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给我庇护

记录片美国1970

主演:米克·贾格尔查理·沃茨基思·理查兹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夏洛特·泽韦林

播放地址

剧照

给我庇护 剧照 NO.1 给我庇护 剧照 NO.2 给我庇护 剧照 NO.3 给我庇护 剧照 NO.4 给我庇护 剧照 NO.5 给我庇护 剧照 NO.6 给我庇护 剧照 NO.13 给我庇护 剧照 NO.14 给我庇护 剧照 NO.15 给我庇护 剧照 NO.16 给我庇护 剧照 NO.17 给我庇护 剧照 NO.18 给我庇护 剧照 NO.19 给我庇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8

详细剧情

1969年 Woodstock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就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这部电影就是记录这次事件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摇滚的终结者,当然它的表面现象是1969年12月。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Rolling Stones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党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这部又名《让我躲藏》的纪录片记下了“滚石”乐队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记下了“地狱天使”的凶猛身影,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让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正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摇滚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长篇影评

1 ) 。。

操,根本就不是音乐让他们High起来的。。都他妈的是瘾君子。。就是侮辱音乐的SB。。
世界上有一小撮拥有伟大梦想的伟大的人,同样有一小撮傻X把梦想破坏掉了。。所以乌托邦永远只能是乌托邦。。3天都维持不了。。人就是这么可悲。。
真正的嬉皮士在摇头,在哭泣。。“We need a doctor”。。有人在喊。。
世界需要个Doctor。。
音乐可以用来发泄,可以愤世,可以不满。。可最终的目的是唤醒人们,唤醒世界。。从而才有爱与和平。。
有爱才有音乐。。

2 ) 觉得后段的机位暗示性很强

《给我庇护》,看得我很头痛的一部记录片。

前半段是一些滚石在奥德蒙演唱会之前的一些演出片段,还包括了Tina Turner一小段的演出(汗……前无铺垫后无补充,不知道为什么会跑出个Tina Turner来)。这一段不时还夹杂了电台的连线访问,从事件叙述来说,这一段可算是离题了。

中段描述了筹办这场奥德蒙免费演唱会之艰难(包括场地的争取,媒体的质疑,连夜的搭建等)和演出开始前到场观众的行为和反应(莫过于男男女女搂搂抱抱,自然而然natural high)。

纪录片东扯西扯了将近2/3的时间,终于开始进入正体——天黑了,滚石登场了。事情的大概经过就是Mick Jagger一开腔,台下就很high(我都不知道他们high什么,乐队根本都还没进入状态……)。人群出现骚乱,以致滚石一度暂停演出,呼吁歌迷冷静下来。接着滚石就在台下三五不时的个别观众互殴的陪伴下“胆颤心惊”(非我真实感觉,而是镜头给我的暗示)继续表演。接着就是惨案的发生:一个绿衣的黑人小伙和地狱天使的人员(可以简单地把地狱天使理解为该演出的保安)发生肢体冲突,继而被地狱天使的人员用刀刺死。

如果单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事件,滚石应该是无奈的,地狱天使是无脑的。当时现场异常拥挤,而且观众情绪亢奋,些许的矛盾可能就会发展成恶性事件。而滚石在台上,对远在台下的人群有有什么有效的控制方法呢?至于地狱天使,从外表上看它们就是群肌肉发达,态度嚣张的哈雷狂人,恐怕要他们管好自己不闹事都很难,何况还要去维持场面秩序?

回归到影片本身,《给我庇护》最让我不满的还不是藏着掖着的叙述手法,而是后段的机位设置。前段到中段,在拍那些不搭杆的事的时候,摄影机的切换倒也算频繁。但一进入后段(滚石登台),就只剩下两个机位了:从舞台后面向前看(看到Mick Jagger的背影和台下的观众全景)和从舞台的一侧往舞台中间及台下看(看到Mick Jagger的侧面和台下的观众近景)。换句话来说,就是《给我庇护》到了这么重要的一段时,竟然没有提供从观众席向舞台方向的镜头。这对于一场演出的记录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没有从观众席向舞台方向的机位,那看演出录像的人岂不休想看到台上表演者的正面?这样的演出录像谁会买???

