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

爱情片大陆2022

主演: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周野芒黄明昊王影璐宁理张芝华吴冕冯玛娅哈姆扎·穆罕默德·纳吉·萨拉米孙思瀚赵胤胤卫莱赵国云杨蔚岚白红卫史航

导演:邵艺辉

播放地址

剧照

爱情神话 剧照 NO.1 爱情神话 剧照 NO.2 爱情神话 剧照 NO.3 爱情神话 剧照 NO.4 爱情神话 剧照 NO.5 爱情神话 剧照 NO.6 爱情神话 剧照 NO.13 爱情神话 剧照 NO.14 爱情神话 剧照 NO.15 爱情神话 剧照 NO.16 爱情神话 剧照 NO.17 爱情神话 剧照 NO.18 爱情神话 剧照 NO.19 爱情神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31 04:38

详细剧情

离异多年的画家老白(徐峥 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离异,带着一个孩子的李小姐(马伊琍 饰),老白对李小姐一见倾心,可是李小姐似乎对这段感情有所顾虑,一直止步不前。老白在家里开设了美术班,教成年人画画,格洛瑞亚(倪虹洁 饰)是他的学生之一。热情奔放的格洛瑞亚虽然已经结婚,但是丈夫远在国外常年不回家,她似乎对老白有着超越了师生的感情。  蓓蓓(吴越 饰)是老白的前妻,两人虽然已经离婚多年,而且是蓓蓓背叛了老白,但老白的母亲还是希望两人有朝一日可以复婚。在上海的弄堂里,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徐拉开序幕。

长篇影评

1 ) 王路:《爱情神话》的神话

不聊《爱情神话》的爱情,聊神话。

李小姐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挣到一百万是不完整的。

李小姐穿的什么鞋?差不多两万块的。好比穿两百块钱鞋的人说,这辈子没挣到一万块是不完整的。或者穿两千块的鞋,人生目标是挣够十万。真是蛮难为她的。尤其难得的是,她居然知道淘宝同款价。比尔盖茨曾在一档节目里,被主持人问起日常用品的价格,牙膏薯片那些,他猜得很离谱。

照李小姐的消费水平,照她见过的世面,100万后面加个0怕也太保守。但没办法,虽然编剧十分清楚,但顶破天也只能让她说到100万,不能再多了——再多,观众就要减少对她的好感了,因为阶层差距会更分明。虽然打工人也能偶尔奢侈一把,但两万块的鞋子对李小姐来说不是奢侈,只是日常。

更难的是,让李小姐说出鞋子是一两百块淘宝买的。这不关乎她喜欢不喜欢白老师。就好比问自负的书法家临谁的字,说庞中华或田英章,问傲岸的诗人读谁的诗,说汪国真或舒婷。这是很难为情的。有钱人也会穿便宜的用便宜的,李嘉诚也会戴块破手表并经常告诉别人表有多便宜,但他绝不会说戴的是低仿。便宜本身没毛病,“仿真货”是有毛病的。要强自尊的女人会爱一个男人,但让她扮低品位就难了。现实往往是,恨对方怎么不提高品位来匹配自己,所以这是神话。

《红楼梦》里,傻大姐捡到一只春意袋,王夫人料定是王熙凤丢的,气冲冲去找她,王熙凤一句话就把自己择清了:太太细想,这香袋儿是外头仿着内工绣的,连穗子一概都是市卖的东西,我虽年轻不尊重,也不肯要这样东西。

王夫人马上明白,哎呀,我真是气糊涂了。——王熙凤能要仿真货吗?

格洛瑞亚给白老师转钱,转了多少我没看清,印象中是2打头的五位数?那她编老公赎金的数也有点太低了。她去KTV消费一回,不管叫一堆小生陪侍的钱要不要她出,单看拿话筒唱歌的气场,赎金才五位数,确实有点神话的意思。

弄堂口的补鞋匠也是,闭着眼睛闻闻就能知道各种名鞋的真伪——不经手那么多真品,怎么鉴定呢?经手那么多奢侈品,怎么还在路边摆鞋摊呢?除非真实身份是个演员,为了体验角色,或者是个研究生,为了写学位论文。《水浒传》里潘金莲对武松说起武大:“他晓得甚么!晓得这等事时,不卖炊饼了。”

白老师也是,穿最便宜的裤衩,净买打折货,这种房东居然长年免掉租客房租,还允许租客往屋里带陌生女郎,也是神话了。

白老师、李小姐、格洛瑞亚、补鞋匠——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人,都持有平民消费观。这种平民消费观就好比,随便一个留学生到欧洲,都有机会跟最当红的明星睡觉,睡之前她殷勤帮你指路,睡之后她带你去梵蒂冈给你当免费导游。

极其奢侈的事情,在《爱情神话》里,被标上非常平民的价格。平民到你都不敢想。

李小姐能轻松搞定外滩画展的正规场地,格洛丽亚能在KTV里消费众多小生,而她们需要向一个开小咖啡门脸的老白儿子学习美妆知识。

平民消费观贯穿在这群隐形富豪身上。纵然《爱情神话》里的众多角色有种种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价值观差异、生活方式差异、性格差异、行业差异,可是,每一个人都能认同平民消费观,乃至马上要继承跨国企业的富二代,居然拖欠房租,白吃白喝,一听到房东提房租马上吓跑——可是他们吃的喝的,又相当讲究、上档次。

他们的真实生活体现在吃穿用度细节上,而具体数字一旦暴露,倒非常平民化。这和前些年郭敬明的小说电影恰好形成对比。不一定有钱的人喜欢露富,而吃穿讲究又追求心灵生活的人,消费观上落地成平民了。

这一点都不稀奇。唐朝诗人白居易,写《卖炭翁》,万人传唱,而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很优渥。

《爱情神话》里,如果暴露了真实的消费账单,观众恐怕就没有太多心情留意爱情了。在爱情上,容易和剧中人物同理,在生活上,却很难和他们同频。爱情难道不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吗?所以是个神话。

真正眷恋前夫的女人,是没有心情和别的女人在前夫饭桌上拌嘴的。伤心难堪会让她坐立不安。想和男人开始恋爱的女人,也不会有心情和其他女人在男人饭桌上斗贫。愤怒失望会让她掉头而去。

