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意料之外的电影
电影的主线是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的摸索实践,主要冲突在于上级(逐层递进)的领导决策指挥地与基层自觉实践的误差。主角是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并向下铺展延伸开去表现公社书记、队长和农村群体。陈书记作为连接点,上顶政策文件和同级领导班子的压力,下要开解张书记为代表的因“风向”不定而难以迈开改革步伐的恐惧犹豫,而再延展至群众的内部纠纷、自发的谋划。电影虽然围绕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但并不“纯粹”纠缠于事件本身,而有所节制地延伸。 1、改革之艰难探索和推进。此为故事核心,从上到下多个层级在试点改革中互相作用、影响,改革受到的阻力来自于多层面,有思想受桎梏的决策者,也包括希冀改革、在改革中的直接受益人本身,改革险困,推进者承担巨大风险、面临很多棘手问题,必然得有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从中也可以看到保全个体和牺牲自我奉献他者之间的张力,但是并没有在这一点作过多的煽情,而能平实呈现故事,非急切抒情的咏叹。 2、政治和领导的艺术。陈书记进入县委班子,和原本革委会的主任之间的冲突,关于两个“中心”存在冲突的呈现,是引而不发的另一叙事线路,书记与主任从大院门口初相遇就不时针锋相对,这一冲突也始终串联在改革故事中。冲突的名义是奉行道路和改革试验两种政治理念之间,而从开头牌子的移动、书记未打扫房间和破烂椅子这些情节来看,显然不止乎于此。结尾处,陈书记接到电话,被安排到党校,陈的故事戛然而止,含不尽之意。 3、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虽然大家想法一致,希望推进改革,但是在实践中,实际的利益冲突又会导致纠纷、分裂,小岗村队长在将队长印章塞给不愿接过印章的村民手上前的一番发言愤怒、真实,要推进共同的事业,就必然要思考而如何实现有效地组织,克服个体利益冲突带来的分裂无序。 电影中还可以注意到一些有意味的情节,比如开车司机的“两个凡是”,比如陈书记自言自语的打油诗。
2 ) 有些细节
因为我家就在凤阳县旁的定远县,所以看到央视六套放这部电影我就看了。影片拍的怎样其实作为政治宣传片无关紧要。电影中的有些细节我想说说。
电影刚开始听到汽笛声就把我给雷了,淮河上跑的几条破轮船那来的汽笛声?
当陈开元走到街头看见街角唱花鼓戏要饭的人时,我又无语了,凤阳人甚至于整个滁州人都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他们绝不会在自己家门口要饭的。
但当陈开元拿出自己的云片糕给要饭的小姑娘时,让我倍感亲切和怀念。在我们那里的那个年代,云片糕是人们最喜爱也是最珍贵的糕点。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拿云片糕给我吃的情景,还有那美美的味道。
给我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女主角搂着孩子哭着说:那个女人嫁到你们小岗是倒了八辈子霉,连女人和孩子都养不活。。。,我们那的人有编顺口溜的习惯,而女人嫁到哪个单位或地方会受苦往往也会被编到顺口溜里。小时候曾听妈妈说过这样的顺口溜(内容我已忘了),妈妈说她们小时侯父母会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告诫自己的女儿。贫穷会被打上烙印!
语言也是个问题,像这类影片其实干脆用普通话倒好些,片中的地方话真是不伦不类。除了陈开元到马湖公社问话的那个老农说的还算标准外,其他人的差远了。
最后花鼓戏从讨饭歌到艺术的转变也昭示着时代的变迁,希望贫穷的烙印尽早被磨灭!
