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吉星高照2015影评:一部恶搞周星驰电影的专题片
原本计划是在春节档期上映的贺岁喜剧电影《吉星高照2015》,由于春节的影片很多都是大明星撑场的大制作,所以一直延期到3月份上映,但由于3月份春节已经过去了,贺岁档也已经消失了,导致这部主打贺岁喜剧的电影没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影片的内容还是值得一提的。
这部虽然说是向周星驰的电影致敬,但实则上却更多的是在恶搞周星驰以前的一些经典作品,比如说《功夫》、《喜剧之王》、《百变星君》、《整蛊之王》、《少林足球》等等。那些曾经都出现在周星驰电影里的经典桥段,被又一次的拿来翻演了一回。这次的翻演虽然是旧瓶装新酒。但是经过温超那酷似石斑鱼的声音,为影片带来了不少搞笑。
温超的角色设定有些类似于周星驰以往电影里的设定,一位生活在乡下的乡下仔,为了获得偶像周星驰的签名,不惜千山万水的来到香港。但却因为王祖蓝所扮演的山寨经纪人忽悠导致他无缘与周星驰相见却意外的见到了王祖蓝的妹妹王祖红。
王祖红生性直爽,对周星驰更是痴迷到不能允许任何人扮演后模仿周星驰的声音,所以当她第一次见到温超的时候,她怒了,她的怒是居然有人这么过分的一直在模仿我偶像的声音,所以温超就倒霉咯。导演找到台湾歌手Ella来演这么一个角色,也正与Ella本身的性格极其相似。所以大家细心的可以发现,影片里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是以真名出演。
一部贺岁片它的核心就是要能让观众笑,但如果说这部《吉星高照2015》究竟好笑不好笑,那就要看观众对于周星持的电影有多了解了,毕竟这部不足90分钟的影片,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以周星驰多年来的电影作品合集到一部电影里,由不同的演员进行经典再现。
当然曾志伟拍这样的恶搞电影也并非第一次,还记得2006年的那部〈大电影之数百亿〉也是恶搞了当年几部卖座的电影。尤其是当年刘德华的那部〈十面埋伏〉被恶搞的是体无完肤。
不知道周星驰的粉丝看过这部电影后是会笑还是会哭呢?当然不管是笑还是哭。一部喜剧电影,我们不管它是怎么去恶搞,怎么借恶搞之名说是致敬。只要它能够把剧本写好,能够让我们观众笑,那么对于一部喜剧电影就算是及格了。
2 ) 乱炖周星驰的三无作品
此前在时光看资料时,发现《吉星高照2015》的香港上映时间是2014年2月,不禁惴惴:难道又是一部烂片辗转重来?後来知晓因为大陆提档原因,内地香港本就不一致,想必时光搞错。但就算是搞错,就算是提档到逼近元宵,《吉星高照》依然是一部烂片。又想起之前提前看片会有媒体吹嘘,个中缘由,不忍直视。提档到春节末期,避开《天将雄狮》和《钟馗》,又夹在《木星上行》和《超能陆战队》之间,也只是为了抓那一点时间的寸金。
三线导演,携准一线笑星,外加十多个二线过气旧星,意图是打造一部周氏贺岁档喜剧,美其名曰像星爷致敬,《回魂夜》、《国产凌凌漆》、《喜剧之王》、《大话西游》等经典桥段轮番上阵,但终究是徒有其表的外壳遮掩不住无聊无趣生硬至极的魂儿。唯一的特色是温超的声线(和一丁点外形)酷似周星驰,曾以网络短剧《阿星来了》博得众多网友关注,但在本片里,对于他的声音,我和Ella饰演的王祖红感觉一般,令人作呕。还不如石班瑜呢。星爷近年来深陷“向太抨击事件”,其中真真假假难辨不清,众说纷纭下,星爷也越发低调,除了即将上映《美人鱼》时而传出新闻,剩下的就是作为两会代表了。
