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德·帕尔玛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杰克·帕特洛

播放地址

剧照

德·帕尔玛 剧照 NO.1 德·帕尔玛 剧照 NO.2 德·帕尔玛 剧照 NO.3 德·帕尔玛 剧照 NO.4 德·帕尔玛 剧照 NO.5 德·帕尔玛 剧照 NO.6 德·帕尔玛 剧照 NO.13 德·帕尔玛 剧照 NO.14 德·帕尔玛 剧照 NO.15 德·帕尔玛 剧照 NO.16 德·帕尔玛 剧照 NO.17 德·帕尔玛 剧照 NO.18 德·帕尔玛 剧照 NO.19 德·帕尔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02

详细剧情

  A documentary about writer and director Brian De Palma.

长篇影评

1 ) [译] 聚焦:德·帕尔马

聚焦:德·帕尔马

迈克尔·萨格洛2016.6.9

《德·帕尔玛》之于导演传记,就如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之于传统的惊悚片:其中闪耀的才情、幽默感和人情味将之与寻常的“拍摄”档案或DVD花絮区分开来,并远远超越这些寻常之作。鲜少有电影人如此激情地将导演中的压力和愉悦如此娓娓道来。《德·帕尔玛》由两位导演合作执导,他们是诺亚·鲍姆巴赫(《年轻时候》、《美国情人》)和杰克·帕特洛(《年轻人》)。两人恰到好处的编排值得称道——编排地毫无痕迹。电影时长111分钟——剪辑自30-40小时的材料——由德帕尔玛向镜头之外的他们讲述。纪录片以第三人称拍摄,清晰地录下谈话的声音,保证他们记录下100%的谈话内容,并且他们柔和地将电影片段和照片与德·帕尔马的侃侃而谈相结合,从而与观众形成一条难以忘怀的联系。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与德·帕尔玛是朋友,但是他们并没有炫耀这层私交,而是尝试与观众共享这层关系。有一次德·帕尔马说的“你们”,观众还要想一下才意识到这是指两位导演,而不是他们和自己的对象。

从一开始,纪录片就澄清对德·帕尔马褒贬不一的评论家造成的误解。对宝琳·凯尔来说,没有像德·帕尔马一样对她更有启发、更有感触的导演了,但她有次还是将他和斯科塞斯、科波拉和奥尔特曼归于天主教导演,他们“从小就有一种罪恶感,根深蒂固地相信生活不会好转。他们不是升华这也不是改革者,不像早期新教徒导演;也不是揭露丑闻的理想主义者,不像早年的犹太导演……[天主教导演的作品]将宗教和诗歌的元素,融入强化的现实主义中。”她敏锐地发现了这些电影才俊共有的情感,但是对德·帕尔马来说,天主教对他的气质和正常似乎没那么大影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温尼伍德的贵格会中央学校上的学:那是知名的贵格会学校,其他知名校友有诗人希尔达·杜丽特尔(又名H.D.),还有建筑家、城市规划家埃德蒙·培根。德·帕尔马那血腥的画面,主要源自少时目睹他那做矫形医生的父亲做手术的经历;那种弥漫的罪恶感则来自他得知父亲对母亲不忠。德·帕尔马吐露道,父母那不幸婚姻毒害了家庭;他忆起提刀追踪父亲的情人,最后在柜子里发现了她。

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也澄清了研究趋势的人对朋友造成的误解:研究者总是将德·帕尔马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电影小子”帮归为一类。与其他人相比,他和马丁·斯科塞斯更加反主流,充满了街头智慧。从《德·帕尔马》的开头起,明显能感觉到他那讥讽戏谑中的睿智机敏,他的风趣和独特的人格,他那精明的生存本能,还有他追求艺术的决心。电影并没有在德·帕尔马的电影之外的人生上多做停留,不过的确谈到他青年时,曾是科技节赢家,也和女孩眉来眼去。德·帕尔马其实是个风趣的故事大王,特别是谈自己的糗事的时候。比如说,一次女孩赌他不敢去女生的性教育课,他当然敢了,还让这个女孩带他去。