3 ) 小岗新解
历史是多面娇娃。一直以来,教科书上刻意凸显的是所谓的人民的积极自主性,然而此片提供了隐而不彰的另外的可能性。在这一叙述里,老百姓是只考虑衣食保暖的消极存在,是背景,领导层面的分化、角力,包括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在现实的投射,成为前景性影像。影片结束时关于进程的编年小字,或许是主创颇费匠心的设计,它透露出不同阐释来源的各自合理性。相较于狂热叙事,欲说还休更能体察、照顾到丰满的人性。最后为央视六台点个赞,润物细无声的不容易啊。
4 ) 很重要的 十八个手印
小时候,天天听着”包产到户“,然而并不能懂遥远的农村里的事情;稍大了好象在初中看过一个报道,解答了“包产到户”的由来,只依稀记得描写的场是:在昏暗的油灯下,一群男人为了口粮,签下了的某个秘密约定。
直到今天看到这个电影。
今天看来,电影里似乎是很真实的农村,够土、够穷、够落后。可放在2008年拍电影时,整个场景还是肯定比78年强太多了。为什么挑这个呢?因为只有在穷极穷极之时,才会逼着人们去冒着坐牢的风险去赌这一把。
如果看过《绿化树》《平凡折世界》里描写的农村,看过城市里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小伙伴,就可以想像出凤阳得有多么穷困,才能理解一丝丝变革的遇到的艰难、以及改变必要性。
按下自己的手印,就是签下了生死状。18个鲜红的印记,强烈地表达着人们求生存的愿望。也因为这份勇气,才使得开始走向自给自足的路。
后来太多绿色的希望(比如白猫黑猫、练摊、倒爷、下海、特区),都是从这18个代表着勇气的手印开始。
演员们都很赞。当县委书记看到队里老老少少站在门口时,家里人感叹说:那时候真不容易啊。并掩饰地擦了他的眼泪。
唉,也只就是看10年前拍的东西,还能有一些土腥味。这两年再拍类似的年代题材,都是洋味儿了,就算用心拍的《平凡世界》也没有书中那种深沉、厚重感觉。
5 ) 从农村土地产权角度看小岗村十八个血手印
小岗村分组作业,按产量分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制的雏形,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起点。“交够公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生产力搞上去了,分配却出了问题,每家每户都不肯吃亏,即使是亲兄弟也要算清账,这也充分体现了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所以小岗村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站在经济学角度,充分考虑和满足个体需求,通过明晰土地产权来激发生产积极性。
剧情拍的很真实,而且剧情或者说主题就是拉开改革的号角,可以说对于历史为官的关系很贴切,结尾“陈开元去党校离任县委书记一职”也是用一人的牺牲换得试点成绩有目共睹,来年文件下达全面推开。但似乎跟网上的有点出入,原型是陈庭元,而且是得到省、地委同志的支持,顶住各方压力,而且当时省的一把手倡导的“大包干到组”责任制,也就是后来书中提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电影结尾是凤阳古城墙下农民欢歌载舞到如今的太平盛世。电影台词摘录收藏
“半夜里吓醒了,心里突突地跳,伸手往下一摸,湿漉漉的。拿上来一闻,我这才知道自己还活着。”这台词也太傻了。
中国老百姓其实很善良,无非就是想好好的活着,可是,…他不允许啊!新时代还让拍吗?
还行,不是又红又专的,有点儿想法,不搞假大空。结尾太仓促了,像是没说完……
了解历史
CCTV6 中国人---特别是底层人民实在活得太苦了。为吃饭,为劳动,却是这样的处境。这部片子中规中距,不知道是批判现实还是歌功颂德,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是后者了。陈开元本人的性格的确是亮点,但本片是否就表示个人抵抗不了整个体制呢?立意不稳,所以事情没有叙述清晰---零碎不完整,看得出很仓促。类比的片子我想到了《盲山》。高潮部分很感人倒是真。
一点都不说教,一点都不伟光正。有的只是满屏的饿得活不下去的无奈。我是躺在自家沙发上看的这个片子,电影一结束就插入了肯德基的翅桶广告。这一切,真的要感谢那群其实是闹着矛盾按下手印的那十八户村民。
县革委会主任的造型同华国锋无二
早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原地。
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孰是孰非哪个更优再争论四十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所谓人走茶凉,陈开元生病住院也不能离开本县,防止人走政息。
不吹不黑,我给五星。
当官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百姓自己就能找到活路。编剧显然对中国当代历史和政治的运作谙熟于心,知道需要安排一个好的领导来顶事,而县委书记的牺牲才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老百姓的自发试验,最终还要来自顶层赋予合法性,事实上是后者冒领了前者的功劳。
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了一段历史,可惜似乎影片没敢深挖下去,都是点到为止,结尾有种嘎然而止的感觉~遗憾
啊~~好还原~~而且不尴尬吖~真好~要不是被逼到绝处谁会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干事~~唯一很出戏的是有的演员不知名的奇妙的口音。。
中国达人秀第3季第3场(完整版)http://www.iqiyi.com/zongyi/20111205/3995abb295fbccd7.html
人物刻画非常非常到位,每个角色都立起来了,除了个别演员表演痕迹重了点,其他基本没毛病。四星半。
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言简意赅,在1978年,这个举动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同时拉开了“改革开放”中对内改革的大幕。
有时候做事不光要有魄力和眼光,还得有得体的方法。
朱皇帝哈哈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