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给的高,源自细节和初心,扣不开的啤酒盖,讨钱时干燥颤动的声线,公务员贝斯手自嘲的点烟,以及后半段炸裂的父母知青爱情线,当然作为音乐主题电影,歌都出乎意料的好听。
怀旧意味很明显,我更愿意称之为“我没过完的那场青春”,作为“眼瞅着三十岁但一事无成”本人,我还挺看得进去,起码真实,不是布景搭起来的、看似写平凡人实际“上层人”体验生活故事(对,说的就是现在的垃圾爱情生活现代剧!)电影主角年龄、时代、行事都突破了现在影视剧生怕主角不够年轻动人,故事不够奢华浮夸的审美。
但是!导演你没有心啊,搞那么不必要的旁枝干嘛,比如开头那五年的片段,比如小孩那一段,比如女主角前男友那一段,光一个巡演取消你来来回回说了四五遍。编剧方面,故事挺好,逻辑没编好,去延安可以,买吉他都可以,跳楼遇到男主emmm;乐队缺人可以,巡演可以,刚好就遇到前女友就emm…逻辑不用心,遇事就用巧合凑,难免让人觉得呵呵哒。
知青演员用心了,我哭死,从下雪自行车那段就开始流泪,老爱情,后劲大。
为什么前任系列平等都能那么高,我不服,扣掉一星是因为主创团队不许骄傲!要保持这种老牌作风,别学市面上圈钱的样子!!!
其实整个片子看完后,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看封面以为于文文和宋宁峰两个颜值当担作为主人公,但看完,好像怀旧那段那对才是主角,因为于文文和宋宁峰在里面压根没在一起,于文文甚至最后跑去人家前女友那里告诉人家真相。一头雾水~~
里面的民谣风歌曲挺好听的,毕竟于文文是歌手底子。特意查了一下,渐冻人好像不是正式的遗传病,个人觉得男主人公也因这个病去世,感觉不怎么和谐吧。
听听歌就好~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电影。 你说它情节不好吧,各种铺垫伏笔埋得挺好的,就连渐冻症的伏笔也藏在信里的字形散乱。 你说它情感表达不好吧,喝啤酒打不开一瞬间崩溃这种细节也有。 但是合在一起怎么变成这种玩意,这九十多分钟看得我究极无敌煎熬。我自认为抗无聊系数比较高,但都顶不住,结束了立马就离开座位,一秒都不想多呆。
电影的音乐都很好听,故事底色是真诚的,甚至主演们都多少带着纯粹干净的表演气质,但结构起来后,却反而纷纷丧失了光彩,令人遗憾。
首先,珊妮(于文文饰)的角色在电影中,一方面承担的是“观众视角”的具象引领,另一方面则作为主要剧情故事的旁观者,也是串联、结构者;前者决定这个人物的内心戏份更多,而后者决定它更具工具性特点,这本身即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赋予珊妮如此多的情节演绎,一方面未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她的内心活动,与其共鸣;另一方面则扰乱、添杂了原本的故事表达——这是我认为该电影在剧情结构方面不合理的地方。
其次,“渐冻人”作为一个社会关注极高的,并具有极典型心理演变特征的病症,既然在这部电影中存在,并且成为父子两代的遗传病,即共同要面对的人生问题,影响方方面面,我认为是创作者有意对其进行重点探讨的,但在电影中,对其的表现仍过于隐晦,且态度较为单一。
父亲,是知青下乡一代。年轻的他本有着美丽的梦想,美丽的姑娘,然而在一天天陷入疾病后,他“消失”在心上人的世界,独自忍受痛苦,将思念与真相化作可能永远都不被人知的信件。
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这样罕见、痛苦的疾病,给个人的心灵世界带来多么巨大的恐慌与挤压,我们可以去想象。可是站在今天回看,绝望的渐冻症,其实就像极快速的衰老,而比疾病本身更压垮一个人的是对它的不够了解,和妄自想象。父亲选择消失,选择独自忍受痛苦、自杀,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无能、无力,尤其他不敢面对心爱的女人,更是被传统性别意识的束缚——不能照顾女人反而要女人来照顾,很快就会死掉徒惹他人痛苦伤心等,其实也是对这个女人“爱”之权力的剥夺。
