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原来丹麦除了曲奇,还盛产好老婆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是,画面是很美,小雀斑也很美,然后呢?通篇浮光掠影,人物却充斥着与我无关的浅白。电影并不是靠着丹麦好老婆面对困难不离不弃的老套路就能有所突破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重看了一次去年的《万物理论》。然而仔细一看,发现自己并不能这样随意污蔑James Marsh,毕竟《丹麦女孩》明显更差,得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Lily是如何出现的。在电影中,Lily是Einar某天顶替Gerda的模特,当他触摸到丝袜和裙子的时候唤醒过来了的。这个转变特别特别特别的突兀。几分钟前才特意花了好些长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夫妻相爱相惜、鱼水甚欢,到这里一下子碰个女人衣服就变性了,这真是令人感觉太奇怪太无法理解,前后铺垫得牛头不对马嘴。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抱着求知(吐槽)心我去翻了亚马逊The Danish Girl的小说页,里面的第一章就为他们的夫妻关系做了一些处理了。原文如下:
“…she’d tell her female subjects—as Einar once overheard upon returning to the apartment ’s door at the top of the dark stairs—about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He takes it so very personally. But I never blame him,” she’d say, and Einar would imagine her pushing her hair behind her ears.”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当然书中也针对穿上女装这件事交代了许多Einar的心里挣扎,而并非像电影中的“好啊”穿上了以后boom一声炸出来个Lily的。这里点三万个白眼。
还有对于Gerda的塑造,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小学英语”Fine, thank you, and you?”一样顺理成章理直气壮。将Gerda写成一个无私无畏的好老婆,脸谱化一个事实上比Einar还要复杂还要丰富得多的角色,简直是剧本的一个大灾难,是犯罪。首先,Gerda是一个遇上Lily前郁郁不得志的画家,Einar对他代理人交代过Gerda一直都在画人像,但是一直都没有画到对的人。可是当她发现了Einar/Lily之后,瞬间好像得到了灵魂,Lily就是她的缪斯。执笔之人假如对他所画无爱,如何感染他人如何能赋予画作以灵魂?就凭这点我就敢说这个角色绝对没有被充分挖掘。本子如果落在对的人的手里,Gerda之于Einar分分钟能像Carol之于Therese一样充满可能。
对于小雀斑,不想说太多。在LGBT中,如果说LGB都是有群众基础的话,那Transgender本来就是一个受众面极小的群体。一个难以具备共鸣心和同理心基础的角色要切实打动人,绝对不是靠一笑带过“任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笑”的场景的。只能说目前的小雀斑还不具备出演这种兼需广度深度的角色,还需多多磨砺。至于去年拿了奥斯卡影帝嘛,我觉得纯粹是因为幸运碰上个电影小年。纵观历届影帝,什么Matthew McConaughey, Daniel Day Lewis, Colin Firth等等,哪一个不是爆他八条村?加之今年是一个连剧本都稀烂的角色,想用一个这么平面模特靠美色蝉联,不怎么有戏。噢,还不说竞争名单还有拼命三十郎小李子,还有熊。
当然,电影还是有些许亮点。初期当Gerda对Einar请求让Lily消失的时候,Einar闪着泪花说了一句“我在尝试”的那个瞬间,确实非常真实感人。后来当Einar在巴黎偷偷去看偷窥秀的时候,那一场戏是整个电影里对Einar刻画得最为深刻的部分,和表演女郎的无声互动是电影中为数不多打动人的地方。
可惜,这和一部好作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点浪费本子,浪费料子,尤其是Alicia Vikander,鉴于她就这样的设定却交出了一个如此质量上乘的Gerda。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一边看的时候脑子还是不禁在想,天啊如果这是芬奇的镜头,Jared Leto演Einar,会是什么效果。
还有,下次请不要叫普京来客串这么久。
2 ) 真爱并非艺术品。
