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轻松愉悦的看着,谁知结尾的时候触不及防的哀愁,虽不浓烈,但是感伤。 小男孩马塞尔心心念念的山岗的假日之旅,是灰质的山岗,虽然属于普罗旺斯,但并不是想象中的绿色盎然,果蔬鲜花烂漫的乡野,但却是是山地里能回荡回声,野鸟野兔可以猎到,系着铃铛的绵羊成群穿过,在树下摆下餐桌就这灯光欢笑,水管飞洒,小孩避之不及的洗澡能变成乐事的乡村呀。
端正美丽的母亲温柔恬静,家事全能的后面也不乏聪明才智,为了马塞尔和家人的期望默默的筹划,小心的实施,最后实现了期望,谁说女性不能是谋划家呢。 父亲的那句话“犯错的人真是脆弱啊。”真是忍俊不禁,品行端正,却也不古板的父亲在看到儿子会远远超过自己时候的软弱,也是那么真切,能理解,一代代的目送着离开和远去。
度假之旅,能遇见可亲的好人,也有凶恶的坏人,谁能说这样的经历是好是坏呢。坏事不一定想象中的那么糟,好事也可能是坏事的伏笔。当时带来的喜悦或者恐惧的情绪却着实是长长的留存。但是,尽可能还是笑吧,笑得美美的,甜甜的,你不知谁会爱上你的笑容,谁会怀念你的笑容。
走的那么多公里的路,体验过的生活,父母的慈爱,好友的情谊,山岗里的回声,邂逅过的人,事,物都是养分,所以能滋养出这样的故事和文笔,直愿望这样的快乐能一直持续。 但是“快乐的时光被不可磨灭的悲伤所淹没”,真实的人生总是这样,悲伤来袭是也是能靠着往日的温情汲取力量。记忆里面的人们永不逝去。
电影情节单调的令人发指:男孩子的第一次慕少艾、全家人每周两次为了节省两小时跋涉时间而选择偷偷借道几栋别墅的私人领地。整部电影有太多极简主义思维纲领下用以单纯表达意象的符号,譬如男主人公马塞尔成年后的面孔在长达五分钟的镜头里居然一无所获,这种手法实在是浪漫的可以。
电影的开头是普罗旺斯,几个充满温馨的镜头,旁白娓娓道来的叙述,少年马塞尔对于这个地方的痴迷已经和盘托出,一段诙谐的父子谈话之后,全家选择圣诞节再度前去。至此,一个旅行地对于马塞尔的神圣性几乎确立,如果没有剧中母亲在菜场故意制造与校长太太邂逅的片段,我几乎要怀疑导演脑中是不是蹦出了“三一律”这样的词汇。而事实上,即便是这一段落,也不过是母亲为了满足全家人可以每个周末去普罗旺斯度假所使用的小花招。
聪慧、温柔的母亲形象初步搭建完毕。
温馨的旅行必定要与浪漫的爱情匹配,这是法国人的一贯思维,即便是《杀手里昂》里的大叔萝莉也必须遵循,所以马塞尔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就像午后拉开窗帘,光束照进屋子里时看得见灰尘在其中蹁跹起舞。一个迷路的小女孩伊莎贝拉与马塞尔在林中不期而遇,一段戏剧舞台才有的对白在两个懵懂的孩子中展开,女孩子用尽可能夸大的语言掩饰自己对马塞尔的依赖性,却也成功激发起少年无可奈何的同情与充满想象力的猜测,这个时候,成年人也多半来配合了:伊莎贝拉的父母的对白俨然是罗思丹《希哈诺》剧里的人物,马塞尔一家则以善构剧本身的方式来调侃了善构剧,进一步丰富了马塞尔脑海里的素材:一座想象中的城堡巍然屹立,年少的公主悠游却迷途,自己有幸相逢而被倚重~~少年立刻为自己虚构起来的画面惊讶了,于是一个马塞尔骑士横空出现,征服猛犬成了表达爱情的十四行诗上头的第一句。
说少年情怀总是诗,大约少年而知慕少艾最是明显不过。郁达夫的《水样的春愁》里精雕细刻了少年的每一个惊慌与坚定,在电影里,少年马塞尔的表现可以说是与之严丝合缝,只不过伊莎贝拉毕竟不是公主:一个报社校对的女儿固然撑不起偌大的排场,母亲对于男孩的敏感也实在体贴入微,适当的宽纵与包容的眼神简直是育儿的教科书。所以,就好像周作人先生在《初恋》中对杨三姑娘霍乱后死去的心境一般,固然痛惜,也似乎有一块石头放了下来。