所以我反而很喜欢短短一分钟的彩蛋里,同样患有渐冻症的儿子(乐器店老板董东),可以在爱人的陪伴下一步步,直到与世界告别。但我同时也遗憾,这部分只是这部电影的片末彩蛋。而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是这样的——
被乐队朋友出于利益抛弃、背叛的珊妮,带着诸多失意来到董东的店里。
董东行动已然不便,脾气也古怪,同样看不到希望,因为他的病,他没有未来;因为在他的故事里,他是背叛乐队朋友、背叛爱人的那个;但是这样的两个人却逐渐打开了彼此的心扉,首先,董东想要帮珊妮“圆梦”,曾经的那些闪光点又附着在他身上般,董东也无可避免地与过去相遇,而珊妮无意间相遇、备受感动的那些日记成为了董东决心改变的最后一击。
我希望,找到昔日恋人、告诉她一切真相,并有勇气面对她的无论是何的选择,是董东主动迈出的这一步。因为,没有人应该是一座孤岛。因为,下一代永远无法治愈上一代的遗憾,但是上一代的遗憾可以让下一代,让此时此刻,更具思考,与不留遗憾的进行选择。
在电影的结构中,其实主人公应该是董东(宋宁饰)的。乐队,尤其是旧日乐队朋友的出现,象征其内心来自昔日梦想的不断谴责;而昔日的恋人,在他得知自己渐冻症后主动远离的女乐手,象征其内心的“生命真谛”——关于活着之成为活着的存在;救扶珊妮的梦想,是逐渐找回其对生命的不放弃精神;而与父亲的手书相遇,并与母亲四十年的心结相互辅佐参见,更是在提醒:个人仅此一生,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活着”的命题。
可能到了眼下的时代,我们已经有些陌生父亲做出的选择之深情点所在,尤其在电影里,我们更看到母亲四十年难以忘却的心结,甚至连带周围人的多年误解、误会,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伤害。所以我会非常坚定地认为,提出女性主义是对“两性”的俱解放,而解放两性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拥有更多对爱与死的想象。
尤其很喜欢彩蛋的轻喜剧式呈现,尽管只有一分钟,我却觉得它具有很强烈的表达力量:你不会觉得,一个女人去陪伴一个将死的渐冻病男朋友生活,是牺牲的,不可理解的。因为这是她经过思考、并且独立地做出的选择,她也同样具有离开的权力,而不是由男士自顾自地想象对方会离开还是留下,在这样的两相自由中——这可以打开很多很多对“爱”的解放与丰富。
并且,人终有一死。个人从任何一段生命经验里所收获到的都是他人不能够想象的。意外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就算没有渐冻症,我们每个人也都每一天地更接近生命的终点,在我们还能够创造的时候去创造,能够相爱的时候就相爱,而不是谋划保证未来,这是一种人生智慧。像电影《一天》中所说,无论明天发生什么,我们都拥有今天了——很喜欢这个翻译版本,因为它听起来就足以让人想象“今天”是多么地美好。
以前在采访里看到,于文文和导演都说,这里面的林珊妮基本上是文文“本色出演”,于是抱着想了解一下于文文的心态去看了看。
不适合当商业片,适合自己慢慢地看。有不少人批评硬伤,我觉得这个大概还是编剧的阅历、功力问题;但“辞不害意”“得鱼忘筌”嘛,能get到电影想表达的那种感情、那种氛围,差不多就足够了。
一些安静的片段有时会触动心里的情感,比如林珊妮和董东坐在一起弹琴、喝小酒、聊天的时候。这感觉很难说出口,挺个人化的;不过如果get不到的话,可能确实会觉得有些无聊吧。
特别想说说男女主的线:从刚开始看就觉得不像爱情(就是说,把这俩人换成兄弟、姐妹也完全没问题),更像一段特殊时期彼此帮助的朋友。俩人都处在人生低谷期,通过音乐互助小组(?)从阴霾里走了出来,然后开始了新生活。也许有一点点心动吧,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什么的毕竟还是差别比较大,感觉没病的话也不大可能真的在一起。他们分手时候的那个处理也挺不错的,有些话不需要全部说出来,彼此也能明白。
知青那条线有点俗。渐冻症的设定其实不太好,反倒是被车撞了这个设定更有味道一些。普通人的苦难、普通人的烦恼(某些意外、穷、混得不好之类的)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就够了,不需要再用大病去增色。(但没有渐冻症的话逻辑又圆不上,除非重新编剧。只能说编剧在这方面从刚开始就没处理好。)
