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神啊,我自深渊向你哭喊
小柯尔跑到教堂中,在深深的后排躲了起来,仿佛在寻求庇护。
拿起随身带的玩具兵,跟他们说起话来。来帮助他的儿童心理学家马尔科姆问他在说些什么,他却只告诉了马尔科姆一串拉丁文,就跑开了。
当心理学家回去查完字典,几个单词赫然连缀成句:
“神啊,我自深渊向你哭喊”
字幕出现时,毛骨悚然。
在马尔科姆追问下,柯尔终于肯说出自己的秘密:
I see dead people.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最可怕的是,没有人相信他,没有人了解他,人们只是把他当作“怪胎”。
马尔科姆从多年以前的录音带里,放大音量突然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
居然是一个男子用西班牙语在呼喊,喊叫声的意思是——
“我不想死!”
这时候,原本将柯尔的恐惧归结为幻觉的马尔科姆,才终于成为相信柯尔的第一人。
在马尔科姆的强烈建议和鼓励下,柯尔决定跟鬼魂交流。(写到“鬼魂”两字的时候,窗帘突然被一阵风吹起,发出响声。尽管是白天,还是吓了一大跳)原来鬼魂们是需要他的帮助。
柯尔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也能跟其他孩子正常交流了。他的通灵能力甚至成为了他的优势。然而,对于马尔科姆,意外还在后面……
以上只是《灵异第六感》的部分剧情。看完该片以后,再看《银河系漫游指南》已觉索然寡味。第二天晚上,思考良久。
突然想到,是否孤立导致恐惧?
孤立的心灵,因自闭而对周遭都产生陌生。陌生,到不知对方是否会给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正是恐惧的根源。
人面对完全陌生的第一反应,总是恐惧;当确定不会被伤害时,才有好奇。
如何克服恐惧?迄今为止有两个方法:
1.To conquer fear you must become fear yourself.
“要克服恐惧,你就必须成为恐惧本身。”这是蝙蝠侠克服恐惧的办法:化身成为别人的恐惧。当然他化身成了坏人的恐惧。但这个方法并不总是实用:如果人人都化身别人的恐惧,那么也就是人人都还是无法摆脱恐惧。
2.坦白恐惧,诚实交流,增进了解。
诚如奥古斯丁所说,“知识乃是光照”。了解的开端正是恐惧的终结。惟有这了解的圣光能够真正洞穿恐惧的黑暗,就像白昼之光能够驱走嗜黑的蝙蝠一样。
而我自己,却一直被恐惧所困扰。不是对贫困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对失去爱的恐惧、对衰老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担心被人批评的恐惧。这种恐惧驱赶着我做出种种欺骗之举,虚荣之举,甚至疯狂之举。我何时能够走出这种恐惧的深渊啊!
神啊,我自深渊向你哭喊。。。。。。
http://yuhc.yo2.cn/go/480633.html
2 ) 我们可以假装明天还要见面吗
他说,我们可以假装明天还要见面吗?只是假装而已。
他笑,说,好,明天见。然后转身离去。
两个孤单的人。一个只有对方能理解,一个只有对方能看见。
于是就那样互相信任,互相温暖,把自己心里最深的秘密,放心地交给对方。
“我在这里,大概只是为了帮助一个人。现在他的问题解决了,我也该走了。”
“我能说我不想要的东西么?我不想再害怕了。”
他和他,两个脆弱的生命,就那样依靠着彼此而温暖。
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只有遇到一个真正明白自己的人,生命才鲜活起来。
3 ) 人与鬼魂的对话——《第六感》
好莱坞有一句笑言:不要与孩子或狗演电影。原因是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要么毁了整部影片,使所有人放弃,要么表现得异常出色,抢去了主角的彩头。
这本是一部被我宿之高阁好几年的电影,因为我个人一度并不喜欢布鲁斯·威利斯这个演员。在我当初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只会演暴力电影的人,演技与他的肌肉一样——大块,僵硬。
但是,哈利·乔·奥斯蒙特这个名字最终吸引了我。在看过《阿甘正传》中的小甘,尤其是另一部由他所主演的电影《把爱传出去》之中的那个感动世人,又死于非命的小男孩后。我重新翻找出了这部影片。
而这个重新的动作,也同时令我对布鲁斯有了重新或者说更全面的认识:即使是大块,僵硬的肌肉,也会有细致入微的纹理。
