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LGBTQ这个主题,我还看到了影片中与片名“被抹去的男孩”处于对立面的、与影片的暗色基调处于对立面的那些男性角色们。
自诩看的影视也不少了,真的会好奇为什么对少数群体伸出援手的、上前关怀的、甚至是奋力斗争的,几乎往往都是女性早于男性、女性多于男性呢?(无意牵扯性别等相关敏感话题,纯粹个人感想,请勿上纲上线)
这是我在看到男主母亲接到男主电话後赶来救他时再一次生发的疑问。
而令我惊讶的是,我在影片中发现了一些答案:
他们“放不下自己的高傲”。
很多这样的男性在他们从小开始就感到安逸自得又不自觉去恪守维护的“传统”受到挑战时,因为自己身上那些被“阉割”的女性品质的缺失而无法共情,于是他们就会开始“抱团”去排挤、驱逐,甚至用一些“至死是少年”的、稍微成熟一点就能发现其荒谬幼稚的伎俩和手段去进行迫切需要他人认可的“制裁”。
挺可怜的。
但是更可怜的,难道不是那些被这种“制裁”及其近乎永久性的副作用“抹去”的男孩们吗?
男孩终究会成人,但在此之前,请给他们乘坐的那辆向着人生前路疾驰的车开一扇车窗,因为车窗外有阳光、有清新的空气,只要伸出手就能感受得到。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能够有能力接过方向盘之前,用注视的目光和叮嘱的话语保护好他们伸出车窗的手不被迎面驶来的车撞伤,而非用力拽回然後关上车窗,抹去原本就在车窗外的风景。
现实可能比电影更残酷,起码Jared有一个愿意带他逃离的妈妈,起码所谓的矫正中心还能五点放学。 电影看下来还是很平稳流畅的,几个慢镜头颇能调动情绪。故事聚焦于信仰与性取向之间看似无法弥合的矛盾,以矫正中心、家庭内部以及Jared的回忆三条线交错展开,最后的结果应该可以说是彼此妥协吧。 虽然电影反复提到God、提到信仰,但恐同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的偏见以及伦理的束缚吧,作为牧师的父亲,最后那句“我没办法承认我做不了爷爷的事实”,让信仰似乎变成了某个非常好用的借口,也变成了某些人进行自我欺骗的理由。 医生说的一番话其实才是电影的点睛之笔(虽然出现在前半段),“你看似没有选择,记住,你是有选择的。”但当时的Jared不懂。后面Jared在矫正中心认识的三个人,其实正好代表了三个选择:试图与现实对抗(胖子)、自欺欺人地绝对服从(多兰饰演的角色)、表面顺从暗地反抗(戳爷饰演的角色)。最后胖子自杀了,这是其中一个答案。
Jared应该可以说是第四个选择,彻底地绝对地正面反抗,很难说他赢了,但电影中的他也算是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获得了母亲的理解,也与自己达成和解,父亲虽没有彻底认同,但毕竟不作阻挠了。虽然现实不一定如此美好。
电影中Jared多次叹气,真的能感同身受啊,那种心中存了一块大石头、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真的很不开心,非常不开心。感觉演员在这个细节上表现得很好。
最后,虽然戳爷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但歌是真好听。另外电影中的配乐都挺好的。
这个电影的题材非常得好,但是很多地方可以很深入的,拓展一下的。但是没有展开浪费了这个题材。剧情不够,深刻音乐过于煽情,很多地方都是靠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演员的演技非常的到位,尤其是年轻的演员能够支撑起整个剧情,然后再优秀的老演员面前没有显得自己的演技很青涩非常优秀。我希望这部剧情能够在写得好一点,编剧的功力太火候
看了挺多同志片了,可这部片子还是让我哭了好几次。看了大家的评论,很多人说剧情过于平淡了。确实是这样,没有错综复杂的恋情,没有惊世骇俗的纠缠,也没有香艳的场面,只是一个男孩的成长,一个家庭改变的故事。但确戳中了我的内心,也许是我本人自己的缘故,更能体会其中的一些感情,所以我想谈谈那些让我感动的地方,那些normal people不体会的地方。同时也记录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改变吧。
第一个泪点在医生的那段谈话那里。我的性取向觉醒的比较早,初三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但就像我的性格一样,我对这件事一直处于“慢热”的状态,一开始不上心,甚至觉得可能高中会遇到喜欢的女孩子呢?于是我产生了跟男主一样的想法,也许我能改变。高中后,会刻意的去关注这个圈子,碰到关于同性恋的话题会认真去听,慢慢的发现周围的人怀着包容的态度。我也慢慢意识到性取向并不是什么问题。后来我也跟几位好友出柜了,大家都很包容,甚至支持。但是没有人对我说过你很正常。(PS不是鼓励对同性恋群体说你很正常,这样反而有点奇怪,相反表现的普通正常就是最好的了)于是,当看到片中医生的那段话时,我第一次哭了。