PS:中间有一段大概是说“快30了还没混出头”“想搞音乐还是想当大明星”之类的,文文拍的时候估计也挺有感触的吧。想靠音乐吃饭本来就不容易,更不用说出大名了,有时免不了要妥协,甚至要暂时放弃。文文一直没放下音乐这条路,能坚持走到现在,也算不错了;希望喜欢R&B的文文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乐之路吧。
当大家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在《1921》《革命者》等电影上时,一部爱情片《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在这个看似“不合适”的时间点悄然上映了。
上次听说导演赵宇,还是他和阿牛一起执导的《半熟少女》,而女主角则是2017年《前任攻略3》的主演于文文。《前任攻略3》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短视频的兴起,“网红”们用于文文演唱的主题曲《体面》配合各种视频,成功提高了电影的热度,《体面》至今依然是许多人在ktv的必点曲目。为了延续“主题曲带动电影票房”这样的模式,《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里,于文文的角色直接变成了一个落魄的唱作人。故事的主线,也处处围绕着音乐展开。
这部电影的音乐占比多到什么程度?仅是专门填词并在影片中唱出来的曲目,就有8首之多。对于一部仅有97分钟的影片而言,平均每10多分钟就能听到一首全新歌曲。如果不是于文文特有的嗓音加上这些歌曲大多以民谣或吉他弹唱的形式出现,配上一些群演伴舞,我甚至恍惚间以为自己在欣赏一部印度片。
毕竟,影片的剧情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观众们来电影院,更像听了一场于文文的个人演唱会。
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在我贫瘠的院线电影观影记忆中,上一部以“落魄”音乐人为主角并以音乐作为叙述主体的电影,还得追溯到大鹏的《缝纫机乐队》。那部电影的结尾,古力娜扎饰演的女主丁建国,穿着帅气的风衣,手里拿着一个行李箱,毅然决然地跟着大鹏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并且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就只允许你一个人当北漂?”
那时的“北漂”,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前往新生活、寻求新冒险的机遇,而不是现实意义里漂泊不定的生活。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的故事起点同样在北京。于文文饰演的林珊妮作为一个街头歌手,为了梦想来到北京,开场仅仅用不到10个分镜就一笔带过了初期的困难,转而就是一个突兀的“五年后”三个大字。
我本以为这样快速地带过她的经历,是想用她现在的“成功”和当初的“困难”做对比。但是我错了。
转场之后,于文文依旧是一个逐梦失败的唱作人,她的逐梦之路并不顺利:巡演无人问津直接被取消,负债累累的她无力偿还20万信用卡透支。她的生活也一团糟糕,与音乐人男友分手后借酒消愁。
为了让这部电影开展戏剧冲突,即使是如此潦倒,林珊妮也不惜再次刷爆信用卡要买一把二手吉他。是的,一个负债20万的人,仅仅就因为男友一句“冷漠”的话,就在将男友留给自己的吉他从楼上扔下后,又去买了一把。在这把二手吉他的包里,林珊妮发现了一本引出影片故事的日记。
我能看到编剧在“音乐电影”和“爱情电影”的框架内用尽了浑身解数,为了塑造一个失意潦倒的唱作人形象,编剧恨不得把“我好失败”、“我很消沉”、“生活好难”这些元素,统统贴在特写镜头中于文文那张虽然窘困但依然找不出任何瑕疵的脸上。
太用力了,以至于和后面林珊妮对于音乐态度的转变显得那么生硬。
