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张瑜在1980年的《庐山恋》中,制造了“中国银幕第一吻”。真的是这样吗?
从时间上讲,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上映时间更早,是“文革后第一吻”。
从技术上讲,《庐山恋》中的吻脸,并不是接吻。而《生活的颤音》中,虽然两嘴相碰,但只是蜻蜓点水。热吻,出现在1980年的《不是为了爱情》中,是严格意义上的“文革后第一吻”。
但是,很多人更乐意说《庐山恋》是“文革后第一吻”。原因有三:
第一,《庐山恋》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相反,《生活的颤音》《不是为了爱情》,都是当年的“伤痕电影”,涉及文革,情感压抑,基调沉闷。这种给观众增加痛苦的电影,观众会很容易忘记。艺术水平,《庐山恋》也远远超过那两部。
第二,《庐山恋》,是一部恋爱教学片。虽然有一点情节,但整个影片就是在进行恋爱教学,让文革后的观众学会浪漫。在美丽的风景中,编导设计了太多让观众蠢蠢欲动的情形。《生活的颤音》也试图制造浪漫,男女采野花,却把采到的野花献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恋爱。
第三,《庐山恋》,是吻的示范。吻,需要情感,需要氛围,才会有甜蜜。《生活的颤音》,吻还没有结束,有人破门而进,非常尴尬。这个吻,更像偷情。《不是为了爱情》的吻更像是完成任务。
因为这三点,《庐山恋》比另外两部影片的影响大得多 ,估计票房是另外两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只有更多人看过的电影,其中的吻,才会更多人津津乐道。观众喜欢这一吻,也就很乐意把更高的荣誉给这部电影,索性就说是“中国银幕第一吻”。
那么文革之前呢,新中国的银幕第一吻是哪部电影?1957年的《护士日记》,是技术上的第一次,嘴对嘴。但是,这个情形并不美好,男领导女护士,在办公室,在上班时间,有人推门进来了他们还在投入。之后,男领导还对女主角进行性骚扰。敢于暴露当时领导的猥琐,本片很有开创性。
吻脸,则很早就出现了。1955年的《怒海轻骑》,大导演汤晓丹设计了吻戏,男主角亲吻女主角的脸庞,两次。这场戏非常浪漫,吹着海风,听着海浪,让观众感觉很甜蜜。这应该是新中国甜蜜第一吻。
1954年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男主角突然袭击,吻脸,两次;女主角很开心,回吻。这,应该是新中国银幕第一次吻脸,很大胆,很热烈,但似乎失之浪漫和甜蜜。
而,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第一吻,几乎没有办法考证。但可以肯定,中国人开始制作电影后,市场主导,百家争鸣,应该很快就出现了吻戏。至晚,1926年的《儿孙福》,已经有了没有完成的吻。
海军版渡江侦察记
终于看到咱解放军有军舰有飞机的打仗片儿了,可惜还是不够开得再远点儿,多解放几个岛啊……
完全的内战形式,反派建构非常有力,因此整个叙事表现得跌宕起伏,并且一定程度上多任务受阻实现了多线叙事,在最后的决战中实现全部的胜利发泄了前面的叙事阻力,海军的片子反而非常有利于“吸引力”,可能因为海军配合摄制比较难,因此本子要求挺高吧。(1.海军将领们骑马,本源来自于陆军,只要脚下有片土,就能夺取胜利2.消灭间谍那一块氛围到位3.还能插入一段爱情叙事也算不多见了)
我挺喜欢的一部老电影,以海军收复岛屿为主要题材,间或插入一些反特情节。正反对抗做的不错,反派不是一味无脑,也通过潜伏特务和海军配合险些伏击我军炮艇成功,计划挺高明;高岛二号阎老七藏的也很深。有一些炮艇炮战场面,当年应该也算大制作了;片中还反映出一些海军方面的军事特色,也算比较专业了。
呆板做作的表演
虽然敌人还是胆小软弱,但终于不是白痴了,为此多给一星。
mark
“人民海军,是祖国海上无敌的力量”“同志们好”“首长健康”要是那时候把台湾解放了,就没现在这么多麻烦事了!
看过留痕
高博于洋,演顾阿根的方辉好帅啊,演员表分我军,渔民和敌军,不解放台湾绝不罢休,壁画是什么,15,太行山里钻出来的海军,50挂着各国国旗,52首长健康?1下场好尴尬,渔民大爷满嘴东北味儿,31渔民目送我军,战斗场面真是大制作啊,最后的运输船。
评分严重低估了,新中国第一部海战片(受时代限制跟如今好莱坞大片肯定没法比),还有与敌人之间的斗智斗勇,甚至还有爱情的戏份,要啥自行车啊。
拍得还挺客观,没有刻意黑化丑化敌方,侦查卧鱼岛火力布控,双方斗智斗勇。1955年山东某沿海地区拍摄的这群人,大概是我能穿越时空回到老爷子那个时代,距离他32岁那年最近的一次视觉接触了吧。
可怜汤晓丹。
作为1949年之后的第一部海战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1954年的一江山岛登陆战),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战争场面还不错。
郭允泰年轻时很苏!
“50年代初,为解放卧鱼山岛,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部委派第三炮艇大队大队长李龙江率队侦察敌岛火力配备情况。李龙江率队隐蔽在离卧鱼山岛不远的龙门港。他们在当地渔民的积极协助和配合下,破获了敌人的一个情报组。敌人暗藏的另一个情报组将李龙江等人的活动情况向卧鱼山岛敌潘司令和牛司令报告。敌人企图用一艘运输船引诱解放军炮舰出港,以便围歼。”
快艇出击
眉毛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