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龙翔凤舞》同型的片子(该片与本片都由陶秦编导),两张片子的长短也相仿佛;成功在音乐(都由姚敏负责)、色彩和场面。
基本的问题,自是歌舞团这样组织,在香港并不存在,因此歌舞片就缺乏一个“背景”,而永远在架空状态;这并非对编导有所责难,拍歌舞片在中国本是“无中生有”,只是指出歌舞片的情节与人物难以写好的客观事实而已。当年的《龙翔凤舞》,主旨应在李湄、张仲文两姊妹,合则互利,分则互损,这一点并未表现够,但骨架是有可为的;本片主要情节则是陈厚投函报上征友,林黛应征,中间发生了一些误会而终于结合,如说歌舞团这件事本来就“玄”,这可谓“玄之又玄”了!
歌舞方面,最佳的是“万里长城”,中国人表现中国东西,究竟较为优长;而最佳中最佳的是布景设计,尤其是宫廷一场。我不知道是考据的结果,抑是巧合,宫廷的布景设计以黑色为基调(可能是巧合者,因为秦始皇的袍服仍用黄色);中国皇室尚黄是中古以后的事(但其中元代是尚白),在古代因为相信“五德始终”之说,并不一定是黄色(黄代表“土”,只合于“以土德王”的朝代,秦朝是“以水德王”,故尚黑(黑代表“水”)),而且黑色用在此地,气氛也极适合。这一部分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段,陈厚虽不宜于古装,但小疵不能掩大醇。
次之自然是一些东方色彩的舞蹈(用玩偶来“连接”也可见导演的巧思),西方舞蹈如“肯肯”、“西班牙舞”等就差了;当然,林黛、陈厚只有短期的练习,能有如此成绩,已是难能可贵,不过,藏拙岂非更高明一点?有《我爱巴黎》这一类西片珠玉在前,何必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歌舞片也同其他片子一样,并不需“古今中外”,色色俱全的。
摄影、音乐均佳,微有可议者,是“万里长城”有“孟姜女寻夫”这流传已久的民间歌谣在,何必去用“四季相思”的调子?改编这件事,本身不足为病,而且《龙翔凤舞》与本片之改编旧曲,应该说是很高明之举;但“四季相思”旧词中,固然也说到孟姜女,究以采取“孟姜女寻夫”原调为妥也。
这类片子,要求演员者不多,故林黛、陈厚演得够“活”,已属上选;高宝树饰歌舞团负责人,除稍欠凝重外,大体尚可;麦基无功无过。范丽以后似应从“但求无过”着手,因为不适当的“做戏”,不但无“功”,有时还令人讨厌,她先天缺乏灵秀感觉,是无可奈何的事,邵氏今后用这个演员,不妨试试“傻大姐”、“十三点”的路子,不必勉强充作“性感艳星”。
60年代前期,歌曲片(主要指黄梅调电影)、歌舞片一度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著名的黄梅调电影幕后代唱静婷接受采访时说过,当时的影片要有歌曲才能卖钱。就因为这个,她才有机会成为金牌的幕后代唱演员。黄梅调红极一时,陶秦却不跟风,坚持拍摄时装歌舞片和文艺片,和井上梅次(代表作有《香江花月夜》【1967】、《青春鼓王》【1967】、《钓金龟》【1969】等)一起为邵氏在当时的影坛开辟另一片天地。如果说李翰祥和岳枫是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双子星座,那么,陶秦和井上梅次便是邵氏时装歌舞片的两大功臣。
陶秦的歌舞片创作主要在60年代前期,而井上梅次的歌舞片创作主要在60年代后期,井上梅次可以说是陶秦的接棒者,同时他以日本导演的身份给邵氏歌舞片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
陶秦是一位富有文艺情怀的导演,他导演的作品也以文艺片见长,如《四千金》(1957)、《不了情》(1961)、《蓝与黑》(1966)、《蓝与黑续集》(1966)、《云妮》(1968)等都是他的文艺佳作。其中,《不了情》便两度被翻拍,分别是《新不了情》(1970,潘垒导演)和《新不了情》(1993,尔东升导演),后者更成了港片的经典之作。
相对于文艺片,陶秦拍歌舞片更像是奉命创作,但他却创造了邵氏歌舞片的第一个创作高峰。
陶秦导演的《千娇百媚》(1961)、《花团锦簇》(1963)、《万花迎春》(1964)三部时装歌舞片的布景均十分奢华、瑰丽。看来,陶秦在时装歌舞片上砸的钱不比李翰祥在古装的黄梅调电影(那时候,古装片的制作费用普遍比较高)砸的钱少。这三部影片的出现,也证明了邵氏电影公司在当年的财宏势大。
好莱坞的歌舞片一直绵延不绝,华语的歌舞片在60年代之后却几近绝迹。追问原因,钱肯定是其中的一大问题。2005年,陈可辛与赵良骏联合导演了一部号称歌舞巨制的《如果·爱》,不知是否有向陶秦和井上梅次致敬之意?