观影结束后还是决定先说说好的部分吧。我想给演员打六颗星,电影三颗星,所以平衡一下还是打了四星。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我也泪目了两回。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苍白得像一只鬼魂,她哭着说她终于成为完整的自己了,眼泪里带笑。我不得不为Eddie的演技心折,这哭很难让人不动容。
Eddie的演技又精进了。不光是体现在那场镜前的裸戏。他自恋地欣赏自己的躯体,幻想自己是个女人该有多美,然而悲哀地看见自己的器官,自欺欺人地将它藏起来,继续幻想自己是完美的。这个设计确实精妙。但我想夸的是他在影片中所有的眨眼。他仍是Einar时,是个比较内敛的男性,更多的像个男孩子,眨眼后腼腆地微笑。变身Lily后,刚开始是因为羞怯,后来是因为自我的释放,他的睫毛颤抖,然后轻轻垂下,同时嘴角含着一抹自然的笑,那神态实在是妩媚。他低头的幅度令他像一朵娇花,又或者一只逆风风行的蝴蝶,脆弱得让你不堪碰,正如本老师那角色所说,仿佛吻他之前要先获得允许。Eddie令这一角色成为了女人。每一个坐姿,每一次行走,换上新衣的旋转,抽烟时的自怜,都是真正的女人所为。不论他的女装扮相美或不美,他在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气场,那气场便叫做美丽。(身为女性我自愧不如)
Alicia真的很棒。其实之前看UNCLE或者机械姬时都没有很喜欢她。但是在这里她成功了。她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这个角色受的折磨并不比Einar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比Einar多。他们在一张床上,隔着一张纱幔,她伸手去触摸Lily,她曾经的丈夫。多让人心酸。她爱他,无论他怎样变化,直到他死去。她的哭泣都是他带来的,看见他痛苦,她便痛苦。
感动除了是被演技打动之外,还因为完美的配乐,出自《模仿游戏》、《坚不可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的作者Alexandre Desplat。婉转动人,精致,弦乐一层层堆叠,把神经软化,把情绪推到一个宣泄的边缘。
摄影亦很美。主角都是画家,画面便也像画一样,况且是在丹麦这么个童话梦幻的地方。他们竭力抓到主角们最美的模样。
但是光有美是不够的。
前几天看《电子云层下》时,我便是这么评价,此时还是这一句。现在的导演们都善于营造一个美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他们精心设计过细节,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人总是爱看美的东西的。但是美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本身是如此独特,如此不寻常,如此冲击心灵。你想,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婚姻、蒸蒸日上的事业、正常而愉悦的生活,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灵魂,没人逼他,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上,要牺牲什么,会失去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然而他做出了选择,一个在此之前无人敢做的选择。他真正为自己而活。光是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多跌宕的转折,该有多荡气回肠。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影片大概开始十分钟,Einar便表现出对女装的爱好。完全没有铺垫,并且那爱好十分强烈,这实在令人莫名。虽然他之后有说自己年轻时便知道自己有女性的一面,但一句话便想作为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再说Gerda刚开始发现他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下时,竟然完全不感到奇怪。这也就罢了,Einar开始不断地穿女装出门这一情节也是突如其来的,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过程,他与妻子就这一事的争执亦没有多少笔墨。直接就进入了最大的矛盾点——他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相符。导演却仅仅用他不断地换装、照镜子这些重复的段落来演绎,看得多便觉得乏味。
