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喜欢最后小金宝哭的那场戏。哭爱人。哭自己。还是哭命运。谁知道。10年后阿娇又是一个小金宝。或许比她活的时间更长。命更好。谁知道。上海滩是否还是姓唐的天下。谁知道。命运迷人之处在于。而更吸引我们的。是向命运一次次的发起挑战。人们执迷于过程。结果?并不重要。
剧本的问题在于,叙事主线与其内在的情感基点和人文诉求背离了!本片其实在讲述女性被男权蔑视、利用的悲惨命运,情感诉求都在小金宝身上;但故事花了大量篇幅讲述黑帮争斗,尤其前半部分铺垫太长;水生这一视角人物虽代表淳朴本善,但也偏离主题。试图平均分配戏份,反而导致主题表述松散!表演层面,老戏骨们都很能拿捏上海流氓的腔调和状态,唯独巩俐真的不是南派女人的韵味。影片技术环节很赞,摄影和光线很讲究,音乐、声响煽动气氛和情绪也很到位。
2 ) 悲情小人物的轮回
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整个一黑社会里夹缝生存。
只要够漂亮够听话,谁都可以是小金宝。只要够仗义够低三下四,谁都可以是小六子。
这出轮回的戏里第一等悲情人物其实是最后的阿娇。
她悲情在她的天真。她没有错,只是单纯喜欢姨娘那些漂亮的衣服,单纯向往姨娘那些众星捧月的灯红酒绿。一副好模样,一副好嗓子,嘻嘻哈哈又是一个小金宝。
人生的每个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
往左,是留家种田,爬在树上偷食红通的苹果;向右,是胭脂水粉,趴在一霸身边任人摆布的一条狗。
而此时小阿娇的悲情在于她对自己的命运毫无知觉,反而开心的顺从,在这淌浑水里深陷深渊。卸不掉虚荣,又脱不掉干系。小小地人,和这淌水筋连着肉,触哪哪痛,进无步,退无路。
唯有一句,乡巴佬,小金宝,唯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回溯如初。
3 ) 一个身份的不断循环
前50分钟都在表现小金宝的媚、受宠和唐水生的呆。乡下来的小孩应该是有灵性的、活泼的,怎么唐水生就这样一副呆样,眼神里透露着愚拙。
高潮部分到了最后一刻才展现出来,所以的暗线都串在了一起,然而高潮很短,不给力啊。
小金宝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矛盾的代表,她们只能依靠着权势生存下去,哪一天她们不再受宠,也就失去了一切,就是在钢索上行走的人,一不小心便是粉身碎骨,所有曾聚焦在她们身上的眼光纷纷瞥去。而在那个时代,会有一个又一个,无数个小金宝,谁也不是无可取代的。只是经过培养,经过5年、6年,又有无数个小金宝。小金宝的命注定是充满灰色调的。
7天,一个星期,也是一个循环。水生在7天里见识到了他以往14年从未见过的场景。14年说很长,却又很短;7年说很短,却又很长。而在这7天里我们也见识到了一个小金宝的生命就此消逝,而另一个未来的小金宝正在慢慢地成型,这不就是暗示着是一个人物身份的循环吗?
这个循环何时才会结束?小金宝死了不会结束,唐老爷死了也不会结束,必须等到那个时代彻底结束了,这个循环才会开始脱链,彻底崩坏。
4 ) 依附的命运只有悲情
张艺谋早期拍的电影,故事性、思想性、艺术性都很不错,只可惜他后来被商业大片裹挟得全无水准,这是一部比较有张力的电影。从一个乡下来的小男孩水生的视角切入,通过被上海滩黑社会老大包养的当红舞女小金宝的命运,再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乱世里,尔虞我诈、凶残毒辣的上海滩黑社会。里面都是大陆的资深名演员、老戏骨,巩俐、李保田、李雪健、付彪、朱江、孙淳,个个都是大陆影坛上的实力派。现在的电影里要聚齐这么多是很难了。巩俐前半部分在舞场的表演感觉一般,但后半部分在岛上的那几场戏演出了影后的实力水平,内心戏的表达和最后的爆发:情绪的挣扎、无奈、悲伤,分寸拿捏得非常好。演水生的小演员那双眼睛十分出彩,从初到上海的懵懂荒张,到被小金宝刚责骂时的委屈生气,最后被老爷捆绑吊在船上的愤恨不屈,传达得十分到位。相比之下演二爷的孙淳演得太平了,特别是被当场揭穿的那场重头戏,无论从心理到情绪,本应特别有戏,但其特写镜头基本没有什么面部表情。电影的摄影角度和构图都非常有特点,电影一开始水生站在熙熙攘攘的上海街头上等六爷的那段拍摄水生眼睛的特写镜头和主观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剧本故事看似简单,但却寓意深刻,乱世中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如蚍蜉,为求得好生活,要么依附于强权豪势,充当炮灰或玩物,要么就在强权豪势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并且还一代又一代的重演循环,小金宝死了、还有无数的小阿娇等着、盼着成为下一个小金宝
5 ) 摇啊摇,摇向何方?