《千娇百媚》给邵氏歌舞片迎来了开门红,荣登当年的票房冠军。影片更为林黛捧回了第二座亚洲影展影后的奖杯,也为陶秦赢得了第一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林黛(1934——1964)一生不足30岁,却获得了四届亚洲影展的影后,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林黛获得亚洲影展影后的另外三部电影是:《金莲花》(1957)、《貂蝉》(1959)、《不了情》(1961)。
老实说,我并不觉得林黛有多漂亮,但她的“娇”和“媚”都很容易令男人动心。审美也是有“代沟”(这里的“代”指时代)的。杨贵妃的画像我见过,杨美人那严重超标的体重(身材)放在今天就很难说得上美的。同样,林黛那张略嫌扁平的阔脸恐怕也不符合今天的审美。不过,这也正好说明林黛的美是不可复制的。
《千娇百媚》成功打开了歌舞片的市场,陶秦便带领原班人马,如法炮制了《花团锦簇》。《花团锦簇》在制作上可谓全面升级,明艳、欢快的歌舞更加让人眼花缭乱,单林黛的服装造型便多达26套,而且均为她自己设计。但影片在剧情上的硬伤也更多,暴露了制片方的急功近利。
林黛和陈厚是邵氏歌舞片的黄金组合,但在《万花迎春》中,陈厚还在,女主角却换成了极富古典气质的乐蒂(代表作为《倩女幽魂》【1960】、《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等)。
乐蒂的古典气质是我所喜欢的,但她在《万花迎春》中的时装扮相同样迷人。和林黛相比,乐蒂的美基本上是符合今天的标准的,但她显得太淑女了,在这个野蛮女友横行霸道的年代里,她同样是不合时宜的。就她们所处的年代而言,林黛、乐蒂都堪称超级明星,但因为种种“代沟”,今天愿意欣赏她们的观众越来越少了。看她们的电影,我总有一种听着一曲又一曲的挽歌的感觉。
林黛死于自杀,乐蒂的命运与其相似,她自杀时也不过31岁,而导致她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婚姻失败——她背后的那位渣男正是这三部歌舞片的男主角,陈厚。
1967年,乐蒂因陈厚不忠,单方面申请离婚,获得女儿抚养权后,她非常大方地只收取一元赡养费。离婚一年半后,乐蒂自杀。
陈厚命也不好,1970年因肠癌去世,年仅39岁。
陈厚当年也是响当当的英俊小生,但他“帅”得太老成了,很难讨今天的MM们喜欢。看邵氏老电影,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演员“显老”,不像今天,四十多岁的老帅哥还可以装嫩。这种“显老”似乎有一种沧桑感在里面。
陶秦1969年去世,年仅54岁。陶秦、林黛、陈厚、乐蒂共同缔造了60年代前期邵氏歌舞片的“盛世”,但他们却都英年早逝,不禁让人唏嘘。
那个年代行走的荷尔蒙。衣品放到现在也不过时。除了个子没有朱亚文高。听说真人很瘦,那个年代的明星为啥都短命,主要都是30岁这个年龄过世的,那个年代行走的荷尔蒙。衣品放到现在也不过时。除了个子没有朱亚文高。听说真人很瘦,那个年代的明星为啥都短命,主要都是30岁这个年龄过世的。那个年代行走的荷尔蒙。衣品放到现在也不过时。除了个子没有朱亚文高。听说真人很瘦,那个年代的明星为啥都短命,主要都是30岁这个年龄过世的。
陶秦老先生这部电影,怎么可能说不好。我还特意看了一眼《西区故事》的年份,这享誉世界的歌舞片先河也是1961年,让我为之震撼。邵氏被叫做“东方好莱坞”着实不虚。这载歌载舞的情境在当时一定是顶级,就算现在用高端的技术展现这样的方式,也必得大费周章。影片中更令人揣测的还有仿佛公租房一样的宿舍,这应该是邵氏沿用了自己演艺训练班的真实生活方式,加入了电影中。整体的确太过优秀!