可人们毕竟都爱看神话不是?就像《天龙八部》里,明明是段正淳出一大堆轨在前,为报复他才有唯一外遇的刀白凤,生的段誉倒比段正淳所有女儿都年长。

儿子都到了搞对象的年纪,男人爱穿什么裤衩也早定型了。白老师却听君一句话就彻底改变了穿搭风格。看来,相比爱情,人们还是更喜欢神话。

也许人们正是因为喜欢神话才向往爱情,可惜真实世界的爱情里很难存在神话。

2 ) 沪上男士装腔指南

作者:枨不戒 我对上海男人的初印象,是在十几年前由安妮宝贝启蒙的。干净、整洁、气质疏离,没有攻击性,在爱情中若即若离,这是安妮宝贝书中的男主——那些上海男人的画像。进一步印象,则是由我的诊断学老师科普的,伊是个上海人,在湖北生活了几十年,上课还是一口沪味儿普通话。在她的闲聊里,上海男人会在家里做菜,早上穿着笔挺的西装去菜市场里买菜,挑好上秤之前先甩甩青菜里的水。那会儿我们张开嘴巴,想不到在最繁华的城市里男人竟然是做家务的,而且这般精明会打算,完全不在乎男人面子。 《爱情神话》中,徐峥饰演的老白基本没有脱离上述的形象,他爱做菜,厨艺很好,买衣服不进商场去外贸摊,买杂货在杂货铺里挑临期产品,追女孩会很用心地制造浪漫,煎心性蛋画速写小像,遇到女生主动寻求安慰,他也不大会拒绝,是一种精致但不讨人厌的温吞。比起常见的沪上绅士,电影还给老白镀了一层文艺中年的金,他会打鼓,会写诗,是个画画的艺术家,虽然胸无大志,但能够孤芳自赏。这样的男人,是吸引女人的,尤其在被柴米油盐现实所淹没的中年里,浪漫更是稀缺品。李小姐的被触动,和克罗地亚的主动,好似也在情理之中。 电影里的老乌,则是标准的老克勒。比起老白,老乌的穿着更精致,西装,丝绸围巾,帽子,脱口而出的英文和法文,聊天中刻意被强化的欧洲经历。还有他那几个外国前女友,和反复提起的和索菲亚罗兰的艳遇,都让这个角色闪闪发亮,充满国际气息。就连路口修鞋的小皮匠,也不是等闲之辈,修鞋间隙要喝咖啡,用配套的咖啡杯碟,充满仪式感。能够辨认出大牌高跟鞋,嘴里的名言一套又一套。看起来是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老乌如开屏孔雀一般炫耀着自己的羽毛,女人缘却不及老白,缺的是那分疏离。太过热情,经历太过传奇,只会让女人觉得不可信。小皮匠说起女人的心思来,如同情感专家,却一直单身,可见只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相比之下,老白就更接地气了,属于看得见摸得着进可攻退可守的对象。 如果你是位男士,这部电影是值得一看的。从怎么穿衣服,到怎么说话,到追求女士的步骤和分寸,以及讨论性别议题时的正确发言,这部电影都给出了标准答案。称这部电影是当代沪上绅士装腔指南,一点也不为过。 电影全程台词用沪语,端的是风流灵动,江南女子的娇嗔笑骂,柔媚软嗲,听得我这个女人都心中酥麻,男人应该更抵不住。三个中年女人,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处境,在沪语的加持下,却都展现出了别样的风情。沪语是很大的加分项。哪怕我不是上海人,看得也很过瘾。 优点说完了,下面就是弱点了。 电影最大的不足在于故事性太弱,过于平淡乏味,但也没有挖出思想性。拖沓的文戏一场又一场,没有对剧情有实际推动,衔接性也不怎么好,全靠台词金句撑着。我承认,三个女人第一次见面的修罗场很生动,剩饭,野猫,这些形容很是精妙,令人捧腹。但是一部电影光靠抖机灵的台词撑着,是撑不住的。 影片中的所有冲突和和解,都集中在餐桌上。既是对老白厨艺的展现,也是影片的指向。有好几个镜头都让我想起《饮食男女》,同样是讲乏味的家庭生活,中年男女情感问题,大篇幅的做菜镜头,但《饮食男女》在画面之下有一个坚定的骨架的,所有镜头,所有情绪,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虽然节奏也慢,也没强烈的故事性,但不会让人乏味,反而引人深思。同样是展现家里长短的平淡生活,如果说《饮食男女》是精美的浮世绘,但本片只算是摇晃的纪录片镜头。 《爱情神话》主要的问题是想要的太多:男士腔调有了,立场有了;女性独立也有,中年女性的处境,女性的友谊,这些也有;通过几个女人的友谊和最后的结局把内核拔高,还彰显出了女性主义的气息。但是,讲的太多,每个都没深入,都是浮皮潦草的一带而过。 关于电影里提出的问题,李小姐到底要怎么送孩子出国,克罗地亚的婚姻到底要怎么解决,老白和白鸽两代妈宝男父子要怎么改变,这些都没有,也不打算有,只是一带而过,连讨论都没有。 三女一男的情感纠葛,也只止步于暧昧。好感有吗,有。在一起吗,不行。但还在是继续来往,转化为纯洁的友谊。约会对象和前任之间的友谊,饭桌上几句对完整女人的定义,雌竞就化作了同盟,这友谊如儿戏般缔结,看不出中年女性的思想性。而爱情的出路,则是避重就轻地交给了老乌,由他来升华。 老乌在餐桌上动情地讲起自己年轻时在罗马与索菲亚罗兰的艳遇,第二天一早猝死在椅子上,大家围着沙发看了场《爱情神话》的电影,电影结束。一场为爱而死的极致浪漫主义升华把电影强行完结。可是老乌的艳遇是真是假,对电影又有多大影响呢? 说是女性片吧,不仅没给出解决方向,连探讨也没有;说是爱情片吧,也没看到爱情,只看到中年人的萎靡和世故;说是伦理片吧,也没看到失婚家庭里父子的矛盾与和解。本片看似走马观花地呈现了一种生活,但并不具备现实性,透着一股小市民避重就轻的狡黠,而镜头语言和氛围感,也没有超出预期。 那些精致的镜头和灵动的台词,只是腔调,也只止步于腔调。作为一部大腕云集的沪语片,光有腔调还是不够的,还是可以深刻一下的。希望后续有更多更好的方言电影。

3 ) 这是一条来自于妈妈的好评

和妈妈一起去看了爱情神话,妈妈发了她的影评,让我发在我的社交平台上,希望留下她的痕迹。

正文:

说说昨天看的电影《爱情神话》。

首先,它是城市的。其次,它是喜剧的。再次,它是中年的。最后,才是爱情的。

这几组关键词,组合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但这部电影完成得很不错,轻盈、自如。

这部电影尽管没有明确的主线,慵懒随意,人物之间插科打诨,没个正形。但是,笑着笑着,你又似乎可以感受到他们背后的寂寞,孤独,试探与伤感,好像很多时候的自己。

明明全片笑料不断,却时时弥漫着一种“空落落抓不住”的失落感,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对生活的走向“吃不准”,所以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争执和取舍。老乌的那段深情本就是个虚妄的羁绊,格洛瑞亚的投怀送抱不置可否,老白与李小姐的爱情也是若即若离,就连那双Jimmy choo的高跟鞋,也始终不明确是近两万块的正品还是两百多的A货。

这就像是最后一群人坐在沙发上,郑重其事地来观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从一本正经到意兴阑珊,似乎啥也没看懂,可回头却又打了个高分,这不就是中年人的爱情观,高调的激情过后,总是那么无所适从、言不由衷。

以下是我的一部分碎碎念:

我喜欢看电影,妈妈也喜欢看电影,大概这是遗传自妈妈,我喜欢偏文艺的东西大概也是遗传自她。她喜欢的电影都会写我很喜欢的影评,只是每次看她的文字都让我很疑惑,她那么文艺的一个人为什么当初会和我爸那个大男子主义的工科男结婚呢?