前言:随性而作,未经修改,句读疏漏,思想幼稚,不必深究,纯属娱乐。
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还记得他曾经拍过的这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或许戏谑一下他是对与巩俐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选择性健忘,或许是他想回避一个事实,歧路亡羊无法承受影片刻骨铭心的暗示,对社会人性的投射最终和自己不期而遇,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种宿命?
水生是影片的主人公吗?是,抑或是不是。是,有着最简单的理由,他的活动贯穿着影片的始终,也就是戏份最重。不是,也有不是的理由,水生的角色显得可有可无,当观众觉得平铺直叙的剧情发展可以戛然而止,此间的这位少年瞬间被焦灼的目光挟持,被从传统剧情中浸染而固化的成见所预设,他将挣脱怯懦与平庸的铺垫而成为来势汹涌的剧情起伏中的弄潮儿,可唏嘘不已的是此时老谋子是早期的老谋子,他没有让水生成为金宝和二爷奸情的揭露者从而在唐府觅得一席之地,他没有让水生成为以为六叔报仇为契机而在波谲云诡的上海滩成就别有洞天的风景,他没有让水生成为唐老爷和二爷生死博弈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而立足高潮,而是在一次次对传统观影视角的颠覆中完成水生对主线故事的华丽游离。
或许,老谋子只想让他成为一名观众,或者观众的投射。他的身体的位移被家人,被六叔,被小姐,被老爷,甚至被一小铃铛决定着,但是他的眼睛有着饱满的自由度和情感张力。只要细细品味影片开头水生的眼睛在芸芸众生中茫然无措和最后的一幕中的颠倒而视就可以理解导演的用心良苦而心甘情愿接受导演的馈赠——这双眼睛。
当水生在现代社会初来乍到,流动的都市人让这位长期适应于提供稳定目标人群的前现代社会的少年手足无措,他只能用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电线杆作为行动的依附,现代社会中只有死物才能处变不惊,才能成为运动社会中的参考系。
或许水生如他的名字一般,在他的故乡傍水而生,在垂暮的山涧且歌且行,在沉寂的夜里掬得几许清流,与自然对话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模式固定却保持一颗慵懒闲适的内心。但是当他来到现代社会中,不得不去记住每一张脸,每一个名字,每一句对号入座的问候和答复,自然是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及时有也是人为的赋予,而人有思想的有生命的,只能让人在人群的泥淖中疲惫而沉沦,爱默生的那句“我爱人,但我不爱人群”便在现代社会中一语成谶。
若干人要返回到前现代社会中——孤岛,两种社会的对话未免太过来得过于刻意和突兀,老谋子却用剧情的发展来消解了这种不自然,即其实唐老爷来到孤岛并不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奇思妙想,而是老谋深算的布局。而这种场景的突然转换,人物群像却以一种更哲学的姿态跃然屏上。金宝在前现代社会中重新解冻了潜意识中对穷酸却美好的童年不能忘却的回忆,都市的我被纷繁的人际和物欲蠹蚀,乡村的我在潜意识中复苏得以无穷的人性张力,都市的我战得一败涂地。翠花婶过着一般意义上前现代社会的生活,她主动隔绝自己于飘零的孤岛,维护着只有两个人,有时是三个人的自己缔造的社会秩序,但外来的不速之客最终实现了解构,前现代社会因为孤独而弱势而万劫不复。而小姑娘一直存在着对现代社会的向往,我只能很牵强地解释为幼童的心灵在重复模式中尚未固化而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没有天然的免疫力。
