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祝福1956

剧情片大陆1956

主演:白杨邸力管宗祥李景波史林魏鹤龄

导演:桑弧

播放地址

剧照

祝福1956 剧照 NO.1 祝福1956 剧照 NO.2 祝福1956 剧照 NO.3 祝福1956 剧照 NO.4 祝福1956 剧照 NO.5 祝福1956 剧照 NO.6 祝福1956 剧照 NO.13 祝福1956 剧照 NO.14 祝福1956 剧照 NO.15 祝福1956 剧照 NO.16 祝福1956 剧照 NO.17 祝福1956 剧照 NO.18 祝福1956 剧照 NO.19 祝福195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7 10:04

详细剧情

  辛亥革命前后,居住在浙东山村里的祥林嫂(白杨 饰)命运凄惨,丈夫祥林早年去世,他死后的棺材帐越滚越大,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婆婆走投无路,为了还清债务,给二儿子阿根娶亲,在中人卫老二(管宗祥 饰)的怂恿下不惜偷偷将媳妇卖给贺老六(魏鹤龄 饰)。阿根将此事告于嫂子,心中无限凄苦的祥林嫂连夜逃跑,经人介绍在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未过多久,婆婆登门领走祥林嫂。被逼过门的女人险些闹出人命,幸运的是贺老六为人善良忠厚,待她不薄,儿子阿毛的出生则令祥林嫂些许体会到生而为人的难得幸福。好景不长,丈夫和儿子接连死亡,彻底将祥林嫂的人生推向谷底……  本片根据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影片和原作的对比

影片是1956年由蔡弧导演指导,夏衍编剧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本片特色就在于与原作有若干不同部分,也成为文学专业和影视专业不得不讨论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

夏衍老师1920年赴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留学,1927年参加日本左翼文艺运动被强制遣送回国。就在夏衍到日本的前18年的1902年到1909年间,鲁迅在仙台东京辗转留学,想毕当时一个高速崛起的帝国首都给鲁迅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都是不小的吧。所以夏衍也许也感受到了同样身在异国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夏衍来编剧也算是一个受国外近代进步思想和精神的传承。

1924年2月16日,鲁迅写下《祝福》,后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对传统的中国礼教的批判是鲁迅在一如既往的主题。但是不可忽略的是1930年代的上海口诛笔伐大战。周扬鲁迅唇枪舌战,一个热烈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倡国防文学,一个拒绝政党合作,从阶级观点发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但是关于国防文学的论战最终以鲁迅的哮喘病发作去世而告终,那是是1936年10月19日。

夏衍在电影祝福中最被世人夸耀的一笔就是“祥林嫂砍门槛”的戏码,据说这也成为了名著改编的一个历史成功典范。不过也就是因为电影的改变让我意识到,所有改变的影视剧,都无形中添加了当代的意识和新世纪思想。

建国以后,从1949年到1961年,当时的思想界和教育界都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所以在分析和表现作品方面都试着用地主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方法,所以我们在电影中会看到,弥留之际即将撒手人寰的农民阶级贺老六突然从病床上奋起,拿起猎枪直指地主阶级的代表王师爷,于是乎在这个1里卡多的屋子里上演了一场阶级对立和底层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好戏。

当然最精彩的不过于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不知道鲁迅如果尚能再活20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时的脸色。相信即使改编作品存在着历史的创新和突破,鲁爷爷也不愿他的原著在被改变之后为政权和时代所利用吧。