讨厌电影小子的人也许会为之惊异:帕尔马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物理、数学和俄语,不过他后来流连于纽约的胶片的绿洲间,比如阿莫斯·沃格尔的16影院,那里也播放了他的早期短片《沃坦的觉醒》(1962)。他在莎拉劳伦斯学院戏剧艺术系的毕业作品是和导师威尔福德·里奇和同学辛西娅·门罗合作指导的《结婚派对》(63年拍摄, 69年发行),他之后意识到自己比戏剧专业的导师更懂得如何执导电影(里奇之后两度夺得托尼奖)。德·帕尔马在戏剧和表演班的经验让他学到选角的诀窍:《结婚排队》是罗伯特·德尼罗首次亮相,也是莎拉劳伦斯学院表演系学生吉尔·克雷伯格和珍妮弗·索尔特的首次出演(克雷伯格嫁给了德·帕尔马未来的搭档,编剧大卫·拉伯,索尔特也一度入股德·帕尔马的公司)。

德·帕尔马打造了茜茜·斯派塞克和派珀·劳瑞在《魔女嘉莉》中的精湛表演,还执导了约翰··特拉沃尔塔(《凶线》)、迈克尔·J·福克斯(《越战创伤》)、阿尔·帕西诺和西恩·潘(《情枭的黎明》)、肖恩·康纳利(《铁面无私》)。在《德·帕尔马》中,当他绘声绘色地描述获奖的同事,像作曲伯纳德·赫曼、摄影师维尔莫什 · 日格蒙德和帕西诺时,他表现得又像个一流的喜剧演员。

在鲍姆巴赫和帕特洛指导下,德·帕尔马又回忆起早年创作岁月,就像回忆个人的纽约新浪潮。在60年代,他主要靠拍纪录片维持生计,也拍了表演艺术电影《狄俄尼索斯在69年》。他在其中运用分屏摄影捕捉观众和演员的反应。他凭有争议的“地下”喜剧《帅气逃兵》(68)和《嗨,妈妈!》(70)引起评论家注目,后者是个脏兮兮的代表作,包含一段传奇般的讽刺片段“黑点吧,宝贝”。他那惊悚题材的讽刺音乐剧《天堂魅影》(74)本可以成为流行摇滚的里程碑之作,但是并没有收获好评,票房也不佳。直到反应青少年焦虑的黑色恐怖电影《魔女嘉莉》(76)上映,他才名利双收。和《大白鲨》助力斯皮尔伯格腾飞不同,《魔女嘉莉》并没有助他起飞。德·帕尔马的电影生涯总是在能待在游戏中的“聪明”的职业动作和个人表达的欲望中间徘徊。

支持他的人如凯尔,就写道,他在两方面都在雕琢技艺,扩大视野,并且抓住创新的机会。不过只有如《剃刀边缘》(80)这样的电影,才会同时让影评人和观众满意,但是他还是要受剥削女性、庸俗地模仿希区柯克这样的批评。可惜,不折不扣的杰作《凶线》(81)和《越战创伤》(89)却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也没能吸引广大观众。(在80年代初,我还是《滚石》杂志的评论员,当时撰文盛赞《凶线》)

值得高兴的是,鲍姆巴赫和帕特洛快速剪辑了一系列电影片段;导演持续不断的评论则冲击了传统观念,同时也展现了他的高超技艺和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关系。看着这些片段,很难不体悟到像种族、政治和都市犯罪这些问题,坦率或含蓄地在他的作品中重复。德·帕尔马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有些“过时”,但是实际上它们涵盖很多,反映了当下——时间胶囊如烟花般绽放。极佳的娱乐片如《魔女嘉莉》和《剃刀边缘》包含了意想不到的回想。谁曾想,《魔女嘉莉》中,劳瑞那引人注目的矛盾的表演——她充满激情地演绎了一位自我压抑、也压抑女儿的宗教狂——会在2016年,激起比1976年更强的回响?《德·帕尔马》包含一段嘉莉心灵致动,用母亲的厨具钉上自己的母亲:那疯女人就像被缚的圣塞巴斯蒂安。(多年后,劳瑞讲述德·帕尔马独具匠心地利用金属丝附在刀上表现的特效时,依然让我惊讶。)