宋宁峰饰演的男主董东的出场,同样给人一种“爱情电影工业流水线”的感觉——林珊妮来到城楼上散心,向楼下看去时,遇到了也想一起“跳楼自杀”的董东。当董东一边挂着浮夸的笑,一边手脚并用地想向城楼下跳去时,林珊妮“眼疾手快”救下了他。后面的剧情我相信大家应该能猜出来:林珊妮某日又遇到了董东,并且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与董东相处一段时间。
太老套了,以至于我在看到“跳楼”的那一幕,就已经想到了接下来两人见面的场景。
当董东以开玩笑的口气向林珊妮解释自己为什么拄拐时,我也笑了,不是因为烂梗,而是因为一部电影进行到20分钟我就已经感到编剧创作才华的山穷水尽。
所以后面的故事满足了一切“爱情电影工业流水线”的元素:两男两女出现,一定会出现三角恋或者四角恋;三角恋最后破碎,会以其中一男一女发生关系之后,女方怀孕、男方不辞而别作为结尾;不辞而别的这个人,一定是患上了某种绝症,并且要编制一个看似“善意”的谎言来让女方忘记自己,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如果一部电影的剧本真的可以这么写,那我认为每部类似主题的韩剧都可以是优秀的爱情电影。
电影采取双线叙事:主线是现在这个时间点林珊妮与董东相遇,他帮她做巡演、改变音乐风格,副线则是日记的主人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的爱情悲剧。本来两条线的交合,应该让音乐主题与爱情主题交融在一起得到升华,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安排——他在以音乐为主的主线和以爱情为主的副线之间划了一条楚河汉界,告诉观众:音乐就是音乐,爱情就是爱情。
主题究竟是音乐还是爱情?如果是爱情,那么于文文“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是哪一场?如果是音乐,那么为什么要引入对主线毫无帮助的“悲剧爱情”副线呢?两条线值得融合进同一部电影的关系,似乎只剩下了渐冻症。
仅有好片名,让观众只会为由片名所想到的自己的故事而落泪,换成其他任何一部爱情片的剧情都有相同的效果。观众们哭,哭的是自己的故事,剧情没有感动人,只是成为了观众情感的宣泄口,至于这个宣泄口本身是什么,这并不重要。
好比拼多多买东西,人们只会在乎能否拼成功,而不会在乎是谁和你一起拼的那样。
渠道而已。
影片不能说没花心思,只能说是花了心思,但没完全花。
一些铺垫与伏笔的细节处理得很好:喝啤酒打不开时候一瞬间的崩溃;双线叙事中通过画幅的变化来表达时空的转换(主线的画幅为4:3,副线的画幅为16:9);主线中整体的色调偏向冷色调,副线中整体的色调为暖色调;就连渐冻症这一情节,都藏在之前日记和信里的散乱的字迹中。
但一些设定却处理得很烂:延安乐队统统操着一口京片子,毫无陕北口音;在livehouse进行的巡演中,董东作为临时顶替的贝斯手,因为渐冻症无法弹奏贝斯后,居然在歌曲还在演唱、众目睽睽之下,从舞台上卸下贝斯,拄着拐走向场馆外,观众和乐队其他人对此无动于衷。
如果说电影经费紧张,可以理解,不过于文文作为一名音乐人,不可能连真正的livehouse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有细节当然是好事,但是一部电影的细节不能只处理一半,一半细节满分而另一半细节零分的电影就像一盘加了姜丝的土豆丝,让人难以下咽。
想要复刻《前任攻略3》靠《体面》这首歌火出圈的票房成功,对于如此稚嫩的《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而言还是很难。真的想靠旁门左道吸引更多的流量,还不如用片中于文文脸部的特写神似游戏主播周淑怡来营销更简单。
————————
关注公众号“躺腔”,走进有腔调的娱乐世界。
唯一的亮点是于文文声音好听。
没谈完就别谈了,我已经离场了……
一半是年轻人追音乐梦的坎坷,一半是一段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不过没必要取名叫“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内地片子总觉得不跟爱情挂钩没人为自己买单一样。于文文粉丝可以一冲,她的五官我真的喜欢。
Time needs a filter lens, music heals life.