2 ) 祥林嫂到死没有明白

六十年前,上海虹口公园里的鲁迅纪念馆开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了。里面有一个名画家的一幅画,描写的是鲁迅回家乡时,在一个下雪天,在街上遇到成了讨饭老太差不多一只脚已跨进棺材的祥林嫂。我记得,小说里有这样的描写。我再重读了一遍小说,的确如此。但我始终认为,这位画家是把先生的原意搞错了。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平添了自己在家乡亲眼看到过祥林嫂,无非是要向读者强调”祥林嫂这样的人物是有的,是真实的"。但是,真要把这看作是真的有过的事情,我认为,那是把鲁迅的文章小说看轻了,看浅了。鲁迅年轻时曾长期生活在绍兴农村,看到过很多当时农村贫苦妇女,听到过很多有关她们的故事。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有没有可能真的有过?有可能,但更可能的是,这是鲁迅集合了很多受苦受难的农村底层妇女后,创造出的一个代表形象,一个典型人物。在祥林嫂的一生中,最叫人同情的是她的看作命根子的儿子被狼叼走,她悲痛欲绝,而先生对此的刻画是祥林嫂后来逢人就说这是她的罪孽。这里,先生的刻画真是绝对高超啊。后来,祥林嫂听人说,只要给庙里捐个千人踏,万人踩的门槛,就能得到解脱,她真的用仅有一点钱去捐了个门槛。但后来,她像往年那样,把主人家祝福上供的全鱼端进堂屋时,被主人呵斥,整个鱼盆掉在缸砖的地上。她想不通,气不过,她绝望了,他去拼力把她捐的门槛砍了。这个情节说明什么?说明祥林嫂是有所觉悟,但对她之所以如此受苦受难,还是没有明白。我想,整篇小说的精髓也就在这里。
说起这本电影,不得不说到演祥林嫂的白杨。也许,其他还有几位可以出演这个角色,如舒绣文,上官云珠,秦怡等,但无疑白杨是最合适的了。而白杨的表演也真不负众望,的确精彩,把祥林嫂的内心世界,精神气质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看祥林嫂砍门槛的那一段,那神态,那表情,真是绝对精彩。其它,导演,场务等方方面面,也都挑不出有什么缺陷。
我想说,如果说描写当代旧社会艺术水准最高的舞台剧是北京人艺演的“茶馆”,那么,就电影来说,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这本“祝福”了。

3 ) 剥削的过程

非常具体地展现了剥削的过程:婆婆卖寡妇,东家刻意压低工钱,滚到最后要卖房的高利贷,捐门槛要存一年的钱。但最后依然因为迷信而给祥林嫂诅咒,让她永远回不到社会的认可中,最后变为乞丐路边冻死。现实的罗网一点点收缩,把她彻底榨干再弃之如敝屣,给她以超越死亡的折磨。祥林嫂后来的的魔怔让人想起《二嫫》,也是短暂地发现攒钱给人以希望,但耗尽所有的生命力之后依然是被诅咒的空虚。当年的菩萨就像是《二嫂》里的电视机。不过旧时代的驱动力靠的是诅咒,新时代靠的是诱惑。

封建迷信、祭拜、地狱的景象,实际上就是现实的镜像,或者说是人类的异化。人们越是祭拜,就越是把自己的生活剥离到抽象的神明那里,而到头来神明又要反过来和人类做对。对于主人家,他们祭拜先祖就是祭拜自己,用迷信巩固自己的权威,塑造出的神话被用来震慑或诅咒祥林嫂这种底层劳动者,迫使她进一步努力干活而且把赚来的钱全部捐给菩萨。但祥林嫂越是希望被菩萨保佑,越是对这种信仰投入,菩萨就越是要和她作对,对她的精神产生更大的崩溃。因此电影批判了两方面的剥削:封建的经济制度对劳动人民财产的掠夺;封建迷信对底层人民精神的诅咒。这种剥削移到当下似乎依然有相似的范式: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剥削,商品拜物教对精神的榨取。

4 ) 祥林嫂没有名字

没想到这部片子也是桑弧导演的,在我这里算是一个小小的联动吧。祥林嫂没有名字,只知道她叫祥林嫂,小说里大部分是从“我”的视角写旧社会对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压迫,而在电影里我看到了从上帝视角的多层剥削。至于砸门槛这个情节,电影给予了祥林嫂在麻木后第二次觉醒的机会,在1956年,这个增添的情节也不足为奇,正如结尾旁白所说“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妇女已能撑起半边天。然而即使在祥林嫂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个人觉醒与独立精神的话语体系仍然值得振聋发聩,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往往落后于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电影里,祥林嫂在鲁镇的城墙下逃跑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正如先生在故乡里所写,“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祥林嫂是怎样也逃不出悲惨的命运悲剧了。同一时代之下,还有曹七巧、祥子虎妞、乔家大院的太太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悲剧之中,然而,好些人,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也无关紧要,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5 ) 深夜观看《祝福》有感

年关将近,难得与父母一起在家看了一些电影。前些天选是枝裕和还有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但父母对于日本电影兴趣寥寥。今天选的是鲁迅先生的《祝福》改编的同名电影……看完只剩一句,祥林嫂真惨啊!