影片进入后半段,观众一开始对于他性别的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此时该拿出最大的矛盾来,把最深层的东西剖出来。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快速地走下去,第一次手术之后,和妻子争吵,然后是第二次手术。件件事都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地把他的一生走完,影片的节奏便变得奇怪,其实没必要剪成两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Einar和Gerda,甚至Lily和Gerda彼此是相爱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爱是如何维系下去的。Lily总是在问她美么,然而我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如此想感同身受,却做不到。剧本写得太浅。
如果不是这两位演员来演,这电影恐怕会成为一个轻飘飘的花瓶。真爱不是艺术品,真爱应该更有重量,沉甸甸得叫你拿不出简单词语来形容。美是不够的。
现在有许多人想为LGBT人群发声,想让社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同理心。这都是很好的出发点。更多此类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件让人欣慰的事。但是确实其中大多数的质量都不高。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同志而同志,或者是没有理解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出自编剧或导演自己的想象。有时候噱头越大,越容易不切实际。总归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Eddie去年拿过奖了,今年应该是没希望了。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一下Alicia。
PS:本老师出场之后我实在没忍住,一直笑到他的戏份结束。
3 ) 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你没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尼采
《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讲述的就是一个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变性手术”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尔伯(Lili Elbe)。该片由Tom Hooper 导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跃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平庸乏人问津。偶然之间,格尔达在丈夫身上发现隐藏的灵感,现在的说法就是玩变装秀,终于引火烧身,埃纳尔从此踏上变装的不归路。
该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拯救了这部戏,饰演妻子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和小雀斑飙足戏瘾。他们的互相依恋到最后互为亲人,这种虐心的情与爱不断拉锯纠缠,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当然小雀斑女装造型的摄人魂魄也是惊艳爆破点。
不过我看小雀斑的女装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让人对这种内心女性意识不断膨胀燃烧的渴望,感觉后怕。小雀斑的表现似乎真让人以为他已经完全走进埃纳尔的世界,或许是莉莉的世界。
演员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4 ) 精致包装下的主旋律爱情故事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上映前确实是做足了噱头,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故事是近期总能让观众高潮迭起的LGBT题材(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这几年突然间大家就像赶潮流似的扑向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公共场合大声谈论宣告支持,好像在极力标榜自己的平等自由博爱...有些用力过猛,显得稍稍莫名其妙且可笑),预告片精致唯美的画面和流动煽情的音乐,小雀斑主演又是女装登场立马引一大票人猛增期待大开他会不会一人拿下奥最佳男女主的玩笑。 