑郁症,与毕加索分手以后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还曾经住院过一段时间。在一定的意义上,朵拉遭受了伊卡洛斯般的悲剧——有时候你离太阳太近 就会被其灼伤。而随着毕加索名气的不断攀升,《哭泣的女人》的存在,也意味着朵拉将长期生活在这幅画的阴影之下。但这幅画本身却具有着意义非凡的价值,因为这幅普世的杰作,能够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共情,它讲述的是人间苦难,并且不幸的是,终有一天,我们都将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份苦难……
5. 弗朗索斯·吉洛 Françoise Gilot
弗朗索斯是富人家的女儿,也是一名艺术院校的学生,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好几个学士学位,是毕加索所有女朋友中最有文化的一个。相识那年,弗朗索斯22岁,而毕加索已经62岁了,和毕加索谈恋爱以后,弗朗索斯选择了辍学专职搞艺术…感情的开始都比较罗曼蒂克,艺术家的诡魅气息与少女的青春魅力,碰撞在一起产生的感官刺激又一次激发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下面是弗朗索斯的照片以及毕加索笔下的她。
弗朗索斯为毕加索生了一儿一女,下面着幅展品画的就是这对儿女。这是当年的拍卖行拍出最贵的一幅画,2820万美金,猜猜这个价是哪位土豪出的?是万达集团,2013年这幅画以两千多万美刀也就是1亿多人民币的高价被万达集团买下。
两人在一起10年(1946-1953),毕加索一如既往地花心,最后弗朗索斯甩了毕加索(唯一主动甩毕加索的女人),几年后她就同别人结了婚,从此和毕加索老死不相往来。直到11年以后,弗朗索斯写了一本关于她和毕加索共同生活的回忆录《Life with Picasso》。和上次费尔南德的回忆录一样,毕加索先是叫律师去吓唬人家,然后打算一堆钱扔在弗朗索斯脸上让她闭嘴,但都没有什么用,弗朗索斯照样出版回忆录,就因为这样,毕加索从此不肯见他的那一对儿女…
弗朗索斯的回忆录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本书至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卖出超过一百万册,现在维基百科上对弗朗索斯的介绍首先是画家、批评家、畅销书作家等等个人成就,最后才是“毕加索的情人”。现在看来,与毕加索分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弗朗索丝·吉洛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毕加索的女人里不是自杀就是疯了,或者一辈子郁郁寡欢,弗朗索丝应该算是毕加索所有女人中结局最好的那一位(论女孩要独立、有文化的重要性)。
6. 杰奎琳·洛克 Jacqueline Roque
杰奎琳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当年因为毕加索不想与奥尔嘉分财产,所以一直都没和她离婚。他与玛丽、朵拉、弗朗索斯、杰奎琳她们在一起时都还处于已婚的状态。直到奥尔嘉去世了,74岁的毕加索才重回自由身。不久他便与28岁的杰奎琳低调完婚。
杰奎琳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单亲家庭,她和前夫有一个女儿,杰奎琳是在一家陶瓷店里打工时认识的毕加索。毕加索结婚以后还是经常在外拈花惹草,但他此任妻子却可以忍受种种不忠,这到底是不爱还是深爱?个中故事我们只能浮想联翩。他们结婚一起生活了将近20年,晚年的毕加索非常依赖他的妻子。
1973年毕加索去世,这位继承了毕加索大笔遗产的杰奎琳却并没有过上富婆的潇洒生活,毕加索去世十三年后她也自杀了,两个人没有孩子。
毕加索对女人们充满着好奇心,满怀着无尽的激情与欲望,他把生生不息的热情、血液里流淌的火热、疯狂,融进自己的画布里。画与性——是他生命中无法分割的部分。每一次感情的经历都影响着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在其一生创作的近37000件作品,女性角色占据了大多数。毕加索从女性的身体里获得满足,从刺激中寻求创作动力。
毕加索曾说:
“艺术本就不是纯洁的,我们应该禁止它与尚无准备的纯洁者接触。没错,艺术是危险的,但是,如果它纯洁了,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生都脱离不了女人的原因吧,天才总有常人所不理解的疯狂以及不按伦理出牌的言行。在天才艺术家眼里,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荒诞的,这不是一个规则的世界,甚至没有任何伦理可言。