依我看来,《给我庇护》只提供舞台后面和舞台一侧的机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予观众(指未参与现场而观看此纪录片的人)强烈的暗示——滚石是无辜的!从台上看,台下满是不受控制的乐迷;从台上看,滚石对这样的情况无能为力。这好像是上帝的视觉,《给我庇护》好像杂说:看,这些让人头痛的暴民,叫人如何是好?所以滚石是无辜的!

我X,公道自在人心,《给我庇护》的导演犯得着用这样下三滥的手法去“洗脱”滚石的罪名吗?画蛇添足,自取其辱。

3 ) 我想被刺死

在梦中常常会梦到
自己在与歹徒斗争时刺死
我是如此的害怕
如此的渴望
在那种革命的高潮中刺死
或许是见感动的事情
对于麻木的人民
需要鲜血
需要刀子
戈达尔说:放下摄影机 拿起枪
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王成说:向我开炮
李敖说:在性高潮中死去最好
海德格尔说:思考 在思考(我的意思是在永恒的思考中死去)
克里希纳穆提说:死是美好的 他与生是相互联系的

4 ) 今天 明天-----根据《Gimme Shelter》这首歌的曲子填的中文词

如果我们有了结果
你是否还会这样美
如果你们有了结果
你是否快乐的想要飞

今天 明天
这些只会让我有点累
今天 明天
这些只会让我有点累

如果我们有了金钱
你是否还会这样美
如果你们没有了钱
你是否难过的只想睡

今天 明天
这些只会让我有点累
今天 明天
这些只会让我有点累

如果不会发生如果
我看起来是那样美
如果你看到了结果
你能不能尽量早点睡

今天 明天
这些只会让我有点累
今天 明天
你能不能尽量早点睡

5 ) !

A beautifully done filmmmm,examining the very nature of human through the language. It is pure art. It‘s pure art..............................

