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醉拳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醉拳》,确实是经典。
香港列位巨星的系列电影里,只有周星驰系列电影我是完全都看过的,李连杰和刘德华也看得比较多,反到发哥和成龙大哥的电影相对看得较少,大概是因为自己以前都不太喜欢搞笑武打片吧。
而今,年过三十,或者是因为对当今国内电影制作的失望,或者是因为怀旧,或者是因为对搞笑武打不再抗拒,决定把这一部36年前的武打片翻来看,感觉还是蛮不错。
再细想下,大概自己属于喜欢动脑一类的人,对武打情节不是特别感冒,相反特别喜欢悬疑类的电影,所以成龙大哥的电影我就看得少了。
2 ) 他者的游移
在李小龙之后,功夫片出现了迷茫以及粗制滥造,袁和平和成龙的几部电影,打开了谐趣功夫片的新路线……很明显,袁和平的影片和刘家良是一脉相承,他强化了人物对战,且是过于强化,电影语言相对简单,大量的长镜头是对战变得冗长,好在袁和平是武术指导出身,他将对战加入了大量杂耍和创意,利用生活道具,使长时间的对战不再枯燥,同时,人物本身也携带了喜剧因素,是对战乃至整部影片和喜剧片进行了融合……这又带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袁和平的这几部电影毫无深度,来来去去都毫无由来,黄飞鸿是主人公,但只是符号化的存在,和黄系列丝毫沾染不上,不存在民族主义……影片的主人公是亦正亦邪的年轻小人物,他们要颠覆父权,却又归顺于父权,他们自身不完美,需要借助外力强大,然而最终仍然是为了父权而存在,78年文革结束不久,这又何尝不是香港这个他者对大陆和英国二者之间游移的写照呢……自李小龙后,功夫片开始赤裸上身,这是明显的模仿,很快,人们便忘了袁和平,只记得醉拳的成龙,演员开始对电影定义,成龙也成为了功夫新标签……而另外一支的武侠片的代表徐克,受新浪潮影响,再多年后才名扬……
3 ) 剧作分析
结构总结:黄飞鸿的性格转变和成长过程剧作很翔实,但是为了让黄飞鸿更讨喜,于是道德置换公理。首先黄飞鸿调戏美女,为了化解这种道德困境,便让美女变表妹,除了喜剧效果更是成功消解黄飞鸿的道德缺陷;李老爷带着受伤的儿子上门讨债,为了化解道德困境竟然让李老爷和黄麒英争夺牛头山,而且黄麒英占据道德制高点,于是李老爷为儿子讨债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最后黄飞鸿吃白食不对,于是让店家拼命揍人,有理也变没理。从以上可以看出,为了让观众喜欢性格有缺陷的人物,于是让人物的对手都处于道德劣势,可以说这是一种障眼法,成功地掩盖了事实本身。其次,巧合过多,李老爷后期争夺牛头山,可以换个人,中间赏金猎人教训黄飞鸿也可以换个人,不换人除了节约成本以外,其实是为了道德置换公理。这种逻辑其实就是我偷了对方的钱,可是对方是个周扒皮,所以我就没有错了。所以这就是剧作不流畅不舒服的地方。
4 ) 龙叔
小时候看的影碟片系列,挺好笑的。其他具体情节都忘了,就只记得几个搞笑的场景了。好像是为了训练基本功夫让他站在了水缸的边上把这水移到另一个缸里面。还有就是倒吊着用酒杯把地上桶里的水移到上面的桶里面。后来高人又传授给了龙叔一套拳法,就是醉拳了,必须得喝醉了才可以打出效果来,这个就是小时候对醉拳的记忆了,还记得龙叔的黝黑肌肉!
5 ) 四十年了,二十四岁的成龙
今天偶然重温了这部老电影,看着大哥年轻时候的模样,感慨万千
四十年,真的是好久远的事情,对于二十四岁的我来说是个无法想象的时间数字
迷了大哥十五年。醉拳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看了,里面成龙大哥与袁小田老前辈那段师徒练武的戏让我记忆深刻,连bgm即使多年之后我仍然每个调都能哼的清清楚楚。那个茅草屋,大水缸,用手指捏核桃,倒挂着勺水,手掌和手背交替的俯卧撑.....几乎里面每个训练动作我都模仿过,手那时候足足疼了一个月。那段感觉真的很美好,让我有时候甚至怀疑,这真的是在演戏吗,仿佛就是个vlog,就是在记录着师徒二人的日常生活。以及那段师徒对酒对诗的戏,“对影成三人”时墙上的影子,简直太生活化了,虽然不知道武侠江湖到底该什么样,但我想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这样,这点八爷真的刻画的非常到位。
虽然整部电影的动作戏方面仍然有着早期六七十年代邵氏动作片的影子,动作套路也比较生硬。但是整个拍摄环境,镜头,台词,背景音乐(包括将军令)都做到了一个很大的创新,也形成了一个功夫喜剧的雏形。大哥也是借此机会崭露头角,随后也出了《师弟出马》《蛇形刁手》《笑拳怪招》等一系列好作品,“成龙体”也渐渐形成。
说实话现在很少有人会再去关注这些老电影,尤其是这种早期的武侠片,那个时候条件确实也没那么好,拍摄条件也很艰苦,大哥那一代艺人真的都是一点点苦过来的,必要的时候甚至要拼命。和现在的娱乐圈模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看这部《醉拳》,感受那个年代独有的风格,感受着年轻的大哥......
