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也可作噱头——小议《梦想照进现实》
2006年的夏天,两部电影的名字充斥着整个国内网络,无数虫子在热切议论它们——《疯狂的石头》《梦想照进现实》。我就个人观感对《梦》片小小发表一下意见。
电影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应该是用图象来讲述故事,当然还包括声效、语言和字幕等,但它最基本的特性,还是得用画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梦想照进现实》单就这一点而言,已经不能将它归之为一部电影。相反地,我认为它更多地是用电影这个称呼来为这场双人相声当了一个精致的噱头。
《梦》片毫无故事情节可言,从头到尾就听老徐和韩导两位小愤青和老愤青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发表他们的艺术观、人生观、世界观去了,种种观点看似精辟深奥,台词句句珠玑,噼里啪啦冒出来让人想逮一句以供日后生活中当经典对白调侃调侃都来不及。整个一出戏就这么说完了,细想起来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看完片子最大的感觉好像是在自家墙上凿了个洞,偷听了一场邻居刘二和王四麻子的闲龙门阵。不时地还被里边的台词刺伤了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吃着咱观众的粮食还骂咱是傻B。真受伤。
老徐估计是把这片子当小白鼠作实验来了。但左看右看它确实是没有什么出彩画面及剪辑技巧可言。不讲故事的电影也多了,像反情节、反戏剧化的电影中,《黄土地》算是一部经典了,89分钟,你愣看不出个什么具体故事来。可是别人用油画一般厚重的画面语言,来表达人的某种潜意识,反映了我国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3个成员的命运。
比画面比不得,就拿同类相声形式的电影来说吧,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就够令人拍案叫好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等等,不但形式丰富多样,台词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看着,却有种笑到深处是悲凉的心酸和无奈。同样讲道理,别人从不喊口号,就让你在黑色幽默中去静静回味,细细反思。《梦想照进现实》你说明个啥问题了?不就是将王塑老师对待娱乐圈对待人生的个人观点,通过两个人的嘴,搬到大屏幕上试图引起我们的共鸣吗?要引起共鸣,看书就得了,犯不着坐那一个半多小时,到最后蜷在沙发上落了个莫名其妙和后悔不已的表情。
这个夏天,还是让疯狂的石头,砸得更猛烈些吧:)
2 ) 梦想只负责在角落里放光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
1. 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 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 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 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
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
1. 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在不行,建议还是买盘回家看,被侃晕了的地方还能倒回来重看。
2. 咱要是有俩房间就更好了。开灯关灯,放音乐,吃饭抽水烟袋,老徐换发型、戴墨镜,上厕所,有沙发不坐坐地上。。。能耍的地方不是一般小,看出导演尽力了。
现在详细说。
影片开始的超近镜头很有感觉,不过进屋了以后就没再用了。也是,地儿太小,玩镜头显得太不真诚。而且这片子话太密,镜头再乱就有点不道德了。说到台词部分,的确很有王朔风采。那些关于“说话一套一套的,不真实”的评论,绝对是没见过俩北京人深聊。可能是说得流利了点,但一套一套,话语中透出的想象力特丰富,这是一定的。王朔一直以北京方言写作,并创出了一类风格。但,口语化写作写出来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口语,特别是在对白很多的情况,还是会有点文,断句或语气稍微不到位,观众就晕了。韩童生的台词相对比较多,有几处还是能感觉在背,背得太熟了语气就有点乱。而且故事一上来就聊,虽然后来铺垫了导演和演员很熟,还是稍显突兀。当然,爱听这一口儿都等着呢,甚太长时间也不现实。
导演方面,主要任务就是把握节奏。把几大段台词分开,让观众感觉得出来翻篇儿了,到下一章了,或者主题进一步深入了。上述的徐导用的开灯关灯等计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分寸把握得比较到位。
演员方面,韩的表演没什么挑,除了上面提到的台词太熟,但这谁都难免,最怕的一个字一个字蹦没出现,真好。老徐感觉前面有点紧,或者也可能是我还没适应电影的气氛。后来两个人的嬉笑怒骂,气氛的几次改变,都很好地掌控了影片的节奏,可以使观众一直都集中精力,并且没跟丢。
广告方面,除了百合网,其他的都可以接受。百合网没少砸钱吧,太TM明显了。鉴于为了艺术的尝试,都忍了。