不管是哪个原因,总之我也是这帮被吸引的人之一,进场前心里还满怀期待的乐呵着,可是看完后我真是像被喂了屎一样满脸这都是些啥的走出影院默默佩服导演讲这破烂故事都能讲两小时的强大功力。 其实前半段故事还算差强人意,看小雀斑面部抽搐的激动喜悦,酷炫的换装play还有两个人蹬蹬蹬的出门上街开趴体还是挺开心的。但是,突然就莫名其妙起来了啊。gerda作为一切事件的作始佣者,作为一个想得出让丈夫穿女装当自己女模特这种疯狂主意,乐于带着lili逛街试衣服玩耍,画的都是些性感奔放黄色小插画(这点影片没怎么展现)的帅气随性的艺术家,为什么在见到lili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激动焦虑生气难过的像个恋爱中小心眼又麻烦的高中女生啊? einar发现自己开始习惯于扮作女人搔首弄姿爱上了变成lili的感受,gerda便开始了哭哭啼啼满脸认真的“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个游戏啊”淋着雨冲回家歇斯底里的冲着lili哭吼“可以让einar出来吗我想要我的丈夫”。可是大姐,一开始要玩这个所谓游戏的是你啊,一开始这么无所顾忌的培养einar这兴趣爱好的人是你啊,一开始喜欢lili的也是你啊,你怎么能说变就变啊,说让lili消失就消失啊。 这里想说的是在真实世界中gerda,einar,lili三人间有趣的三角关系确实存在,但他们的角色对调了,gerda会对einar说让lili出来吧,因为相较腼腆的einar gerda似乎对外向活泼的lili更加欲罢不能。编剧做的这个改动直接改变了gerda这个人物的性格,使她的所有行动都极其生硬别扭且莫名其妙,也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一个掩藏在变性人这个略显“边缘”题材下的主旋律爱情故事,gerda爱einar,爱的忠贞,坚定,不顾一切,死去活来,所以她才在他(她)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时那么气急败坏,所以她才在开始hans向自己求爱时那么惊慌失措可怜兮兮的祈求lili变回einar,所以即使是最后她又突然温柔的陪伴在lili身边支持她变性手术也不显得那么突兀了,因为这他妈都是因为她的爱啊,深切到只要他开心他幸福怎么都没关系的爱啊。 我真是很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个有趣又伤感的故事改编的这样生硬且故作悲伤。我期待的明明是两个疯狂的艺术家搞出这么一大堆状况后,genar越发喜欢lili,einar也在成为lili时容光焕发,可是虽然有开心,但两人都与周围环境那么格格不入,无法忽视的孤独和无奈。再加上渐渐无法负担的昂贵变性手术费用和艺术上的失意,矛盾渐积。后来两人的婚姻被丹麦国王废止,并没有哭死哭活的不愿分离与悲痛欲绝,因为两人都各自有了新的伴侣,很潇洒的再见离开(可能并没那么潇洒)。谁说爱情故事就一定要从一而终永不分离忠贞不屈。最后的最后lili在移植子宫手术的第二天因为排异反应去世,genar闻讯悲伤无法自已并当场决绝的和丈夫离了婚。此后郁郁寡欢在酒精中度过余生。这才是我想看到的结局,尽管故事轰轰烈烈但最后却是随处发生平淡绝望的悲剧,而不是gerda紧握lili的手痛哭流涕的刻意痕迹。 其实前面对这部电影的批判或许有点太重,因为期望过高了。抛却期待,说实话这是一部极其“工整”的片子,精致的画面,考究的服饰,恰当的音乐,除却有几部分背景音乐太过饱满压过画面令人有些消化不良。演员的表演也都规规矩矩,不值得批评但也没能让我眼前一亮,只是小雀斑一路哭哭啼啼的表演反反复复让人看的实在乏味,但这也不完全是演员的锅。 也许本就不该指望一个工工整整,有着奥斯卡主流气质的导演把一个不那么主流不那么工整甚至不那么“正常”的故事拍的多惊艳漂亮深入人心吧。
5 ) 小雀斑变性记:奥斯卡男神女神都是他!
当地时间9月5日上午,汤姆·霍珀执导、“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联袂主演的《丹麦女孩》在水城威尼斯举行了世界首映。该片不仅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关注度最高的电影,毫无疑问也提前锁定了下届奥斯卡的入围名额。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导演+201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的黄金组合,再加上表现变性人从懵懂、迷茫到大胆作出改变的话题性题材,都让人把最高心理预期押宝在这部电影上面。
从观影结束后全场的热烈掌声可以看到,《丹麦女孩》不负期待。剧本、摄影、布景、服装、配乐,各方面都精致典雅得如同男主角那些价值不菲的油画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是,小雀斑再次演技爆发!难道这个年仅33岁的伦敦小伙子,难道连奥斯卡影帝都要卫冕嘛?集男神女神于一身,还让不让别人活啦!
小雀斑是怎么“变性”的?