8岁的科尔拥有着看透世界,与鬼魂沟通的能力。但是,很显然,这种能力即使是对于一个心智已经成熟的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甚至是不可接受的诡异力量,更何况是对于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当生活中,时不时有一个或几个依然保留着恐怖死状的鬼魂突然出现在他身边,同他说话时……
没有人相信他说他能看到这种超自然的存在,即使是他的母亲。当时日长久之后,他已经学会了独自面对,独立承担。但恐惧并没有因此减少,而连上帝的小瓷人像也已经无力再保护这个生活在“异度空间”里的孩童。
哈利·乔·奥斯蒙特的表演是我所赞赏的。他将一个生活在高度不信任(既有别人对他,也有他对别人,当然还要包括鬼魂)和高度恐惧中的孩子表演的十分到位。鬼是容易画的,但见鬼的人却是很难演的,演好了就更难。然而,当时只有11岁的哈利做到了。当他那张小孩脸上表露出成年人的冷漠与平淡时,观众很容易意识到,那是因为这个孩子所正在经历的是超越了他的年龄,超越了任何人的年龄所能接受的事物。而再当他目露惊惧地躲藏在家中的野营帐中,一双小手紧紧握住耶稣圣像时,我们又再次认识到,无论他经历着多么恐怖的事,他终究还只是一个需要人保护、关爱、理解的孩子。
马尔科姆的出现,帮这个孩子填补了很多的空白。父亲,朋友,一个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终于以一种异常的形式出现了。这个儿童心理医生矢志要挽救这个身处理智边缘的孩童。而这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救的行为。因为他自从上一次失败后,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要弭补曾经的错失,他要寻找存在的理由,他要重新展开生活,弭合与妻子之间的裂痕……
而这一切都要从挽救这个孩子做起。他一点点的接近,一点点的了解。大厅里猜心的游戏是一个艰难的开始,也同时证明了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信任的症结一直到马尔科姆终于可以相信科尔所言——他能看见鬼魂,并听到它们的声音——才终于化解。剩下的事,就是引导孩子再不要逃避,勇于面对,将他这种超乎寻常的能力,运用到需要的地方。
前面我已经讲过,这是部令我对布鲁斯改观的电影。除了《虎胆龙威》那样的片子,他也能演这种需要像美工刀一样细致刻画的影片。当他与小哈利将这一对似父子,似朋友的角色演绎的精辟入里时,我唯有叹服。在影片中看到这一大一小两个人一同漫步在林荫路上,阳光点点播撒,我不禁将他们这一刻的形象深印入脑中。要如父亲般关爱、保护,要如朋友般理解、信任,这之间的分寸,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而布鲁斯,成功了。
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两条副线也是不可遗漏的。一是科尔同他母亲之间由于这怪异的世界所造成的不信任,不理解的隔阂;一是马尔科姆与他妻子之间陷入的一种虽处同一屋檐,但相互间无言以对,视如无物的裂痕。
母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爱意,都是人世间最重要,最深刻的情感。所以,当儿子说出外祖母未来得及说出口的遗言,当妻子在睡梦中遗落丈夫原本该戴在手上的婚戒,隔阂与裂痕在一个拥抱与一滴泪水中消弭无形。
抬头三尺有神明,尊重吧,无论那是否真的存在。
4 ) 人和鬼魂心灵上的沟通
也许在cult片的熏陶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做个正视淋漓鲜血的勇士,肾上腺素会为应声散落的残肢飙升,荷尔蒙在机车的对撞中嗨到天上,跟着导演做信马由缰的位移,在肆意挥洒的剪辑和震撼的音效里来一次酣畅的情绪大爆炸,可以喊可以骂,想有多随意就有多随意,想有多潇洒就有多潇洒。但是在M•奈特•沙马兰这里,你必须有所收敛,你必须坐稳了坐直了,因为柯尔说“I see dead people”,如果一个九岁的小男孩说他能看见死人,你会相信吗?你会说他是怪胎吗?心理医生马尔科会相信,柯尔的妈妈不会说他是怪胎。也许这就是《灵异第六感》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理由之一,要知道影史上只有四部恐怖电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恐怖和惊悚自是本片的亮点,无需夸张的暴力和血腥,丝丝入扣的情节和冷静克制的的镜头语言足以深入人心。