在学完这篇小说以后的四五年,我再次接触到这篇作品,越来越觉得鲁迅的先进性与革命性永远不会过时,鲁迅不应该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作家…因为他写的东西这片土地的真实的事情,是这片土地的人的事情。他与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都建立了深刻的联系……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选用鲁迅的文章进行改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比小说更加立体与细节,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更加饱满。鲁四老爷的迂腐,鲁太太的冷漠,贺老六对于祥林嫂的温情,王师爷的阴险狡诈,病榻上贺老六和要债王师爷反抗的坚决,还有最后最为升华的祥林嫂砍门槛的绝望…… 因为原文是第三人称转述的,细节很概括。但电影用第一人称去拍摄,在具体情节方面的改动我认为还是很成功的。

但祥林嫂刀砍门槛这个改编看来是颇有争议,主要的争议点是祥林嫂作为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普通妇女,是没有勇气与她深深崇敬的价值观相反抗的。此处改编虽然突出了革命性与反抗性,但却偏离了作者的本意。但艺术作品为意识形态服务是必然,所以不做过多评价,个人认为是十分精彩的画龙点睛之笔。因为改编后的祥林嫂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况且这种反抗不一定是意识的觉醒而仅仅是觉得受到不公待遇的愤怒,与鲁迅笔下不敢反抗的祥林嫂没有太多冲突。(我瞎说的)

最令我难过的一幕是:最后,祥林嫂在柳妈劝说下去捐了十吊钱,满心欢喜回到宅子里,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在祝福的时候碰了活鲤鱼被赶出家门。祥林嫂在漫天冰雪的夜里,一步步走着。她说着: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魂灵……周遭的人都在过着新年,鲁四老爷家又开始为新年祝福,但祥林嫂却在孤苦伶仃地度过了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一种极其悲凉的对比,为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画上了句号。

我想,其实这部文学作品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做着符合这个时代道德的事,但聚集起来却是违背人性丧尽天良的恶。这就是吃人的社会,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最后,一段颇具意识形态宣传画外音飘来:(大概)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是的,我们应该庆幸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还是吃人的那一套换了一种高级形态继续剥削人们?只是社会在进步,剥削的手段也会进步罢了。有人的地方永远就有剥削。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共性恐怕就是把人的本性深刻且露骨地描绘了出来。现在再听那段话外音,令人回味。

最后附上电影开头引用鲁迅的一篇杂文《我之节烈观》节选: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还要发愿:要⾃⼰和别⼈,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害⼈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还要发愿:要除去于⼈⽣毫⽆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6 ) 吃人的是狼么?

很久没看古早影集了。心血来潮,翻出了收藏的99影片。

看完很致郁,真的只有大先生的文字,才有那种反抗绝望的力量,“我的寂寞是长长的蛇啊”

她逢人就是是对生活还有期待,只是没人愿意真心帮她,她却周而复始…

她反复的说,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听到正确答案,没有人告诉她,这一切不是她的错!而私认为造成这一切的不是艰难的人生,而是麻木的看客!

偏见与愚昧会杀死每一个老实的人…

7 ) 由《祝福》想到

《祝福》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祥林嫂”的称呼同样人尽皆知。以前总是把“祥林嫂”和“骆驼祥子”搞混,尤其因为在课本上都学习过这两个故事,且两个故事早经搬上了银幕。电影《骆驼祥子》拍的很好,剧情几乎照搬原著,当然因为它篇幅较长,改编自会稍容易一些,而演员的表演则是更重要的原因。斯琴高娃老师饰演的“虎妞”从出场,到讲第一句台词:“老头子”就使人不容置疑——这就是虎妞本妞!中后段出场的“小福子”则是“梨花一枝春带雨”。虎妞难产死后,小福子恳求祥子不要走,而看着祥子终于决计要走。小福子无声的泪花,哀婉的眼神无不令人动容!当这样鲜活的角色出现在银幕,其表现出的无论是什么,都不比文字差很多。忘记在什么地方看到老舍先生的一段话,讲的是《骆驼祥子》在美国翻译出版,但是结局却在老舍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作了修改——祥子最后救出了小福子,二人一起快乐地生活。在老舍先生的原著,小福子死了,是的确的。后来老舍先生也跟美国出版方联系,想要把结局修改回来,但都失败,大概是因为国际版权等等什么什么的……现在只说《祝福》。