主题非常有意思。让话从导演和演员的对话里说出来,满足了观众偷窥的快感,也满足了自个儿泄愤的需要。其实如果非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个主题上较真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无数人说过了,要不是王朔的贫法儿,话说出来可能会变得特别老生常谈。记得当初对冯小刚就有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他没有一般大陆导演的要么变态的内心,要么高大全的虚荣,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加上对电影的热爱,一步一步在自己稳赚的情况下,走出一个商业化模式来。但同时,又觉得他对所谓的艺术不够衷心,能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一部分自我放弃的人,总感觉有点危险。老徐的出现让我觉得另一个入世的大陆导演出现了,而且还带着女性视角。公平一点说,中国电影先需要像上面两位这样的专业电影人,等电影业繁荣得跟好莱坞似的了,再出几个非要跟艺术死磕的人也不晚。而这个想法,也很靠近梦想照进现实的主题大意。
谈了一夜,导演和演员都拧巴了,或者都豁达了。接下去这戏还拍不拍,生活说了算。建议把这电影拿到电影学院给学生们看看,结局自个儿决定。您要是不缺钱,就不拍了,扭头找艺术去;要是指着这电视剧吃饭,就废话少说,给人家拍生孩子去;要是您都红到家喻户晓了,还给人家拍生孩子呢,那您就站窗口沉思吧。
3 ) 又一部极端的电影……
昨晚在北大看~晕晕乎乎的……幸好徐导及时出现,整个会场立马由死气沉沉转入热火朝天……
片子的风格很喜欢~幽闭的房间 两人的对白~枯燥不失谐趣!导演功力不赖,不过也极大地挑战了观众审美疲劳的限度。 电影中这种纯对话形式其实并不新鲜,很自然地令人联想到喋喋不休至大师级别的法国导演侯麦和闲聊乱侃至准大师级别的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半梦半醒的人生》《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这两位都是对话的狂热爱好者,电影大都是男男女女一场接一场的神聊,而且都“漫不经心”地聊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老徐电影,王朔语文。”有了王朔,台词变得甚是经典,可那是文学的东西,换作影像,只能落得矫揉造作的境地!
导演自己喜欢的东西罢了!试想这部电影毕竟小众,其结局只能两种: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讨厌的人极其讨厌!(和《春田花花》差不多哦?)
片尾曲还可以~啦啦啦啦……
4 ) 《梦想照进现实》没有梦想照样天明
题记:
如果不贫就不是王朔了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joy.online.sh.cn/joys/gb/images/2006-07/04/xin_5307030409352653247614.jpg
喜欢老徐,总是觉得她是个色色的女子,她喜欢眯着眼睛斜你一眼,作为男人会被这样的小心境所诱惑,所以,看了《梦想照进现实》我的第一句话是这妮子是个聪明孩子,她知道人际,她低调而时时在微笑里透出她心里的话:大叔、大婶,俺不是傻子。
《梦想照进现实》说穿了就是貌似正经的王朔的耍贫嘴,电影其实就是走卒贩夫一个乐子,把电影整成所谓艺术的大多数自己已经说不清白话活着太把自己当菜,本片最大的毛病就是老徐搁在里面的情调,这种非王朔式的情调损害了尖锐性,老徐还嫩点,不敢做一部真正依靠演员台词的电影,韩童生的戏有些急!
王朔这位北京侃爷许是憋久了,一开口依旧是那些道道,所以我是抱着听段子的心态看得,其实,影视界也就这堆破事,什么床戏之类其实看看那些日本影片就知道什么是生命的韧劲。
王朔总是有着小九九,那餐厅题词的话题我一下跨到了《无悔追踪》墨猪那一出。
喜欢王朔的这部片子就权当北方相声看,甭理会这是电影,一个多小时记住多少是多少以后碰上饭局露出几段显出自己的智慧。
这个世界就是自娱自乐,尽管放开了演,过了就说自己是布莱西特一派的。有一句台词说老徐合适,“什么年代了还装这个”,现实里老徐就是那样,她的博她在公开场合谨谨慎慎的话语,不要以为观众真的以为老徐是个小女生,圈里混过她知道姿态就是一个戏剧,观众是容易忽悠的。
王朔好像挺烦电视剧的,假与不假都是活着,收了钱就演呗,只要中国还有那么多人,总会有对应的。
开王朔腔的其实立成儒合适,反正演员对于这样角色只要有台词功底就可以演,北方的演员对于贫嘴张嘴就来。韩童生有些太正了。
老徐拍小资合适,太文艺腔的电影她都不知机位搁在那里,或许为了不过于沉闷我们看见两个人一夜折腾玩情调呢,这种安排显得过火。
他们数落许多人太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世界原本俗人扎堆的地方,小九九就是权利两字,甭把导演当成会飞的,是人,就有着人的一切弱点。
老徐需要明白电影的底子在于生活的厚度,这种厚度会让你荣辱不惊。其实能拍一个平淡的、在语言上不张扬的电影才是难度。作为电影形式老徐雄心勃勃玩了一把,想总比烧钱和破坏自然强。
虽然,我并不以为这是好电影,但,至少不凡,就当王朔说段子,听过算数。
【附录:影片资料】
《梦想照进现实》2006中国大陆
导演:徐静蕾
编剧:王朔
主演:韩童生、徐静蕾
片长:105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8(权当段子)
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下午22时13分 暑热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5 ) 梦想照进沟渠
看完徐才女的这部新作,想起刚刚看过的另一部热门电影——《疯狂的石头》。其中有个情节:三个贼发现,那个整天挂个相机以艺术之名行泡妞之实的胖子居然把其中老大的马子给睡了,这还得了,三人于是对胖子好一顿严刑拷打外加刑讯逼供。只见一个兄弟摁着胖子的脑袋,一次次浸入马桶里,老大则在一旁怒气冲冲地讯问。
不过在我的联想里,这个情节略有改动。挨揍的胖子换成了王朔——其实我更想换成的是徐才女。但那么联想显然过于残酷。于是劳驾王朔做个替身。再其实我连王朔也舍不得。他可是我分外敬仰的文人。但又只能如此。因为这部电影王是编剧,徐是导演,明显的“情人店”。我等无赖要对徐mm施以辣手,朔爷指定会第一个冲上去护驾,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嗯,现在我就是观众代表,替代贼老大拷问。
——“说,你这部电影到底装B了没有?”