毕加索一生经历着那么多种女人,有过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他的情感经历也影响着艺术风格的转换——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派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在这么多艺术家里,很难有一个画家经历过这么多次风格的转变,而且他每次的转型都成功了。
蓝色时期的画作以蓝与蓝绿为主色调,极少使用温暖的颜色,这是受到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萨吉马斯的自杀影响,使得蓝色时期的画作常显现得非常阴郁。玫瑰时期是受到初恋情人的影响。立体派时期则是他开始走向理性、抽象的世界,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人们更新、更深刻的感知。超现实主义时期他的作品则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格尔尼卡》就是在超现实主义时期完成的。
如果梵高的人生用一个大写的“惨”字概括,那当我们看完毕加索的情史以后,大概可以用一个“渣”字来总结,但我过去就常说,我们生活的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凡事都有多面性,如果毕加索仅仅只是拥有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史、画过数以千计、大胆直白的裸体画,那这一切还不足以奠定他今天的成就与地位,真正展现他人性中脆弱与敏感;博爱与伟岸的正是这幅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反战题材大作——《格尔尼卡》。
1937年4月, 朵拉·玛尔将一则关于战时暴行的新闻报道推到了毕加索面前,报纸上写着一条西班牙的村庄遭到德军飞机连续几天轰炸的新闻,照片上的城市遍地狼藉,成百上千人在爆炸中丧生,俨然一派人间炼狱的可怕场景。
此刻,毕加索的祖国惨遭内战的倾覆,国民军与共和军展开激战,支持国民军的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势力仅仅是出于好奇就炸毁了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他们想要看看大规模空袭能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而这次袭击本身并没有任何战略目的,这是欧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轰炸,这场灾难向世人无情展示着现代战争的可怖威力。
格尔尼卡发生的惨剧令毕加索勃然大怒,他坚信艺术是道出真相的谎言,并想通过画作让世界都看到这一点,因为艺术比任何一种语言都善于沟通,它能够消除人类之间的一切语言障碍。毕加索怀着满腔的怒火仅用数周便完成了《格尔尼卡》的创作,他收集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战地照片,为的就是真实再现残酷的战争场面,这也是为什么这幅画作全部都是由黑白灰三种颜色所组成,因为当年的新闻影像就是黑白色的。
色彩的缺失给整幅画平添了震撼之感,画面上满是痛苦不堪、厉声尖叫、濒临死亡的人和动物,毕加索利用这幅画表现了西班牙人民所遭受的惨痛经历,他同时也在回应一种新型的暴力:仅仅是指点江山就能谋杀整座城市里的人。
画面最左边那个抱着孩子、悲痛欲绝的女人是如此的振聋发聩,它和《哭泣的女人》共用的是同一个模特,朵拉·玛尔。在毕加索创作期间朵拉一直陪伴左右。这个在各方面都像是他翻版的女子改变了毕加索的一切,在此之前,毕加索的画作都只围绕着自己的世界,而现在,他正在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发声,这给毕加索赋予了新的武器——一位爱好和平的的反战画家。
这幅画的诞生之初并没有为毕加索赢得即刻的赞颂,一部分人认为它的宣传意味太过浓重,就像一块直白浅显的城市广告牌,还有一部分人又认为它太过抽象,不易看懂,但这幅画终有一天会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将奠定毕加索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艺术家之首的地位。