之残酷与黑暗不比先生的文字差太多,想是因为白杨女士饰演的祥林嫂太入木三分,一举一动颇有戏曲观感。影片音乐很棒,很有年代感,且紧贴片中人物和故事,使人沉浸。举例——祥林嫂出逃那晚:祥林嫂准备逃走,音乐忧郁沉闷,意在出逃前祥林嫂心中的不安和忐忑;祥林嫂拾起包袱走到门前略有犹豫,音乐变缓,意在祥林嫂的心理斗争,她在等一个走还是不走的结果;祥林嫂打定主意预备开门,音乐突然急促高亢,意在祥林嫂决计出逃,心中更慌更乱更忙。到了真正开门时,音乐戛然而止,祥林嫂轻手轻脚往外摸,生怕惊扰了睡在外屋的婆婆,音乐也轻手轻脚断断续续,意在祥林嫂小心翼翼的出逃过程;待到终于出了大门,音乐顿时变得明亮欢快且很有节奏,意在祥林嫂终于逃出魔爪。祥林嫂一路小跑上大路时也略有犹豫,她回头望了一眼,随即决计往前,音乐却从明亮欢快变成了婉转且带着一丝哀伤,意在出逃后的祥林嫂看似走向了光明的大路,其后埋藏的却是凄凉的结局。

先生自己说,他的思想太过黑暗,不适合所有青年读者,常常怕把他们引入歧途。是的,祝福的故事是黑暗、残酷、冷漠无情的。鲁家雇佣祥林嫂不是在可怜她,不是在赏她饭吃,给她衣穿,给她住处。而仅仅在于“看中她做事麻利,不多说话。”从早忙到晚毫无怨言,“过年过节祝福也没有添短工”。我们不能以此批判鲁家人。但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旧社会和封建主义却不得不批判。一个女人嫁了一夫,夫亡,便马上被“抢”着又嫁另一夫,即使她不同意。这是什么样的作为?如此蔑视人权与自由。真正捉弄祥林嫂命运的不是老天不是地狱,而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和万恶的旧社会。

无论是公开在报上发表,还是在与夫人许广平女士的通信集《两地书》中,先生都不止一次的说过:“我的思想太过黑暗。”“怕给不了青年有用的东西。”“常常担心把青年引入歧途。”但想来,诚如片头所引用的那一段话:“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尝玩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已是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8 ) 对比原著

个人认为,除了把短篇小说改为电影所必然要做的,对原作中次要人物进行挖掘的方面,本片做得还不错,其他方面对原作的很多改编都是败笔。

原作中叙述故事的第一人称“我”成为鲁迅先生笔下批判的重要一环,其无能的、不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填充了鲁镇上缺少的那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对当时麻木的社会整体而全面的审视与批判。电影中改为第三人称则使叙述视角完全失去了其特殊功用。

原作中的倒叙改为直叙。评论中看到有人说,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祥林嫂悲惨死去的结局,会带来一种命运不可逃脱的悲剧性感受。的确,倒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但是我认为原作中倒叙的作用,更主要是和上面说的第一人称作用联系起来的。“我”先看到祥林嫂的悲剧,回想起她的一生,然而在短暂地受到震撼后,“我”依然选择去镇上消遣生活,更能突出当时知识分子的颓靡和逃避。如果换作直叙,“我”回想起祥林嫂的一生,然后在为她感到悲哀后选择不想了去玩儿,会显得非常莫名其妙。所以倒叙和第一人称视角是绑定在一起的,本片选择了一起删掉。

另外,原作开头先是描写鲁镇祝福的盛况,再让祥林嫂出场。鲁镇四老爷在祥林嫂死后咒骂她死不逢时的场景,是对这位老爷形象最有力的表现。虽然本片在结尾保留了以祝福之盛衬托祥林嫂之悲的场景,但删去了鲁镇老爷对祥林嫂之死发表的评论。不是大问题,但我还是感觉有些遗憾。