又要回到现代社会了,此时镜头倒置,是因为水生被反吊了起来?错了,视觉的颠倒已然内化为精神的颠倒,观众已然不知道颠倒的世界中,摇啊摇的扁舟将栖息何处?而童年歌谣中的外婆桥究竟为何物?或是心照不宣地尘封。
6 ) 在长大中学会复杂
看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故事平铺直叙,却独有韵味,用光影带我们穿越时空,体味电影魅力,感叹人生百态。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影片用明快的童谣,影射黑暗的人性。
1930年代的上海是个是非之地,人性又何尝不是。14岁的水生刚从乡下初来上海谋生,“14岁”、“乡下”这都是单纯的表征,在这个价值观正形成的年纪,上海的短短几日给了他人生重要一课。判断好人坏人的标准也从过去的单一化视角走向多元化。
有些人感觉很坏,其实是好人。
巩俐饰演的歌舞皇后小金宝高傲,平日里对下人叱责,常将“乡巴佬”挂嘴边地呼唤水生,水生刚开始对她有恨,有不满,还曾将口水吐在她的杯子里。
可却不曾知她也是个乡下人,内心住着善良。她只是在偌大的城市,学会了孤独;她只是看惯了肮脏人性,用冷酷伪装自己;她只是看起来光芒万丈、春风得意,其实在权势面前也仍是个“乡巴佬”。所以后来,水生宁愿破坏规矩,也要去救小金宝,因为她尚存善良。因为他们是一样的人。
可有些人看起来很好,却实坏。
背叛的宋二爷,上海滩一霸的唐老爷就是这样的人。水生六叔口中人善的唐老爷,实际上专横自私,“水生”、枕边人“小金宝”以及翠花女儿“阿娇”等等在他眼中都是“乡巴佬”。
影片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单纯的阿娇相信了唐老爷的话,被倒吊着的水生挣扎着,背景乐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以及这驶去上海的船。这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小金宝”故事的开始呢?
重看,居然挺不错,是我喜欢的调调儿。尤其摄影,美极。
用孩子的视角,用乡村水景等描绘,讲述了一个残忍黑暗的故事。风格上更接近于童真和美,看似把社会黑暗进行了淡化,实则是给了观众一个晴天霹雳。美好的景色和残忍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水生从未见过的世界,没吃过的冰激凌,没睡过的女人。熏人的暖风里,一个少年看得见白花花的大腿,也看得见跫跫留门的夜。听得见靡靡的花好月圆,也听得见摇到外婆桥的乡谣。日后或许会梦到披着村妇衣裳的小金宝,在牌桌前笑啊笑,笑着笑着滑下了泪。七天一觉噩梦,听那鼙鼓遍地擂来,惊溃了少年。
乡巴佬,小金宝。巩俐在里面的表演真的是风骚无比,在偷窥那一段,那种被压抑到变态的情欲,张艺谋都把握得挺好。最后巩俐那张标致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实在是太悲了,她的命运自始至终都掌控在唐老爷手中。李保田李雪健巩俐孙淳傅彪这些个老戏骨,再看新人演员,果然是没法比的。
和《毁灭之路》的不招人待见的原因一样,用拍小结构内心片的调调去拍黑帮片,其实我还蛮喜欢的,只是觉得巩俐这种气场强大的女人不适合演这种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小金宝,换成许晴啊,陈红啊都好,但是老谋子当时就认她不是...