她的骨子里是个极其文艺极其浪漫的人,我小时候在家看到过很多本她画的旗袍和婚纱设计稿,姥姥和我说妈妈高中时期就在自己画设计稿,大学期间在学业以外学习做衣服,只是结了婚以后再也没有过,小时候的我问过她“为什么不继续了呢,我更希望我有个设计师妈妈”,她只是说因为生活,因为不喜欢了。

后来,长大了看过很多次她的文字的我,问了她“为什么当初和我爸爸在一起呢,你们性格不相配,现在过得也都不高兴”,她的回答是“起初是因为爱情,后来是因为我”,我再也不敢问。

爱情神话电影出来后看了预告和大家影评的我一直想看,但我觉得妈妈应该会喜欢,一直等到昨天才有了机会带着妈妈一起去看,她果然很喜欢。而看了她这条影评的我,大概也明白了她的爱情和中年生活。

其实我一直明白的。想她看,也带着私心,我想让她更坚定一些,中年人不只有无所适从和言不由衷,电影不只是电影,不要因为我放弃爬山的机会。

4 ) 白辛苦,不辛苦

《爱情神话》首播,是国产电影给我的又一个惊喜,甚至说,我都有点觉得不像国产电影。整部电影的画面镜头和BGM都很有烟火气息,很真实细腻,会让人产生电影里的人物,仿佛就是身边的朋友的感觉。当白先生跟朋友圈围坐在一起时,有好几个瞬间,我甚至感觉自己也坐在了那张桌子边。而除了真实外,这部电影另一个让我欣赏的风格就是它并不想传达一个明确的主题,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而是像絮絮叨叨地还原展现小人物的生活,留下开放的空间让观众去感悟和思考。这有点像我喜欢的英国系电影和电视剧。 除了叙事的手法和方式令我惊喜外,这个电影采用的视角和思考的内容同样是比较独特的。电影探讨的主题还是千古不变的命题——爱情,但是视角却是一群有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中年男女,正确来说是离异群体。探讨爱情的作者太多了,热烈的,凄美的,撕心裂肺的,荡气回肠的,甜蜜浪漫的...... 但像这种,克制的,琐屑的,现实的,含蓄又不浅白的,并带着真正的女性觉醒意识的真的很少。下面谈一谈我从里面体会的几点吧。 1. 爱情没有神话 为什么这部剧叫爱情神话?电影里老乌年轻时有一段国外恋情。在罗马旅游时遇到一个外国中年女子,短暂的相处产生了感情,女子以邀请老乌看《爱情神话》的名义一起回家,并发生了一夜情,后来得知是著名影星。老乌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当时新闻说这个影星已经病危,他说他不知为何从此不敢看《爱情神话》这部电影。在座所有的朋友都被故事感动得流了眼泪,但老乌最后却说了句故事是假的,但第二天一早却因为情绪太激动离开了人世。但朋友们为了悼念老乌,充满期待地一起观看《爱情神话》时,却发现是不知道在讲啥,很无聊,赶紧快进吧。体会一下这其中的调侃,像不像我们对爱情的理解?那一个个爱情故事就像神话一样, 当事人可能曾经奉为女神,敬为神袛,可是如果你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都不过是凉白开。爱情,哪有神话呀,这就是中年人,区别去青年人对爱情的感悟。 2.女性自主独立意识 三个女人,一个白先生的前妻蓓蓓,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一个白先生想追的李小姐,眼光高曾经有过梦想,但没混出来,现实打磨了心气,离异带娃家境一般;一个白先生的学生格洛瑞亚,有钱有闲,老公失踪,游戏人间。三个女人都跟白先生有关系,碰一起时,难得不撕逼,不拧巴,不争男人,反而是体现了女性同样的理性和洒脱。全天下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这个梗从女人的口里说出来,本就是对男权的调侃。三个女人对待性的态度,不再是传统女性那样严阵以待,吃亏的,羞耻的,而是展现了新时代女性轻松的和享受的态度。就如戏里的台词所说,男性的视角就喜欢把女性分成两类,红玫瑰和白玫瑰。纯洁和荡妇两个概念,本来就是男权给女性的枷锁。 而女性同样应该是立体的,是多样的,是复杂的,而不是标签化的。女性开始不去用传统的视角定义自己,而是用女人自己的视角去定义自己。电影里最经典的一个片段就是几个人在探讨一个传统命题,没生过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然后白先生生命中的三个女人调侃这个伪命题,没挣过一百万的女人是不完整的,没有走遍世界的女人是不完整的......白先生最后还加了句没叛逆过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一顿排比句下来,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整的,无论你走哪条路你都有遗憾,都会后悔,所以,还不如自己想走哪条就哪条,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 3. 不要先入为主,也不要太在乎结果 电影里有个小情节,鞋匠跟白先生说,这个女人不适合你,Jimmy Choo正品,快两万一双,这样的女人不是你负担得起的,言下之意,这个女人是虚荣的拜金的。但是后来,白先生不小心不见了她的鞋子想赔一对新的正品给她,李小姐却慌说是两百块钱的淘宝货不用赔了。很多人的表面形象可能会提供一些线索给我们判断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千万要提醒自己,不要先入为主,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全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李小姐一开始对白先生心动过,但是因为曾经失败的婚姻磨灭了她会爱情的幻想,所以她一开始拒绝白先生。她说她看到白先生为她画的那幅画,如果是年轻时一定很吃这一套。但是鞋子合不合脚试过才知道,已经穿过知道去到哪里了,何必再试呢?但电影的结局,李小姐却打开了心扉接受了白先生。通过几次朋友聚会,融进了生活的圈子,李小姐开始明白,不需要太在乎结局。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得到和失去,这种阶段性的结论,而是一个像品茶一样的过程。 4. 杂家白先生 白先生的身份很有趣。老上海土著,有几栋房子收租,教画画的老师,厨师...多重身份。有句话很有意思,白先生的朋友说他不像个艺术家,白先生一边数着他的身份,一边把这些小物件堆积起来,说这样的白先生才是立体的,称为杂家。我觉得我们容易标签化一个人,分门别类。而真正的人,应该是立体的。白先生作为男主角,不多金,不精英,不英俊,不man,还顶着一个大肚子,胸无大志,平时爱穿裤衩,偶尔抽烟喝酒,面对爱情竟然有点纠结又闷骚。这个形象与我们故事里的传统男主角相差十万八千里,除了平凡我找不到第二个更合适的词语。但是这样的白先生,他去超市买菜,会更种生活小技巧,烧得一手好菜,面对三位女人,尊重她们的思想和言论。 白先生的形象不高大,确难得的有点可爱。平凡的人,终于得已在荧幕上呈现。我们不是英雄和公主,没有城堡和巨龙,可是我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故事,人间值得。 5. 白辛苦,不辛苦 为什么我用这六个字做标题,因为这是全剧戳中我泪点的话。这一句话第一次出现是老乌为白先生的画展想主题是随口调侃的话,初听时只是觉得无厘头的幽默。第二次出现是老乌过世,白先生真的用了这句话当作画展的标题。感动我的,不是对友人的怀念,而是对人生的感悟。老乌说,白先生是白辛苦,结了婚生了孩,最后又离了婚,追李小姐,给人接送娃带孩子,又被人拒绝,真是白忙活,白辛苦了一场。老乌又何尝不是呢?从电影一开始就穿插着帮白先生搞画展,到画展真正开了,人却离开了。我们谁又不是呢?谁的人生,不是忙忙碌碌,酸甜苦辣,但到最后不都是两手空空的离开,白辛苦一场?不辛苦三个字,又点出人间百味就是生活的意义。所有的波折和辛苦,就是来人间走一遭的意义,又何来辛苦呢?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基调轻松幽默,很多思考和命题点到即止,没有过多的停留和深刻的探讨。感觉更像和导演如友人一般,闲话家常里,隔空交流对爱情和人生的看法和感悟。

5 ) 神话是存在的

1221,我在电影院里看完了大邵的处女作《爱情神话》,心情很是激动。其实,我一直知道这片不会差,但这比我一年前看完剧本后想象的片子还要好上许多,真不由得令人为导演感动高兴。今年的1224,或许我们可以不庆祝西方的节日,但请约上你在乎的人,一起庆祝爱情庆祝神话~

时间回到约一年半以前,我和大邵坐在三里屯西五路的户外餐厅,听她跟我说她写了一个《爱情神话》的剧本,入围了First影展的创投。但她已经离开北京太多年,在上海的弄堂里租着房子跟当时的男朋友过着每天被柴米油盐和琐碎日常烦恼的文字工作者生活,听起来有点像养“小油鸡”的《伤逝》里的日子。