砍门槛那一幕的确极具情感冲击力,然而这一幕表现出的觉醒与控诉,实际上与祥林嫂在后来那个灵魂之问中透出的麻木与挣扎有所矛盾。祥林嫂敢不敢冲破礼教束缚,一路冲去寺庙砍自己捐的门槛,是其一;她砍完门槛之后为什么没有穷尽一生去愤恨,而是重归于痛苦的呢喃,则是另一个问题。

改编场景中最大的妙笔也在开头。先是祥林嫂的母亲和人商议卖她的价钱,重男轻女被带了一笔。然后是祥林嫂的出逃,我认为对出逃前因后果的具体描绘丰富了她的形象,也使我认可,她的确可能具有砍门槛的勇气。

本片对原作很多优点的继承也做得很好。白杨的表演配合面部特写,非常强烈地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反复刻画的,祥林嫂那双顺从的眼睛。祥林嫂反复呢喃“我真傻,真的”时呆滞的目光,以及发出灵魂之问时她的面部表情让我记忆犹新(几年前高中上课时看的)。

至于结尾那句旁白,“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吐槽的人已经很多我就不去细说了。

本片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在几处改编中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强烈到让人不适。当然,我不否认这种政治性可能是那个时代导演真实的想法,他完全有可能真的以为“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事实证明,凭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的了解,他的东西可能永远不会过时。

说来也是遗憾,我个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其实很适合改编电影,不论主题和内涵之深刻,他的很多人物、场景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药》中结尾所写,吃人血馒头未果者的墓旁,是被取血做馒头者的墓;墓前细碎的花围成圈,墓顶一只乌鸦穿过,这一幕曾在我脑海中形成挥之不去的画面。人血馒头的比喻我们用到今天,无论是照搬原作还是进行现代化解读,似乎都很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短评

高中语文课看的。

7分钟前
  • 明年今日
  • 力荐

上影节修复4K版,作为新中国第1部彩色电影,鲁迅+夏衍+桑弧的组合为中国电影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电影旁白确存在明显的宣教感,祥林嫂剁门槛的改编也加重了时代批判性,很多短评以此来表达遗憾甚至是批判,认为电影应该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宣传工具。这未免太过天真,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难道当年左派电影反映旧社会吃人的现实呼吁底层人民的反抗不好吗?好莱坞的电影不也在积极宣扬他们心中的所谓普世价值吗?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家都是有时代局限性的,评价任何作品也都应该放在当时环境中去讨论,否则不就陷入了“屈原、岳飞破坏民族大融合”的悖论中去了吗?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切准了时代脉搏!一些人有典型的思维定势,任何电影只要不批判当下政权的都会被归为下品,这岂不是本身也是一种二极管意识形态思维?

10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桑弧结合传统戏曲元素的《祝福》采用了完全区别于《卡门归乡》(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的低饱和色彩。这种视觉上的惨淡其实是暗合了鲁迅文章里的追悼精神以及悲凉基调。“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现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结尾反而愈发耐人寻味了。

14分钟前
  • Muto
  • 推荐

2021深圳珍藏影展,竟然能在深圳看到4k修复版,仿佛电影资料馆南下了,好激动。这部50年代的祝福,也像上次的城南旧事一样,让人惊叹中国的电影艺术在当年就达到了那样的成就,那些扎实的服化道、真实的表演、辛辣的讽刺、古典主义的审美,放到现在何止是不过时,简直绝大多数电影都难以企及。女主角竟然是十字街头的女主,二十年后在这部里的表演也太自然太动人了,第一次看到鲜活的祥林嫂呈现在面前,比读鲁迅原著时更为直观和震撼。把那样一个第三视角的短篇改编成这样丰满细腻的故事,太厉害了。更微妙的是,在现在来看竟然能与996过劳死等等社会新闻无缝衔接,每一个情节都看得人咬牙切齿拳头都要捏碎了,那样的时代过去了吗?不,它一次次地卷土重来了。

18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白杨的表演非常非常抓人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惨惨惨惨惨惨惨,这个时代过去了吗,惨惨惨惨惨惨惨惨惨。

