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男孩
影片并没有大幅度去渲染一种压抑的氛围,而是一种干干净净的表达,直白简单的去讲一个故事,一个孩童眼里的战争,一个孩童眼里的重逢故事。这样的故事其实更加感人,更加让人觉得温暖。 愿你是阳光,明媚不悲伤。
小孩子的世界是白色的,谁忍心把一片干净的土地涂的乌漆嘛黑。要保护还没有被污染过的童心,这种责任必须得做到。 当父母的就得像教父那样,给孩子一种原生的力量。
2 ) I am little boy.
作为一个电影狂热爱好者居然没有过一篇影评,说来惭愧。当初只是认为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妄加评论,但好像又太看得起自己了。就像老杨说的,这是一种记录,无论好坏。我们的脑子是狭小而有限,就连同事的名字我都经常忘记,怎么能不用一种方式来记录一下每一个好的坏的,我花时间来想吸收的东西呢。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其实也谈不上评,在影评的领域,我就像是little boy,我有信仰。
不知道为什么在类型这一栏会出现“喜剧”这个标签,也许这两个字具象了导演想把握的基调,可以看得出轻松温情,但离“喜剧”确实还有些距离。我们会在肖申克的救赎当中感悟,在1942当中缅怀,但这些都太过沉重和压抑,还是在笑声中来看一看西方国家的主旋律。
你有没有遇到过听天由命的无奈?你有没有遇到过无法解释的困惑?你有没有遇到过生死离别的考验?面对种种这些让人无能为力的问题怎么办?这个影片告诉我们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找一个信仰。信仰在我们国家并不是没有,但是我们的信仰却集中体现在公司即将开业,孩子马上高考,家中有人生病,才想起来临时抱佛脚。可你又付出了什么呢?信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赋予了信念的含义,而大团圆的结局就是在告诉我们努力的结果。
影片中little boy奋力一挥打倒了欺负他的胖男孩儿,就像哆啦A梦当中的情节,大熊变得不再懦弱。于此同时影片也埋下了很多伏笔,比如当时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就像如今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人一样。还有那颗名叫little boy的原子弹。
3 ) 可惜小男孩最后并没有长高
其实我对战争题材的电影并不感兴趣。
当前两天接到活儿要校这部电影的时候 有点为难 第一个晚上拿着生肉啃了20分钟就睡着了,因为最开始的部分基本具备了很多战争电影老套的戏码:丈夫出去打仗,妻子儿子在家守着。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觉得“这电影估计就这尿性了吧。”
第二天爬起来翻了下豆瓣的评分,虽然只有26个人,但居然上了7分让我有点惊讶。于是拿着翻译的稿子认真的看了一遍,看到后面确实发现这部电影有他的另一面。
—————————————分割线——————————————
关于谎言和信仰
我觉得是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点。
最开始小男孩特别崇拜一个魔术师,相信魔法的存在,和父亲在家总是角色扮演魔术师电影里的戏码,总是重复那句 do you believe we can do this?这是信仰。
父亲去战场之后,他和哥哥去看魔术师的电影,结果魔术师亲临现场表演,小男孩被邀请到台上做嘉宾,魔术师要小男孩独自表演隔空取一个瓶子,问的问题是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当然小男孩最后成功了,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是谎言。
后来小男孩和哥哥深夜去砸一个日本人窗户犯了错,哥哥被关了起来,小男孩则被带到一个牧师那儿改过自新,牧师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法来告诉小男孩谎言和信仰的区别。
牧师让小男孩当着他的面隔空移动一个瓶子,第一次失败了,牧师说try again,于是第二次瓶子也没有动,牧师说again,在小男孩第三次努力移动瓶子的时候,牧师直接把瓶子放到了他面前。
小男孩当然不傻,说“这是你移的”。牧师说“yes, because you moved me to move it”“and that is how faith works.”大意是你的信念打动了我,让我移动了瓶子,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他告诉小男孩,在这件事里,隔空取物是谎言,真正要拥有的是信仰。当然这半碗鸡汤在我看来有点可爱。
回头牧师就给小男孩撒了另一个谎:只要完成小卡片上的几件事儿,就能获得信仰的力量。
所以在小男孩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之后,就出现了愚公移山的一幕,他认为他拥有了信仰的力量,于是在哥哥与他有矛盾的时候,说“你有本事就移动那座山啊。”小男孩傻傻的信了他有这样的力量,在他“发功”的过程中,地震了…………………………【美如画
瞬间大部分人都觉得小男孩有这样的力量,连小男孩自己都沾沾自喜。
小男孩根据桥本先生的说法,日本就在海岸的对面,太阳落下的方向。
他开始了漫长的信念之路,每天对着日落使劲,能用信仰的力量把爸爸隔空带回来。
然后爸爸就真的回…来…了……
当然是战争结束之后。