导演条理分明地回忆电影遇到的挑战,比如让女孩们在裸体时保持轻松(很走运,斯派塞克带个好头),还有在舞会上拍长而且转圈的镜头。他在这里坦率地讨论自己问题,比如在《魔女嘉莉》高潮部分的大屠杀利用了分屏,他全片都这么坦率,因此很平易近人。他说,他了解到拍动作场面时,利用分屏没什么效果;甚至在成片中,这么做是分散了动作,而不是凸显动作。更令人高兴的是,他那洪亮的声音和他那诱人的叙述相结合。他的话语和影像立刻表现,他将斯蒂芬·金的小说风格化的同时,融入他对青春的迷茫的想法,是多么令人高兴、多么漂亮。在充满蒸汽的更衣室那一段戏,将青少年的动作编排得如同一场懒散的幽默芭蕾舞。《魔女嘉莉》其实是个惊人的个人风格的电影,特别是因为德·帕尔马并没有发起这个项目。在纪录片中,当看到许多刀片刺穿劳瑞的身体时,你能想到小布莱恩在手术室看爸爸切开肌肉组织的场景。《剃刀边缘》由他编剧并执导,几乎如自传一般。德·帕尔马,这个费城的技术宅,想要保护母亲,不受多情的父亲影响,将自己化身为年轻的基斯·戈登,后者饰演一位曼哈顿技术宅,试图找出谁在电梯了砍了自己的母亲。《德·帕尔马》中,我们发现这部一般被解读成希区柯克戏仿作的电影,其实是源自德·帕尔马尝试改编的杰拉德·沃克的《虎口巡航》(弗莱德金后来接手),他大学时在艺廊带走女性的白日梦,还有一次凑巧去脱口秀上谈变性人的经历。《剃刀边缘》不只是个如剃刀般精准的砍杀电影。它沉浸在不幸的女主角(安吉·迪金森)的心理幻想,和主角的妓女助手(南茜·艾伦)面对的残酷现实中。老女人开场那色情的梦/梦魇,与她对博物馆勾搭上的时髦男子的炙热的幻想相融合。(艾伦和德·帕尔马于1979年结婚,1984年离婚。德·帕尔马这次婚姻和其他两次,都与他的电影有联系。)

德·帕尔马营造的视觉效果充满了歌剧和芭蕾的氛围,增强了《剃刀边缘》想象力丰富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巧妙地观察了1980年左右的纽约生活。德·帕尔马之所以能成为流行文化讽刺大师,是因为他拒绝说教,而且毫无禁忌。艾伦跑进地铁站躲避凶手那一段,是个绝妙的“逃出油锅又入火坑”的一段戏。在纽约市长是科赫的时代,谁指望地铁站能安全?德·帕尔马捕捉到那一刻的种族和社会政治的紧张局势,他没有稀释,也没有为之辩护。

《德·帕尔马》中,导演敏锐谈论了自己的影响。纪录片开场,德·帕尔马回忆了小时候看《眩晕》,长大后又学会了欣赏这部电影。他说,电影人欣赏希区柯克的电影,是因为他具备导演一切能力:希区柯克营造了浪漫了假象——然后毁灭它,一共是两次。在悬疑大师的作品片段中,你能发现德·帕尔马偷师了什么:他狡猾的运用主观镜头,导演自由安排每一个道具,包括障碍物、灯光、切割和特效以配合角色那头晕目眩的视角。尽管希区柯克很少像德·帕尔马那样拐弯抹角地移动镜头。这是德·帕尔马从其他导演,像奥森·威尔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那里学来的,用以营造他自己那刺激感官同时敏锐深刻的风格。在纪录片中,德·帕尔马在说这段话时,更显得他是希区柯克迷:他从“结构”出发,而不是从角色出发,之后将演员加进去,让他们植根于现实:不像“你们”(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从角色出发,围绕他们拍电影。这话和特吕弗对希区柯克说的话非常之像:“你的出发点不是内容,而是容器。”这也完美地解释了为何就《碟中谍》的剧本,他和信奉“角色即是动作”的影人罗伯特·唐恩起了纠纷。

无疑。这部电影表明德·帕尔马和其他电影天才一样,作品都比他认为的更加丰富、难以捉摸。《凶线》来自德·帕尔马想到的“结构”:一位电影音效原(特拉沃尔塔)利用自己的技术,证明州长遭遇的车祸是场政治阴谋。这个结构的每个部分都有德·帕尔马的个人印记,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开始像对软色情恐怖电影的戏仿,结尾却描绘了一个人被困在自己的技艺中。《凶线》是部惊人的电影,因为它是德·帕尔马对希区柯克的《眩晕》的反面演绎。德·帕尔马和电影主角并不会营造一种幻景,而是揭开现实,影迷一般会将其看做混合——不是混合惊悚片,而是将肯尼迪家族的悲剧,查帕奎迪克岛事件还有行刺事件糅合到一起。片中核心的关系并非狂热的爱情,而是音效师和化妆柜台女孩兼妓女(南茜·艾伦)娇嫩的友情。那个妓女当时和宾夕法尼亚州长坐在一辆车上,之后车胎爆了,车便坠入了斯古吉尔河。特拉沃尔塔的角色将被害的女人的痛苦变成“很棒的尖叫声”时,他在制作剥削电影,戏中戏中的音轨又成为主角持续不断的痛苦,不断地循环。德·帕尔马这么描述《凶线》中隐含的刺痛:潜在的主题是就算凑巧了解JFK刺杀案的真相,仍没人会在意。