27分钟前
  • 蓝格子
  • 力荐

这样的时代并没有一去不复返啊

29分钟前
  • GA
  • 力荐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一部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佳作,问世于1956年这一“十七年”阶段中,政治氛围相对最为宽松的年份,可谓生逢其时。作为黄佐临导演的老搭档和好友,桑弧导演在本片当中,深得佐临后来提出的写意戏剧观之精髓,明亮诗意的摄影、极具想象力的空镜头和意蕴丰富的种种符号特写,丝毫不逊色于当代的艺术电影,而几处设计精巧的长镜头,也让人拍案叫绝。饰演祥林嫂的主角白杨的演技,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其对于人物命运与性格转化的刻画,实在让人动容。而除了结尾处的旁白之外,本片完全以人物为中心推进剧情,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现得立体而丰富,少有先入为主的说教与概念化痕迹。这样一部电影作品,确实值得重温,其修复版新近入选戛纳经典单元,就是对其超越所在时代价值的最好肯定。

32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力荐

入木三分

34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现在看这个故事,完全就是一个底层人民互害的故事,祥林嫂头婚寡妇的时候被婆婆小叔子卖了;二婚又是被乡亲们出卖而赶出家门;最后还是被柳嫂骗捐而导致最终失心疯了。所以最后说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忍不住笑了,现在不就是底层互害嘛

37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和孩子们一起看的,呼呼~演得真是好!

42分钟前
  • azurebleu
  • 力荐

片尾说了一句大假话:“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6分钟前
  • Ben
  • 推荐

其实是存在遗憾的改编,但要感谢白杨演得那么传神...其实我觉得鲁迅的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只现在没有人愿意去尝试罢了....

4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北影节】中国电影资料馆 / 8.22 问题在于我们对文本太熟悉了,原著中祥林嫂的形象是身材高大(不亚于个男人)、手脚麻利、勤劳能干,女主选角还原度极差,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到演得好不如长得像的一次。第二任丈夫故事线的增补和魔改也有同样的问题,演员身板瘦弱,人物性格也立不住,旧社会遭污土壤里培育出的白莲花?不是一定需要幸福的对比才能突出不幸,祥林嫂、松子这样的艺术形象一生都是悲剧,避不开逃不掉,所以更能引发思考。结局处砍门槛的斗争精神从何而来?愚昧无知的旧社会女性是没有出路的,只能寄托鬼神之事,询问是否有地狱、来生。真不是士大夫阶层不平则鸣、发愤著书,下一步反封建迷信,掀起女权运动的走向。原著的思想性太高,电影被意识形态牵引的生生掉下来几个层次,鲁迅先生到底是伟大啊!

51分钟前
  • Yakamoz
  • 较差

鲁迅先生对不起,到现在中国人也没在你笔下形容的进步多少。

53分钟前
  • 腐花儿
  • 推荐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长片。被嫌弃的祥林嫂的一生。鲁迅原著;时间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几年,1921年之前;反对地主恶霸、破除封建迷信;改编新加的砍门槛也有了抗争精神,结尾画外音也在强调是反映过去的时代。然而这样也能荣登”毒草“,罪名是“达到三十年代文艺黑线更进一步统治银幕的罪恶目的”。我真傻,真的……

5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给你曙光,就是为了让你迎接更大的绝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7

5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故事、剧本都非常牛逼,演员表演欠火候,如果把最后那句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画外音拿去,这是能在国际上拿大奖的片子,可惜它生不逢时,诞生在闭关自守的五十年代。

1小时前
  • 刀逼刀
  • 推荐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比较成功的改编,比语文课文更生动也更悲催。白杨演活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可怜女人祥林嫂,比她个人凄惨命运更悲凉的,是周围人冷漠无情又保持高度一致的态度(平庸之恶?),尤其难忘被五花大绑成亲的祥林嫂一脸生无可恋又怒不可遏的场景,而周围众乡邻竟然吹吹打打说说笑笑一派河蟹……旧社会的穷苦女人如同货物一样被卖来卖去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而这种丑恶怪相却被各阶层的人维护并且从未提出异议。电影新增加的“砍门槛”段落算是一种无言反抗也是全片高潮,而最终在旧历年底的风雪之夜冰冻死去的祥林嫂,几乎已经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的一个象征,谁之罪?出路究竟在哪里?话说1956年那会的江南水乡还是富有诗情画意啊,多年后回看才发现贺老六竟然是魏鹤龄饰演的,简直是演啥像啥堪称一代黄金配角。

1小时前
  • 瑞波恩
  • 力荐

我命不由我、由天。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