至此,电影告诉我们魔术是假的,摆了碗鸡汤放在前面说,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过人们当然需要信仰,简单的就行。
—————————————分割线——————————————
关于种族和人性
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之前补晓说的时候讲过这段时期,美国人对日裔美国人非常敌视,所以故事里有了另一条支线:日裔美国人桥本。
日本人囚禁了小男孩的父亲,所以哥哥和小男孩最开始都非常仇视日本人,所以牧师的小卡片上除了那些既定的条款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和“桥本成为朋友”。
无疑,这部电影对种族矛盾的刻画非常到位,整个镇上的人,除了牧师以外,所有人对桥本都会投去异样的眼光。小男孩也从最开始的不理解,从最开始不敢在别人面前承认桥本先生是他的朋友,到后来邀请桥本先生来家里吃饭,告诉妈妈桥本先生是他的朋友,听桥本先生讲故事,在病床前默默为桥本先生加油等等。
在大的战争背景和社会压力背景下,能清楚的反应真正人性这一点的,好像只能是一个幼稚却无畏的小孩。
在这样的带动下,小男孩的哥哥最后也洗白了,救了桥本先生一命,告诉我们人性本来并不坏。其实我觉得哥哥的转变有点生硬,如果在说一说桥本先生和他发生的一些小事,应该会更好。
而且在电影里我是喜欢桥本先生这个人的,他善良,有故事,虽然表面看起来严肃,但内心却温和理智。
—————————————分割线——————————————
关于战争
所以故事到后来我又看到日本被原子弹炸了,在我以为故事就应该结束的时候,进度条出卖了结局。
我想这部电影突出的面有很多,但是最终还是落脚到了战争上面,他几乎能包括之前所说的一切。
战争是两面的,而且我一直认为战争根本不是人民的事,是国家上层的事,但最终为所有买单的,是人民。我相信大多数人民是善良的,他们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当然他们都喜欢上升到“为国捐躯”。
电影里并没有很直接的突出民不聊生,但桥本先生出现在镇上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心里并不安宁。
所以战争带来了什么,恐慌,无奈,失去至亲,种族歧视等等。我觉得这里面很多是没法弥补和挽回的。
像表面起了无数的坑,无论如何掩埋,被大雨一冲就散了。
—————————————分割线——————————————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打分,我个人认为三星就差不多。
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小男孩和太阳对日那段【。以及母亲得知父亲的“噩耗”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和桥本先生在病床上挣扎的剪切片段,小男孩演技不错,很精彩。
可能是因为想表达的点很多,比如医生的故事,同龄人的欺凌之类的,在某一些方面刻画了之后会忽略其他方面,让人觉得有些遗憾,不过想在106分钟表达这些,确实有些难。
加一星是因为小男孩的爸爸居然回来了,扣一星是因为小男孩最后虽然战胜了恶霸但没有长高。
4 ) 观后感
这部电影有好几个泪点。小男孩爸爸葬礼的那段,我眼泪止不住往下掉。还好结尾反转,不至于太过伤心。 有几个感触的地方: 爱。那张清单的存在起初有点好笑,在桥本眼里它不过是神父用来欺骗小男孩的障眼法。小男孩坚持去完成,电影里说那是信念,我觉得其实爱更适合解释。小男孩从前没有朋友,爸爸是他唯一的partner,他有一个很爱很爱他的爸爸,爱是相互的,所以他也深深地爱着这个伙伴。为了爸爸能够回来,他可以做任何事,甚至于和大家都不喜欢的人去做朋友。这是亲情。然后是友情,我一直对于友情都很重视,朋友不同于亲人,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所选择的,希望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我们深深爱着朋友们,并不次于我们的家人。桥本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可能知道小男孩起初接近他,并不是真心,但还是愿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总有一个人需要迈出第一步,任何感情都是如此。最终小男孩也确实把他当成了真正的朋友。 对于他人的认识。桥本是日本人,因此也一直是被排斥的对象。因为美日战争的原因,小镇上的人讨厌他甚至恨他。但其实他本身并没有错,他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拒绝战争。战争太残忍,所有的参与方都是受害者。家庭被拆散,相爱的人被迫分离,会发生很多不美好的事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并非一个和平的年代。突然感慨,真是感谢祖国,让我们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 总体来说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也不乏一些搞笑的片段,小男孩的演技也很有感染力。电影的画面感很强,Little Boy导弹出现的场景黑红映衬也很带感。
5 ) 成长信心,等候耶稣再来
从故事开始父亲和小男孩的互动,到父亲被俘生死未卜,小男孩信心的不断成长,最终父亲归来的过程,让我陡然想到初代门徒和耶稣的互动。