觉醒、变装、变性三步走,妻子一直陪伴在身边
先轻剧透一下这个史上真实存在的、世界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在《丹麦女孩》里,男女主角小雀斑和维坎德饰演一对十分恩爱的画家夫妻,小雀斑画风景,维坎德画人像。无奈小雀斑都办了个展,维坎德却连画都卖不出去,但是两人感情一直亲密无间,每天都要XXOO。
有一天,维坎德跳芭蕾舞的闺蜜放了她鸽子,没能按时来做模特,维坎德画了一大半的肖像又急着交,灵机一动就拉来天生丽质的丈夫套上丝袜和芭蕾舞鞋,抱着芭蕾舞裙做了一回替身。小雀斑心里某个尘封已久的大门砰一声就打开了,他开始沉浸在变装的美妙感觉中无法自拔。天真的维坎德干脆带着男扮女装的老公去参加舞会,结果遇到了能把腐女掰直、把直男变弯的本·卫肖。这下,小雀斑身体里女版自己“莉莉”觉醒过来,并且越来越强大。维坎德以“莉莉”为主角的画作意外走红,她便不断让丈夫继续扮女模特。
小雀斑开始陷入懵懂、兴奋、迷茫、无助交织的复杂情感状态中,他被迫向很多医生求助,都被看作不正常。维坎德得知丈夫执意想做女人后也经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一直对他不离不弃。他们听说有医生能做变性手术,但是风险很大。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励下,小雀斑勇敢地迈向真实的自己,他说,手术麻醉那天,他做了一生最美的梦。
结局就不说了,比较催泪,但也比较欣慰。
微妙细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
小雀斑、维坎德双双露点,推动剧情不低俗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短短五年时间就产出三部如此细腻精致、情感动人的作品,不得不说43岁的英国导演汤姆·霍珀也是年轻有为。除了叙事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摄影和美术依旧精美绝伦之外,《丹麦女孩》对于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刻画都堪称传神,很多轻描淡写的细节都耐人寻味。
比如,男主角在发现自己内在是女性之前,其实已经有一系列细节展示了他比一般男人阴柔的一面:他身形纤瘦,手指细长,不自觉喜欢轻纱绸缎衣物的质感,偶然会瞥见妻子脱掉长筒靴、舞女们穿上黑丝袜;看见妻子乱扔在地上的内衣会小心地叠起来,结婚六年却生不出孩子,只能养一只小狗作伴。当他第一次意外被要求穿上不合脚的芭蕾舞鞋和破了洞的旧丝袜时,他偷偷摩挲着舞裙柔软的边沿,嘴角微微抽动,如少女启蒙般羞耻又兴奋。他冲进空无一人的舞团更衣室,疯狂地撕扯掉所有的衣服,在镜子里第一次认真欣赏自己美丽的S曲线胴体,就像自己跟自己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交合。
难得的是,片中不仅小雀斑的内心层次丰富,维坎德的角色也很丰满,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慧、忠贞、开明大义的女人形象。雷德梅恩和维坎德在片中双双大尺度露点,但这些镜头不是噱头,存在合理而美丽。赤身裸体的妻子从后面抱住偷偷穿着女性丝绸睡衣的丈夫,以及小雀斑在镜中试探性地藏起男性生殖器,都是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细节。
那么问题来了:
小雀斑会在奥斯卡两连胜吗?
变装角色存在于整个电影史中,比同志角色更普遍,也更容易被赋予低廉的喜剧意味;变性角色也越来越多出现在酷儿电影中,与整个时代对LGBT的认知进步有关,很多变性角色的演员本身就是变性人。很多著名男演员都挑战过变装/变性角色,达斯汀·霍夫曼、罗宾·威廉姆斯、李·佩斯、杰瑞德·莱托、希里安·墨菲,这类角色确实得奖率很高。
但是以前从没有这样的电影,以真人真事为例,如此完整、细致、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艺术家从变装到变性,从心理到生理,从懵懂到迷茫到挣扎到觉醒的全过程,并且是由直男奥斯卡影帝主演。选择这样的题材,先期已经在颁奖季成功了一半。
《丹麦女孩》剥离了变装的戏谑色彩,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以情动人,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敢为天下先”所面临的迷茫与惶恐,无论是当时是医疗条件还是世俗认知,都是横亘在他未来人生面前的巨大考验。这样一来,《丹麦女孩》就有了点同志电影或经常获得奥斯卡奖的“罕见病”题材的优势,当然,变性人既不是狭义的同志,也当然不是罕见病。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小雀斑会在奥斯卡连庄,连续两年拿下影帝吗?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要看对手实力如何。史上倒真有人连续两年拿影帝,一个是斯宾塞·屈塞,一个是汤姆·汉克斯。达斯汀·霍夫曼因主演《窈窕淑男》获奥斯卡提名时,也真有人认真讨论过应该把他划分进影帝还是影后。无论结果如何,小雀斑的天赋和努力已经不需要再多一座小金人来证明,对于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丹麦女孩》只会是他未来无数精彩作品之一。