电影没有在青涩的爱情萌芽里一路走下去,长途跋涉这个此前布置的概念成了新的问题放在马塞尔一家面前,尤其是母亲需要为了满足孩子每周都去普罗旺斯过周末的心理诉求之后。明代李笠翁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 ,全篇之破绽出矣。 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电影进行到这里,马塞尔父亲的教师身份有了用武之地:一位过去的学生正担任着沿途运河的河监。在他的极力说服下,马塞尔一家人沿着河道,穿过几个私人别墅的领地,将跋涉的时间足足缩短了两个小时。
镜头前的一家人有一种意外的小确幸——等到河监学生将那条“幸运”钥匙交到马塞尔父亲手里时,小确幸成了固定的福利,这时即便清白自守的教师也变得动摇不定,所缺的只剩下一个哄骗得过自己的小小理由,之后有个镜头真是淘气:父亲的确履行着这个协议,哪怕谁都不去注意他。
这条幸运的道路对孩子是每一周两次充满未知的神秘探险,对于教师夫妻二人却是不折不扣的如履薄冰。这两重的精神体验就好像舞台上同时上演着《穆柯寨》与《乌龙院》:《穆柯寨》里,许多人从山西的雁门关走到山东的穆柯寨,来来回回好多趟,就好比进出大门那么容易;《乌龙院》中,呼保义宋江找书信,从街上走回阎惜姣的卧房只不多几步路,却演成了一场戏。
实在精彩!
精彩的高潮之处更在于被最后一位看门人收去钥匙并且恫吓要将笔录上交之后,父母亲为讨论生计而凑钱,那一段似乎是莫泊桑《项链》里华章的再版,却把悲情凭空抽去一半:教师先生患得患失,而妻子的温和淡定也将情绪很好的传递给了孩子。
说起来,教师先生这一节的表现很像湘剧《祭头巾》的石灏,知道自己中举之后兴奋难抑,却不料无常忽至,他明白自己死期已到,无法挽回,毕生的努力做了一场空的时候,只唱了两句”高科中了又如何!中了高科又如何!”
异曲同工。
电影的结束从母亲的五年后的去世开始说起,直到成年后的马塞尔无意间收购了当年让母亲困窘到当场晕倒的那座别墅为止,中间对于光的处理只有两处明显晦涩:父亲的开门与少年伙伴的阵亡,而母亲的笑容宛如当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能不感谢导演,这里只有温情的记忆,没有死酷的别离。
由此片想到自己的童年。童年的时光真是如澄澈明媚的阳光,充满了夏日的蝉鸣,河里游泳的打闹,大年三十夜手里的花灯和跟表姐一起作天作地买来的冰棍,等等等等,都是记忆里闪光的碎片。
好像是02年吧,三峡大坝库区三期工程到我们那里了。那个时候下游的丰都、奉节老城好像已经拆迁了,水淹了,孩童时代赤脚跑过的沿河下城,那一条条的街道在此起彼伏的榔头砸墙声中慢慢地变成了一片废墟。那时候我读四年级,在那些老街上认识了最后的一波小伙伴,大家三五人一起去捡废墟上的废铁啊,塑料啊,聚起来还卖了几块钱冰棍钱,像花猫一样的脸吃着冰棍笑开了花。偶尔会听到传闻,说哪哪儿的拆迁棒棒死在了倒下来的断墙下。
沿河老城区消失之后的好久,又回到老房子又回到河边老街的梦贯穿了整个四年级。到现在才明白,童年时光伴随着老城的消失而永远地过去了,在身后越来越远。好像四年级到六年级之间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似的,除了在一次家庭会议上,代姑姑养妹妹的爷爷婆婆说年事已高,孩子已经带不动了,况且妹妹也该上小学了。妹妹是姑姑从农村领养来的,姑姑那个时候没有经济能力抚养妹妹,不知怎的,就宣布了我的爸爸妈妈要领养妹妹。小时候不懂事,也不是因为知道她是姑姑捡回来的妹妹,就单纯地好讨厌她,讨厌她吵呀,讨厌她爱跟爷爷婆婆打小报告呀诸如此类的小孩儿争执。从来没人问过我的意见,我也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意见,听到这个消息,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说,我不同意,然后就夺门而出跑了出去。这之后就是洪水猛兽般的初中高中青春期了。