“And I know that everybody would like for me to say otherwise and send you down to the pharmacy for a pill that would magically fix you, but that's not gonna happen. But I'm gonna take your blood, and I know, I know what it's gonna show me. That you are a perfectly normal, very healthy teenage boy”/"我知道所有人都想我得出别的结论,给你开点药就能奇迹般的治好你,但那不可能发生。我会给你采血,但我知道结果会是怎样。结果就是,你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健康的小伙子。”
当看到“你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健康的小伙子”时,眼泪就止不住了。我缺少这种自我认同吗?我不认为自己正常吗?都不是。同性恋是正常的,同性恋不是精神病,这些话在我接触这个圈子后经常就能听到,更何况到现在我都快活成一个老gay了。但我还是哭了,因为从来没有人对我讲过。我的第一次出柜也是平平淡淡的,对方在我说完后快速转移了话题,表现的很正常甚至不在意,但这个第一次并没有带给我任何反馈,没有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后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在谈论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后来我从他口中得知,他觉得我只是一时的,会变的(微笑。我可以说我的第一次出柜是失败的,以致于在后面几次出柜后,我会刻意去转移话题,避免他们问我,做gay如何? 所以今天,当我看到医生说这段话时,就好像回到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喜欢同性时的不安和焦虑,所以我流下眼泪,因为她对我说我完全正常。
完全正常。我突然发现自己过去这几年,从知道自己时同性恋以后,都在走不正常的路。在大概三年前,我第一次使用同性交友软件某蓝,但至今我没有约成功一次,最接近的一次我也在最后临阵逃脱。我实在是不很能接受睡一个陌生人,或者做过于亲密的举动。但我还是在聊,在约,荷尔蒙作祟?作祟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就这几年会有约炮的想法呢?左右手哪里做的不好吗?因为我在潜意识里被灌输了同性恋是需要隐藏的,见不得光的想法,奢求性的话最好通过约,且约在这个圈子里是一种“正常”行为。于是我也学着去聊,学着去约,可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这辈子喜欢上的两个人,都是相处了一两年才喜欢上的,我是个慢热的人,这么快餐化的性不是我的菜。因为我没有把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当正常对待啊!我还是没能正确认识到我就是个正常的,普通的,男生!我的一些行为,仿佛就是在迎合我同性恋的身份!很奇怪啊简直!就在医生说出那段话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没有把自己看成正常,掉进了隐藏的黑暗中,还安于黑暗啊。
呼,回归正常生活,我就是我,不应该被标签化,也不应该去被标签化。
ps影片结束的传记证实最后戳泪点
最后ps:缺npy吗?:) hhhhhhhh
我觉得很好看,就是很好看的那种。喜欢程度要多于Call me by your name. 也许是因为里面的主演都是我喜欢的。 故事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男主角Jared在终于弄清自己的性向之后,不得不向父母坦白。罗素克劳饰演男主角的父亲,一位牧师,一位恨不得手里时刻拿着Bible的牧师,父亲决定把儿子送到矫正中心去治疗。 Jared来到了矫正中心,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手机没收,东西上交。第一天他感觉这个地方还不错,到后来,他意识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矫正中心让他们写下自己家族中亲人们的behavioral sin : drugs, pornography, gang affiliations......