亡灵带着空洞而绝望的眼神四处游走,放满神像的红色帐篷闪烁着冰凉的幽光,泪眼婆娑的男孩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呼出来的白色空气清晰可辨……仿佛每一帧影像都在冰点以下的温度中冷藏着,导演异常冷静地讲着故事,不用渲染,不用刻意煽情,跟着镜头走,结局之处,感动尚未走远,惊骇又突袭而至,让人冒汗,也让人脊背发寒。沙马兰的作品向来以颠覆性的故事结局让人叫绝,但他掌控故事节奏的纯熟和精到以及对人物情感细腻又动人的捕捉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电影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其悬疑程度却丝毫不减,从一开始马尔科中弹生死未卜,到柯尔的阴阳眼渐渐显露,再到柯尔对医生坦诚相待,开始帮助行走的亡灵,再到柯尔从恐惧中走出与母亲亲密相拥,再到对医生已死的揭示,每个阶段都是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引人入胜的同时情感也在慢慢积累,直到最后的爆发,水到渠成。还有什么比静水深流处的感动更加自然,倾斜的更加彻底呢。 故事和镜头语言的相得益彰使得电影本身有一个良好的框架,但是沙马兰并不是等闲之辈,藏匿在恐怖背后的温情和感动是一剂秒杀N票人的猛药。影片刚开始一位十年前被马尔科误诊的孩子情绪崩溃自杀身亡,马尔科本人也受枪击而死,但是马尔科并没有消失,甚至直到结尾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那么使他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未了的心愿,是来不及表达的爱,是放不下的牵挂,是来不及诉说的冤屈,马尔科想要赎罪,被继母毒死的女孩想要保护自己的妹妹,柯尔的外婆想要告诉女儿自己每天都为她骄傲。活着的人追思逝去的人,每晚盯着过去的录影带入眠,渴望他们的拥抱,渴望他们的温暖,满腔的爱因为死亡夺走所爱之人霎时变得寂寞起来。而死了的人要在遥远的守望中不停的徘徊,看着爱人痛苦却无能为力,除了盲目的游走还能做些什么呢,每次亲近带来的不是期望中的慰藉而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寒气。柯尔的出现是被双方渴望的通灵,因此亡灵得以如愿,生者得以释怀。 每一个阴魂不散的亡灵里都充满着无以言说的爱,都有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美好却带着无可避免的悲情色彩,我们可以说死亡没有抛弃爱,死亡不能让爱消亡,也许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死亡将作为生的对立面永恒存在”,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开,也许毛骨悚然的瞬间正是逝者饱含深情的拥抱,也许这个冬天真的不太冷。导演M.奈特.沙马兰很有天赋,把心理悬疑发挥到极致,看似平静但极度骇人的镜头达到揪心的感觉,异常冷静的处理把故事说得很圆滑,结局令人冒汗,震撼~~难怪影片当年上映时,影片放完后会打出导演给观众的一句“小贴士”:请不要把结局透露给还没看过的观众。连导演对自己的作品那么有信心,我也没理由对这部作品没信心。 然而最令人心动的是,影片不是一般的心理悬疑或惊悚,其骨子里是一股感动的温情的暖流。母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人和“鬼魂”的和谐共处,一切都源于心灵上的沟通与倾听。“鬼魂不会知道自己死了,而且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事”,一句精辟的台词,透出了人与鬼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不是敌对的,斗争的,而是可以共处的!很有哲思味道的惊悚片!
5 ) 论片尾十分钟的重要性(有剧透!)
小男孩柯尔,有特异功能,能看见所有地方的所有鬼魂,他经常被同学们孤立并被称之为怪胎,他甚至不敢告诉母亲自己的能力,唯恐唯一关心自己的母亲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怪胎,直到他遇到了心理学家麦克,他向Mike倾诉了一切,但他俩之间的关系发展,最后结果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在看最后10分钟之前,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这不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小孩儿有特异功能能看见鬼魂的电影吗?然后心理医生进行各种的疏导,中间加上几个小孩眼中各种死法的鬼魂之类的吓人桥段?