《城南旧事》也好,Pagnol的souvenir de l'enfance四部曲也好,虽然旧时光里有很多陈旧的观念,很多陈词滥调,特别是陈旧的两性观念,但那时对于科技的乐观,对于现代生活的乐观还是让人忍不住怀念,怀念记忆中的质朴简单。但是也不禁要问,那个时候的生活真的就质朴简单吗?所以,消费的是怀旧的那种淡淡感伤而带来的淡淡的愉悦,以及怀念旧时的那些人,那些景,不管是《城南旧事》里的老北京也好,还是Pagnol的普罗旺斯的风光也好,还是我记忆中的江城老街也好。逝去的是时光,是生命。对于我个人来讲,这是我私人的回忆行囊,我时不时回看,在那里有金色的欢乐和纯真,我带着这行囊不断向前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影片结尾处一家人在烛光下享受着晚餐,张张绽开的笑脸定格在灯影和一桌丰盛的食物中,一如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家庭。随着光影渐渐隐去,低沉的旁白响起——“生命的车轮在美好的岁月中飞快的转动”,主人公讲诉了岁月长河中母亲,保罗以及马塞尔的逝世。他缓缓平淡的口气,好像是一个老者在回忆别人的事,他悠远地陈述到:“这就是人的一生,温馨快乐总会被不可磨灭的悲伤所掩盖” 这时一家人在餐桌前幸福的场景再现,让人心里面酸酸的,平淡的东西最真实,最能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
事业有成的主人公因工作偶然回到了那座城堡,慑人的雕塑依然在那里屹立着,运河的水依旧流淌,那扇带给他母亲恐惧,父亲屈辱的“魔力之门”仍然在哪里等待着他。一切都没有变,童年的经历又涌上了主人公的心头,母亲仿佛还拿着“国王的玫瑰”,美丽苍白的脸在那股芬芳中散发着慈爱的光芒,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深谙世事的他很久没有这么心痛过了,他打烂了那扇门,但那始终是往事了。
上帝把最美好的日子留在了最平淡的岁月里,珍惜当下也许听起来很俗,但贪婪的人也许只会注意得不到的东西。影片中的老房子,母亲做的食品,木质家具,都让我觉得好亲切。珍惜你所拥有,哪怕只是一个有家人陪伴的周末下午,爷爷看着报纸,婆婆哼着歌做饭,若干年后,你会觉得这会是一个熟悉而陌生,来自春天的梦。
cctv6国配,改编自马塞尔•帕尼奥尔同名传记,别名可叫做《追忆似水年华之普罗旺斯乡村版》,没有起起伏伏的矛盾冲突,却如诗句般隽永悠长,回忆马塞尔年少时在普罗旺斯乡村的所见所感,令他怦然心动的女孩伊萨贝拉,关于母亲与家人们的点滴回忆(多么可爱的一家啊),尤其是全家人为了野炊偷偷越过运河穿过城堡的场景特别迷人,夏日阳光斑驳散落在乡间小路上,空气中是回忆的余味,时光在那一刻定格成永恒,宛如雷诺阿的那些印象派油画……这些童年场景之所以令作者终生难忘,只因为世事无常(五年后母亲过世,再后来兄弟们也接连离去),可这不是一部苦情的回忆录,只是为了捕捉童年记忆的碎片,想要通过文字和画面令时光驻留,只有那样我们思念的人才永远不会老去,仿佛一直都是那个乡村暑假的惬意时光。