让他们进行各种体能训练,让他们写下moral inventory并在众人面前赎罪忏悔。
Cameron是一个子很大的男生,他无法按要求完成矫正中心的任务。于是中心叫来Cameron的家长,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矫正中心认为Cameron的身体中存在着demon,于是让Cameron趴在地上,家长拿着一本Bible击打Cameron,轮流打完之后,把穿着衣服的Cameron扔到浴缸里,给他清洗。 电影最后,Cameron自杀了。
Jared经历了这一切,他意识到,矫正中心的这一切是错误的,而他自己并没有犯任何错误。 轮到Jared上台诉说自己的moral inventory,他和矫正中心的老师发生了争吵,最终离开了所谓的矫正中心。
多兰在电影中也是被矫正的人,但他后来似乎适应了这种矫正,甚至成为了中心的帮凶,而戳爷的应对方法是假装迎合,说出他们想听的,做出他们想看到的。Jared在整个过程中看着这发生的一切,很庆幸的是他选择了逃离并反抗。
妮可女神扮演了Jared的母亲,他怼矫正中心负责人的那一段感觉很过瘾。
妮可说:shame on me, too 为什么她这么说,因为她感到了后悔,在男主父亲提议将Jared送到矫正中心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应该反对,可是她还是默认了丈夫的做法,shame on me 更是一句道歉吧。 Jared的父亲有着很深的宗教信仰,相较于母亲,Jared和父亲的隔阂多一些,但还好,结尾两个人都决定去磨合,那场戏感觉演的很好。 信仰这东西吧,肯定是我没有,所以get不到男主父亲为什么那么执着。电影「儿童法案」有一句影评说 “Adam被太匆忙地从十余年的信仰提供的庇护里扔向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而热诚而浪漫的灵魂,总是承受不了这样的荒凉。” Adam 为失去信仰而拒绝输血而死。而男主父亲好像也是这样,在信仰不可动摇的前提下,即使很爱自己的儿子,但去迈出那一步对于他自身来说,也是十分艰难的。 整部电影我觉得很流畅,好多人都说没什么情节上的高潮,所以不好。 戏剧冲突应该算是一种处理方式吧,但并不代表每部电影都要有。感觉现在人们爱看那种高潮迭起,情节一定曲折的东西,还不能太曲折,太曲折就得被扣上狗血的帽子。就好像听音乐一样,听到高音可以高潮,但不代表没有高音就是烂歌,更不代表高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之前看「漂亮男孩」,一部关于青少年吸毒的电影。这部电影不算是很优秀,但也不是很烂,但好多影评都是过于无聊和反复。我就特别纳闷,电影说的是吸毒,吸毒的复吸率非常高,非常高,主角就是时好时坏的那么一个状态,这很真实,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那么那么不真实。
时代的快速好像让人不能慢下来去平静感受一些东西,感觉那样总会让我们错失一些东西。
最后,真是超级推荐Jared的扮演者卢卡斯
Just the first five minutes I feel like I'm already sick. 片头曲 "Homosexuality is a choice. It's not natural." 他说"this is just an assessment program"的时候我真的要窒息了。 "What is a real man? What does a real man look like?" This is just sick goodness. Simply sick. "I want you to arrange these guys in a line in terms of masculinity." "I think about men. I don't know why. I'm so sorry." 生于什么家庭真的是无法决定的。This is all so twisted. 思考:如果homosexuality是罪,那支持lgbtq的人是不是都和homosexuality一样sinful?in that case岂不是全球百分之I don't know起码一半(?)的人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 "You silly kid. They don't do anything to him. They do things for him." 有时候我真的无法理解。。男的和女的和男男女女到底有啥区别啊,我不懂。 这个医生好好。I will take your blood, but I know the results won't show anything. You are a perfectly normal teenage boy. I want you to know whatever happens next, even though you don't think it's the case, you have the choice. 太坏了,I'm just sick. "And I can truly assess what is the best future for you, son." I'm like who the f are you that you think you get to decide others' future???? Being religious doesn't mean that you think yourself as God. Christ. About the spelling errors: "But we always come back to Dog's true design. Almighty Dog." 笑死了,永远都是father,father是脑子有病吧全tmsb大男子主义的傻逼笑死了,这就是男的吗,这就是都不管就觉得自己是牧师nb得要死了的人。好爱男的,没人会不爱男的。 Moms are the best. Dads are the worst. "I love God. God loves me. And I love my son. It was that simple." Once again. Dads are the worst.