大邵算是我师妹,电影学院文学系科班出身。但由于太多年远离北京,专注发表小说和公众号,她完全不知道有关电影节、创投和如何把剧本做成一部电影的一切,除了她会写剧本和有着对电影的成熟理解之外。当然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比较死皮赖脸地一直赖在行业里当社畜,因此见过的“猪”和吃过的“猪肉”多一点罢了。

所以她因为创投,重回北京后,特意约我出来咨询。其实咱两也太多年没见了,互动仅限于通过朋友圈。但是彼此还是很亲切。那个时候距离大邵的“北电毕业生卖电子烟”的公号文引发母校圈层和业界轩然大波不到一年时间,那篇文章大家应该也都还有印象,总之我是看的很开心。这是典型的大邵文风和行事风格,那篇文章主要功能是为了打开她当时代理的电子销路,而她本人也没有任何名校包袱,加上文笔灵动,又有抓看客热点的天赋,一篇十万➕红文就这么出来了。有一些没有幽默感的校友没想到因此大受冒犯,大邵同学差点因此被逐出系门(实际并不存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winner takes it all,连屌丝们的自嘲有时都不被允许。

但真正识货的人就会看到,即使是一篇公号文,也能体现出大邵的才华。而且她一直很努力也很认真,可谓笔耕不辍。自嘲归自嘲,大邵在创作上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在电子烟风波带来了热度后,大邵依然埋头创作,一出手就入了first创投,好一个潇洒转身。

说多了,好像是彩虹屁,但她真的是拥有我太多欣赏的特质了,聪明真诚努力不虚荣还很坚持自己。对了,她身上还有一点,虽然和电影无关,但让我特别欣赏,就是她很会打理植物,但偏偏爱种蔬菜。她有篇公号文写过,她在上海房子里,尽管出租屋条件有限,但她一直尽力在花盆里养蔬菜,都养的很茁壮很好,可以炒菜的程度。作为一个植物苦手,我很着迷。这样的人,又会过日子,又很认真有耐心,一个在出租房里种出漂亮的柿子椒的女孩,大抵运气都不会太差的。

我觉得《爱情神话》就是她认真努力去爱去生活去工作这么多年的收获,是好运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影片灵动幽默,情节相互呼应,台词又处处透着机锋,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摄影和音乐亦相得益彰,一部处女作却难得的浑然天成,带着efforless chic。具体怎么好,需要大家去电影院看了再说,只能说绝对不会后悔。但看完片,我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其实大邵是个很中国很古典的作者。你要说《爱情神话》讲了个什么故事,说老实话,因为邵老师的剧本并没有好莱坞剧作那种强情节,三幕结构和现在大家最爱的结尾反转再反转,我一度也有点苦恼怎么跟别人复述故事,一般都说这是一个上海老男人周璇于女人们之间的故事。去年在创投上的时候,也有一些老师提过一些要加强情节或是第三幕的意见。但看完成片后,我领悟到,《爱情神话》不应该用西方剧作的思维去套,这个片讲的其实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里的经典主题:饮食男女,从《红楼梦》到《海上花》,都是男男女女们,吃吃喝喝间,欲望流转,世情百态因此传递。连结构都是相似的,一次又一次饭局如同章回体,而人物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如同草蛇灰线,隐于细节之中,处处皆有戏,处处又是如此生活与平常。也许很多人看完会觉得这个故事太高级,里面人物生活方式有些西方和当代,但其实这个片子才是最传神描绘出中国市井生活的。喜欢讽刺虚头巴脑的做作,却以最大的热爱拥抱最世俗的物质和欲望,在这点上,说不定大邵才是那个最适合改张爱玲的人。

好了,我应该停止彩虹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用于大邵的情况,真是太准确不过了。好的人就是好,不仅我有幸早一些认识到,像徐峥这样的业内大腕也很快认识到了,因此有了现在的《爱情神话》。这些年,有太多年轻的导演和编剧,苦恼于如果作出自己第一部长片,去结识很多人参加很多创投活动,兜兜转转沉沉浮浮,有很多不如意和丧气的时候。我希望大邵的经历可以给真正认真努力坚持创作的人有一些正向的鼓励。不管你认识谁,有什么路子,此中的不二法门永远是真诚努力的创作。

我回想起来,是什么时候,我觉得《爱情神话》可以成。是去年在first创投的时候,《爱情神话》上台路演前,大邵紧张的手足无措,狂灌我们买给她的一小瓶白酒。看的我都很紧张,我甚至害怕她会因为脚心出汗太多上台前滑倒。但真正轮到她上台的那一下,她把凉鞋一甩,光着脚蹭的一下跳上台,立刻就进入了侃侃而谈的自信状态。台下如普通小女孩般谦虚普通,但一旦开始讲自己作品,就改头换面了,勇敢自信又真实,那个时候,我就知道《爱情神话》一定可以拍出来了。

神话是存在的,因为有人相信,并为之努力。

6 ) 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近日,正在院线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成为岁末年初国产电影的黑马。它由邵艺辉导演、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和吴越等人主演,宣发低调、又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在上映后引起热议,也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讨论。

大部分影迷给予了对这部电影的肯定,认为它精准地表现了“上海性”,同时是一部难得的国内女性主义佳作。批评者则认为《爱情神话》对上海的描绘是悬浮而失真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上海。

作者认为,实际上《爱情神话》的问题并不在于失真,而在于创作者过度的沉浸。它选择呈现的是上海布尔乔亚街区的景观,然而它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但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有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尤其是在同行的“衬托”下,更显出它的可贵之处。但一味的吹捧赞扬,甚至说它是女性主义电影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在这篇影评里,作者从最被热议的“上海性”和“女性主义”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批评,来聊聊这部电影具体的优点和缺点。

《爱情神话》豆瓣评分页面。

撰文 | 宗城

01

《爱情神话》是对上海的虚假还原,还是如实呈现?

这部电影被人热议的第一点是它的“上海性”。电影对上海景观的呈现是值得一提的,它从台词中可见一斑。片中台词“白相”“十三点”“灵啊灵啊”“嫑提这西男宁”“女人一生必须拥有一双吉米丘”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表达,比如白相就是上海话里玩的意思,十三点就是脑子有病。不仅如此,片中还混合了一些苏北或苏南的表达,比如“脱底蛇篓”,这是烂人的意思。影片在上海取景,处处可见海派街道,片中出现的海苔花生是老大昌的,徐峥说的蝴蝶酥就是天钥桥路买的。

《爱情神话》剧照。

片中的人物也具有典型的上海味道。徐峥饰演的白老师是上海文艺中产的典范。大抵上海有不少这样的“文艺中年”:理想未成,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点钱,有点闲,但生活总缺了点什么。

《爱情神话》剧照,图为老乌。

老乌则是老克勒的代表。这类人属于老上海,有钱有闲,具有绅士品味,但又没有太大野心,喜欢弥漫着品味和人情味的生活。老乌平时好像没工作似的,四处晃悠,帮好朋友忙,神神道道,欢喜拉缸,他看起来潇洒,又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感慨老上海的味道渐渐消逝,嘴上逞强自己有多少个女友。这个人物其实有他悲剧的一面,他是今天不合时宜的一类人。

电影反映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中年离婚男女的世俗常态。情欲和爱情之下,激荡着生活的滋味。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婚姻故事》侧重于讲述结婚到离婚的过程相比,《爱情神话》聚焦的是中年人离婚后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爱情神话》里有一个隐喻。影片提及:老乌1989年曾经出国,这个生平如迷的男人自诩有过很多外国女友,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分别来自苏联、德国,和他念兹在兹的索菲亚·罗兰。罗马向来是西方浪漫神话的伊甸园,苏联则是二十世纪最盛大的政治实验,两个德国的合并,则与苏联解体一样一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老乌在意大利邂逅了索菲亚·罗兰,随后他与苏联女友分手,结束异国漂泊又重返上海。这个男人总说自己只是在编故事,他的一生和他1990年起免费居住的房屋也是一个迷,但我们不妨用编故事的思路来做一个脑洞。如果与象征着1990年代感伤与迷惘的《苏州河》做对比,那么《爱情神话》或许可理解为《苏州河》之后文艺青年怎么走的一个解答。