这明明就是一部很普通的片子,顶多年代早一点,思维可能超前一点,演员演技好一点,有布鲁斯威利斯这种的大牌
有几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小男孩柯尔在学校与麦克一起时看到了三个吊死鬼,他害怕的不敢动,明明是只有他一个人才能看到的,他当时却对麦克说“你能不能跟他们说让他们离开?”
而在先前,柯尔也说过自己能看见所有的鬼魂,但是那些鬼魂互相看不见,并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没有死
柯尔还说,鬼魂会执着于自己生前的事
在当时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对麦克的请求感觉让人以为是一个恐惧到极点的小男孩发自内心的祈求
而对于麦克,妻子对他的冷淡,仅仅因为自己曾经放弃的学生来到了自己的家并持枪自杀,至少麦克是这么认为的。
被妻子的无视,妻子又出轨,让麦克感到的绝望。
在有一次麦克回家后,那个时候麦克已经发现自己的妻子出轨了,但家里的电视却播着自己结婚时的录像带,这显然不是麦克所为。
当时的我理解成妻子出轨的愧疚和对自己曾经丈夫那个样子的思念。
还有在后来那个求助柯尔的小女孩的葬礼上,话说这种葬礼来的应该都是主家认识的人,但是麦克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任何人发现,当时我就显得很疑惑:那么大个陌生人在自己家里乱窜真的没事吗?而柯尔的到来就很容易让人以为是自己的某一个朋友带了孩子来,不在意是很正常的。
还有一个对于我来说很有意思的地方,柯尔的妈妈将柯尔从派对上带回来之后,发现柯尔身上的伤。在那么晚的情况下,我以为她会打给麦克祈求帮一帮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打给了欺负柯尔的朋友家长,看起来理所应当,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
而看完最后的10分钟,影片将两个男主的深度,尤其是柯尔给拔高了一大截。
而前面我们看起来很别扭的地方,都得到了非常合理的解释,也发现了前面的很多都是暗示,剧情的安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柯尔对麦克让鬼魂离开的请求,原来是柯尔在恐惧的那一刻忘记自己需要对麦克的隐瞒。 而麦克妻子对于麦克在冷战加出轨情况下还看结婚录像带则是验证了麦克的死
而其余的地方都是因为麦克在普通人眼里是不存在的。
各种剧情安排的恰到好处,如果放下这个片中的悬疑不说,会发现更让人震撼的地方
麦克身上的血,是自麦克死后就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说柯尔一直知道麦克是一个鬼魂,而麦克自己却不自知。
要知道在电影前半部分的柯尔对鬼魂是极度恐惧的,但是他却接纳了麦克,并对麦克敞开心扉。
而迈克也让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鬼魂都想要害自己,有的鬼魂需要柯尔的帮助,而有的鬼魂,像麦克这样,就是想要帮助柯尔。
如果站在柯尔的立场,我们可以仔细的体会一下,科尔当初是战胜了多大的恐惧,才会接近麦克
这才是电影最好看的地方
最后我再说一句题外话,对于那些怕鬼的人,可能你认为会有一些坏鬼会伤害自己,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故鬼有好鬼也有坏鬼,那些好鬼们会帮助你的,不要怕
6 ) The Sixth Sense
好莱坞的动作男星一旦温情起来,貌似还是很有点功力的。比如《保镖》里的Kevin Costner,《变脸》里的Nicolas Cage,还有这部里的Bruse Willis。 电影中他最后那个悲伤的转身,一切尽是虚无,回归一片平和的假象。 还有那个拥有鬼眼的小男孩。一口缠绵的美式英语,纤瘦柔弱,长得那么漂亮。导演在这个小男孩的刻画上显得很用心:在他出场的时候,便让他下意识地戴一副没有镜片的眼睛,他知道这个举动没有任何意义,但无法控制;他每次从教堂出来都会随手拿走一个圣像,在他的红色帐篷里堆满了一个个从教堂偷回来的圣像,他内心渴望受到上帝的庇护,而在手电的光照下,上帝的面孔却显得怪异而模糊。 他内心里巨大的恐惧不被知晓,所有的一切统统变作沟通的壁垒。很多人看得悲伤,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童年或者少年时光里的点点阴影。 在你还很小的时候,你会不会独自蜷缩在被子里思考关于死亡的种种,它应该比打针更疼一些,应该比刀割更疼一些,应该比从学校教学楼顶摔下来更疼一些,应该比父母死去更疼一些,应该比骨头抽空了更疼一些,还应该比漂浮在宇宙空间里更疼一些。 