!!!这个电影的高潮出现了,Sykes left in 2008 and he now lives with his husband. 我就知道。恐同即深柜。
当一个电影让我看得在影院泣不成声,要等片尾字幕放完才算勉强平复情绪,我知道我需要为它写些什么。
确实非常像Lady Bird,这部电影激起的情绪是非常personal的,它甚至无关乎本片客观上的质量,只是轻而易举地淹没了我。
今天发生了一些事,最近发生了一些事,其实都与我无关,但也都与我有关。我只是,无法单纯做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我能切身感受到痛苦和绝望,却不知如何反抗。我感觉我被逼近了一个死胡同里,推得越用力,越无法呼吸。
几乎影片开始十分钟我就开始坐立不安备受煎熬了。我真实地看不得这样的事情。看着我所相信、所尊重、所珍视的东西,被以“爱”和“信仰”为名,毫无人性地打击、抑制和禁止。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一群还没能真正认识和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好孩子。
就从这个杨永信一般的戒“同”宗教学校说起。他们帮助男孩子们矫正“女性化”,身体上通过棒球、田径等死板的训练方式让他们更具男子气概。心理上通过一系列控制、施压、甚至侮辱欺凌的手段让他们承认自己的罪孽,并归咎于他人。
他们的口号响亮: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他们自己都清楚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却完全不以此为耻。
呵,这一切,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我觉得大概是连同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知如何言说的反弹情绪,都在看到这部电影后一同爆发了。不提宗教,我们眼前尖锐的现实中,有太多因素比之更为阴暗和残忍。我只是出离地愤怒,也只能愤怒。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希望和梦想,这些我曾经赖以生存的概念变得一文不值。然而即使这样,在我心底仍保有一些最天真最幼稚的看法,像是一个在底下埋得更深的根脉,不曾改变。我仍然坚持认为,自由是一个人最底线的权利。我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只有我,只有我能够做决定。
尊重个体差异,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浅显的道理,却发现在这社会上根本讲不通。你不是他人想要看到的样子,那你就是错的。这太荒谬了。
男孩子不能“娘化”,女孩子?呵,社会只需要女孩子在阴影里生儿育女就可以了,毕竟开车出个门都会在事故中被无端指责,翻唱一首经典音乐剧的歌曲都会被全网封禁。而男人爱上一个男人,女人爱上一个女人,更是欺师灭祖、枉顾人伦、断断不可以被接受。
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对这些所谓的成年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做了很多妥协,不闻不问不反抗。可这一点,我是说什么都想不明白,接受不了。为什么一个遵纪守法的不影响他人的好公民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呢?只是因为他/她和大多数人常识中的不同?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帖子,赞扬成都人的生活态度,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关我啥事?”和“关你啥事?”,我觉得特别精辟。说白了就是自洽和包容。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包容接纳了多少夷族文明。时代不断在进步,为什么都8012年了,这些简单的做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的个体差异还是要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影片中另一个沉重到让我避无可避的话题,又是,是的,又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Jared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更是一名令人尊敬的牧师。父亲这个形象对于他,就意味着高大、权威、神圣、不可侵犯。Jared甩下游戏机,第一次撕掉身上的谦卑和唯唯诺诺,就是向父母坦诚性取向的时刻。然而一时的勇气在父亲唤来其他两位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威严*3直逼Jared的时候,他们问他“你想不想要改变?”影片中是漫长的沉默,漫长到我快要窒息,我甚至张开嘴开始了无声地呐喊:NO!!!然而尚且年轻的Jared却步了,违心地答应了接受更严酷的改造。而遭受了许多压迫的Jared最终拒绝了被改变,但同时也付出了与父亲决裂的代价。