但《吉星高照》的诚意和水准显然都比不上星爷的认真。说是致敬星爷,以此为旗号乱炖一通,缺乏有料的剧情,内容四不像且无厘头还形成“肯定之肯定”的颠乱效应。结果是笑也没过瘾,看了又完全记不住。苑琼丹、田启文、黄一飞……这些老演员都请来了,还有翻版周杰伦、谢霆锋、周润发等等等等,应该说发掘演员的道路挺好玩的,就像去年的《六福喜事》,同样在贺岁档,吴君如、郑中基还是演出了港片喜剧的味道。在《吉星高照》里,有一句片中演员的吐槽:“对对对,贺岁档!”说这是自嘲还是差不多。
这片中只有不懂电影和喜欢王祖蓝的人才会去看,仅此而已。而我是传说中的作陪人。
没剧情,没笑点,没诚意,一部“三无作品”我还写这么多,好累。
3 ) 所以中奖才能实现梦想吗
看完了。《浮夸》那段真的很赞,逼出我的泪光。
内地首映当天晚上8:50最后一场,我压着时辰去买票,全场剩下2个位置。
然后剧情就跟电影简介差不多了,所以剧情就不多说了。
我重点说一下的是:大家演技真的很浮夸啊,尼玛我一直在脱戏啊。特别是王祖红一直瞪眼睛弄鼻子,每次她一出场我就想起韩版《交响情人梦》的薛明日。既然提起浮夸演技,我觉得很奇怪——日版《交响》的人演技也很夸张,可是不会让人出戏,甚至更加引人入胜。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值得一提的搞片还有《东成西就》之类的,大家演技夸张,可是真的不会脱戏啊。。
整片看完,总觉得只看了上半部分,突然烂尾了。王祖蓝一心想要做导演,他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A货明星一直想当真正明星,一直很想看他们的“演技”到达哪个程度,然后他们一直在打酱油打到结尾END。
结尾END,曾志伟想起来中了巨额彩票,噢然后王祖蓝可以自己做导演噜,A货明星终于可以当真正的明星噜——全剧终。
到头来并没有给观众展示主人公王祖蓝的导演才华,以及其他人的努力和果实,
《浮夸》里面有唱“幸运儿并不多”,这个电影里面他们偏偏都是幸运儿。
星爷的电影主角小人物几乎都是通过磨练、真正的磨练,以实力取得梦想;开挂的角色也不少,最后都会给观众一个交代,而不是像这个《吉星高照2015》那样,告诉观众主角要开挂咯,然后就全剧终,莫名其妙。
总之,作为一个星爷的路人粉,也是王祖蓝的路人粉,看完这个电影之后真的很难过。
4 ) 《吉星高照2015》 比多次机会,变多个星仔
《吉星高照2015》
比多次机会,变多个星仔
文:梁晓智
今年贺岁档票房很厉害,多套片观影成潮。但无论那套大收,我还是去戏院支持这套贺岁片——《吉星高照2015》,由广州仔温超担正主演的喜剧。
套戏讲声线模仿星爷形神俱备的温超,被山寨明星经理人王祖蓝发掘,到香港发展,历经波折,最后开辟了星路。虽然很多人说拍得很烂,但我在电影院看,笑的效果还不错,前后左右的观众多次笑得人仰马翻,但也不缺全场静看寻笑点的尴尬。剧情亦有太多部分过于戏谑胡闹,没有把草根人物的困惑和矛盾表现到位,本来很多台词和人物感情,都可以笑中有泪,无奈处理得太随便,完全浪费。因为太胡闹和草率,导致很多人骂是烂片,也是回天无力。
演员方面,王祖蓝表现一般,可能和拍摄那段期间他家装修问题影响心情有关;至于SHE的Ella陈嘉桦是完全没有喜剧细胞,挤眉弄眼搞笑连粤语残片水平都达不到;曾志伟亦没发挥出喜剧效果,(要知道他当年的《小小小警察》是香港无厘头喜剧的高峰,甚至超过星爷),反而是陈静演得最自然,不愧是高登女神。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配角,周星驰历年作品的金牌龙套悉数登场,列个清单,可谓是众星拱月撑温超。观众就像玩一个RPG游戏,跟着小小小星迷温超,去经历一个个星爷电影中的NPC人物,体验山寨明星承受多少痛楚才蜕变博得上位的角色扮演游戏,而片中最有趣的部分,亦属这些老戏骨的出现。