《苏州河》剧照。

所不同的是,《苏州河》刻画了一个永远停留在1990年代(甚至他个人的精神是1980年代的结晶)的悲剧人物,《爱情神话》给出的则是岁月静好解法。当现实已成定局,追忆过去只能沦为虚无主义或时代旁落者的忧愁,另一批具有有闲阶级烙印的文艺青年,在中年之后走向了“世俗的慰藉”:有点钱,有点闲,又有点具体的生活实感。

这种亦舒式的解法,虽会遭到嘲讽,却又是当宏大层面困境无法解决,个人治愈己身的无奈之举。所谓《爱情神话》,亦是人如何直面惨淡的精神处境。繁花似锦的金句交织,堆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生活。

有评论指出,《爱情神话》过于失真,但至少在还原一座城市气质的角度来说,它已经做得比国内大部分同行要好。这本来是电影的基本功,但被急于挣钱的人淡忘了。有评论指出鞋匠喝咖啡、谈论哲学是很虚假的处理,真实的鞋匠怎会这样?可是,如果我们落实到具体分析的角度,在上海这样一座咖啡馆数量世界第一的城市(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喝咖啡早就不是中产的标志,而是不分阶层、随处可见的,仅仅是淮海中路就有50多座咖啡馆。喝咖啡、谈论哲学,在上海的打工人群体里并不少见,此前在现实生活上演的“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不该局限于符号化,鞋匠凭什么不能谈论哲学?农民工凭什么不能读海德格尔?对一个群体粗浅的印象,暴露出的是草率和傲慢。

电影全程沪语也不能作为它失真的证据,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化的处理。一种简单的现实主义观点,认为电影就应当完全照搬生活,否则便是失真,然而古往今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满足机械现实主义的要求,电影只要有叙事、剪辑的存在,它就必然不会是对现实的机械照搬,电影的目的也从来不是如史书般还原现实,而是穿透现实的表层,进入到精神真实、氛围真实,乃至对于生活本质的探寻。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充斥着粤语和手持摄影、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流连于贵族生活和文人精神世界,我们能说它们展现了全部真实吗?它们所做的其实是对现实的艺术化处理,是竭力在时间之流中捕捉永恒的一瞬。

因此,无论是从“全程沪语”的角度来批判《爱情神话》,还是从电影只表现有闲阶层的角度,都会落入一种套路式的批评范式,而无法展开对电影更精确的分析,这种话语,同样可以复制到对张爱玲、曹雪芹、王家卫、布努埃尔、普鲁斯特等人的批评,毕竟在1940年代,当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上演时,它就曾遭到集体炮轰,可事后却证明了《太太万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电影。

02

对女性议题的呈现,不够立体

我们再来说说本片第二个被热议的点——女性议题。笔者在走出电影院时,最初认可于导演对女性人物的诠释。但是在这些天仔细思考后,如果我们仔细地梳理剧作,会发现《爱情神话》对女性议题的呈现是讨巧而简化的。它有小聪明、有小趣味,但对于女性议题的认识,导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一位新人,严谨而善意的方式不在于一昧捧杀,而是具体地指出优劣。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以男性视角展开的叙事,但它对男性凝视不乏嘲讽,当电影进行到马伊琍、倪虹洁与徐峥三人对峙那场戏时,戏剧台词看似云淡风轻,却充满了对男性凝视的反叛。片中马伊琍、倪虹洁、吴越主演的三位女性不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而是三个具体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她们也没有上演争风吃醋、讨好男人的戏码,反而是徐峥饰演的老白,在她们面前不再是以大男子主义的形象出现,而是一个透露着一股中年小憋屈的上海男人形象。

《爱情神话》剧照。

女性主义的立意从主创的发言中也能觉察出来。这部电影出自邵艺辉的First创投作品,她自编自导,剧本赢得马伊琍的喜爱,随后马伊琍邀请徐峥、倪虹洁、吴越等人加入。马伊琍在谈到自己的职场女性角色时说:“目前承认家庭主妇的宝贵地位还是有点难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各位女性观众慎重放弃自己在职场的位置。……我们诠释的只是一种人生,一种关系,也是想让大家看到积极的东西,不能因为不想经营情感而去逃避。”

无独有偶,邵艺辉和吴越、倪虹洁也谈到了女性视角在片中的分量。例如吴越说:“其实我们都想去尝试打破刻板的叙事,去呈现女性的全新形象。”所以,女性视角是这部电影不可被忽略的一个要素。

相比起《繁花》《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男性叙事者展开的电影,与《爱情神话》的女性视角更贴切的或许是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佳作,处理的同样是中年生活。1947年,张爱玲在《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上发表了《<太太万岁>题记》:

中国女人向来是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太太万岁》是一部关于“哀乐中年”的故事,而它的后续之作,同样疑似张爱玲编剧的《哀乐中年》对中年有进一步的探讨。《哀乐中年》尖锐地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人为何容易“未老先衰”,为什么初生牛犊的青年,用不了多久也能像老人一样世故、圆滑乃至更为保守?

《太太万岁》剧照。

《哀乐中年》剧照。

《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是喜剧外壳下的悲剧,相比之下,《爱情神话》的遗憾不在于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对问题的呈现浅尝辄止。在老乌讲述“爱情神话”这个升华点后,电影滑落到了用一团和气化解问题的简单叙事。主人公的现实危机实际上被“有钱有闲”这个大前提化解了大半,电影对他们精神危机的呈现则点到为止。它是一部良好的小品电影,一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但如果拔高到女性主义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

《爱情神话》做得好的地方,是它对上海中产气质的呈现、对男性凝视的反转、饭局里的金句段子,以及老乌与索菲亚·罗兰这个富有寓言性的故事,但是金句的堆砌不能掩盖它结构的松散、滥用抒情音乐进行叙事缝合暴露出导演的局限。作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老乌之死仅仅用两三个镜头就潦草带过;作为电影所着力烘托的女性主义典范,我们却只能看到李小姐浮光掠影的职场生活、格洛丽亚纸醉金迷的潇洒与无奈、吴越饰演的前妻功能性的出现。但是更具体的呢?在电影中要么没说,要么被蜻蜓点水般地略过,淹没在灵啊灵啊有闲有钱的潇洒中。

导演和主创谈到大法官金斯伯格、波伏瓦,金斯伯格之所以能鼓舞人心,在于她人生一步一步用坚实的行动去捍卫女性的权益,但在《爱情神话》里女性主义的呈现只停留在金句的维度,纵然观者不去苛责电影缺乏对贫困女性的呈现、对上海其他阶层女性的交叉指涉,哪怕是聚焦到李小姐、格洛丽亚、蓓蓓三个人,电影对她们女性困境的呈现也只能说隔靴挠痒。

《爱情神话》剧照。

在对女性议题的深挖中,纪录片《女大法官》、日本记者中村淳彦的书籍《东京贫困女子》、改编自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美剧《婚姻生活》都是不错的例子,放眼国内,仅仅是上海题材电影这一路,《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对于婚姻生活和中年人未老先衰的探讨、《苏州河》里周迅饰演的少女牡丹对于一种理想主义幻灭的隐喻,也都能为后者提供灵感。两相对比,观者就能发现《爱情神话》在呈现女性议题上并未着墨太多,其实还是着力塑造了丰满的男性形象,而三位女性则更加抽象化。她们的生活在需要纵深的地方,常常都用金句绕过了。