①小男孩旁白:"I want to be just like him. And do everything we did became a great adventure."---这不正是耶稣和门徒同在的美好时光吗;
②当父亲代替大儿子去战场,小男孩紧紧抱住父亲不舍得他离开"I have to go.""I don't want you to go."---在耶稣预告自己马上要被捕牺牲的夜晚,门徒也多么难过不愿;
③以及小男孩后来去问牧师"How could I get bigger faith",牧师给了他一个ancient list,还补充了一条要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即便再不情愿但还是顺服去一件件完成了,原因是"I'll do it if that's what it takes to bring my dad back",他愿意付出一切、做任何事来让他父亲回来---我觉得,这也十分贴合初代门徒在耶稣离世后的心理,他们信心得到了巨大的成长,放胆传福音、为主受迫害,是因为他们守候耶稣再回来的那一天(参徒1:6-8)。
6 ) 说一说电影的拍摄地点
电影肯定是相当相当的棒,本来泪点就低,禁不住哭了会。
我想说的是电影中的一个拍摄地点。
对,就是这里,如画一般。
当佩珀得知如果战争停止,爸爸就能回来的时候,他跑去找了桥本先生,桥本先生告诉佩珀日本就在大海那一边,如果“你指着太阳与海天交界的方向,你就对着日本了”。
佩珀想通过对着大海那边的日本“施法”,来停止战争。虽然桥本先生说他不相信他的魔法能力,可还是对他说:“做你认为合理的事。”
虽然佩珀心中有些小失望,但还是在一段时间后,怀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站到了观海台的板凳上,对着大海那边的日本“沙发”。每一天,他都站在那里,双手对着大海,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小小的身体,发出最强的声音,希望能使出魔力,能让战争停止。
每一天,小男孩佩珀都站在那里努力,努力到疲惫,努力到自己与暮色融为一体。他明白,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合理的事”,最可能让爸爸回来的事。
我爱这个镜头,so wonderful
我去网上查了之后,发现拍摄这部电影的地方是在墨西哥的巴哈制片厂(Baja Film Studios)
但是我想在这里找到佩珀的“施法地点”,所以就点开了巴哈制片厂的官网(网址是//bajafilmstudios.com/),让我惊喜的是,官网的首页就是佩珀的“施法地点”,哈哈!I am a lucky dog. 哈哈
哈哈,so lucky a day!
战争里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小男孩演得非常好 happy ending 最后泪奔了
鸡汤的酸臭味
看得又哭又笑,又笑又哭。#就算是鸡汤一碗,真心推荐。
9/10,对这种又有演技又可爱的小正太真的毫无抵抗力,电影色调背景音乐都很好,小男孩的坚持感动了我,最后感谢导演给了美好的结局,也是一种希望
在父亲的教导陪伴下,Pepper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直到父亲应召入伍,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中去。就在Pepper期待父亲回家时,噩耗传来,他的父亲在菲律宾被日军虏为战俘,生死未卜
有的阿甘正传的感觉。人要有信念,愿望就会达成,即使是巧合,也是天助。小男孩与广岛核弹名字的巧合,点出主题。
你的身高不是从头顶到地面的距离,而是从头顶到天空的距离。
小男孩那动作是万磁王附体吧?
有时就喜欢这种比较俗的东西,观影过程像在看今年的《少年斯派维奇异旅行》,春风化雨、淡入心灵。穿插的魔术师、西部、武士元素,都很讨喜,让整个电影像个童话。“He is my friend” 偏见的消除有时候只需一句话,一个“小男孩”真的结束了二战。“绝望使人容易产生信仰,但相信需要勇气。”
愿你成长的路上,能遇到一个永远陪你相信奇迹的人…这碗鸡汤,干了
太刻意了,每个煽情点都处理的太用力,反而有点失真
小男孩演的真好
这是个风景像明信片一样的小镇,虽然没受炮火侵袭,但战争大背景下的老百姓心灵亦日日受煎熬。小男孩因为个子矮被人欺负奚落打骂,就因为他还小,他才可以坚信魔术能移山,才可以坚持和日本大爷做朋友,才可以相信完成神父的清单父亲就会回来。讽刺的是,小日本讲武士故事时说蒙古人侵略他们的家园。
刚看完,哭成狗。慢慢的更多的了解那段历史,无论对错方,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悲苦都是巨大的。从一个小男孩的角度来侧面反映那段历史,真挚感人
同样的战争题材 同样的主旋律 和奇幻抗日剧真是天上地下之分
能让我流泪的电影就是部好电影
战争是残酷又令人绝望的,但用了孩童视角,是一种柔化和希望,亲情的强大力量在一幕幕温情却坚定的画面中慢慢显现出来,反战的主题发人深省,一个那么单纯的孩子近乎可笑的想法,让一群大人深深感动和心酸,因为是孩子,所以才更惊心动魄吧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奥黑尔小镇蔓延着强烈的反日情绪。镇上最不受欢迎的一老一小偶然结识为了朋友,完成信念清单为了能让父亲回家。看这样一部儿童电影竟然几次泪湿了眼眶,洋溢着的温暖善意一击即中。小男孩三次成功隔空移物,舞台地震原子弹,奇迹般感人。愿这个对山丘大海使超能力的小男孩永葆童真。
选择相信是需要勇气的,爱和信念最终可以创造奇迹。
信仰是一种力量,小男孩面对大海施法的时候,美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