在现代艺术的世界,成功与否可能不在于细节的好坏,衡量成功的因素,包括野心的大小、价格的高低、亦或是媒体出镜率的多寡。简而言之,“体量”很重要。毕加索除了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同时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深谙经销之道,卖力地推销着自己的一切,这点我在过往的文章中曾提到过,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置于他那一段段风流韵事我其实是这么看待的:每一位艺术家先排除天赋与勤奋的部分,能促使他们不断迸发思维火花的,基本离不开两种东西——人格的缺失+心灵的扭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苦痛才能激发灵感,才会驱使你去反思人性。幸福会使人精神懒惰、智商日趋退化,人一旦坠入幸福基本上就再也造不出好作品了。
所以请世人们尊重艺术家心中的那份孤独自我、那份离经叛道,不要苛求别人德艺双馨。真正的艺术源自人性的缺口它不可能德艺双馨,德艺双馨的都是唱红的伪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家们并不在意世人看待他们的眼光,他们的心中有一块圣洁、旁人无法染指的秘密花园,这个花园就叫做艺术。
让我来总结一下:
20岁(费尔南德):毕加索的粉红时期,算是创作时期的初恋吧,带他走出蓝色时期。
30岁(奥尔嘉):毕加索的第一任老婆,我看电影里说不离婚是西班牙法律不允许。看到小道消息是说毕加索不想离婚还分家产。两人都长寿,olga死的时候毕加索70多岁,才第二次结婚。
40岁(玛丽):嫩出水的17岁认识了毕加索,是商场门口搭上的。估计被毕加索pua了,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一生真爱她,在毕加索时候4年,自杀殉情了。
50岁(朵拉):一名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小道消息说还有抑郁症和自残行为。这位是参与到毕加索创作中去的情人,毕加索成为共产主义者,创作著名反战作品《格尔尼卡》时,就是与朵拉在一起。这时期毕加索的画就是超现实主义。
60岁(弗朗索斯):有钱人家的女儿,唯一甩了毕加索的女人。还二婚出书吐槽毕加索,毕加索很受伤。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命名为paloma,就是西班牙语和平鸽的意思,和平鸽也是毕加索的作品。
70岁(杰奎琳):有钱老头子看上美貌的离异少妇。两人一起生活了20来年,Jacqueline时第二任毕加索夫人,得到了一大笔遗产,但是最后还是自杀。
这是一个八卦小电影,这个小文章作为补充;//zhuanlan.zhihu.com/p/24178791
我还不知道该如何欣赏艺术作品,下一步看看《艺术的故事》这本书。
看完才知道他画风变化这么大,最后死亡也算死得其所。可能睡女人和创造艺术功过相抵了吧。
毕加索多个时期画风的简单梳理以及生命中出现的无数女人
无字幕啃了一下,幸好有之前那部纪录片垫垫底,毕加索也太喜欢女人了!
在版画展看的,死的时候也还在画画,这可能是他最好的结局了。还有他儿子去见他最后一面,看到他父亲自己的肖像画,立马明白了父亲已经预示到了自己死亡的钟声已经敲响,眼中含泪地讲述这一切,深受感动。
女人就是艺术
不知道他最爱哪一个?我猜是朵拉·玛尔?如果他活着,答案应该是下一个,更年轻更美更有生命力的那个。
毕加索和他生命中的女人们。影片的角度是这些女人们“造就”了毕加索的伟大艺术创作。
一代大师,无数女人的灵感创新和诗人马克斯的鞭策鼓励在他的一生起着莫大的作用。
毕加索小传及生命中出现的女人们
as a genius, a womaniser, a egomaniac.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788735/
名字概括一切
黑白纪录片,不同的女人对毕加索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的影响 restless endeavour and an endless explorer
大神。。。
如果以毕加索的女人们为主题制作纪录片,一定很有看头。
毕加索朋友,亲人眼中的毕加索
艺术上的天才,感情上的人渣。
“Every life he touched, becomes visible. ”
年老的那段特别触动 在90岁的年纪依然对一切充满好奇 对喜欢的一切充满热爱 他的一生都在热爱 热爱艺术 热爱女人 热爱和平 最后意识到自己走到生命的尽头那里 太难过了
永不满足的热情
只是一个方面的毕加索。对他各个时期的了解挺有帮助。 一个多产的普通的天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