03

笑是生活的麻药

至于五原路、常熟路、巨鹿路、淮海中路一带的景观,就是电影的模样,当部分批评者用悬浮、失真、被建构来评价电影的景观时,他们忽略了上海的真实本就是在悬浮与建构之中完成,或者说,那个实际上只占上海三分之一不到的布尔乔亚街区、那个将自己置身事外、悬浮于沉重历史之外的“例外部分”,它自20世纪以来就存在于上海的血液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多数人不是市中心或网红景点的人,而是环市中心的外来务工人员,上海被建构的形象是干净的、无尘的、中产阶级的,上海多数人的生活却又是与尘土为伴的、劳动阶层的。上海的自我阶段可以追溯到明代、宋代,更遥远的时候,而今天的上海,是在一个个混血儿的繁殖中杀死了本体,又诞下新的现代性的子嗣。上海的本体早在婴儿时期就消亡了,它在近代后被动成为了他者的形象,成为欧洲、美国与日本资产阶级景观在东方的一重重镜子,这些镜子原本不是上海,在现代又形塑了上海的模样,一种人们很容易辨认,又无法具体概括的上海气息。

《爱情神话》选择仅仅呈现布尔乔亚街区那一部分,然而它的问题在于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而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我认为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左翼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真正的问题在于,《爱情神话》展现了局部的真实,但它既无力把真实朝向全景深挖,也没有对这种景观的、高度同质化的真实提供任何一种认真的审视,而只是艳羡地把它描绘出来,渴望,享受,岁月静好,一切问题悬置。

《爱情神话》剧照。

这个布尔乔亚街区是否能代表上海?这种有闲有钱、把一切问题悬置的生活是否就是我们对生活真相追索的终点?一个严肃的创作者,她在注视这一干净、无尘的布尔乔亚景观,除了亦舒式的解法、《小时代》或张嘉佳式的解法,能否进行更艰难而深刻的求索?

如果不能,如果我们把一切追问都堵在“你不能对电影太挑剔”“她已经很不容易了”,那我们在大银幕上就活该看不到更具有艺术性或思想价值的电影,只能一次次被愚弄观众的烂片喂食。放弃对复杂的求索,沉溺于金句、悬置、碎片与岁月静好,这是一种当代的特质,但存在本身,不意味着我们理所应当体认存在。

《爱情神话》是一部“但求一笑”的作品,它的苍凉和悲哀都淹没在简单的和解之中,而我们不难发现,白老师等人之所以能对生活和解,能选择这样潇洒、有品味的生活姿态,到头来离不开他“有钱有闲,在上海有房”的经济基础。仅仅是这一个大前提,就已经把大部分人区分开来,白老师的释怀之路,因此对普通人也不具有指导意义。

归根究底,《爱情神话》并不差,但也不够好,它是一部6.5到7分的电影,在同行的衬托下,被打成了8分。观众受够了一次次烂片投喂,看到一部差强人意的电影,能够开怀大笑,能够解解闷,也就欣然送上了五星。有人会反问:“何必对电影那么苛责?图个乐呵不就行了。”

《爱情神话》剧照。

但或许,当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乐呵。这让我想起在一档脱口秀的衍生节目《某某与我》里,演员呼兰说:“我们之前说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

说到底,《爱情神话》是一剂新冠疫情时代的美好麻药。今天的银幕上并不缺乏麻药,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麻药遍地的时代,但是,那种敢于将麻药刺破的影像,正在越来越稀缺。因此,我乐于看到《爱情神话》这样幽默的布尔乔亚喜剧,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银幕上不只有布尔乔亚式的悲喜剧,也能有属于无产者的《爱情神话》,或许是更难能可贵的事。

毕竟,我们在银幕上那个看到太多王侯将相和有闲阶级的生活,可是真正属于大多数人,反映普通劳动者,又并非廉价抒情、符号化呈现的作品又是极少的。然而进一步说,它指向当代生活的大哉问是——无产者在今天是否还能相信《爱情神话》?当生活的重负压在肩上,我们是否还发自内心,憧憬属于我们的“爱情神话”。

本文参考资料:

1、先生制造:《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疯狂的一年》;

2、邵艺辉:《<爱情神话>的话》;

3、深焦艺文志:《导演邵艺辉:一个专属上海的“神话”》;

4、深焦艺文志:《光鲜城市中产奇观,俘获众人心》;

5、李南心:《<爱情神话>:上海空中楼阁》,澎湃思想市场;

6、程宇琦:《锐评<爱情神话>合集》;

7、王路:《<爱情神话>的神话》;

8、张骏祥:《中国新文学大系·序(1937—1949 第49集 电影 卷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此书内有《哀乐中年》剧本;

9、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楚、陈捷:《张爱玲编剧电影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11、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舒:《<编剧张爱玲>(二):中国太太万岁》,李舒个人公众号《山河小岁月》,2020-08-25;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宗城;编辑:走走;校对:陈荻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7 ) 一副“接地气”的中年群像

在大银幕上看惯了大片,难得看到一部完成度高、诙谐幽默的“小”作品。

作为上海人,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上海生活的刻画细致入微,精准抓住了上海的气质。演员们的沪语也讲得非常地道。

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大开大合的情绪起伏,但它用精准的细节和到位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群上海中年人的爱情、友情故事。

在大银幕上讲述中年人的故事挺冒险的,因为人到中年,肩上有了无法卸下的责任,每个人也各自承担着无法磨灭的过去。在现实的牵绊下,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故事,都不太可能轰轰烈烈。如何把平淡的、缺乏戏剧冲突的中年生活拍得引人入胜,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

而导演给出的答案,就如同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所说——“它完全靠真实的质感取胜”。

“真实”的故事尤其需要扎实的剧本打磨、细腻的细节呈现和丰富的人物层次。看得出来,导演在这几点上下足了功夫。

电影里的人物不少,但却没有给人冗杂、混乱之感。每个人物都很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先从配角讲起。几位配角的戏份不多,但令人过目不忘。

小皮匠讲起道理头头是道,休息时间还要喝一杯咖啡,尽显上海式的“精致生活”;老白的母亲把上海人的“精明”和“节省”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句口头禅“13点”,简直抓到了上海老阿姨的精髓;白鸽身上满是李佳琦的影子,洋洋的形象和说话方式非常中性,这两个形象不仅各具特色,也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体现了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包容、开放、多元。

亚历山大这个外国人的设置也很有意思。这不是一个单纯为了诙谐幽默而加入的角色。在安福路一带的老房子里租住的,确实有非常“接地气”的外国人,他们不仅会说中文,也真的会学习一些沪语。他们算得上是老房子里一道新的风景线。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使得他们与本地人相处时,会自然而然制造出一些令人嘀笑皆非的笑料。

而在主角塑造上,除了符号化的象征性言行外,每个人的性格和故事都分了层次。正因为人物足够丰满、有风格、有层次,观众才能从他们看似平淡的人生中收获小感动、小郁闷、小忧伤、小窃喜。

老白是主角,但他其实是串起所有人物的背景板似的人物。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说,他一度担心把老白这个“游走”在几个女人之间的男人演得太过油腻。

我觉得徐峥老师演得不仅不油腻,而且演出了上海中年男人的精髓——对做饭的上心程度不亚于事业、永远心存一颗照顾大家吃喝的心、爱买打折品。这个极其生活化的上海男人形象让我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老乌贡献了电影里唯一算得上“高潮”的片段。周野芒老师对老乌的刻画可圈可点。

