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张造美,是1945年在沈阳参加隶属东北野战军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东北解放后全团接收东北电影制片厂并转入。同期的知名电影人有田方、沙蒙、于蓝、颜一烟、张平、陈强、于洋、张平、刘织、方化、葛存壮等,参加了《桥》的制作,《咋蝉》是我目前知道他唯一的留名作品。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我父亲被组织调往北京中国电影放影发行公司,任输出输入处编译科长。
解放初期就能拍出这么有水平有科教意义的宣传电影实属不易,那时候拍电影的手段,后期制作的方法几乎为零,老百姓对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的了解非常贫乏,能够用科教片进行科普已经是超前思维了。新中国在这一代老电影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成长进步壮大。我们生长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现在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非常幸运能够成为一个中国人。
原来以前的电影是这样的
科教片
即使是科教片,也是抱着充满希望的心情拍的啊~
和《苍蝇的危害》有一拼
好有时代感的口音和配乐
有被拔蚕的肚子一幕给吓到。
科普片 初步科学养殖方法:选种 串茧 破茧 交配 拆蛾对 丢雄蛾 雌蛾装纸口袋 研磨雌蛾肚子检查品种是否优良 收集、清洗卵粒 晾干 暖种孵化 爬有蚁蚕的树枝放到户外柞树上 二龄移蚕 注意防害鸟 吐丝结茧 采茧 缫丝 不止轻工业 可用作国防工业是没想到啊
*
不知道怎么评分,养蚕的科教纪录片,有点可怕
防弹背心,降落伞,汽车配件,以及硬核防鸟!
看完了 感觉还挺强的。。。。
看过留痕
爱奇艺在线偶然看到的,还挺有意思的
合理推断这就是东北爱吃茧蛹子的原因? !!!大蛾子预警!!!!!
av55736947 电影合辑里看到的正宗科教片 看了十来分钟蛾子 蚕宝宝出镜率好低 密集恐惧症者不建议观看把蛾的肚子掐掉好虐…
长见识了,渣画质救我这个密恐一命…
1949年的柞蚕养殖科普片
很难说,口音太重了,但考虑到时代又无可厚非,看见这么多蚕也有点害怕。
那时候麻雀还是四害
科教片。“柞蚕是世界上的特产,在全世界产量中,中国占95%,朝鲜、日本占5%。在全国产量中,东北占80%,胶东等地占20%。东北有着丰富的柞树林,正是放养柞蚕的好地方。 人民政府为了扶植和发展柞蚕业,设立了蚕业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