——“没有.....没有...真没有。”
——“人都晕了,还说没装,你当我是二啊!”
(把王的胖脑袋摁到马桶里数次。)
——“我再问你,这部电影你装B了没有?”
——“装了,装了......”
——“嗨,你他妈的还真装了!”
(随即又摁到马桶里数次。)
是的,这部电影我一点也没看懂。而我又不想承认自己是“二”,所以干脆先下嘴为强,反骂一声——装B!
王朔就是王朔,不跟从,不讨好,不重复,蛰伏近十载,一复出就是标新立异开天辟地。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一个房间,外加密集的对话。这就是一部历时一个小时电影的全部。这构思,在全世界来说不敢讲,单在中国,说惊世骇俗绝不为过。
有评论将之称为“小成本电影的新状态”。太确切了!新,刚才说了。而成本,我靠,要是男主角韩童生(韩演得不错,让李成儒来演或许更好)友情出演(王朔的剧本肯定是白送给徐的,费用不计),我看整个电影的大头也就是中间那桌子盒饭钱了。另外提个建议,鉴于全是对话,摄像也去掉吧,干脆弄一广播剧,灌磁带上市,一盘8块。成本至少能再减80%。
说它装B,编剧王朔显然是主犯。电影成为这个样子,主要是剧本的缘故。但正如开始所说,我实在不忍心对王朔用刑。除了对他一贯喜爱的缘故,仔细一想,还有一点——论装B,他是初犯。而导演徐静蕾却是地地道道的惯犯!
对,这就是我更想把所有怨气都撒到她这个从犯头上的原因。
她太喜欢装B了,她太擅长装B了,她装B不是一回了,以至于装得熟能生巧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我靠!我吐!
我真不看不出她除了那手字还有何德何能?
我真不明白怎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她,老年的视同己出,中年的视同岳母出(小姨子),青年的视同同出(所谓邻家姐姐),少年的视同己由出。整一个老少咸宜人见人爱。何止大众情人啊,大众小姨子、小姑子,大众闺女、大众姐姐、妹妹,全了!——赶上蓝天六必治全效牙膏了。
常言道:演而优则导。徐大导演,演到如今,到底哪个角色塑造得弥足称道呢?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我和爸爸》,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如今这部新作,我只看到,除了做作,还是做作!
徐如果静默着,不说话,只是对着闪光灯微笑,真的很好看呐。永远抿着双唇,弯弯的,长长的唇线,微笑,还是微笑,不深不浅刚刚好,看上去是那么的亲切柔和,那么的发自肺腑,那么的清纯可人。说句不敬的话,当今中国,只有温氏微笑堪与之一拼。
而一旦演戏,一旦开口,那就坏了。不是怪她的牙原来那么难看,而是由于她已经习惯于人前少开口,笑不露齿,已经习惯于刻意掩饰牙齿的缺陷,即便演戏也时刻不忘。每次当众开口对她来说简直是冒险,每到这时,她似乎首先想的是如何尽量减少嘴唇的开合度,如何把刚开张的唇齿尽快收回,而不是如何对词入戏。她的注意力大部分用到唇齿的开启上,以至于那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分外做作。让人感觉这哪里是演戏?又分明是演戏!连那声音都假得厉害。拿腔作调(这样子我只在多年前的一个梁晓声访谈里见到过,和徐像极了,称得上是拿腔作调的男性版。巧,他也是北影的,不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呵呵),即不生活,也不书面,永远像毫无现场表演经验的人,一边用余光打量着镜头一边若有所思地翻着眼皮背台词。严重到言语和表情时常分离,看上去音话不同步,还以为录制或者自己的光驱出了问题。
不入心,怎入戏。所以在我看来,她入道以来的所有角色都是一个味道。就像不同包装的方便面。(这点和曹颖不相上下。)
再说导技,我怎么看怎么像任性的富家小姐过家家。叶大鹰、张元、姜文,当然还有王朔,这些牛B大腕,都齐刷刷钟爱于她。怪!像哄着小孩一样,你要客串就客串,你要剧本就剧本,只要你高兴,叔叔们就想方设法满足你,善意地配合你。唉,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举国无双啊。
成名后的她,据说被她的母校北影请去做起了兼职教师,简直是笑话!就这种水平,别说教书,我都纳闷她是怎么考入最后又顺利毕业的。几年前传媒把她与周迅等人合成四小花旦。真是高抬她了。和周迅并称,她哪里配?她连赵薇都不如。但又据说后来四小花旦作了调整,将她剔除。——这就对了!