四年后经历了更多的Jared和父亲在办公室里的对话,让我的泪水彻底决堤。
父亲借送圣诞礼物努力和Jared缓和关系,但表示依然无法接受Jared的性取向。Jared说,我是一个同性恋,我是你的儿子,这两点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你说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失去我,那么,对不起,只能你去做改变。
如果你看过我写给Lady Bird的那篇长评,你会发现,我的泪点很稳定,因为其实又回到了同一个话题。
因为相比于Lady Bird中的母亲,Jared的父亲更为极端和强硬一些,可能我的话也会说的更极端一些。
接下来的内容我写了六七百字,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要公开在网络上了。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阴暗面,我不惧直面它,但我也着实不应该过分袒露它,毕竟我没必要好好的去挑衅现有的和谐。总之一句话,我不相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完全无私和无条件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同样,因为人性皆如此。我感恩亲情的羁绊,我只是不相信自己足够幸运。所以我现在只能祈祷,这样的冲突最好永远都不要发生,一切无事安详喜乐就好。
自由,所以我说的还是自由。在我的泪眼朦胧中,片尾Jared再次将手伸出窗外,随风挥舞。把手伸出车外很危险,幼时他相信并服从了母亲的指示,青年时他曾在愤怒中把阻止他的母亲问得哑口无言,多年后他也笑着读到了母亲搜集来的证据。然而,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再屈服于谁的控制,那个曾经被抹去的男孩终于只属于自己,他是自由的,真正自由的。
Nicole Kidman和Lucas Hedges的表演简直是史诗级的,奥斯卡大概是要完了。
四平八稳地讲了一个教科书一样的故事。大牌云集,表达到位。只是故事太过于朴素,看到后面父子对峙却感觉矛盾并没有那么激化。缺少血肉的同志电影
随着戳爷的歌声响起,一个令人难过的故事缓缓开始。影片情绪渲染得很好,悲伤的气氛恰到好处。导演把片子拍得很学院,节奏缓和,剧情顺畅,完全挑不出毛病。青春的悸动,成长的痛苦,Lucas都演绎得令人感动。最喜欢男主在车里将手伸出窗外轻轻晃动的隐喻,结局看到这段忍不住轻轻微笑。
Nicole在TIFF首映时说,“我当时很想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员,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拯救很多人的生活。”
改编自人物自传,难怪拍得这么四平八稳。不过这个题材非常符合你国国情,邀请各位反娘炮教纯爷们看看。以及tiff观众真的太热心了,看到后面翻身剧情各种疯狂鼓掌
I'm gay and I'm your son, and neither of those things are going to change. 希望有生之年也可以听到父亲的一句i'm gonna try. We'll try.
埃哲顿的导演和剧作也就是二流美剧水平,但是卢卡斯的演技生生给电影抬了一个档次,再加上拉来的一波老戏骨小鲜肉都给他当绿叶,越发出挑了。求继续演同志角色。
年度出柜佳片,前半段压抑深思,后半段温情动容;故事讲得朴素平实,就像lucas的表演一样觉得亲切舒服;妮可演技回归,裹紧睡衣的样子又依稀看到那年的伍尔夫;配乐到位,主题曲点睛;感谢这个片子,感谢三辆卡车,感谢每一个为LGBTQ发出的声音——it's a rocky road,发声是每个人的责任。
2.5 大家演的都非常好,然而实在是陈旧、浅显地乏善可陈,无趣难熬到受不了。拍成这样其实毫无影视化必要,读篇资料型的微信推送说不定都能挖掘得更深刻。看在片尾字幕提示的现实意义还是给个三星吧。
论美国杨永信的必然失败
心硬化患者如我也不禁流下了滚烫的泪珠 希望所有LGBTQ的小朋友都能有勇气对抗不美丽的世界
“shame on you, and shame on me”.