6 ) 我就是想吐槽,懒得给名字取名字了
这电影算是我2015年度期待之一,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小雀斑在一阵钢琴背景音乐中抬头微笑的画面简直让我像中了一枪。鸡贼如我,都决定等到上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去贡献票房。
但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现在看完以后,我甚至没有勇气说我会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
Tom Hopper一向擅长于导演这种历史题材,但其实当初去看悲惨世界,我就没法被他折服。对画面,场景的掌控都是一流,偏偏电影最重要的任务——讲故事,他却好像总是没什么才华。
The Danish Girl也是如此,本来最期待的部分就是Einer发现自己的真实渴望,然后逐渐明白接受,继而开始追求。但电影里对这一过程的刻画却严重缺乏,Einer几乎一夜之间醒来就下定决心要从直男变成直女了。这是电影最大败笔,明明前一秒还是能跟老婆调情上床的直男,怎么突然之间就这么娘炮了?完全没感受到他的挣扎,觉得就是一个隐藏了很久的Gay决定出柜。
他老婆更是莫名其妙,换做任何一个正常女人,面对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六年的丈夫突然要去变性做女人,都会接受不了。其实片中也有这样的情节,Gerda反反复复要求停止这个“蠢游戏,”但她后来突然又转而坚定支持自己的丈夫,同样,没有任何足够有说服力的转折。
总之,这部片子唯一值得赞颂的就是小雀斑的演技,决定做女人后,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渴望爱情,千娇百媚的小女人。甚至让我担心,演完这个电影,小雀斑会不会被掰弯?但我开始想这些,说明对我来说,整个故事仍然不够动人。没感受到做历史上第一个变性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只是一个异装癖的哀怨与不甘心。
7 ) 仅是一幅严谨漂亮的油画
布景是美的。造型是美的。音乐是美的。人都是美的。
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
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
全片自始至终Tom Hooper在借Eddie Redmayne之口,反复问那句"Am I beautiful?"
But the story deserves so much more than only being beautiful.
-------------华丽的分割线-------------
update:
看片前特意没有读任何关于真实故事的东西。
看完了怒写上面,然后读了一些日记和相关真实故事的文章,觉得Einar/Lily更像是双重人格,Einar最后被Lily压倒。而Lily就是一个追求浮华和美丽的人。(说Lily是双重人格一定会触到很多人的神经)
这样来看影片负责貌美如花的切入点也算是功德圆满。
8 ) 从国王的演讲到丹麦女孩——汤姆·霍珀的男权癌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
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为什么这部影片没有看出导演的毛病呢?人家是国王啊,额,对了,人家是个雄性国王。然而,当今社会,观众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这种视角。现在是唯权/钱至上,而不是唯雄性至上啊。我赌五毛,如果汤姆·霍珀拍女王绝对拍不出来《国王的演讲》的效果。
<图片1>
悲惨世界就更不用提了,本来就是旧时代的故事,直男癌不直男癌几乎看不出来。观众们记住芳汀那张楚楚可怜的小脸就够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热衷直男视角的导演居然拍了跨性别题材的电影!或许是导演本身就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然而,我宁愿汤姆·霍珀去拍维京海盗也不要去拍跨性别题材。影片全程就像《国王的演讲》一样,我只看到“他”的渴望和需求以及她对“他”的各种帮助和奉献,没有展现Gerda的内心世界,尤其是Einer变性时Gerda的内心演变,这是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也是最能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一部分,导演居然不带而过了!