姐妹篇第二部,再续温情童年生活。看了过半奇怪为啥片名以母亲为题,父亲其实讨论的依旧不少,接近尾声才释然,莫名伤感。人生短短数十载,珍惜美好的瞬间,因为以后还要承受失去的痛苦。时光飞逝,母亲悄然离去,成为电影导演的“我”因缘巧合买下了那座城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敬以此片先给“我”的母亲。
看这电影期间哭了四五遍!一包纸巾都下去了!——在如普鲁斯特面包屑般细腻而又绵长的叙事中,这部影片惊人地实现了内容上的繁密而深长,达到了与塔老齐肩的高度:和《旅行》有着异曲同工的跫音响亮的教室,山丘间的传呼,女王与武士的如花傲放又旋枯的朦胧游戏,母亲施展坚韧而远虑的计谋只为一次妇女间的恰会(这是我记忆中母亲群体身上最不可思议的特质了!),父亲虽为小官僚却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如丹东般忠诚坦然无私的共和主义、为国家服务为家庭着想的品质而那普罗旺斯的一草一木、乱石、河流、城堡那一最为田园诗的风景在已痛失最美好最珍贵最不可挽回最难以割舍最常在心如绞割的时刻记起的母亲与朋友的画外音中成为了生命乱流里最绵柔却常常绞住我心的暖流。最后那黑棺旁兄弟两紧握的双手与父亲白发丛生的容颜已具成清醒时最残忍的刺痛出口。
小小的冒险 像我们小时候都会有的小冒险而已,却非常让人一遍一遍怀念,怀念中还带着那天的阳光。上帝把最美好的回忆留在平淡的岁月里。
'时间流逝,使生命之轮像风车一样飞奔;这就是人生,快乐的时光被不可磨灭的悲伤所淹没'
前半段那个自命不凡的isabelle被恶心到了。后面穿越门的是在太有爱了~~
一家人可爱又有爱的时光记忆,城市与乡间的往返故事处处透着一家人的本分与善良,父亲说,“犯了错的人特别脆弱”,而母亲的紧张与担心让人心疼。结尾特别有力,寥寥几语催人泪下,两部曲积攒的平淡一股脑化成了重拳,锤在胸口。私以为可媲美《天堂电影院》结尾,人生倏忽而过,最怕老来回首,此时观众已代入不了儿童视角,转化成旁白的老者,悲欣交集。
“这就是人生。快乐的时光被不可磨灭的悲伤所淹没!”而美好的回忆往往就在那些不经意的平凡日子里悄悄的播种,静待时光的洗礼……
母亲的爱就像城堡般永恒于我,却又总是戛然而止...
初渡艳阳天是关于父亲、友情,而再渡艳阳天则是母亲、雾水爱情。初渡的结尾是快乐的,而再渡的结尾则是伤感的。无论友情或爱情都无疾而终,而父母终归会老去离去。
父亲,母亲,同年公映的同一部作品改编电影,可能相差2个月左右,我选择了先看母亲按照《初渡艳阳天》和《再见艳阳天》可能应该先看父亲篇,但是机缘不巧电脑先把母亲下载完成了于是我在4K高清画质下开始了百年前的那个普罗旺斯的夏天一家人的融洽爱慕真的感觉其乐融融看到電影片尾才明白导演的设计和電影片名的寓意风景人情故事喜感真的怕有什么意外发生希望電影赶紧出字幕,又想知道故事的结局矛盾急切夜深人静那种惦记真的是无以言表又有了得到“宝贝般”的喜悦,好电影就是这样你不想说出来她的具体内容,究竟好在哪里,每句台词,每个人物都看着好看哪怕就是稍纵即逝的角色都有自己在電影里的位置和色彩,看罢“母亲”更期待“父亲”一天(隔夜)两场普罗旺斯的母亲,父亲那种温馨和愛是孤独的人更内心渴望得到的慰藉,4K修复高清版本把这部電影重
剧情没有大起大落,以儿童视角复述童年那些闪着光的碎片,会弹钢琴的迷路“女王”,恪守原则甚至有些古板的父亲,脆弱苍白又饱含爱意的母亲,还有一起嬉笑玩闹的兄弟姐妹。全家人抄近路穿越一扇扇小门的情节非常生动有趣,平凡琐事拍出了冒险片的味道。本以为故事就会像影片中的阳光那样一直澄澈明媚下去,没想到结尾寥寥数句独白,突然湿了眼眶,从记忆重返现实,从儿童视角突然代入到成年旁观者,美好时光戛然而止,生活的残酷笼罩在头顶,剩下的只是记忆中的吉光片羽。“人的一生,大概就是如此吧,仅有的那点欢乐匆匆逝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忘怀的悲伤。这些事情,还是不要让孩子知道比较好。”