本是Garrard自己很私人的心路历程和认知改变,但是导演在自己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可以折射时事议题的群像片和更多探讨同志与宗教家庭关系的剧情片。除了他,作为过客的Henry、Cameron、Xavier...每个人在这段充满痛苦与寻找出路的自我认知路程上,有着自己的遭遇和结局(可爱的男孩儿们都可以出“外传”电影)。前半段致郁压抑,后半段明媚温和,观众的心情就像片中的Jared一样从渴望救赎到骄傲到去改变别人。我很惊讶Joel竟然给Nicole和Crowe都留出了Oscar Moment,以及结尾Victor Sykes的交代笑die。
上帝爱我,我要爱人。
性取向矫正治疗影响了许多人,用非人般的待遇折磨了许多人,但从中真正改变了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不是病态,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人人生而不同,上帝爱每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彷徨,请坚定地走下去,我爱我的不同,我为自己而骄傲!(强大的演员阵容加分!——卢卡斯,戳爷,多兰居然都在里面。)
使用层层闪回的写法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但结构有了,内容却因为单薄而有些跟不上。这美国杨永信给LGBTQ孩子们搞洗脑治疗结果到头来竟然自己也是个深柜,如此刺激的一个环节竟然完全不说吗…… 电影整体印象就是如此,没有高潮,部分段落用力过猛
至少家里还有一个人站在他身边 他要走的时候 那个围着他祈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卡米诺 真是被上帝气哭
可能是期待太高了,有点失望,但是片子也不至于烂,只能说平庸了点。故事没有聚焦矫正中心,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同性恋男孩和他的浸会教家庭之间的对抗上,因为没把重点放在矫正性取向上,男孩对于自己的性取向一直很认同,很坚定,所以这个故事也没有多少矫正带来的痛苦,也没有多少戏剧冲突,当矫正中心的矛盾终于被激化了,男孩就被他的守护神带出了困境。导演把男主角这样的男孩,当成LGBTQ群体的榜样拍了,他除了性取向不符合宗教的教规,在其他方面完全就是上帝最完美的子民,他正直善良诚实坚定,他不撒谎不屈服恰恰也是上帝不允许他那么做。片子讲性取向矫正治疗的新闻,这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社会意义远比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重要的多,或许它可以给那些正在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扰的青少年一些希望。同性恋不是病,性取向也无法被矫正。
今年最养眼的同志电影,没有之一!整部电影情绪饱满到位,但绝不滥情;气质悲伤,但又渗透着缕缕温情。让人跟着细致的镜头语言,一同体味男孩面对家庭、青春和成长时的困惑、挣扎和反抗。Lucas Hedges表演掷地有声,好几场戏令人异常动容。
除了尼克基德曼外本片几乎没什么亮点,令我开始对赫奇斯隐隐担忧。多兰和TS的角色可有可无,像是在完成原著作者希望找LGBTQ演员参演的愿望,反倒是片中小胖的戏份比较重要。总体来说也许是因为原型在世的原因,因此剧情无法根据想象展开所以没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只有“床戏”一幕让人感到有一秒的温暖。倒是片后对谈比较有趣,像是因为电影上映作者的父亲即将被赶出教会但是终于对儿子的成功觉得骄傲,妮可在母亲真人面前表演紧张以及罗素克劳搭私人飞机去教会拜访等等。今年上映的同类型电影里无疑是《错误教育》优秀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