于文文演的电影,其实她很漂亮,演技也可以的。只是这个片子编剧故事有些单薄。渐冻症的桥段倒是没有显得突兀。故事还算流畅。于文文还是唱歌好听,里面的歌曲很棒。知情时期的父母爱情和现代故事串连,巧合就是。
因为于文文去看的电影,果然和我预想的一样,电影请歌手来演可以省下不少开销(玩笑)。影片能够看出导演的诚意,虽偶有槽点,但确实有些惊喜。情怀是个消费品,偶尔拿出来看看还是可以提醒自己为什么在路上的!
剧情从头猜到尾
一个关于梦想、生命和爱情的故事。里面的每首歌曲都很好听。豆瓣评分有点偏低了。
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用说抱歉…不好意思,串戏了…感觉还蛮惊喜的,虽然前半段有点偶像剧的画风,台词也有点点文艺片的feel,可人物性格的转变和自我救赎开始,慢慢把故事线铺开,剧情反转还是挺有味道的。男主莫名的长得很像秦昊,摇滚的梦想、破碎的音乐梦、蒙太奇的故事剪辑都贴合的不错,一开始还担心是韩剧癌症、车祸、治不好的三大宝,结果剧情成功连接上了,作为青春剧+音乐片,看看也挺不错的。
被挂名梅峰、片名、海报骗得好苦。前2/3一直在纳闷为啥要拍双线,凑时长嫌疑太大。全片几乎没有情节,歌也没有很好听,看到中点后无论双线、组乐队感觉像低配版海角七号,但很快证明是错觉。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画面像农村片,调色集体下岗,还没有任何文艺片或商业电影的自有逻辑。总结就是上世纪的故事,上世纪的价值观,有去无回的渣男因为有渐冻症就可以消失多年还来打扰还能被心疼原谅?可拉倒吧!全部演员除了男女主外都跟不要钱似的,那我要好好考虑下资方片方的目的了。正想好好骂骂导演,诶呀我去,发现是旧相识制片一枚
太扯淡了。知情上山下乡到陕北,竟然还能听黑胶,玩吉他,组乐队。编剧你没常识就算了,知青电视剧也没看过吗?推荐编剧去看《血色浪漫》里刘烨插队到陕北,领头出去要饭那段。于文文好好唱歌不好吗?演什么电影呢。这电影唯一可取的就是歌了。
烂片。
个人感觉:现代部分比年代戏份好一点。个人观感:《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两部片子刚好都是2021年上映,两个片名此前让我一度弄混过。
太扯了太扯了,这也太美化知青下乡之后的生活了,虽然早就觉得两个故事之间要有关联,但是联系在一起之后还是觉得扯得无法忍受。而且,男主对女主的行为不是明显对女主有意思吗?最后居然还是和前女友在一起了?
我没看完的那场烂片
两场跨越40年的善意欺骗,讲述同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时空不断交错、转换,慢慢解封记忆中的爱情。40年前的人,单纯执着,一见钟情,一生一世;40年后的人,热烈洒脱,追逐梦想,潇洒不羁。社会环境差异巨大,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绝症,“因为不想拖累你,所以只有骗你”的决定,却是一样的留给母亲的遗憾,永远只能是遗憾了,但被儿子“欺骗”过的女友知道真相后,毅然决然选择陪在男友身边,共度最后的时光!大河是最叫人感动的角色,早就爱上了秋兰,却只埋在心里,只愿她幸福。当她所渴望的幸福,对方已无力给予时,又承担起了最重的责任,无怨无悔地陪伴了一生!电影最棒的设定,就是女主没有爱上男主!只有志同道合与完成梦想,没有小情小爱!格局啊~但这片子十年浩劫期间简直是瞎拍!服化道乱得一塌糊涂!就不能好好做做功课吗?!
哭了 难看的哭了 这绝对是我看过最难看的一部电影 没有之一 看得我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很文艺片,估计票房不咋地。原来男主唱歌很好听,女主实在很寂寞,工具人
悲凄的渐冻症爱情故事。导演手法生涩了些,但看得出拍的是自己想要的。民宿,闯入的女孩儿,音乐,不至于多难看
网大水平的《蓝色骨头》,没内核没冲突没表达只有情绪,最大的问题还是太过时了,《北京乐与路》玩剩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