特拉沃尔塔结尾念叨“很棒的尖叫…很棒的尖叫”时,德·帕尔马说他总是被感动到,这时又十分坦率、动人。德·帕尔马之后35年的电影生涯中表现出的多产、充满生机,可以说是从《凶线》丰富的底蕴流传下来的。当然也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电影,《越战创伤》,《凶线》的反面兄弟。他表现了被遗忘的一段真实生活,越南战争中的一次暴行——深受战争创伤的美国军人强奸并杀害了无辜的越南女孩。电影充满了同情心和美感,就连仇外者都能挤出眼泪来,前提是能带他们去影院看。

他也会因两部意想不到的流行文化名作闻名:《疤面煞星》(83)和《铁面无私》(87)。我非常喜欢他那杰出的悲剧性的匪帮电影《情枭的黎明》(93),也喜欢讲述精巧刺杀的《蛇眼》的某些部分(98),他那性感、充满挑逗的完美幻梦,惊悚片《蛇蝎美人》(02),还有《节选修订》(07)。《节选修订》是《越战创伤》粗暴、惩戒性的姊妹篇。这部电影虚构了伊拉克战争中,一次类似的暴行,以先进的、不易察觉数码影像,融合仿制美国和叛逆网站的流媒体的形式呈现。这部电影中,德·帕尔马以天生电影人的直觉,将我们对公共悲剧不充分的回应和新媒体的猛烈攻势相联系。

德·帕尔马所有电影都有一种庄严和创造力,就连饱受批评的《火星任务》(00)和《黑色大丽花》(06)也不例外。《德·帕尔马》提供了一种电影人的视角,看待各种事情,比如失控的花销还有逐渐上涨的大片场预算:他用180万美元拍《魔女嘉莉》,1亿拍《火星任务》;还谈了 75岁的他,不无悔恨地承认一般影人会因他们在30多、40多、50多岁拍摄的电影被人铭记。他直截了当地谈到他对划时代的票房灾难《虚荣的篝火》(90)商业上的忧虑,还有他无法为《蛇眼》想到一个满意的结局。他对鲍姆巴赫和帕特洛说,结尾总是个问题,如果运气好的话,总有两三次找到正巧合适的。

《德·帕尔马》的结尾是导演纪录片中最好一种:留待我们去思考这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电影人还会为大家带来什么。

i��jT��<`��^1����

短评

德帕尔玛说一个导演的黄金阶段就是三十至五十岁,无论你后来拍的如何,大家聊的始终是那个阶段的影片。“我没法拍出比这更好的电影了。”——他对《情枭的黎明》的评价!

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I can't make...I can't make a better picture than this.

7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看过帕尔马全部作品以后再来看,效果更好。场景没变过,看着像一气呵成,中间穿插些照片和电影素材,按照时间线把自己作品捋了一遍,有些回忆很好笑。《情枭的黎明》生涯最佳没问题。提出导演的身体基础和创作盛年说也同意,他强悍的执行力令人佩服,照搬其它电影的路数也没什么问题,实在的虔诚从业者

1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信息量挺大的,虽然再聊两个小时我也愿听。德帕老师是个实在人:“我才不关心角色心理,我只想像希区柯克一样把他们赶到总统山上!他们怎么到那儿是编剧的事。”另外西恩·潘真是个彻头彻尾的方法派演员a.k.a. asshole)

13分钟前
  • Qtn
  • 力荐

“成功”艺术家的生涯当然没有普契尼笔下浪漫,为预算撕逼,和各行当的高手合作,一个个案子做,既有艺术家的偏执,又必须不断接受商业的不成功。最幸运的还是一生做自己爱做的事。