周星驰是怎样炼成的,从黑白僵尸、到霹雳先锋、阿二一族、孖仔孖心肝,转到有个人风格的他来自江湖、盖世豪侠,然后是电影赌圣、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西游记……到21世纪的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再到后周星驰时代的西游降魔篇,再造一个星爷,已无法复制。对《吉星高照2015》纵容观个影,贡献几张门票,说不定能众筹下一个类似的星爷,当然,无论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创作需要培养,观众也需要胸襟。
说起温超,多年前在电台听他以周星驰腔调报交通消息,就心下充满好奇,我亦喜欢模仿周星驰,还一度以超级星谜专家自居,在我过往的周星驰影评,亦得到过一些认可。对于温超这家伙竟然可以模仿成这个程度,我心里充满一种羡慕又妒忌的矛盾,对模仿与致敬之间,与他相比较实在自愧不如。
本片对于温超的声音表达占重要因素,所以国语版本处理,唯有用了石斑瑜满足国语观众的投入。其中有一段笑位把温超声音神展开变成林保全先生的“多啦A梦”声音,可说是十分有趣。亦是林保全先生的遗作之一。
因为关注本片成绩,我每天CHECK住票房,得知最后下片大概收1500万左右,香港票房大概是300万,一套港产片能让广州仔第一次担正,成绩不过不失,虽没有大红,但也不算失败,因此不需气馁。
在刚结束的2015香港电影娱乐博览,粤港电影业也讨论很多关于创作与市场的议题,香港电影的发展亦得出抓住广东市场是现时港产片的重点结论,这对港产片是个好的新机遇,抓住广东市场,是现时港产片的重点。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票房的大省,广东未来的票仓会越来越厉害,一个多亿的粤语观众,比欧洲众多国家的人口都要多,中小成本投资的电影,亦有可为的空间。
《吉星高照2015》的市场实践已经完成,如果还未看,可以透过互联网或者影碟都可以支持本片,对于有心有力的投资者,我们作为广东观众,买一张门票,观影与传播,都支持我们熟悉喜爱的喜剧文化的重要培育,期待市场会更多满足两广与泛珠三角观众的共同语言文化的新颖题材作品,说不准不久的未来市场就能再许我们一个新的星仔,在粤语流行文化圈再出现新的“双周一成”。
FIN
附录一篇文章:
香港电影发展局:抓住广东市场是现时港产片的重点
“CEPA实施12年,香港电影北上、合拍12年,要做‘大片’,还是要坚持‘港片’?其实粤语区市场应成为香港电影新的突破点。”24日,多位华语电影业内人士齐聚香港国际影视展,探讨香港影视业的发展前路。
CEPA带来的“宝藏”:香港制作的“华语片”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两地合拍片、粤语片的引入机制等政策,把彼时处于低谷的香港电影业重新推向了“上坡路”。
十多年过去,CEPA几次增加了补充协议,合拍片票房与中国电影票房一样直线攀升。中国票房从2003年的9亿元(人民币,下同),到2004年合拍片首年,全国票房15亿元,连续升至2014年296.39亿元。而其中,几乎六成票房来自于合拍片。
“与港产片引进机制相比,合拍片在政策上有巨大优势。香港电影人要意识到,现在不再是拍‘港片’,而是拍‘华语片’。”香港电影制作发行协会理事长黄百鸣在当日的论坛上说。
黄百鸣说,回归18年,香港应该不再纠缠“港产”:“现在的电影是给所有华人看,不必再拘泥于内地还是香港。”
“都说合拍片给了香港电影业春天,但实际上合拍片更多的作用是给内地电影业助力。”黄百鸣说,当年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把成熟的经验传给内地,伴随内地经济发展,极大促进了内地电影业的飞速进步。
黄百鸣已拍摄了多部成绩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