6 ) 嬉皮的泡泡与流氓的阳具

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是在马世芳的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中,他的那篇文章标题是《那一夜,摇滚乐失去了童贞》。或许现在的摇滚乐手和铁托、果儿们都得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已经失去过童贞,所以无论现实再如何对他们进行强奸和虐待,他们也只能沉默,最多在live和音乐节上发泄,再对比他们更低层次的人进行强奸和虐待。这些可怜又可恨的人里,也包括我自己。
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六十年代的嬉皮,他们渴望和平、爱,渴望纯真、自由,他们热爱并投身于摇滚乐的大潮中并不是为了跟风或是其他什么龌龊阴险的目的,只是因为摇滚乐能代表他们的心声。所以他们可以热情高涨地穿越千里去到一个偏僻的大农场或是高速路旁的荒地,在那里点燃大麻,食用LSD,在幻觉中忽略吸血的蚊虫、细菌滋生的泥巴以及灼胃的饥饿。Woodstock的成功,是一整个嬉皮时代的巅峰,或许每件事都是如此,经历了一个巅峰,便开始不可抑制地走下坡路。
我们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看看六十年代末的摇滚乐已经走向了一种无可救药的不靠谱状态,经济公司为了钱答应乐手吸大了以后的脑残提议,就连那个一副老练精明样子的白头发律师,也为能举办一场不靠谱的免费音乐节而处于狂热。唯一美好的只剩下音乐。这句话需要重复两遍,唯一美好的只剩下音乐。在滚石成员观看本片的桥段中,Mick看着自己的舞步有些自傲地笑着,Keith像是喝多或者吸大了一样独自躺在地上听自己弹出的音,Wild horses依然感人至深,但歌曲之外,却是六十年代与嬉皮年代的轰然坍塌。
一群飙车流氓被请来维持演出秩序,相当于国内演唱会或音乐节请最无赖的城管来当保安。演出的荒唐或许只有我们这些观影者以及导演自己才看得清楚,演出还没开始,先有女观众生出了孩子,生完孩子的女人又被两个男性朋友接回草地,赤身裸体,颤颤巍巍。第一个乐队演到一半,台下就发生了冲突,地狱天使摩托党和磕多了药的嬉皮士打了起来,流氓有棍子,嬉皮只有鲜花,第一棍子下去,周围的嬉皮都惊呆了,那是一种瞬间懵了的表情,后面的危机已经蠢蠢欲动。杰斐逊飞机上场,还没唱几句,男主唱就被流氓打了脸,流氓根本没把这群大明星放在眼里,这下摇滚明星和嬉皮士观众们一起懵了。
太阳完全下山后,滚石终于上台,第一首就是关于撒旦的《Sympathy for devil》,(无可厚非的是这首歌单从艺术角度来说是一首完美之作,歌词充满讽刺,节奏骚动不安,Keith的吉他solo似巫师的咒语一般,每次听都为之激动和惊叹。)Mick做广告做上了瘾,台下一有冲突就来一句“每次我们演出这首歌都会有些事情发生。”致使这首歌成了真正的死亡之歌,这场音乐节之后六年他也没敢再碰这首歌。尽管他非常诚恳地试图通过自己的发言化解冲突,但台上的他们毕竟看不清台下的状况,他们只想尽情表现自己的音乐,与台下的歌迷们一起达到超越以往的疯狂,毕竟这将是六十年代的结束,他们可以使这场音乐节成为伟大七十年代的开篇。但可悲的是,一个黑人青年歌迷的惨死,直接把爱与和平的六十年代推向了地狱,七十年代变得充满悲观与未知,"The rock is dead"的言论开始频繁出现。
让我们倒回带子,看看那些片中的细节。一个女嬉皮在阳光下吹着泡泡,镜头给了一个泡泡的特写。当发生冲突时,嬉皮们纷纷举起剪刀手。有地狱天使男女在合着音乐共舞。这些美好吗?的确,这些景象充满理想主义的美好,但却脆弱的不堪一击。无助的嬉皮女看着台上的领袖留下迷惘的眼泪;嬉皮们不再需要继续看滚石的表演,他们摇着头央求来辆救护车;地狱天使把抛上台的鲜花扔给台下,这一幕充满了可笑与嘲讽。嬉皮们吹出的泡泡,或许可以堵住政府军队的枪口,毕竟他们已在枪口种过鲜花,但却被流氓的刀子,一捅就破。政府都不能摧毁嬉皮士们的信仰,流氓却挺着阳具把他们活活强奸了。这就是现实,无论多嬉皮多理想主义,我们终究还是得面对现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社会,知识分子自信能反抗得起领导层,遇上流氓黑社会呢?他们的鲜花被流氓们的酒气和摩托车排出的尾气早已染成了黑色。
中国的第一代嬉皮,当他们怀揣年轻的理想和激情,高唱着《国际歌》和《一无所有》涌向天安门广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在尘土中成长的国家,却抵上了黑洞洞的枪口和坦克冰冷的履带······当我们这一代嬉皮成长起来,和60年代的西方嬉皮一样,已经不用惧怕政府的坦克和枪支,我们身后,却是黑压压的十亿流氓,正挺着他们麻木的阳具,蓄势待发,纵有十万嬉皮,又能怎样?
去年十月份的长江迷笛,最后一天,舌头乐队压轴。接近演出结束,台下打了起来,据说是因为抓到了小偷。吴吞沉默地看着台下,那种沉默的表情,颇似Mick在片中的表情,只是Mick那时还会迷惘,吴吞已经看穿了。十年前一群摇滚青年高举拳头喊着“舌头!舌头!”的场景再也回不来了。毕竟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脆弱的泡泡,而这个现实是一把刀子。

短评

记住是梦,记住梦里没什么无关紧要。

5分钟前
  • SickDouban
  • 推荐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出在群体。酒性毒品达到巅峰,rock成为一种氛围,很多人根本不是在听音乐。这也是为什么pink floyd会建墙,jim morrison和很多乐队恼火粉丝。但我觉得还好mick Jagger是个比较理性积极的leader,至少会尽力喊住局面,如果这次事情发生在Jim Morrison身上,后果不堪设想。

7分钟前
  • Right is Wrong
  • 力荐

六十年代看演出真是地狱一般的天堂

8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说实话,当年这事儿不能光怨HELL ANGEL,谁都有责任,乐队,主办方,当事乐迷。。。