感觉蛮好的。上海滩的故事本身挺俗的,这种帮派腥风血雨的故事用力很猛的拍法很多。老张的片子还蛮清新的。尤其以进城的孩子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上海滩的故事,似乎就有了童真的梦,走进的唐府是童话里璀璨的世界。这种天真烂漫打破了成年世界看似美好的残酷。你死我话的事,在孩子不多的对白和恐惧的眼神之后就像是一场梦,就有些诗情画意。张导这部我真的还蛮喜欢的
1995年戛纳技术大奖(摄影)。7分。四星略勉强。视角的处理还是相当有新意,以至于剧作上也颇有味道(有限视角带来的信息控制)。仍然是“掘根文学”的“历史循环论”论调,但多了一丝怀旧的处理和类型化考量,在张艺谋作品序列里也是转型的关键作品之一,可以由此切入文化研究的论述,比如“孤岛”的隐喻(加上李保田酷似蒋公的扮相)也为影片平添一分政治解读的可能。
根据毕飞宇小说改编,不过内容出入很大,电影当年反应很差,很多人(尤其海派作家如王安忆女士)都对它抱有意见,说旧上海拍的面目全非。但我自己很喜欢,有趣。
惊艳的开端,平淡的发展,失望的结局
我以为它在国内上映过。声色、剧情都是极高都水准。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结尾是仇杀,且“坏人”并没有倒下。不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固有主题。我以为这是贴切现实主义的。并不是在批判什么。只是写实罢了。这一点,在国内影视剧里面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就当得起五星。
巩俐当时的演技真是可圈可点~
村姑不适合歌女范,摄影很美,故事流俗。
巩俐真的是极具性感、妩媚的一次亮相而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女性身处铁屋子之中的抗拒、焦灼、回归与无望!
迟钝少年进城投奔黑帮亲戚,伺候苦出身歌姬,大哥遇刺孤岛布局,七天创世记,世界在暴力循环里揭晓全新面目。和陈凯歌的《风月》前后脚拍出来,似乎是延续80年代末期的民国乡土文学潮流(比如苏童的创作),同时试图融入黑帮、老上海等民国奇观的商业元素。技术瑕疵明显,巩俐亲自上阵唱歌但唱的太难听了,男孩木讷的表情和李雪健&李保田多次重复的台词、冗长的歌舞都是些无意义的堆砌,遇刺时调成全红的画面和孙淳在巩俐脸上洒花瓣调情都是些幼稚、荒唐的设计。角色动机也写的混乱,整个中段巩俐与孤岛母女、小男主建立关系的基础在电影里就是一起唱唱歌这么随意就扭转了此前的敌意,除了老大这片里的角色都没啥目的性,片尾的悲剧性何处安放。尽管拍的节奏拖沓、技法幼稚、人物混沌,但本片歌舞和黑帮的民国元素还是影响了不少后来者,比如姜文、程耳
老上海、爵士乐、黑帮、款摆腰肢的小金宝儿,明眸善睐的阿娇...... 浓艳与淳朴的交融,情愿与不情愿的选择, 那些人性美丑善恶的焦灼.... 养眼养心又养脑。昨晚,我分明和自己说好要早睡,结果,偏不错眼珠的看到终了。
前半段总觉得唐水生是去黄金荣家做事的杜月笙,总觉得他长大后是风月里的张国荣,和巩俐缠缠绵绵。上海处处都是罗曼蒂克消亡史。
只有emo可以把上海黑社会老大拍出山西地主老财范儿,也是不易。一群海派大佬在城里没呆几分钟,就都跑乡下地头草窝子里用北方话唠嗑去了,说是洋泾浜致敬《红高粱》也不为过。几十年如一日,拍带点剧情的片,除了糖水画面贴图,就是靠说大白话交代剧情结构,这水平也是始终如一,找哪个著名作家来写剧本也不管用。
上海黑帮与少年的性启蒙 最后是用腻了的轮回手法 结局草草、乏力 很多点没有展开——铺线能力有余,人物众多,可惜展线能力不足,人物处理流于片断,相对于较为宏大的人物和背景设定,片长也较短。逃荒上岛情节,似曾相似。至于技术方面,很多半遮半掩的镜头,挑起观众的偷窥欲,倒是做得相当漂亮。
我们都曾经听外婆唱着歌谣被夸是好宝宝可是长大以后却变了……
上海滩。黑帮,歌女。“乡巴佬小金宝”《花好月圆》如果有续集的话,想必会讲小阿娇和水生长大后报仇之路。http://u.115.com/file/a9g4nr6s 二爷临死的时候说了句:既然你会在我身边安插人,你怎么就知道我没在你身边安插人呢?估计这句话也可以拍续集的另一个版本。一句话引发内讧波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