整体阳光洒落的普罗旺斯小山,明亮整洁的米色、白色服饰和配景。但为什么中年男子的画外音叙述里饱含对过去快乐时光的怀恋和哀伤。不管多么愉悦的时刻都是短暂的,终将被漫长人生的悲哀淹没。母亲苍白、无助、哀伤、永远无法安慰。
父亲的荣耀的姊妹篇,同样也是改编自马塞尔的同名自传小说。人的一生,大概就是如此吧,仅有的那些快乐匆匆逝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忘怀的痛苦。她听见门卫的训斥、烈狗的狂吠,她苍白、颤栗,她不知道现在这座曾经让她恐惧的城堡,是她儿子的了。
最后的10分钟让我决定给五星。连带着父亲的荣耀和母亲的城堡,在这最后10分钟内升华 | 改编自Marcel Pagnol写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真想掐死那个普信女 Isabelle,幸好她的戏份够少。妈妈说:现在她就敢给你吃蚱蜢,真不知道她以后要给你吃什么(笑死)。第二部的内容核心从山岗别墅转移到“周末惯例”和“非法入侵”,想不到母亲为达目的使出深谋远虑,想不到25分钟的“入侵”途中有那么多趣人趣事:将自己栽种的玫瑰献给母亲的刀疤绅士,当着主人的面假装发火其实对陌生人非常友善的园丁,刻薄且自食其果的守门人。然而最后,当旁白一笔带过地道出若干年后所有人的命运时,所有的轻松、美好、幽默和诗意,猝不及防地破碎 — 孩童的脸蛋稚气未脱;父母的头发尚未变白。被悬挂在树枝上的油灯点缀的夜色里,母亲把父亲狩猎得来的野味做成美味佳肴,亲友围坐,欢声笑语 — 这些画面最终停格,变成无限绵长的回忆,变成失去的乐园。
一切美好的回忆在电影结尾戛然而止,排山倒海的悲怆扑面而来,怅然若失之感似涓涓细流般流过心田,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难以再追。
4.5普罗旺斯的风景太美了,山脉、运河、城堡和森林,以及野生动物们,电影以回忆的视角展开,但却保留了一点悬念,直到结尾才解开,充满了有趣的童年记忆,那些学习的时光和偶然的遇见,可爱的家庭,温暖又风轻云淡的南法,一条抄近路的冒险,成为了一家人每周最心惊胆战的冒险,在新世纪初的法国,还留存着一些旧时代的印记,贵族与诗人的神话,但随着童年的结束,死亡和战争的如期而至,让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消失了,家人和朋友一个个地离开了,但风景还停留在记忆中,仿佛一切都还在昨日,在温馨的叙事中我们可能对那个残酷的结局更加难以接受,但就如同最后偶然与巧合的命运,又将记忆与现实对接了起来,原来人生的奇妙才是我们真正眷念于生命与爱的原因呀
前两天母亲节找关于“母亲”的影视观看,偶然知道这部豆瓣评分高达8.6分的《母亲的城堡》,可惜一天的时间有限,最后还是没有在当天完成“任务”。今日才来观影,看了前面十几分钟,感觉故事有前文,上豆瓣一查得知《父亲的荣耀》是其前作,于是就找来《父亲的荣耀》先看,而后再继续看完《母亲的城堡》。
当我还在幸福地感叹着这可爱的老爹,可爱的老妈,可爱的孩子,可爱的朋友,可爱的陌生人的时候,这么多可爱的回忆戛然而止,就像只放了一半的录影带。结尾对于电影是“惊喜”,对于人生却是怅然若失的回味。而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给我如此强烈的情感转换,我也无法忘记最后,母亲美丽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