其实,在我们都很小的时候,有关虚无的种种都已经被思考过。后来的事,不过是一些印证。 电影的拍摄也很出色。比如那段描写Crowe试图以一种游戏的形式接近Cole,使他能够坐到他面前的椅子上与他交谈的戏。没有任何的技巧,只是简单的镜头转换,但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就像他们之间发生的那场对话。看似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却绝对不是任何一道单纯的是非题。 还有一些过场的镜头,多半是有些阴郁的仰拍。比如Crowe在拉丁文字典上找出那句'Out of the depths...' 的镜头之后,紧接着是一个仰拍的清晨光影变换的圣像,从某个角度看去,有些扭曲;还有Cole在惊恐万分,渴望和妈妈一起睡的镜头之后,紧接的是一个近乎直角的仰拍镜头,天空和教堂被挤压成了一种绝望的灰色情绪。 还想提一句片头惊鸿一瞥的少年,那个举枪的病态少年。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但他的演技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第一次看《第六感》已是四年前的事,但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看之前就知道这是一部惊悚片,看的过程也的确被个别镜头“惊悚”了几下,但没想到的是,真正令人恐惧,心有余悸的却是影片的最后一分钟。当之前两个小时“惊悚”情节的铺垫成熟时,最后一分钟的真相大白更像是一种宣泄,一种试图冲破所有观看者心里防线的宣泄,而我的确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那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颤,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
这小孩太正了!
一开始看以为是心理片,看了一半失望的发现是老套的鬼片,看到最后惊奇的发现原来是鬼心理片,晕~~
最意外的结局,只有电影能够很好地表达。其中较恐怖的镜头大概是床下看到鬼娃...最悲的画面是布鲁斯威利斯发现自己背上都是血,原来是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在无意中反而帮助了那个有鬼眼的孩子。个人觉得比《小岛惊魂》要好,但是那是基德曼演的,也有加分了。算一个类型吧
四次情节升华:第一次是Cole帮助死去的小女孩如愿,代表与自己和解;第二次是Cole拔出石中剑,代表与同龄人和解;第三次是告诉妈妈真相,代表与家人和解,而妈妈也与自己的妈妈和解。第四次,也就是全篇最精彩的一笔,即Mike与妻子以及自己的和解。那些正常世界无法言语的,只能透过非正常的世界告知。
小孩和妈咪的那一段结局 真感人
看到最后眼泪哗哗。。的惊悚片。。。
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惊悚悬疑片,其中有几个镜头确实突兀吓了我一跳。猛男布鲁斯·威利斯向来演那种枪战动作片,例如虎胆龙威系列,此片算是文戏,但他的拿捏相当到位,里面的主角小演员简直是天才童星。
天才儿童演员.出人意料的结局.
1、这部片子最骄傲的地方就是看过的人,都不剧透!2、这是感人的惊悚片,表妹和我吓得尖叫,感动得哭了。3、导演27岁就拍出了可以在影史上留名的电影,居然还在电影里客串了一把路人甲。LOL 阿拉表妹说,姐姐你为什么在假期最后一天看这样的片子!怕上班打瞌睡吗。
你不会再来见我了对吗?也许我们可以假装明天再见,只是假装。(看过的所有反转里面最好的反转。)
非常感人的悬疑片,有人性有剧情 不愧为经典之作 BruceWillis真的很牛比
反转王加催泪王
教科书级别的悬念
...可惜已经看过《小岛惊魂》了...太早猜到了结局...而且漏洞多啊~
爱竟然成了本片最大的悬念
又是一部以结局见长的电影
这是能使所有恐怖片失效的伪恐怖片。细节丰满有用,内外皆优。其意义远不止对“人死后有执念”这一鬼的形成概念进行第一二人称结合诠释、巧用反转叙事增强观赏性和说服力,作出了验证式的还原,更在于借人鬼关系隐喻人人:逐步忽视并摒弃了作为人特有的、沟通与理解之能的时下社会,已与行尸无甚区别。
他们无处不在,就像正常人一样到处行走,他们彼此看不到对方,只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不再害怕……”
还好我没知道结局就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