老乌看上去不太靠谱,但他对最好的朋友老白非常真挚、热心。不同于北方男人的豪气、爽快,老乌的真挚看着甚至有点“13点”,但上海男人的赤诚之心有时候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作为本地人,非常有代入感。

院子里那场老乌的独白设置得意味深长。听完老乌的讲述,我满脑子都在想他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你说假吧,他讲得如此具体、深情、投入;你说真吧,这个故事距离现实生活好像又过于遥远。当观众还没从这种真真假假的思索和情绪中抽离出来,老乌就离世了。随后,老乌的人生长卷才在朋友的交代中徐徐展开。原来这个爱吹牛皮、对自己的“情史”夸夸其谈、看似活得非常热闹的男人,实际上孤苦无依。

这种前后反差,使得老乌这个小人物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回味无穷。

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突破了大银幕上“中年女性”单一、刻板的形象,让人看到了“中年女性”这个群体在银幕和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可能。

导演在采访中说:“我想塑造一些更洒脱、不是那种男权社会的保守女性”。

三位女性的性格和境遇迥异。

格洛瑞亚看上去风情万种、有钱、有闲,但实际上,她没有想要勾引任何人。倪虹洁在映后采访中说,她很担心把格洛瑞亚演得过于媚俗。我觉得她的表演把握到了这个人物单纯、可爱、天真的一面。

KTV那场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格洛瑞亚唱歌时霸气十足、五光十色,俨然是一位耀眼的女王。但与老白简短的几句对话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让我感受到了她光鲜外表背后的困境、孤独和辛酸。倪虹洁对几个小细节的处理,让格洛瑞亚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体、丰满了起来。

相比之下,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和吴越饰演的蓓蓓这两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没有那么强烈,但也有各自的层次和力量。

李小姐理性、冷静,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看上去都是典型的女强人,但从她说出“下坡路呀,能走不顺吗”时的表情和语气变化,能窥视到她对人生的坦诚和无奈。

李小姐是理性的,但也有感性的一面,李小姐是克制的,但也有欲望。一位离异中年女性的生活中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有与家人的争吵、有接送孩子和辅导功课的日常,但她也会与男人约会,也会独自在窗口抽烟。只不过人到中年,现实的羁绊太多,她已经不能如年少时那般为了一个为自己画画的男人赴汤蹈火了。对李小姐和老白的爱情刻画只有寥寥几笔,但真实的生活或许本就如此。

蓓蓓以前妻的身份出场时,给我的感觉是她一定很会做人,因为即使已经离婚,前婆婆居然处处替她着想,给她送各种东西。蓓蓓的戏份不多,最有分量的莫过于在探戈舞厅外的一句“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我很喜欢这句台词的力度。短短一句话,不仅交代了她的个性特征、她和老白离婚的原因,也道出了女人的心声:为什么男人犯错可以被原谅,可以被轻描淡写,女人犯错却要成为众矢之的?

三位女性与老白多少都有感情上的瓜葛,但她们在老白家相遇后,没有上演俗气的宫斗剧情,而是成为了朋友。虽然她们的婚姻生活都不顺利,但这没有妨碍她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通透的感情观念。

现代女性的魅力就在于此。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她们都可以追求性快感、追求爱情,也随时可以放下过去的感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蓓蓓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小孩是不完整的”。另外两位女性马上给出了反驳。

“这是骗鬼的,这话我也可以编。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是不完整的。”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挣到过一百万是不完整的”。

这就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魅力之一,因为女性可以精准地传达女性的价值观和女性与时俱进的想法。很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年女性的故事,也很高兴能在大银幕后看到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只要剧本扎实、人物丰满,“小而美”的故事同样可以引人入胜。从电影院走出来,步行在武康路、安福路一带,我觉得街道仿佛都鲜活了起来。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故事、那些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点滴情调,又何尝不能打动人心呢?

8 ) 让人在冬天里暖到冒火的电影

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了,来源是某策展人每日刷屏式营销,后来就看到提前观影的一些大v天天灵啊嗲啊的宣传,什么中国伍迪艾伦,上海费里尼的这种标签都出来了,看着都吓人。不禁让人好奇,这部电影都这么厉害了吗?

然后,看完这部电影从影院出来的我,只能从内心底感觉发冷。

1.让人迷惑的剧作

这部电影里的女人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你们都莫名其妙的要和徐峥困觉?困完觉后就死心塌地要帮他?格洛瑞亚甚至困完后还要给徐峥打钱?全程这几个人就毫无理由围着老白转。导演证明老白吸引力的方式只有做菜好吃、会画画、较为体贴,但是这未免过于苍白了吧,这种人设就像二次元里的男主角的“亚撒西”,一句亚撒西女角色都来贴贴你。编剧在构建人物的情感变化时完全苍白无力,只会贴标签式的塑造人物,李小姐看完爱情神话后就决定和老白去喝咖啡要和他过日子了,为什么?贴一个迷影式的彩蛋后匆忙结束电影。用那些金句、俏皮话来掩饰剧情的孱弱,人物关系全程就一潭死水,导演作为一个文学系的学生让人失望。

2.跟女性主义有何关系?

在一种通稿里最喜欢拿出来讲的就是饭桌上那几句话: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生过孩子就是不完整的。”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甩过一百个男人就是不完整的。”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赚过一百万就是不完整的。”

大家因此前赴后继地论证本片“女性主义”色彩,然后紧接其后的就是大家喝醉后,格洛瑞亚莫名其妙地和老白上床,然后第二天给老白打钱,一副要嫖他的意思。好吧,先不论老白到底是不是一个会被女人花钱嫖的人,单论女人嫖男人这件事,这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我想到女性主义,它只会让我想起这几年流行的“大女主剧”。关于大女主剧,我很赞同戴锦华老师的判断:“大女主剧只是对男性逻辑的一套复制。”

女人有了财富和权力后就能得到平等的地位吗?一个女皇、女主管就能实现女权吗?不管是赚一百万和甩一百个男人,这套如果转换一下性别就是大家熟悉的“爹味叙事”,那么一个不有钱没有性魅力的女人不配和男人平等了吗?

其实,要真想知道这个电影有没有女性主义的表达,我们不妨看看导演本人怎么说:

好的,我觉得关于本片女性主义的谈论可以终止了。

3、本片具备伍迪艾伦的特质吗?

伍迪艾伦讲的是什么?伍迪艾伦的幽默是具备着高度残忍性的,他把一个个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真面目揭穿,展现他们的虚伪和欲望,而非美化一些贫乏的生活。《爱情神话》的问题在于邵把一些小红书的上海老街区打卡,改头换目,增添一些俏皮话和网络词汇搬到电影里去、还觉得它富有生活质感极了。

在大多数镜头的应用里,都采用大量小景别和浅焦虚化,我们看到的“市井上海”模糊不清,也根本谈不上生活气息。只有一些被美化的片段,这种改造过伪装的现实主义,让人感到可怕。因为它是迷惑性的,误导性的,而大家都明白小红书是有滤镜的。事实上我完全认为伍迪艾伦看到这部电影会和鼓吹中国伍迪艾伦的人大打出手(笑。

然而豆瓣上对于本片的漫天好评确实是让人匪夷所思,要么是大家认知都很敏锐吧,那就当没文化的我胡说好了。大家既然都闻到欧洲文艺片的气息了,豆瓣用户的观影水平如此之高,真是一件好事啊,中国电影界的未来,恐怕也愈发光明起来了。

短评

电影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打折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如果加只猫就更完美了。

5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国产片怕是会发展出小红书流派。

8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上次遇到这么疯狂切歌的导演还是郭敬明

11分钟前
  • 图图
  • 较差

对徐峥刮目相看(更多是导演的功劳),终于演了一部严肃的电影,每个人物都很立体。私房菜变大锅饭,野猫吃剩饭,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这给中年男人的耳光打得又响又灵。王小波有一本书叫《红拂夜奔》,电影里拆开来做了咖啡馆和杂货铺的名字。