花怨东风消遣,风嗟娇花扭捏,鱼雁千回百转,终与春天相约。p.s.:感情团规就是个麦高芬?2.5
实践证明,陶秦不在邵氏,去东方歌舞团也能讨饭吃。
林黛真是要看动态,一喜一嗔都是美景。不过好像陈厚这么别扭的,还是速速逃远点吧
首部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制作规格直逼好莱坞,西化的布景和服装,怪癖喜剧故事模型,一切都照好莱坞的来,但是一到密集歌舞表演的时候又很有意思,先是一个大段的多国舞蹈合集,然后死一个大段的黄梅戏京剧等表演,可见现代化国际化和邵氏传统的杂糅。
这个真是把什么舞都跳了,最后甚至搞出戏中戏了,可以的。然后才发现,其实林黛也是好瘦啊。
早期的青春歌舞片多是陈厚主演,我对陈厚不怎么感冒,大地儿女除外。
故事嘛就那样,没什么歌,舞蹈场面挺多,女主换了好多行头
邵氏首部综艺体弧形阔银幕彩色影片,大制作稳夺高票房。神经喜剧与歌舞片的糅合焕发出新魔力。谎言、秘密、误会,一波三折的爱情小品只要设计巧妙,便永不过时。歌舞戏搭建奇观:采茶/花鼓/樱花/扇/马来/酬神/热浪/斗牛/蜘蛛/肯肯/团圆/曼波/查查。舞台上的热闹结尾对比台下演员的凄清命运,太忧伤。
陶秦凭借此片荣获第一届金马奖最佳导演,现在看歌舞的路数完全照搬好莱坞,而且并未觉得林黛貌若天仙啊。
邵氏首部综艺体弧形阔银幕彩色影片,全片耗资百万,动用了上千位舞蹈演员。片中表演的舞蹈有:中国花鼓舞、采荷扑蝶舞、日本樱花舞、扇舞、马来土风舞、泰国酬神舞、南美热浪舞、法国肯肯舞、西班牙斗牛舞、蜘蛛舞、团圆舞、曼波舞、查查舞等等。其中,“孟姜女哭长城”一场戏中戏还由粉菊花指导了京剧
本来想打2星呢,后来一想这个片在那个时代肯定算是很有诚意的,加到3星了。林黛确实天生的演员,不说身材或者舞技多好,但是很有表现力。后半截还嵌套了几乎一整个孟姜女,还跳了多段舞蹈。应该满足了当时观众的需求吧。也许大家就是去看这个的。不过男女主没什么情侣感。男主还经常一副急躁的、苦闷的表情。
俩拧巴。
好莱坞歌舞片模仿集大成之作啊!翻拍的《街角上的商店》吧!
林黛真的挺可爱的 可惜走的太早
现在已经开始排斥林黛,各种看不下去她的演技
邵氏高薪挖来名导陶秦,持续推动五六十年代香港国语歌舞片的高潮。豪华大制作,多舞种的穿插展现,类型的杂糅,好莱坞式的故事,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好莱坞抄得不错。林黛长得像成人版的shirley temple,能理解当年为什么那么火。
香港曾经辉煌过
这个就是林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