如果演员稍微把握不住,故事就成了——丈夫变性抛弃柔弱妻子。你看,即使历史上的Gerda是著名的女同性恋到了汤姆·霍珀手里也能演绎出一个牺牲妻子成就丈夫的狗血故事。
更让人无语的是,本身跨性别的故事受众就小,能够接受此类故事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和LGBT人群,汤姆·霍珀恰好惹怒了这部分人。《丹麦女孩》,我祝你票房一路走好……
还挺好看的,但小雀斑也真是浮夸,摸到女装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激动,感觉都高潮了……
觉得女主演技反而更惊艳一些. our lily is beautiful. 只看画面听音乐也是享受, 难怪人人向往欧洲。
太喜欢格尔达
勉强上四星。整个电影就像一个越空越美、越美越空的怪循环。汤姆·霍珀无法驾驭惊世骇俗的同性题材,于是直接把它变成了自己美学的实验田。维系两位主角的究竟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反倒是小雀斑,几乎无比轻盈的就滑入了女性一面,美到惨绝人寰!
小雀斑的同妻那还是很值得一做的
你最终成为了完整的自己
片子放到一半的时候听到了好多人吸鼻子的声音,雀斑痛哭,女主的挣扎和最后一幕也生生把我逼出了眼泪,大概是期待值并不高的原因真正看完了成品感觉却十分惊艳,雀斑演技五星好评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深的感情,是在兩人關係中放下自己的需要,一心成全對方,成為她自己。特別喜歡Alicia演的格爾達,兩人同是畫家,既是夫妻也是知音,從一開始的幸福妻子到眼睜睜看著丈夫一步步變成她,內心的痛苦只能獨自承受。沒有柔弱的機會,只有為了守護所愛,感傷到底也要勇敢微笑的自己。
小雀斑的影后征服之路!
gerda太伟大了 可能这种爱只能存在在电影里吧。。/小雀斑本应该连拿两座小金人的/结局太完美了 就让lily自由的飞吧
“告诉他,今天的哥本哈根很美。”
给题材。推荐!看到评论里又有人扯女同男同的问题。笑了——这是跨性别!
雀斑女装美如画,戈尔达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媚眼如丝,真是每一幅都漂亮得勾魂摄魄,难怪在装饰主义盛行的巴黎会成为一代名家
哪里不如<卡罗尔>?叙事耐心铺展,情绪缓缓酝酿,表演细腻到每丝肌肉线条的轻微颤动…从不看好Tom Hooper,包括他摘奥的<国王演讲>都是四平八稳之作。这部倒极其用了心,至少不忙着讲一个好看的故事了。可跟欧容<新女友>配套观看。看完会觉得所谓男人女人中性双性的概念多虚无。期待一个酷儿时代的到来
一个人纤细、敏感、孱弱却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适的时代是极容易死去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无人响应的环境内,把自我放到无限大,这个自我也是极其容易死去的。我看见好奇心、善良,包容与疯狂。那个说会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到底还是任性的死了。
艾迪-媚眼如丝-小雀斑,请收下我的膝盖。格局虽小,胜在细腻。比卡罗尔打动我。两位主角都很好,想象两位原型,更是了不起。
Lily固然勇敢,可Gerda才可称伟大
小雀斑演女人别有风韵。非常喜欢片尾戈达回到他(或者是她)的故乡,看那些画笔下的风景,开阔而自由。PS:能爱一个人爱到这样的地步,不论男女、生死,都乐意接受和聆听,让一个人自由选择他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真是一种境界了。
表面上光彩照人,内核毫无灵光。 2.5
电影本身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却合成了一部杂糅片,因为霍珀捕捉不到变性人的心理挣扎,流于表面,只顾贴着雀斑脸一顿狂拍,可惜。维坎德作为女配的表演轻松甩雀斑三条街,十分令人信服,对鲁尼有绝对威胁。电影院九成女人我也是醉了,这是一个女上位的时代。其实年度最污画面该是雀斑和老婆俩女争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