昨天有消息称,徐静蕾获中国电影排行榜“最具开发潜质新人导演奖”第一名。细看,原来是网友投票的结果。唉,准又是那帮将其博客点击到世界第一的傻B!
《天下无贼》里葛优深情一吟,使得一句僻句成为名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此借用一下,什么《梦想照进现实》,干脆就叫梦想照进沟渠算了。
6 ) 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
这部电影的DVD碟在好几家音像店都是大摞的堆积,不用问店家,就知道它的命运同老徐的那本博客书一样,与其热闹的博客形成鲜明对比,问津的人鲜有。老徐在拍这片子时大概也想到了最后会死得很惨,但她没为赢得票房在媒体面前使劲糟蹋自己,从而再次成功与那些知名美女明星拉开不小的距离,离真正的艺术家又靠近了一步。同时,观众的不买账或多或少又一次证明了大家多么喜欢自欺欺人,明明是脑袋琢磨事的功能日渐退化,却还偏说老徐的电影太文艺,看不懂。
何况,无人问津不代表片子就糟,小众与否也更是要相对来看。如果从单调狭窄的电影空间,略略极端的拍摄手法,以及老徐和韩童生两个人聊的那些影射娱乐圈混乱的事上来说,这片子确实有些小众,让人提不起精神。但如果我们能稍微留点心,会发现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有关。老徐说“我不拍别人看不懂的电影”并非为了把观众哄进电影院,影片的确不是那种应景的热闹之作,可是其中的力量要靠耐心才能寻到。
当老徐和韩童生跳出原来被宥的演员与导演身份,索性敞开来谈不准备再拍下去的电视剧的本子时,原本压抑的矛盾也跳上了桌面。导演发现原来自己的民主公正,在演员这头不过是表面装样的自大狂——这样直接的碰撞多少有点杨德昌电影的味道,人与人交往时都在装虽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事,但如果真捅破那层窗户纸,全然接受在对方心中原来龌龊到了不堪的形象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搞不好就会崩溃。
如果说有不足之处,该是结尾女主角在所谓的强调重现生活原状的“理论”下让导演将那些丑恶的面孔全从剧本里删了去,只留下她自己,还反问一句“这不就是现实吗?你原来的梦想是什么?”这说明老徐还不够残忍(或者说老了的编剧王朔失去了在《动物凶猛》里的那股劲)。本来英文片名“Dreams may come”里的“may”特别有味道,它能很好的说明生活原本要比电视剧还要恶心,这样一搞,反给人装纯装B的嫌疑。
新歡勝舊愛,媚行就酒愁——2006.7.5万達影城觀影“側”記(大太陽)
两个话唠.我觉得如果中国真想拍好这种话唠电影,请多学学别个贾木许的<地球之夜>!
聚光灯关了,生命无法承受之没东西扛!高处的姜文拍低处王朔的动物凶猛,低处的徐静蕾拍高处王朔的梦想照进现实。虽然高低两人都懂王朔,但姜文用老练的视听翻译技术和准确的选材放大细节,让观众也懂了王朔;而徐静蕾只能用风格化和讨巧的形式掩盖其有心无力,徐静蕾还是难以用电影去驾驭王朔的文字。
好文艺哦,老徐最擅长搞文艺。
叨叨逼 话痨片儿 朔爷编剧
呸!
聊着聊着两个人都累了,大家看着也累,挺自我的一部片子,但是论zhuangbility格度还不够,普通观众不爱看,文青看不上眼
很喜欢这个剧本。
王朔也是个人物
太絮叨了,看的稀里糊涂
有趣现实无奈可悲废话连篇烦躁都可以描述这样一部有想法却看着烦的电影。
充满了软肋但依然好看,因为一个女导演竟然只用蛋逼活活撑起了一部电影、
太爱了这片子。王朔是语言毒贩。
对话当然算到王朔头上,但是导演和摄影都有看头。
值得一看
就胡扯吧你
我觉得还不错!
你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最黑的地方见。
太罗嗦了
觉得你老妈老婆或者老师唠叨就看看介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