6 ) 假作真时真亦假
1.对醉拳认识:似醉非醉,以醉态、醉意来迷惑对方
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
2.习武根基:
通过令人跃跃欲试的”器材“和五花八门的方式培养习武根基(练功),锻炼腕力(正反手俯卧撑)、 腰力(倒挂取水)、 指力(掐核桃)
3.喜剧打斗:
一改老式武打电影严谨作风,将嬉笑怒骂的招式和随手抄来的家伙(多半是生活工具),给观众以轻快随意的呈现
4.在招数用尽之后,自创一套何仙姑拳。高手过招,到最后经常都是无招胜有招,就好象独孤不败,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5.BGM堪称经典,袁和平用了古曲《将军令》做配乐,第一次把《将军令》用进了电影里,让人热血沸腾。于是,后来的名家也纷纷效仿,再到后来被黄霑填了词,成为唱遍大江南北的热门金曲《男儿当自强》。
6.文戏部分,袁小田与成龙把酒对诗一段最为精彩。当念到“对影成三人”时,便一个镜头打到袁小田在墙上的影子,而念道“欲饮琵琶马上催”时,则成龙已经醉倒在“马”(凳子)上了。这一段对酒当歌,把师徒二人之间由疏远到亲近的关系描摹的十分妥帖,当真是“醉翁之意不在拳”。
除了剧情依旧粗暴外,无论是动作还是喜剧,都堪称《蛇形刁手》的升级版,而相比前者,成龙这次显然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不仅特训的花样层出不穷,利用器具的异禀也逐渐开始觉醒。这两部作品,给这个最不正经的黄飞鸿以巨大影响,不仅启发了他功夫喜剧的天赋,日后也助他走向了高峰,虽然比起醉拳,我其实更喜欢蛇形拳就是了
师兄(石天)的痣上毛,姑妈(林瑛)的朝天蹬,阎铁心的小胡子,苏花子的红鼻头,铁头王脑袋上的包……难怪对日本动漫影响深远,这片从选角到造型都透着浓浓的奇趣夸张感!
醉翁之意不在酒,酒醉提壶力千钧,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招仙人锁喉扣。将进酒,杯莫停,将军令,遇知音;多不得,少不行,音乐一停,立马不行
成龙的动作片自成一派,幽默诙谐,发型也很成龙。
应该是成龙的成名作吧!很搞笑、很经典,小时候很喜欢。
9.0/10 分。2017.07.11,重看,35周年纪念版蓝光。成龙那时候的演技真心秒杀现在所有的小鲜肉呀。剧本整体也很扎实,比现在的很多国产烂片强多了。唯一遗憾的是,当时的打斗还是以套路为主,显得有点假。到了成龙的巅峰期,功夫融入到生活中,才真正开创了功夫喜剧的一片天。
两部《醉拳》时隔16年,堪比《海底总动员》。袁小田造型和《蛇形刁手》一样,这俩片子我将来一定会搞混。黄飞鸿仍旧是被羞辱才可成长的典型。成龙和袁小田念和酒相关的诗词处我又激动了
7/10。武术招式的展示不仅在漫长拆招打法的实战中,还有反复多变的练功设计上,成龙经常站马步或惊人弹跳于竹竿之间,本片另一大特色是改写了尊师重道的黄飞鸿传奇,演绎成调戏妹妹、吃白食、偷懒、打不过钻后院、找赖赌仇家生日时狂揍至脸贴粪的现代青年形象,不过武侠片不涉及男女情爱的规矩不能改。
蛇形刁手 原班人马JACKIE CHAN后来也承认了片子的主题不推荐
挺棒的,能看到成龙大哥年轻时的好身手,袁和平的武打设计,小时候看了的人一定还为了学醉拳而喝过酒。
经典,喜欢成龙的电影,打戏部分又帅又过瘾。还带着搞笑
经典搞笑,成龙演动作片真的好拼
小时候看的,清晰的武术动作+夸张的面部表情,虽然是部老片竟然也看的津津有味。
成龙也有被人踩在地上和钻别人裤裆的时候。
撩骚表妹小姑教侄,剁蒜恶少拍个黄瓜,潮州餐馆啪sea莫相干,锤打铁头棍王摆酒,freestyle何仙姑破无影手;国粹,好看
★★★☆ 成龙上位之作,虽然今天看已有点过时,但该片是香港金像奖选出的百大华语电影之一。1978年香港电影票房亚军,和冠军《卖身契》相差不大,但比第三名多了差不多两倍。
将进酒,杯莫停。人生须尽欢,半醉半醒。醉翁得意忘言,与君歌一曲。酒醉心要明,钓大鱼,拳打镇关西。一招吕洞宾醉卧沙场不愿醒,提壶力千钧。杯莫停,会须一饮三百杯,醉酒抛杯连环踢。自古正邪不两立,涸泽而渔本无利。抱不平,劝君更尽一杯酒,扶摇直上九万里。多不得,少不行,莫使金樽空对月,跌步抱埕兜心鼎。将军令,仙姑荡步献酒来弹琴,遇知音,铿将有力,一招仙人敬酒锁喉扣,旋争膝撞醉还真。忘誉忘形,英雄莫问传奇, 惟有饮者留其名。
醉拳真是太经典了
看的叫一个酣畅淋漓,特效的世界,真正的练家子反倒没有了饭吃,全都是靠脸才有饭吃啊~这是进还是退,真不值得说
大概是史上最痞子無賴不正經的黃飛鴻了。作為成龍成名初期的作品,故事內核不過是小子學藝,喜劇部分差強人意,重點還是在打戲,只是打戲有些多得離譜,不算學武練功部分,大大小小打了十三四場,雜耍式打戲即便精彩也鬥不過時間,受限於彼時動作設計理念局限,套招痕跡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