1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要了解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生涯,看这一部就够。德·帕尔玛的名作我大多看过,所以,看该片的时候,非常有亲切感。在人性的探索上,德·帕尔玛是希区柯克的继承者,而他的影像风格自成一体,也是一位出色的电影作者。

1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整个就是帕尔玛blabla...停不下来一部部解析自己作品,思路清晰、记得每一部作品的细节,谈到有趣的地方会心大笑,可爱乐观。真的就是在跟对面的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上课啊。另外发现帕尔玛是希胖的超级粉丝。[B]

22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德·帕尔玛长达107分钟的自我拉片+回忆,很多有趣的东西,犀利有劲。

25分钟前
  • TWY
  • 推荐

3.5 作为一部沉浮好莱坞几十年的大导演的纪录片,只请他一个人讲也太偷懒了吧,而且似乎跟许多其他“总结发言”型的纪录片一样,许多片子只能一笔带过了。好在有许多私家照片和精彩片段撑住场面,有几部真是太刺激了,请问谁敢把卡萨维茨的头爆掉。。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B+】实在是太有趣了,各种八卦、回忆与干货。对斯坦尼康的钟爱,对《魔女嘉莉》翻拍版的不懈,对追车戏的无感,对伯纳德·赫尔曼的崇敬,以及对好莱坞体制的厌恶。《铁面无私》的敖德萨台阶是因为经费的限制,《情枭的黎明》的车站追逐戏是因为预定的拍摄地点遭遇了恐怖袭击,《碟中谍》里的精巧的结尾段落是由帕尔玛提出的,《蛇眼》的原定结尾被修改成了更加莫名其妙的样子,《火星任务》后彻底与好莱坞体制的决裂。自诩极少数真正师承希区柯克流派的人,是不下于新好莱坞四杰的传奇,布莱恩·德·帕尔玛,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真正伟大的电影作者。

31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大型评论音轨,holy mackerel

32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导演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完全的妥协不好看,完全的不妥协更不好看。感觉每个导演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是最公允的点评者,准确知道优缺点在哪里(当然,得要过了宣传期)。张艺谋和张卫平的故事太适合拍成电影了,往深了拍就是《狐狸猎手》,往浅了拍就是《宿敌》。

3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电影才是我的妻子。坦言拍不出比《毒枭的黎明》更好的作品了。结尾很难,要是你能在职业生涯中拍出两三个精彩的结尾,那就是奇迹了。导演的创作高峰在三十至五十岁期间。

38分钟前
  • Cloud-D-Zoro
  • 还行

新好莱坞四杰里没有他,但他的生涯里有新好莱坞四杰;希区柯克作品里没有他,但他的作品里满是希区柯克;惊世骇俗的传世经典没有他,但他的影像风格绝对惊世骇俗。帕尔玛,游走在大师和庸才之间的极端分子。

43分钟前
  • Metoπymy
  • 力荐

最后那段讲师承希区柯克,弦外之音大概是,真正拍“电影”的没几个,我算其中之一……

48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德老师粉儿必看,基本就是本尊按自己作品表的时间线碎碎念,还原了很多拍摄细节,这一点能满足影迷的考据心理,以及还算理性地分析了作品的成败,说到《情枭的黎明》时感慨再拍不出比这更好的作品了,对希区柯克的崇拜之情也是贯穿始终,并评价自己不过是希胖创意的践行者。

51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有趣,满满的干货,和他的电影品质一样行云流水,导演说他的电影总是被投诉太暴力,对女性不友好。可是他就是一直这么拍了。布莱恩·德·帕尔玛,奥利弗·斯通,莱德利·斯科特,这几个特立独行,既商业又不那么商业,既不是得奖热门却风格犀利的美国硬汉导演,是我最想看采访的。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作为希区柯克真爱粉,德·帕尔玛无论何时都不忘对希胖的致敬,口才一流,吐槽犀利,记忆力真好啊,过往每部片大大小小的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思路煞煞清!听他一个人侃近两小时,竟然丝毫不觉单调,帕尔玛老师真是个实在人,净抖干货!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7/10

57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1.共产主义好,共产主义好,共产主义让我逃过被山姆大叔征招;2.人都是逼出来的:致敬敖德赛阶梯是因为没钱拍追火车,中央火车站长镜头是因为世贸大厦地铁站被炸;3.各种趣事逸闻,不变的是德·帕尔马对真正的cinematic的追求。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