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滚石乐队的这场音乐会,因其盛况而被永远铭记,更因其混乱而被永远观看,而一个观众被枪杀的事件而是这场演唱会永远的标签。梅索斯兄弟在纪录片制作还比较麻烦的年代(胶片拍摄),留下了《推销员》、《灰色花园》以及该片等一系列伟大的纪录片,堪称纪录片届的最佳兄弟搭档。

1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我就记得一个老头抱怨自己的农场出租换来一团糟来的

13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This can not be called a documentary. just like dont look back, it's a production by managers and attorneys. Belli looks like Grossman

14分钟前
  • 推荐

stones的现场真棒。

18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

一场在演唱会上毫无防备的谋杀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并成为历史的标志事件,该说梅索斯兄弟是幸运吗?可是那些大量的现场乐迷特写却又展示出他们对时代的敏感捕捉,戏中戏结构又那么维尔托夫,滚石煽动的舞台风格有那么有代表性。一点的偶然让它成为杰作之上。

19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力荐

10年来学校做讲座的media美国教授的讲座重点讲了这部影史名片,真实与虚构blablabla的,当时看了片段就已经颠了,超想看全片,找了半天没找着资源……终于看完了,算满足了一个心愿。我只想说,滚石现场太屌了,jagger浪到爆,又嫩又傲娇,骚情又性感,真真大尤物啊!

22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滚石太·酷·了。杀人瞬间就这样被拍到的纪录片能有几部啊。震惊了

2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六十年代爱与和平,LSD和印度大麻制造的幻梦在世纪末的破灭,如长焦镜头捕捉的泡泡闪着光影为在场的所有人打上虚幻的滤镜。文明时代真正的无政府状态与集体无意识的狂欢,是以摇滚乐为背景的,有着再强的sanity,也不免会在那样盛大的催眠仪式中发狂。记录者的镜头精准的可怕,场下观众的特写捕捉实实在在重现了那个时代,即使没有那历史的巧合的杀人一幕,这一份记录已然算得上经典。Jagger的魅力即使透过屏幕也实在令人倾倒,但台上和台下仍旧是两个世界,人群淹没了死亡,他所见的只是一片混乱,一种集体的样貌,个体的声音在这一场狂欢中被压抑了,有的只是滚石的音乐,并且在杀戮上演的时刻,歌词成为了另一种令人惊心的寓言与启示。这是关于摇滚乐的,但终究关于历史与人,六十年代终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值得记取的原始复兴。

29分钟前
  • 爱与污秽凄苦
  • 力荐

pieces~

30分钟前
  • saga
  • 推荐

用马世芳的话来说,“那一夜,摇滚失去了童贞”

3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Hip party gone bad~

38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梅索斯兄弟好坏啊,让滚石看自己的录像,又把reaction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的素材。米贾本来特别cocky一个人,杀戮事件后都殃掉了。这部电影是一切生活的戏剧化要素碰撞而成的产物。你可以透过那些跃动的噪点看到独属六十年代的气质,那种无声的冷静的疯狂,巨大的无意识集体和仿佛末日来临前的狂欢。

42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所有人都指责地狱天使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没有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看到黑人青年掏出枪来时,我只能说,丫死的一点都不值,活tm该。有个天使党人从人群里往出捞他的摩托车,或者说他毕生积蓄时,我从来没觉得部分混迹和平和爱旗帜下的摇青如此傻逼过。最后请允许我盛赞一下米克泰勒的美貌。

46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8.1/10。围绕「1969年12月一场滚石乐队演唱会上一黑人歌迷被刺杀」这一事件展开的纪录片。因为存在导演对现实时空的介入(有些段落是导演让乐队成员观看拍摄到的凶杀场面并采访成员们),所以本片并非直接电影。影片捕捉到的时代气氛与不少细节都可称敏锐,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当然本片是纪录片,但材料组织的方式依然是传统故事片式的)叙事太松散,扣1分。

47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60年代末是嬉皮之梦的破灭,70年代末是朋克之梦的破灭;不管推崇的是爱与和平还是破坏与毁灭,理想主义就是要给灭掉的

48分钟前
  • 蘭女
  • 推荐

玩摇滚,玩颓废,可能歌动不动听是次要的了,拉拢得住人的是态度。纪录了那个虚幻、疯狂年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53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