15分钟前
  • 非相君
  • 推荐

好难得看到这么特别的爱情小品电影,老灵老嗲了。你说这是爱情吗?是,但似乎又不是,更多还是那种生活,爱情恰好是生活里的一环。每个演员都好对,选了上海以及包邮区的人,状态都好对。连黄明昊都是那种包邮区现在男生的调调,真的老舒服了。导演真的是把城市融入在电影里,城市和电影相辅相成,不是纯粹地在某个城市拍电影,而是在拍城市的呼吸。

16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讽刺隔壁翻拍电影,调侃导演北电毕业卖电子烟,让徐峥代表中国男导演向女人道歉,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十几年后再续《爱情呼叫转移》,却已经改造成彻底当下的——不仅让女性意识大抬头,更有意让男女处境互换。可能真是国产片离伍迪·艾伦最近的一次,台词写得几灵光,你来我往全是机锋和化解,沪语和取景则大方强调地域性。老克勒周野芒老师不拿个最佳男配角真说不过去了呀,那个推拉长镜全靠他的独白撑起,人物弧光拉满,亦真亦假点了片名的题。最后投影放费里尼,不迷影也不自我感动,电影看不懂,爱情也摸不透。美中不足是插曲有点满,长片首作用力稍猛,再自信点可以砍掉一半。

20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肉眼可见地有不少小缺憾,但本精神上海人还是狠狠爱了,全程咧嘴姨母笑谁懂?聒噪的阿姨,嘴碎的大叔,狭窄的弄堂,还有街边的梧桐树,这不就是我生活过的上海吗。这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包袱,导演没有包袱,一众演员也没有包袱,所以显得特别轻盈自在,以至于看完回过头再去想,这么举重若轻的女性视角,这么单纯呈现状态的爱情片,国产片实在是有点少见。调侃自己曾经的“争议点”,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男生;调侃两性关系,“十三点”、“野狐狸”藏匿在家长里短茶余饭后;甚至冒犯经典,索菲亚·罗兰是口中ONS的谈资,费费的《爱情神话》也是众人吃蝴蝶酥时的消遣,特别不摆架子,特别不高高在上,又特别触动人。即使经典让人完全看不懂,也能像一个开关,啪唧一下触动更多可能。正所谓,生活可不是神话,但爱情却处处有神话,喜欢。

2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就是上海女人不知道皂基和氨基酸的洗面奶有点扯。

27分钟前
  • 周绍钦
  • 力荐

一群成熟的中年人在上海说着abc,保持体面又复杂的生活状态,有着精致冷清又不饶人的上海味道。也不知道现在评论为什么刷过去,大体都是好评,疑惑于为啥自己看得云里雾里,我只觉这部电影讲了一堆废话,没什么内涵。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态度,可这部电影拍得太浅显,令人看完以后只觉乏味无聊。有时候玩艺术,一旦玩得看起来很高级、故弄玄虚,往往就是最令人反感的样子。一群小资中年人端着过来人的姿态,叉着手吹牛皮。

29分钟前
  • 千山远行客
  • 较差

看之前以为无非是个爱情类型片,结果处处都是反套路、反常规的小妙笔,有人说像海派伍迪·艾伦,能感觉到导演一定是个很会生活、脑子很灵的年轻姑娘(之前她就靠写文章红出圈过),就是传说中那种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接触过导演本人后,更会被她的可爱脱俗打动。这是一部纯沪语电影,上海浓度极高,把魔都的精致、文艺、烟火气、多元文化包容力,以及上海人的精明、世故、温软、飒爽拍得很生动,看完片很想马上飞去上海钻进小巷咖啡馆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小资却不拜金,文艺而不矫情,致敬大师但不装逼,有对消费主义热潮的反思精神,也有非常现代独立的女性视角,方方面面都很合我的口味。三位女演员都美丽动人,徐峥的形象耳目一新,宁理老师戏份不多但超有魅力!看这群人聊天,会让人觉得中年人的世界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看完只想说一句,灵啊,灵啊!

35分钟前
  • 即兴放映
  • 推荐

红拂的临期商品;夜奔的小资咖啡——全程沪语、中西混血的正宗海派风情,出自一位非上海的女导演之手,嗲额!剧本也是老卵,金字金句接踵而至,不乏唯上海人才能听懂的本土笑料。外滩18号,两个大相径庭的女宁面面相觑,恭候这个自以为老懂女宁额上海囡宁多时——用轻松幽默、四两拨千斤的调性论述两性关系的争议主题,颇有看点。缺点是插曲多,有滴乌苏。市井上海人×明星意大利人,门到一股海派米道。周野芒的故事如电影般迷离梦幻、亦真亦假——人生如影、影如人生。侠气欢喜个则结尾,情敌变同盟的三两男男女女望着银幕,透出的光洒落在身上。阿拉则不知不觉融入了电影里,成为被观看的角色,字幕悄无声息上升,简单自然又耐人寻味。白辛苦不辛苦,费里尼额老多电影,吾啊看伐懂~紫亿到伐?最后《爱情神话》校对和翻译:一额是红拂;一额是夜奔

3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太喜欢了,私心给个五星,轻松愉悦的女性群像戏,但又完全不狗血不做作不尴尬,还是女导演会拍女性啊,三个女性都太有魅力了,而且完全不雌竞,男性怕是很难get这类电影吧,而且中年人之间那种直接甚至目的性明确套路满满的感情线不比小年轻的矫情造作无病呻吟好磕多了,中年人的感情也很可爱嘛,最近院线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了,推荐给小情侣,看完绝对不会吵架哈哈哈哈

4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上海,对于离婚和不婚的女性是天堂,对于想要结婚的女性是地狱。

45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王家卫的《繁花》肯定也不会有这么灵了!

5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高考的时候差三分上同济,后来毕业差点儿去纽大,然后就这样留在上海做个广告制片(好像是这个,我记不太清了),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路。” “那我改天约你去爬山啊” 这段对话真得让我疯狂心动

52分钟前
  • 人间在逃小魔仙
  • 力荐

没想到年底还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个不再年轻的女演员各有魅力,影片刻画的上海,让人心生向往,街边的咖啡馆,进口食品小店,穿着睡衣的邻居,狭窄的弄堂,非常细腻但又不刻意。台词金句频出,从头笑到尾,作为一名女性观众,有被理解和感动。

57分钟前
  • 瓣豆
  • 力荐

在《爱情神话》当中,我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成熟爱情。近些年来,国内大银幕上的爱情片大多刻画的是青春故事,少有对成熟男女爱情的呈现。地域上,更多的影片则选择北方作为背景,但这部片子用吴侬软语的上海打底,弄堂巷尾,也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活质感。除此之外,影片中对于男女角色的新定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格外有趣的。当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脱离传统的刻板印象,他们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坐到《爱情神话》的观众席,一探究竟,这的确是今年年末的一出好戏。

5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中国大银幕上太稀缺的城市电影(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与城市融为一体),通过女性视角去展现属于成年人的两性情感关系,虽然是小人物、小情调,但蕴含着极大的生活能量。作为爱情轻喜剧商业片来看又比很多同类影片(无论中外)多了一丝灵动,这得益于导演的一些调度小心思为影片质感做了有效提升。今年小荧屏上有《爱很美味》,大银幕上有《爱情神话》,国产爱情喜剧影视作品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李小姐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高跟的名牌鞋,格洛瑞亚的那一夜只能是需要收款的画作,蓓蓓的那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她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乌讲起他的那一夜,原来爱情可以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爱情终究属于神话,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